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来自“分割理论”的启示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分段论”的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朱婉晴[1](2021)在《基于形神统一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形神统一理论指导下的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形神统一情况。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病例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及殷东风教授门诊以结直肠癌为唯一原发肿瘤且就诊次数≥2次的患者,共158例。运用WPS Excel建立数据库,对各期结直肠癌患者经形神统一流程治疗前后形伤、神伤评分采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形神损伤比值,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共统计患者158例,其中住院患者108例,门诊50例,其中16例患者两次就诊时的分期不同,故共有患者174例次。具体为:无瘤期组患者共78例,带瘤早期组患者共71例,带瘤晚期组患者共21例,临终期组患者共4例。治疗后,有1人由初治时的无瘤期组转为带瘤晚期组,1人由带瘤早期组转为无瘤期组,2人由无瘤期组转为临终期组,2人由带瘤晚期组转为临终期组,4人由带瘤早期组转为带瘤晚期组,6人由带瘤晚期组转为带瘤早期组。2.经治疗后,形伤评分减少者37例,形伤评分增长者67例,形伤评分无改变者70例,有效率为60.49%;神伤评分减少者124例,神伤评分增长者23例,神伤评分无改变者27例,有效率为70.11%。3.治疗后无瘤期组、带瘤早期组及带瘤晚期组患者的神伤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评分减少或不变均视为有效,表示患者的症状或异常体征得到控制或改善。4.通过计算发现,与治疗前相比,除临终期组外,各组的形神损伤比值较治疗前减少,提示治疗后神伤评分减少幅度大于形伤评分,反映了治疗追求形神绝对统一,形神接近绝对统一及形神追求接近相对统一。结论:1.对于神伤的治疗效果观察,病房无瘤期组、带瘤早期组、带瘤晚期组及门诊无瘤期组患者治疗前后神伤变化有显着差异。2.对于形伤的治疗效果观察,除死亡患者外,治疗前后患者形伤变化均无显着差异;3.除临终期组外,各组的形神损伤比值较治疗前减少,提示治疗后神伤评分减少幅度大于形伤评分,反映了治疗追求形神绝对统一、形神接近绝对统一及形神接近相对统一。4.研究显示无瘤期组、带瘤早期组、带瘤晚期组患者应用治形类、形神兼治类、治神类中药频率与临床治疗经验相一致。

郭亚军[2](2020)在《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接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符合不同发展时期的现实需求,在此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整体建设与不断推进中,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提出的,事关我国民主政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做出的总结与重大创新,其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协商实践做出的肯定与总结,也客观地正面其问题与不足,为未来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指明了目标与努力的方向,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与此同时,如何回复外界对我国民主的质疑,如何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为自己发声,争得话语权?这些相关问题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有现实的迫切需要,也蕴含着理论的发展要求。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并逐渐展开的,从协商民主的实践出发,在历史的脉络中,力求对协商民主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论文除了绪论外,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对协商民主进行概述,实践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首先,阐明基本概念,以我国的协商民主为核心,紧密围绕这一对象开展理论研究,主要从内涵、主要特点以及价值体现三个角度进行厘清;其次,阐述了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民主、政党与统一战线、群众观的经典论述,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政治上的指导,更为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些思想的结晶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共同推动了其由理论走向实践,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第二部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主要探索而展开。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探索与初创时期,因此这一部分展开论述的基本逻辑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选择了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为这种选择、为协商民主的初创做了哪些努力和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对于之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最终确立而言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第三部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主建设找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国家政治层面上的协商民主得以确立,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政治协商,主体上主要围绕人民政协、民主党派而展开,这一时期延续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成果,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举格局形成,协商的传统得以延续,并系统规范了协商民主的基本思想。当然,不可回避的是,这一时期的协商民主建设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集中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协商民主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是,协商民主在新时期得到恢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认知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协商民主由国家层面拓展到地方,协商领域由政治协商扩大到社会协商,即: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向制度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同时出现了社会领域的社会协商。第五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时期,协商民主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表现为范围更广、各个层级深度拓展,注重协商民主“质”的发展,协商民主进入了系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阶段。除在前期基础上一脉相承地进一步发展协商民主外,更具创造性地是将协商民主置于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和将协商民主运用到国际的治理中。更加重视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以及为国际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板,彰显了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与此同时,协商民主在我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一宏观的问题,本部分仅从“人”的角度出发,选取主体视角考察协商民主的发展具体面临着哪些问题,进而尝试能否为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路径与思考。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对历史进行分析,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有源有流、有根有基;对未来进行思考,是为了与历史相互借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因此,行文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结束,文章的起点与终点,既是在一个问题上形成闭环,实际上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并不断思考的。

石天炜[3](2020)在《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分析(1905-1931)》文中研究说明大正民主时期在学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上仅指大正天皇在位时期,即从1912年到1926年的短短15年;广义则是指从明治末年日俄战争到昭和初年“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即从1905年到1931年。本文采用二战后日本历史学界的普遍划分方法,即广义的划分,选取1905—1931年这27年作为研究时段,探讨这一时段内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大正民主时期是日本发展变革的繁荣期,国内不断深化改革,致使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西方自由、平等观念也随之盛行,日本女性日益得到重视,此时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女性应该拥有更多的权利和地位,纷纷着书立说,组建学术团体,对女性地位提高作以宣传,大正民主时期的女性运动就此拉开帷幕。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越发重视女性在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逐渐开展对女性的教育,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此外,随着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开始变化,许多新的行业先后产生,在此情况下社会中也产生了职业妇女,女性广泛参与各行各业的工作,社会属性渐渐增强,其自身地位也有所提高。本文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采用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女性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依据大正民主时期的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分析当时女性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从四个部分入手,对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进行全面研究。第一章主要对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变化的历史背景进行追溯。随着明治维新改革的不断深化,日本国内渐渐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现代的家庭观随之确立起来。此时日本各界均注意到女性对于家国稳定的重要作用,纷纷采取行动,宣传现代的女性观,加速女性群体的现代化转型,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响应。例如日本政府树立“良妻贤母”的女性观,并对女性开展现代化教育,使其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福泽谕吉、森有礼等明六社成员,对传统男尊女卑的婚姻观与家庭观进行抨击,并宣扬男女平等。与此同时,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福泽谕吉、植木枝盛等人借此机会宣扬现代女性观,为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女性地位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虽然1898年的明治民法使得女性地位暂时回落,但是纵观全局,明治时期为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对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行时代背景分析。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诸多大事件在此时发生,客观上促进了女性地位提升。例如日俄战争使得大量男子命丧战场、女子不得不走出家门,充当主要劳动力;再如“米骚动”虽然爆发于偶然,但是却让广大群众见识到女性群体的强大;此外关东大地震虽然给日本群众带来苦难,但是也打破旧有城市建设与社会风俗对女性的束缚;日本社会不断改革,城市化加速,也为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女性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第三章主要对影响女性地位提高的诸多直接因素进行相应梳理。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提到深受大正浪漫的影响,对于女性的宣传逐渐增加,社会也开始欣赏女性之美;而平塚雷鸟和与谢野晶子作为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为日本女性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不断宣扬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日本社会女性解放思潮的诞生;此时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女性解放,女性在大正民主时期广泛接受教育,使得女性就业技能提高、思想得以进步,进而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第四章对女性地位变化的表现加以分析,女性在大正民主时期地位的提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服饰变化、恋爱观念变化等。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女性职业的变化,诸多职业,例如理发师、作家、医生等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

