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黄帝虾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黄帝虾蟇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辰[1](2019)在《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标:以先秦两汉阴阳五行象数思维模式为本,从古天文视角探讨干支历法创制的原理,进一步探究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研究方法:(1)训诂考据方法:古籍训诂的方法主要有音韵学的因声求义法、文字学的以形索义法、词汇学的析词审义法、语法学的分析语法法、修辞学的审视文例法、文献学的搜寻古训法、方言学的印证方言法、逻辑学的归纳演绎法、统计学的统计字词法、语境学的文中寻义法等,其中第一种为声训、第二种为形训、后面几种均可看作义训[1]。其实,这些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正确理解古籍作者的本义。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对古籍进行训诂,都需要深入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比如阴阳五行象数思维模式在汉字的形体构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止我国,整个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图画式的,汉字的构字本义就是深入理解古人这种世界观的桥梁,而且深入认识古人阴阳五行的象思维模式对于构字本义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先秦两汉文字为繁体字,繁体也更能体现汉字字形的文化内涵,能更好地反映早期取象比类的思维特征,因此本文引用古籍除中医学经典外一律以繁体表示);(2)历史考据方法:主要用于疏理先秦两汉中医学及干支历法的历史源流,对于其发展的各年代阶段进行考证;(3)义理考据方法:以“天人感应”为立足点,从古天文学术义理的角度对干支历法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考证,尝试解读干支历法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学的影响。以上三种方法相互结合,穿插使用。例如:由于先秦两汉古天文学的相关典籍艰涩难懂,其中很多基本概念都与干支历法的创制有关,就以训诂考据义训为主,兼以训诂考据形训的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又因学术的传承是连续的,有些非先秦两汉的古天文学与医学内容也是可以用来解释先秦两汉的概念,即从内容、机制原理方面来看,该部分内容也是隶属于先秦两汉的学术范畴,因此为了体现学术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同时也为了显示学术理论之间相互阐释的完整性,本研究亦偶尔会引用非定论为先秦两汉的学术典籍中的内容来阐释先秦两汉的中医学及古天文学的相关概念,即义理考据偶尔会超越年代进行取证。研究内容:本研究由综述、前言与正文三部分构成。综述部分对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调研。前言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正文部分共三章,主要讨论了先秦两汉中医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先秦两汉干支历法的源流与文献记载、干支历法的古天文学机制、干支历法在先秦两汉中医学上应用等内容。第一章第1节介绍了先秦两汉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包括先秦黄帝世系与《黄帝内经》成书的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与定位,先秦两汉时期我国文化的主线对中医学的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较为兴盛的术数之学对当时医学理论的建构产生的影响,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流派的发展,最后总结罗列了先秦两汉时期现存的、虽未明确隶属于先秦两汉但可能与先秦两汉医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医学典籍以及先秦两汉非医学类典籍记载了医学内容的相关典籍。第2节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干支历法的起源及文献记载,首先介绍了先秦两汉历法的发展并罗列了干支历法在黄帝时代创制的相关证据,其次罗列了先秦两汉或年代存疑的记载干支的相关医学典籍与先秦两汉非医学的国学典籍,将上述先秦两汉国学典籍中记载的干支纪日、纪年、纪月与纪时的内容作了整理以明确现存文献记载中干支历法最迟的产生年代及其应用情况;第3节对目前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的调研与分析。第二章第1节在先秦两汉阴阳五行术数得象数思维模式的背景下探讨了天干、地支创制的名义与源流。第2节介绍了先秦两汉古人构建宇宙时空模型的相关概念及干支历法的相关性,第3节尝试结合现代天文学的验证来探讨干支历法创制的古天文学机制。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干支历法在先秦两汉中医学理论体系架构上的应用。第1节论述了干支历法构建之后天干、地支直接用于取象比类来阐述先秦两汉中医学中的相关概念。第2至第5节分别讨论了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及时干支在先秦两汉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研究意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先秦两汉,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的象思维来构建理论体系及指导临床实践的,而干支历法是阴阳五行在古天文学上直接应用,目前看来从古天文学机制方面对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尚很稀缺。本研究紧扣阴阳五行象思维的这条线索,对先秦两汉干支历法的相关概念进行古天文学的义理考证,以进一步探讨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力求既重视中医理论的考据,又不脱离中医临床的实际应用。研究结论:干支历法背后有着深刻的古天文学机制,其构建集中体现了先秦两汉古人的宇宙时空一体观。