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大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大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张思依[2](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丁辛[3](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卢一铭[4](2021)在《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观察二白养正汤治疗Hp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初检阴性患者病例和Hp阳性经四联疗法根除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检转阴患者病例各100例,分别统计Hp阴性患者、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的症状、舌脉并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以上三类的中医证型分布。对Hp转阴符合脾胃气虚证的64例患者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治疗上中药组口服二白养正汤,西药组口服瑞巴派特,治疗4周后评价相关疗效指标。结果:1.Hp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Hp转阴组因隐瞒病史剔除2例患者,实收Hp初筛阴性患者100例,Hp阳转阴患者98例,统计结果显示:Hp阴性组的100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33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26例,寒热错杂证12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12例。在Hp转阴组的98例患者中,根除治疗前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湿热证36例,脾胃气虚证23例,寒热错杂证5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10例;根除治疗后肝胃不和证11例,脾胃湿热证9例,脾胃气虚证64例,寒热错杂证3例,脾胃虚寒证5例,胃阴不足证6例。六个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不足证里Hp阴性患者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前在脾胃湿热证里占比最多,Hp转阴患者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气虚证里占比最多。经检验结果显示P<0.01,表示Hp阴性组、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三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其具体差异表现为,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和根除治疗后在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和Hp转阴组根除治疗后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中两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转阴组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转化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肝胃不和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肝胃不和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脾胃湿热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本证频数变化及脾胃湿热证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患者经根除治疗后转变为脾胃气虚证的频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间的相互转化频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寒热错杂证虽然不是Hp阴性或Hp转阴根除治疗后的特性性证型表现,但该证型在两组中的占比有较大差异。在经过Hp根除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对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有效率:中药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证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改善中医脾胃气虚证症状方面均有显着效果,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中医各项主症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主症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痞闷、神疲乏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疼痛症状方面,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经治疗,在胃脘痞闷、胃脘疼痛、神疲乏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治疗胃脘痞闷及神疲乏力方面,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胃脘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医各项次症积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中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便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在改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早饱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便溏、大便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在治疗食欲减退、便溏、大便难症状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食后腹胀、早饱症状方面,组间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食欲减退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且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在治疗食后腹胀和早饱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在治疗便溏方面,中药组有疗效而西药组疗效不明显;在治疗大便难方面,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无明显改善。慢性胃炎症状评分: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且中药组的药物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Hp的定植与根除治疗可能与中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关系较为密切,Hp初筛阴性的患者,常以肝胃不和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前,常以脾胃湿热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转阴患者在根除治疗后,常以脾胃气虚证为其特征性证型表现。Hp根除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发生中医证型的转变,其中既往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其证型发生向脾胃气虚证的转变较为多见。2.二白养正汤与瑞巴派特片对治疗Hp根除后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均有效果,且二白养正汤在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优于瑞巴派特片。

李湘蓝[5](2021)在《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索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之间的关系,寻找胃镜下中医辨证存在的规律,以期将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表现结合,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型诊断及更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参考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相关书籍、文献,设计临床资料信息采集表;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于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候、胃镜报告资料;综合患者的四诊资料,判断本研究中各患者的中医证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病例筛选,共获得200例研究病例;将收集的病例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探索本研究中胃镜象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200例,男性92例,女性108例,男女比例为1:1.17。患者平均年龄为49.46±11.33岁,患病高峰年龄段为50-59岁和40-49岁,患病率分别为32.0%、27.5%,其次为30-39岁和60-69岁,各为18.0%、15.5%,小于30岁和大于70岁患病率较低,均为3.5%。2.患者中医症候出现频率从大到小前五位者为:胃脘胀满(62.0%)、口臭(56.5%)、胃脘疼痛(43.0%)、反酸(41.5%)、嗳气(40.5%)。舌苔、脉象多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根据慢性胃炎分型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5类证型,本研究中医证型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7.0%)>肝胃不和证(占21.5%)>脾胃虚弱证(占20.0%)>胃阴不足证(占12.0%)>胃络瘀阻证(占9.5%)。且各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性别、年龄不是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4.根据200例患者胃镜资料,胃黏膜充血水肿检出率最高,为65.5%。黏膜粗糙为56.5%,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粘膜红斑)为41.5%,出血点/斑、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0.0%、18.0%、8.0%。5.充血水肿、黏膜粗糙、黏膜红斑、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在脾胃湿热证中最多见,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在肝胃不和证中最多见,黏膜白相在脾胃虚弱证中最多见,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胃络瘀阻证中最多见;出血点/斑在各中医证型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胃镜象以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粗糙、黏膜红斑检出率较高,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出血点/斑检出率较低。2.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有着密切联系,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在脾胃湿热证中最多见,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在肝胃不和证中最多见,黏膜白相在脾胃虚弱证中最多见,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胃络瘀阻证中最多见。