黄普觉(Ng Pu Jue)[4](2021)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代的名医,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记载。主要整理其相关病名,发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时的辨证分型,不同的治疗法则、所使用的方剂及药物。1.2.检索和归纳当代近十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报导,并把各个不同的研究进展综合起来。1.3.总结赵英杰教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独到见解。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不同看法进行整理归纳。2.临床研究部分2.1.通过三年跟随导师赵英杰教授门诊抄方,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案进行收集。总收集案例85例,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与独特的思维方法。2.2.总结归纳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辨治分型和使用的方药,各种临床主要表现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症状的证治经验。探讨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病证结合”,从宏观的中医整体观念,转换到微观的精准医学,把握全局,分析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特色和整体优势。2.3.对赵英杰教授所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后续整理,展开统计分析,再总结归纳所有挖掘的数据,加以分析讨论。病例资料中,进行观察研究主要有性别与年龄,多种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常见证候,常用处方,常用药对,所有草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的分布及草药的频数和频率。3.讨论部分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病例,数据挖掘结果,结合跟师三年的理论整理,再综合赵英杰教授的证治经验,作出相应的总结。探讨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提出常见症状、证候及方药的使用,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结果1.重点论述赵英杰教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认为其病理演变过程、病因病机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癌毒、痰、瘀、热胶结为标。痰、瘀、热与癌毒可互为因果、相互搏结而形成瘤体,并夺取精气而伤害机体。然而,唯有正气虚损不足以御邪时,邪毒才得以致病,因虚而患病,因虚而致实的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2.详细介绍赵英杰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如何辨治非小细胞肺癌各种不同的常见症状与并发症。例如:咳嗽、咳血、皮疹、便秘等,并探讨赵英杰教授对诸多症状与疾病不同的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3.从病案选录与处方用药的分析中,发现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85例,男性共有42例,占总例数的49.41%;女性共有43例,占总例数的50.59%。年龄大概在29-92之间,平均年龄大约66.41岁。在85例患者当中,所挖掘出的临床症状共有314个;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有182味,主要的药物种类,分别以最高使用率依次递减,有补气药、清热解毒药、温经散寒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平喘药;常用药物之四气以温类药为主,其次是寒类药,五味以甘味最为常见,占37.28%、其次苦味占33.43%,主要归经以脾经最为常见,占24.59%。其次肺经占22.99%。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纲要是“脾气亏虚为本,痰热瘀毒胶结为标”而脾气亏虚为本,是发病的先决条件,可贯穿疾病始终。癌毒则是非小细胞肺癌病因病机的关键要素,而痰瘀又是形成癌毒的附加条件。治疗方面,运用复法辨治本病,强调脾肺同治,清、补并用的方法进行。再根据肺癌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确立以“健脾清肺”为主的治疗法则,自拟健脾益气清肺汤予以治疗。赵英杰教授独具一格地遣方用药,体现了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特理念与精辟的见解。在众多病例和处方用药分析中,可以观察到神疲与咳嗽为诸症之首,舌脉之象则以舌暗红和脉细最为多见;基本核心处方则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等治法综合遣方;从总体所使用的药物显示,扶正主要是补气温阳,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先。

毕罗文[5](2019)在《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试验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以少腹逐瘀汤作为对照,观察温里镇痛汤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温里镇痛汤组)、对照组(少腹逐瘀汤组),每组36例。(2)温里镇痛汤组给予温里镇痛汤颗粒剂口服,少腹逐瘀汤组给予少腹逐瘀汤颗粒剂口服,均于经前第3天开始服药,共服7剂,每日一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以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疼痛VAS评分、疾病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PGF2α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期48小时内血清PGF2α水平为机理指标,以证候疗效和疾病疗效为疗效判定指标。(4)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综合判定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症状评分、证候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血清PGF2α等资料具有可比性。(2)痛经疾病疗效:温里镇痛汤组的总有效率为97.20%;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3)痛经证候疗效:温里镇痛汤组总有效率为91.67%;少腹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86.11%;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里镇痛汤及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温里镇痛汤组与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里镇痛汤优于少腹逐瘀汤。(4)治疗疗效指标变化:在VAS疼痛评分、疼痛程度分级、症状评分、证候评分、血清PGF2α水平方面,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里镇痛汤组和少腹逐瘀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以上疗效指标,两组均有疗效,相比之下,温里镇痛汤的疗效优于少腹逐瘀汤。(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是安全的。结论温里镇痛汤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是安全有效,且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均高于少腹逐瘀汤。

马诺莎[6](2019)在《新痹痛灵对EAM大鼠TLR4/MAPK/NF-κB及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散寒除湿、祛瘀通络中药复方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脏损害的影响。揭示EAM大鼠心肌病变、心功能变化与TLR4/MAPK/NF-KB信号通路与炎症相关的CAMKII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阐明新痹痛灵对心肌细胞TLR4/MAPK/NF-KB信号通路及CAMKII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寻找中药治疗的分子靶点,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心脏损害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用SPF级雌性Lewis大鼠,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M组、甲氨蝶呤组及新痹痛灵高剂量组、新痹痛灵中剂量组、新痹痛灵低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五组均采用多肽免疫大鼠的方法制备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EAM),免疫10d后开始给药,连续4周。新痹痛灵低、中、高剂量组各按照生药量2.75 g/kg,5.5 g/kg,11g/kg大鼠体重灌胃;甲氨蝶呤组灌胃给予浓度为0.lmg/ml的甲氨蝶呤混悬液以1Oml/kg大鼠体重灌胃,每周一次;正常对照组、EAM组灌服同等体积的消毒饮用水,每日一次。干预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对大鼠进行体重测量和关节炎指数评价,并用游标卡尺对足趾厚度进行测量。治疗28d,采用超声心动图(UCG)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麻醉取血后,处死大鼠,收集组织器官。采用血清学检测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6,TNF-a致炎因子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胶原纤维染色法(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及踝关节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Bcl-2,Bax和Caspase-3凋亡基因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TLR4、P38MAPK、NF-κB/P65、TNF-α、IL-6 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心肌总蛋白TLR4、My D88、P-P38MAPK(磷酸化P38MAPK)、NF-κB/P-P65(磷酸化P-P65)蛋白表达、心肌钙泵CAMKII、PLB、P-PLB、SERCA2蛋白表达、心肌核蛋白P-P3 8MAPK、NF-κB/P-P65、IRF3蛋白表达及滑膜组织中TLR4、P-P38MAPK(磷酸化P38MAPK)、NF-κB/P-P65(磷酸化P-P65)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EAM组大鼠模型的评估:①EAM组大鼠出现少动,倦怠,易激惹;体重增长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缓慢,所有大鼠均出现踝关节肿胀,足部溃疡。②37天超声检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M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与左室收缩末容积LVVs增大(P<0.01),提示左心室腔增大,部分大鼠出现心包积液,反映心脏舒缩功能的指标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降低,提示心脏舒缩功能下降。③HE染色:EAM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区域及肌束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间质间有小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周围及肌束间见有絮状纤维素渗出,有少量心肌发生脂肪变性。④Masson染色:EAM组大鼠肌纤维之间的距离增大,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胶原纤维显着增生。⑤TU-NE1染色:EAM组大鼠心肌细胞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⑥免疫组化测大鼠心肌Bcl-2,Bax和Caspase-3凋亡基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EAM组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3表达上调。⑦血清学检测超敏肌钙蛋白I(hs-cTnl):EAM组hs-cTnl显着增高、为阳性;⑧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M组炎性因子TNF-α、IL-17、IL-6的含量均增多(P<0.05)。综上所述,根据大鼠的症状、影像学、病理学评估证实EAM造模成功。2.新痹痛灵对心肌炎症、心肌损伤和心功能的影响:①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大鼠的E/A、EF、FS均明显升高(P<0.05,0.01),甲氨蝶呤组大鼠的E/A、EF明显升高(P<0.05,0.01),提示给药后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均可有效改善EAM大鼠舒缩功能;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LVVs、LVIDs明显减小(P<0.05,0.01);提示给药后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可抑制左心室扩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大鼠的E/A、EF、FS及LVVs、LVI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新痹痛灵低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大鼠的EF、FS稍低,LVIDs、LVVs稍较大(P<0.05),提示给药后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左心室腔大小、左室功能接近正常水平,而新痹痛灵低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大鼠的左心室腔虽有缩小,左室功能虽有所好转,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②HE染色:四治疗组病理组织学变化介于正常对照组和EAM组之间。其中,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间质区域及肌束间炎症细胞浸润数量较EAM组明显减少,心肌组织变性坏死得以缓解。③Masson染色:新痹痛灵中、高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胶原纤维增生程度较EAM组明显减轻,心肌组织纤维化得到缓解。④TUNE1染色:新痹痛灵组的大鼠心肌细胞阳性染色数明显少于EAM组,以新痹痛灵高剂量组最明显。