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1](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晋兆谦[2](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娟丽[3](2020)在《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外感风寒、风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且年龄分布在1-80岁之间的门诊及住院的气虚证型、阴虚证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7例ITP患者,其中男性63例占比42.9%,女性84例,占比57.1%;处在慢性期114例,占比77.6%,持续期和新发患者分别占13例和20例,分布占比8.8%和13.6%;气虚证患者78例,占比53.1%,阴虚证患者69例,占比46.9%;无外感ITP患者73例,占比49.7%,外感ITP患者74例,占比50.3%,其中外感风寒证患者38例,占比25.9%,外感风热证患者36例,占比24.5%。2.气虚证、阴虚证中外感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免疫指标比较,CD3+、CD4+、CD8+、CD4+/CD8+表达均具差异(P<0.05),淋巴细胞亚群CD3+(%)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4+(%)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8+(%)在外感组表达大于无外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未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3.外感风寒阴虚证ITP患者和外感风热阴虚证ITP患者比较,CD3+、CD8+表达和B淋巴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表达两种证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国内相关文献描述基本一致。2.外感风寒、风热对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影响但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外感风寒、风热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均有影响。
杨立芳[4](2019)在《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热安血汤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试验前通过SPSS软件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齐同可比性。入组后治疗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清热安血汤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两组均连续观察一个疗程,并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来判定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入组本次临床试验,其中4例因未按规定服用药物、脱离连续等原因未完成观察试验,最终共纳入64例患者进行医学统计,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症候方面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显效13例,良效13例,有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显效4例,良效18例,有进步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疗效观察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清热安血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血热妄行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单用醋酸泼尼松的对照组,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醋酸泼尼松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王攀[5](2019)在《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研究及益气摄血颗粒药效学探索》文中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国内外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面部、四肢、脏器等常有出血现象,出血程度严重时可威胁到生命。中医将ITP分为血热妄行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4种证型,其中气不摄血证是中医临床上ITP最常见的证型。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也未能统一,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的关键手段。因此,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ITP气不摄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此模型上对益气摄血颗粒(Yiqishexue Granules,YQSX)的药效学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模拟ITP气不摄血证患者的疾病和证候表现,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动物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动态研究,阐明其病理变化的过程,此外在该模型上对益气摄血颗粒的药效学进行初步探索,为ITP气不摄血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1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采用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anti-platelet serum,APS)复合睡眠剥夺的方法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3周(正常组、模型组)、4周(正常组、模型组)、5周(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2只。3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4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2周睡眠剥夺,第3、4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5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2、3周睡眠剥夺,第4、5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实验结束后,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出血情况、脾脏指数、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等相关疾病指标和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舌象等相关证候指标,确定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周期及方法。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在确定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造模周期(3周)与方法(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的基础上,结合该模型特点选取7d、10d、21d 3个时间点进行动态观察。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9只)、模型组(45只),第7d、10d、21d后各取一批小鼠进行指标检测,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出血分级、骨髓巨核细胞分类及计数、脾脏指数、脾脏病理、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肺脏病理等相关疾病指标,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等相关证候指标,以及PLT形态、活化与功能、凋亡等相关指标。3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YQSX高剂量组(15.22g生药/kg)、YQSX低剂量组(7.61g生药/kg)、醋酸泼尼松组,每组12只。第1次腹腔注射APS24h后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d。各给药组给药体积均为20ml/kg/d;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出血分级、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等相关疾病指标,体质量、抓力、舌象等相关证候指标和血小板活化、凋亡相关指标。