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今雄[1](2020)在《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控岩溶的发育模式。塔河油田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六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在区域上形成有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四期断层,其中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断层主要在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形成。断层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以走滑断层为主,兼具逆断层性质,可分为Ⅱ级、Ⅲ-1级、Ⅲ-2级和Ⅲ-3级四种尺度。研究区构造裂缝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与断层形成时期一致。构造裂缝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裂缝方位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四组,在纵向上受岩层力学层控制。断层对其周围岩层中裂缝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尺度和不同方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区Ⅱ级、Ⅲ-1级、Ⅲ-2级及Ⅲ-3级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平均宽度分别为595 m、460 m、390 m和185 m。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分别为560 m和530 m,而近东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为380 m。不同断层部位的裂缝发育带分布也明显不同,在断层的交汇、叠置和端部等部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分布范围更大。多尺度断层─裂缝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溶洞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断控岩溶主要有断层核型和断层破裂带型两种基本类型,其岩溶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受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断层的控制。断层的规模越大,其控制的溶洞发育数量越多,分布范围和规模越大,充填程度较低。研究区Ⅱ级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为450 m,Ⅲ-1级断层为350 m,Ⅲ-2级断层为250 m,Ⅲ-3级断层为150 m。相比于近东西向断层,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更为发育,分布范围较大。溶洞主要分布于距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350 m范围内,而近东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通常小于250 m。断层交汇部位、叠置部位及端部为大型溶洞的有利发育部位。建立了塔河油田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6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控岩溶分布模式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程洪[2](2020)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之一。随着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相继发现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碳酸盐岩油藏在我国的开发潜力逐步增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岩溶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储集空间与砂岩油藏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生产动态所反映的油藏内部规律也难以用常规油藏动态方法手段来识别。但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特征与油藏的储集体类型和底水特征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且其生产动态也与碳酸盐岩油藏在储集空间上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对深入分析油藏的开发规律,建立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因动态生产指示曲线与油藏内部生产规律具有关联性,因此,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实例,通过对碳酸盐岩油藏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分析,首先在缝洞组合理论分析和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分别建立了5类能量指示曲线和3类注水指示曲线的缝洞模型及对应的理论方程,并详细研究了各类型指示曲线的指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的内在联系并验证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在开发过程中的适用性,根据相关性原则,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方法及原则,并在缝洞型油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型的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随后对已建立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在进行高压物理模拟测试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并对两类指示曲线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进而运用测试修正后的指示曲线方程对典型的缝洞型油藏开发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对策。