先秦两汉中医学是在研究天地之道的宇宙时空规律的术数之学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干支历法作为古人以阴阳五行象思维来模拟宇宙时空运作规律的模型,可以直接推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预后禁忌等中医学理论,在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方药、治疗预后与禁忌等各方面都有应用,对中医学早期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王德辰,纪峰,何广益,徐睿瑶,梁壮,刘宝莲,张诗晗,李良松[2](2019)在《试论干支时空模型在中医学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古代认为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干支的建立是古人对时空模型化取象的典范,是古人实现"天人相应"的工具。对时间而言,"时、日、月、年"干支与中医学营卫一日出入、子午流注、24节气、五运六气等理论都有深刻的联系;对空间而言,干支方位模型是中医学九宫八风、因地制宜学说中重要的空间标度,对指导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诊断与治疗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逯阳[3](2018)在《腧穴名称及穴性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中医古今文献的梳理,探寻腧穴名称的源流发展,深入研究腧穴名称的内涵,从而认识腧穴理论的中医本质;探究腧穴穴性的理论基础,充分理解腧穴穴性的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等,对临床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材料与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医古书籍为主,借助图书馆,网络在线查找万方数据库、CNKI、pubmed等数据库,全面搜集历代文献中有关腧穴名称的资料,发掘整理腧穴的起源与名称演变的发展脉络,研究和辨析腧穴穴性相关概念及内涵的演化过程。结果:1.具有现代腧穴概念的词汇在古代最早被称为“俞”,终归于“腧穴”,其演变过程伴随着整个针灸学发展的历程。在其发展历程中,使用过许多过渡性词语,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腧穴的不同认知过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俞-输-腧”“气穴”“骨空”。现代中医术语规范化研究将“腧穴”定为标准术语,并已在修订版的《中医药学名词》中将其释义为“又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2.古人发现和认识腧穴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体腧穴名称的产生曾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无名无位阶段,以解决人们的疼痛为主,是所谓“以痛为输”,后来称为“阿是穴”;其次,是无名有位阶段,即以治疗部位或刺激点代称腧穴,即名称种类繁多的奇穴;第三,有名有位阶段,即不仅有切实的腧穴名称还记有具体的定位,这才是腧穴的真正产生。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腧穴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腧穴的概念内涵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腧穴理论体系逐步形成,至宋朝出现十四经腧穴归经分类法,使腧穴的理论基本得以完善,明《针灸大成》的出版使腧穴理论和针灸学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众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腧穴的认识,从古至今,腧穴共产生过“会”、“气穴”、“孔穴”等多种说法,“俞”是最早的说法,以“孔穴”最为常用,传播最广。古代医书中的腧穴相关概念内涵虽有不同,但腧穴的出现与古代哲学相联系,理论虽有不同,但都无外乎“神气”“游行”“出入”,均包含了经气运行的相关内容,故腧穴的本质是指“神气出游”的部位,腧穴的出现与古代哲学密切相连,从古至今都与临床治病紧密并存。3.从古代文献中挖掘和认识腧穴穴性的原始面貌。腧穴穴性与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针灸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认为腧穴穴性的内涵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穴性能够阐释腧穴阴阳、五行属性,能够表征腧穴对机体虚、实、寒、热、气、血状态的调控作用,是理解腧穴功效的基础。研究整理发现腧穴的穴性并非一成不变,机体生理病理状态、针刺手法及腧穴配伍结果均对穴性具有影响作用。结论:1.从古至今腧穴的名称呈现出如此众多的变化,是与人们对于人体生理与自然的理解过程密切相关的,表达虽有不同,但其本质与作用是相同的。通过系统整理腧穴的概念源流及与腧穴有关的内容,深入辨析了腧穴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和内涵,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不同的名称代表着不同的认识。2.腧穴的发现和认识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既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渗透有关,又与长期的医疗实践的体验密切相关。腧穴的发现和认识过程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腧穴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也是人体正气所居之处,又是邪气所客之地。从历史上看腧穴的名称、内涵虽然是动态变化的,却一直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即使目前对于腧穴名称的内涵理解和认识尚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和结论,但是这些动态变化的名称、概念、内涵均有迹可循,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始终具有现实意义。3.腧穴功能的发现和认识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穴性概念直至近代才被提出,但相关认识在内经时期已有体现。深刻理解腧穴和穴性内涵对把握腧穴的主治、功效与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指导现代针灸治疗疾病、提高治病疗效的关键所在。对腧穴的认识和研究应基于中医基础理论,运用中医思维,充分发挥腧穴的作用,指导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推动中医针灸事业不断前进。