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EAM组比,甲氨蝶呤组Bcl-2表达下调,而新痹痛灵各剂量组表达均上调,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Bax表达均下调,其中新痹痛灵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甲氨蝶呤组Caspase-3表达下调,新痹痛灵的低、中剂量组表达有下调趋势,其中高剂量组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⑥血清学检测超敏肌钙蛋白I:新痹痛灵中剂量组hs-cTnI浓度低于EAM组(P<0.05),提示新痹通灵中剂量对心肌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⑦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7: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高、中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中TNF-α、IL-17、IL-6的含量均降低(P<0.05)新痹痛灵低剂量组TNF-α的含量降低(P<0.05)。提示新痹痛灵具有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3.新痹痛灵对大鼠关节炎症和一般状态的影响:①一般状态:给药2周后,新痹痛灵各组大鼠进食状态、关节红肿、活动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②关节炎指数:给药第28 d,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低、中剂量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降低(P<0.05),新痹痛灵高剂量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显着降低(P<0.01)。③足趾厚度: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低剂量组、甲氨蝶呤组给药第25天起右后足趾厚度明显降低(P<0.05);新痹痛灵中剂量组给药第19天起右后足趾厚度明显降低(P<0.05,0.01);新痹痛灵高剂量组给药第7天起右后足趾厚度明显降低(P<0.05,0.01)。④HE染色:与EAM组比较,各组大鼠炎细胞浸润较EAM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⑤Masson染色:与EAM组比较,各组大鼠胶原纤维的增生较EAM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4.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TLR4、P38MAPK、NF-κB、TNF-α、IL-6 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M组心肌组织中的TLR4、TNF-α、IL-6 m RNA的表达升高(P<0.01),P38MAPK、NF-KB 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高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能降低TLR4、TNF-α、IL-6 mRNA的表达(P<0.01)。5.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总蛋白TLR4、My D88、P-P3 8MAPK、NF-KB/P-P65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M组大鼠心肌组织TLR4、My D88、NF-KB/P-P65、P-P38MAPK的蛋白表达是明显上调的(P<0.05),与EAM组相比,上述指标,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提示新痹痛灵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是发挥其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6.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钙泵CaMKⅡ、PLB、P-PLB、SERCA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M组SERCA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CAMK Ⅱ、PLB及P-PLB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SERCA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CAMK Ⅱ、P-PLB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P<0.05);而新痹痛灵各剂量组PLB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新痹痛灵各剂量和甲氨蝶呤对EAM诱发的SERCA2a蛋白表达下调,CAMKⅡ及P-PLB蛋白表达上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核蛋白P-P38MAPK、NF-κB/P-P65、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M组大鼠心肌核蛋白P-P38MAPK、NF-κB/P-P65的蛋白表达是明显上调的(P<0.05),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P-P38MAPK、NF-κB/P-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EAM组中IRF3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与EAM组相比,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和甲氨蝶呤组IRF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新痹痛灵可能主要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保护心肌。8.新痹痛灵对EAM大鼠滑膜组织中TLR4、NF-κB/P-P65、P-P3 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M组滑膜组织TLR4、P-P38MAPK、NF-KB/P-P65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EAM组比较,新痹痛灵中剂量组TLR4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新痹痛灵各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NF-κB/P-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新痹痛灵高、低剂量组及甲氨蝶呤组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提示新痹痛灵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通路的异常活化来减轻关节滑膜炎症。结论1.新痹痛灵组大鼠心肌炎症及损伤程度减轻,心功能得到改善。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MAPK/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IL-6、IL-17、TNF-α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产生了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二,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之三,可能是纠正CaMK Ⅱ、SERCA2、PLB及P-PLB蛋白表达的异常,改善心肌细胞内Ca2+分布和运转障碍,恢复Ca2+介导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通过以上作用机制,共同起到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炎症反应,抑制心肌损伤的作用,达到治疗EAM的效果,为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免疫学机理探究以及进一步寻找中药干预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作用靶点提供了潜在的新思路。2.对新痹痛灵低、中、高不同剂量组的疗效比较显示,随着剂量的增加,对TLR4/MAPK/NF-κB及CaMK Ⅱ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及疗效均相应增强,说明新痹痛灵的疗效与药物剂量有一定相关性。3.新痹痛灵良好的减轻关节滑膜炎症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MAPK/NF-κB通路的异常活化来实现的。

张玉玲[7](2018)在《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教学两大重难点就是文言文与写作,然而苦于无法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文言文和写作教学面临着种种危机。基于对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的分析,我们发现,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精华,不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我们现代文写作借鉴之处,在学生写作面临没有东西写与不知怎么写的困境下,充分开发文言文资源,做到古为今用,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的可行方法。本文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入手,通过对古今文体的关联以及写作教材编排体例的梳理,研究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力图找到文言文和写作在教学及学习上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思考关于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的若干问题。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选题的相关背景、当前国内语文界对于文言文与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从文言文中借鉴写作技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四部分结合文言文篇目,从多角度具体论述如何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议论文与记叙文写作。第五部分针对如何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杜运威[8](2017)在《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931至1945年的抗战词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时期的词学理论、题材内容、词艺风格、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其研究范围主要是:第一,1931至1936年间,与“九一八”、“一·二八”等事件相关或表达抗日救国情绪的作品。风格方面批判梦窗、倡导苏辛者也应重点关注。第二,1937至1945年间所有词作皆应纳入考察范畴,不管任何题材,也不论多么偏离“抗日”中心,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战争的历史烙印。第三,1946年后,指那些庆祝抗战胜利,追忆抗战历程,回顾个人身世之词,此类作品暂时不在本文研究之列。抗战词坛是亟待深入开发的学术富矿。首先,它是抗战文学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边缘”文体,词体创作受政治牵绊较小,情感抒发十分自由,文学独立性很强,且其历史经验丰富,有着悠久的“诗词史”传统。至于音律和谐、雅俗共赏、交游娱乐等范式及功能更是新文学不具备的品质,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其次,它是百年词史的精彩一页。大批作家于抗战中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创作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彼时梦窗风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环境下的群体诉求,豪放词风成为各界拍手欢迎的新宠,词坛陡然兴起一场席卷南北的词风转变。第三,“十四年”时间创作力量十分强大,粗略统计有300余词人,近8000首作品。然目前相关研究仍徘徊于个案多、群体少,专题较深、宏观缺失的基本现状,还有很多值得拓展的空间。为便于清晰地反映词坛创作情况,本文采取“文史互证”和“微观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者有利于对主流文学风貌的强化,后者则可加强非主流文学关注,还原词坛纷繁复杂的多元化面目。自列强入侵中国以来,词坛格局和词史发展已经悄然改变,尤其稼轩接受群体及其所作“战争词”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薄弱跳动”,至“太平天国间的集体性吟唱”,再至“中法战争的停滞徘徊及庚子事变的转型”,俨然构成一条独立于浙、常二派之外的发展脉络。庚子之后仍有前进,但影响不大。直至抗战的爆发,才真正开启续写词体“御敌抗侮”的新史程。彼时整个文坛亦迎来全面复兴的契机。抗战词坛是一个风云激荡、裂变新生的时代。文学生态十分复杂,有的词人不畏艰险,投笔从戎;有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以隐士自居;还有的投奔日伪政府,成为推进“和平文学”的帮凶。各角色之间多有交叉,甚至集于一身。战乱中不同处世心态及生存方式创造出题材各异的作品,进一步拓宽了词体叙述广度和深度。另外,传播与接受方式的改变,对文学思想、群体意识、内容风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以期刊为中心形成的文学流派最值得关注。三十年代,龙榆生提出“别建一宗”的理论主张,矛头直指词坛“四声竞巧”怪状,发起反对梦窗,倡导苏辛的变革运动。并以《词学季刊》为平台,聚集起有着共同审美倾向的百余名词人,正式宣告抗战词派成立。他们反对过于专注声律技巧,倡导苏辛词风,恢复韵文抒情本质,并抬高词体言志批判功能,力求有益于现实社会。全面抗战后期刊的停办及1940年龙榆生的“入伪”阻断了词派正常发展历程,但并未就此消失。“别建一宗”理念被卢前主编的《民族诗坛》选择性的接纳继承,他们提出建立“民族诗歌”的新口号,其秉承的“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情绪”的创作宗旨与中国面临的战争处境及人民大众内心的期望达到高度契合。于是,以卢前为新领袖,以“诗坛”为新平台,再次聚集起一批更偏向于“稼轩风”的新词群,抗战词派由此进入后期发展阶段。这是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第一个严格意义的“期刊型”文学流派,它的发掘将改变当今百年诗词史的基本格局。基于以上宏观生态及词学理论的考察,结合“词史”意义、艺术水平、词坛影响三大维度,我推出此期成就突出的三位词人,分别是卢前、刘永济、吴眉孙。卢前《中兴鼓吹》将前线英雄事迹辍为长歌,声调铿锵,振奋人心,成为战区难得的畅销词集,影响深远。学人词代表刘永济和“词人之词”典范吴眉孙,分别引领词坛两大群体的创作方向。前者驱使学识入词,典博厚重,言语老辣,坚守声律本色,艺术成就颇高;后者较为浅近,然亦强调音韵谐和,注重一己情怀的宣泄,个性十足,评论时政犀利大胆,又不似“以诗为词”者那般粗率。三人各自占据不同领域的制高点,成就卓着,堪誉为词坛“三驾马车”。此外,还有20位名家共同撑起词坛璀璨星空,他们是张尔田、夏承焘、詹安泰、汪东、仇埰、唐圭璋、陈匪石、吴白匋、龙榆生、王陆一、苏鹏、杜兰亭、顾衍泽、汪曾武、廖恩焘、郭则沄、章士钊、林思进、沈祖棻、丁宁等。