论文取得的成果有:一是能量指示曲线可用于分析缝洞型油藏的开采潜力,可用于对比不同缝洞体与开发对策的效果差异。能量指示曲线的形态可判断油井所沟通的缝洞体类型,斜率变化反应了生产过程中所波及缝洞体的体积变化,指示曲线方程的参数可反应油井各阶段可采储量与储集体体积大小、流体粘度的关系;二是注水指示曲线可有效评估注水开发效果和指导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注水指示曲线斜率是关于地层原油体积的函数,可以估算注水井储集体的大小;而注水指示曲线是否存在拐点,可用于判断与油井连通的远端是否存在尚未波及的缝洞体;三是高压物模实验结果表明:底水能量强弱和是否容易发生水窜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当油藏条件不易水侵或开发得当不发生明显水窜时,底水的存在可为油藏的开发提供充足能量,明显提高开发效果。当不存在底水时,对未充填溶洞,溶洞体积大小和生产速率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均不明显;对于充填溶洞,则随着生产速率的增加,采出程度明显下降,且单溶洞油藏明显低于双溶洞;四是通过高压物模实验测试,能量指示曲线表明:溶洞体积越大,弹性能量开采初期产量越高;相同开采速率下不同体积大小溶洞的可采储量比较接近;可采储量与开采速率间的关系表明存在最佳开采速率;注水指示曲线表明:双洞模型下注水开发储量动用程度更高;较大的注水速度对于压力恢复具有显着效果,但增油不明显;合理且稳定的注水速度可有效提升注水开发效果;五是通过对典型油藏生产过程分析,根据能量指示曲线的斜率变化可有效识别油井能量变化阶段,进而可及时进行生产对策调整;同时根据注水指示曲线可优选出合适的注水开发参数,指导注水政策的调整。
胡文革[3](2020)在《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及攻关方向》文中认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的主要油气藏类型之一,资源潜力大,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持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开展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实践,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缝洞体地震精细识别、高效开发、工程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认识和突破,逐步创建了较完善的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方法技术系列,并创新发展了多项相适应的工程工艺特色技术,实现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持续增储上产和高效开发,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可为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但如何持续效益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仍面临理论创新、工艺技术突破等问题和挑战,亟待开展缝洞结构描述、剩余油定量表征、井周储量动用以及稠油开采等技术的攻关突破,以期持续推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效高质开发。
商晓飞,段太忠,张文彪,程洪,刘彦锋[4](2020)在《断控岩溶主控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内部溶蚀相带表征——以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油藏为例》文中认为以塔河油田10区的典型井组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断裂主控岩溶的背景下,分析岩溶作用过程与缝洞空间分布的关系,揭示了研究区缝洞体内幕结构及油气生产差异机理。通过对钻井、地震、示踪剂等动态和静态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缝洞储集体划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4种类型。结合地球物理描述与相似露头观察,分析断控岩溶作用下溶洞的发育过程,并建立基于成因演化的缝洞空间分布模式。岩溶作用下储层的发育具有分带性,依据该模式从内向外划分出4个溶蚀相带,分别是大型溶洞带、溶蚀孔洞密集区、缝洞联合发育体以及最外围的裂缝破裂带。不同的溶蚀相带其发育的主要储集体类型、储集物性、井震特征以及储量和产能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所揭示的不同井之间的响应和连通情况,明确了研究区不同钻井分别钻遇了不同发育程度或演化阶段的缝洞溶蚀相带,且主要存在溶洞连通、缝洞连通和裂缝连通3种沟通方式。通过对缝洞溶蚀相带空间配置关系的有效刻画,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岩溶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并取得较好的数值模拟效果。
李阳,薛兆杰,程喆,蒋海军,王濡岳[5](2020)在《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气发展潜力、重点研究领域与科技攻关方向。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发育的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东部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与前中—新生界古潜山油气藏、深层页岩气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科技攻关方面需加强深层油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深部流体流动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地球物理的深部目标识别与预测、复杂地层条件优快钻井和复杂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间的协同攻关,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深层油气高效勘探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张平,贾晓斌,白彬珍,宋海[6](2019)在《塔河油田钻井完井技术进步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油藏埋藏深、温度高、压力高和普遍含H2S等特点,钻井过程中存在井漏、缩径、井塌、钻井周期长和井控风险大等技术难题,为此开展了钻井完井技术攻关与实践,历经安全成井、优快钻井和高效钻井等3个技术阶段,形成了以井身结构优化和优快钻井技术为核心的深井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为塔河油田快速上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进了中国石化深井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勘探开发转向深层和外围,钻井完井的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以深部油气藏效益开发和超深井安全高效钻井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与试验,以满足深部油气藏高效开发的需求,并推动中国石化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持续进步。