解家琪[4](2018)在《“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针刺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解语利窍针法”其腧穴主要集中于颈项部,颈项部穴位在古代针刺禁忌中多有涉及,因“解语利窍针法”操作主要依据临床经验,故从文献及临床研究对“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寻求其临床操作标准。方法1、文献研究对CNKI、万方、MENDLINE等数据库文献中关于“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针刺安全性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解剖结构、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三方面总结现有文献对“解语利窍针法”六穴安全性问题的研究,归纳已有安全性标准的穴位。2、临床研究对无标准或标准不全的危险穴位运用CT技术,探讨其针刺的安全深度。选取身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内成年志愿者,男30例,女30例,记录其身高、体重、颈围,在CT定位下,测量体表定位到危险解剖结构的距离,即危险深度,根据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得出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结果1、文献研究明确了危险穴位与针刺安全的概念,“解语利窍针法”中,哑门穴、风池穴属于危险穴位,二者的针刺安全性标准研究较全面,哑门穴的针刺方向及安全深度:直刺-男性51.05±2.02mm、女性41.94±2.02mm;向下斜刺-男性47.39±1.88mm、女性39.37±1.81mm。风池穴的针刺方向及安全深度:鼻尖方向-男性42.75±3.92mm、女性36.19±2.19mm。廉泉穴、翳风穴及通里穴的层次结构、毗邻结构研究确切,三者均不属于危险穴位,发生针刺意外事故的几率小。完骨穴深部为脊髓,属于危险穴位,且对其针刺安全性的研究不全面,因此对完骨穴针刺安全的研究有意义。2、临床研究完骨穴的针刺方向:向下斜刺30°。针刺安全深度:3.63±0.44cm(男性);3.27±0.34cm(女性)。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两侧、女性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性大于女性,其中个体的体重、BMI指数对男性、女性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有影响。结论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了“解语利窍针法”六穴的针刺标准规范,临床研究采用CT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为临床操作提供了针刺安全深度的参考数值,避免了针刺意外的发生,也有利于扩大“解语利窍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李洋[5](2017)在《文化的力量 ——以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时间针灸是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按时计算或推算开穴的一种特殊针灸方法。它的形成不仅基于针灸学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梳理其发展脉络,探索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建构的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到了现代,学者们对时间针灸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改变,这种研究方式的变化对时间针灸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时间针灸传入法国,产生了记忆针灸这一新的针灸理论,这一中医理论创新背后的文化因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解读。本课题以时间针灸为主题,以其在古代到现代、现代中国到现代法国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着重探讨文化因素对其形成、发展的影响,总结文化对这一中医技术的修饰逻辑以及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带来的文化启示。研究方法:1.文献梳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理清中国时间针灸和法国记忆针灸的产生及发展脉络,相关文化影响因素。2.系统分析:分析文化因素对时间针灸与记忆针灸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理论总结:归纳总结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带来的文化启示。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时间针灸的源流及其文化影响因素。2.中国时间针灸在近现代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3.记忆针灸在法国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因素。4.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带来的文化启示。研究结果1时间针灸理论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受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以时为正,天下随时”的宇宙观、圜道观思想以及易学象术理论的影响。