结果:1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外周血PLT计数均显着降低(P<0.01);脾脏指数均显着增大(P<0.01);3周、4周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5周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显着减小(P<0.01);CD3+T 细胞、CD4+T 细胞、CD8+T 细胞、CD4+/CD8+均显着降低(P<0.05-0.01),3周模型组小鼠CD19+B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4周、5周模型组小鼠CD19+B细胞明显降低(P<0.05)。(2)证候指标正常组小鼠毛色亮白光润,大便黄褐色、成条状;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毛色粗糙暗黄、有眯眼与竖毛情况,大便黑褐色或湿便。与正常组比较,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抓力均显着降低(P<0.01);3周、5周模型组小鼠脉搏幅度显着降低(P<0.01),4周模型组小鼠脉搏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舌面R、G、B、R/B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3周模型组小鼠舌面R/G值明显降低(P<0.05)。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7d时模型组小鼠无出血情况、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10d、21d时模型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现象、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PLT计数均显着降低(P<0.01);7d时模型组小鼠的颗粒巨、产板巨、巨核细胞总数明显降低(P<0.05),10d时模型组小鼠的幼稚巨明显降低(P<0.05),颗粒巨、裸核巨、巨核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P<0.05),21d时模型组小鼠的幼稚巨、颗粒巨、裸核巨、巨核细胞总数均显着增高(P<0.05-0.01);7d时模型组小鼠的CD3+T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21d时显着降低(P<0.01),7d、10d时模型组小鼠的CD4+T细胞均显着降低(P<0.01),21d时无明显变化(P>0.05),7d模型组小鼠的CD8+T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21d时无明显差异(P>0.05),7d、21d时模型组小鼠的CD19+B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时无明显变化(P>0.05)。(2)证候指标正常组小鼠的毛色亮白、光润,大便黄褐色、成条状,精神状态良好,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毛色较暗、粗糙,有眯眼与竖毛情况,大便黑褐色或湿便。与正常组比较,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均显着降低(P<0.01)。(3)PLT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TPO、TGF-β1、β-TG、PF4、ATP、ADP、CD62P、ROS-MFI 均显着增高(P<0.05-0.01);7d、10d 时模型组小鼠△屮m显着降低(P<0.01),21d时显着升高(P<0.01);7d时模型组小鼠PNA、PMA均无明显变化(P>0.05),10d时均显着降低(P<0.01),21d时PNA明显增高(P<0.05)、PMA显着降低(P<0.01)。3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有出血现象;外周血中PLT计数显着下降(P<0.01);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CD3+T 细胞显着下降(P<0.01)、CD4+T 细胞、CD8+T 细胞、CD4+/CD8+、CD19+B细胞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剂量组小鼠出血现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YQSX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PLT计数明显增高(P<0.05);醋酸泼尼松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醋酸泼尼松组小鼠CD3+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高(P<0.01),CD4+/CD8+显着下降(P<0.01),CD4+T细胞、CD19+B细胞均无明显变化(P>0.05)。(2)证候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抓力显着下降(P<0.01);R/G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低剂量组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醋酸泼尼松组小鼠抓力无明显变化(P>0.05),YQSX高、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0.01);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低剂量组小鼠R/G值无明显变化(P>0.05)。(3)PLT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CD62P、AV无明显变化(P>0.05),但有明显升高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低剂量组小鼠CD62P均无明显变化(P>0.05),YQSX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YQSX高、低剂量组AV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有明显降低趋势。结论:1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建立周期为3周,建立方法为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为先形成气虚后出血又加重气虚的动态过程,符合中医气不摄血的病因病机。3益气摄血颗粒可提高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的抓力和外周血小板计数,抑制血小板活化,对其疾病和证候的主要指标有改善作用。
李露[6](2019)在《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的疗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各含15人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是升板膏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是仅予以泼尼松治疗,各组治疗时间皆为2月,两组在疾病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前后相互比较,与此同时并监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变化、消化道反应等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与73.3%,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改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6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对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的影响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消化道反应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在其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了其疗效的肯定性。(2)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可以明显升高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且可达到稳定与控制病情的目标。(3)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能起到协同效应,可保持疾病疗效,改善中医症状与体征,减少泼尼松对消化道的毒副反应,且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影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程海晏[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ITP用药规律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近20年国内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今后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检索的方法,检索1999年至2018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运用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中医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并逐一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药数据库,对处方中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并用SPSS Statistics 20.0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初步探讨现代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检索到154篇文献,涉及到的处方共179首,其中含单味中药173味,总用药频次达204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甘草(117次),其他使用频次达40次以上的药物包括黄芪116次、当归95次、生地黄93次、仙鹤草83次、白术76次、丹皮71次、党参61次、墨旱莲59次、茜草58次、茯苓56次、三七47次、白芍46次、女贞子44次、赤芍43次、熟地黄43次、阿胶41次、紫草41次。