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1368例原发性肝癌中医文献发生情况文献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原发性肝癌1368例中医单证出现状况文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冉思邈[1](2019)在《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抗癌散结方对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实体瘤大小、生化及免疫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药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方案,对照组则单纯采用TACE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栓塞综合征、实体瘤大小、生化、免疫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评价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指标对比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2)两组患者在实体瘤大小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彭波[2](2019)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ALBI、NLR等相关因素的客观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与对比ALBI、NLR等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影响,筛选出对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真正有判断意义的因素,并评价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判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为2016年11月1至2018年10月31日首次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未经治疗的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研究共搜集312例,因23例不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予以排除,符合标准的肝细胞癌患者为289例。入院次日清晨采集入院首次常规抽血指标(空腹),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同时由专职研究生搜集患者四诊信息,并详细记录,后续由两名副高以上中医师按照中医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搜集20个可能对肝细胞癌中医辨证分型有判断价值的因素(性别、年龄、肝炎史(乙肝和/或丙肝,以下简称肝炎)、肝硬化史、腹水、门脉癌栓、肿瘤数量、肿瘤直径、肝外转移、BCLC分期、AFP、AST、ALT、ALB、TBI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PLT、ALBI(ALBI=0.66×log10(Bilirubin)±(-0.085)×ALB)、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整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一般资料的分析→筛选阳性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的结果:(1)289例肝细胞癌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构成:湿热蕴结型108例(37.37%),气滞血瘀型90例(31.14%),肝郁脾虚型66例(22.84%),肝肾阴虚型25例(8.65%)。(2)各中医证型间肝癌ALBI、NLR、BCLC分期、ALB、TBIL、ALT、AS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腹水、门脉癌栓、肝外转移、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肝炎史、肝硬化史、PL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癌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1)NLR、ALBI、BCLC分期、ALB、TBIL、ALT与肝癌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P<0.05),而AS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腹水、门脉癌栓、肝外转移、肿瘤直径等与肝细胞癌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2)NLR水平升高出现湿热蕴结型的风险增大,ALBI水平升高、BCLC分期越晚出现肝肾阴虚型的风险增大,ALB水平升高出现肝郁脾虚型的风险增大,TBIL水平、ALT水平升高出现气滞血瘀型的风险降低。(3)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肝癌中医证型的判断价值:NLR>3.165、ALBI>-1.8时和BCLC分期处于D期、ALB>36.05g/L,临床辨证可分别考虑为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TBIL<28.45umol/L,ALT<78.5U/L时,临床辨证可考虑为气滞血瘀型。ALBI、NLR、BCLC分期、ALB、TBIL、ALT等指标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均50%-70%之间。结论:(1)289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医证型由高至低分布依次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2)各中医证型间肝细胞癌的ALBI、NLR、BCLC分期、ALB、TBIL、AST、A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腹水、门脉癌栓、肝外转移、肿瘤直径等比较有明显差异,而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肝炎史、肝硬化史、PLT、AFP等比较无明显差异。(3)NLR、ALBI和BCLC分期、ALB分别是肝癌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ALT是气滞血瘀型的保护因素。(4)NLR>3.165、ALBI>-1.80和BCLC分期>3.5(即属于D期)、ALB>36.05g/L、TBIL<28.45umol/L和ALT<78.5U/L分别可作为肝癌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的辨证判断依据,但其判断价值较低。

