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球,杨文,杨娟,杨晶,荀利杰,苗春辉,陆子东,王艳辉[1](2021)在《云南省主要果用桑葚的营养品质及理化特性》文中认为研究云桑2号、云桑6号、云果桑2号等7种云南省种植的主要果用桑葚的营养品质及理化特性,以期为果桑种植品种的选择及桑葚类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测定桑葚的氨基酸组成、糖分含量、总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酸碱度、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单果质量等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从桑葚中检测到15种游离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3.78~7.18 mg/g;桑葚中的糖分主要以葡萄糖、果糖等形式存在,总量为3.31%~13.55%,7种桑葚中均未检测到蔗糖;7种果用桑葚中的总酸含量为1.04~3.17 mg/g,总多酚含量为28.13~57.65μg/g,总黄酮含量为0.94~12.03μg/g。总体而言,桑葚含有丰富的单糖、游离氨基酸、酚类、黄酮等营养成分,不同品种桑葚的营养成分含量及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异,其中云桑2号的营养成分含量、单果质量、口感评分在7种桑葚中整体最优秀。考虑到硬实度、口感、营养含量等,可以将红果1号、粤椹大十作为短途运输的桑葚种植品种。
贺水花,杨玲[2](2021)在《新疆特色植物药桑多酚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新疆特色植物药桑(Morus nigra L.)含有丰富的功效成分,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果树,药桑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现实研究价值。从新疆药桑多酚含量、组成、提取分离技术、抗炎、抗氧化活性等方面对药桑多酚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为新疆药桑多酚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慧[3](2021)在《桑葚黄酮提取检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
王嘉琦[4](2021)在《青贮桑枝叶对奶牛泌乳性能、血液代谢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陈星[5](2021)在《桑树生物碱及酚类含量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家乐[6](2021)在《李光杏制干过程中褐变控制对贮藏品质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纪璇[7](2021)在《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酿造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的变化研究》文中提出黑枸杞是一种含有丰富花色苷、多糖和黄酮等活性成分的中国独有的茄科植物,具有降血糖、降脂、抗氧化的作用。黑枸杞大多用于鲜食或简单加工,其加工技术的单一使黑枸杞很难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将黑枸杞与桑葚结合发酵制成果酒,有效利用黑枸杞与桑葚中的各种功效成分,使酿制的黑枸杞桑葚酒集营养、功效、口味等于一身。本研究以自然风干的黑枸杞果和新鲜桑葚为原料,测定黑枸杞桑葚汁中的活性成分,对黑枸杞桑葚酒的酶解工艺及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并测定复合酒发酵及陈酿期间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来探究其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复水后的干果黑枸杞与桑葚复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黑枸杞桑葚汁质量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实验来优化酶解的工艺条件。最终确定最佳酶解工艺的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为0.06%、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1.5 h。在该酶解条件下,黑枸杞桑葚汁的出汁率为77.47%、总酚含量为3629.18 mg/L。2、以感官评价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来优化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工艺,得到黑枸杞桑葚复合酒最佳工艺的模型方程为:Y=85.40+1.25 A+1.33 B-0.67 C+1.42 D+4.00 AB+0.25 AC-0.50 AD+0.95 BC+0.00 BD+0.25 CD-3.4 9A2-4.87 B2-6.62 C2-4.49 D2-1.45 C2。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如下:酵母添加量为0.09%、初始糖度为205 g/L、发酵温度为24℃,黑枸杞汁与桑葚质量比为1:2,由此得到复合酒的感官评分为84.5。3、对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在发酵和陈酿的90天内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探究。在此期间总酚、黄酮、多糖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增加,花色苷含量相对减少。其中,总酚含量为2420.23 mg/L、黄酮含量为129.76 mg/L、花青素含量为76.44 mg/L、多糖含量为67.91 mg/L。同时,该酒的DPPH清除率达到59.61%、羟自由基清除率达58.70%。由此可见,发酵过程能够保留黑枸杞桑葚的活性物质,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董盼豪[8](2021)在《桑葚酚类物质研究及全组分果汁研发》文中提出桑葚富含酚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而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我国育种计划往往侧重于改良果实的商业品质(产量、大小、口感和抗病能力),对酚类物质关注较少。