据作家分布及“十四年词史”时间短、地域广的现实情况,本文选择以词人群体为中心,并引入期刊、社团、地域、性别等多元视角,以期对词坛形成立体化观照。当然,各“视角”之间多有穿插、互利互补。因此,以上所述坐标个案根据需要分别打入相关视角之下。比如汪东、陈匪石、唐圭璋、吴白匋、仇埰等置于第五章“雍园词群与午社”;龙榆生、张尔田、汪曾武、廖恩焘等于第六章“沦陷区生存策略与复杂心声”集中讨论;而沈祖棻、丁宁等则以“女性词人群”独立成章。雍园词群和午社是抗战词坛成就突出的两大团体。前者是一批远离故乡、避居西南的伤心词客,生活经历的相似使其作品蕴含共同的抗战血泪、家国情怀和忧虑彷徨,而词学观的共性则锻造出“温柔敦厚”、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稳稳占据抗战词坛的艺术高地。后者是一群既不受国统区承认又被沦陷区严格监控的孤岛词人,国破家亡之痛与身世的压抑处境非偏重技巧声律的“清真、梦窗”能够疏解,对情感内容、比兴寄托的强烈要求本能的促使他们改革民初以来的“梦窗风”,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作为词体美学的优秀继承者,两大团体分别代表了战争影响下不同区域的风格取向和文学成就。沦陷区的特殊处境孕育出与国统区不同的艺术风貌。作家一方面要承受来自日伪政权的生命安全压力,以“复古倒退”的典雅诗词配合伪政府“和平文学”运动;另一方面,又要扛住伦理道德压力,于典故比兴之间寄寓批判抵制。这与国统区词人的“慷慨”表达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抗战词坛另一番别开生面的文体特色。《同声月刊》和《雅言》两大诗词刊物是认识南京、北京一带词人生存状态及其作品风格的独特窗口。《同声月刊》通过倡导“诗教”,实现了“在朝”与“在野”文人的统一,成为沦陷区影响最大,聚集作家最多,作品成就亦最高的旧体文学刊物。《雅言》则通过文体“雅化”策略,成功斡旋于政权压制和个人反抗的博弈之间。无论是诗教理念,还是文体雅化,都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特殊地域空间的生存策略,同时又是生存与反抗的统一表现。从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二者都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刘姝懿[9](2017)在《佚名《杜诗言志》研究》文中指出《杜诗言志》是清初一部未刊手稿之抄本,未署作者姓名,亦未标撰写年月。因未找到有力证据,关于《杜诗言志》的作者为谁仍未有确切结论。目前学界判将其成书年代为康熙六年(1667)至乾隆四十年(1775)之间。《杜诗言志》一书中,直接提到的注杜者只有钱谦益。《钱注杜诗》二十卷,于康熙六年(1667)由季振宜刊刻行世。因此其成书上限应暂定为康熙六年(1667)。清代注杜集大成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仇注之后的凡是注杜之作无不参考征引该书,然而《杜诗言志》却丝毫没有提及《杜诗详注》,似乎《杜诗言志》的作者并未见到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春,《杜诗言志》既然未提及仇兆鳌《杜诗详注》,则其成书时间应早于仇兆鳌《杜诗详注》初刻时间,因此《杜诗言志》的成书下限至少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之前。总之据目前现有的资料分析,《杜诗言志》的成书年代约为康熙六年(1667)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间。《杜诗言志》主要从杜诗之志和杜诗之艺两方面入手对杜诗进行阐释。在阐释杜诗之志方面,作者通过运用以意逆志、以史证诗的方法着重探讨了杜甫怀才不遇之痛、辗转流离之悲和君国忧思之苦。这种释杜方法不但强调了杜诗的情感特征,而且深化的杜诗的内涵。《杜诗言志》在分析杜诗艺术方面,此书对于杜诗的侧写手法、章法等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对于整体把握杜甫的心灵轨迹、辩证前人注杜之误、利用人物传记之法评注杜诗有一定的价值,为研究杜诗提供新的认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本的选录篇目有偏颇之处,例如《杜诗言志》多着眼于杜诗中的比兴之作,对于直叙己见,无别喻意的赋体之作,不复论述;在阐释杜诗时存在牵强附会;疏于考证之处,其评述与杜诗本意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

陈惠华[10](2017)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在40岁前,由于卵巢内卵泡耗竭或者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患者除了表现出月经稀发、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一系列主要的临床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妇科疑难病症。文献报道,P0F的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而且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当今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中医医家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肾虚为其根本,也有部分医家认为以脾肾气虚或肾虚肝郁为本,与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虚实夹杂,以虚为多见,大多又夹癖、痰。治疗方面,祖国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施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用药以补肾为基础,同时兼顾疏肝理脾、养心安神等治法,补养冲任,使血海充盈,盈亏有时。主要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循期阴阳序贯治疗、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法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此外,近年来,许多学者、医家对本病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认为P0F是一种临床高度异质、病因混杂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约超过半数的患者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酶源因素、染色体核型异常、免疫因素、代谢异常、药物作用、手术及放化疗损伤、病毒感染、环境及心理因素均有可能诱发POF。P0F的治疗较为困难,西医迄今为止尚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恢复或保护卵巢功能方面效果不确切,主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如:激素替代治疗,促排卵,辅助生殖技术,免疫疗法等,但以上各种疗法,其用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效果也难以维持。目前在西医学针对P0F的治疗仍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方法。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荟萃的结晶。岭南医学注重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气候特征、药材资源、民间经验以及特有疾病、常见证型等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的地域医学。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类,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在传统中医学框架中运用、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学术流派特色的医学体系,以学说、医着、医家和传承关系构成其主要内涵。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主要包括广州罗氏妇科和粤东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其他专治妇科病的岭南中医医家、治疗杂病兼治妇科病的中医医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各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着及文献资料,记录了医家们毕生许多宝贵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对中医妇科临床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从岭南妇科肇始的清代到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论着散落在这一时期的论着中,系统地收集、挖掘、分析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献检索与研究进展综述,笔者寻找到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前沿空白点:1.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也仅仅限于某一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或者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治疗散见于其他医着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仍然仅停留在一些医家的医案中,进行用药的归类分析等,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2.检索近四十年来的文献,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未见有专门的学术论着。深入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及其防治规律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为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用药、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借鉴,在针对卵巢早衰治疗的临床思路应用发挥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极积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分析法:采用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等方法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经验、内涵及其临床价值。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1974年——2017年),有关卵巢早衰的论文共计3315篇,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笔者寻找到卵巢早衰病证学术研究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学术理论分析两部分。1.资料收集整理。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的古籍文献,汇编研究资料。根据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所处年代进行划分,分为清以前、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四个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着作,收集整理相关论述、文献资料。清以前主要选取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鲍姑的相关文献记载;支法存的《支太医方》、《申苏方》;罗浮山人的《菉竹堂集验方》等。清代主要选取谢完卿的《会经阐义》、何梦瑶的《妇科良方》、刘渊的《医学纂要》、何守愚的《广嗣金丹》。民国时期主要选取吕楚白的《妇科纂要讲义》、谢泽霖的《妇科学讲义》。现代医家,主要选取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善于诊治妇科疾病的专家。其中,"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召开的"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72名老中医;以及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名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的67位专家。综合两组专家名单,筛选出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专家,广泛收集他们公开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观点、诊治经验,选择其中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吴灼燊、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李丽芸。此外,选择岭南两支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人:罗棣华、罗元恺、张玉珍、罗颂平、朱玲、史云、赵颖、廖慧慧、曾蕾、蔡仰高、蔡纯臣,整理他们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学术经验,将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2.学术理论分析。由于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只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因此收集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十分困难和不易,也特别珍贵。论文以时间为主线,按照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和现代四个时间板块,选取历代岭南妇科医家着作中对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述评,包括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学术特色、病案举例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力求追溯其源流,分析其变迁情况,归类整理各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相关理论、方药配伍规律等宝贵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岭南地区卵巢早衰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综上,作者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重点针对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医家诊治POF的辩证处方用药特点以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并开展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结果:1.清代以前选取了葛洪、鲍姑、支法存、罗浮山人四位有代表性的医家,从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少量、有限的记载资料来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还不够科学、疗效确切,但从晋代的葛洪到明代的罗浮山人,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基本停留在民间医学水平到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较为科学的认识、诊疗体系。