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调查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威[1](2021)在《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的90%,该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身体及精神健康,给患者带来较重经济负担。根据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下尿路症状及盆腔疼痛,结合其肾虚为本,湿热瘀互结下焦的基本病机,以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选取滋肾通关方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滋肾通关方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转化进展的作用。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0年10月1日关于滋肾通关法相关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滋肾通关法代表方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靶点,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等药物靶点数据库,筛选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构建滋肾通关方成分—靶点网络,利用CTD、PharmGKB、GAD等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得到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揭示的滋肾通关方可能作用信号通路,开展滋肾通关方干预自身免疫性模型大鼠的基础实验研究,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动物模型采用同时注射百白破疫苗和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与弗氏完全佐剂混悬液,造模时间为4周。模型大鼠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滋肾通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滋肾通关方及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水溶液,持续给药35天。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 IL-1β、IL-6、IL-10、TNF-α 表达,前列腺组织 IL-1β、IL-6、IL-8、IL-10、TNF-α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JAK2、p-JAK2、STAT3、p-STAT3 蛋白表达量,RT-PCR 法检测大鼠 IL6mRNA、JAK2mRNA、STAT3mRNA 表达。结果:1.对纳入25篇文献进行分析,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优于常规西药。对25篇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中药分析得知:滋补肾阴药多于温补肾阳药,体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意;利湿、清热、活血药并重,体现湿热瘀同治理念。2.滋肾通关方有168种成分,可作用于226个靶点基因,慢性前列腺炎共计26414个疾病靶点,其中109个靶点与滋肾通关方作用靶点重合。将药物和疾病的交互基因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TOP5的作用蛋白分别是IL-6、EGFR、VEGFA、CCND1、AR,提示滋肾通关方有可能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3.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形态学,结果表明滋肾通关法指导下的滋肾通关方可能减轻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大鼠血清组织IL-1β、IL-6、IL-10、TNF-α的表达(P<0.01),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P<0.01)。低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中剂量组滋肾通关方调控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上调IL-10表达(P<0.01)。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p-JAK2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但调控JAK2、STAT3、p-STAT3表达未见显着差异(P>0.05),可下调 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表达(P<0.01)。结论: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大鼠体内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双向调节IL-10表达。滋肾通关方可能通过下调IL-6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上JAK2 mRNA、STAT3 mRNA表达,以及p-JAK2表达来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减轻间质内炎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从而逆转慢性前列腺炎的进展过程。提示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及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可能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

张天宇[2](2021)在《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用药规律,探索乌药-石菖蒲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作用机制,预测其主治症候,构建网络药理作用体系,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核心组方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的潜在可能作用机制,构建“方药构靶”作用体系。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曾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的有效方剂,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结果可视化,分析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应用TCMSPV2.3筛选药对和核心组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理论角度预测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收集到有效处方193个,共240种中药,药频最高是茯苓,药物四气分布主要是温性,五味则以苦、甘、辛三味为主,归经主归肝、脾两经,乌药与石菖蒲组关联性最大,核心组方组成包括茯苓、乌药、石菖蒲、柴胡、丹参、陈皮、赤芍、牡丹皮、大枣、山药。发现乌药-石菖蒲药对共含有233个化学成分,筛选获得14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101个靶标基因,PTGS2、PTGS1、ADRB2、RXRA等关键靶标14个,AKT1、TNF、JUN、RXRA、ESR1、RELA、MAPK14、AR、MAPK8 等治疗 CP核心靶标89个;富集通路最可能是癌症相关通路;对接结果验证两药对CP的干预作用;药对主治包括腹胀、疼痛等10个中医症候。核心组方10味中药共含有119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 276 个靶标基因,STAT3、AKT1、TP53、MAPK1、JUN、TNF、MAPK14、RELA、IL6、MAPK8等为关键靶标。核心组方最可能作用于细胞膜发挥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完成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细胞死亡的调节、对细胞群体增殖的调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PI3K-Akt、MAPK、P53等癌症相关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结论曾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主要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从肝脾切入苦温燥湿、健脾疏肝,清利与补益同施,融合行气活血、温阳化气,共奏利湿泄热、导浊通络之功。乌药-石菖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CP作用,中医症候有腹胀疼痛或焦虑健忘等精神症状,适用于气机郁滞型精浊病,可能对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更有效。核心组方通过多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症反应、抗肿瘤、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作用,最终达到治疗CP作用。

