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兵[1](2020)在《卒中后癫痫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及卒中后癫痫与中医证型、证素之间的相关性;回顾关于卒中后癫痫的文献记载,探讨卒中后癫痫发生的病因病机。方法:收集2015年-2020年1月在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8名)和卒中后癫痫患者(112名)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压情况、卒中类型、卒中病损部位及中医证型、证素等与卒中后癫痫间的关系,探讨相关因素与卒中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性别、年龄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无关(P>0.05)2.在与卒中后癫痫发病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中,患者的NIHSS评分、卒中类型、血压异常情况与PSE发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于卒中受损部位与卒中后癫痫发病间关联的分析总,发现皮层损伤与卒中后癫痫发病有相关性(P<0.05),且病损部位又以额叶及颞叶多见。3.在中医病位证素中分析,肝、脾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呈相关性(P<0.05),心神、心、肾、肺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间无统计学差异。4.在病性证素分析方面,卒中后癫痫患者以痰、血瘀证素最为多见,其中血瘀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癫痫患者的高NIHSS评分、出血性卒中、高血压、皮层损伤与PSE发病相关。中医病位证素肝、脾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相关。血瘀证素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相关。
郎长博[2](2019)在《定痫颗粒治疗痰热内扰型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定痫颗粒治疗痰热内扰型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并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对该病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冀发现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新的诊疗思路。方法:本课题受试者均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病人,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前后顺序采用数字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病人。在整个研究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因个人因素及病情加重脱落2例,对照组因患者病情加重脱落1例。治疗上治疗组选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抗癫痫药物+定痫颗粒治疗,对照组选用神经内科治疗+抗癫痫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发作频率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脑电图积分、(MoCA)评分。得出相应数据后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表明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结果:通过对癫痫发作频率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通过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通过脑电图积分比较,治辽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93.55%;通过(MoCA)评分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3.33%,对照组有效率54.5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以上四组数据中,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治疗组在癫痫发作频率、中医证候、脑电图疗效、认知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功等实验室指标上无明显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定痫颗粒能显着减少痰热内扰型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改善中医症候,改善脑电图,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吴琼[3](2019)在《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hs-CRP(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患者共67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清hs-CRP、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水平。
赵芸艺[4](2018)在《养阴熄风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养阴熄风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利用中医学理论,初步探讨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病因病机,进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药物。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62例辨证分型符合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应用规范的抗癫痫药物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养阴熄风颗粒治疗,日一剂,分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两组治疗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癫痫计分及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和血常规、肝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以Excel输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中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两组最终各完成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癫痫计分、癫痫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癫痫发作次数减少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个别患者出现恶心、嗜睡、乏力等不适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对结果产生显着影响,两组在血常规、肝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无显着变化。结论:合用养阴熄风颗粒可减少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和证候,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
刘红军[5](2016)在《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诊断老年迟发性癫痫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脑电图(EEG)、磁共振(MRI)及PET-CT应用于老年迟发性癫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疑诊老年迟发性癫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等方法进行检查及诊断。