(2)检索到的173味中药可归为17种中药类别,运用频率最高的中药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次之。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用的药对有墨旱莲与女贞子、生地黄与丹皮、黄芪与当归、赤芍与水牛角、白术与茯苓等,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和配伍。(3)检索到的154篇文献中涉及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处方共51首,其中含单味中药114味,总用药频次达634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甘草(41次),其他使用频次达10次以上的药物包括黄芪(40次)、生地黄(34次)、当归(31次)、仙鹤草(29次)、丹皮(24次)、墨旱莲(23次)、白术(22次)、党参(20次)、茜草(20次)、茯苓(18次)、女贞子(16次)、赤芍(15次)、紫草(14次)、三七(13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的常用药对分别为:酸枣仁与龙眼肉、墨旱莲与女贞子、生地黄和丹皮、山药和枸杞子等,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和配伍。结论: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甘草、黄芪、当归、生地黄、仙鹤草等,主要用药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现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服务于临床。
包琪琪[8](2019)在《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中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探讨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热妄行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激素治疗的一组命名为西药组,激素加裴氏升板方的一组命名为中西组。14d为一周期,共观察4个周期,通过观察两组ITP第0、7、14、28、42、56 d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出血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价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记录肝肾功等评价裴氏升板方是否安全。结果:西药组有2例脱落病例,故中西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4、22例病例进入统计,试验结果显示:1.PLT:治疗前后,中西组及西药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以往,但中西组升高的更为明显,P<0.0000,说明裴氏升板方确能升高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2.出血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积分均较前下降,中西组出血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为明显,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01,说明裴氏升板方可改善血热妄行型ITP患者的出血。3.中医临床症状: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示下降,P=0.042;中西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中西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方面优于西药组,这仍然说明裴氏升板方能有效缓解血热妄行型ITP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安全性指标: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发生异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无肝肾功损害、胃肠道、心血管等明显副作用。结论:1.裴氏升板方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治疗血热妄行型ITP确有疗效;2.裴氏升板方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积分计数,减少出血,改善预后;3.裴氏升板方能明显改善ITP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徐志刚[9](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型和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1996年至2016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候分布以及证素组合规律、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并最终确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方药。结果: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瘀血、火(热)。2.156篇文献中共涉及133首中药复方,共涉及单味中药165味,用药频次达1718次,其中用药频次超过100次的分别为甘草、黄芪、当归、牡丹皮、生地。中药用药类别最多的分别是补虚药,其次是止血药和清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补益气血、止血化瘀以及清热凉血是临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为补虚药、止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郝颖[10](2017)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失范与紫癜康颗粒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临床上多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结缔组织病,还可见患者皮肤、粘膜上有瘀点和瘀斑,也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等。当属中医血证中的“肌衄”“紫斑”“葡萄疫”。本病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中的紫癜,中医对该病辨证论治,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优势。然而在权威文献之间、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学术界内部,辨证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临床辨证治疗、经验传承及相关中药新药研发都造成了很多困难。因此分析该病的辨证差异及利弊,寻找、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是十分必要的。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血小板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通过对ITP模型小鼠的观察,从整体、细胞、血小板、细胞因子等多个方面来研究ITP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应用由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得到的有效方改良得来的紫癜康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影响,从而推测出紫癜康颗粒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通过对ITP辨证规范的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简称《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简称《原则》)、6个版本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通过对以上几类权威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权威文献中对该病在辨证问题上的差异情况。