黄胜[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分析杨文涛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剂,整理、挖掘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和新方,为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病例,分析和总结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2.将筛选出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导师杨文涛教授在门诊治疗过慢性列腺炎患者154例,完整有效处方268首。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软件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中录入患者病历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分析”功能,对处方中的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类进行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法方法、k均值算法+模拟回归算法挖掘常用药物组合、配伍规律、潜在新方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154例CP患者发病多以中青年为主,以湿热瘀滞证、湿热蕴结证多见。2.纳入的268首处方中共使用161味中药,四气以寒温平性药为主;五味甘苦辛味药为主;归经肝肾经脾经最多;治疗药物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3.对161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在40次以上且居前15位的中药分别是茯苓、萆薢、石菖蒲、黄芪、车前子、蒲公英、生地黄、马鞭草、薏苡仁、菟丝子、牡丹皮、桂枝、泽泻、甘草、续断。4.基于关联规则排在前5的组合分别是“泽泻->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车前子->茯苓”“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萆薢”。5.基于聚类分析时,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分别是(1)萆薢、石菖蒲、茯苓、车前子、泽泻、菟丝子;(2)白芍、黄芪、甘草、桂枝、石菖蒲、牡蛎;(3)生地黄、牡丹皮、马鞭草、茯苓、薏苡仁、黄芪;(4)茯苓、桂枝、甘草、厚朴、续断、砂仁;(5)红花、夏枯草、路路通、牡丹皮、地龙、车前子。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数据挖掘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得出了较全面科学的统计结果。数据挖掘结果展现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对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弥补总结导师临床用药经验缺乏临床数据支持的不足。

张增华[4](2021)在《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影响,探讨加味萆菟汤治疗CP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男性科门诊就诊的符合III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及盐酸坦洛新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萆菟汤,两组均以28/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指数评分(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前列腺液常规的白细胞计数等级以及血清中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评定疗效。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等级人数与血清TNF-α,IL-8的水平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本次临床研究,共计76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其中对照组完成者38人,治愈1人,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为78.94%;治疗组完成者38人,治愈5人,显效21人,有效8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NIHCPSI及中医证候评分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等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减少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效果相当。5.两组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证)中均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与IL-8的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以上指标在治疗后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中药加味萆菟汤,有利于缓解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结论:1.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明显降低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前列腺症状指数。因此,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较好地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传承与推广使用。2.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降低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8与TNF-α的水平。3.中药加味萆菟汤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上,降低机体整体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李宇栋[5](2021)在《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混合痔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肛肠疾病,占全部肛肠疾病的98%。肛管、直肠和前列腺在解剖位置、微循环、生理病理之间相互影响且有密切联系,在临床上许多混合痔患者合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尿道灼热、射精疼痛、下腹坠胀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并且可能具有随着混合痔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也随之加重的趋势,同时,很多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目的:明确慢性前列腺炎在各期混合痔患者中的发病率,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混合痔有无关联,分别探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规律,对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些诱因进行研究,明确混合痔、慢性前列腺炎同患人群的焦虑、抑郁情况,最后明确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肛肠科、男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以经过方法学专家论证的问卷形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生需要填写5个客观问题,患者需要填写4部分问卷。结果:1217例混合痔患者中,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571例,整体患病率46.92%。(1)患者基本信息:根据年龄分布、户籍及医保情况、常住行政区划、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身高、体重及BMI、吸烟及饮酒情况、混合痔诱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劳动或体育锻炼情况、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及焦虑抑郁评分相关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2)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根据1217例混合痔患者NIH-CPSI评分情况、混合痔分期的NIH-CPSI评分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3)根据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4)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根据北京市混合痔患者的症状分布、首次就诊的混合痔分期、前列腺质地、混合痔合并与不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析、混合痔病程长短与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及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类数据统计的结果。结论:(1)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户籍及医保因素、长期居住的北京行政区划、不同民族对混合痔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没有影响。(2)离异人群比已婚人群和未婚人群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混合痔患者学历越高,则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越高。公务员群体和商务人员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则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超重、吸烟、饮酒会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且烟龄越长或饮酒频率越高,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则越高。混合痔最可能诱因的前四位分别是:便秘或排便时间长、久坐久立、喝水及吃蔬菜水果少、精神压力大及工作紧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前四位分别是:无节制性生活、频繁手淫、常穿紧身裤和长时间憋尿,焦虑的心理状态排在第五位。很少、从不劳动或体育锻炼是慢性前列腺炎的诱因,患者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没有影响,但对治疗混合痔有信心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信心的患者。(3)即使在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较高,但轻、中度患者占绝大多数,严重的患者并不多。随着混合痔分期的增加,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会逐渐加重。