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笑,胡杰峰,郭卫军[1](2021)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博罗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房颤组,选择同期无房颤患者12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P波离散度及房性早搏起源位置等情况。结果: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长于对照组[(123.1±7.1) ms比(111.1±8.4)ms],P波最小时限短于对照组[(71.8±12.3) ms比(78.3±11.5) ms],P波离散度大于对照组[(46.3±8.2) ms比(39.0±7.6)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搏起源位置上,两组患者在左房、右房位置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房性早搏的起源位置均为左房上侧所占的比例较大,与其他位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延长、最小时限缩短及P波离散度增大均提示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根据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P波方向可初步判断房颤的起源。
王子阳[2](2021)在《宁心稳律汤治疗永久性房颤合并睡眠障碍(心肝阴虚夹瘀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宁心稳律汤治疗永久性房颤合并睡眠障碍(心肝阴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老年病中心-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永久性房颤合并睡眠障碍(心肝阴虚夹瘀证)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化原则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西药治疗4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相同的西医治疗措施外,嘱患者在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宁心稳律汤4周。疗程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中医证候疗效、24小时平均心室率、房颤特异生活质量(Atrial fibrillation eff ect on quality-of-life,AFEQT)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 ality index,PSQI)评分、SF-12生活质量量表,以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前后的变化。通过SPSS 23.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宁心稳律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组内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均有疗效(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同时研究组、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52%,统计学分析有意义。(2)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的24h平均心室率均较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对照组平均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3.3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心室率疗效改善更明显。(3)治疗后两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且治疗后组间统计学分析,发现研究组治疗效果更有效(P<0.05)。(4)两组治疗后比较PSQI评分,发现两组睡眠情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表明宁心稳律汤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单纯西药组。(5)分别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SF-12生活质量发现均有明显提高(P<0.05);经治疗后组间统计学检验,发现研究组SF-12生活质量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6)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血浆D-二聚体对比上两组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7)安全性指标:分别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发现均无显着变化(P>0.05),且患者服药后均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宁心稳律汤治疗永久性房颤合并睡眠障碍(心肝阴虚夹瘀证)在改善中医症状、控制心室率、治疗睡眠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浆D-二聚体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疗效优于单一的西医基础治疗,安全有效。
吴星[3](2020)在《礞石参连汤灌肠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礞石参连汤灌肠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验证礞石参连汤灌肠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疗效性,以期将其大面积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一个特色、有效、方便、安全的方剂和给药途径。方法:将2018.09-2019.08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心二科门诊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随机分组,每组40例。心房颤动的常规治疗应用到对照组,如增加供血、加强心肌的营养、防止血液凝聚、保持心室率的在一定范围。治疗组在上述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前提上再予以礞石参连汤灌肠治疗。观察时间是3周即一疗程,记录评判两组在用药前后中医临床症候评级、单项证候评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疗效、一般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运用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1)中医临床症候: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都有减轻,82.5%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相比,P<0.05,说明礞石参连汤组的症状改善要明显优于西医基础治疗组。(2)中医单项证候:①通过用药后,礞石参连汤组在心悸、胸痛、胸闷、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肢体困重、纳呆各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礞石参连汤组在各个中医证候方面有可观的疗效。②西医基础治疗组进行组内比较,在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烦躁方面,P<0.05,有显着性差异;在改善气短、失眠、四肢困重、纳差病症方面,P>0.05,无可比性。③用药后,礞石参连汤组和西医基础治疗组对比,在胸痛、气短、乏力、失眠、纳呆的积分对比,P>0.05,无可比性;礞石参连汤组在心悸、胸闷、烦躁、肢体困重的症状改善上,P<0.05,说明礞石参连汤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动态心电图:用药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7.5%和77.5%,通过比对,P>0.05,表明用药后的西医基础治疗组和礞石参连汤组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4)一般安全性指标:西医基础治疗组和礞石参连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各项指标在用药前后临床意义无变化。结论:礞石参连汤灌肠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房颤动效果显着,在临床的安全性良好的前提下,可以让患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
