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单味麻籽治疗慢性咽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单味火麻仁治疗慢性咽炎(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宁[1](2021)在《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肾脏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显着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发展。目前,对于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结合本病的分期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慢性肾脏病早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延缓病程进展为主;慢性肾脏病中期,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的干预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则需要考虑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但是上述治疗措施,只能控制患者的原发病及并发症,但是无法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干预及治疗对于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理改变的进展。挖掘中医名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于大君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诊疗三十余年,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的借助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对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评价于大君教授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并且挖掘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从而全面总结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为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提供中医药方法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于大君教授门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主要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信息、处方及其辅助检查等。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病程、合并症、并发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辨证、处方等。应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及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患者基本信息及疾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患者54人,其中男性33例,占总人数的61%;女性21例,占总人数39%。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57.91±15.56岁。年龄分布在60-69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54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29例,约占53.7%,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1例,约占20.37%;代谢性疾病肾损害患者7例,药物性肾损害1例,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病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1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54例患者中病程最短者1年余,病程最长者30余年。平均病程年限为7.54±0.81年。其中患病病程6-10年者最多,为24例,约占44.4%。54例患者中合并症主要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2型糖尿病为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9例,高脂血症32例,高尿酸血症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11例。54例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并发症中以CKD-MBD及肾性贫血为主,其中并发CKD-MBD者28例,肾性贫血者18例。54例患者治疗前CKD分期主要以3期为主,27例,占纳入患者的50%。其次2期患者15例,约占27.8%,4期患者7例,占13%,5期患者5例,占9.3%。54例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主要以虚劳为主,共计19例,血尿12例,尿浊及水肿各占10例,有3例患者诊断为腰痛。中医辨证分型,其中主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兼证主要以湿瘀互阻证为主,其次为痰浊中阻证、中焦湿热证及脾虚水湿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见症状主要以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脘腹胀满、水肿、夜尿清长、腰酸膝软为主。疗效评价结果: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由治疗前的21.52±7.55降至治疗后10.26±4.2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血肌酐由治疗前158.33±85.39降至145.94±85.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由治疗前48.02±21.81升至55.06±2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变化且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39例,稳定患者2例。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显效患者15例,有效11例,稳定20例,无效8例。治疗前后血肌酐显效患者10例,有效9例,稳定27例,无效8例。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张处方,共涉及药物164味。其中黄芪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约为88.43%。使用频率大于50%的中药有7味,依次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164味中药的主要功效依次包括利水消肿、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燥湿化痰、生津养血。药物四气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依次是平、温、寒、微温,以上4种累计频率可达83%。药物五味主要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9%。较少使用性味酸、涩的中药。药物归经主要以肝、脾、肺、肾、胃为主,累计频率达81%。对216张处方中164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的复杂网络图。其中核心药物组成依次包括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黄连、泽泻、党参、莪术、巴戟天。结论1.于大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2、3期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具有显着疗效。