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秦禹[1](2021)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整理呃逆中医外治法中外文献,深入挖掘其用药用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查阅和进一步使用推广提供依据。2.严格按照PICO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部分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有效性。方法:1.系统收集中华医典、全国报刊索引、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中医外治法穴方和药方,运用IBM SPSS 18和Modeler 18软件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取穴用药规律,并探析其中医理论基础。2.通过Rev Man 5.4软件对收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后合并,对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症状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首先梳理了呃逆的病名和病因病机源流,为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条文提供依据。发现先秦至两汉,医书中哕指呃逆,至唐代开始向呕吐意转变。咳逆多指咳嗽,但在宋金元时期出现指代呃逆的现象,至明清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呃在元代出现,呃和呃逆在明清时期指代呃逆,一直沿用至今。2.经过排重、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共纳入1249条条文和13篇文献,经过辨析后,共纳入穴位条文460条,药物条文144条,涉及穴位和部位69个,以乳根、期门最为常用,疗法以灸法为主;涉及药物71味,以乳香、硫磺、雄黄和酒为常用,疗法以嗅法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共纳入2818篇,其中英文文献63篇,纳入穴位条文3590条,药物条文936条。涉及穴位和部位375个,以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和膻中常见;涉及中药118种,西药37种,中药以丁香、生姜、吴茱萸为主,西药注射剂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为主。3.经过纳入、排除和PICO分组,共分成中风后呃逆针刺对照氯丙嗪和顽固性呃逆针刺对照山莨菪碱两组,共纳入10个研究,涉及患者614名。合并后在呃逆症状评分,饮食、睡眠和精神评分和有效率方面异质性小(I2=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RADE证据等级评分在Low到Moderate之间,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在分配隐藏、参与者盲法、结局评价盲法、结局数据不完整和其他偏倚方面多为未知风险。结论:1.呃逆中医外治法涉及中药以多药配合为主,以辛温药物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用温热辛味药物通经开腠,配以温中理气,补中散寒中药。但新中国成立前后侧重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活血化瘀行气药为主,而新中国成立后以温里药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疗法以嗅法为主,多针对呃逆组方。方中雄黄-酒、乳香-硫磺-艾相配。新中国成立后穴位注射也多为辨病组方,用药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单味运用为主,而外敷多辨证组方,主方为丁香-柿蒂和吴茱萸-醋,配方中槟榔-枳壳-厚朴-砂仁-半夏和生姜-陈皮与丁香-柿蒂相配,分别适用于胃寒气滞和外感寒邪之顽固性呃逆,沉香与吴茱萸-醋相配,贴涌泉可在呃逆伴肾气或肾阳虚损,纳气无根时配合使用。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以任脉穴和募穴为主,组方为理气穴位,配以胃腑相关穴位成方。新中国成立前选穴以局部选穴为主,多单用,侧重点以疏肝理气降胃气为主,兼以补气固中,多辨病,取穴以乳根、期门、关元、气海和膻中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穴方以四肢远道选穴为主,多配合组方,侧重点为胃腑相关穴位,补气固中为主,理气穴位为辅,多辨证取穴,疗法上以针刺疗法为主,主方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当胃火上逆时配合内庭;脾胃虚弱时加用胃俞-脾俞;胃中寒冷肾阳不足时加用气海-关元-三阴交;气机郁滞时选用合谷-太冲或膻中-天突穴。3.呃逆为气机上逆动膈发病,气机上逆路径与水谷输布路线和十二经起于中焦路线重合,发病与“四关”之膈关相关,为气机出入的重要地点之一。取穴用药规律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进行阐释。4.我们严格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讨论。基本确定了中风后和顽固性呃逆患者运用中医外治法针刺治疗对照氯丙嗪和山莨菪碱,在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评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文献质量偏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方面,经过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仍需进一步实施。
李娅[2](2020)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配合止吐药防治化疗性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结合止吐药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防治效果,评估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化疗性呕吐的疗效,为化疗性呕吐提供新的治疗方式。方法:本课题所有病例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止吐药对照组(单纯止吐药组,简称A组)、观察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止吐药组,简称B组)、假经皮耳穴刺激组(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止吐药组,简称C组),每组各有40例。止吐药对照组在首日化疗前30min静脉滴注帕洛诺司琼0.25mg、地塞米松10mg;在化疗第2天和第3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观察组在止吐药对照组的基础上,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点(耳穴“食道”、“胃”、“小肠”);每天1次,从化疗前2天开始,疗程共7天,每次刺激30分钟。假经皮耳穴刺激组在止吐药对照组的基础上,经皮不通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点,但予心理暗示;疗程同观察组。观察首日化疗结束后24h、首日化疗结束后第4天(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末)CTCAE4.0标准的恶心呕吐分级、MAT量表评分;首日化疗结束后第4天(治疗末)生活功能指数(FLIE);治疗前、首日化疗结束后24h、首日化疗结束后第4天(治疗末)生存质量(QOL)。所有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结果:(1)恶心呕吐症状方面:三组患者在首日化疗结束后24h与第4天,恶心呕吐程度和呕吐次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首日化疗结束后24h与第4天,观察组与止吐药对照组、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吐药对照组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首日化疗结束后24h与第4天,观察组恶心呕吐程度均低于止吐药对照组和假经皮耳穴刺激组;呕吐次数均少于止吐药对照组和假经皮耳穴刺激组。(2)恶心呕吐疗效:三组患者在首日化疗结束后24h与第4天,恶心呕吐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首日化疗结束后24h与第4天,观察组的有效率(87.5%、85%)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65%、67.5%)、止吐药对照组(62.5%、65%)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止吐药对照组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相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期及延迟期恶心、呕吐的有效率均高于止吐药对照组和假经皮耳穴刺激组。(3)生活功能指数方面: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末,三组患者生活功能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止吐药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吐药对照组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患者生活功能指数影响低于止吐药对照组和假经皮耳穴刺激组。(4)生存质量(QOL)方面:治疗前,三组患者QO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QOL评分经治疗前(D0),首日化疗结束后24h(D1)与首日化疗结束后第4天(D4)重复测量的数据分析及两两比较,提示观察组与止吐药对照组、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吐药对照组与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止吐药对照组和假经皮耳穴刺激组。