2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代科学观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时间针灸受到忽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中医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学者们多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时间针灸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验证了时间针灸的疗效,得到了一些反映人体时间节律的客观数据,理论研究较少,无较大突破性进展。3法国当地针灸从业者在时间针灸理论基础上发明了记忆针灸的新理论,这与他们受到法国传统的“中国印象”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关。研究结论时间针灸是针灸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针灸方法,是古人对人体气血运行与时间变化对应规律的总结,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独特认知,体现了古人将人放在时空环境中进行整体考查的认识方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相应的临床疗效。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分别走向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者在中医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对时间针灸进行的科学化研究,法国从业者在其“中国印象”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理论对时间针灸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两者取得的成果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合理性应将它放在它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来整体考查,以一种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事物的好与坏,合理与否的做法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刘婧瑶[6](2016)在《《黄帝虾蟆经》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黄帝虾蟆经》是一部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针灸禁忌古籍。历代针对该书的研究探讨不曾断绝,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该书的各种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不断产生,一时蔚为大观。但随着对其研究、解读逐渐增多与深入,在该书成书年代断定、学术思想研究等方面至今尚争议颇多,未能达成共识,引起了一批批当代研究者的浓厚兴趣。鉴于此,本文以《黄帝虾蟆经》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试图在该书成书年代断定、学术思想研究方面能有所突破。并对该书文化背景和针灸文献价值做分析判断。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挖掘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文化学、针灸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本书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多角度多方法的路径来推断其成书年代。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来考察《黄帝虾蟆经》的成书思想。从文献探索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对该书源流和内容加以考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深刻了解东汉时期针灸禁忌学发展的水平。通过《黄帝虾蟆经》成书背景、版本、学术思想、校对等方面分析,目前可推定该书体现了东汉至东晋时期针灸禁忌学的发展水平,限于目前尚缺乏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料,未能将该书的成书年代进一步断定,故暂定本书的成书是从东汉末至东晋时代之间(公元3世纪初到4世纪);作者将《黄帝虾蟆经》与《医心方》进行校对,并进行其内容和思想的比较,揭示了该书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体现该书在中日针灸学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崇高的地位。

朱玉[7](2014)在《《黄帝虾蟆经》的针刺禁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人体内部生理、病理的规律性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紧密相连,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黄帝虾蟆经》是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之一。它假借"月中有虾兔"之说,形象描绘了"人气"在一月中(30d)随月盈亏,在人体不同经络的分布及针刺禁忌图解。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徐家淳,李岩,赵祥斐,焦召华[8](2013)在《浅谈针刺禁忌的历史沿革》文中研究表明针刺禁忌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历代经验的积累,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水平的提高,技术手法的改善,针刺禁忌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演变。本研究试图从历代文献中分别对针刺禁忌的论述进行整理,包括穴位、时间、适应症的禁忌,以期探究针刺禁忌的历史演变。