对于4、5期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的差异虽然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其变化体现为逐步改善的发展趋势。上述结果与纳入患者的年龄较大,疾病病程较长、观察治疗周期较短、纳入4、5期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较多等因素相关。2.通过对上述54例患者216张处方的数据挖掘得出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高频药物主要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临床遣方用药较为平和,以平补平泻为主。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以健脾和补肾为主,临床常用黄芪、党参、熟地黄、山药、白术等健脾益肾。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温阳,常用巴戟天等。对于本虚较重的患者擅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如龟甲胶、鹿角胶等。祛邪主要针对湿热、痰浊、瘀血、气滞为主。常用荷叶、薏苡仁、黄连等清热利湿;石菖蒲、苍术等燥湿化痰;丹参、莪术、地龙、鬼箭羽等活血化瘀通络;陈皮、苏梗等行气。在兼顾本虚标实之外尤其重视给邪以出路,常用大黄等通腑泄浊;泽泻、萆薢等利尿通淋。而且根据以药测方,总结于大君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常用方剂。常用益气补肺常用如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脾健脾常用如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益肾滋阴温阳常用如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肺脾肾兼顾常使用如参芪地黄汤、麦味地黄汤等地黄汤系列方;对于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表现为肾虚失其固摄的患者使用如金锁固精丸等。针对湿热之邪,属于湿滞脾胃者常用平胃散;湿热内蕴者常使用苏叶黄连汤、三仁汤;湿热下注者八正散、四妙丸;针对痰浊之邪,常使用二陈汤、橘皮竹茹汤;针对气滞者常使用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针对瘀血之邪,常使用鬼箭羽、泽兰、益母草等血水同调;或丹参、延胡索、郁金等气血同调;或水蛭、地龙、穿山龙等活血通络。其次,重视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安。利小便常使用方剂如八正散、冬葵子茯苓散等;常用药如车前子、白茅根等;通大便常用熟大黄,因气阴两伤,肠道失润者,常伍麻子仁等质润多脂之品。3.于大君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常从脏腑辨证论治及病因辨证论治入手,脏腑辨证论治主要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从肺论治,主要由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毒邪侵袭肺络所致,发病之初往往以风热表实证为主,久则转变为肺气亏虚证。故发病之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兼以益气固表;从脾论治,主要由于脾气亏虚,湿邪内蕴所致。因此临床常从健脾化湿入手论治;从肾论治,主要由于肾虚为主,进而需区分以偏阴虚还是偏阳虚为主,或者阴阳两虚,治疗主要采取补肾温阳或滋肾养阴,同时需兼顾其阴阳互根,临证遣药组方需谨记滋阴须佐温阳,温阳不忘滋阴。其次,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蛋白质为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肾失固摄是导致精微物质外泄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于大君教授临床上常用补肾涩精法治疗蛋白尿。病因辨证论治主要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于大君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础。进而根据其病因偏痰浊与血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于大君教授临床用药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临证遣方用药具有精细平和,用量轻巧的特点。临床常选用性味平和之品。其次,于大君教授认为阳气为全身之气的根本,温煦、推动全身气机的运行,阳气亏虚,则气机壅滞,久则酿生湿、浊、痰、瘀等邪。因此,治疗上针对此类本虚标实之证,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温阳;临床组方配伍注重调畅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擅用“通法”。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标实常以湿、浊、痰、瘀等邪为主,以上诸邪易壅塞气机而致病,故宜用通法,宣通气机,气机调畅,邪去正安。

林呈翰[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统计工具-数据挖掘,在古代医籍诊案的基础上,对现代期刊中玉液汤进行频数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等。揭示玉液汤之诊治用药规律,有助于临床进一步运用。研究方法:对1955~2018年的中医期刊文献库记载的所有玉液汤进行搜索下载,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逐条记录玉液汤临床医案诊疗信息。将这些信息规范药名、病名、症状和证候等术语,对这些医案建立数据库,并运用MedcaseV3.2数据挖掘工具进行统计处理,依据统计数据重点在症状、病种、方药、病机等几个方面深入挖掘分析探讨玉液汤。研究结果:提炼期刊中484诊次医案进行数据研究分析,性别方面,232诊次为女性,252诊次为男性患者;年龄方面,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仅4岁(小儿夏季热);年龄段方面,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年龄段分别为:50~59岁、40~49岁、30-39岁这三个年龄段。①中西医病名方面,频率在5%以上的所有中西医疾病病名主要有糖尿病、冠心病这两种病名。依据频次排序前十位西医病种中,其中内分泌系统疾病占多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重症肌无力;频次在十次以上的中医病种为:消渴病、胸痹、项痹、内燥,疾病种类统计显示分布广泛,中医特色之异病同治突显无疑。②临床表现方面,主症总数共计30类别,频率大于30%的主症包括乏力、口干、多饮、神疲、尿频、尿有泡沫、寐差、头晕、心烦。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分析,所有症状间只有口干与乏力两组项集支持度最高,多饮与口干的项集支持度次之。神疲、乏力与多饮三个症状为置信度最高的症状。关联项集分析显示,关联项集最多的症状是乏力(达8项),次之为口干(共7项集)。③舌苔方面,统计显示最常见的舌质为质红(61.78%),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质红明显高于其余舌质出现的频率。频率最高的舌苔为苔薄白(31.40%)、苔薄(25.21%),结果显示苔薄白和苔薄频率均在20%以上,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苔薄白和苔薄明显高于其余舌苔出现的频率。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分析,A→B示舌质红与苔薄白、苔薄的关联度最密切,支持度非常高。B→A示苔薄白、苔薄与舌质红的关系也较密切,其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从内关联分析来看,舌质红与苔薄白、苔薄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之高。④脉象方面,频率数据分析,细脉频率最高,其次为弦脉,由高到低脉象依次为细脉(85.74%)、弦脉(57.44%)、滑脉(43.80%)、数脉(25.83%),频率均大于20%。对脉象相兼性进行内关联规则数据统计分析,A→B示细脉与弦脉的关联度也大,B→A示弦脉与细脉的关系也较密切,说明,常见的相兼脉为弦脉和细脉,弦滑细脉为常出现的三脉相兼脉。⑤病机方面,统计显示,频率最高的病机有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两种病机,气阴两虚病机频率最高(72.73%),这两个病机频率均在5%以上。对病机之间进行内关联分析,其中有三组关联度最高,分别为气虚失摄与阴血不足组,肾虚胃燥与气阴两虚组,血瘀内阻与气阴两虚组,第一组气虚失摄与阴血不足组的关联度最高,支持度达0.0331,置信度为1.000。