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列文森的中国近现代史观评——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芳[1](2019)在《“自《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视野下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文中研究说明芥川龙之介(1892-1927)通过《中国游记》一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对象,记录下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描绘出幻想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以这样一种“实地体验”为基础,芥川树立了独特的中国认识。不过,本论并不是以《中国游记》为对象来展开芥川的中国认识的研究,而是与这样的“实地体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南京的基督》(1920年)、《湖南的扇子》(1926年)这两部文学作品为对象来展开比较研究,由此期待更进一步地揭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事实上,在1921年的中国旅行之前,芥川龙之介就发表了《酒虫》《仙人》《黄粱梦》等取材自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并以《南京的基督》为开端,逐步开始发表以现代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作为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物”,既出现了取材自中国古典的《仙人》《女仙》,也存在着以现实社会为视点的《将军》《马脚》,还出版了《湖南的扇子》。其中,《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尤其令人注目。因此,通过这两部小说的基本主旨、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进而联想到大正时代流行的“中国趣味”“教养主义”“东西文明论”“亚细亚主义”等一系列思潮,从而我们不仅可以发掘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世界,还可以认识到芥川独特的文明论,探讨芥川是如何对西洋文明进行批判,以及芥川是如何重新诠释东方文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本论将展开具体讨论。在第一章的序论中,拟叙述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的背景、《南京的基督》与《湖南的扇子》的创作与文学基调,并提出本论的问题意识。与此同时,亦会阐明前期研究、研究动向、研究目的、章节组成、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章,论述芥川龙之介的生涯。芥川龙之介自小喜好中国古典,之后踏入文学界,创作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由此来揭示出“芥川与中国”这一课题。第三章,深入解读《南京的基督》,首先介绍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之后以出场人物为对象展开文本分析,在论述小说之中的东西文明冲突这一主题的同时,亦对到中国旅行之前的芥川的中国认识加以归纳。第四章,深入解读《湖南的扇子》,与第二章相同,首先对作品的出版情况、作品梗概进行介绍,以出场人物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针对小说的基本主旨,也就是以东方文明的复苏、革命势力的影响为中心,对经历了中国旅行之后的芥川的中国认识进行考察。第五章,以“从《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为课题,就两部作品展开比较研究。首先是“从南京到湖南”这一空间或者文学舞台的转变,之后是“从传统女性金花到直视革命的玉兰”,第三是“从东西文明冲突论到东方文明的觉醒”。通过这样的三大转换,以明确芥川龙之介中国认识的内在演绎。作为结论,本论拟就《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这两部小说为比较对象来概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从“古都”南京到“新希望的所在地”湖南,从奉行“孝道”的封建女性形象到作为革命者“情人”的新女性形象,从“东西文明的对立”到“呼唤东方或者说中国的觉醒”这一现代意识的复苏,通过这样的演绎与转变,我们或许可以提炼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之中所谓“新中国”的形象之所在。

张居正[2](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文森在他的学术巨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着力探讨儒家传统和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近150年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体系在文化和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多么惊人的变化,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列文森,深刻地洞见到了这些变化,提出了许多诸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等宏大复杂且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只有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中国文明的未来道路。