(4)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是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重要诱因,而且,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越重,患者的焦虑障碍和抑郁程度就越重;同时,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倾向越高,其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能就越大。(5)痔核脱出的混合痔患者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肛门瘙痒、流分泌物、排便不净感、大便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混合痔患者更容易患慢性前列腺炎。(6)混合痔分期越高,则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几率越大,Ⅳ期内痔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诱因。(7)前列腺质地正常和饱满的患者,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最轻,患病率也最低。前列腺质地变平、硬度增大、体积减小、结节、压痛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也较重。(8)未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其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肾,气滞和血瘀是其主要实性证素,气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主要的病位证素是肾、肝,气滞和湿热是其主要实性证素,阳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9)混合痔病程的延长是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危险因素。(10)两种甚至更多的盆底疾病兼夹出现,其病机主要集中在气滞血瘀和湿热毒郁两个方面,不通则痛的“瘀”和湿热蕴结酿生的“毒”是其局部病机、实性病机的终点,故此我们提出“盆底瘀毒”学说,在中医药辨治这类疾病上发挥特色优势。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目的: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内痔,观察内痔改善对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2月15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8例,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应用化痔栓治疗1、2、4周后分别评价该人群的内痔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在治疗前和4周治疗完成后分别评价EPS化验结果评分,并比较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结果。结果:化痔栓使用1周后,患者便血量减少、便血频率降低,内痔症状改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重度症状患者明显减少,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2周后,便血量和频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中度、重度症状患者比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4周后,内痔的总有效率为94.1%,慢性前列腺炎中度症状患者仅占14.7%,无重度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的EPS化验结果评分、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均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痔及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二者呈平行好转。结论:化痔栓在改善内痔症状同时能减轻其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说明慢性前列腺炎的严重程度与内痔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存在内在联系。这为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彭杰[6](2021)在《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慢性前列腺炎(CP)的发展过程中,由炎症引起的前列腺成纤维细胞(PrF)增殖导致前列腺体实质纤维化,使治疗药物难以渗透进入腺体内发挥作用,因此CP具有高复发、低治愈率的特点。现代医学在治疗前列腺纤维化方面尚缺乏特异性的药物和方法。前期研究发现前列消汤可通过TGF-β1/Smads通路抑制PrF的增殖,并可促进其凋亡,但对其凋亡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在调控前列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C57BL/6小鼠的PrF体外诱导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用前列消汤稀释液进行干预培养,24h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探讨前列消汤调控PrF细胞凋亡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造模: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前列腺蛋白提纯液”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小鼠模型。细胞实验:1.通过分离EAP小鼠前列腺组织培养原代细胞并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PrF,并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2.用TGF-β1诱导PrF增殖建立体外PrF纤维化细胞模型。3.使用前列消汤稀释液进行干预培养,以含TGF-β1培养基的PrF细胞为模型组。4.CCK8法检测各组PrF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CCK8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检测结果显示,TGF-β1刺激过的模型组、溶剂组和前列消汤组与空白组比较,PrF细胞增殖明显(P<0.05);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与溶剂组比较,前列消汤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有明显差异(P<0.05),前列消汤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计算溶剂组与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和细胞抑制率,结果显示,与溶剂组比较,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前列消汤剂量与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采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溶剂组与空白组比较,PrF细胞凋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与溶剂组比较,凋亡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前列消汤浓度越高,凋亡率越高。3.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可观察到PrF细胞在爬片贴壁过程中呈多角星形或多个连成扁平网状,符合前列腺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结果显示,Bax、Bcl-2、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区域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且主要存在于胞浆中,结果显示,通过计算阳性反应面积的平均光密度值(AOD),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在模型组和溶剂组表达量比较空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前列消汤组低、中、高剂量组中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模型组和溶剂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凋亡蛋白Bcl-2在模型组和溶剂组的表达量比较空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前列消汤组低、中、高剂量组中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模型组和溶剂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列消汤对PrF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前列消汤的浓度与其对PrF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2.前列消汤对PrF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TGF-β1可以诱导PrF细胞的增殖,但对PrF细胞凋亡无明显作用。3.前列消汤可以抑制PrF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且前列消汤的浓度与其凋亡率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上调PrF细胞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了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PrF细胞凋亡,影响了纤维化的进程。