毛婷[4](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谷玉[5](2020)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结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和心内科住院的173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与病例组病人同期住院的174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再将病例组按年龄分为<75岁组、≥75岁组,按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非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收集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相关疾病病史、血常规、血脂水平、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心脏超声、下肢及颈部血管超声指标等。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整理,创建数据库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归纳总结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相关性的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法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及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比较,病例组患者患外周动脉疾病(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病例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低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病例组左房内径(LAD)及室间隔厚度(IV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比较,病例组体质指数(BMI)、尿酸、肌酐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性研究显示,患有PAD、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心力衰竭和糖尿病,TG、LDL-C、HDL-C及apoB水平升高,LVEF降低、LAD与IVST增加和BMI、尿酸、肌酐及HCY水平升高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关联(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和高HCY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32、1.678、3.570、2.436、3.690、2.704,P<0.05),高TG和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362、0.086,P<0.05)。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有PAD、冠心病和脑梗死的比例明显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及BMI水平高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肌酐、尿素、HCY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水平低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与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组的血脂水平及心脏超声指标,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比较,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患有心力衰竭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血脂水平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T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LAD和IVST水平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LVEF水平高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他指标比较,老年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LAD增加,合并心力衰竭,发生老年非瓣膜性非阵发性房颤的风险更高(P<0.05)。结论1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常存在多病共存,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加强共病管理;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LAD增加、高TC及高HCY均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TG与高apoB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2年龄≥75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女性比例偏高,BMI偏低。3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D增加及合并心力衰竭者,房颤持续时间延长的风险更高。图0幅;表20个;参159篇。
徐鸿远[6](2019)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fibrillation,NVAF)伴≥2秒(s)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NVAF患者伴≥2 s长R-R间期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2)分析肺静脉隔离治疗NVAF伴≥2s长R-R间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VAF伴≥2s长R-R间期的机制。(3)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s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自发性声学显影(spontaneous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SE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及比较伴≥2 s长R-R间期的NVAF患者和无长R-R间期的NV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2)回顾分析伴≥2s长R-R间期NV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3)筛选出与左心房血栓有关的生化指标、经胸及经食管超声测量的左心房参数,寻找影响NVAF伴长R-R间期患者并发左心房/心耳血栓、SE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NVAF伴≥2s长R-R间期是常见的心电学现象,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NVAF并发≥2s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2)发生≥2s长R-R间期频次大于100次/24h的NVAF易合并“II°AVB”。(3)NVAF发生≥2s长R-R间期以0Am-6Am时段最多见,其次为7pm-11pm,较少发生的时段为7am-12N,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为发生长R-R间期的主要机制之一。(4)NVAF发生≥2s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的占11.2%,考虑为隐匿性传导机制、病理性传导阻滞、“超常抑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等可能机制。(5)24h全程均有≥2s长R-R间期发生与睡眠无关的占34.12%,同时与睡眠相关的占65.88%,考虑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病理性传导阻滞机制并存。(6)“平均心率”、“HR>120次/min持续占时间比例”、“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高血压”、“左房内径”为NVAF伴≥2s长R-R间期的独立危险因素。(7)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8)“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9)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VAF伴长R-R间期机制可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超速抑制”、病理性传导阻滞等单一因素所致,或为两两、三者相互作用;(2)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且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3)“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邱瑞瑾[7](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指出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8](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认为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汪俊[9](2016)在《持续性房颤优化导管射频消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持续性房颤患者单纯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与在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补充线性消融(CPVI+Lines)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的即刻成功率、远期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对比两种手术方式优劣,初步了解是否有必要对所有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加以左房线性消融。