罗辉[3](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周顺[4](2019)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针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特点,研究其临床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寻求原发性肝癌中医各证型具有辨证价值的指标,为客观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依据,为原发性肝癌的进一步研究、治疗奠定科学的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符合纳入标准,资料完善的120例病例纳入研究范围。收集并记录、整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本信息、理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临床指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由两名主任中医师指导,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2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14:1,各个证型均以男性为主;在年龄分布上,60-69岁为PLC高发年龄段,各个证型平均年龄为62.81?11.81岁。发病原因分析,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此外PLC的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WBC的水平以肝肾阴虚型最高,且与肝郁脾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GB的水平以肝肾阴虚型的水平最低,且与其余三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的水平以气滞血瘀型水平最高,各证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LB的水平以肝郁脾虚型最高,且与肝肾阴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LT的水平以湿热毒聚型最高,且与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ST的水平以肝肾阴虚型水平最高,且与肝郁脾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BIL、PT的水平以肝郁脾虚型最低,且与其余三型比较有显着差异。AFP的水平以湿热毒聚型水平最高,各证型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形态学表现、肝癌分期、肝功能分级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课题验证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形态学表现、肝癌分级等临床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阐明了原发性肝癌患者各个证型临床指标的量化是可行的。随着其证型的演变,病情加重,客观指标的变化越大,预后越差。