对治法进行内关联分析,数据显示,其中两组治法关联度高,分别为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组、活血化瘀与益气养阴组,其中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关联度最高(支持度达0.4261)。⑥药物方面,药物频次分析所示,排序在前十的高频次药物分别为:黄芪、葛根、山药、五味子、知母、天花粉、鸡内金、丹参、生地黄、麦冬。其中除玉液汤原方剂药物外,丹参(38.22%)、生地黄(30.79%)、麦冬(30.37%)药物频率较高。对药物进行内关联数据分析,其中黄芪一味与葛根、五味子、知母、山药均呈双向相关性。⑦药物外关联规则数据分析显示,与黄芪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多饮、头晕、口干;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症状主要有乏力、多饮、口干、头晕;与五味子、山药关联度较高的症状均为多饮、口干、乏力;与五味子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主要有苔薄、质淡、质淡红、质红;与黄芪之间产生外关联规则的舌象主要有质淡红、质暗、质淡、苔薄白、苔薄;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为苔薄、质暗、苔薄白、质淡红;与山药关联度较高的舌象为质淡、苔薄、质淡红、质红、苔薄白;滑脉与黄芪关联度最高,与黄芪相关度较高的脉象还有滑、弦、数脉,与五味子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细、弦、滑,与葛根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细、弦、滑,与山药关联度较高的脉象为数、滑、弦、细。结论:本次研究所示,临床中运用玉液汤治疗涉及的中西医疾病种类分布非常广泛,王旭导师临床善用此方加减,治疗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疗效显着。虽然治疗病种不一,但统计示频率最高的病机为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治法关联度最高的有两组,分别为生津止渴与益气养阴组、活血化瘀与益气养阴组。王旭教授临证常用玉液汤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配以活血化瘀通络。并注重量体裁衣,以证选方,对症下药。原方中黄芪-葛根为核心药对,本研究采用关联规则来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导师在糖尿病诊疗过程中无时不体现中医治病思想,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规则中的多种证候和药物的一致性,在临床处方配药上可以考虑采用异病同方的治疗手段,增强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朱俊[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王满生,杨晶,龚友才,王延周[5](2020)在《高钙型火麻仁植物蛋白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针对中老年人体质特点,基于火麻仁蛋白特有的功效,以感官评分、离心沉淀率和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添加有机钙源和稳定剂,调节饮料pH及选择合理灭菌条件等处理手段优化了火麻仁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使用稳定剂溶液配比亚麻籽胶、黄原胶和蔗糖脂肪酸酯质量比1︰4︰1,调节pH 6.5,经过121℃、10 min灭菌,所得高钙蛋白饮料具有稳定性好、口感佳等特点。试验结果不仅可以满足中老年人普遍需要补钙的需求,预防骨质疏松,还能促进消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为火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途径。

郭琛琛[6](2020)在《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文献搜集、整理,以总结分析取穴、用药规律,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将检索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分析,并结合导师治疗咳嗽临床经验,探析治疗咳嗽思路。结果:涉及医籍201部,条文2826条,外治法19种,穴位处方1962个,药物外治处方862个,推拿功法处方57个。其中腧穴146个,以膀胱经、肺经为主,多位于胸腹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天突、膻中、列缺、太渊;常用配伍为肺俞→天突、天突+肺俞→膻中。外治药物341味,共涉及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药性多温,药味多苦,常用药有苦杏仁、款冬花、川贝母、甘草、雄黄;配伍多为苦杏仁→川贝母、川贝母+苦杏仁→甘草。结论:清及清以前中医外治法治疗咳嗽方法众多,用穴、用药规范有效,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新思路。

黄妍妍[7](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鞠丸是着名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所创,由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五味药物组成。主治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饮食不消,嗳腐吞酸诸证。功用行气解郁。《丹溪心法》中对越鞠丸的论述比较精炼,此方作为丹溪名方,经历了古今临床验证。本文通过研究越鞠丸文献资料,归纳其方证本质,阐述其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本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文献资料,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方剂、方论类、药理研究类、临床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对越鞠丸方证进行探讨。1)利用文义解读对方剂、方论类文献逐句分析,了解朱丹溪所处历史背景,归结出越鞠丸创立的历史渊源,及本方的方义;分析本方与其相关方证的鉴别;总结出古代名医对本方的理解和运用;2)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近现代临床医案和观察类文献数据,总结越鞠丸主治疾病谱和临床运用的合方情况。研究现代临床医案类文献,通过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法与技术路线,揭示出越鞠丸的方证规律。结果:1.基本病机:气机不畅,气血失和;2.功效:行气解郁;3.疾病谱:统计发现越鞠丸证病因繁多,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以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疾病为多;4.核心脉症: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脉以弦为主,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5.一般情况:(1)年龄:发病年龄以25岁‐55岁年龄段居多,占78.17%。(2)性别:男女比例为1:2.11,女性患者居多;(3)证型以气郁化火和气滞血瘀兼化火为主,病位以肝(胆)脾(胃)为主;(4)病因:以情志内伤最多,占62.14%;(5)病程:以1-3年最多,占25.12%;6.原方药物使用频次显示香附使用频次最多,川芎次之。原方每味药物的使用平均剂量相差甚微,皆在10克左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3克;7.常随证加用补虚类(补气类最多)、清热类、行气类药物;从单味药物看,甘草76、柴胡66、半夏54、茯苓42、白芍40、当归38、郁金37、枳壳35、陈皮32、木香32、厚朴30、黄连29、山楂28、延胡索26、酸枣仁25、白术25、丹参24、赤芍22、大黄20、砂仁20等为越鞠丸加味使用频次相对多的药物;8.聚类分析显示核心药物药量会随着其核心脉症而发生变化,本文对主要类群第3类群和第2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气机失常、气血失和所导致的全身症状,只是稍有微小变化,故两个类群的药物剂量有相应的细微变化;9.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越鞠丸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皆超过61.8%,可推断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具有关联性;10.合方情况:甘麦大枣汤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本研究选取科学的方法对越鞠丸证治规律进行探讨,进而深入了解本方方证。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导致六郁产生,是越鞠丸的基本病机,常见的临床使用指征是纳呆、烦躁、情志抑郁、失眠、腹胀、胸闷、口味异常、腹痛、倦怠乏力、胁胀、脘痞、红舌或青紫舌、黄腻苔或白腻苔、弦脉或兼滑或兼细或兼数,故临证多个系统的疾病凡是符合此病机和临床使用指征皆可用本方化裁治之。