蔡国振(KuoChen Tsai)[7](2020)在《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常见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排尿异常、局部疼痛不适、严重情况下患者的生育功能也受到影响。目前其发生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很多治疗方法也被提出了。西药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主要是进行抗菌、消炎、止痛治疗,往往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甚理想且易难以根治,也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中医治疗本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原则。治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益精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比率较高的疗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中药栓塞、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等疗法,根据患者情况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总体疗效往往令人满意。而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其中,针灸的镇痛作用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而疼痛作为困扰CP患者的主要症状,可见针灸治疗CP有独特的优势。温针灸结合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对于各种风寒、寒湿、瘀血导致的疼痛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也有着客观的理论依据。唐纯志教授在多来临床工作中总结认为,CP患者病机在于肾虚为本。其中肾阳虚型CP中医症状表现为尿后滴沥,劳后白浊,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阳痿早泄或性欲低下。治之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温补肾阳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中温针灸也被医家门用于治疗肾阳虚型CP。迄今为止,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明温针灸可有效治疗此病。因而,本研究基于中医理论,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运用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观察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与普通针刺干预相比,对CP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焦虑抑郁状态、前列腺触诊情况、前列腺按摩液炎症水平、自身免疫水平及B超声像图前列腺病理变化的影响,为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提供研究证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2017年6月-2019年6月就诊的CP患者中,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出肾阳虚型CP患者,在参考众多文献后,设定本研究患者为100例。告知患者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同意后,通过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利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实施随机分配病例,两组按1:1的比例,将100例肾阳虚型CP患者分为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各50例。温针灸组运用温针灸治疗,取穴肾俞(双侧)、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双侧)、阴陵(双侧)泉、秩边(双侧),穴位定位参考《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3分钟,加以2cm艾灸穿于针炳上点燃,每穴灸3壮治疗。每日1次,连续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普通针刺组取穴同温针灸组,予单纯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es symptom index,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进行评估,且NIH-CPSI评分包括疼痛症状、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影响3个方面。前列腺组织触诊情况采用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进行评估。炎症水平采用前列腺液按摩(expressed prostatitis secretion,EPS)中白细胞计数积分(white blood cells,WBC)进行评估。自身免疫水平采用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进行评估。焦虑抑郁状态用焦虑量表评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量表评分(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前列腺影像学病理变化采用前列腺B超声像图中前列腺表面的光滑度、内回声均匀度及腺体大小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水平、TNF-α水平、SAS评分、SDS评分、B超声像图前列腺表面的光滑度、内回声均匀度及腺体大小等指标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成果:本研究一共收集病例100例,其中温针灸组、普通针刺组各50例。在本研究实施以及观察过程中脱落和剔除9例,实际完成患者病例91例,其中温针灸组46例患者,普通针刺组45例患者。1.基线比较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病程、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水平、TNF-α水平、SAS评分、SDS评分等指标进行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1)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普通针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7例,有效25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经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组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1)西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西医临床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普通针刺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9例,有效29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经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组的西医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疗效指标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NIH-CPSI积分的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变化进行组内比较,各项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温针灸组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且对疼痛症状和排尿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普通针刺组。(2)SAS、SD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3)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质地积分、前列腺周围组织压痛积分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前列腺触诊情况,且优于普通针刺组。(4)EPS-WBC计数、卵磷脂小体、IL-8和TNF-α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EPS-WBC计数积分、卵磷脂小体积分、IL-8和TNF-α水平都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EPS-WBC、卵磷脂小体、IL-8和TNF-α水平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够改善患者WBC、卵磷脂小体相关炎症水平和L-8、TNF-α自身免疫水平,且优于普通针刺组。(5)B超声像图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比较治疗后,两组前列腺B超声像图中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都比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B超声像图中腺体包膜、内部回声及腺体大小变化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能改善患者前列腺声像图中病理变化,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针刺治疗相比,温针灸治疗可显着改善肾阳虚型CP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触诊情况、前列腺炎症水平、自身免疫水平及前列腺声像图情况。温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阳虚型CP的疼痛症状及排尿症状(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且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CP的总有效率优于普通针刺,临床疗效肯定。综合上述结果,温针灸治疗CP具有一定优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王洪飞[8](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目的是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1: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埋线组(30例)和针刺组(3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取:百会、神庭、中极透曲骨、水道透归来(双侧)、关元、足三里(单侧)、三阴交(单侧)、太溪(单侧)、太冲透涌泉(单侧),每1周埋线1次,单侧穴位交替取穴,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针刺组与埋线组取穴一致,每周针刺6次,休息1日,疗程与埋线组一致。在实验之前,对患者的一般数据(年龄、病程)进行比较,以确认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观察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中医症状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的变化。