赵佳丽[3](2018)在《儒家价值观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作为约束企业员工的重要力量,备受企业领导和研究者关注。长期以来,违背制度的行为被称为工作偏差行为,且这种行为多被认为是破坏性或出于自利目的。但随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工作偏差行为的研究视角不止局限于消极偏差方面,积极偏差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员工出于亲社会性或利他性动机而违背组织规则的行为属于积极偏差行为。Morrison(2006)提出了概念更为明确的一类积极偏差行为:亲社会违规行为,即员工出于帮助组织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意图,有意识地违背正式的组织规定、政策或禁令的行为。并将亲社会违规行为分为三类: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帮助同事;更好地服务顾客。Morrison(2006)认为员工面临组织规则阻碍实施亲社会行为的情形时,可能出于亲社会动机违背组织规则。文化价值观是影响员工各种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思想取向。因此,本文基于价值观和行为一致性的理论观点,探讨中国典型的文化价值观——儒家文化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移情、道德效能感、道德勇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上述研究之前,本文对以往的儒家价值观量表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按照世俗儒家价值观、精英儒家价值观的分类方式整理出能体现这两者内涵的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基于对284名在职员工的问卷调查,检验了世俗儒家价值观、精英儒家价值观与亲社会违规行为的主效应;移情、道德勇气在世俗儒家价值观路径上的中介效应;道德效能感、道德勇气在精英儒家价值观路径上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世俗儒家价值观、精英儒家价值观是儒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中;世俗儒家价值观、精英儒家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都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路径不同;移情、道德勇气在世俗儒家价值观与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道德勇气既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经由移情起作用;道德效能感、道德勇气在精英儒家价值观和亲社会违规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宋玉玺[4](2017)在《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文中研究说明约瑟夫·列文森(JosephR.Levenson,1920-1969)为美国中国学家之翘楚,他对儒教中国现代命运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相较于以往对列文森的零散性研究,本文从列文森的学术背景、中国学研究模式及其论证方法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析,有助于揭示列文森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和学术价值。学术背景方面,列文森所信仰的犹太教同儒家文化一样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他对犹太信仰的执着坚持和深切忧虑,使其对中国人的思想困境有着深切的同情和深入的思考;欧美自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是列文森现代化观念的主要来源,当时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稳固的传统中国不可能独立发展到现代社会。研究模式方面,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继承发展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并深化了该模式的思想阐释力;历史学理论上,列文森承袭并运用欧美相对主义史学的理念和方法,将之发展为自己的历史相对主义研究模式。列文森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他所运用的"传统—现代"、"历史—价值"、"地方主义—世界主义"等二元模式,正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三者分别从不同研究视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论证方法方面,列文森长于使用的论证方法包括基于词义转变的引证、基于世界历史的对比论证、基于社会变革的比喻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一方面体现了列文森论证方法的多样性,一方面又使其研究文本在表达上迂回曲折,具有特色鲜明的审美倾向和文人气息,形成了列文森独特的学术阐述风格。

李方红[5](2012)在《宋元绘画转变中的马麟》文中提出宋元绘画的转变,经历了从追求再现到追求表现的过程,并且形成了以文人画为绘画主流的传统,而这种转变成为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关键。本文在探索宋元绘画的转变中,以马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试图在“宫廷画”和“文人画”交接的特殊背景中,通过分析马麟绘画风格的演变与内涵,还原这段再现风格和表现风格相交接的绘画史。研究发现,《静听松风图》和《芳春雨霁图》分别在构图图式和诗意表现方面代表了马麟绘画的典型风格。追溯其风格来源,可知董源一派的书法性用笔与南宋文人画家和宫廷画家的艺术交流提供了马麟绘画风格的构图模式;徽宗时期的画学与文人画的理论为马麟绘画风格中的诗意表现提供了理论来源;南宋皇室中才情雅致的艺术情怀为马麟绘画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另外,从马麟所处绘画史中“宫廷画”和“文人画”交接的特殊时期看,其绘画风格也体现了对传统绘画中关于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等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马麟绘画作品中“视觉结构”和“笔墨情趣”的相互关联,为14世纪元代文人画传统中诗歌、书法和绘画相得益彰的新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资源。

伍春辉[6](2007)在《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从1894年至1929年湖南教育近代化,亦即湖南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过程。近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变革。这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转型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处于后发国家后发地区的湖南教育近代化既与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大潮息息相关,又是这一时期湖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一过程既体现出与中国其他区域相似的共性特征,近代湖南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又决定了湖南教育近代化的独特风貌。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近代化视角探讨近代湖南教育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关系,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和近代湖南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系统分析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动因、过程、特点和影响,同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揭示当今湖南教育问题存在的历史根源,为当今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方法论视角。论文以专题研究成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交代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大变革前的湖南传统教育:选取岳麓书院为个案,剖析湖南教育近代化启动之前传统教育发展状况,探讨湖湘文化、湖湘士林与湖南传统教育的内在关系;第二章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第一轮契机:分析甲午战后湖南有利于近代化社会态势下的新教育契机,并从时务学堂“骤起而卒蹶”的命运探讨湖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制约因素;第三章从被动跟进到主动推进——新政时期(1900-1911)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探讨王朝新政强势推动下湖南新教育的发展轨迹,并从近代化视角分析湖南传统教育转型过程中的离异与回归现象;第四章民国前期(1912-1929)湖南教育高潮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考察民国前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大变革的大背景下湖南近代化教育体系的成型;第五章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探究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特征及其对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第六章关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思考:从背景、进程、推动力等方面比较湖南与其他省区教育近代化异同,分析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总体特征,并从历史与现实的语境思考当今湖南教育现代化战略。