范佳佳[8](2019)在《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文中提出甘草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炙甘草补益的功效为主,生甘草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其它药物使用功效更为显着,但是由于其内含甘草酸,在临床使用时可能会导致水肿等的不良反应,古人亦云甘草致中满。目前甘草的药理学研究认为甘草导致水肿与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有关,会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而使机体水钠潴留,但是很少有研究从医案分析甘草导致水肿的原因,也缺少预防其导致水肿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现代医案,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索甘草导致水肿与疾病、症状,剂量和服药时长等的关系及甘草在使用时如何避免发生水肿,为临床应用甘草提供参考,同时能让甘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用于调和诸药。目的:①通过分析甘草导致水肿的医案,初步探索甘草导致水肿的与病证、剂量等的关系,为后续研究甘草导致水肿的预防提供基础;②通过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为临床甘草酸类制剂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避免水肿的发生;③根据医案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进行第二部分甘草导致水肿的预防的研究,筛选使用甘草但未发生水肿的医案,并对医案进行分析,为甘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水肿发生的概率,同时比较生甘草和炙甘草在避免产生水肿时的区别。方法:医案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检索和搜集甘草或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要求的医案按照输入标准进行规范并录入Excel 2010,借助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医案研究的第二部分,在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检索“甘草+医案”,根据医案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搜集甘草在使用时未发生水肿的医案,并按照标准进行筛选、规范和录入,将数据分为生甘草组和炙甘草组。将数据放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池,在各模块中对基本信息、方药、病证等进行分析,导出各模块的分析结果。结果:根据第一部分医案研究可以得出,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最小剂量为73.50mg/d,最大日服剂量为300mg/d,日服剂量集中在77.50~200mg之间。纳入的医案中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集中在46~63岁。出现水肿的医案中患者多有慢性病病史,水肿主要是从下肢和颜面开始,大多伴有腹部胀满,出现水肿的时间长短不一,多为2~10天。水肿程度多为轻度水肿,无重度水肿的发生,停药后约7天可以消退。甘草导致水肿的医案中最小剂量为20g/d,最大剂量为50g/d。根据此最小用量20g,按照标准筛选甘草用量大于等于20g/d的医案,将其分为生甘草组和炙甘草组,其中生甘草组110例,炙甘草组176例。通过云平台分析可得生甘草组对应临床症状较高的是大便难、失眠、纳差、舌红苔薄白、脉弦,且多用于形瘦的人,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常与白芍配伍使用,在方剂中生甘草与白芍的用量比主要在1:2~1:1之间。生甘草多用于芍药甘草汤治疗抽搐和痹证,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甘草干姜汤治疗胃痛。生甘草的平均用量为32g,最大剂量为250g,生甘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缓急。服用时长集中在1~10天;炙甘草组对应的临床症状较高者是心悸、恶寒、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多用于女性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常与桂枝配伍应用,炙甘草与桂枝的用量比在1:2~1:1之间占39%,在1:1~2:1之间占400%。炙甘草多用于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四逆汤治疗嗜睡、亡阳证,芍药甘草汤治疗头痛。炙甘草应用的平均剂量为28g,最大剂量为120g。炙甘草主要用于益气养血温阳。服用时长集中在1~5天。医案所用含甘草的方剂,出现频次≥5的皆为经方。结论:通过医案研究的第一部分可以发现:甘草导致水肿与用量、年龄和人体正气有关,用量越大、年龄越大、正气虚者更易发生水肿,与性别无明显的关系。若患者服用甘草后会发生水肿的不良反应,往往在早期即会发生,发生水肿后立即停药,一周后水肿即消。通过医案研究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甘草用量大于等于20g时正确应用不会导致水肿。以下用法可以避免水肿的发生:生、炙甘草在应用时可以分别配伍白芍和桂枝,且一般生甘草用量基本不会超过白芍用量,炙甘草用量不会低于桂枝用量的一半。体内有热,不论虚实,选择生甘草,缓急止痛亦选生甘草;若气血亏虚或阳虚寒盛则选用炙甘草。通常炙甘草剂量小于生甘草剂量。经方配伍严谨,因此按照经方配伍和辨证应用甘草能有效避免发生水肿。此外还应控制服药时长,生甘草方最好不超过10天,炙甘草方最好不超过5天。甘草不仅仅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清热解毒和补益的功效很明显,可以作为君药或与它药作为臣药配伍使用,既能发挥自身功效又能防止它药作用太过或不及。

张永[9](2018)在《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论文以当归六黄汤医案为研究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证候要素、主治症候及临床加减变化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共计735篇,统计得医案475则。根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符合要求的医案有446则。本论文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方法、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论文数据库的组建分两个部分:1、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组建数据,为频次统计与关联分析提供数据准备;2、用Excel2003建立高频药物与高频症状的数据库,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提供数据准备。结果1、一般资料(1)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性;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90岁,平均39.1岁。(2)中医疾病以汗证、盗汗、消渴、内伤发热、绝经前后诸症、不寐、瘿病、心悸、口疮、淋证等为主。(3)中医证型主要涉及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湿热蕴结、阴虚湿热、瘀血阻络、肾阴虚、肝肾阴虚及风热证等。(4)西医疾病以2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口腔溃疡、肺结核、慢性咽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为主。