张宏友,陈晓祺,王美楠,邓琪,别梦君[7](2019)在《海上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酸化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海上某油田奥陶系潜山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常规DST测试无产能,又难以实施人工压裂或酸压措施的问题,从油藏储集空间特点出发,提出利用酸化作业在储层中建立酸蚀人工裂缝、沟通天然微细裂缝和孔隙、改善储层渗流条件等措施,提高油井产能。经实施2口井酸化作业,酸化后日产油均达100 m3左右,且产油量稳定。分析酸化施工曲线以及试井曲线特征,选用"井筒储存+无限导流+均质油藏+无限大地层"的试井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井筒及储层物性的各项参数,表明酸化作业能够有效沟通储层中的天然微细裂缝和孔隙,起到人工压裂或酸压措施同样的增产效果,是提高此类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产能的有效措施。
宋德军[8](2018)在《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塔河油田B区块奥陶系属超深高温高压酸性介质气藏,自投入试采以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井筒完整性问题,系统的开展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能够为西北油田塔河B区块奥陶系安全高效经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及典型失效案例的广泛调研,开展失效模式、失效原因等分析,识别出井筒薄弱部位,为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提供借鉴。根据塔河油田B区块环空带压相关计算模型和现场生产数据,通过油管、井下工具受力分析及安全系数计算,开展了生产期间环空起压监测及管理研究,油管、封隔器及井下安全阀等井下工具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分析,分析了环空压力来源、温度和压力对环空油套压的影响和环空异常起压原因,确定替浆、坐封、改造、测试等管柱最低安全系数。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区块制定复杂井井筒完整性评估流程、依据和方法。最后运用本文研究,以鹰山组典型气井为例开展井筒完整性评估,对鹰山组典型气井井屏障组建划分及评价。主要考虑了:油管、尾管、油层套管的受力分析及强度校核、固井水泥环评价和环空带压管理。据本文研究成果对现场施工生产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学习。
李阳,康志江,薛兆杰,郑松青[9](2018)在《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成藏模式多样、构造复杂、储集层差异大的特点,跟踪分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开发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其适应性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主要形成了:(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机制、复杂介质复合流动机理理论;(2)以地球物理描述、离散缝洞建模方法为核心的储集体识别和描述技术;(3)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试井分析技术;(4)空间结构井网设计、变强度注水和堵水封窜为核心的注水开发和氮气单井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5)钻完井、酸化压裂增产技术。进一步实现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需要开展4个方面的攻关:(1)发展更高精度的复杂储集层描述技术;(2)研发多途径的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3)完善和发展超深层碳酸盐岩钻井、酸化压裂改造方法,大幅降低工程成本;(4)加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油气藏开发的融合,实现油田开发的智能化。
王传睿[10](2018)在《致密介质裂缝扩展模拟及压裂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气资源的深度勘探和开发,致密介质赋存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致密介质油气藏需要通过水力压裂进行改造,但从细观角度分析致密介质油气藏的高流压和高应力耦合规律特性,及该耦合效应对压裂作业及储层裂缝扩展的影响等问题的探索上仍欠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典型的致密介质碳酸盐岩和页岩为例,基于传统的Biot理论和格里菲斯-库伦破裂准则,建立起流体压力和地层应力耦合数学和力学模型,并研究该耦合效应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对裂缝扩展的作用规律;采用离散元的方法,从细观角度对致密介质地层内应力-流压耦合规律在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几何形态的影响机理及控制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将研究内容应用到塔河油田现场实例,针对真实地层储集体分布进行水力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优化,以期克服天然非连续构造、初始应力差等因素对压裂效果的影响,达到理想的复杂缝网压裂效果,增产增效。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介质中,平均粒径和粒径比会影响介质的抗剪强度;层理结构的存在会降低页岩的整体强度,在受到外力(如流体压力)时层理面会首先发生破坏;分析研究了应力-流压耦合作用的机理及其对致密介质岩石强度的影响,分别进行了碳酸盐岩和无层理页岩孔隙增压直剪模拟,证明水平应力场与孔隙流体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分别进行了无层理页岩和有层理页岩水力压裂模拟,证明水平应力场与压裂流体之间存在耦合作用;基于塔河油田现场实际生产井数据,挑选三口井进行常规水力压裂和优化施工参数的压裂模拟,针对不同储集体分布情况,分别研究了压裂液粘度、注入速率等参数以及燃爆诱导压裂工艺对压裂作业的影响,并进行了施工参数的优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
