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莎[1](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文献中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的研究,挖掘出肝郁脾虚证所属疾病及其用药特点,探讨异病同证用药的相关性及应用同一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加减的差异性,为中医治疗肝郁脾虚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196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有关肝郁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483篇文献。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规范。将检索到的文献以refworks的形式导出,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关键词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病名、方剂、中药,分别建立疾病、方剂、中药的不同数据库,并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疾病,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治疗的常见疾病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包含的中药,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导入citespace软件,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出肝郁脾虚证常用方剂治疗的相关疾病及异病同证同方的加减用药的区别。结果1肝郁脾虚证疾病、方剂、中药的结果:(1)疾病统计:共涉及疾病162种,最多的疾病为肝炎。疾病科别以消化系统为主。(2)方剂统计:共涉及323首方剂,以和解剂应用最多,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方。(3)中药统计:共涉及244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978次。单味药白术应用最多。药物的使用多集中在补虚药。药物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2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统计:(1)常用方剂治疗疾病的统计:逍遥散治疗疾病为13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18.77%。痛泻要方治疗疾病为15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53.42%。四逆散治疗疾病为17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16.22%。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为14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1.03%。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为1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5.14%。(2)各个方剂治疗疾病加减用药的统计:逍遥散治疗不同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肝炎的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74%。治疗抑郁症中药以安神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1.67%。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6.67%。治疗黄褐斑的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3.93%。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58.82%。痛泻要方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13%。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9.17%。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17.95%。治疗肝炎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8.89%。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3.53%。治疗肝炎中药以清热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7.59。治疗胃炎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2.86%。3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用药都包含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结论1肝郁脾虚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2肝郁脾虚证的方剂使用以和解剂为主,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3肝郁脾虚证的中药主要是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的配伍,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4逍遥散治疗肝炎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抑郁症以安神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为主,治疗黄褐斑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理气药为主。5痛泻要方治疗肠道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6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7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炎加减用药以清热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治疗胃炎以活血化瘀药为主。8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基础方为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图21幅;表46个;参268篇。