周小舟,冯文杏,孙新锋,韩志毅,马文峰,张卫[5](2018)在《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以宏观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理念。原发性肝癌存在广泛肿瘤异质性,有复杂的基因突变背景。原发性肝癌微观辨证学研究应把握疾病基因多态性特点,以揭示同一种疾病不同临床证候实质及其转变规律。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多学科交叉为中医对疾病整体观与微观辨证之间的关系架起研究的桥梁,为阐明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多学科(即微观辨证学)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李莹[6](2016)在《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病程中晚期甚至发生远处转移,而该病治疗手段有限,复发率及病死率很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及巨大的心理损害。中医药对肝癌的治疗历史悠久,在防治肿瘤复发、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患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成为防治肝癌重要的临床手段之一。本课题通过对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探索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特征,归纳其病因病机;并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探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常见中医症状及症状分级量化,并咨询相关专家,经讨论后制出本课题的调查问卷。收集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诊治的病例146例,合格病例共140例。采用辨证分型和因子分析法研究证候规律,探讨病因病机;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探索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结果本研究中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例男女之比为6.37:1,患者平均年龄为54.16岁,男性发病年龄为53.67±7.803,女性发病年龄为57.26±7.978,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P<0.05)。本次调查发现以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及学历在中专、大学及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140例病例中50.7%的患者体重属于超重状态,平均体重指数为24.02±3.648。有29例(20.7%)患者具有肝癌家族史,32.1%的患者HBV感染方式为母婴垂直传播。本次调查中68.6%患者存在吸烟、饮酒不良生活习惯,其中吸烟且饮酒者达到45.7%。140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6例(25.7%),HBV-DNA阳性患者61例(43.5%),HBeAg阳性并HBV-DNA阳性患者23例(16.4%),HBeAg阴性并HBV-DNA阳性患者38例(27.1%)。甲胎蛋白大于400ug/L的患者占30%。肝功能各项指异常比例均超过30%,其中GGT (57.9%)、AST (45.0%)、TBIL (45.0%)异常比例较高。血常规各项指标中PLT (45.00%)、WBC (34.29%)异常比例较高。肿瘤门脉侵犯患者46例(32.9%)。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0期共1例(0.71%),A期共19例(13.57%),B期共52例(37.14%),C期共59例(42.14%),D期共9例(6.43%)。不同分期患者肝功能中TBIL、ALT、AST、GGT、ALP,血常规中RBC、HGB、NE%,血凝中PT、PT%、APTT、FIB,肿瘤标志物中AFP、CA199均存在差异(P<0.05)。不同分期患者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存在差异(P<0.05)。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证型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5.71%),气滞血瘀证(30.71%),湿热毒蕴证(25.71%),肝肾阴虚证(5.71%),肝气郁结证(2.14%)。对不同证候的理化指标进行比较,发现ALB、TBIL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P<0.05)。ALB在各证型中的水平表现为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湿热毒蕴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TBIL在湿热毒蕴型水平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中医症状量化评分以气滞血瘀型最高,肝气郁结型最低。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出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证候,最常见的两种证型为气滞血瘀兼脾虚(27.14%),血瘀湿阻(23.57%);其余证型依次为肝郁化火兼脾虚瘀阻(12.86%),脾虚湿热兼肝郁(9.29%),湿热瘀阻兼肝郁脾虚(9.29%),肝络瘀阻兼脾虚湿盛(7.14%),血瘀湿阻兼脾虚(5.17%),肝郁化火兼湿热中阻(4.28%),肝火上扰(0.71%)。对各证型的证素进行分类归纳,得出本病的证候要素为血瘀(85.71%)、脾虚(71.43%)、气滞(62.86%)、湿(59.29%)、热(36.43%)。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焦虑指数为20.06±5.97,86.4%的患者存在焦虑状态,中度焦虑者占39.9%,重度焦虑者占40.7%,严重焦虑者6.4%。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抑郁指数为22.37±8.47,61.4%患者检出抑郁状态,重度抑郁者占55.0%,严重抑郁者6.4%。单纯焦虑的患者37例(26.4%),单纯抑郁的患者2例(1.4%),焦虑伴抑郁的患者84例(60.0%)。血型为A型的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均高于其他血型。肝癌病程不同患者焦虑评分存在差异(P<0.05),其中病程0.5年以下患者焦虑评分(21.44±5.4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肝癌分期不同,HAMD评分指数存在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以气滞血瘀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而湿热毒蕴型最低。结论1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机复杂,“正虚毒瘀”为核心,病理因素多为脾虚、气滞、血瘀、湿、热;病位主要在肝、脾;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中医证型,得出本病多为复合证型,少数为单一证型,病性多为虚实夹杂。2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LB水平随阴虚、脾虚及血瘀的加重呈下降趋势;TBIL水平以湿热毒蕴型最高,其他证型水平相似。3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杨学芳[7](2016)在《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变化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收集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BCLC C期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进行证候归纳分析,初步研究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中医证候分布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药配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制定临床症候信息采集表,收集77例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前后的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归纳总结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前后证候分布变化规律。结果:(1)证候分布:治疗前后比较,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肝热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最多见,分别占35.06%、25.97%,治疗后以脾虚湿困证为主,占29.87%,且兼夹血瘀的症状增多,提示索拉非尼治疗后肝癌中医证候呈一定的变化趋势。(2)舌象:治疗前后比较,舌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红舌、淡红舌及暗红舌多见,分别占36.36%、28.57%、27.27%,治疗后暗红舌比例增加,占到38.96%;治疗前舌苔以薄白苔、白厚苔为主,分别占31.16%、29.87%,治疗后白腻苔比例明显上升,占32.47%,而薄白苔下降,占12.98%,同时治疗后胖大齿痕舌比例有所增加。(3)脉象:治疗前脉象以弦细、弦数、弦滑为主,而濡脉少见;治疗后弦滑脉及濡脉比例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证候量化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肝热血瘀证及脾虚湿困证证候量化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索拉非尼治疗后常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45.45%)、皮肤反应(40.25%)、疲乏(38.96%)、高血压(31.17%)等,ⅠⅡ级占91.70%,而ⅢⅣ级仅占8.30%。结论:(1)从证候分布、舌象、脉象及不良反应方面分析,索拉非尼干预后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倾向于脾虚湿困证及肝热血瘀证,湿邪及瘀血在治疗过程中程度逐渐加深,中药治疗可予以益气健脾化湿,兼活血之法。(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索拉非尼治疗过程中主要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产生一系列脾胃受损的症状。因此在索拉非尼治疗肝癌时可早期予以中医药干预,从脾胃二脏着手,以提高肝癌的综合临床疗效。