结果:研究过程中脱落2例,最后穴位埋线组30例、针刺组28例纳入统计。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7%。穴位埋线组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改善(P<0.01)。穴位埋线组的CPSI积分、中医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1.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病情,穴位埋线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2.穴位埋线法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症状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抑郁状态等方面的治疗效果显着。3.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毛丹旦[9](2020)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证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中医体质与证型、中医体质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的相关性,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病重的影响因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和构建个体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调查研究方法,把宁波中医院男科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了符合标准的357例。(1)电子病历中收集35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和可能与患者病重有关的影响因素。(2)根据患者《中医体质观察表》的调查结果,判定出受试患者的体质类型。(3)对患者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4)整理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7份,回收357份,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357例患者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6.49(36.49±9.27)岁,其中3140岁者149人,占41.7%;2130岁者96人,占26.9%;4150岁者80人,占22.4%;5160岁者28人,占7.8%;≤20岁者4人,占1.1%。2.文化程度:357例患者中,本科及以上124人,占34.7%;高中文化87人,占24.4%;大专文化68人,占19%;初中文化58人,占16.2%;小学文化20人,占5.6%。3.婚姻状况:357例患者中,已婚(只一次婚姻且未分居)233人,占65.3%;未婚76人,占21.3%;离异再婚24人,占6.7%;分居12人,占3.4%;离异8人,占2.2%;丧偶4人,占1.1%。4.证型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下注证117人,占32.8%;气滞血瘀101人,占28.3%;肝肾阴虚证75人,占21.0%;肾阳不足证55人,占15.4%;其它9人,占2.5%。5.体质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质66人,占18.5%;气郁质65人,占18.2%;痰湿者44人,占12.3%;气虚质41人,占11.5%;平和质37人,占10.4%;阳虚者37人,占10.4%;阴虚质35人,占9.8%;血瘀质26人,占7.3%;特禀质6人,占1.7%。6.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357例患者中,NIH-CPSI评分最低4分,最高41分,平均分17.04(17.04±7.71),其中症状中度198(15分29分)人,占55.5%;症状轻度143(4分14分)人,占40.1%;症状重度16人(30分43分),占4.5%。7.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对中医体质与证型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15.992,p<0.001,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应分析湿热下注证型最相关的体质为湿热质与痰湿质;与肝肾阴虚证型最相关的为阴虚质和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型最相关的为气郁质;与肾阳不足证型最相关的为阳虚质。8..NIH-CPSI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以NIH-CPSI评分轻度为对照,经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收入情况、工作压力、性生活满意度、睡眠时间、每周骑行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NIH-CPSI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情况、睡眠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收入(OR=0.629,95%CI:0.503-0.785,p<0.001),睡眠时间(OR=0.686,95%CI:0.484-0.971,p=0.034)是造成NIH-CPSI评分低的主要因素;湿热质(OR=3.177,95%CI:1.310-7.702,p=0.011)与气郁质(OR=4.902,95%CI:1.897-12.666,p=0.001)是造成NIH-CPSI评分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慢性前列腺炎好发于青壮年。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要关心关注青壮年男性,尤其加强对男青年的性健康教育。2.在慢性前列腺炎中,中医证型主要以实证为主,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中医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护士辨体施护方向以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为主证,施以饮食调养、情志疏通、运动康复、中医外治护理等中医护理对策,改善偏颇体质,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低收入、睡眠不足、气郁质、湿热质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症状较严重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临床护理中除辨体施护外,尤其注意要满足患者的睡眠需求,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夏靖[10](2020)在《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归纳总结倪诚教授与王琦院士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传承特点,分析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可传承性、可延续性和可重复性问题,以期实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2.系统分析倪诚教授门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病案,探究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传承和组方用药规律,更新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归纳、跟师门诊学习、聆听体质中心各位老师的授课等方法,归纳总结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据此归纳,深入探究倪诚教授与王琦院士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传承特点。2.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本课题收集自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倪诚教授国医堂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160例医案,共492诊次。对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新数据录入平台,建立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和中药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处理数据。通过对医案中的症状、处方用药等信息提取、统计和分析,运用频数、关联规则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和学术传承。结果:1.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在发病学上,王琦院士认为体质因素参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过程。在病位认识上,王琦院士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病位在精窍,倪诚教授根据肝司阴器理论,认为精窍与肝经相关。在病机认识上,王琦院士提出病机三论(“热毒蕴结论”、“瘀血论”、“瘀浊阻滞论”)。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院士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湿热瘀浊阻滞精窍贯穿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整个过程。在防治思路上,王琦教授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特点,提出辨体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包括分群论治与分期论治。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教授关于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主病主方的基础上,重视精窍与肝经相关理论,加用茵陈蒿汤主入肝经,可清热祛湿,化瘀泄浊,此法贯穿于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论治的过程中。2.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在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中,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发现体质类型频数统计分析中,单纯的湿热体质176例,血瘀体质98例,兼夹体质(湿热体质与血瘀体质)115例。