朱梦茹[2](2016)在《六味地黄丸对焦虑小鼠血清GABA与海马GR表达控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天敌应激建立焦虑(Anxiety disorders,AD)动物模型,观察六味地黄丸对焦虑小鼠一般情况、行为、血清γ-氨基丁酸(y-aminobutylic acid, GABA)的影响,以及六味地黄丸对海马(hippocampal)糖皮质激素又称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滋肾阴方的抗焦虑作用、机制,焦虑状态与肾阴虚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中医从肾辨证治疗焦虑症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模型复制:单只小鼠放入13cm×25cm×25cm铁丝笼,再置于50cm× 25cm×30cm猫笼内,将猫引入笼内自由活动60min,但鼠笼的铁丝网可阻止天敌猫的攻击,小鼠仍可通过视觉、嗅觉及听觉体验到猫的存在,每天仅在应激实验结束后,猫进食1次,以保证第2天实验中的猫处于饥饿状态,维持其对小鼠固有的攻击性;45min/次/d,持续7d并录制猫的叫声和排泄物。从第7d开始改为猫叫声听觉刺激并排泄物嗅觉刺激,45min/次/d,再持续7d。2.分组给药:78只SPF级雄性昆明种小鼠常规饲养6d适应环境后,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六味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造模的同时,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20ml·kg-1·d-1灌胃;六味地黄丸按高(1.35g·kg-1·d-1)、中(0.45g·kg-1·d-1)、低(0.15 g·kg-1· d-1)剂量,阳性对照组给予地西泮(0.0003 g·kg-1·d-1)配制为同等体积溶液灌胃。1次/d,于每天刺激结束后进行,持续14d。3.实验观察:造模前(第0d)至造模后(第15d),1次/d,记录一般情况。造模后(第15d)计算体重、体温变化与造模期间平均饮水量,并行小鼠行为学检测、酶联免疫法血清GABA浓度与免疫组化法海马GR表达测定。结果:1.随机分为6组小鼠在适应性饲养的7d内,一般情况正常,体重、肛温实验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重减轻、体温升高、平均饮水量增多,OE%、OT%、血清GABA浓度低(P<0.05),提示本次天敌应激已成功复制小鼠焦虑情绪模型。3.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的体重增加,阳性对照组小鼠的体温降低,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平均饮水量减少,并且与阳性对照组的0E%、OT%、血清GABA浓度相比较,均显着升高;这两组与六味地黄丸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的体温降低、平均饮水量减少,OE%、OT%、血清GABA浓度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焦虑小鼠的海马神经元GR阳性表达高;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六味地黄丸中、高剂量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回低(P<0.05)。结论:1.天敌应激可复制焦虑小鼠模型,是抗焦虑及其机制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2.六味地黄丸具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机制可能与滋肾阴进而提高GABA含量、下调海马GR表达有关。3.焦虑状态与中医肾阴虚证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余文雯[3](2016)在《酸枣仁汤加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综合整理既往相关文献报道、临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焦虑抑郁状态者进行研究,观察使用酸枣仁汤加味联合基础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基础治疗的两组患者,分别评定两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组间对比,探讨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收集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房的60例病例,按照简单随机化的分组方法均分为2组,即治疗组30例病人,对照组30例病人。治疗组予酸枣仁汤加味联合基础治疗:炒酸枣仁30g,川芎5g,知母l0g,茯苓30g,首乌藤30g,远志10g,郁金15g,甘草6g,每日一剂。来氟米特片20mg口服,每日一次;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基础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5mg口服,每日两次。来氟米特片20mg口服,每日一次。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SAS及SDS量表评分、安全性指标检测(包括WBC、HGB、PLT、AST、ALT、BUN、Cr)及不良反应记录,以此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收集研究数据,经过整理,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RA病情分期、RA功能分级、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着性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4周后,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相比较,经Ridit检验分析,u=2.094,P=0.036<0.05,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焦虑评分组内比较,经t检验,t=11.584,P=0.0000##,提示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组内比较,经t检验,t=11.352,P=0.0000##,提示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差值组间比较,经t检验,t=2.703,P=0.009<0.05*,提示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差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组内比较,经t检验,t=11.307,P=-0.0000##,提示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组内比较,经t检验,t=11.618,P=0.0000##,提示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抑郁评分差值组间比较,经t检验,t=2.347,P=0.022<0.05*,提示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差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注:*表示组间比较,P<0.0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以上数据均表明两组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异常心理状态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酸枣仁汤加味对焦虑、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后者更为明显。