孙超,高蕊,吴煜,赵迎盼,安佰平,陶竺娇,刘维丽,赵秀秀,崔宁[8](2014)在《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已从古代医家论述的整理、个案总结及经验辨证进入规律与机理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但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证候分类标准,可重复性不强,不利于中医诊疗的推广和提高。此外,尚缺少与肝癌预后相关的证候研究。究其原因,一是至今没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基本证候分类研究方法,致使有关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没有坚实可靠的标准作支撑;二是构成中医证候的因素复杂,且夹杂主观因素,很难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史话跃[9](2014)在《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辨证是治疗的前提,辨证是否准确,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癌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判标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因此,我们对原发性肝癌辨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够帮助提高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本文在参阅大量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系统梳理历代辨证方法,认识辨证思维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五脏系统病位为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中医肝癌辨证思维模式。该思维模式摒弃“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弊端,突出“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与原则,强调以肝癌病位、病性特征的获取和识别为研究基础,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两者有机组合后可涵盖临床各种错综复杂的肝癌病证,体现了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对肝癌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则治法、组合原则、代表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力求达到理、法、方、药的融汇贯通,希望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对肝癌病证的常见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处理。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1042例原发性肝癌病案,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归纳提示肝癌病位、病性相关系数较高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以病位、病性作为聚类变量,利用K-means Cluster方法,进行病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构建“肝癌病证诊断信息表”,规范肝癌病位、病性的特征表现和肝癌基本证。通过对病名规范的原则及肝癌的中医命名的探讨,提出“肝癌”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名;系统地探讨了肝癌的病因病机:提出正气亏虚、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邪毒留滞、遗传因素等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正气亏虚是肝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癌毒是发生发展的关键,痰、瘀是发生肝癌的重要病理基础;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肝癌病位、病性的特征表现,规范了肝癌基本证的临床表现及现代辅助检查,探讨了客观指标与肝癌病位、病性的相关性和肝癌病位、病性的组合规律。关于肝癌的治疗原则,提出针对肝癌“痰瘀阻肝”基本证,予以疏肝行气、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法,结合相兼病位、病性,配合健脾益气法、调胃法、利胆法、补肾法、祛湿法、清热法、滋阴养血法、解毒法等,注重多病位、多病性的综合治疗的原则。

覃清清[10](2013)在《健脾扶正汤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评价健脾扶正汤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以脾虚为主证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病例数76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扶正汤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EORTC QLQ-C30量表评分、肝功能、不良反应,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总改善率分别为78.4%、53.8%(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ALB水平降低(P<0.05);治疗组TBIL、ALT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T稳定(P>0.05)。治疗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症状型领域(疼痛、疲倦、食欲下降)、经济压力状况方面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少且轻微,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扶正汤可减轻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并改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状况,减轻患者疼痛、疲倦、食欲下降症状及经济压力,联合西药治疗安全且耐受性好。

二、原发性肝癌1368例中医单证出现状况文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1368例中医单证出现状况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原发性肝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1.肝癌的病理
        1.1 按照病理形态分型
        1.2 按照组织病理分型
        2.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1 乙型肝炎病毒
        2.2 丙型肝炎病毒
        2.3 肝硬化
        2.4 环境毒素
        2.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6 吸烟、饮酒、饮食等因素
        2.7 代谢相关疾病
        2.8 遗传及其相关因素
        3.发生机制
        3.1 表皮生长因子相关机制
        3.2 信号通路机制
        4.治疗
        4.1 肝切除术
        4.2 肝移植术
        4.3 局部消融治疗
        4.4 TACE治疗
        4.5 放射治疗
        4.6 其他治疗方式
        5.小结
    文献研究二:肝癌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中医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辨证分型
        4.中医药治疗
        4.1 辨证论治
        4.2 中药成药治疗
        4.3 药物外治
        4.4 针灸治疗
        5.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研究结果分析
        1.1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1.2 KPS评分分析
        1.3 实体瘤大小疗效对比
        1.4 栓塞综合征情况分析
        1.5 肝功能、凝血功能和AFP指标分析
    2.抗癌散结方组方依据
        2.1 抗癌散结方的方解
        2.2 抗癌散结方的现代药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ALBI、NLR等相关因素的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选择病例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临床资料收集
        1.5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结果
        2.2 肝癌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2.3 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肝癌中医证型的判断价值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结果的分析
        3.2 肝癌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3.3 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肝癌中医证型的判断价值
        3.4 局限及展望
    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概括
        1.1 中医对肝癌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肝癌中医证型客观化前期研究现状
        1.4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2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括
        2.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2.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2.3 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研究
        2.4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3 原发性肝癌与ALBI、NLR的西医研究
        3.1 ALBI的研究
        3.2 NLR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表2 肝癌中医证型与ALBI、NLR等相关因素客观化研究调查表
综述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学传承研究
2 微观辨证学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
3 HCC气血微观辨证创新和发展
4 结语