(5)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2、脉症分析根据黄金分割法原理,61.8%以上的为核心症状,百分比在38.2%—61.8%之间的症状为主要症状。其中所占比例大于或等于61.8%的症状有脉细、舌质红。百分比在38.2%—61.8%的症状有盗汗、脉数、心烦、舌苔薄、舌苔黄。因自汗与乏力所占百分比为37.4%,与38.2%接近,故亦可纳入。3、组方分析(1)频次统计结果:单味药生地黄频次统计最高,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频次最高,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芩”频次最高。(2)关联分析结果:单味药生地黄与全方关系最密切,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连”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当归六黄汤被降维为因子F1(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当归)与因子F4(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黄芪)。(4)组方药物剂量结果:生地黄最高频次用量节点15克,当归、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最高频次用量节点都是10克,黄芪最高频次用量节点30克。平均剂量黄芪22.5g>生地黄15.4g>熟地黄14.1g>当归11.9g>黄芩10.1g>黄柏9.6g>黄连7.4g。4、证素分析(1)高频症状因子分析拟辨证结果:因子F2、F4为火热证;因子F9、F12、F17、F18、F16为阴虚证;因子F3为痰湿证;因子F13、F11为湿热证;因子F6、F8、F10、F14为气虚证。(2)在因子分析基础上的聚类分析拟辨证结果:C2(阴虚湿热证);C3(阴虚火旺证);C4(痰湿证);C6(心脾气虚证);C9(阴虚证);C11(肾阳虚证);C12(阴虚证);C13(气虚证)。综上当归六黄汤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5、加减分析(1)加减药频次结果:牡蛎、甘草、浮小麦、五味子、龙骨、白术、白芍为最常见加减药物。(2)加减药物分类结果:收涩药、补气药、安神药、滋阴药及利水渗湿药是常见加减药物类别。(3)加减药物聚类分析结果:C1(山楂神曲麦芽)、C2(山药山茱萸五味子)、C3(桑叶女贞子)、C4(太子参)、C5(麦冬玄参大黄)、C6(地骨皮鳖甲牡丹皮)、C7(酸枣仁柏子仁柴胡)、C8(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C10(知母龟甲)、C11(薏苡仁桃仁赤芍牛膝)、C12(丹参)、C13(甘草桂枝白芍大枣)、C14(白术防风)、C15(茯苓泽泻陈皮)、C16(栀子石膏)。结论1、当归六黄汤临床运用突破以往“汗证”的局限,现已涉及各个系统疾病,体现“异病同治”之理。“寒温甘苦”的性味特点,体现了该方“甘润养血滋阴,苦寒坚阴泻火,甘温益气固表”的性味配伍特点。2、当归六黄汤的最佳适应症为:盗汗,心烦,自汗,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舌质红,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失眠、口干、身热、脉弦、大便干、神疲、舌苔少、舌苔腻”等为当归六黄汤的次要临床表现。现行教材言其主治“发热盗汗”,此处“发热”应为“身热”,更符合临床实际。3、单味药角度,生地黄是当归六黄汤的组方核心;2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3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黄连”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生地黄、当归”为该方阴虚病机的配伍关键。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特点是血中求阴,兼顾清热泻火、益气固表;组方剂量上重用补益药,独重黄芪。4、当归六黄汤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且该方的病机以阴虚为主,并见湿热为特点。5、临床加减重视“方随证转”而“合方化裁”:若气虚不纳者,化裁七味都气丸加“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若阴虚盗汗甚者加“桑叶、女贞子”;若阴虚燥结者,化裁增液汤或增液承气汤加“麦冬、玄参、大黄”;若阴分伏热者,化裁青蒿鳖甲汤加“地骨皮、鳖甲、牡丹皮”;阴虚火旺者,化裁大补阴丸加“知母、龟甲”;若阴虚神志不安者,化裁天王补心丸加“酸枣仁、柏子仁、柴胡”;若表虚不固者,化裁牡蛎散或玉屏风散加“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或“白术、防风”;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汗证者化裁黄芪建中汤加“甘草、桂枝、白芍、大枣”;若阴虚热盛化火毒者,化裁黄连解毒汤加“栀子、石膏”等。

吕宁[10](2018)在《泻下药/补益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火麻仁、决明子/人参、三七分别为泻下/补益药的代表,传统中医文献记载它们均具有“轻身延年”功效。课题组已开展它们对模型动寿命及代谢的影响。鉴于肠道菌群在健康及衰老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当前药物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包括抗衰老在内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据此我们也开展了火麻仁对衰老及便秘动物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以阐明火麻仁润下通便、轻身延年等功效发挥的途径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火麻仁水煎液调整盲肠中G+/G-、杆菌/球菌的比值(P<0.01,P<0.05);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对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具有调整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验主要开展了体外泻下药火麻仁和决明子、补益药人参和三七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旨在从肠道菌群与药物的角度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方法:采用二次煎煮法分别制备火麻仁、决明子(1.00 g/mL)、人参(0.5890 g/mL)和三七(0.2500 g/mL)水煎液,并提取人源/鼠源肠道菌群,在无菌厌氧环境下共温孵培养48 h,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一方面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和宏基因测序法分析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另一方面采用HPLC测定火麻仁水煎液代谢前后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并鉴定代谢产物中的共轭亚油酸、共轭亚麻酸;采用UPLC-MS/MS鉴定决明子水煎液中的鞣花酸,及其与肠道菌群共温孵后鞣花酸的代谢产物;采用UPLC对人参、三七水煎液代谢前后的Rg1、Re、Rb1、Rd四种人参皂苷和代谢后的苷元原人参二醇(PPD)、三醇(PPT)进行测定。实验结束后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和α多样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与肠道菌群共温孵相互作用结果:火麻仁水煎液与人源肠道菌共温孵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火麻仁水煎液显着促进了Proteobacteria的生长,而抑制了Bacteroidetes;火麻仁甾醇对人源肠道菌群和双歧杆菌的结果显示火麻仁甾醇在0.08516—0.3407 mg/mL浓度范围时,其杆菌的生长对甾醇剂量响应十分明显,二者呈现正相关(r>0.99),对双歧杆菌也有相同的剂量响应。对比肠道菌代谢前后,我们可以发现代谢产物中的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均明显降低,代谢后的火麻仁高浓度组可以检测到少量亚油酸转化物共轭亚油酸的存在,而中浓度、低浓度组均未检测到共轭亚油酸。另外对代谢产物在200—400 nm波长扫描可知,高浓度组在220—230 nm处有共轭亚麻酸的特征吸收峰;中浓度组处有吸收峰,但并不明显;低浓度组并无任何响应。