两组病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变化(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采用配对t检验,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变化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酸枣仁汤加味及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但数据表示,酸枣仁汤加味能显着改善SDS评分及SAS评分,程度较后者更为明显,尤其是SAS评分方面。观察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亦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综上,该治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余雅雯[4](2012)在《酸枣仁汤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酸枣仁汤方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由愈肝血不足引发虚热上扰所导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研究目的:通过对酸枣仁汤的古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特点、治疗疾病的种类、组方依据、药物组分等,试图发现其临床应用规律和作用起效物质基础,以期待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佐证。研究内容:临床方面综述了其临床应用的疾病种类和加减应用情况,综述了其在精神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患、皮肤病、女性疾患及男性相关疾患的应用及与其他疗法结合的加减应用情况。机制研究方面综述了酸枣仁汤治疗精神系统疾患,尤其是失眠和焦虑证等相关疾患的作用机制和环节,通过相关研究,揭示其起效的环节和靶点。药物组分方面,对于采用各种药理学手段进行的化学组分研究进行总结,揭示其起效的物质基础和药物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借用统计学方法,对于临床治疗疾患种类和治疗药物使用频次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1.文献记载的酸枣仁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例观察和抗焦虑,镇静等相关机制研究,也有部分的文献关于组分研究的,但是相对于目前的临床报道,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2.酸枣仁汤除了主要应用于治疗精神系统常见的失眠、抑郁证、焦虑证为主证的疾患外,还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患、改善女性的更年期综合症和男性的生殖系统相关疾患,对于皮肤疾患也有一定的应用。其临床应用范围已经大大拓宽,不仅仅局限于镇静安神的治疗。3.通过分析发现,现在临床应用酸枣仁治疗疾患,除了单独应用酸枣仁汤,大多临床都结合其他方药进行加减应用,而且也不局限于单纯方药加减,还结合了针灸、按摩等其他疗法多种应用。4.酸枣仁汤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其抗焦虑和镇静的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其抗焦虑和镇静的机制与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兴奋、脑组织内啡肽的含量升高相关、同时,与增加脑内组织GABAA受体量来提高GABAA能的功能有关。5.从药物的使用频次统计结果来看,酸枣仁汤组方中有四味药位于前四位,其他药物黄芪侧重于补气,大枣侧重于补血,也都于酸枣仁组方立意相吻合。可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酸枣仁汤的组方仍然为不同临床应用防治疾患的主体用药。这一点可能也更符合酸枣仁汤的立方本意。结论:1.通过古今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对酸枣仁汤的运用具备如下基本特点:其一是严格遵循《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临床运用;其二是结合酸枣仁汤组方原则和规律,通过加减化裁进行临床灵活运用进而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2.组方规律:按照中医脏腑五行相生的生理关系,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肝为心之母,母能令子虚,肝血不足心失所养而不寐,属母病及子之故,故用补母泻子之法调平之。本方五味药物组成各显一性,酸枣仁平,川芎辛散,知母味苦甘,茯苓甘淡,甘草甘润,以酸收和辛散之品为主,兼以甘平配伍而成。3.从使用频次及临床加减应用情况上可以发现,酸枣仁汤的组方、配伍药物相对稳定,历代应用均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或者与其它治疗方案联合应用是酸枣仁汤的基本思路,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4.现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酸枣仁汤主要体现了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所以主要集中于临床精神系统疾患的治疗,诸如失眠、焦虑、抑郁伴焦虑及其他与镇静作用相关的疾病种类。5.化学组分的研究结果提示,酸枣仁汤治疗作用的发挥,主要与其中的君药酸枣仁的化学成分皂苷和黄酮相关,同时,与方中其他药物之间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也有利于其疗效的发挥。
刘武,孙艳[5](2012)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后遗症中医辨治》文中认为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经治疗后而留有一系列后遗症状的疾患,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后遗症,辨证为3种证型治疗,并附验案举例说明。同时强调要给予心理治疗。
刘武,孙艳[6](2011)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后遗症中医辨治》文中研究表明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经治疗后而留有一系列后遗症状的疾患,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后遗症,辨证为3种证型治疗,并附验案举例说明。同时强调要给予心理治疗。
陈修漾[7](2011)在《性病恐怖症患者的心理治疗——读《黄帝内经》的启发》文中指出性病恐怖症是一种由于对性病的恐惧而产生的本人无法控制的行为、心理异常,它包括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三种神经症,中医文献对此尚无记载。恐怖症是指患者对性病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明知不合理的无法自制的恐怖;疑病症是怀疑自己患上了性传播性疾病,注重收集有