本文以十三种桑葚(一串红、琼46、果桑8632、月半果、粤葚28、粤葚74、大10、金墙63、云果1、黑珍珠、选果1、桂优12、山桑)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选用适宜桑葚品种为原料,基于高压射流磨系统(ISMS)开展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的制备研究,确定最佳制备条件,探究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的贮藏变化,并设计产品标签,以期为桑葚的综合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十三种桑葚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总酚(TPC)、总黄酮(TFC)、总花色苷(TAC)、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TSS(6.20-15.83°Brix)、TA(5.82-48.49 g CA/kg)、TPC(10.82-27.29 mg GAE/g)、TFC(2.91-11.86 mg CE/g)、TAC(2.91-11.86 mg CE/g)、单体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显着,且TPC、TFC、TAC与抗氧化活性显着相关;酚酸是主要的酚类物质,以绿原酸和隐绿原酸为主,类黄酮是第二大类酚类物质,以黄酮醇及糖苷衍生物为主,花色苷含量最少;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依据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区别,十三个品种具有明显聚类趋势,并被分成三类;从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品种琼46、月半果和黑珍珠拥有更高的TPC、TFC、TAC值和单体酚含量及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潜力,该研究结果可为桑葚的选育和高附加值加工提供一定理论参考。(2)综合考虑选用大10为原料,基于高压射流磨系统制备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对射流磨处理压力、白砂糖添加量、增稠剂选择和增稠剂添加量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通过测定表观稳定性、粒径、离心沉淀率、总游离酚含量、总结合酚含量及进行感官评价,确定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射流磨处理压力90 MPa、CMC-Na添加量0.4%、白砂糖添加量10%。通过该制备条件可以制得具有良好感官评价和稳定性的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3)研究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在不同贮藏条件下(4℃、28℃和38℃)品质变化情况。在90天贮藏过程中,果汁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粒径和不稳定指数无明显变化;38℃下贮藏90天后,果汁饮料的表观稳定性出现轻微聚集和断层现象;果汁饮料的色泽在贮藏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且贮藏温度越高,色差变化越明显;活性物质含量(总酚含量和总花色苷含量)也随贮藏时间延长出现降低趋势,且贮藏温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整个贮藏过程中,果汁饮料的菌落总数始终符合GB 7101-2015中的要求,综合贮藏实验,初步计算桑葚全组分果汁常温贮藏(25℃)保质期为4个月,冷藏(4℃)保质期为6个月天;根据我国标签设计相关规定,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的标签进行设计。
汪荷澄[9](2020)在《新疆三种桑葚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新疆白桑(Morus alba L.)、黑桑(M alba L.var.tatartirca)和药桑(Morus nigra L.)为研究材料,分别对三个品种桑葚的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营养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为桑葚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三种桑葚水分含量、灰分含量、pH值、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药桑含水量、pH值、可溶性固形物、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高于黑桑和白桑,药桑可滴定酸含量最高,黑桑灰分含量最高,说明,不同品种桑葚化合物成分和含量具有较大差异。2、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均是白桑>黑桑>药桑,品种间差异显着。有机酸含量药桑有机酸种类最多,为9种,黑桑为8种,白桑7种,有机酸总含量药桑最多,为2.59mg/g,其次是白桑为2.02mg/g,黑桑最低为1.84mg/g。三种桑葚均是酒石酸含量最高,药桑酒石酸含量最高,显着高于黑桑和白桑,富马酸和琥珀酸仅在药桑中检测到,乳酸仅在黑桑中检测到。3、药桑总酚含量显着高于黑桑和白桑,黑桑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药桑和白桑。对游离多酚进行HPLC分析,发现药桑和黑桑中含有游离酚种类为13种,其中,新绿原酸只在药桑中检测到,阿魏酸只在黑桑中检测到,白桑中仅检测到8种游离多酚。矢车菊素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芸香糖苷在药桑和黑桑中含量最高,在白桑中没有检测到,白桑中儿茶素含量最高。三种桑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抗氧化活性、ORAC抗氧化活性和FRAP抗氧化活性均表现为药桑>黑桑>白桑,品种间差异显着。4、对桑葚提取液进行UPLC-Q-TOF-MS分析,结果发现,在提取液中共检测出39种化学成分,其中,三种桑葚均含有的成分有13种,分别为原儿茶酸、七叶苷、儿茶素、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酰奎尼酸葡萄糖苷、绿原酸、咖啡酸己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咖啡酸、香豆酰奎尼酸、p-香豆酸、槲皮素、山奈酚;香草酸己糖苷、锦葵色素、牵牛花色素、飞燕草色素、矢车菊素只在药桑中检测到,阿魏酸、山奈酚糖苷只在黑桑中检测到,荞麦碱只在白桑中检测到。5、对三种桑葚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醇类18种,酯类21种,醛、酮和烯烃类21种,酸类5种,其它25种,醇类和酯类为主要香气成分,占了挥发性成分的89.17%98.53%。2-甲基十三烷、3-甲基十四烷、2,6,10-三甲基十二烷、芹子烷、2,6,10-三甲基十三烷、7-甲基十五烷、5-甲基十五烷、1-戊基-2-丙基环戊烷、丁香酚和植烷只在药桑中检测到,1-乙烯基-2-亚甲基环丙烷、2,5-二乙氧基四氢味喃和2,6,11-三甲基十二烷只在黑桑中检测到,5-甲基十一烷只在白桑中检测到。总体来看,药桑所含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为1906.92 ng/g,黑桑和白桑较低,为489.82 ng/g和682.05 ng/g。