陶雯佳[6](2021)在《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应用中药方剂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与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西药标准三联对比,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的Hp的根除率、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观察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探讨中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特殊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人数均等各30例。观察组予加味青蒲饮+西药三联(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组予荆花胃康胶丸+西药三联,干预时间为两个星期,在实施干预前对各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分析,停药约4周后再次检查13C呼气试验,记录患者Hp根除率以及病症缓解情况。结果: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Hp根除率方面:观察组为80.0%,另外一组83.3%,两组数据接近,不具有可比性。在症状缓解方面:观察组90.0%,另外一组为86.7%。一段时间的干预后,经组间比较,观察组症状总积分(2.57±4.9)显着低于对照组(4.27±3.57)(P<0.01)。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后所有症状均有显着改善,而在胃胀、嗳气症状方面,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另外一组26.7%,差异非常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表明:观察组药物安全性更高,可尝试用于临床治疗。结论: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在根除Hp方面可以达到与荆花胃康联合西药三联同样的效果,同时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副作用小,功效突出,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玉莹[7](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魏嘉蓉[8](2021)在《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根除情况,为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脾虚湿热型Hp胃炎提供临床应用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共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Hp相关胃炎,经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证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共计35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4例患者脱落,完成31例,其中慢性胃炎患者1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17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脱落,完成30例,其中慢性胃炎患者为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5例。对照组予四联方案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10mgbid)、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300gbid)、阿莫西林胶囊(1gbid)、克拉霉素分散片(0.5gbid),治疗组在上述四联方案的基础上加服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口服,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2小时服用。两组患者药物治疗14天后停药30天,疗程结束后复查C13试验。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年龄分布,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根除率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p检测均呈阳性,治疗后,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Hp根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效率相同,两者均为96.7%,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愈显率(80.6%)>对照组证候疗效的愈显率(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复诊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次要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复诊的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复诊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共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呕吐,腹泻,各1例,纳差2例,对照组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便秘,腹泻,头晕,纳差各1例。上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未见肝肾功能、血常规异常,未再继续服药,因此设为脱落病例。研究结论: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脾虚湿热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耿聪[9](2021)在《三黄泻心汤组成药味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三黄泻心汤的组成药味大黄、黄连、黄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标准株ATCC43504的抑制作用。2.研究三味中药大黄、黄连、黄芩两两联合、三味中药分别与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克拉霉素(CLR)、左氧氟沙星(LEV)、甲硝唑(MTZ)联合对Hp的增敏效果。研究方法:1.复苏、鉴定、扩增幽门螺杆菌菌株ATCC4350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赠与),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细菌药敏实验执行指南中抗生素CLR、LEV、MTZ对Hp菌株ATCC43504的质控范围,分别制备含不同浓度的三种抗生素的培养基,应用琼脂稀释法得到三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其MIC皆在质控允许范围内(菌株ATCC43504为CLR、LEV的敏感菌株,为MTZ的耐药菌株)。2.分别制备含有中药大黄、黄连、黄芩的药敏纸片,应用药敏纸片法得到三味中药对Hp的抑菌环大小,判断三味中药的抑菌作用。参照相关文献中大黄、黄连、黄芩对Hp的MIC,分别制备含不同浓度的大黄、黄连、黄芩的培养基,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得三味中药对菌株ATCC43504的MIC。3.采用琼脂棋盘稀释法,设计中药大黄、黄连、黄芩两两联合及中药大黄、黄连、黄芩分别与抗生素CLR、LEV、MTZ联合,共12种联合方案的药敏实验,测定联合用药时的各实验药物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药物之间的联合抑菌效果,判断联合用药时各实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FICI≤0.5时两药为协同作用;0.5<FICI≤1时两药为相加作用;1<FICI≤2时两药为无关作用;FICI>2时两药为拮抗作用。结果:1.抗生素CLR、LEV、MTZ对Hp菌株ATCC43504的MIC分别为:0.032mg/L、0.125mg/L、64mg/L,皆在质控允许范围内。2.药敏纸片法得到的黄连、大黄、黄芩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22mm、18mm、10mm;黄连、大黄、黄芩的MIC值分别为:0.625mg/ml、1.25mg/ml、5mg/ml。3.黄连与黄芩、黄连与CLR、黄连与MTZ、黄芩与MTZ联合的FICI皆≤0.5,呈协同作用。黄连与大黄、大黄与黄芩、大黄与CLR、黄连与LEV、大黄与LEV、黄芩与LEV联合的FICI皆=1,为相加作用。黄芩与CLR、大黄与MTZ联合的FICI皆=0.75,为相加作用。实验药物之间的联合未见拮抗作用。菌株ATCC43504为抗生素MTZ的耐药菌株,联合用药时MTZ的MIC大于耐药折点,菌株依然对MTZ耐药。结论:1.黄连、大黄、黄芩三味中药间的联合较单药有更强的抑制Hp能力。2.中药大黄、黄连、黄芩与抗生素联合用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抗生素敏感性。3.三黄泻心汤组方及三味中药可以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于根除Hp。