方法:选取2010.12-2014.12我院心血管内科持续性房颤患者63例,排除禁忌症后,予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先给予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在窦性心律下,通过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标测左房电压,对存在左心房低电压区的患者(电结构异常组),继续行连接两个消融环的左房后壁和/或顶部、三尖瓣环线性消融。其中CPVI组(N=27),CPVI+Lines组(N=36);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分别随访患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对比持续性房颤患者的CPVI和CPVI+Lines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即刻成功率、远期成功率、早期复发率、晚期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另选取我院同期阵发性房颤117例,均单纯行CPVI,对比其与持续性房颤CPVI组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即刻成功率、远期成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持续性房颤CPVI组与CPVI+Lines组的手术时间为[(131.22±18.80)min(141.03±18.58)min],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X线曝光量[(2517.79±566.03)mGy(2611.28±526.82)mGy],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502>0.05);两组即刻成功率(92.59%97.20%),无统计学差异(P=0.798>0.05);远期成功率(66.67%72.22%),无统计学意义(P=0.664>0.05);CPVI组共复发9例,早期复发5例,晚期复发4例,CPVI+Lines组共复发10例,早期复发2例,晚期复发8例,两组的早期复发率(18.52%5.56%)、晚期复发率(14.81%22.2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PVI组与同期117例阵发性房颤CPVI组相比,两组两组即刻成功率(92.59%99.14%),无统计学意义(P=0.961>0.05),远期成功率(66.67%83.76%),有统计学差异(P=0.043<0.05)结论:左房电结构正常的持续性房颤行单纯的CPVI术式,较左房电结构异常的持续性房颤行CPVI+Lines术式,二者在手术即刻成功率、远期成功率、早期复发率、晚期期复发率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故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左房电结构正常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单纯CPVI也是可以采用的一种优化手术方式,且相比后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可以减少因附加的线性消融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10](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检查方法 |
| 三、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两组患者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比较 |
| 二、两组患者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 |
| 三、两组患者房性早搏起源位置的比较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以及脱落、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疗效指标 |
| 2.4 安全性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 3.2 病例性别构成 |
| 3.3 病例年龄分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后24 小时平均心室率情况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后24 小时平均心室率疗效对比分析 |
| 3.8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AFEQT问卷的改变情况 |
| 3.9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PSQI评分变化情况 |
| 3.10 SF-12 量表评分 |
| 3.1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mg/L)变化情况 |
| 4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西医对心房颤动合并睡眠障碍的认识 |
| 1.1 心房颤动 |
| 1.2 睡眠障碍 |
| 1.3 永久性房颤合并睡眠障碍的认识 |
| 2 中医对心房颤动合并睡眠障碍的认识 |
| 2.1 中医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
| 2.2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
| 2.3 中医对永久性房颤(心悸)合并睡眠障碍(不寐)的认识 |
| 3 指标选择的意义 |
| 3.1 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 |
| 3.2 24 小时平均心室率 |
| 3.3 AFEQT问卷 |
| 3.4 PSQI评分 |
| 3.5 SF-12 量表 |
| 3.6 血浆D-二聚体 |
| 4 宁心稳律汤的组方依据及药物分析 |
| 4.1 宁心稳律汤组方依据 |
| 4.2 单味药物分析 |
| 5 宁心稳律汤治疗结果分析 |
| 5.1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 5.2 对24 小时平均心室率的影响 |
| 5.3 对AFEQT问卷的影响 |
| 5.4 对睡眠情况的影响 |
| 5.5 对患者SF-12 量表评分的影响 |
| 5.6 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 5.7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 结语 |
| 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1 病名的认识 |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2.1 概念 |
| 2.2 发病原因 |
| 2.3 发病机制 |
| 2.4 危害性 |
| 2.5 临床表现 |
| 2.6 诊断 |
| 2.7 治疗概况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 4. 病例选择 |
| 4.1 纳入标准 |
| 4.2 排除标准 |
| 4.3 终止标准 |
| 4.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 4.5 疗效判定标准 |
| 4.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5.1 病例分组 |
| 5.2 药物制备 |
| 5.3 治疗方法 |
| 5.4 观测指标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1. 临床资料分析 |
| 2. 结果对比分析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 |
| 2. 方药分析 |
| 3. 疗效分析 |
| 4. 优势与展望 |
| 5. 存在的问题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
| 1 研究目的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
| 2.4 对照措施 |
| 2.5 盲法 |
| 2.6 试验对象 |
| 2.7 试验用药 |
|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
| 2.9 观察周期 |
| 2.10 疗效评定标准 |
| 2.11 疗效性指标 |
| 2.12 安全性指标 |
|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
| 2.14 质量控制 |
| 2.15 数据管理 |
| 2.16 统计方法 |
| 2.17 伦理与注册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试验完成情况 |
|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
|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
| 3.5 疗效揭盲 |
| 3.6 安全性评价 |
| 3.7 不良反应 |
| 4 讨论 |
|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
|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
|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
|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
|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
| 5 结论 |
| 验案举例 |
| 参考文献 |
| 机制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
|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
|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