张蓓[8](2009)在《性病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性病神经症作流行病学的调查,比较不同时代或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神经症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等,并比较神经症各亚型的患病率。2,根据调查表的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得到性病神经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的流行情况,为下一步研究性病神经症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提供依据。3,从量化方面研究性病神经症。抽取病例中的有关信息,再结合国际上通用的神经症量表,作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性病神经症专病量表,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前期基础研究的依据。方法:1,对前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符合性病神经症诊断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工作类型、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月经、婚姻生育史、性取向等),既往史(主要是系统性疾病史,重大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等),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冶游及性病史,病程长短及诊疗经过,临床相关实验室化验的情况,患者的主观临床症状等作详细统计。2,根据中医诊断的理论,结合中医整体观的理念,诊断基础(望、闻、问、切),以“十问歌”为蓝本,对患者的神志、步态、冷热、出汗、疼痛、头身胸腹不适、面色、目、耳、口、咽喉、饮食、睡眠、大便、小便、月经、带下、舌脉象等进行详细的记录。3,请患者配合填写SCL-90自评量表,对患者近3个月的心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t检验。再将数据与全国常模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得出结论。结论:1,性病神经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占80%),发病者多为年龄在20~40岁的青壮年(占比例70%);本地患者居多(占样本数的63.33%),但不能忽视外来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多在高中水平以上(占66.67%),工作及经济情况较优越;患者多为已婚有子女的人群,大多数有不洁性接触史(占样本数的占93.33%);病程迁延,最短3个月,最长达10年之久。2,性病神经症患者怀疑或恐惧的性病病种虽没有集中在某一种上,但自疑或惧怕的最多的是“非淋”,因此做的性病相关检查中,检查最频繁的是CT-PCR及UU-PCR。患者的自觉症状是以集中于生殖器部位的各种不适为主(如会阴部灼热或刺痛感),也有全身症状(如全身乏力或睡眠障碍等),大多数是主观感觉,查体和化验均无阳性发现。3,45例被试者的SCL-90量表总分、总均分平均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阳性、阴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1)。在因子分中,“躯体化”、“人际关系”及“敌对”的分值是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的,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但只有人际关系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强迫症状”的因子分虽高于常模分,但两者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45例性病神经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郁为主(共29人,占比例64.44%),其中或兼实热相,或兼脾虚相。辨证所辩得的其他证型中,多为挟湿或湿热的证型。5,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不能完全反映性病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亦不能完全量化性病神经症,制定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性病神经症专病量表还需要更大量样本的支持。
张林挺[9](2009)在《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干预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失眠的理论研究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工作、生活、学习节律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失眠现象普遍发生,成为常见的疾病,失眠的发病率显着上升。失眠不仅反映了患者夜间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的睡眠质量,同时也反映了患者白昼工作、学习、记忆及其他功能低下的机能状态。尤其在运动员中,由于日常运动训练量较大,以及心理压力较大,失眠现象时常发生,是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成绩以及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药物疗法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治疗失眠的西药主要停留在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阶段。失眠会使人感觉头脑发昏,注意力不集中,镇静催眠药物虽然能使人进入睡眠状态,但睡醒后仍然会出现头昏、乏力、困倦、精神不振等现象。大多数睡眠药物还会加重这种状况,并且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等不良反应,经常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死亡的危险比正常人高。治疗失眠的西药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将来还会不断有新的药物进入临床,由于失眠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以及西药作用的特点,可以这样认为,在短期内治疗失眠西药的副作用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有效的改善。