叶治江[9](2013)在《《内经》针刺禁忌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意义:针刺禁忌是古人预防针刺意外、确保针刺疗效的方法。目前,针刺禁忌在临床上却极少被重视。《内经》中有很多关于针刺禁忌的散在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而且记载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从而奠定了针刺禁忌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内经》针刺禁忌文献的系统整理,形成针刺禁忌的理论框架,挖掘传统经典理论的现实价值,以期能使针刺禁忌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针刺疗效。同时,为以后更加深入的针刺禁忌理论研究,提供文献基础。方法:运用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近50年针刺禁忌文献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针刺禁忌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在基于对《内经》相关文献的详实考据和尽可能准确的解读的基础上,对《内经》针刺禁忌的内容予以全面挖掘。以手工方式收集、整理《内经》针刺禁忌文献。首先,逐篇收集《内经》中的针刺禁忌条文;然后,提炼各条文的主题;接着,对主题进行分类汇总;进而,提出针刺禁忌的分类方式;再以此分类方式为基本框架;整理出针刺禁忌的内容。同时,立足于传统思维,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对《内经》针刺禁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观点,分析针刺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结果、结论:“针刺禁忌”的文献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整理研究、专篇研究、专题研究。目前对针刺禁忌的研究主要是以专篇研究为主。其中,《黄帝内经》针刺禁忌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与《黄帝内经》在针刺禁忌中的重要地位是相符合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对《内经》针刺禁忌简单的概括分类,或就某一条文进行分析。缺乏对《内经》针刺禁忌文献的全面的整理和深入的分析,《内经》针刺禁忌的理论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内经》针刺禁忌的内容很多,但基本散见于《灵枢经》和《素问》的各篇章中。《灵枢经》有28篇、《素问》有17篇中记载了有关针刺禁忌的内容,其中有6篇是对针刺禁忌的专篇论述。《内经》针刺禁忌的内容,可分为:心身针刺禁忌、与天地相应的针刺禁忌、身体部位的针刺禁忌、病证的针刺禁忌、针刺操作的相关禁忌五个部分。心身针刺禁忌包括:不信医者禁针,房事、饮酒、发怒等前后禁针。与天地相应的针刺禁忌包括:四时针刺禁忌,月亮盈缺的针刺禁忌,寒温的针刺禁忌,天忌日,五禁。身体部位的针刺禁忌包括:脏腑的针刺禁忌,关节针刺禁忌,血管的针刺禁忌,神经系统的针刺禁忌。病证的针刺禁忌包括:死症、难治症针刺禁忌,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病症。针刺操作的相关禁忌包括:针刺出血的禁忌,针刺深浅的禁忌,针刺留针时间的禁忌,针刺体位的禁忌,针刺补泻的禁忌。《内经》针刺禁忌理论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临床实践都仍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心身针刺禁忌的重视,不仅可以避免针刺意外,同时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天地相应的针刺禁忌是《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内经》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通过研究身体部位的针刺禁忌,可以了解《内经》时代的解剖学发展的情况。病症针刺禁忌,反应了《内经》时代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水平,同时指出中医生者需要具备对危急重症以及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疾病判断的能力。针刺操作的相关禁忌,是将人与自然相应、辨证施治等思想具体的落实到了操作的层面,有利于提高针刺的疗效。

黄迎春[10](2011)在《岭南灸法古籍《采艾编》学术思想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采艾编》这部岭南灸法专着的整理和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岭南特色,对热证用灸提供例证,将拓展灸法应用,为当代针灸临床提供启迪和借鉴,对振兴日渐衰落的灸法学起到促进作用,也从史料上丰富岭南医学史。方法:对《采艾编》内容进行详尽整理研究,对该书学术思想、临床价值及岭南特色诸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挖掘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并将其与《肘后备急方》和《神灸经纶》等具有代表性的灸法理论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提炼其学术亮点,总结其学术特色。结果:初步完成《采艾编》的学术思想整理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其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灸法专着,对灸法、刺法、用穴、用药均有深刻、独到的认识。与《肘后备急方》和《神灸经纶》等灸法古籍的对比研究表明《采艾编》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经旨,重视脏腑经络理论,强调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辨别疾病,务求正确无误的灸治;临证以辨病审因为首务,四诊尤重望闻问,切诊反居其次。2.所录灸方囊括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证达96种。其中治猝死、尸厥灸人中、承浆、脐中、百会的经验承袭葛氏之法,并有所发挥。3.擅用经穴,尤重五输穴的应用。4.