体质用药频数分析得出,湿热体质多用茵陈、滑石、黄芩、黄连;血瘀体质多用桃仁、红花;兼夹体质多用桃仁、茵陈、红花;基于关联规则的体质用药分析,血瘀体质核心调体药物桃仁、红花,湿热体质核心调体药物茵陈、滑石,兼夹体质多用桃仁-红花、桃仁-茵陈药物组合。对尿路刺激症候群用药频次统计后,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分别是乌药、黄柏、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生甘草、熟大黄、当归、苦参、桂枝、桃仁、浙贝母、白芍、肉桂、马鞭草、川萆薢。对盆腔疼痛症候群用药频次统计后,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分别是乌药、黄柏、熟大黄、生蒲黄、桃仁、当归、生甘草。基于关联规则对尿路刺激症候群进行分析,支持度124,置信度0.8,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黄柏-乌药、乌药-生蒲黄、黄柏-生蒲黄、黄柏-乌药-生蒲黄、黄柏-茵陈、茵陈-乌药、茵陈-炒山栀等。关联度较高的药物规则有黄柏,桃仁->熟大黄、桃仁,乌药->熟大黄、黄柏,生蒲黄,炒山栀->茵陈、黄柏,乌药,生蒲黄,炒山栀->茵陈、桃仁->熟大黄、生蒲黄,炒山栀->茵陈等;治疗尿路刺激症候群的核心药物是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熟大黄、当归、浙贝母、苦参、白芍、生甘草、桃仁、桂枝。基于关联规则对盆腔疼痛症候群进行分析,支持度为146,置信度为0.8,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黄柏-乌药、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黄柏-生蒲黄、黄柏-乌药-生蒲黄、熟大黄-乌药、黄柏-茵陈等,关联度较高的药物规则有炒山栀->茵陈、茵陈,乌药->黄柏、黄柏,生蒲黄->乌药、茵陈->黄柏、黄柏,茵陈->乌药、桃仁,乌药->熟大黄等。治疗盆腔疼痛症候群的核心药物是黄柏、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茵陈、炒山栀、当归。基于熵聚类方法对尿路刺激症候群处方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药对有茵陈-茜草、茵陈-菟丝子、虎杖-炒山栀、当归-王不留行、苦参-茜草等;核心药物组合有马鞭草-茜草-益母草、茯苓-牡丹皮-怀牛膝、川萆薢-茵陈-苦参-炒山栀等;新方药物组合有茯苓-牡丹皮-怀牛膝-泽泻-山药、川萆薢-茵陈-苦参-炒山栀-菟丝子-虎杖、茵陈-当归-苦参-炒山栀-浙贝母-菟丝子-虎杖等。基于熵聚类方法对盆腔疼痛症候群处方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药对有天花粉-延胡索、当归-红花、当归-虎杖等;核心药物组合有枳壳-川芎-赤芍、浙贝母苦参-炒山栀、桃仁-桂枝-熟大黄、桃仁-虎杖-熟大黄等;新方药物组合有枳壳-川芎-赤芍-甘松、浙贝母-苦参-炒山栀-菟丝子-川萆薢-虎杖-茜草、桃仁-桂枝-熟大黄-没药-川楝子-延胡索等。对医案中出现症状进行统计,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暗红舌、尿不尽、尿频、会阴胀痛、小腹坠痛、阴囊潮湿、齿痕舌、暗紫舌等。基于关联规则对症状进行分析后,支持度设定为60,置信度设定为0.6,关联度较高的症状规则为尿急,暗红舌->尿频、尿不尽,尿急->尿频、尿急->尿频、会阴胀痛,齿痕舌->暗红舌、齿痕舌->暗红舌、尿频->尿不尽等。基于单一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强关联分析得出,尿不尽、尿频、小腹坠痛、阴囊潮湿、尿急、尿分叉、尿热、尿无力、夜尿多、尿痛、尿等待、神疲、口干、腰痛、大便稀、尿中断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会阴胀痛、睾丸痛多用黄柏、乌药、桃仁、熟大黄;尿滴白、畏寒、腰酸、腹泻多用黄柏、茵陈、炒山栀、乌药;尿黄赤、不寐、阴囊潮热多用黄柏、乌药、茵陈;大便黏滞、急躁易怒、头面油多、汗多、多梦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乌药。症状组合与中药之间的强关联,其结果为尿频—尿不尽、尿频—尿急、尿频—小腹坠痛、小腹坠痛—阴囊潮湿、尿频—会阴胀痛等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尿不尽—小腹坠痛、尿频—阴囊潮湿、尿不尽—尿频—小腹坠痛等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生蒲黄;尿不尽—会阴胀痛症状组合多用黄柏、茵陈、乌药、生蒲黄、炒山栀;尿不尽—尿频—尿急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茵陈、生蒲黄;小腹坠痛—会阴胀痛症状组合多用黄柏、乌药、桃仁、熟大黄。通过以上对倪诚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医案的数据挖掘,发现倪诚教授在诊疗慢性前列腺炎尿路刺激症候群时常用黄柏、乌药、生蒲黄、茵陈、炒山栀、熟大黄、当归、浙贝母、苦参、白芍、生甘草、桃仁、桂枝,在诊疗盆腔疼痛症候群时常用黄柏、乌药、生蒲黄、桃仁、熟大黄、茵陈、炒山栀、当归。可以看出倪诚教授在继承王琦教授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三大症候群主病主方使用的基础上,都加用茵陈蒿汤加减方贯穿于症候群中,因茵陈蒿汤主入肝经,达精窍,以清热祛湿、化瘀泄浊,可主针对湿热瘀浊阻滞精窍的主要病机。同时,倪诚教授还继承王琦教授辨体论治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时辨病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缓解时主要以辨体论治。结论:1.总结分析倪诚教授与其导师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学、病机学、防治学、主病主方的传承特点,说明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可传承性、可延续性和可重复性。2.通过对倪诚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医案的辨体用药、辨病用药、症状用药等数据挖掘,发现倪诚教授在传承王琦院士诊疗慢性前列腺炎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组方用药思路有所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滋肾通关法相关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前列腺解剖特点
        3.2 调节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3.3 纳入文献高频中药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1.2 滋肾通关方潜在作用靶点构建
        1.3 慢性前列腺炎靶点网络构建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构建与合并
        1.5 基本本体功能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
        1.6 核心靶点网络的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2.2 活性成分靶点收集结果
        2.3 疾病靶点收集结果
        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5 GO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调控IL-6炎症因子表达
        3.2 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进展
    4 小结
第三部分 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滋肾通关方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造模方法
        3 给药方法
        4 实验取材
        5 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制备
        6 实验结果
    实验二 滋肾通关方对调控大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对大鼠血清IL-1 β/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2 对前列腺组织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实验三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滋肾通关法建立
    2 慢性前列腺炎与免疫调节
        2.1 前列腺疾病与免疫功能
        2.2 自身免疫性CP大鼠模型构建
        2.3 中医学肾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2.4 湿瘀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2.5 滋肾通关方对前列腺炎性反应与胶原纤维化的作用
        2.6 滋肾通关方调节免疫功能
    3 滋肾通关方干预前列腺炎-增生-癌疾病进展
        3.1 前期研究表明滋肾通关解毒法可降低PSA
        3.2 滋肾通关方可能抑制EMT过程
        3.3 滋肾通关方调控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曾庆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证经验总结
        1 病因病机
        2 诊断
        3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2.2 组方规律分析
        2.3 新方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乌药-石菖蒲治疗CP网络药理作用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平台及软件
        1.2 药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的筛选
        1.3 疾病靶标的获取
        1.4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
        1.5 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1.6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
        1.8 中医症候的反向推导
    2 结果
        2.1 乌药-石菖蒲药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信息
        2.2 乌药-石菖蒲药对成分-靶标网络关系分析
        2.3 乌药-石菖蒲药对与CP共同靶标分析