在决明子水煎液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前期实验基础上,我们在0.0373-0.03 g/mL范围内选取4个浓度展开实验,结果发现0.0375 g/mL决明子水煎液对肠道菌群没有影响,0.0750 g/mL时起到一定的促菌作用,而0.30 g/mL则显着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决明子水煎液中有鞣花酸;决明子水煎液鼠源代谢产物中发现Uro-A、B、D及中间代谢产物Uro-M6、M7的存在;决明子水煎液人源代谢产物Uro-A、B、中间代谢产物Uro-M6、M7以及由Uro-B进一步转化的Uro-B glur。2.人参/三七水煎液与肠道菌群共温孵相互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人参水煎液与人源肠道菌共温孵可明显调高Proteobacteria的水平,Bacteroidetes降低,Firmicutes、Acitinobacteria无明显变化;人参水煎液与鼠源肠道菌共温孵可显着降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itinobacteria的水平,而Firmicutes无明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0.0094 g/mL三七水煎液组对肠道菌无影响,在0.0188-0.0750 g/mL范围内,三七水煎液浓度越高促菌作用越明显。与空白组人参水煎液相比,人参水煎液与人源/鼠源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Rg1、Rb1、Rd的含量都有明显地降低,鼠源肠道菌代谢产物降低地幅度较大;皂苷Re在人源肠道菌中变化不明显,相反在鼠源肠道菌中明显降低;与空白组三七水煎液相比,三七水煎液鼠源肠道菌代谢产物中皂苷含量虽有降低,但并不明显,而人源肠道菌代谢产物降低地幅度相对较大。人参、三七水煎液中并未检测到PPD和PPT,而在肠道菌代谢后检测到含有少量的PPD和PPT。结论:火麻仁、火麻仁甾醇、决明子、人参、三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别,且调节作用各异。火麻仁水煎液和肠道菌群共温孵后亚油酸、亚麻酸被代谢生成共轭亚油酸、共轭亚麻酸;决明子水煎液中鞣花酸成分被代谢为Uro-A、B、D、Uro-M6、M7和Uro-B glur;人参、三七水煎液中的皂苷被肠道菌群代谢成少量苷元,结合前期火麻仁改善衰老、减轻氧化损伤,决明子延缓衰老、降低静止代谢率,人参、三七延长线虫寿命等研究结果,推测火麻仁、决明子、人参、三七“轻身延年”功效的发挥可能与药物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

二、单味火麻仁治疗慢性咽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味火麻仁治疗慢性咽炎(论文提纲范文)

(1)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1.3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的沿革
        1.4 关于慢性肾脏病定义及诊断标准的争议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1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现状
        2.2 特殊人群——老年人口CKD流行病学研究
        2.3 关于慢性肾脏病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2.4 影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疾病谱的因素
        (1) 营养及生活方式
        (2) 环境因素
        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3.1 血清胱抑素C
        3.2 同型半胱氨酸
        4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4.1 控制蛋白尿
        4.2 控制高血压
        4.3 控制高血糖
        4.4 肾性贫血
        4.5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进展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
        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分型
        4 慢性肾脏病的名家诊疗经验
        5 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
    1 脏腑辨证论治
        1.1 从肺论治
        1.1.1 肺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1.2 从肺治肾
        1.1.3 病案举隅
        1.2 从脾论治
        1.2.1 脾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1.2.2 从脾治肾
        1.2.3 病案举隅
        1.3 从肾论治
        1.3.1 从肾论治
        1.3.2 病案举隅
    2 病因辨证论治
        2.1 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
        2.2 病案举隅
    3 临床用药经验及特点
        3.1 用药以平和为主,注重温阳
        3.2 善用“通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临床疗效评价
        2.1 基础治疗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数据统计分析及挖掘方法
        2.4.1 数据录入
        2.4.2 数据统计分析
        2.4.3 数据挖掘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特征
        3.1.1 患者性别分布
        3.1.2 患者年龄分布
        3.1.3 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
        3.1.4 患者病程情况
        3.1.5 患者合并症情况
        3.1.6 患者并发症情况
        3.1.7 患者慢性肾脏病分期情况
        3.1.8 患者中医诊断分布情况
        3.1.9 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1.10 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3.2 患者疗效评价
        3.2.1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3.2.2 患者血肌酐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3.2.3 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
        3.2.4 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3.3 用药规律结果
        3.3.1 单味药物使用情况
        3.3.2 药物功效分布
        3.3.3 药物四气分布情况
        3.3.4 药物五味分布情况
        3.3.5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3.3.6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疗效评价分析
        4.3 用药规律分析
        4.3.1 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分析
        4.3.2 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4.3.3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玉液汤方证理论研究
        1.1 玉液汤方源流
        1.2 组方意义发微
        1.3 配伍特点探讨
        1.4 组方影响深远
    2 玉液汤现代临床应用
        2.1 糖尿病
        2.2 甲亢
        2.3 干燥综合征
        2.4 慢性胃炎
        2.5 流行性出血热
        2.6 小儿夏季热
        2.7 乳腺增生
        2.8 尿崩症
    3 玉液汤现代药理研究
        3.1 复方药理研究
        3.2 单味药药理研究