每一位医家都无一例外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状况、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地域特色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创新的认识和经验:葛洪临证注重对症取得实际疗效,缓解病人痛苦,比如采用地榆、甘草煮水外治缓解卵巢早衰患者外阴干涩等症状,为后世医家提供参考,相比较现代医学选用雌激素外用缓解症状,中药外洗减少副作用,取得较好效果;葛洪既注重传承经典,又敢于破旧立新,这是中医学得以发扬、壮大、进步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比如他传承《黄帝内经》中的理论,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创新性使用动、植物药运用在闭经的治疗;虽处在医学尚不发达的晋代,但他已开始重视在治疗中辨病分型,呈现出治疗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雏形,并形成了重视预防的"治未病"思想。鲍姑作为第一位女灸家,为开创艾灸辅助治疗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做出重要贡献。支法存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创制了"药子一物方",体现了他注重补血扶正以振衰启废的学术思想。明代罗浮山人着有《菉竹堂集验方》,可谓一本综合性医书,从书中内容也反映出当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在其指导下,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妇科疾病诊疗体系,从7个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等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24个方子来看,组方结构合理,配伍规范,弄综合运用补肾、健脾、养胃、疏肝、活血等方法辨证论治,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该书并未针对所记载的疾病进行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对于全面认识和掌握该病有所欠缺。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相较于清代以前,该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显着的进步。根据存世医着,以及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情况,选取了谢完卿及其所着《会经阐义》、何梦瑶及其所着《妇科良方》、何守愚及其所着《广嗣金丹》、刘渊及其所着《医学篆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清代医家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已到达一定的高度,创制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效方、验方,也形成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比如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重视四诊了解经候、临证注重温补肝肾及脾胃等脏腑系统的温补和调理、注重从肝论治等理论的提出和运作用。谢完素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特别注重脾肾两脏的调理,尤其注重顾互命门;同时,重视阴阳学说在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这两点在现代各大妇科流派中,都一直沿用。何梦瑶善于博古通今,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诊疗过程中重视通过四诊了解经候,这点与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重要传承人罗元恺教授的观点一致;他尤其擅长从肝论治闭经、经水早绝等卵巢早衰病证,创新性运用抚慰法辅助治疗,可以认为是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疏导患者,辅助治疗;尤其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应用,注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以及人民体质特点,辨证用药,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渊敢于对先贤的经验提出质疑,认为治疗闭经不能妄用破血耗气之品,提倡辨证施治,以免误伤误治;临证注重顾互、调养、温补先后天之本,注意温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注重调理情志以治病;综合应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灵活遣方用药,可见其中医理论相当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何守愚通过《广嗣金丹》一书普及妇科基本知识,对于调经、种子都有其独特而全面的见解,将闭经辨证分为气耗血枯和痰涎塑滞两种证型,并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今人眼光来看,虽认识不够全面,但对指导临床有显着的借鉴意义;他提出妇人种子要注意养血调经、寡欲、择时,符合现代医学在治疗不孕症,指导患者选择排卵期行房的观点。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学学校教育开始逐步发展,也形成了许多民间医学组织,岭南中医妇科在理论水平、医学论着、教参教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选取吕楚白及其所撰的《妇科纂要讲义》及谢泽霖及其所撰的《妇科学讲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两位医家在所撰写的两本教材中,将卵巢早衰分别单列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和"年未老经水断",首次在医学论着中以专门的中医病名进行概括、以专门的篇章论述该病,这是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论述。吕楚白对闭经、不孕、年未老而天癸竭的病因、病机、分型、治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闭经和不孕分别分为9种和5种证型,可谓集大成之论述,基本囊括临床上闭经和不孕常见的所有证型,所选方剂也沿用至今;反驳大多数医家的认同的观点,认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并不是血虚或血枯导致的,实际上是由于心肝脾之气郁而不舒所致,由此产生的以血枯为表现的闭经,治疗应选用加减益经汤解心肝脾之郁,兼补心肝脾之气,然后大补肾水;注重继承经典,调经时认为第一要务是理气和重用岭南地方花类药物,轻清上浮而解郁。谢泽霖所撰《妇科学讲义》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教材,将闭经和不孕症分别分为2种和10种证型,并详细分析病因、病机、治则和遣方用药;在"年未老经水断"篇中,沿用吕楚白的观点,选用益经汤散心肝脾之郁,大补肾水、大补心肝脾之气治疗心肝脾郁闭;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脾胃肝三脏和冲任二脉;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色,归纳常见证型,常用滋阴、化痰疗法。4.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此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选择广东省名老中医中的吴灼燊、李丽芸、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等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老中医,收录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罗元恺、蔡仰高、蔡纯臣等人的诊治经验在第二部分岭南妇科流派中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选择岭南两大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分别收集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述。(1)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吴灼燊认为闭经属于虚实夹杂,以虚多见,将其分为5种证型,详细论述,自拟方药取得显着疗效;临证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主张理肝肾、调冲任为原则,力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证型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的药物组合。沈鼎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以肾为本、以肝为用,归纳了治疗不孕症的八法;临证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欧阳慧卿重视"肾主生殖",强调血气失调的致病性,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认为卵巢早衰的病因是脏腑、天癸、脐血、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本质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早衰;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亏虚"和"瘀滞",以前者为主,常见4型,以肝肾阴虚血瘀为最多见;临证治疗,无论病程长短,均以补为通,因势利导;注重疏肝、健脾、补肾三法兼顾,调理肾肝脾三脏功能;调经善用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四期疗法。罗振华总结经验方研制出麒麟丸,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功效,常用于卵巢早衰治疗;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经一、二方和经后一二方等一系列基础方(协定方);调经善用经时、经前、经后三期疗法。李丽芸主张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疏肝养肝、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等法灵活应用;擅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主张多途径综合治疗,扩大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范围;将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治疗不孕症;传承祖国医学"医食同源",辩证药膳辅助治疗;临证注重冲任督带调理;认为肾精匮乏、冲任虚损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基本病机,兼夹他证,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治疗时主张将"补肾填精、濡养冲任、养血活血"作为治疗卵巢早衰的基本疗法,兼加他法;将该病分为5个证型,创制相应的治疗方剂;擅于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艾灸、针灸、食疗、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在治疗卵巢早衰取得较好疗效。(2)岭南中医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罗氏妇科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出来的特色鲜明、疗效显着、优势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已传承了四代,主要团队成员有18人,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在人才培养、着书立说、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国妇科学术流派研究与推广方面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罗氏妇科流派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研究最全面、系统、着书、立说丰富,取得显着的成就。本文选取9名传承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擅长温病,长期处于战乱时期,存世文献较少,未能获得与卵巢早衰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也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着作丰富,成就斐然。临证首重阴阳,认为阴阳学说是妇科学研究的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创新性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也是罗氏妇科流派及其他部分流派秉承的主要理论;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中,常常配合使用滋肾育胎丸;临证重视脾胃,归纳出调理脾胃的八法;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较早提出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强调医无定方,注重辨证调整用药;四诊中注重望诊以辨证;认为闭经的大法是先滋肾养血,继而舒肝解郁兼引血下行,加以引导,有热者稍加清热凉血,夹瘀者佐以活血祛瘀;将不孕症辨病和辨证紧密结合分为5型。第三代传承人为张玉珍和罗颂平。张玉珍潜心研究卵巢早衰诊治数40余载,是罗氏妇科流派中开展相关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一位医家。在卵巢早衰病因的认识上有创新性发现;开展中医病机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形成系列诊疗方案;创新性提出"围早衰期"的概念,为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指导预防和早期干预奠定基础;临证注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综合采用中药汤剂、膏方进行个体化治疗;重治气血精、治疗人性化、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卵巢早衰的思路和方法可归纳为:补肾健脾、疏肝活血、中西结合、温之以气、补之以味、情志调摄、维持治疗;将卵巢早衰辨证分为4型;在继承罗氏妇科流派前人治疗相似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滋癸活血益经汤(加减归肾丸)"。