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玉[1](2020)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文中提出中国芭蕾舞剧从以“实践先行”大胆地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到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榫,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自中国芭蕾舞剧诞生之日起,就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中国舞剧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的创作道路。不论是最初实践阶段以“民族化”为口号对西方芭蕾进行中式改造,还是如今以更自觉的心态进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七十年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诉求的变化,中国芭蕾舞剧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芭蕾中国学派等问题还未引起舞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这便是本文所着意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对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展望是以其历时性的研究作为前提,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对芭蕾舞剧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论是芭蕾编导们还是其作品都是所处历史时期的产物,对芭蕾舞剧作品及其编导的研究必须回到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历史节点,是以引起中国芭蕾舞剧风格取向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作为节点划分依据,节点前后的芭蕾舞剧作品在编导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中又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本体特征包括叙事结构、形象及其文化特征以及肢体语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芭蕾舞剧不同于西方芭蕾舞剧的体现,也是芭蕾舞剧中国学派得以展望之根本。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国芭蕾舞剧应关注当今世界芭蕾舞剧的多元形式,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芭蕾中国学派的建构是中国芭蕾舞剧自诞生之日起便萦绕在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庞大论题,芭蕾“中国学派”这一论题还应随着芭蕾舞剧的不断发展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陈莉[2](2005)在《中国化妆品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小文[3](2003)在《中国化妆品节系列报道之一:辉煌的历史 美好的明天——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之历程及展望》文中指出1998年5月,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首次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帷幕。参展厂商300多家,展示规模420个展位。2004年5月5日~7日,第93届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将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广东省美容美发协会同举办,规模更加宏大。
张红梅,常宏宏,魏文珑[4](2003)在《药物化妆品——21世纪化妆品的发展方向》文中指出介绍了药品、化妆品和药物化妆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药物化妆品的安全性及其分类。从药物化妆品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论述了21世纪化妆品的发展方向。说明“绿色”药物化妆品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将会是一个潜在的化妆品市场。
张红梅,常宏宏[5](2003)在《中国化妆品工业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国化妆品工业发展史、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化妆品工业的进程。同时阐述了中国化妆品工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以及中国化妆品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对中国化妆品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王理中[6](2001)在《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化妆品业》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中国化妆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叙述了国际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分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化妆品工业发展的利与弊。指出中国化妆品业面临着无限商机。
申利珍[7](1999)在《世纪末最大的一次行业盛会——’99秋季全国化妆洗涤用品交易会侧记》文中指出十月初的上海,气候宜人,为庆祝建国50周年而精心装点的城区到处都充满了生机。5-8号在世贸商城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办的"’99秋季全国化妆洗涤用品交易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洗化行业的众多工商界人士和美容美发界的专业人士。这次隆重而讲求实效的行业盛会,组织者在坚持历届会议成功经验基础上,努力改革创新,首次尝试服务功能社会化,力求与国际运作接轨,为交易会跨入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和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 第一章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历史节点及其时代诉求 |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建国十五周年前后 |
| 一、表达新生政权诉求的《和平鸽》与芭蕾民族化尝试的《鱼美人》 |
| 二、在“三化”指导下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芭蕾舞剧 |
| 三、作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芭蕾舞剧“样板戏” |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节点——“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 |
| 一、从审视“千年禁锢”出发反思“十年桎梏” |
| 二、从题材、形象、创作手法的全面探索中表现中国芭蕾的民族气质 |
|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三个历史节点——准备“跨世纪”和迎接“新世纪” |
| 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展现中国芭蕾的“国际身份” |
| 二、以古典文学改编的“现代性”演绎呈现中国芭蕾的新世纪面貌 |
|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四个历史节点——“国家艺术基金”开启“扶持新模式” |
| 一、“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扶持 |
| 二、中国芭蕾舞剧“团队创新”的差异化取向 |
| 第二章 中国芭蕾舞剧当代诉求的价值取向 |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从“革命历史题材”起步 |
| 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实验阶段 |
| 二、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目标的中国芭蕾舞剧初创 |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以“心理描写”表达当代诉求 |
| 一、改编现代文学作品凸显“心理描写”的取向 |
| 二、古典题材中的“诗化追求”与编导诉求的“当代表达” |
| 第三节 世纪之交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
| 一、在阐释“民族艺术”中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精神 |
|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芭蕾的当代风貌 |
|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现实题材”的突围及其“现实性”关照 |
| 一、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注重对“平凡英雄”的塑造 |
| 二、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时代言说 |
| 三、在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开掘中国芭蕾舞剧的“现实性” |
| 第三章 中国芭蕾舞剧本体求索的“中国道路” |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叙事演进 |
| 一、中国芭蕾舞剧“拿来主义”的实践准备 |
| 二、中国芭蕾舞剧的“线性叙事” |
| 三、中国芭蕾舞剧“心理描写”及其“诗化”叙事 |
| 四、中国芭蕾舞剧“隐喻叙事”的本体求索 |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象征 |
| 一、中国芭蕾舞剧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
| 二、中国芭蕾舞剧对“封建桎梏”下“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 |
| 三、中国芭蕾舞剧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 |
|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形象塑造和动态表意的语汇特征 |
| 一、古典芭蕾与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 |
| 二、以描写人物内心为主旨的动态表意语汇 |
| 三、中国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多元表达” |
|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未来愿景 |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化”追求的时代演进 |
| 一、“民族化”的提出与实践的最初阶段 |
| 二、在“心理描写”中实现芭蕾“中国化”的追求 |
| 三、“中国化”追求的本质是建构“中国学派” |
| 第二节 芭蕾舞剧“中国学派”的跨文化视野 |
| 一、中国芭蕾舞剧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
| 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野” |
| 第三节 芭蕾“中国学派”的未来展望 |
| 一、需要重温苏联芭蕾的历史经验 |
| 二、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当前创作中展望“中国学派” |
| 结语 |
| 附录: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年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1 化妆品目前面临的挑战 |
| 1.1 市场冲击 |
| 1.2 品牌冲击 |
| 1.3 产品技术含量的冲击 |
| 1.4 加入WTO的冲击 |
| 1.5 人才市场的冲击 |
| 1.6 资本市场的冲击 |
| 2 应对措施 |
| 2.1 加快化妆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 2.2 实施高科技发展的策略 |
| 2.3 加强对有中国特色的功能性化妆品开发, 树立中国化妆品的民族品牌 |
| 2.4 加强对两个化妆品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
| 1 中国化妆品工业发展史[1, 2] |
| 2 中国化妆品工业发展现状[3] |
| 3 中国化妆品工业的未来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