从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这20年里关于中医治疗ITP的期刊文献。从中选取辨证比较明确的文献67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回顾性考察分析了学术界对ITP的辨证情况。通过免疫法造模,建立ITP小鼠模型。模型组与正常组每天给予蒸馏水0.4ml/20g的比例进行灌胃,其他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每日一次,共给药14天,于造模第十五天处死各组小鼠,获取血、骨髓等实验材料。对ITP模型小鼠整体状态、体重、紫癜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剂量紫癜康颗粒治疗及其他治疗组对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及骨髓中多种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权威文献、学术界ITP辨证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证标准并不统一。表现在《标准》《原则》与各版本《中医内科学》教材之间,本病辨证大体比较集中,但不完全一致,没有统一的标准,症状复杂多样,互有异同。临床辨证各行其是,在权威文献辨证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离散。同证异名、同症异名现象十分普遍;各证所属的症状臃肿繁杂,且存在大量复合和交叉症状,关键是各证所属症状多数来历不清,使各辨证标准形同虚设。症状名称不规范。在该病的中医辨证症状中,多次出现不规范的中医症候名称,甚至将西医理化诊断指标参与中医辨证诊断,使得中医辨证上产生混乱。2.模型组小鼠体重较正常组小鼠明显下降,各给药组治疗后小鼠体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造模后ITP小鼠躯干近四肢处出现皮下肉眼可见的紫斑,经过给药组治疗后有所减轻;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细胞中IL-3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均降低且有显着差异(P<0.05)。IL-6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1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TP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的含量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TGF-β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紫癜康高剂量组、紫癜康低剂量组均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和高、中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6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和中、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11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TPO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剂量组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病辨证中,证名繁多,逻辑关系混乱,虽来自临床却存在脱离实际的状况。因此,学术界应该结合病情,去伪存真,统一称谓,删繁就简,尽快实现ITP证名和辨证数量的规范。只要剔除与该病无关的症状,理清证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与证有从属关系的症状,剔除无关的症状。只有全面删除与该病毫无关联的症状,结合临床实际整理规范同症异名、交叉重叠的症状和舌苔脉象,把症状限控在合理、规范的范围内,自然会把那些空穴来风的证或数证兼杂的复合证一并减下来,才能实实在在把学术界纷杂混乱的证减下来,实现为证“减肥瘦身”的目的。接下来,再确定一个好的预调查量表,对实现前瞻性辨证规范十分重要。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明确各组症状集合,再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组症状集合的证的属性。在此基础上,经过学术界的反复验证,才可确定为普遍认可的辨证规范,进而上升为行业内的辨证标准。2.紫癜康颗粒可能是通过降低骨髓IL-3、IL-6、IL-11、TGF-β1含量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TPO浓度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来达到升高外周血小板计数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病例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随机化分组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
| 2.7 统计学处理 |
| 2.8 技术路线图 |
| 二、结果分析 |
|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
|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
|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
|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
| 三、讨论 |
|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
|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
| 4 临床结果分析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
| 三、总结与展望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样本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2.研究步骤和方法 |
| 3.伦理审查 |
| 4.技术路线图 |
| 5.质量控制 |
| 6.统计方法和样本量估算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 1.6 安全性观测 |
| 1.7 疗效性观测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
|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
| 2.2 两组患者ITP疾病疗效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症候积分比较 |
| 讨论 |
| 1 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 1.1 病名的认识 |
| 1.2 病因的认识 |
| 1.3 病机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
| 2.1 概念的认识 |
| 2.2 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 清热安血汤 |
| 3.1 清热安血汤的组成及服法 |
| 3.2 方解 |
|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观察指标选择的体会 |
| 研究结论 |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表格 |
| 1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 2 中医证候积分 |
| 3 ITP出血评分量表 |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C 病例报告表 |
| 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综述 气不摄血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中医治疗气不摄血型ITP的临床研究 |
| 3 动物实验研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技术路线图 |
| 实验一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方法 |
| 2.1 制备APS |
| 2.2 实验分组与造模方法 |
| 2.3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 2.4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 4 讨论 |
| 4.1 ITP气不摄血证的西医、中医临床诊断 |
| 4.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的疾病和证候相关指标的结果及评价 |
| 4.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 5 小结 |
| 实验二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2 方法 |
| 2.1 实验分组与方法 |
| 2.2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 2.3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 2.4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 3.3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 |