| 1.2.2 断裂对缝洞型储层的影响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
| 2.1 构造特征 |
| 2.1.1 构造位置 |
| 2.1.2 构造演化 |
| 2.2 地层特征 |
| 2.3 沉积特征 |
| 2.4 储层特征 |
|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 2.4.2 储集空间类型 |
| 2.4.3 储层类型 |
|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发育规律 |
| 3.1 溶洞综合识别方法 |
| 3.1.1 钻录井识别方法 |
| 3.1.2 测井识别方法 |
| 3.1.3 地震识别方法 |
| 3.2 溶洞发育特征 |
| 3.2.1 溶洞规模 |
| 3.2.2 充填特征 |
| 3.2.3 充填序列 |
| 3.3 溶洞分布规律 |
| 3.3.1 纵向分布规律 |
| 3.3.2 平面分布规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断层与裂缝发育特征 |
| 4.1 断层发育特征 |
| 4.1.1 断层性质 |
| 4.1.2 断层级次 |
| 4.1.3 断层组合样式 |
| 4.2 裂缝发育特征 |
| 4.2.1 裂缝成因类型 |
| 4.2.2 裂缝发育特征 |
| 4.2.3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碳酸盐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断层与裂缝的相互关系 |
| 5.1 构造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
| 5.2 应力场与断层及裂缝形成的关系 |
| 5.2.1 断层形成与演化特征 |
| 5.2.2 裂缝形成期次及时间 |
| 5.3 断层与裂缝的关系 |
| 5.3.1 断裂带结构特征 |
| 5.3.2 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定量刻画 |
| 5.3.3 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多尺度断层─裂缝对碳酸盐岩储层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
| 6.1 断层─裂缝与岩溶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 |
| 6.2 多尺度断层─裂缝与溶洞分布的关系 |
| 6.2.1 断层─裂缝对溶洞平面分布的影响 |
| 6.2.2 断层─裂缝对溶洞发育深度的影响 |
| 6.2.3 断层─裂缝对溶洞规模的影响 |
| 6.2.4 断层─裂缝对溶洞充填的影响 |
| 6.3 断控岩溶发育模式 |
| 6.3.1 断控岩溶基本类型 |
| 6.3.2 不同构造样式断控岩溶分布模式 |
| 6.3.3 断控岩溶形成演化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特征 |
| 1.2.1 储层特征 |
| 1.2.2 开发特征 |
| 1.2.3 主要开发矛盾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研究进展 |
| 1.3.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进展 |
| 1.3.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 1.5 完成工作量 |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指示曲线研究 |
| 2.1 缝洞模型的建立 |
| 2.1.1 单裂缝型 |
| 2.1.2 双裂缝型 |
| 2.1.3 缝-洞组合型 |
| 2.1.4 双溶洞型 |
| 2.1.5 单溶洞型 |
| 2.1.6 小结 |
| 2.2 理论方程的建立 |
| 2.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 |
| 2.2.2 典型缝洞结构理论方程建立 |
| 2.3 能量指示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 |
| 2.3.1 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 2.3.2 敏感性分析 |
| 2.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
| 2.4.1 近井钻遇溶洞型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
| 2.4.2 井钻遇裂缝型储集体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指示曲线研究 |
| 3.1 缝洞模型的建立 |
| 3.1.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
| 3.1.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
| 3.1.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 |
| 3.2 理论方程的建立 |
| 3.2.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的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
| 3.2.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
| 3.2.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
| 3.3 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 |
| 3.3.1 井洞缝洞型串联模型分析 |
| 3.3.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
| 3.3.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
| 3.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
| 3.4.1 缝洞组合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