此外,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面临比赛训练和药检,不能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因此,提供副作用小、疗效显着、安全性高的药物是医药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中医特色进行失眠的治疗,寻求安全高效的方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医学以其整体观的认识方式、“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和天然、低毒、安全、价廉的中药,可以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地综合调节人体机能,为失眠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很多新思路、新方法,在防治失眠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明显的优势。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发端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失眠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此证有虚有实,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水之壅塞。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也有五脏失调,脏不藏神,心肾失交。后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种发挥,形成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中医失眠理论体系。中医学对失眠的辨证治疗始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辨治以虚实为纲,认识到虚、热、痰、瘀、腑实等皆会导致不寐,从阴虚火旺、邪热内扰、痰浊内阻、瘀血阻滞、阳明腑实等病机入手,分别施以滋阴清热、清宣郁热、化浊逐痰、理气活血、通腑泻热等治则,创立了滋养阴血的酸枣仁汤、交通心肾的黄连阿胶汤、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等多首治疗失眠行之有效的方剂,开创了失眠辨证论治之先河,为失眠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临床诊疗基础。汉朝以降,历代医家对失眠的诊治不断发挥,逐渐完善,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仍不出仲景医学确立的范畴。酸枣仁汤作为治疗肝血不足、内有虚热之失眠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至今仍行之有效。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酸枣仁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表明,针对酸枣仁汤的研究有如下不足:(1)临床应用多数仍局限于临证经验的个案总结、个案报道,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报道相对较少,多为低水平重复,对本方临证运用技巧或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与完善。特别是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报道中,疾病病名不能与现代医学接轨,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缺乏统一规范,从而造成临床疗效可信度低,治疗评价标准亟待完善。(2)药物化学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对酸枣仁汤原方药效物质、药效成分以及毒理学的研究及其质量评价标准的确定急需加强,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剂型研究仍未有见。(3)药效学研究多局限于对镇静催眠机理的初步探讨,选取指标层次性低、指标少,指标的客观化不够,不能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需要。针对特定病证动物模型的药理实验和方剂制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药效学研究基本属于空白。(4)由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低水平,则不能运用循证医学和高级统计学进行大规模和更深入的研究,几近低水平重复。酸枣仁汤作为临床经典用方,其临床与实验研究还正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如何在进一步完善临床用药规范、总结运用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古方制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的理论与实验探讨,多层次、多水平揭示其效用机理,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药理学依据,是目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笔者日常主要从事中医药在运动性疾病中的应用,结合运动员特殊人群,由于日常运动训练量较大,以及心理压力较大,失眠现象时常发生,是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成绩以及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治疗失眠的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等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群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面临比赛训练和药检,根本不能服用镇静催眠类的药物。寻找安全可靠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以减轻失眠现象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多种复合因素建立疲劳模型的失眠大鼠,将经典方剂酸枣仁汤进行干预治疗,采用西药对照、中药对照以及量效对照,多方面比较验证各种疗法的效果及酸枣仁汤的量效关系;在对该复合型模型疗效的评价指标选择上,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神经介质、细胞因子、衰老等多个角度、多指标综合分析,并运用高级统计方法进行系统拟合,探讨失眠的机理和酸枣仁汤的作用机制,以及各种疗法的疗效比对。探讨酸枣仁汤的作用机理为古方今用奠定理论基础,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运动员群体,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第二部分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干预机理的实验研究目的本课题拟建立虚劳型失眠证侯动物模型;并从神经递质、细胞营养、细胞衰老等多方面,探讨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SPF级别SD系列大鼠60只,雌性,体重200±50g,将所有大鼠进行编号,分别为1~60号,并称体重。由SPSS生成随机数字,将所有大鼠分成6组,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酸枣仁低剂量组、酸枣仁高剂量组。