取《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之长,记载数种隔物灸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灸法理论。施灸时根据不同部位、病情决定壮数大小、多少。5.大力提倡热症用灸,不拘泥于《伤寒论》热证忌灸的禁区,指出灸疗对实热证及虚热证都有很好的疗效。热症宜灸,更宜早灸。6.主张禁灸部位尽可能避免施灸,甚则其临近部位亦提倡禁灸。且人体不同时期,又有它穴宜忌。7.灸疮护理分三步:连续施灸以延迟结痂;内食药物加快毒邪表散;外用膏药涂洗生肌拔毒促使痊愈。《采艾编》以经络、脏腑辨证为主,灸治内、外、妇、儿、五官科96种疾病数百种证型,尤以辨证虚、实、表、里诸热证多见。其各科学术思想主要为:①疮疡:灸治宜早,未病先防;隔蒜为主,参以刺血:用灸轻清,壮数极少;特定穴多,五输为主。②儿科:儿科诊法,尤重望诊;儿科诸证,调护为要。③妇科:“妇人以血为基本”,病多情志,治当“清心火,理脾胃,养血气,祛湿热,补下元”。多取小腹部的任脉穴、下肢的脾经、肾经穴,及背部的膀胱经穴。④灸疮护理:连续施灸以延迟结痂;内食药物以加快毒邪表散;外用膏药以生肌拔毒促使痊愈。《采艾编》的主要学术成就概括起来有:①善用灸法:②热证用灸:认为热证用灸有功散表热、清泻内热、补气回阳的作用。其机理是:以热引热;开辟门户,引邪外出;温通行散,消瘀散结;灸法扶阳,阳生阴长。热证用灸多取任脉、太阳、阳明经穴,多取头部、手足、背部穴。③岭南特色为用灸轻清,擅用五输,同病异治,病因多湿,病性多阳。结论:1.《采艾编》是一部有浓郁岭南特色的灸法专着,强调《内经》的理论指导,秉承《肘后备急方》、《针灸大全》等历代医家的灸法精华,并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变通,勇于创新,有所发展,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临床价值,值得深入研究。2.《采艾编》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内科热证,善于用灸;外科疮疡,及早用灸;妇人多虚,病从血治;儿科诸证,调护为要;危重急症,灸法回阳;诸法合参,推崇灸法。3.《采艾编》主要学术成就是:善用灸法,热证用灸,岭南特色。

二、《黄帝虾蟇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帝虾蟇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论文提纲范文)

(1)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干支历法与中医学的研究概况
    1. 文献调研
    2. 文献疏理
    3. 文献粗读
    4. 文献分析
前言
第一章 先秦两汉中医学与干支历法概况
    1. 先秦两汉中医理论的发展概论
        1.1 上古黄帝世系与《黄帝内经》
        1.2 先秦两汉我国文化的两条主线
        1.3 先秦两汉是中医学的奠基时期
        1.4 先秦两汉我国医学的学术流派
        1.5 先秦两汉记载医学的典籍文献
        1.5.1 先秦两汉现存的医学典籍
        1.5.2 先秦两汉学术相承的医学典籍
        1.5.3 先秦两汉含医学内容的国学典籍
    2. 先秦两汉干支历法的文献记载
        2.1 记载干支的典籍文献
        2.1.1 记载干支的医学典籍
        2.1.2 记载干支的国学典籍
        2.2 历法与干支历法溯源
        2.3 干支纪历的文献记载
        2.3.1 干支纪年的文献记载
        2.3.2 干支纪日的文献记载
        2.3.3 干支纪月的文献记载
        2.3.4 干支纪时的文献记载
        2.4 干支创制的名义探讨
        2.5 干支释义与阴阳五行
        2.5.1 干支与阴阳五行
        2.5.2 天干、地支释义
    3.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先秦两汉干支历法的古天文学机制
    1. 先秦两汉宇宙模型与干支历法
        1.1 先秦两汉宇宙生成观
        1.1.1 北极与北斗
        1.1.2 五太与太一
        1.1.3 天地与日月
        1.1.4 五星与七曜
        1.1.5 总结
        1.2 先秦两汉宇宙空间观
        1.2.1 四方与日廷图
        1.2.2 二十四山与分野
        1.3 先秦两汉宇宙时间观
        1.3.1 岁差与二十八宿
        1.3.2 十二次与十二辰
        1.3.3 黄道与白道
        1.4 先秦两汉宇宙时空一体观
        1.4.1 河洛与阴阳鱼
        1.4.2 两汉易学与式盘
        1.4.3 五运六气模型
        1.5 总结
    2. 干支历法模型的古天文学解构
        2.1 律历合一与干支历法历元
        2.1.1 先秦两汉律历合一
        2.1.2 干支历法历元探讨
        2.2 干支纪年的古天文学解构
        2.3 干支纪月的古天文学解构
        2.4 干支纪日的古天文学解构
        2.5 干支纪时的古天文学解构
    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干支历法在先秦两汉中医上应用
    1. 干支类象与先秦两汉中医学
        1.1 干支类象与中医解剖
        1.2 干支类象与中医诊疗
        1.3 干支类象与中医藏象
        1.4 干支类象与人天相应
    2. 年干支与先秦两汉中医理论
        2.1 中医诊断与年干支
        2.1.1 先天病因-禀赋与年干支
        2.1.2 后天病因-年龄与年干支
        2.1.3 病机诊断与年干支
        2.2 方药理论与年干支
        2.2.1 中药理论与年干支
        2.2.2 方剂配伍与年干支
        2.3 中医治疗与年干支
        2.4 中医诊疗与月周期
    3. 月干支与先秦两汉中医理论
        3.1 藏象经络与月干支
        3.2 中医诊断与月干支
        3.2.1 先天病因-性别与月干支
        3.2.2 后天病因-年龄与月干支
        3.2.3 病机诊断与月干支
        3.3 中医治疗与月干支
        3.3.1 治疗预后与月干支
        3.3.2 治疗禁忌与月干支
        3.4 方药理论与月干支
        3.5 二十四山与月干支
    4. 日干支与先秦两汉中医理论
        4.1 藏象经络与日干支
        4.2 中医诊断与日干支
        4.2.1 先天病因-禀赋与日干支
        4.2.2 先后天同参诊断