    4 数据挖掘应用概况
        4.1 数据挖掘简介
        4.2 常用挖掘方法
        4.3 中医临床应用
    5 评诉
第二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的预处理
        2.2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3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医案的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疾病分布
        4.2 临床表现
        4.3 舌苔脉象
        4.4 病机治法
        4.5 处方用药
        4.6 药物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玉液汤化裁配伍
    1 组方药物分析
        1.1 中医研究
        1.2 现代药理研究
    2 临证加减配伍
        2.1 加味玉液汤
        2.2 生津玉液汤
        2.3 复方玉液汤
        2.4 黄芪玉液汤
        2.5 金津玉液汤
    3 数据挖掘探讨
    4 临床验案举隅
    5 导师运用玉液汤经验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1.1 病例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统计指标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6.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医案资料来源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医案的预处理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讨论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钙型火麻仁植物蛋白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加工工艺流程
        1.3.2 指标检测方法及试验分析
        1.3.3 pH的筛选
        1.3.4 稳定剂溶液配比的确定
        1.3.5 灭菌条件的选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宜pH的筛选
    2.2 稳定剂溶液配比的确定
    2.3 灭菌条件的选取
3 结论

(6)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文献的选择
        3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4 数据的规范化
        5 数据库的建立
        6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6.1 频次统计
        6.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外治法分类
        2 穴位处方规律
        2.1 穴位配伍种类
        2.2 穴位频次
        2.3 穴位归经
        2.4 特定穴属性
        2.5 五输穴应用
        2.6 穴位分布
        2.7 穴位补泻手法
        2.8 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3 药物处方规律
        3.1 药物处方类型
        3.2 药物频次
        3.3 药物类别
        3.4 药物药性
        3.5 药物药味
        3.6 药物归经
        3.7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2.1 脏腑学说
        2.2 经络学说
        3 外治法分析
        4 穴位处方规律分析
        4.1 穴位频次
        4.2 穴位配伍
        4.3 取穴归经
        4.4 特定穴属性
        4.5 穴位分布
        4.6 穴位补泻手法
        5 药物处方规律分析
        5.1 药物频次
        5.2 药物配伍
        5.3 药物类别
        5.4 药物性味及归经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3 典型病案
    4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果
    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十年来咳嗽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越鞠丸方证基本认识
    1 组成与用法
    2 使用注意事项
    3 功效与主治
        3.1 功效
        3.2 主治
    4 病机与治则
    5 药物分析
    6 配伍意义
    7 越鞠丸相关方证鉴别
        7.1 小柴胡汤方证
        7.2 四逆散方证
        7.3 逍遥散方证
        7.4 柴胡疏肝散方证
    8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的理解和运用
        8.1 名医名家对越鞠丸的理解
        8.2 古代医家对越鞠丸运用的概述
第二章 现代临床医案统计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频次统计
        2.2 黄金分割法
        2.3 聚类分析
        2.4 关联规则
    3 技术路线
        3.1 资料来源
        3.2 资料收集标准
        3.3 文献检索整理流程图
        3.4 数据标化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越鞠丸核心脉症
        4.3 越鞠丸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4.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4.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
        4.6 越鞠丸合方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核心脉症
        5.3 原方药物与加味药物
        5.4 原方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5.6 越鞠丸的合方情况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越鞠丸临床运用与药理作用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
    2 甘草的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现状
    3 甘草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
    4 甘草导致水肿的研究现状
    5 预防甘草致水肿的研究现状
    6 生甘草与炙甘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甘草及甘草酸制剂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选取标准
        2.3 资料的规范
        2.4 资料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甘草饮片导致水肿的结果
        3.2 甘草酸类制剂导致水肿的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三部分 甘草未导致水肿的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选取标准
        2.3 资料的规范
        2.4 资料的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生甘草医案研究结果
        3.2 炙甘草医案研究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组方与临床应用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1.2 当归六黄汤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医案数据分析在方剂研究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当归六黄汤文献研究