每组10只。将所有大鼠置于SPF实验室,自由摄食、饮水。室温22℃。保持自然光照,适应性饲养2周,以利环境习服。在实验开始前,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对照组予安定灌胃;中药对照组予滋肾宁神丸灌胃;酸枣仁汤低剂量、高剂量组分别予酸枣仁汤原方的1倍用量、2倍用量灌胃。并对大鼠进行跑台力竭训练和Y型迷宫实验进行训练。上述操作进行1周后,从第2周每天8AM开始,350mg/kg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注射PCPA72小时后,观察所有大鼠的体表特征,并进行体表特征积分,将大鼠断头处死,取大脑,存于—70℃储存备用。采用酶法测试大脑NO、SOD和Glu含量;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下丘脑、海马部位,5-HT、GABA、IL-1β、NGF、TNF-α、PGE2等的含量。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所有失眠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相比,体表特征积分有显着差别。2、和对照组比较,西药安定组和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大脑内NO有明显升高趋势;和正常组比较,所有失眠大鼠脑内NO水平无明显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其余大鼠脑内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余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部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5-HT含量明显偏高(P<0.05);和正常组相比较,中药对照组5-HT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余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部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ABA含量明显偏低(P<0.05);和正常组相比较,所有失眠大鼠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和西药对照组比较,酸枣仁低剂量组GABA含量偏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余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部位IL-1β含量明显偏高(P<0.05);西药组、中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余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部位NGF含量明显偏高(P<0.05);和正常组相比较,所有失眠大鼠NGF含量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余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部位TNF-α含量明显偏低(P<0.05);正常组、西药组、中药对照组和酸枣仁汤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酸枣仁汤高剂量组TNF-α和其他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安定组和正常组的PG-E2含量相对偏低(P<0.05),其他中药治疗组和对照无明显差别;和正常组相比较,所有失眠大鼠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中药对照组和酸枣仁高、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6、对各指标与5-HT相关性分析的全变量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0.336,P<0.05,全变量一般的回归方程:5-HT=25.29-16.738TNF-0.724NO+0.112NGF;对指标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各组均向量之间有显着差异,F=4.669,P<0.05。结论1、采用大鼠跑台力竭训练+Y型迷宫测试+PCPA腹腔注射产生的虚劳失眠大鼠模型,是复合型的剥夺模型,可行性强、证型可靠;2、失眠可导致大脑内氧自由基水平升高,酸枣仁汤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睡眠剥夺中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3、失眠可以导致大鼠脑干及海马的单氨类受体发生改变: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内5-HT含量明显下降,GABA含量显着升高。酸枣仁汤能够通过提升下丘脑内5-HT含量,降低GABA含量,改变单氨类递质的比例,来改善睡眠,保护大脑。4、失眠可以导致海马细胞因子发生改变:酸枣仁汤通过提高脑干和海马内的IL-1β和NGF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睡眠保护脑细胞;降低脑内TNF-α的含量来保护脑细胞,改善调节PG-E2的含量来改善睡眠。5、从总体上来看,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效果理想,但并不优于西药安定以及中药成方滋肾宁神丸;且酸枣仁汤的疗效量效关系不明显。只要达到了正常服用剂量即可。6、对研究中的采用的各指标进行与5-HT的相关性分析显示,5-HT和NF、NO、NGF具有相关性,但总体相关性不强;从多指标综合进行分析显示:各组均向量之间有显着差异,差异主要来自于正常组和各失眠组之间,提示各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孙璐[10](2009)在《刚柔辨证治疗心身疾病临床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部分心理学教材中,也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以防治心身疾病为目的的专门学科,称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心身疾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心身医学所强调的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与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身相关”的理论不谋而合,而后者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医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导师赵志付主任医师数十年来投身于中医心身医学的研究,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两纲、四型、十六证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刚柔辨证”的理论进行阐述的同时,对选取的十余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刚柔辨证”的理论特点如下:(1)以肝为本:心身疾病与患者的性格情绪有密切的关系,肝证为致病之本。(2)治分疏柔:根据患者刚柔证型的不同,刚证用柔肝法,柔证用疏肝法。(3)心身同治: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4)异病同治:改善躯体的整体状态,同时缓解各种症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资料来源 |