杜晓童[10](2020)在《桑椹抗炎活性物质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桑椹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多酚、花青素、氨基酸等)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因生长地域和品种的差异桑椹营养、活性成分也有所差异。桑椹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活性,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优良原料。本研究在分析三个品种桑椹营养、活性成分组成的基础上,优化大孔树脂精制桑椹多酚的工艺条件,制备桑椹多酚精粉。以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炎症细胞模型,考察桑椹多酚对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1、不同桑椹的营养、活性成分分析:比较了新疆药桑、新疆白桑和粤椹大10三个品种桑椹的灰分、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氨基酸、多酚、黄酮、多糖、花青素的含量。结果发现,新疆药桑和新疆白桑桑椹在灰分、粗蛋白、总可溶性固形物、总多糖含量方面均优于粤椹大10。但粤椹大10桑椹在总多酚、黄酮、和花青素等活性成分含量有优势。对三个品种桑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发现,新疆药桑和粤椹大10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新疆白桑。2、桑椹多酚精制工艺优化:以桑椹多酚纯化效果为指标,筛选出吸附能力和解吸效果最佳的X-5型树脂,建立精制桑椹多酚的最佳工艺:样品浓度为1.8mg/m L的桑椹多酚粗提物,以1.0m L/min上样10倍BV;样品吸附平衡后,先用少量蒸馏水洗脱,再用70%的乙醇以1.5m L/min洗脱4倍BV。精制后,样品中多酚含量从1.9%提升到41.2%,纯化效果明显。3、桑椹多酚抗炎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讨:结果表明,新疆药桑多酚在0-50μg/m L能有效抑制NO释放量及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生成量,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活性,而粤椹大10多酚0-50μg/m L抗炎活性不明显。新疆药桑多酚可能是通过抑制p38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炎症信号传导,起到抗炎效果。也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α的降解并抑制p65蛋白磷酸化,阻止NF-κB二聚体核转运,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起到抗炎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仪器、试剂与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桑葚中糖分含量的测定 | 
| 1.2.2 桑葚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 
| 1.2.3 桑葚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 (1)桑葚中总多酚、总黄酮的提取。 | 
| (2)桑葚中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 (3)桑葚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 1.2.4 其他理化指标的分析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桑葚中的糖分分析 | 
| 2.2 桑葚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 
| 2.3 桑葚中总多酚、总黄酮含量 | 
| 2.3.1 桑葚中的总多酚含量 | 
| 2.3.2 桑葚总黄酮含量 | 
| 2.4 其他理化指标 | 
| 3 讨论 | 
| 3.1 7种桑葚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特点 | 
| 3.2 桑葚中的糖类及酸甜口味 | 
| 3.3 桑葚中游离氨基酸组成 | 
| 4 结论 | 
| 1 药桑多酚及其主要组成 | 
| 2 药桑多酚提取纯化技术 | 
| 2.1 药桑多酚的提取 | 
| 2.2 药桑多酚的分离纯化 | 
| 2.3 药桑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 
| 3 药桑多酚的活性研究 | 
| 3.1 药桑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 
| 3.2 药桑多酚的抗炎活性 | 
| 4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黑枸杞概述 | 
| 1.1.1 黑枸杞的简介 | 
| 1.1.2 黑枸杞的营养价值 | 
| 1.1.3 黑枸杞的功能性成分及研究现状 | 
| 1.1.4 黑枸杞的功效 | 
| 1.2 桑葚概述 | 
| 1.2.1 桑葚的简介 | 
| 1.2.2 桑葚的营养价值 | 
| 1.2.3 桑葚的功能性成分及研究现状 | 
| 1.3 果酒概述 | 
| 1.3.1 果酒的简介 | 
| 1.3.2 复合酒的概述 | 
| 1.3.3 影响果酒发酵工艺的因素 |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黑枸杞桑葚汁中活性成分测定及酶解工艺研究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操作 | 
| 2.2.1 实验流程 | 
| 2.2.2 操作要点 | 
| 2.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 2.3.1 实验方法 | 
| 2.3.2 单因素实验内容 | 
| 2.3.3 正交实验设计 | 
| 2.3.4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标准曲线的结果 | 
| 2.4.2 黑枸杞桑葚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 
| 2.4.3 黑枸杞桑葚复合汁的酶解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4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酶解工艺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5 小结 | 