        2.4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2.5 基因功能与参与通路富集分析
        2.6 分子对接结果
        2.7 中医症候推导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核心组方有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1.2 核心组方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1.3 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标的收集与筛选
        1.4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靶标预测
        1.5 蛋白互作网络图的绘制与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组方有效化合物与作用靶点
        2.2 CP靶标与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
        2.3 PPI网络图分析
        2.4 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小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研究
        1.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证型
        1.4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1.5 总结与展望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2.1 慢性前列腺炎定义及分类
        2.2 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研究
        2.3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的研究
        2.4 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
        2.5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2.6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来源
        2.2 疾病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2.3 门诊病历收集、录入及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年龄统计
        3.2 证型统计
        3.3 症状统计
        3.4 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3.5 药物频次统计及类别分析
        3.6 高频中药统计分析
        3.7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结果
        3.8 聚类分析及核心方挖掘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常见证型、症状分析
    3 用药经验分析
        3.1 性味归经分析
        3.2 药物功效分析
        3.3 高频用药分析
        3.4 组方规律分析
    4 聚类及新方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英文词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患者知情同意
        2.2 病例来源
        2.3 中西医诊断标准
        2.4 病情程度评价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病例标准
        2.9 脱落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3.2 安全性观测
        3.3 观察客观指标
        3.4 疗效评价指标
        3.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6 治疗方法
        3.6.1 对照组治疗方法
        3.6.2 治疗组治疗方法
        3.6.3 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宣教
    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本次观察病例情况
    2 治疗组和对照组资料分析
        2.1 两组患者年龄与病程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3.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疾病分类
        1.3 影响因素
        1.4 病因
        1.5 现代医学治疗
    2 中医药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证候分型
        2.3 古代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5 中医治疗
    3 细胞因子TNF-α与IL-8 的讨论
        3.1 TNF-α与IL-8 的作用
        3.2 相关实验研究
        3.3 TNF-α与IL-8 在体液的表达
        3.4 TNF-α与IL-8 在血清的表达
        3.5 TNF-α与IL-8 的结果分析
    4.对照组药物的讨论
    5.加味萆菟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讨论分析
        5.1 加味萆菟汤治疗CP的理论基础
        5.2 加味萆菟汤方解
        5.3 单味药物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相关细胞因子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1.1 痔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2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2.1 痔病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2.2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
        2.2 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2.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2.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2.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3 讨论
        3.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调查讨论
        3.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3.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3.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3.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4 结论
        4.1 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和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关系
        4.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4.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4.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4.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论
        4.6 “盆底瘀毒”学说的提出与临床实践
第二章 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1.10 样本量计算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3 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2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
    3 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型
    4 治疗
    5 传统医学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和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物
        1.5 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
        2.2 实验药物制备
        2.3 C57BL/6 小鼠前列腺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培养
        2.4 免疫荧光法鉴定PrF细胞
        2.5 CCK8 法检测PrF细胞生长曲线
        2.6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后对PrF细胞毒性
        2.7 CCK8 法检测TGF-β_1诱导PrF细胞增殖情况
        2.8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
        2.9 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 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
        2.11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C57BL/6 小鼠前列腺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培养
        3.2 免疫荧光法鉴定
        3.3 PrF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3.4 前列消汤干预后对PrF细胞毒性
        3.5 CCK8 法检测TGF-β_1诱导PrF细胞增殖情况
        3.6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