|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
|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
|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 结果 |
|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
|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
|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
|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
|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
| 4 讨论 |
|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
|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
| 4.4 局限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论文总结 |
| 创新点 |
| 课题来源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因素及资料收集方法 |
| 1.1.3 相关定义 |
| 1.1.4 质量控制 |
| 1.1.5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1.2.2 不同年龄段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分析 |
| 1.2.3 不同类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分析 |
| 1.3 讨论 |
| 1.3.1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特征 |
| 1.3.1.1 基础疾病 |
| 1.3.1.2 年龄 |
| 1.3.1.3 性别 |
| 1.3.1.4 BMI |
| 1.3.2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
| 1.3.2.1 房颤与左房内径 |
| 1.3.2.2 房颤与血脂 |
| 1.3.2.3 房颤与同型半胱氨酸 |
| 1.3.2.4 房颤与尿酸 |
| 1.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
|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 |
| 2.2 房颤的发生机制 |
| 2.3 房颤的危险因素 |
| 2.3.1 高血压病 |
| 2.3.2 糖尿病 |
| 2.3.3 冠心病 |
| 2.3.4 心功能不全 |
| 2.3.5 缺血性脑卒中 |
| 2.3.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 2.3.7 肥胖 |
| 2.3.8 高尿酸血症 |
| 2.3.9 同型半胱氨酸 |
| 2.4 房颤的治疗 |
| 2.5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调查表 |
| 附录 B 患者知情同意书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研究路图 |
| 第一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图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2 秒长R-R间期的因素分析 |
| 3.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探讨 |
| 3.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治疗策略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分组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项目 |
| 2.2 消融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 2.3 消融术前准备 |
| 2.4 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方法 |
| 2.5 消融终点 |
| 2.6 消融成功的判断标准 |
| 2.7 术后处理及随访 |
| 2.8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形成或自发性声学显影的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分组 |
| 1.4 研究方法 |
| 2 主要观察指标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创新点与新发现 |
| 论文的局限性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
|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
|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
| 4.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
|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
|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
|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 4.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
|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
|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
|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
|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
|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
|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
|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
|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
| 8. 小结 |
|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方案 |
| 3. 研究注册 |
| 4. 伦理审查 |
| 5. 结果 |
| 6. 专家共识会议 |
|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
| 1 冠心病概述 |
| 1.1 定义 |
|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
| 1.3 临床分型 |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 2.1.3 CCB |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
| 2.2.1 阿司匹林 |
| 2.2.2 氯吡格雷 |
| 2.2.3替格瑞洛 |
| 2.2.4 β受体阻滞剂 |
| 2.2.5 他汀类药物 |
| 2.2.6 ACEI或ARB |
|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
| 3.1 定义 |
| 3.2 危险分层 |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3.3.1 诊断 |
| 3.3.2 鉴别诊断 |
| 3.4 治疗策略 |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 3.4.2 STEMI的治疗 |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 3.4.2.2溶栓治疗 |
| 3.4.2. 3 抗栓治疗 |
| 3.4.2. 4 抗心肌缺血 |
| 3.4.2. 5 调脂治疗 |
| 3.4.2. 6 其他治疗 |
|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
| 3.4.3. 1 一般治疗 |
|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
|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
| 3.4.3. 4 抗凝治疗 |
|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
|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4.2 病情评估 |
| 4.2.1 临床评估 |
| 4.2.2 负荷试验 |
| 4.2.3 左心室功能 |
|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
| 4.2.5 冠状动脉CTA |
| 4.2.6 冠状动脉造影 |
| 4.3 治疗原则 |
|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 4.3.2 循证药物治疗 |
| 4.3.3 血运重建 |
|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 5.1 定义 |
| 5.2 病因与机制 |
|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
| 5.2.2 炎性反应 |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 5.3临床表现 |
|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5.5 药物治疗 |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 5.5.2 CCB |
| 5.5.3 硝酸酯类药物 |
| 5.5.4 ACEI |
