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1](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实践与经验——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伟大历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先行地,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为全国树立起一面旗帜,在党的建设实践探索上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研究广东党建的探索和经验,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对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张彦惠[2](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刘洋[3](2018)在《以农垦精神为核心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农垦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历史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农垦人民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不断锤炼而成的中国特色文化;以农垦精神为核心,将其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党建具体工作、贯穿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指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别从"三融入","三结合"和"三走进"着手,教育培养学生,突显其魅力,彰显其育人功能。
胡全裕[4](2016)在《高职院校创新开展党建工程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职院校只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既符合中央要求、又适合学校实际的党建工作新方式、新方法,才会产生吸引力、凝聚力、推动力,使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文章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开展主题党建工程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要做法与实际效果,并提出了深化这一活动的思路。
陈鹏[5](2015)在《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模式研究——基于四种模式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社会治理的种种现实困境表明,地方政府在中国总体社会治理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获得足够充分的重视和研究。本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问题频发多发的背景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在地方政府层面进入制度化、体制化阶段,即所谓的社会管理"新常态"问题。通过选取Z、W、B、G四市为典型案例,探讨和分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四种体制模式:"政法委体制"、"民政局体制"、"社工委体制"和"群工委体制"。每一种体制模式从牵头部门、组织结构、职能体系、治理逻辑四个维度进行界定和建构,并代表了党和政府介入、干预和管理社会的不同方式、边界条件和价值理念。针对牵头部门而言,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党和政府,两者的结合方式分为"合一"和"分离"两种类型;社会管理的目标包括"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两个方面,并可分为"秩序导向"和"活力导向"两种类型。由此,可建立一个社会管理体制的理想类型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中央的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地方政府选择不同社会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体制概念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和理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图式和目标路径,解析和揭示转型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推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郭波[6](2011)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基于湛江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很多新挑战和新考验。从湛江的调研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不愿联系群众、不善联系群众、不能联系群众。为此,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必须立足于解决领导干部"愿不愿联系群众"、"会不会联系群众"、"能不能联系群众"、"联系群众行不行"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曾英杰[7](2009)在《建立发挥学生党支部先进性作用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学生党支部“固本强基”示范点创建活动为例》文中提出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问题。加强与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加强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原因有四:其一,保持学生党支部
王琪[8](2009)在《固本强基工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班子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评价好、学生培养好"等四个方面来探析固本强基工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翟理祥,舒彤,邹婕,叶熙熙[9](2008)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推进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立足实践、不断创新;抓好示范、以点带面等五个方面对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进行了探讨。
毕式明,任汝光,胡键[10](2007)在《固为民之本 强执政之基》文中提出五年观察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着力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改革开放40年广东省党的建设的实践 |
| (一) 第一阶段:历史新转折, 党建新起点 (1978—1992年) |
| 1. 强化干部思想理论建设。 |
| 2. 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
| 3. 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 |
| 4.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 (二) 第二阶段:体制大转轨, 党建新突破 (1992—2002年) |
| 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
| 2. 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 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 |
| 3.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深入扎实开展反腐败斗争。 |
| (三) 第三阶段:经济新腾飞, 党建新发展 (2002—2012年) |
| 1. 党内民主: |
| 2. 争创先进: |
| 3. 固本强基: |
| (四) 第四阶段:治党重全面, 党建新辉煌 (2012—2018年) |
| 1. 持之以恒抓党性教育和党风建设。 |
| 2.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贪。 |
| 3. 强化党建制度, 促进党的纪律建设。 |
| 二、改革开放40年广东省党的建设的经验 |
| (一) 必须保持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
| 1. 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开放。 |
| 2. 坚持以新理论新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
| (二) 必须加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 |
| 1. 创造机会, 提供环境, 培养优秀干部, 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 |
| 2. 制定规范, 有章可循, 促进干部队伍的廉洁。 |
| 3. 遵循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建设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 |
| (三) 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 1. 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 |
| 2. 拓宽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领域, 让基层组织建设内容更丰富。 |
| 3. 遵循新时代的新思想, 全方位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 (四) 必须加强制度纪律建设,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
| 1. 以改革精神建设党, 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
| 2.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
| 3. 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
| (五) 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以人民为中心, 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 1. 出台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制度, 让群众利益保障有章可循。 |
| 2. 深入群众,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 四、研究方法 |
| 五、创新点及难点 |