刘丽,胡槿,杜华[7](2005)在《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认为

田正平,朱宗顺[8](2004)在《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得到充分展示。列文森认为 :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实质性变迁 ,只有在西方冲击造成传统断裂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发生 ;儒教从普世性价值变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乃至博物馆的陈列物 ,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基本图式 ;儒教和君主制之间张力链条在近代的断裂 ,是儒教衰亡的重要原因 ,伴随儒教衰亡的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的冲突 ;被转换或被抛弃了的儒家传统 ,导致了反映中国思想变革结果的共产主义变体的产生。历史认识主体的凸显和思想史研究路向 ,是列文森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特色 ,他的近代中国史观深受欧美史学理论、现代化理论以及西方中国研究传统的影响 ,并在其早期着作中进行了初步展示

二、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自《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视野下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序论
    1.1 问题提起
        1.1.1 近代日本と中国
        1.1.2 芥川龙之介の「中国物」
        1.1.3 『南京の基督』と『湖南の扇』
    1.2 先行研究
        1.2.1 『南京の基督』に关する先行研究
        1.2.2 『湖南の扇』に关する先行研究
    1.3 本论の问题提起、研究方法、章立て
第二章 芥川龙之介と中国
    2.1 芥川龙之介の生涯
    2.2 芥川文学と中国
        2.2.1 少年时代の中国憧憬
        2.2.2 「中国物 」の世界
        2.2.3 中国の旅行にょる中国印象
        2.2.4 中国への思い出
第三章 『南京の基督』における芥川の中国认识
    3.1 出版事情
    3.2 あらすじ
    3.3 出场人物
    3.4 金花の「奇蹟」
    3.5 东洋文明と西洋文明
第四章 『湖南の扇』における芥川の中国认识
    4.1 出版事情
    4.2 あらすじ
    4.3 出场人物
    4.4 「扇」の 意味
    4.5 东洋文明と西洋文明
第五章 『南京の基督』から『湖南の扇』へ
    5.1 南京から湖南へ
    5.2 金花から玉兰へ
    5.3 东西文明の対立から东洋文明の觉醒へ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2)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框架结构
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所影射出的儒教衰亡
三、对“传统与现代”的质疑