| 1.1.2 检索方法 |
| 1.1.3 研究方法 |
|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结果 |
| 1.2.1 肝郁脾虚证关键词可视化 |
| 1.2.2 疾病、方剂、中药总体篇的统计 |
| 1.2.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
| 1.2.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 |
| 1.3 讨论 |
| 1.3.1 肝郁脾虚证简述 |
| 1.3.2 疾病、方剂、中药的讨论 |
| 1.3.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
| 1.3.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讨论 |
| 1.3.5 关于软件citespace的讨论 |
| 1.4 结论 |
| 1.4.1 疾病、方剂、中药的结论 |
| 1.4.2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结论 |
| 1.4.3 常见疾病用药的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2.1 中医证候研究 |
| 2.1.1 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 2.1.2 肝郁脾虚证研究 |
| 2.2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应用进展 |
|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
|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与应用 |
| 2.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实验仪器 |
| 2. 技术路线图 |
| 3. 实验方法 |
| 3.1 动物分组与饲养 |
| 3.2 动物造模 |
| 3.3 给药方法 |
| 4. 指标检测 |
| 4.1 小鼠一般情况评定 |
| 4.2 小鼠行为学测试 |
| 4.3 小鼠血清GABA浓度测定 |
| 4.3.1 标本采集 |
| 4.3.2 标本处理 |
| 4.3.3 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GABA的0D值 |
| 4.3.4 小鼠血清GABA浓度的计算 |
| 4.4 小鼠海马GR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 |
| 4.4.2 小鼠海马组织的免疫组化方法 |
| 4.4.3 小鼠海马GR表达的图像分析 |
| 4.5 统计学处理 |
| 5. 结果 |
| 5.1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5.2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饮水量的影响 |
| 5.3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体温的影响 |
| 5.4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行为的影响 |
| 5.5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血清GABA水平的影响 |
| 5.5.1 各组实验小鼠血清GABA浓度 |
| 5.5.2 计算各组小鼠血清GABA浓度(ng/mL) |
| 5.6 六味地黄丸对实验小鼠海马GR表达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课题讨论 |
| 1. 焦虑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价 |
| 1.1 造模方法及其选择依据 |
| 1.2 天敌应激的设计 |
| 1.3 焦虑小鼠行为学评价 |
| 2. 六味地黄丸的抗焦虑效果及其机理 |
| 2.1 提高血浆GABA浓度 |
| 2.2 下调海马GR表达,抑制亢进的HPA轴 |
| 3. 六味地黄丸可下调海马GR表达和与HPA轴的关系 |
| 4. 六味地黄丸的文献及研究进展 |
| 4.1 六味地黄丸的出处和历史沿革 |
| 4.2 六味地黄丸的方解 |
| 4.3 历代医家用方经验 |
| 4.4 六味地黄丸君药熟地的药理研究 |
| 4.5 六味地黄丸应用和药理初步探究 |
| 4.6 从肾论治焦虑症 |
| 4.6.1 情志致病模式 |
| 4.6.2 肾为神志活动产生之本 |
| 4.6.3 从肾论治焦虑症的理论依据 |
| 4.6.4 肾精亏虚与焦虑症之间的相互关系 |
| 4.6.5 情志病变与肾阴的关系 |
| 5. 中医对焦虑症的研究 |
| 5.1 病因病机的文献回顾 |
| 5.2 中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及治疗优势 |
| 5.2.1 焦虑症的主要中医治则 |
| 5.2.2 焦虑症的中医治疗优势 |
| 6.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研究现状 |
| 6.1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 6.1.1 心理应激学说 |
| 6.1.2 生化机制 |
| 6.1.3 神经内分泌机制 |
| 6.1.4 神经免疫机制 |
| 6.2 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
| 6.2.1 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
| 6.2.2 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 |
| 6.2.3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
| 6.3 焦虑症的治疗 |
| 6.3.1 药物治疗 |
| 6.3.2 常用心理治疗 |
| 7. 中医肾的功能与焦虑症的相关性 |
| 7.1 焦虑症病因认识的中西医相关性 |
| 7.2 肾藏精而主志与焦虑症情绪体验的相关性 |
| 7.3 肾虚与焦虑症伴随症状的相关性 |
| 7.4 肾阴虚证与焦虑症的相关性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1. EPM的结论 |
| 2. GR免疫组化的结论 |
| 3. GABA ELISA检测的结论 |
|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
| 1 问题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 |
| 三、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