罗颂平致力于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岭南妇科专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梳理和系统研究,以及培养流派传承人,推广流派独特诊疗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天癸学说"、"冲任学说"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也为卵巢早衰的现代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认为卵巢早衰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虚实夹杂,主要是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临证遣方用药注重根据岭南地带地理环境及常见体质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岭南地区特有的中草药,提高疗效;注重补肾填精、健运脾胃而益气养血、活血行气而使经脉畅通;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互结合,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主要给予中药汤剂和膏方相结合,必要时适当运用西医人工周期疗法综合治疗。第四代传承人包括5位主要传承人和9位后备传承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第四代传承人和后备传承人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卵巢早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朱玲重点研究免疫性卵巢早衰的诊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阐明免疫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左归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史云、赵颖、廖慧慧师承张玉珍教授,与团队成员一起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卵巢早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加减归肾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环节;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为卵巢早衰患病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发病概率,为预防该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探索;发现卵巢早衰患者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焦虑、抑郁、愤怒、不能控制,在治疗上要注重心理调适以提高疗效;提出对出现围绝经期临床表现的可疑病例及早进行卵巢储备功能检测,及时通过补肾健脾中药保护卵泡而治未病。曾蕾以罗元恺教授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为指引,以及继承罗老提出的治疗不孕症思路,认为督脉经气虚衰、经络阻滞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要注重温补温通督脉,进一步阐明岭南罗氏妇科治疗不孕症温、补、通的特色。蔡氏妇科流派已传承13代,但由于其较为局限的家系传承发展方式,限制了其学术影响的范围,是现代习医者认识、学习蔡氏妇科的障碍,因此与罗氏妇科相比,其起源虽早,但影响力却不及注重院校教育、着书立说的罗氏妇科流派。论文选择蔡氏妇科流派的"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蔡纯臣两位代表性医家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蔡仰高对潮汕地区野生草药钻研颇深,总结出运用地方生草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经验,自拟验方甚多;认为闭经多因气血虚弱或夹瘀夹热,或肝肾亏损而产生,见气血虚弱型,在治疗中用补气、补血、清热、活血祛瘀等法,;治疗血枯经闭选用调经养营汤,常辅以补血调经丸;临证重视脉诊;注重调理肝肾气血。蔡纯臣临证重脾胃肾;自拟"却病延年丸"用以防病健身延寿;善于调冲任治疗闭经,还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疗疾;学术思想源于岐黄,师承仲景,精研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注重选用岭南地区当地的新鲜草药疗疾。结论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线,从清代以前、清代、民国、现代这一轴线,对岭南地区主要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和成果,并分析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重点阐述了现代广东省名中医、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不同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清代以前,随着中原三江人氏南下以及海外商贸往来,岭南医药受到中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推动逐渐发展,有名的医学人物主要以客籍为主,本土医家尚不多见。晋代岭南医家的着作中就记载了治疗卵巢早衰相关妇科病证的内容,当时医家们已经总结了一些治疗相关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子都比较简单易得,同时也采用外治法辅助治疗,然而总体来说,清以前岭南地区有关妇科的文献记录较少,因此也较难搜集到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清代以前的医家都会运用祝由等方法疗疾,反映了当时医学认识的局限性,医学水平基本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与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以完整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疗疾病的先进医疗现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不畏艰辛,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体提高。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大幅度增加,他们论述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也逐渐增多。在岭南医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通过整理、收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4部着作,可认为,清代医家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认识、临床疗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卵巢早衰病证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的发挥,还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思路,或是对前贤的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或是在证治的分型上的相互争鸣都有了显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沿用至今的理论认识,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指引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相关论述,包括对该病的系统认识、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分型及治疗等,均详细记载在医着、教材中,便于学习、推广、传播,为临床上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及更充分的理论基础。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在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把前贤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术经验及临证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学术观点,可以启发思考、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无疑会对提高卵巢早衰病证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有所裨益。5.创新点归纳:(1)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本文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这一工作是过去学者们从未开展过的。(2)本文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特别是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入手,从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归纳凝练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也是本文首次开展的工作。(3)从系统整理及归纳所得,卵巢早衰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与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但无明确原因,属於原发性;其他如盆腔手术、化疗药物、放射线照射及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卵巢早衰,可以归纳为继发性。两者治则不同,要把两者鉴别开来。6.不足与展望:文章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必然存在遗漏之处,文献的缺失对于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岭南特色的凝练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能从中更好地领悟、总结和凝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们宝贵的医学理论、临证经验不懈努力。

二、“分段论”的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段论”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形神统一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二、协商民主的主要特点
        三、协商民主的价值体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二、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制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统一战线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合作与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的政党合作与统一战线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二、列宁的人民群众观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实践条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文化条件
        二、经济社会多元为协商民主奠定了经济条件
        三、民主共和为协商民主的孕育提供了政治条件
    第二节 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一、初步探索——两次国共合作
        二、萌芽和雏形——“三三制”民主政权
        三、协商民主制度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协商民主实践的评价
        一、体现协商民主之精神
        二、奠定协商民主发展之基
        三、揭示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之源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协商民主的基本确立与挫折
    第一节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举格局的形成
        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
        二、社会主义选举民主的发展
        三、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职能的调整与定位
    第二节 协商民主的主要实践与分析
        一、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与协商民主
        二、第一部《宪法》制定中的协商民主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协商民主
    第三节 协商民主的曲折发展
        一、发展遭遇挫折
        二、原因分析
        三、教训与反思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协商民主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恢复
        一、人民政协制度的重建与入宪
        二、民主党派的发展
        三、对协商民主的认知提升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制度化
        一、政治协商制度化的推进进程
        二、政治协商制度化的相关内容
        三、制度化进程中的法治化建设
    第三节 社会层面协商的提出与探索
        一、提出“社会协商对话”的构想
        二、社会协商在实践探索中发展
        三、社会协商的发展动力
第五章 进入新时代以来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与实践
        三、协商民主向国际治理领域扩展
    第二节 基于主体视角的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问题
        一、民众参与协商的限制性因素
        二、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需提升
        三、社会组织的发育尚不完善
    第三节 主体视角下协商民主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扩大公民主体参与协商的路径
        二、提升领导干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战略思维
        三、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分析(1905-193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大正民主时期前女性社会地位回顾
    1.1 启蒙思想下的“良妻贤母”女性观
    1.2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女性地位的影响
    1.3 民主运动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1.3.1 森有礼的女性观
        1.3.2 福泽谕吉的女性观
        1.3.3 植木枝盛的女性论
    1.4 1898年明治民法与女性地位的回落