        3.7 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 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3.8 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
        4 讨论
        4.1 前列腺组织纤维化
        4.2 TGF-β_1与前列腺组织纤维化
        4.3 中医药干预Bax/Bcl-2-Caspase-3 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4.4 前列消汤的组方原则和应用
        4.5 前列消汤对EAP小鼠PrF细胞的作用
        4.6 前列消汤对Bax/Bcl-2-Caspase-3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祖国医学对CP的认识
        1.1.1 古代医家对CP的认识
        1.1.2 现代医家运用中医理论对CP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CP的认识
        1.2.1 CP的分型
        1.2.2 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3 CP的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试验设计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观察记录
        2.2.4 统计学分析
        2.2.5 伦理学问题及处理
        2.2.6 事件观察
        2.2.7 安全性评价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疗效
        2.3.3 疗效性指标
    2.4 讨论
        2.4.1 立题依据
        2.4.2 温针灸治法分析
        2.4.3 辨证选穴分析
        2.4.4 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机理探讨
    2.5 结论
    2.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治疗
    2.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名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治疗
    3.穴位埋线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机理研究
    2.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机理及优势
    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选穴依据
    4.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研究结果分析
    5.对于本次研究的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1.1.1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1.1.3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4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及NIH-CPSI量表使用现状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辨证分型
    1.3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型
        1.3.2 体质的特点
        1.3.3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
        1.3.4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确定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收集
        2.2.1 病历分析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
        2.2.2 问卷调查法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和NIH-CPSI症状
        2.2.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样本量估算
    2.3 资料分析
        2.3.1 患者资料描述
        2.3.2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2.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问卷调查法的质量控制
        2.4.1 调查表的选择
        2.4.2 调查人员
        2.4.3 调查过程
        2.4.4 调查内容
        2.4.5 问卷数据录入和处理
    2.5 本研究涉及伦理
        2.5.1 伦理审批
        2.5.2 知情同意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分布情况
        3.1.1 患者人口学资料
        3.1.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1.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情况
    3.2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3.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患者相关资料分析
        4.1.1 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4.1.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1.3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4.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特点
    4.2 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
        4.2.1 中医体质与证型密切相关
        4.2.2 对治疗及临床施护的启示
    4.3 患者NIH-CPSI病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气郁质
        4.3.2 湿热质
        4.3.3 睡眠时间
        4.3.4 收入情况
        4.3.5 病重影响因素对心理护理的启示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性
    5.3 本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1 慢性前列腺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2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综述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内容: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
    第一部分: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查阅与归纳文献
        1.2 跟师门诊学习
        1.3 聆听相关授课与讲座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发病学上的认识
        2.2 病机学上的认识
        2.3 防治学上的认识
        2.3.1 分群论治
        2.3.2 主病主方
        2.3.3 分期论治
        2.3.4 辨体论治
        3 医案举隅
    第二部分: 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数据挖掘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医案数据规范化处理
        2 数据的组建
        3 原始数据的采集、记录、录入与处理
        结果
        1 病案的一般信息
        2 辨体用药
        3 辨病用药
        4 症状用药
        讨论
        1 辨体用药分析
        2 辨病用药分析
        3 症状用药分析
        4 基于熵聚类方法的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5 倪诚教授对王琦院士慢性前列腺炎处方用药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与不足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中医体质量表
    附录二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
个人简历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志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D]. 张天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D]. 黄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张增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D]. 李宇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D]. 彭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D]. 蔡国振(KuoChen Ts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王洪飞.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9]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D]. 毛丹旦.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10]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传承和数据挖掘研究[D]. 夏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慢性前列腺炎论文 前列腺按摩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 前列腺炎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下一篇:上海实现“智能”职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