结果 :本组中58例疑诊老年迟发性癫痫患者经脑电图、磁共振及PET-CT等检查获得阳性的患者分别为56例(96.55%)、42例(72.41%)及32例(55.17%),而准确定位定侧的患者分别为54例(93.10%)、41例(70.69%)及31例(53.45%),脑电图、磁共振及PET-CT等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及定位定侧准确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就老年迟发性癫痫患者来说,行脑电图检查有利于尽早发现癫痫病灶及确诊,但是对于定位定侧的临床诊断依旧逊于PET-CT及磁共振等检查,合理的应用脑电图、磁共振及PET-CT等方法可以有效的为老年迟发性癫痫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对于疾病的发生、转归及临床治疗等都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双艳,秦琴保,王敏健,于小琪,李晴[6](2015)在《高龄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高龄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高龄继发性癫痫患者5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史资料、发作特点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等,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54例患者全部为继发性癫痫,46例(85.2%)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8例,包括脑梗死33例、脑栓塞5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包括脑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其余患者分别为脑外伤3例,脑肿瘤(本组病例中均为脑转移瘤)2例,代谢性脑病2例,颅内感染1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28例(51.9%),癫痫持续状态2例(3.7%),单纯部分性发作9例(16.7%),复杂部分性发作11例(20.4%),不能分类发作4例(7.4%),提示高龄继发性癫痫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最常见类型。3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迟发性癫痫(卒中2周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发生的癫痫)29例,早发性癫痫9例,其中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而出血性卒中患者8例中,早发性癫痫5例,提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48 h内继发癫痫者居多,原发病类型直接影响继发性癫痫发作时间。全部患者均有头颅CT或MRI资料,以多灶性腔隙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脱髓鞘样改变、脑出血、脑转移瘤等表现。结论:高龄继发性癫痫患者以脑卒中为发生率最高的原发病,病因明确,但原发病不同,发作时间不同。要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发作类型、发作时间等给予相应的治疗。早期将抗惊厥治疗为重点,症状控制后也需要给予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进行维持,降低死亡率。
林瑜[7](2012)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特点的中西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中、西医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出血性卒中的患者共345人,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并对其中继发癫痫发作的3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结果:出血性卒中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10.72%,脑出血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分别为10.44%和13.97%。出血部位位于皮层者和皮层下者癫痫发作发生率分别为21.43%和8.08%。早发性和迟发性癫痫发作所占比例分别为72.97%和27.03%。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发作为主,占70.27%。出血性卒中患者中痰热内闭证所占比例最高,为60%。出血性卒中各证型继发癫痫发作发生率最高的是痰热内闭证,为24.44%。结论:出血部位位于皮层者更易引起癫痫发作,单脑叶出血后癫痫发作发生率与多脑叶出血后癫痫发作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量多少与癫痫发作与否无关。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水平越高越易引起癫痫发作。大部分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在2周内发生癫痫发作且以全身性发作所占比例最高。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在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中,痰热内闭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和阴虚风动证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最高,中脏腑者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高于中经络者。
岳伟,张雅静,彭桂茹[8](2010)在《传统抗癫痫药物用于中老年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传统抗癫痫药物在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中老年患者中的不同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0例中年(<65岁)和190例老年(≥65岁)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药物保留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卡马西平(87.7%)>丙戊酸钠(75.8%)>苯妥英钠(53.7%)>氯硝西泮(41.2%);老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丙戊酸钠(88.9%)>苯妥英钠(73.8%)>卡马西平(59.5%)>氯硝西泮(43.7%);中年组卡马西平疗效最好,控制率达66.7%,老年组丙戊酸钠疗效最好,控制率达72.1%。结论临床治疗脑卒中迟发性癫痫时,中、老年患者应分别首选卡巴西平和丙戊酸钠。
何龙泉,徐竞,袁媛[9](2009)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早期痫性发作1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可能病理机制、药物治疗及其预后转归。方法对我科近5年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早期癫痫发作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癫痫发作,其中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例,局灶性运动性发作9例,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经抗癫痫药物治疗2~6月后停药,随访2年,14例无再发作,但仍有2例长期服卡马西平。结论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在积极治疗脑梗死同时,应迅速控制癫痫发作,以减轻脑损伤。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为一线首选药物,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李凤銮,张青娜[10](2009)在《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一般情况及卒中相关因素与卒中后癫痫 |
| 2.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分析 |
| 3. 中医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分析 |
| 4. 中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分析及研究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 |
| 1. 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的研究报道 |
| 1.1 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流行病学的研究 |
| 1.2 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定义的认识 |
| 1.3 西医学有关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4 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
| 2. 中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和痫病的认识 |
| 2.1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
| 2.2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的辨证论治方法的论述 |
| 2.4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
| 2.5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6 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方法研究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卒中的诊断标准 |