    1 当归六黄汤概述
        1.1 功用主治
        1.2 组方药物
    2 历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的认识
        2.1 明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2 清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3 近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3 当归六黄汤近代研究概况
        3.1 基础研究
        3.1.1 成分研究
        3.1.2 药理研究
        3.1.3 病机研究
        3.2 临床研究
        3.2.1 糖尿病
        3.2.2 更年期综合症
        3.2.3 甲亢
        3.2.4 口腔溃疡
        3.2.5 心律失常
        3.2.6 呼吸系统疾病
        3.2.7 皮肤病
        3.2.8 术后汗证
        3.2.9 其他疾病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筛除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规范化
        2.1.1 全身症状
        2.1.2 头面部位
        2.1.3 胸胁部位
        2.1.4 其他部位
        2.1.5 舌脉症状
        2.1.6 药物规范
        2.2 数据库组建
        2.3 统计学方法
        2.3.1 黄金分割
        2.3.2 关联规则
        2.3.3 聚类分析
        2.3.4 因子分析
        2.3.5 运用软件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年龄统计
        1.2 性别统计
        1.3 中医病证统计
        1.3.1 中医疾病统计
        1.3.2 中医疾病分类统计
        1.3.3 中医证型统计
        1.4 西医疾病统计
        1.4.1 西医疾病统计
        1.4.2 西医疾病分类统计
        1.5 性味统计
        1.5.1 四气统计
        1.5.2 五味统计
        1.6 结果分析
    2 当归六黄汤脉症分析
        2.1 单个脉症统计
        2.1.1 症状统计
        2.1.2 舌象统计
        2.1.3 脉象统计
        2.2 组合脉症统计
        2.2.1 2个症状组合
        2.2.2 3个症状组合
        2.2.3 4个症状组合
        2.3 结果分析
    3 当归六黄汤组方分析
        3.1 组方结构分析
        3.1.1 频次统计
        3.1.2 关联分析
        3.1.3 因子分析
        3.1.4 结果分析
        3.2 组方剂量分析
        3.2.1 当归用量统计
        3.2.2 黄芪用量统计
        3.2.3 生地黄用量统计
        3.2.4 熟地黄用量统计
        3.2.5 黄芩用量统计
        3.2.6 黄连用量统计
        3.2.7 黄柏用量统计
        3.2.8 结果分析
    4 当归六黄汤证素分析
        4.1 高频症状频次统计
        4.2 证素因子分析
        4.2.1 KMO检验及Bartlet检验
        4.2.2 碎石图
        4.2.3 总方差解释表
        4.2.4 因子旋转
        4.2.5 因子拟辨证
        4.3 证素聚类分析
        4.3.1 聚类树状图
        4.3.2 聚类组合
        4.3.3 聚类组合拟辨证
        4.4 结果分析
    5 当归六黄汤加减分析
        5.1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1.1 加减药频次统计
        5.1.2 加减药物分类统计
        5.2 加味药物聚类分析
        5.2.1 聚类树状图
        5.2.2 聚类类别
        5.3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当归六黄汤学术理论探讨
        1.1 东垣疾病观:脾胃内伤百病乃生
        1.2 东垣病机观:升降失常阴火上乘
        1.3 当归六黄汤:甘温升阳甘寒降火
    2 研究方法讨论
        2.1 资料规范化中关于发热与身热之辨
        2.2 基于方剂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组方特点:血中求阴补泻兼顾
        3.2 病机特点:阴虚为本并见湿热
        3.3 选方要点:善抓主证兼顾次症
        3.4 临床加减:方随证转合方化裁
        3.5 剂量结构:重用补益独重黄芪
结论
创新与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表格21
附件3:表格31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泻下药/补益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
    1 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肠道菌群对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成分的转化作用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人参/三七水煎液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
    1 人参/三七水煎液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肠道菌群对人参/三七水煎液成分的转化作用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人源、鼠源肠道菌群的差异
    2 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2.1 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2.2 肠道菌群对火麻仁/决明子水煎液的成分转化作用
    3 人参/三七水煎液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3.1 人参/三七水煎液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3.2 肠道菌群对人参/三七水煎液的成分转化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在校期间论文论着、所获奖励

四、单味火麻仁治疗慢性咽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D]. 谭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玉液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林呈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高钙型火麻仁植物蛋白饮料的研制[J]. 王满生,杨晶,龚友才,王延周. 食品工业, 2020(07)
  • [6]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D]. 郭琛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现代医案探讨越鞠丸证治规律[D]. 黄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甘草致水肿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的医案研究[D]. 范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泻下药/补益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 吕宁.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中医论文 肾脏病论文 甘草干姜汤论文 尿毒症论文 火麻仁论文

上一篇:开拓南北国际市场
下一篇:蒙古高原葡萄属的分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