| 5.5.5 他汀类药物 |
| 5.5.6 其他药物 |
| 5.6 非药物治疗 |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 6.1 定义及分型 |
| 6.1.1 完全SMI |
|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
| 6.1.3 心绞痛伴SMI |
| 6.2 可能机制 |
| 6.3 诊断 |
| 6.3.1 动态心电图 |
|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 6.4 预防及治疗 |
| 6.4.1 预防 |
| 6.4.2 治疗 |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 7.1.1 概述 |
| 7.1.2 药物选择 |
|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 7.1.2. 2 目标管理 |
| 7.1.2. 3 药物推荐 |
|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 7.2.1 概述 |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 7.2.2. 1 发病机制 |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 7.2.2. 3 药物治疗 |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 7.2.3. 1 发病机制 |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 7.2.3. 3 药物治疗 |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 7.3.1 概述 |
|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
|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
|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
|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
| 7.3.4 NOAC |
|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
|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
| 7.3.5 注意事项 |
|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
| 7.4.1 概述 |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 7.4.2.4二尖瓣狭窄 |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 7.4.3 抗凝治疗 |
|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
| 7.5.1 概述 |
| 7.5.2 流行病学 |
|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
|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
| 7.5.4 一般治疗 |
|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
| 7.5.4.2降压治疗 |
|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
| 7.5.4.4其他 |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 7.6.1 概述 |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
| 7.6.2. 2 溶栓治疗 |
| 7.6.2.3长期抗凝治疗 |
|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
|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 7.7.1 概述 |
|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 7.7.3. 3 他汀类药物 |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 7.8.1 概述 |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 7.8.2. 2 PPI |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 7.8.4. 2 药物治疗 |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
| 7.9.1 概述 |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
|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
|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
|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
|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
|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
|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
|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
| 7.1 0.1.1 CKD的定义 |
| 7.1 0.1.2 CKD的分期 |
|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
| 7.1 0.2.1 抗栓治疗 |
| 7.1 0.2.2 他汀类药物 |
| 7.1 0.2.3 抗缺血治疗 |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
| 7.1 1. 3 临床特点 |
| 7.1 1. 4 诊断 |
| 7.1 1. 5 治疗 |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 7.1 2. 1 概述 |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
| 7.1 2.2.1 流行病学 |
| 7.1 2.2.2 一般治疗 |
|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
| 7.1 2.3.1 流行病学 |
| 7.1 2.3.2 一般治疗 |
|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 7.1 3. 1 概述 |
| 7.13.2药物治疗推荐 |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 7.1 4. 1 概述 |
| 7.1 4. 2 药物选择 |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 7.1 4.2.3 ACEI或ARB |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 7.1 4.2.6 抗凝药物 |
| 7.1 4.2.7 CCB |
|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
| 7.1 4. 3 注意事项 |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 7.1 4.3.3 ACEI |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 8.1.1 概述 |
| 8.1.2 临床诊断 |
|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
|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
| 8.1.3 药物治疗 |
| 8.1.3. 2 大剂量IVIG |
| 8.1.3. 3 CAA治疗 |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
| 8.1.3. 5 其他药物 |
| 8.1.4 预后及随访 |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 8.2.1 概述 |
| 8.2.2 诊断 |
| 8.2.3 调脂药物治疗 |
|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
|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
|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
| 8.3.1.1疾病概述 |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 8.3.2. 1 疾病概述 |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 8.3.3. 1 疾病概述 |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
|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
|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
|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
| 材料 2 |
| 方法 3 |
|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CPVI组与CPVI+Lines组间均衡性检验 2.CPVI组与CPVI+Lines组各项统计数据比较 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比较 4.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的比较 5.CPVI组与同期阵发性房颤CPVI组组间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