| 3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操作 | 
| 3.2.1 工艺流程 | 
| 3.2.2 操作要点 | 
| 3.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 3.3.1 实验方法 | 
| 3.3.2 感官评价标准 | 
| 3.3.3 单因素实验内容 | 
| 3.3.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 3.3.5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2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及验证实验 | 
| 3.5 小结 | 
| 4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及陈酿期间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研究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4.1.2 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与内容 | 
| 4.2.1 总酚含量的测定 | 
| 4.2.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 4.2.3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 4.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 4.2.5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 4.2.6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 4.2.7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 4.3.2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 4.3.3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 4.3.4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 4.3.5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4.3.6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 4.3.7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桑葚概述 | 
| 1.1.1 桑葚简介及品种资源分布 | 
| 1.1.2 桑葚酚类物质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 1.1.3 桑葚酚类物质的影响因素 | 
| 1.2 桑葚果汁研究现状 | 
| 1.2.1 桑葚果汁加工研究现状 | 
| 1.2.2 桑葚果渣营养价值 | 
| 1.2.3 全组分果汁产品概述 | 
| 1.3 高压射流磨概述 | 
| 1.3.1 高压射流磨简介 | 
| 1.3.2 高压射流磨在全组分制浆中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1.4.3 创新点 | 
| 第2章 十三种桑葚酚类物质差异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 2.3.2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 2.3.3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 | 
| 2.3.4 总酚含量测定 | 
| 2.3.5 总黄酮含量测定 | 
| 2.3.6 总花色苷含量测定 | 
| 2.3.7 单个酚类物质定性和定量测定 | 
| 2.3.8 抗氧化活性测定 | 
| 2.3.9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 2.3.10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十三种桑葚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 | 
| 2.4.2 十三种桑葚的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差异 | 
| 2.4.3 十三种桑葚中单体酚类物质的鉴定 | 
| 2.4.4 十三种桑葚中单体酚类物质的定量 | 
| 2.4.5 十三种桑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 
| 2.4.6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制备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工艺流程 | 
| 3.3.2 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生产工艺单因素试验设计 | 
| 3.3.3 表观稳定性测定 | 
| 3.3.4 离心沉淀率测定 | 
| 3.3.5 粒径测定 | 
| 3.3.6 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测定 | 
| 3.3.7 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感官评价方法 | 
| 3.3.8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高压射流磨处理压力的确定 | 
| 3.4.2 增稠剂种类的选择 | 
| 3.4.3 增稠剂添加量的确定 | 
| 3.4.4 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贮藏变化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主要试剂材料 | 
| 4.2.2 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表观稳定性测定 | 
| 4.3.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 4.3.3 pH值测定 | 
| 4.3.4 粒径测定 | 
| 4.3.5 色差测定 | 
| 4.3.6 不稳定性指数测定 | 
| 4.3.7 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测定 | 
| 4.3.8 菌落总数测定 | 
| 4.3.9 保质期计算 | 
| 4.3.10 产品成分测定及标签设计 | 
| 4.3.11 数据处理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4.4.2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p H的影响 | 
| 4.4.3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色泽的影响 | 