曾思敏[10](2020)在《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较,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旨在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藿香清化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治疗组经治疗后未缓解病情或对疗效不满意的患者给予延长2周巩固治疗,比较延长治疗前后的Hp根除率。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对大便粘滞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脘胀满、口干苦、口臭、少食纳呆、大便粘滞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反酸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而在改善胃脘疼痛症状上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0.0%,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Hp根除率为36.66%,对照组Hp根除率为76.66%,说明治疗组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4例患者延长治疗后Hp根除率由治疗前的28.57%上升至6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说明该治疗方法比较安全。结论:藿香清化汤在改善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标准三联疗法,且安全性好,但对Hp的根除作用不明显,Hp根除率低于标准三联疗法。

二、中药大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大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2)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2.3 Hp的生化特性
        2.4 Hp的分布特征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3.1 Hp的免疫损害
        3.2 Hp的毒力因子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患者筛选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3 结果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4 讨论
        4.1 胃粘膜的选择
        4.2 Hp的分离
        4.3 Hp的鉴定
        4.4 培养基的选择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4.8 菌株的筛选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2.6 动物模型建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4 讨论
        4.1 造模方式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4.3 Hp球形变解读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4 讨论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3.5 Net Work分析
    4 讨论
        4.1 Hp与肠道菌群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2 问题与展望
    3 创新点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3.数据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Hp阴性、Hp转阴根除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4.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治疗效果观察
讨论
    1.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1.1 中医对Hp的认识
        1.2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3 中医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3.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3.1 Hp及根除Hp治疗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3.2 二白养正汤对Hp转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研究
    4.导师对Hp相关性胃炎及Hp根除后状态的认识
    5.立方规律
        5.1 二白养正汤方剂分析
        5.2 药物古典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概述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相关性胃炎及其根除后状态的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认识概述
        1.1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1.2 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1.3 Hp治疗方法
        1.4 Hp根除后状态的相关研究
    2.中医认识概述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
    2 西医学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检测方法
        2.3 胃镜象特征
        2.4 病理特征
        2.5 西医治法
        2.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表设计
        2.2 观察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症候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胃镜象分布
        3.5 胃镜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医症候分布
    3 中医证型分布
    4 胃镜象表现
    5 胃镜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息采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3 Hp的致病机制
        1.4 Hp的检测
        1.5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
        2.2 中医治疗
        2.2.1 中药口服
        2.2.2 其他中医疗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3.1 西药联合中成药
        3.2 西药联合中药复方
    4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指标
        4.1 中医症状评分
        4.2 疗效评定标准
        4.3 Hp根除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比较
        6.2 Hp根除率
        6.3 临床效果
        6.4 脱落及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2 加味青蒲饮选方理由及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症状积分表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疗效评定标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Hp致病因子
        2.4 致病机制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2.6 Hp诊断方法
        2.7 Hp的治疗
        2.8 Hp疫苗
        2.9 Hp的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学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关于HP感染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HP的致病性
        1.4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于HP胃炎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HP胃炎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药物
        2.3 疗程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中医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表6,图1)
        3.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表7,图2)
        3.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表8,图3)
        3.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表9,图4)
        3.5 两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表10,图5,图6)
        3.6 两组患者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表11,图7,图8)
        3.7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单项比较
        3.8 两组患者中医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表20,图25,图26)
        3.9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理论依据
    2. 组方分析
        2.1 处方组成及方药配伍
        2.2 单味药的药理研究分析
    3. 本研究的意义
    4.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对照表

(9)三黄泻心汤组成药味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药液母液的制备
        2.2.2 实验药液的稀释
        2.2.3 Hp培养基的制备
        2.2.4 Hp复苏、培养、鉴定及菌液的制备
        2.2.5 单药药敏实验
        2.2.6 联合药敏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Hp分离培养及菌株鉴定
    3.2 药敏纸片法大黄、黄连、黄芩对ATCC43504菌株的抑菌能力
    3.3 实验药物对菌株ATCC43504的MIC
    3.4 联合药敏实验检测各中药间、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的抑菌效果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三黄泻心汤及其组成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和致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对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探究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4.4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4.6 两组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的学术思想
    2 单味中药性质和功效
    3 现代药理研究
    4 藿香清化汤的作用机理
    5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优劣势
    6 疗效评价分析
        6.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2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6.3 Hp根除率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中药大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二白养正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卢一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D]. 李湘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陶雯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宋玉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D]. 魏嘉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三黄泻心汤组成药味联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D]. 耿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藿香清化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曾思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幽门螺杆菌论文 中医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脾胃湿热的症状论文 慢性胃炎的症状论文

上一篇:学习国情扩大就业——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研究员
下一篇:浅谈云南省边境口岸地区城镇化道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