| 4 讨论 |
| 4.1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疾病指标的动态变化 |
| 4.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证候指标的动态变化 |
| 4.3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血小板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变化 |
| 5 小结 |
| 实验三 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实验仪器 |
| 2 方法 |
| 2.1 造模方法 |
| 2.2 分组与干预 |
| 2.3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 2.4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 2.5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 3.3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 |
| 4 讨论 |
| 4.1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疾病指标的作用 |
| 4.2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证候指标的作用 |
| 4.3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的作用 |
| 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4 治疗方法 |
| 5 观察内容 |
| 6 统计分析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2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 3 中医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
| 4 血小板数值比较 |
| 5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6 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 |
| 7 空腹血糖数值变化比较 |
| 8 消化道反应比较 |
| 9 不良事件说明与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西医学对 ITP 的认识 |
| 2.西医学对 ITP 的治疗 |
| 3.中医学对 ITP 的认识 |
| 4.导师对 ITP 的认识 |
| 5.升板膏立方依据以及药理研究 |
| 6.临床疗效分析 |
| 7.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脱落或剔除患者例数说明 |
| 附录 C 临床观察表 |
| 附录 D 不良事件记录表有无 |
| 附录 E 患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 F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1 中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名的认识 |
| 1.1.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3 古代医家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辨证论治 |
| 1.1.4 现代医家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辨证论治 |
| 1.1.5 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 1.2.1 概述 |
| 1.2.2 病因研究 |
| 1.2.3 发病机制的研究 |
| 1.2.4 西医学治疗方法 |
| 第二章 现代医家用药规律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资料来源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处方收集与整理 |
| 2.1.5 数据库建立和转化 |
| 2.1.6 统计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期刊来源统计结果 |
| 2.2.2 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
| 2.2.3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 2.2.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 |
| 2.2.5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 2.2.6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 第三章 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研究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
| 3.2.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 3.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 |
| 3.2.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 3.2.5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现代医家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分析 |
| 4.1.1 ITP高频用药分析 |
| 4.1.2 ITP用药类别分析 |
| 4.1.3 ITP高频用药聚类结果分析 |
| 4.1.4 ITP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 4.2 现代医家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分析 |
| 4.2.1 慢性ITP高频用药分析 |
| 4.2.2 慢性ITP用药类别分析 |
| 4.2.3 慢性ITP高频用药聚类结果分析 |
| 4.2.4 慢性ITP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 2 试验方案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统计处理 |
|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
| 4.结果 |
| 4.1 入组情况 |
| 4.2 基线资料 |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 4.5 不良事件 |
| 讨论 |
| 1 裴正学教授治疗ITP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 |
| 西医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简表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1.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
| 1.1.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
| 1.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
| 1.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
| 1.4 筛选方法 |
| 1.4.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
| 1.4.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
| 1.5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 2.1.1 检索结果 |
| 2.1.2 证素分布规律 |
| 2.1.3 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聚类分析 |
| 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 2.2.1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单味中药频率分析 |
| 2.2.2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味中药分类分析 |
| 2.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 |
| 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 1 权威文献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分析 |
| 2 学术界中ITP辨证的综合分析 |
| 3 对ITP辨证现状的思考 |
| 论文二 紫癜康颗粒治疗ITP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紫癜康颗粒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机制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1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