(6)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及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治疗方案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病名渊源
        2 中医学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医家经验举隅
        4 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 研究工具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辅助检查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
        4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症状频次统计
        5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6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因子分析
        7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心理健康状态
    小结
    讨论
        1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等一般资料
        2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理化检查指标
        3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BCLC分期
        4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症状、病机特点
        5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特点
        6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主要研究成果

(8)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辨证分型研究
2 单证研究( 基本证候研究)
3 中医证候与肝癌分期相关性研究
4 肝癌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 1 肝癌证候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研究
    4. 2 肝癌证候与影像学检查相关性研究
5 以中医证候为内容的疗效评价体系的探索
6 问题与展望

(9)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文献研究
    1 肝癌中医文献研究
        1.1 肝癌中医病名溯寻
        1.2 肝癌中医病因病机钩元
        1.3 肝癌辨证分型探研
        1.4 肝癌治则治法探究
        1.5 肝癌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
        1.6 肝癌饮食调摄探讨
    2 肝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2.1 肝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探析
        2.2 肝癌的病理学研究
        2.3 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4 肝癌的诊断方法概述
        2.5 肝癌的治疗进展
        2.6 肝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 肝癌病证规范研究
    1 肝癌病证辨证规律探讨
        1.1 肝癌病证规范的理论基础
        1.2 肝癌病证规范与组合规律研究
    2 肝癌病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2.5 统计结果
    3 肝癌病证组合规律研究
        3.1 构建“肝癌病证诊断信息表”
        3.2 肝癌病位、病性特征研究
        3.3 客观指标与肝癌病位、病性的相关性研究
        3.4 肝癌病位、病性组合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肝癌辨治规律研究
    1 肝癌辨证规律研究
        1.1 病证结合,从症辨证
        1.2 把握关键,辨明病位病性
        1.3 构建肝癌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
    2 肝癌治疗规律探讨
        2.1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2.2 常用治法与药物
第四部分 讨论
    1 肝癌中医病名探讨
        1.1 肝癌中医病名规范的原则
        1.2 肝癌的中医命名及定义
    2 肝癌的病因病机探讨
        2.1 病因探讨
        2.2 病机探讨
    3 肝癌证候分布聚类浅析
    4 肝癌病位、病性分布聚类浅析
    5 肝癌基本证的研究
    6 肝癌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研究意义
第五部分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健脾扶正汤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观察指标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原发性肝癌1368例中医单证出现状况文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D]. 冉思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ALBI、NLR等相关因素的客观化研究[D]. 彭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周顺.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5]原发性肝癌中医宏观辨证传承及微观辨证学创新与发展[J]. 周小舟,冯文杏,孙新锋,韩志毅,马文峰,张卫.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8)
  • [6]140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及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 李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变化的临床观察[D]. 杨学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研究[J]. 孙超,高蕊,吴煜,赵迎盼,安佰平,陶竺娇,刘维丽,赵秀秀,崔宁. 中医学报, 2014(05)
  • [9]原发性肝癌病证辨治规律研究[D]. 史话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10]健脾扶正汤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覃清清.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论文 中医论文 肝郁脾虚论文 脾虚湿盛论文

上一篇:体育学科管理
下一篇:在宣传报道中体现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