| 六、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
|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
| 二、外资企业进入 |
| 三、民营经济起步 |
|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
|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
|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
|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
|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
|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
|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
|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
|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
|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
|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
|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
|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
|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
|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
|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
|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
|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
|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
|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
|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
|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
|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
|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
|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
|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
|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
|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
|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
|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
|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
|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
|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
|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
|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
|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
|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
|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
|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
|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
|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
|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
|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
|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
|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
|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
|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
|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
|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
|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
|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
|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
|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
|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 一、农垦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建基础工作 |
| (一) 农垦精神融入党支部创先争优 |
| 1. 以农垦精神为导向, 注重学习制度建设 |
| 2. 创新教育方式, 提高农垦精神学习质量 |
| 3. 抓住与农垦精神结合点, 注重争创的实效性 |
| (二) 农垦精神融入学生党员组织发展 |
| 1. 农垦精神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政治理论之一 |
| 2. 注重培养考察, 听取思想汇报 |
| 3. 注重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
| (三) 农垦精神融入学生党课课堂教学 |
| 1. 农垦精神融入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 |
| 2. 农垦精神融入新媒体空间平台 |
| 二、农垦精神贯穿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 (一) 农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结合 |
| 1. 在政治层面, 保证农垦精神的话语权 |
| 2. 在理论层面,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 3. 在实践层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
| (二) 农垦精神与固本强基工程建设结合 |
| 1. 发扬农垦精神的凝聚力, 营造和谐氛围 |
| 2. 注重制度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 |
| 3. 实施目标管理, 建立考核机制 |
| (三) 农垦精神与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结合 |
| 1.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
| 2. 主张回归生活教育 |
| 3. 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对话 |
| 三、农垦精神指引社会实践活动 |
| (一) 走进农垦历史展览区 |
| (二) 走入农垦老干部现实生活 |
| 1.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
| 2. 向农垦老干部学习 |
| (三) 走进农垦基层社会实践 |
| 1. 与党员培养考核相结合 |
| 2. 拓展第二课堂的功能 |
| 一、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程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 1. 开展党建工程活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
| 2. 开展党建工程活动,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
| 3. 开展党建工程活动,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
| 二、高职院校开展党建工程活动的主要做法与实际效果 |
| 1. 不断推进核心工程建设,着力提高两级班子的引领力 |
| 2. 不断推进堡垒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
| 3. 不断推进先锋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带动力 |
| 三、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党建工程活动的思考 |
| 1. 制定好新一轮主题党建工程活动方案 |
| 2. 从严从实推进两级领导班子建设 |
| 3. 从严从实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
| 4. 从严从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
| 一存在问题 |
| (一) 部分领导干部不愿联系群众 |
| (二) 部分领导干部不善联系群众 |
| (三) 部分领导干部不能联系群众 |
| 二原因分析 |
| (一) 教育虚化 |
| (二) 体制固化 |
| (三) 制度泛化 |
| (二) 监督弱化 |
| 三对策 |
| (一) 多管齐下, 解决领导干部“愿不愿联系群众”的问题 |
| (二) 搭建平台, 解决领导干部“能不能联系群众”的问题 |
| (三) 培养能力, 解决领导干部“会不会联系群众”的问题 |
| (四) 加强监督, 解决领导干部“联系群众行不行”的问题。 |
| 一、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运行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
| 二、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 三、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运行机制工作中的检查和考核制度 |
| (一) 严格监督制度, 创新考评模式。 |
| (二) 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
| 四、结语 |
| 1 班子建设好, 促进党政和谐配合 |
| 2 工作业绩好,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 3 群众评价好, 促和谐校园建设 |
| 4 学生培养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