| 3.4.2 双溶洞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研究 |
| 4.1 室内物模相似准则建立 |
| 4.1.1 量纲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
| 4.1.2 方程分析法 |
| 4.1.3 主要相似准则选取及物理模拟参数计算 |
| 4.2 单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
| 4.2.1 实验模型建立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 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
| 4.3.1 实验模型建立 |
| 4.3.2 实验方法 |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 底水型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
| 4.4.1 实验模型建立 |
| 4.4.2 实验方法 |
|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5 单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
| 4.5.1 实验模型建立 |
| 4.5.2 实验方法 |
|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6 双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
| 4.6.1 实验模型建立 |
| 4.6.2 实验方法 |
|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
| 5.1 能量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
| 5.1.1 能量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
| 5.1.2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
| 5.2 注水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
| 5.2.1 注水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
| 5.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
| 5.3 动态曲线综合指示意义分析 |
| 5.3.1 适用条件分析 |
| 5.3.2 油藏开发阶段适应性分析 |
| 5.3.3 动态储量估算对比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指示意义的开发对策研究 |
| 6.1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
| 6.1.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1.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1.3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
| 6.2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
| 6.2.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2.3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
| 6.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
| 6.3.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3.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3.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
| 6.4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
| 6.4.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
| 6.4.2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1 塔河缝洞型油藏开发历程及认识 |
| 2 缝洞型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
| 2.1 缝洞空间结构表征技术 |
| 2.2 缝洞型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
| 2.3 空间结构井网构建技术 |
| 2.4 缝洞注水注气替油及井间驱油技术 |
| 2.5 基于溶洞流动特点的油藏工程方法 |
| 2.6“滚评建一体化”技术 |
| 3 以缝洞为目标的工程工艺特色技术 |
| 3.1 针对缝洞“一井多靶”钻井沟通技术 |
| 3.2 全方位高效酸压储改沟通技术 |
| 3.3 大尺度缝洞间流道调整技术 |
| 3.4 高沥青质超稠油降黏开采技术 |
| 3.5 注采一体化地面工艺技术 |
| 4 技术攻关方向 |
| 4.1 缝洞结构描述技术 |
| 4.2 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 |
| 4.3 井周储量动用技术 |
| 4.4 稠油开采技术 |
| 5 结论 |
| 1 地质概况 |
| 2 缝洞储集类型划分 |
| 2.1 缝洞储集体类型及其识别特征 |
| 2.1.1 洞穴型 |
| 2.1.2 孔洞型 |
| 2.1.3 裂缝-孔洞型 |
| 2.1.4 裂缝型 |
| 2.2 缝洞储集体物性特征 |
| 3 断控岩溶发育模式 |
| 3.1 地球物理表征 |
| 3.2 露头观察 |
| 3.3 断控岩溶演化模式建立 |
| 4 缝洞体储层溶蚀相带划分 |
| 4.1 溶蚀相带划分及其特征 |
| 4.2 溶蚀相带分布 |
| 4.3 缝洞储层溶蚀相带空间配置关系 |
| 5 应用效果及地质意义 |
| 6 结 论 |
| 0引言 |
| 1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概况 |
| 1.1全球深层油气发展概况 |
| 1.2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与地质—工程特征 |
| 1.2.1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历程 |
| 1.2.2发现并成功开发了多个大油气田 |
| 1.2.2.1塔里木盆地 |
| 1.2.2.2渤海湾盆地 |
| 1.2.2.3四川盆地 |
| 1.2.2.4深层页岩气 |
| 1.2.3深层油气地质—工程特征 |
| 1.2.3.1超深层油气藏占比高 |
| 1.2.3.2层系多、地层时代跨度大 |
| 1.2.3.3储层储集类型多 |
| 1.2.3.4压力系统复杂 |
| 1.2.3.5建井难度大 |
| 1.2.3.6需储层改造才能获得有效产能 |