| 第二节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 一、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 第三节 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 一、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 二、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病例选择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及病情评估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中止、脱落标准 |
| 六、剔除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实施措施 |
| 一、分组方法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 一、治疗前基线分析 |
| 二、治疗结果分析 |
| 三、药物安全性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 |
| 第二节 酸枣仁汤加味的组成、配伍规律与治疗作用 |
| 一、酸枣仁汤加味的组成 |
| 二、酸枣仁汤加味的配伍规律 |
| 第三节 酸枣仁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 一、组方药物药理研究 |
| 二、酸枣仁汤成方药理研究 |
| 三、酸枣仁汤的临床研究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分析及展望 |
| 一、治疗结果评价 |
| 二、结论 |
|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酸枣仁汤的古今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酸枣仁汤的古代文献研究及方义分析 |
| 第二节 古代对于神志系统疾病的认知 |
| 第二部分 酸枣仁汤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 |
| 第一节 酸枣仁汤的防治精神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
| 第二节 酸枣仁汤临床应用范围 |
| 第三部分 酸枣仁汤的配伍加减应用 |
| 第四部分 酸枣仁汤的有效成份研究 |
| 第五部分 酸枣仁汤治疗神志相关疾病的实验研究 |
| 第六部分 讨论 |
| 第七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余毒未清, 湿热蕴结 |
| 1.1 辨证治疗 |
| 1.2 病案举例 |
| 2 肝郁胆怯, 心血不足 |
| 2.1 辨证治疗 |
| 2.2 病案举例 |
| 3 肝郁脾虚, 肾阳不足 |
| 3.1 辨证治疗 |
| 3.2 病案举例 |
| 4 讨论 |
| 1 余毒未清湿热蕴结 |
| 1.1 辨证治疗 |
| 1.2 病案举例 |
| 2 肝郁胆怯心血不足 |
| 2.1 辨证治疗 |
| 2.2 病案举例 |
| 3 肝郁脾虚肾阳不足 |
| 3.1 辨证治疗 |
| 3.2 病案举例 |
| 4 讨论 |
| 1 《内经》的心理学思想 |
| 2 移精变气, 阴阳平衡 |
| 3 通过“祝由”来达到移精变气 |
| 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正文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失眠的理论探讨 |
|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与研究 |
| 1.1 《黄帝内经》对失眠的认识与研究 |
| 1.1.1 实证失眠的病因病机:营卫失和,阳不入阴 |
| 1.1.2 虚证失眠的病因病机:精亏血虚,脏不藏神 |
| 1.2 《伤寒杂病论》对失眠的认识与研究 |
| 1.2.1 实证失眠的辨证治疗 |
| 1.2.2 虚证失眠的辨证治疗 |
| 1.3 酸枣仁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 1.3.1 酸枣仁汤的临床研究 |
| 1.3.2 酸枣仁汤的实验研究 |
| 2 西医学对失眠的认识与研究 |
| 2.1 睡眠的分期与生理意义 |
| 2.1.1 NREM睡眠 |
| 2.1.2 REM睡眠 |
| 2.1.3 正常睡眠结构 |
| 2.2 与睡眠有关的大脑结构 |
| 2.3 失眠的概念和诊断 |
| 2.3.1 失眠的概念 |
| 2.3.2 失眠的诊断和分类 |
| 2.4 失眠的病因 |
| 2.5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药物治疗 |
| 3 问题与展望 |
| 第二部分 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干预机理的研究 |
| 1 实验一 虚劳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1.1 目的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2.1 材料 |
| 1.2.2 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4.1 基于中医理论的失眠动物模型 |
| 1.4.2 基于西医理论的睡眠剥夺模型 |
| 1.4.3 本研究所采用的动物模型 |
| 2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大脑NO和SOD水平的影响 |
| 2.1 目的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3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大脑5-HT、Glu及GABA水平的影响 |
| 3.1 目的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4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大脑IL-1β和NGF水平的影响 |
| 4.1 目的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5 实验五 酸枣仁汤对虚劳失眠大鼠大脑TNF-α和PG-E2水平的影响 |
| 5.1 目的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材料 |
| 5.2.2 方法 |
| 5.3 结果 |
| 5.4 讨论 |
| 6 综合分析与讨论 |
| 6.1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6.2 指标的多元方差分析 |
| 7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完成的其他工作及获奖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中国古代心身医学思想概述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正文 |
| 前言 |
| 1 心身疾病概要 |
| 1.1 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 |
| 1.2 心身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简史 |
| 1.3 中医中的心身医学思想 |
| 2 中医心身疾病刚柔辨证体系的理论研究 |
| 2.1 古代文献中对"刚柔"的认识 |
| 2.2 刚柔辨证的内容 |
| 2.3 刚柔辨证证候类型及用药 |
| 3 刚柔辨证治疗心身疾病临床代表病例及讨论 |
| 3.1 刚证 |
| 3.2 柔证 |
| 4 总结 |
| 4.1 刚柔辨证理论的特点 |
| 4.2 中医辨证论治在心身疾病领域的优势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