| 附录2: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
| 附录3:病位证素、病位证素的判定 |
| 附录4:卒中后癫痫组信息登记表 |
| 附录5: NIHSS量表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疗效结果比较 |
| 3.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 讨论 |
| 1.定痫颗粒对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发作频率的影响 |
| 2.定痫颗粒对痰热内扰型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
| 2.1 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病因病机 |
| 2.2 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治疗原则 |
| 2.3 定痫颗粒的药物组成 |
| 2.4 定痫颗粒的组方依据 |
| 2.5 定痫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2.6 研究结果 |
| 3.定痫颗粒对患者脑电图影响 |
| 4.定痫颗粒对患者认知功能疗效影响 |
| 5.安全性指标分析 |
| 6.创新与不足 |
| 7.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浅谈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附录 2 脑电图异常程度分级计分表 |
| 附录 3 Moca量表及评判标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认识 |
|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 1.2 中医对痫病的认识 |
| 1.3 中医对中风与痫病关系的认识 |
| 1.4 古代医家对于痰瘀致痫的认识 |
|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 2.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 |
| 2.3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 |
| 2.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脑电图表现 |
| 2.5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机制 |
| 2.6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治疗 |
| 3 血清hs-CRP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
| 3.1 对血清hs-CRP的认识 |
| 3.2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
| 3.3 血清hs-CRP对癫痫的影响 |
| 3.4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入组病人病史采集 |
| 2.3 研究指标 |
| 2.4 纳入病人基础疾病治疗 |
| 2.5 纳入病人抗癫痫治疗 |
| 2.6 不良反应 |
| 2.7 疗效评定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一般资料 |
| 4.2 临床疗效 |
| 5 讨论 |
| 5.1 导师对“痰瘀生风”理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
| 5.2 组方分析 |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 5.4 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影响的探讨 |
| 5.5 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疗效分析 |
| 5.6 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略缩词表 |
| 综述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研究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内容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疗效结果比较 |
|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
| 讨论 |
| 1.中医历史沿革 |
| 2.中医对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肝肾阴虚 |
| 2.2 瘀血阻脉 |
| 2.3 痰、热内积 |
| 2.4 风火上扰 |
| 3.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中医治疗原则 |
| 4.中医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卒中后后迟发性癫痫的理论基础 |
| 4.1 肝肾阴虚型卒中后后迟发性癫痫的病因病机 |
| 4.2 肝肾阴虚型卒中后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表现 |
| 4.3 养阴熄风颗粒立方依据 |
| 5.养阴熄风颗粒的组成、组方思想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5.1 养阴熄风颗粒的组成 |
| 5.2 养阴熄风颗粒的组方思想 |
| 5.3 养阴熄风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疗效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 6.1 对癫痫计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 6.2 对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 6.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分析 |
| 7.初步探讨养阴熄风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作用机制 |
| 7.1 调节神经递质,提高 GABA 水平 |
| 7.2 调控 Ca~(2+)通道,抑制 Ca~(2+)兴奋毒性 |
| 7.3 改变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免疫失调 |
| 7.4 清除自由基 |
| 7.5 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诊断标准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西医统计项 |
| 1.1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 |
| 1.2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首次发作时间 |
| 1.3 发作类型 |
| 1.4 治疗及预后 |
| 2 中医统计项 |
| 2.1 各证型构成比例 |
| 2.2 不同证型与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生率 |
| 2.3 不同证型与不同出血性卒中类型 |
| 2.4 中医证型与发作类型 |
| 2.5 中医证型与脑出血部位 |
| 2.6 中医证型与癫痫首次发作时间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研究 |
| 1.1 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 |
| 1.2 发病机制 |
| 1.3 癫痫发作首发时间 |
| 1.4 癫痫发作类型 |
| 1.5 既往史 |
| 1.6 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 |
| 1.7 血糖水平 |
| 1.8 出血性卒中后应用药物 |
| 2 治疗及预后 |
| 3 中医学对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认识 |
| 3.1 出血卒中后痫病的病因病机 |
| 3.2 从痰论治在痫病治疗中的应用 |
| 3.3 出血中风证型与痫病关系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研究方法: |
| 1.5 评价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诊疗方法 |
| 1.2.1 脑电图检查 本组11例患者做了常规脑电图检查, 均 |
| 1.2.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脑梗死早发性癫痫的定义与发生率 |
| 3.2 脑梗死早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 |
| 3.3 脑梗死早发性癫痫的治疗和转归 |
| 1 流行病学 |
| 2 发病机制 |
| 2.1 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 |
| 2.1.1 缺血性卒中 |
| 2.1.2 出血性卒中 |
| 2.2 卒中后迟发性癫痫 |
| 3 临床特征 |
| 3.1 卒中后癫痫的发作时间 |
| 3.2 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病灶部位、类型及大小的关系 |
| 3.3 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 (EEG) 表现 |
| 4 治 疗 |
| 5 预 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