第2章 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提高的时代背景
    2.1 日俄战争对大正民主时期女性地位的影响
    2.2 “越中女房一揆”——渔妇发起“米骚动”
    2.3 大正十二年关东大地震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2.4 社会改革与城市化进程对日本女性的影响
        2.4.1 社会改革使得女性社会属性提高
        2.4.2 经济发展使得新的女性阶层出现
        2.4.3 城市化进程推进女性生活的解放
第3章 影响大正民主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直接因素
    3.1 社会风貌的变化:大正浪漫
    3.2 女性解放运动
        3.2.1 平塚雷鸟对女性解放的促进
        3.2.2 与谢野晶子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推动
    3.3 大正民主时期的女性教育
        3.3.1 大正民主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
        3.3.2 大正民主时期教育模式作用分析
第4章 大正民主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体现
    4.1 服饰潮流的变迁
    4.2 恋爱婚姻观念的变化
    4.3 女性的广泛就业
        4.3.1 医生护士
        4.3.1.1 女医生
        4.3.1.2 女护士
        4.3.2 女理发师
        4.3.3 女作家
        4.3.4 女店员
        4.3.5 女列车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法则及方药
    2. 西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2.1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现况
        2.2 非小细胞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类与肺癌分期
        2.4 肺癌的诊断
        2.5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学术思想
    1. 赵英杰教授学术渊源
        1.1. 从医之路
        1.2. 经典启蒙,大师熏陶
        1.3. 专攻恶性肿瘤
    2. 病因病机理论
        2.1. 癌毒是条件
        2.2. 痰瘀乃形成癌毒的必要条件
        2.3. 痰瘀乃癌毒转移的关键
        2.4. 失去平衡是发病的关键
    3.“扶正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3.1. 扶正抑癌的基本内涵
        3.2. 扶正抑癌,以平为期
        3.3. 扶正抑癌,恢复升降出入
        3.4. 扶正抑癌,改变机体及肿瘤微环境
    4. “病证结合”思维贯穿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
        4.1. “病证结合”的原理探讨
        4.2. “病证结合”要点探讨
        4.3. “病证结合”组方思维探索
        4.4. “病证结合”的治疗法则:专病、专方、专药
    5. 复法大方乃抗肿瘤的首要策略
        5.1. 复法大方的概念及源流
        5.2. 运用复法大方在肿瘤疾病的理论
        5.3. 复法大方处方有序,主次分明
    6. 配合西医治疗,分段论治
    7. 以人为本,带瘤生存
    8. 重视“治未病”思想指导肿瘤的防治
        8.1. 未病先防
        8.2. 既病防变
    9. 倡导药食同源,心药并用,身心并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赵英杰教授辨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证经验总结
    1. 本虚标实是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性质
    2. 脾肺并治是辨治肺癌的重要法则
    3. 复法以治,健脾清肺贯彻始终
    4. 重视脾胃,固护中州
    5. 清肺热配伍健脾或温阳之品
    6. 谨守病机,分期辨治
        6.1. 中西医结合,分段论治,重视并发症调治
    7. 治疗肺癌的用药心得,专病专方专药
        7.1. 精于配伍,擅用药对
        7.2. 主证的治疗及用药
        7.3. 常见兼证的治疗及用药
        7.4. 慎用走窜虫类药
        7.5. 重视活血化瘀
        7.6. 擅用重剂,拯救顽疾
    8. 验案举隅5例
        8.1. 验案一: 肺癌第Ⅲ期放化疗后,3年内纯中药治疗肿瘤缩小并消失
        8.2. 验案二: 肺腺癌根治术后,纯中药抗复发或转移
        8.3. 验案三: 肺癌伴骨转移
        8.4. 验案四: 肺癌第Ⅲ期化疗期间,无放疗或手术
        8.5. 验案五: 肺癌第Ⅳ期,伴肝转移,脑转移,化疗全程配合中药辅助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证治规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医辨证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整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挖掘目标及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
        4.2.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频数分析
        4.3.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的频数分析
        4.4.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法的频数分析
        4.5.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频数分析
        4.6.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四气频数分析
        4.7.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五味频数分析
        4.8.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药物归经频数分析
        4.9.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最高频数的前十味药物的用量频次分析
    5. 数据挖掘
        5.1. 聚类分析结果
        5.2. 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5.3. 熵聚类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年龄
        6.2. 一般情况,性别
        6.3. 症状和体征频数分析
        6.4. 证候频数分析
        6.5. 方剂频数分析
        6.6. 中药频数分析
        6.7.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
        6.8.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6.9. 新方分析
    7. 研究创新点
    8.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5)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判断
5.质量控制方法
6.统计学处理
7.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病例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痹痛灵对EAM大鼠TLR4/MAPK/NF-κB及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病理机制
        1.1.1 炎症是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发病基础
        1.1.2 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是RA中多种炎症因子的共同通路,也与多种心脏损害的病理过程紧密相关
        1.1.3 IL17、IL-6和TNF-a通过多种通路,引发心肌炎症反应,造成心肌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
        1.1.4 CaMKⅡ参与一系列信号通路的调控,促使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1.1.5 CaMK Ⅱ介导的肌浆网钙释放及钙回摄是调节心肌细胞舒缩功能的关键环节,Ca2+的调控异常,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1.1.6 Caspase-3、bcl-2及bax作为细胞凋亡过程中关键的蛋白酶,对细胞的凋亡起到调控作用
        1.1.7 MicroRNA调控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减轻炎症因子对心脏的损害
        1.2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1.2.1 心包炎
        1.2.2 心肌炎
        1.2.3 瓣膜病
        1.2.4 心内膜炎
        1.2.5 传导系统障碍
        1.2.6 冠状动脉病变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1.1 风寒湿热痹阻,内舍于心
        2.1.2 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肝肾脾相关
        2.2 辨证论治
        2.2.1 祛风通络,行气活血
        2.2.2 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固本
        2.3 专方论治
        2.3.1 新痹通灵起源及研究进展
        2.3.2 新痹通灵组方药理分析
        2.3.3 新痹痛灵的临床加减运用
    3 新痹痛灵抑制TLR4/MAPK/NF-KB信号通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脏损害科学假说的提出
        3.1 新痹痛灵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改善心功能
        3.2 新痹痛灵能抑制TLR4/MAPK/NF-κB炎症信号通路活性,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减轻炎症因子对心肌细胞的损害
        3.3 新痹痛灵通过调控TLR4,进而反馈调控CaMKⅡ信号通路,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延缓RA心脏损害的发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模型TLR4/MAPK/NF-κB及CAMK Ⅱ 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制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制备动物模型
        2.3 药物干预方法
        2.4 主要指标检测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2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关节炎症的影响
        4.3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4.4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滑膜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4.5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Bcl-2,Bax和Caspase-3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4.7 新痹痛灵对心肌酶及心肌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4.8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外周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7、IL-6的影响
        4.9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TLR4、P38MAPK、NF-κB、TNF-α、IL-6 mRNA表达的影响
        4.10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总蛋白TLR4、My D88、P-P38MAPK(磷酸化P38MAPK)、NF-κB/P-P65(磷酸化P-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4.11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钙泵CAMKⅡ、PLB、P-PLB、SERCA2蛋白表达的影响
        4.12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心肌核蛋白P-P38MAPK、NF-κB /P-P65、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4.13 新痹痛灵对EAM大鼠滑膜组织中TLR4、NF-κB/P-P65(磷酸化P-P65)、P-P38MAPK(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免疫性心肌炎的概念
        5.2 动物模型的建立
        5.3 新痹痛灵的研究
        5.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5 判定造模的成功
        5.6 新痹痛灵通过抑制TLR4/MAPK/ NF-κ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减轻EAM大鼠关节滑膜炎症
        5.7 新痹痛灵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轻EAM大鼠炎症细胞浸润,改善心功能,干预心室重构,对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5.8 新痹通灵能降低血清中CTn I的含量,证明其具有抑制EAM大鼠心肌损伤,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
        5.9 新痹痛灵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减轻心肌炎症反应
        5.10 新痹痛灵纠正心肌肌浆网钙调控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改善EAM大鼠心功能
        5.11 新痹痛灵通过抑制Bax及Caspase-3促凋亡作用,增强Bcl-2的抗凋亡作用来阻止心肌细胞的凋亡,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7)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从文言文中借鉴写作技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