| 4.4.4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表观稳定性的影响 | 
| 4.4.5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粒径的影响 | 
| 4.4.6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不稳定性指数的影响 | 
| 4.4.7 贮藏条件对全组分桑葚果汁饮料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 4.4.8 贮藏温度对桑葚全组分果汁饮料菌落总数的影响 | 
| 4.4.9 保质期预测 | 
| 4.4.10 产品标签标识及外观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桑葚概况和多酚物质研究 | 
| 1.2.1 桑葚概况 | 
| 1.2.2 多酚物质的研究现状 | 
| 1.3 桑葚中多酚物质及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桑葚多酚的组成 | 
| 1.3.2 桑葚多酚的生物可接受率和代谢 | 
| 1.3.3 影响桑葚多酚含量的因素 | 
| 1.4 桑葚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 
| 1.5 桑葚其他成分研究现状 | 
| 1.6 桑葚的开发利用 | 
| 1.7 总体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7.1 总体研究思路 | 
| 1.7.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三种桑葚的理化指标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1.4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三种桑葚的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 
| 2.2.2 三种桑葚的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 | 
| 2.2.3 三种桑葚的有机酸含量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三种桑葚的多酚及抗氧化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1.4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三种桑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 
| 3.2.2 三种桑葚的 UPLC-Q-TOF-MS 分析 | 
| 3.2.3 三种桑葚的游离多酚 | 
| 3.2.4 三种桑葚多酚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三种桑葚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桑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1.1.1 桑椹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 | 
| 1.1.2 桑椹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 | 
| 1.1.3 桑椹提取物的抗癌作用 | 
| 1.1.4 桑椹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 
| 1.1.5 桑椹提取物的其他作用 | 
| 1.2 炎症研究进展 | 
| 1.2.1 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 1.2.2 炎症介导因子 | 
| 1.3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 
| 1.3.1 植物多酚的抗氧化作用 | 
| 1.3.2 植物多酚的抗炎作用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桑椹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 2.2.2 氨基酸含量测定 | 
| 2.2.3 总多酚含量测定 | 
| 2.2.4 总黄酮含量测定 | 
| 2.2.5 多糖含量测定 | 
| 2.2.6 花青素含量测定 | 
| 2.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桑椹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 
| 2.3.2 桑椹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比较 | 
| 2.3.3 桑椹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 
| 2.3.4 桑椹提取物抗氧化能力评价 | 
| 2.4 本章小结 | 
| 3 桑椹多酚纯化工艺优化 |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总多酚的提取与测定 | 
| 3.2.2 大孔树脂预处理 | 
| 3.2.3 大孔树脂的筛选 | 
| 3.2.4 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 | 
| 3.2.5 动态吸附与洗脱实验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 3.3.2 桑椹多酚静态吸附-解吸工艺参数优化 | 
| 3.3.3 桑椹多酚的动态吸附-解吸工艺参数优化 | 
| 3.4 本章小结 | 
| 4 桑椹多酚抗炎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细胞培养 | 
| 4.2.2 细胞活性测定 | 
| 4.2.3 构建细胞模型,测定一氧化氮(NO)释放量 | 
| 4.2.4 促炎因子的测定 | 
| 4.2.5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 | 
| 4.2.6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桑椹多酚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 
| 4.3.2 桑椹多酚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 | 
| 4.3.3 桑椹多酚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3.4 新疆药桑多酚对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 4.3.5 新疆药桑多酚对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5 总结论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