        4.2.3 病名诊断与日干支
        4.3 中医治疗与日干支
        4.3.1 治疗预后与日干支
        4.3.2 治疗禁忌与日干支
    5. 时干支与先秦两汉中医理论
        5.1 子午流注与时干支
        5.2 中医诊断与时干支
        5.2.1 先天病因-禀赋与时干支
        5.2.2 后天病因-气候与时干支
        5.2.3 后天病因-起居与时干支
        5.3 中医治疗与时干支
        5.3.1 治疗禁忌与时干支
        5.3.2 治疗预后与时干支
    6. 干支历法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2)试论干支时空模型在中医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干支是对时空模型化取象的典范
干支模型是践行天人感应的工具
干支时空模型的解构与临床意义
    1. 年干支周期及其临床意义
    2. 月干支周期及其临床意义
    3. 日干支周期及其临床意义
    4. 时干支周期及其临床意义
    5. 二十四山干支模型及其临床意义
    6. 月相纳甲及其临床意义
结语

(3)腧穴名称及穴性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腧穴名称形成
    1 两汉及汉以前
    2 魏晋及南北朝
    3 隋唐时期
    4 宋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近代
    7 小结
第二部分 腧穴内涵的演变及理论发展
    1 腧穴的产生
    2 腧穴的数量变化
    3 腧穴的归经
    4 腧穴与脏腑
    5 腧穴的分类
        5.1 五输穴
        5.2 原穴、络穴
        5.3 下合穴
        5.4 郄穴
        5.5 八会穴
        5.6 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5.7 背俞穴、募穴
第三部分 腧穴穴性理论研究
    1 腧穴的含义
        1.1 腧穴穴性的共性
        1.2 腧穴穴性的个性
    2.腧穴穴性的内涵
        2.1 腧穴的属性
        2.2 腧穴的功效
        2.3 腧穴的适用症
    3.影响穴性的因素
        3.1 生理病理状态影响穴性
        3.2 针刺手法影响穴性
        3.3 腧穴配伍影响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1 腧穴的概念和名称
    2 腧穴穴性的理论研究
    3 腧穴穴性的现代化研究
    4 腧穴穴性的临床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针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文献研究
2.完骨穴针刺安全性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文化的力量 ——以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时间针灸的源流及其理论形成的相关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古代时间针灸源流
        1.1 理论萌芽时期(先秦、秦汉、魏晋、隋唐时期)
        1.2 理论形成与发展时期(宋、金、元、明时期)
        1.3 发展停滞时期(清代)
    2 时间针灸理论形成的相关文化影响因素
        2.1 农耕文化孕育下的天人相应思想
        2.2“以时为正,天下随时”的宇宙观
        2.3 圜道观思想
        2.4 象术易学理论
    3 小结: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针灸产生、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的研究、应用状况及其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1 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的研究、应用状况
        1.1 理论研究
        1.2 临床研究
        1.3 实验研究
        1.4 研究评述
    2 相关文化影响因素
    3 小结:新文化对时间针灸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时间针灸在现代法国的变化——法国记忆针灸的产生与发展
    1 法国记忆针灸的产生和发展
    2 法国记忆针灸病例举隅
        2.1 创伤时穴运用
        2.2 出生时穴运用
        2.3 孕育时穴运用
        2.4 祖先记忆时穴运用
    3 记忆针灸产生的相关文化因素
        3.1 法国居民的“中国印象”
        3.2 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4 小结:后现代主义文化对时间针灸发展、变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黄帝虾蟆经》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黄帝虾蟆经》文献源流考
    1.1《黄帝虾蟆经》版本研究
    1.2《黄帝虾蟆经》的流传
    1.3《黄帝虾蟆经》成书背景
2. 《黄帝虾蟆经》主要内容
    2.1 年神舍九部避灸刺法
    2.2 四季五脏避灸刺法
    2.3 逐日避灸刺法
    2.4 逐时避灸刺法
    2.5 六甲日避灸刺法
    2.6 专论灸法用火禁忌
3.同《医心方》比较研究
    3.1《医心方》简介
    3.2 与《医心方》所引文的对比
    3.3 对日本针灸学影响
4. 《黄帝虾蟆经》的文化意象研究
    4.1《黄帝虾蟆经》中的“三足乌”
    4.2《黄帝虾蟆经》的图像意义研究
5.《黄帝虾蟆经》的成书时期
    5.1 从文化现象推断
    5.2 从文献学推断成书时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书的校勘与日本汉方医家森立之的批注
附录B

(7)《黄帝虾蟆经》的针刺禁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日为节律的针刺禁忌
2 以月为节律的针刺禁忌
3 以季为节律的针刺禁忌
4 以年为节律的针刺禁忌
5 八木之火的禁忌