    第三节 文言文的写作价值
    第四节 文体的关联与教材写作训练的编排
第二章 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议论文写作
    第一节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第二节 连结构架,行文之基
    第三节 言之凿凿,字字珠玑
第三章 利用文言文,促进高中记叙文写作
    第一节 叙事:黄河九曲,尺水兴澜
    第二节 写人:寻事定墨,心音共鸣
第四章 实现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促进作用的建议
    第一节 改变单一、公式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节 借助口语表达为写作铺垫
    第三节 设计同化写作训练
    第四节 古代观点与现代思想结合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抗战词坛概念及研究范围
    二、定位与特质:抗战文学、百年词史与抗战词坛
    三、分布与体量:多元视角下的群体考察
    四、现状与不足:抗战词坛整体研究的缺失
    五、方法与思路:“文史互证”与“微观史学”
第一章 御敌抗辱背景下的晚清“战争词”
    一、“战争词”命名及意义
    二、词史意识的传承发展
    三、晚清稼轩风接受史
    四、“词史”观念与稼轩风共同孕育的“战争词”
    五、结语:从民初至抗日战争
第二章 风云激荡、裂变新生的抗战词坛
    第一节 伦理、价值与选择:战时词人生态
    第二节 战争史与心灵史的合奏:词人笔下的抗战
        一、“刳孕占胎,斫头赌注,槊上婴儿舞”:战争史的深化
        二、“留不得,归不得,行不得”:心灵史的探寻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从题材到意象
        一、词体功能的强化:悼挽词中不同群体的心声
        二、“乡关之思”与“倡家强聘”:走进“庾信”意象的深处
    第四节 转向与崛起:抗战词坛艺术风格论
        一、从“守四声”到声情并重:梦窗风的转向
        二、从“别建一宗”到“中兴鼓吹”:稼轩风的崛起
第三章 诗词期刊与抗战词派的生成演变
    第一节 抗战时期期刊诗词概述:兼论围绕期刊形成词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龙榆生“别建一宗”与抗战词派的生成(1931-1936)
        一、“别建一宗”的提出及阐释
        二、旗帜与地位:开宗立派的手段
        三、引导与规范:从同人聚集到统一思想
        四、苏辛词风的整体取向
    第三节 卢前“民族诗歌”与抗战词派的发展演变(1938-1945)
        一、“民国诗”宣言与“民族诗歌”论
        二、卢前与龙榆生及抗战词派之关系
        三、期刊动态与创作分歧
        四、民族词史的书写与鼓吹的不同选择
        五、以沉挚绮语达贞刚之境
第四章 抗战词坛“三驾马车”:卢前、刘永济、吴眉孙
    第一节 卢前与“以诗为词”的接受
        一、论卢前《中兴鼓吹》的词史价值
        二、“以诗为词”的接受与创新:章士钊、王用宾、林思进、苏鹏
    第二节 寄托·门径·风会:刘永济《词论》视域下的《诵帚词》
        一、衰飒凄凉、沉雄悲壮
        二、性灵与学力兼备而归之自然
        三、“风会”理念下的词坛地位
    第三节“情所寄,有欢笑,有悲愁”:论吴眉孙《寒竽阁词》附杜兰亭、顾衍泽
        一、吴眉孙词学观
        二、《寒竽阁词》之题材与情感寄托
        三、《寒竽阁词》之气象
        四、“何苦逼人穷,吾无罪”:情真意切杜兰亭
        五、“妖星过处浑如扫,人命从来不值钱”:乡村词客顾衍泽
第五章 情境与声律的角逐:雍园词群与午社
    第一节 词社与词群考述
    第二节“漂泊客居”与雍园词群
        一、论雍园词人的群体特征
        二、熔铸周辛,自成机杼:论汪东抗战时期词
        三、哲理与笔法:论沈尹默小令
        四、以当时语道当时事:论吴白匋词
    第三节 四声之争与午社词
        一、“守四声”风气的生成演变与午社词人的拨乱反正
        二、《午社词钞》词心探微
        三、“四声”遮蔽下的仇埰词 附:金兆蕃、林鹍翔
第六章 沦陷区的生存策略与复杂心声
    第一节“诗教”理念下的“朝野统一”:论《同声月刊》“今词林”
        一、“诗教”与沦陷区文化空间的建构
        二、“在野”词人的瘦硬风神:张尔田、俞陛云、夏孙桐
        三、“朝”“野”过度:“老去填词把恨传”——论汪曾武小令组词
        四、“在朝”词人的“意内言外”之旨:龙榆生、汪兆铭
    第二节 词体雅化与反抗策略:论《雅言》期刊的文学史意义
        一、公开“斗法”的新平台:《雅言》的成立
        二、雅化与寄托:创作思想的“合”与“分”
        三、难以压制的心声:《雅言》词群的文学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佚名《杜诗言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杜诗言志》的作者及其成书时间考
    1.1 《杜诗言志》成书时代考
    1.2 目前学界对《杜诗言志》作者的推测
第2章 《杜诗言志》的串解特点
    2.1 依文衍义
    2.2 扣题解意
    2.3 志艺并举
    2.4 辩驳旧注
    2.5 以杜证杜
第3章 《杜诗言志》对杜诗的关注角度及其阐释方法
    3.1 《杜诗言志》对杜诗内容的阐发
        3.1.1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怀才不遇、漂泊流离之悲
        3.1.2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关心时事、忠君忧国之情
        3.1.3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忧心民生之情
    3.2 《杜诗言志》阐释杜意之方法
        3.2.1 以意逆志
        3.2.2 比兴释义
        3.2.3 以史证诗
第4章 《杜诗言志》对杜诗艺术手法的分析
    4.1 着重侧写手法
        4.1.1 托起一层法
        4.1.2 离行取影法
        4.1.3 反面托出法
    4.2 《杜诗言志》对于杜甫连章组诗章法阐述
        4.2.1 论首章的领起作用
        4.2.2 评诗意倒转之法
        4.2.3 评连类而及之法
    4.3 揭示人物传记法
第5章 《杜诗言志》之疏失
    5.1 所选篇目重比兴而轻赋体
    5.2 所评杜诗之旨失之于穿凿
    5.3 所解杜诗之意失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岭南医学与岭南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一、岭南概念的界定
        二、岭南医学源流考
        三、岭南医学之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第二节 卵巢早衰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疗思路
        四、治疗方法
    第三节 卵巢早衰的西医研究概况
        一、概念与历史沿革
        二、病因
        三、卵巢早衰的诊断
        四、卵巢早衰的西医治疗
    第四节 总结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 清以前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收集
    第五节 葛洪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收集
        一、葛洪传略
        二、葛洪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及其学术思想
    第六节 鲍姑及其诊治妇科病的文献收集
    第七节 支法存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一、支法存传略
        二、支法存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第八节 罗浮山人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一、罗浮山人传略
        二、罗浮山人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第三章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第九节 清代岭南地区与妇科有关的医家、文献资料
    第十节 谢完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谢完卿生平
        二、谢完卿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一节 何梦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何梦瑶传略
        二、《妇科良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何梦瑶之妇科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第十二节 刘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刘渊生平
        二、《医学纂要》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刘渊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三节 何守愚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何守愚生平
        二、《广嗣金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何守愚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四章 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四节 吕楚白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吕楚白生平
        二、《妇科纂要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吕楚白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五节 谢泽霖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谢泽霖生平
        二、《妇科学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谢泽霖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五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
    第十六节 广东省妇科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吴灼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二、沈鼎荪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三、欧阳慧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四、罗振华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五、李丽芸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七节 罗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二、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三、第三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四、第四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八节 蔡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二、"宁静斋"传人蔡纯臣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第六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陶莉莉教授诊治卵巢早衰的经验介绍及病案举隅
第七章 讨论
    一、卵巢早衰与卵巢功能减退
    二、岭南地区地理气候与岭南人的体质、病证特点
    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四、岭南地区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发展
    五、不同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特色及贡献
    六、现代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
    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特色
    八、与不同地域中医妇科名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经验对比分析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分段论”的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形神统一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疗效观察[D]. 朱婉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郭亚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3]大正民主时期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分析(1905-1931)[D]. 石天炜. 吉林大学, 2020(08)
  • [4]赵英杰教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研究[D]. 黄普觉(Ng Pu Ju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温里镇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毕罗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新痹痛灵对EAM大鼠TLR4/MAPK/NF-κB及CAMKⅡ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 马诺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文言文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张玉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8]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D]. 杜运威. 吉林大学, 2017(09)
  • [9]佚名《杜诗言志》研究[D]. 刘姝懿. 河北大学, 2017(01)
  • [10]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惠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卵巢早衰论文 中医论文 协商民主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计量认证审核员认证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