| 2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理论认识和技术进展 |
| 2.1地质理论与目标评价技术 |
| 2.2开发理论与方法技术 |
| 2.3工程技术进展 |
| 3深层油气主要发展领域与攻关方向 |
| 3.1油气资源潜力及其分布 |
| 3.2勘探开发重点研究领域 |
| 3.2.1塔里木盆地 |
| 3.2.2四川盆地 |
| 3.2.3东部断陷盆地深层及古潜山 |
| 3.2.4深层页岩气 |
| 3.3科技攻关方向 |
| 3.3.1油气勘探 |
| 3.3.2油气开发 |
| 3.3.3工程技术 |
| 4结语 |
| 1 DST测试、酸化方案设计与施工 |
| 2 酸化效果分析 |
| 2.1 CFD1井酸化效果分析 |
| 2.2 CFD7井酸化效果分析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 1.1.1 国外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 |
| 1.1.2 国内井筒完整性技术发展现状 |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井筒失效模式及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筒完整性分析 |
| 2.1 井筒失效案例分析及失效模式识别 |
| 2.1.1 典型的失效案例 |
| 2.1.2 失效原因及失效模式 |
| 2.2 塔河油田复杂油气井筒完整性分析 |
| 第3章 塔河B区块气井安全屏障完整性评价 |
| 3.1 油管柱评价 |
| 3.1.1 生产管柱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 3.1.2 生产管柱受力分析 |
| 3.2 油层套管评价 |
| 3.2.1 油层套管评价方法 |
| 3.2.2 B1井油层套管评价 |
| 3.2.3 B2井油层套管评价 |
| 3.3 固井质量评价 |
| 3.3.1 固井质量评价方法 |
| 3.3.2 固井质量评价及风险分析 |
| 3.3.3 固井质量完整性危害识别及评价 |
| 第4章 塔河B区块气井环空带压评价及管理 |
| 4.1 环空带压原因分析 |
| 4.1.1 环空压力来源 |
| 4.1.2 温度、压力对环空油套压的影响 |
| 4.1.3 环空异常起压原因分析 |
| 4.2 环空起压判断、治理措施 |
| 4.2.1 判断、治理措施 |
| 4.2.2 环空压力控制 |
| 4.2.3 套压异常井管理方案 |
| 4.2.4 套压(含H_2S)异常井治理措施研究 |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0 引言 |
| 1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地质与开发特征 |
| 1.1 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历程 |
| 1.2 油气资源分布 |
| 1.3 油气藏地质特征 |
| 1.4 油气藏开发特征 |
| 1.5 开发中的特殊问题 |
| 2 开发理论 |
| 2.1 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机制 |
| 2.1.1 前第三系裂缝-孔隙型潜山储集层 |
| 2.1.2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集层 |
| 2.1.3 礁滩孔隙型储集层 |
| 2.2 流体流动机理 |
| 3 开发关键技术 |
| 3.1 储集体精细描述技术 |
| 3.1.1 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
| 3.1.2 地质建模技术 |
| 3.2 数值模拟及试井技术 |
| 3.2.1 自由流-渗流耦合型数值模拟技术 |
| 3.2.2 缝洞型油藏试井技术 |
| 3.3 深层复杂井钻完井技术 |
| 3.3.1 高含硫气田安全-优快钻井技术 |
| 3.3.2 超深水平井轨迹实时优化控制技术 |
| 3.3.3 侧钻小井眼钻完井技术 |
| 3.4 注水开发技术 |
| 3.4.1 注采空间结构井网设计技术 |
| 3.4.2 变强度注水技术 |
| 3.4.3 堵水技术 |
| 3.5 注气开发技术 |
| 3.6 储集层改造技术 |
| 3.6.1 大型酸化压裂技术 |
| 3.6.2 超深长水平段多级暂堵酸化技术 |
| 3.6.3 大规模多级注入酸压改造技术 |
| 4 挑战与发展方向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应力-流压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 1.2.2 水力压裂技术研究现状 |
|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基于离散元软件PFC的致密介质数值模型建立 |
| 2.1 离散元模拟软件PFC的运算法则及模型参数 |
| 2.1.1 力-运动法则 |
| 2.1.2 运动法则 |
| 2.1.3 接触模型选择 |
| 2.1.4 模型参数的选择 |
| 2.2 基于PFC软件致密介质模型的构建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粒度分布和层理结构的细观力学特性解剖 |
| 3.1 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及细观力学特性 |
| 3.1.1 组成成分 |
| 3.1.2 细观力学特性分析 |
| 3.2 页岩的矿物组成及细观力学特性 |
| 3.2.1 组成成分 |
| 3.2.2 细观力学特性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应力-流压耦合作用及水力裂缝扩展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 4.1 应力-流压耦合原理及作用规律 |
| 4.1.1 应力-流压耦合的定义 |
| 4.1.2 应力-流压耦合原理 |
| 4.1.3 应力-流压耦合特性 |
| 4.2 基于应力-流压耦合作用的碳酸盐岩人工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
| 4.2.1 数值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
| 4.2.2 直剪试验 |
| 4.2.3 水力压裂试验 |
| 4.2.4 应力-流压耦合作用下裂缝扩展规律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S80单元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
| 5.1 塔河油田S80 缝洞单元特征 |
| 5.1.1 地质概况 |
| 5.1.2 S80 单元储集体类型分析及模型建立 |
| 5.2 缝洞储集体刻画及离散元模型建立 |
| 5.3 靶向压裂模拟及施工参数优化 |
| 5.3.1 分散型洞穴储层(低粘度)靶向压裂沟通 |
| 5.3.2 近井地带孔隙高度发育型缝洞储层体积压裂 |
| 5.3.3 非主应力方向高角度远距离洞穴燃爆诱导压裂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