(8)浅谈针刺禁忌的历史沿革(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穴位禁忌变化
2 针刺时间禁忌的变化
3 针刺适应症禁忌的变化
4 小结

(9)《内经》针刺禁忌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灸禁忌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第一节 整理研究
    第二节 专篇研究
        一、《黄帝内经》
        二、《伤寒杂病论》
        三、《针灸甲乙经》
        四、《千金要方》
        五、《黄帝虾蟆经》
        六、《标幽赋》
        七、《针灸大成》
        八、《武威汉代医简》
        九、《流注指微赋》、《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经》
    第三节 专题研究
        一、“热证禁灸”与“热证禁忌”
        二、足太阳膀胱经针刺禁忌
        三、针刺禁忌歌赋
        四、唐代针刺禁忌
        五、人神禁忌
        六、禁针穴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内经》针刺禁忌概述
第三章 《内经》针刺禁忌文献整理
    第一节 心身针刺禁忌
        一、不信医者禁针
        二、房事、饮酒、发怒等前后禁针
    第二节 与天地相应的针刺禁忌
        一、四时针刺禁忌
        二、月亮盈缺的针刺禁忌
        三、寒温的针刺禁忌
        四、天忌日
        五、五禁
    第三节 身体部位的针刺禁忌
        一、脏腑的针刺禁忌
        二、关节针刺禁忌
        三、血管的针刺禁忌
        四、神经系统的针刺禁忌
    第四节 病证的针刺禁忌
        一、死症、难治症针刺禁忌
        二、不适合针刺治疗的病证
    第五节 针刺操作的相关禁忌
        一、针刺出血的禁忌
        二、针刺深浅的禁忌
        三、针刺留针时间的禁忌
        四、针刺体位的禁忌
        五、针刺补泻的禁忌
第四章 针刺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心身针刺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与天地相应的针刺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三节 身体部位的针刺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四节 病证的针刺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五节 针刺操作的相关禁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岭南灸法古籍《采艾编》学术思想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采艾编》的研究进展
    3 其它古籍灸法的研究进展
    4 热证用灸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采艾编》简介
    1. 《采艾编》的作者叶广祚
    2. 《采艾编》成书年代及版本
第二章 《采艾编》学术思想研究
    1. 《采艾编》灸治疮疡的学术思想研究
    2. 《采艾编》灸治儿科疾病学术思想研究
    3. 《采艾编》灸治妇科疾病学术思想研究
    4. 《采艾编》灸治内科病症学术思想研究
    5. 《采艾编》灸后调养学术思想研究
    6. 《采艾编》分经辨治眼病学术思想研究
第三章 《采艾编》与《肘后备急方》及《神灸经纶》的对比研究
    1. 《采艾编》与《肘后备急方》对比研究
    2. 《采艾编》与《神灸经纶》对比研究
    3. 《采艾编》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第四章 《采艾编》的主要学术成就
    1. 善用灸法
    2. 热证用灸
    3. 岭南特色
存在问题与展望
    1. 存在问题
    2. 对《采艾编》深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四、《黄帝虾蟇经》与针灸禁忌的时空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支历法对先秦两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研究[D]. 王德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试论干支时空模型在中医学上的应用[J]. 王德辰,纪峰,何广益,徐睿瑶,梁壮,刘宝莲,张诗晗,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5)
  • [3]腧穴名称及穴性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D]. 逯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 解家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文化的力量 ——以时间针灸在现代中国与法国的变化为例[D]. 李洋.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 [6]《黄帝虾蟆经》的文献研究[D]. 刘婧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黄帝虾蟆经》的针刺禁忌研究[J]. 朱玉.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1)
  • [8]浅谈针刺禁忌的历史沿革[J]. 徐家淳,李岩,赵祥斐,焦召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13(05)
  • [9]《内经》针刺禁忌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D]. 叶治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1)
  • [10]岭南灸法古籍《采艾编》学术思想整理研究[D]. 黄迎春. 暨南大学, 2011(10)


中医论文 黄帝虾蟆经论文 干支纪日论文 干支纪月论文 现代中医论文

上一篇:聚焦第一要务,齐心协力谋企业发展——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
下一篇:正确界定外企“盈利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