(3)儒家价值观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儒家价值观
        2.2.1 儒家价值观思想概述
        2.2.2 儒家价值观的内涵
        2.2.3 儒家价值观的分类
        2.2.4 儒家价值观的维度
        2.2.5 儒家价值观的测量
        2.2.6 儒家价值观的结果变量
        2.2.7 儒家价值观研究述评
    2.3 亲社会违规行为
        2.3.1 亲社会违规行为概念
        2.3.2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2.3.3 亲社会违规行为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3.4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2.3.5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结果变量
        2.3.6 亲社会违规行为研究述评
    2.4 移情
        2.4.1 移情的概念
        2.4.2 移情的影响因素
        2.4.3 移情作为中介变量
        2.4.4 移情的结果变量
        2.4.5 移情研究述评
    2.5 道德效能感
        2.5.1 道德效能感的概念
        2.5.2 道德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2.5.3 道德效能感的结果变量
        2.5.4 道德效能感研究述评
    2.6 道德勇气
        2.6.1 道德勇气的概念
        2.6.2 道德勇气的影响因素
        2.6.3 道德勇气的结果变量
        2.6.4 道德勇气研究述评
第三章 儒家价值观问卷的编制
    3.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以及维度
    3.2 量表初始测量条款的产生
        3.2.1 文献梳理确定基础题项
        3.2.2 初步提纯量表
    3.3 儒家价值观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儒家价值观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5 儒家价值观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章 儒家价值观与亲社会违规行为模型构建
    4.1 世俗儒家价值观路径
        4.1.1 世俗儒家价值观与亲社会违规行为
        4.1.2 移情的中介作用
        4.1.3 道德勇气的中介作用
        4.1.4 移情、道德勇气的链式中介作用
    4.2 精英儒家价值观路径
        4.2.1 精英儒家价值观与亲社会违规行为
        4.2.2 道德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2.3 道德勇气的中介作用
        4.2.4 道德效能感和道德勇气的链式中介作用
    4.3 理论模型
第五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儒家价值观的测量
        5.1.2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测量
        5.1.3 移情的测量
        5.1.4 道德效能感的测量
        5.1.5 道德勇气的测量
        5.1.6 控制变量的测量
    5.2 问卷预调查
        5.2.1 预调查量表的信度分析
        5.2.2 预调查量表的效度分析
    5.3 正式调查问卷
第六章 儒家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影响机理的假设检验
    6.1 数据收集
    6.2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所在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4.1 信度分析
        6.4.2 效度分析
    6.5 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6.6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6.6.1 控制变量的差异显着性检验
        6.6.2 变量相关性分析
        6.6.3 主效应检验
        6.6.4 多元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综述
    二、研究视角、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列文森中国学的学术研究背景
    第一节 列文森的犹太信仰
        一、"犹太教徒现代窘境"
        二、列文森"犹太身份的选择"
    第二节 列文森现代化观念的来源
        一、美国的"现代化热"与"韦伯热"
        二、韦伯与列文森的现代化观念
    第三节 费正清对列文森的影响
        一、美国中国学的开端:费正清与列文森
        二、列文森对费正清的学术传承
    第四节 欧美史学理论对列文森的影响
        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二、"在历史上,相对主义就是一切"
第二章 列文森中国学的研究模式
    第一节 历史相对主义模式
        一、历史相对主义模式概述
        二、历史相对主义模式的研究实践与评析
    第二节 "传统—现代"、"历史—价值"模式
        一、"传统—现代"与"历史—价值"模式概述
        二、"传统—现代"与"历史—价值"模式评析
    第三节 "地方主义—世界主义"模式
        一、"地方主义—世界主义"模式概述
        二、"地方主义—世界主义"模式评析
第三章 列文森中国学的论证方法
    第一节 基于词义转变的引证
        一、"井田制"的语义转变
        二、从"天下"到"国家"的转变
    第二节 基于世界史视野的对比论证
        一、以"君主—官僚—贵族"关系为视角的中西对比
        二、清初经验论与西方科学传统的对比
    第三节 基于社会变革的比喻论证
        一、"词汇"与"语言"的比喻
        二、"博物馆"比喻
结语
参考文献
    列文森论着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5)宋元绘画转变中的马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马麟作品的风格分析
    第一节 马麟现存作品的梳理
        一、画史着录的作品
        二、存世作品的考订
    第二节 马麟作品的代表性风格
        一、书写性:《静听松风图》的风格分析
        二、诗意空间:《芳春雨霁图》的风格分析
    第三节 马麟作品的视觉结构与笔墨
        一、书法性用笔的引进
        二、视觉图式的突破
第三章 马麟作品的风格来源
    第一节 马麟作品风格的直接来源
        一、徽宗时期的画学
        二、赵孟坚的书写性用笔
    第二节 文人士大夫绘画对马麟绘画的影响
        一、马麟绘画中的书写性
        二、文人身份:从文字到书法
    第三节 马麟的绘画对书画同源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一、书画同源观念的渊源
        二、马麟绘画中的诗情和画意
第四章 马麟在宋元绘画转变中的作用
    第一节 南宋皇室里才情雅致的世界
    第二节 宫廷画与文入画的桥梁:马麟绘画的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着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前人研究成果、局限及本论文研究构想
    四、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变革前的湖南传统教育
    第一节 湖南传统教育的兴盛与衰微——以岳麓书院为个案
    第二节 湖湘文化与湖南传统教育
    第三节 大变革前的湖南社会与湖湘士林
第二章 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第一轮契机
    第一节 危机下的丕变——甲午战后湖南士风民气的新气象
    第二节 戊戌维新与湖南教育近代化肇始
    第三节 从时务学堂的命运看湖南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制约因素
第三章 从被动跟进到主动推进——新政时期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20世纪初湖南社会的变化与有利于湖南教育近代化态势的形成
    第二节 新政时期湖南新教育发展轨迹
    第三节 以日本为师——留日学生运动与湖南新教育
    第四节 变革与反变革——新政时期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离异与回归
第四章 民国前期(1912-1929)湖南教育的高潮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转型时期湖南政治格局与教育近代化
    第二节 民国前期湖南社会经济与教育近代化
    第三节 民国前期湖南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与教育近代化
    第四节 民国前期湖南私人办学热潮
    第五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扩展与近代湖南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近代湖湘精英的教育情结与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湖南教育家群体与湖南教育近代化
第六章 关于湖南教育近代化的思考
    第一节 湖南教育近代化特征分析
    第二节 湖南教育近代化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南京的基督》到《湖南的扇子》”视野下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 李淑芳. 厦门大学, 2019(08)
  • [2]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J]. 张居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7)
  • [3]儒家价值观对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 赵佳丽. 山西大学, 2018(04)
  • [4]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D]. 宋玉玺.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5]宋元绘画转变中的马麟[D]. 李方红. 山东大学, 2012(02)
  • [6]湖南教育近代化研究(1894-1929)[D]. 伍春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2)
  • [7]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5(05)
  • [8]评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思考[J]. 田正平,朱宗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儒家论文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近代化论文

上一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河流域东川市和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查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