结论: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止吐药防治CINV的疗效优于单纯止吐药,可有效改善急性CINV和延迟性CINV,从而减少恶心呕吐对患者生活功能指数影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李文鹤(Lee Man-hork)[3](2019)在《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焦虑症是中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透过收集和分析近20年来的脐针临床文献资料,总结脐针治疗情志疾病的操作规律,为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方案制定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包含“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部分。文献分析:计算机搜检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芳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四个主要的数据库,搜寻有关脐针疗法的文献报道。检索词为“脐针”或者“神阙针”,检索1999.1.1~2019.8.15期间国内发表的脐针文献,重点挖掘脐针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作统计分析。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广泛性焦虑症诊断的患者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用脐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体针治疗。全部病例经中医辩证后按实证(肝气郁结证)及虚证(心肾不交证)施治。脐针组以医易脐针理论为指导,实证者脐部下针方位依次顺序为:震位、巽位、干位;虚证者下针依次取:坎位、离位、坤位、干位。两组疗程同为每周2次,5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0次,每次留针30分钟。疗效观察量表中,主要量表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证候积分表;次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纪录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一个月及疗程结束后三个月,4个不同时点主要及次要评价量表的积分数据,分析当中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平均标准偏差(±)测试水平设定为a=0.05。正态分布数据,两个独立的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T Test);两个独立的样本组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或多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四格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文献分析:搜出有关脐针文献71篇,符合用作临床研究的文献有42篇,共获得到7类病症系统,32种病症。脐针治疗疾病按文献数量排序,失眠8篇文献占19%,连同其他情志相关文献共12篇,占整体文献量28.57%,临床治疗平匀有效率为93.27%,说明脐针有效治疗情志病。治疗规侓以治疗总疗程为20日,治疗间隔为每日一次,留针时间以30分钟最为常用,针刺操作讲求进针方位次序,八卦方位使用频次最高是坎位和离位。常用评价量表为中医临床证候量表、HAMA、PSQI。临床研究:过往未见有专研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纳入患者64例,完成61例,脐针组31例,体针组30例。两组治疗后主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脐针和体针都能改善焦虑症状态。治疗后,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即两组在改善焦虑状态的效果相若。但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显示,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脐针组的持续疗效胜过体针组。治疗后三月个,两组患者的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都见反弹,脐针组HAMA、SAS和体针组比较,有统针差异(P<0.05),效果优于体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现相似,患者症状都见改善,两组之间无差统计差异(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随访,脐针组持续有效,体针组则出现复发情况,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脐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和PSQI在治疗后第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出现大于体针组的反弹,提示脐针组在治疗后三月个,在改善中医证状和失眠症状方面的疗效减退,虽然脐针组量表积分表现仍较体针组为优,但在统计学上,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被认为两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素和中医证候的疗效相若。从患者治愈程度比较,脐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有效率为74.19%;体针组有效率为4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为P=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脐针较体针组更有效地改善焦虑症状。治疗一个月后,脐针组HAMA的有效率为80.65%;体针组有效率为36.67%;三个月后随访,脐针组HAMA有效率为77.42%;体针组有效率为23.33%,两组在三个阶段的治疗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有差异(P<0.05),脐针治疗改善广泛性焦虑症中长期效用而言,较体针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和体针组在总有效率方面,P值分别为P=0.29(P>0.05)及P=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中医症状方面获得的改善情况相若。但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有效度优于体针组P=0.00(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脐针组和体针组在全部临床研究治疗过程中,匀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脐针临床应用于治疗情志病的疗效显着,目前临床缺乏脐针疗法临床操作规律及脐针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研究。透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更胜或等同体针,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的有效度明显较体针为优,初步填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刘婷[4](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刘云[5](2019)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积分、肝胃不和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起效时间和疗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做对比,以期找到更快速有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方法,减少中风患者因反复呃逆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并为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并纳入的60例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取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片口服治疗。呃逆症状完全消失后停止治疗,但总疗程不超过6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呃逆症状积分表、肝胃不和症候积分表、生活质量评定表的变化及起效时间和疗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呃逆症状积分为2.20±1.92,对照组为3.30±2.14,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肝胃不和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候积分为9.43±1.89,对照组为11.97±1.71,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肝胃不和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肝胃不和证候改善无明显意义。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饮食、精神、睡眠积分分别为4.27±0.74、4.23±0.73、4.10±0.76,对照组为3.73±0.83、3.83±0.70、4.23±0.73,经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对患者饮食、精神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在睡眠改善程度方面,两者无差别。4.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及疗程比较:治疗组治疗1天起效率为46.7%,对照组为20%,治疗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疗程治疗组为4.33±1.09,对照组为5.17±0.91,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程短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7%,两组总疗效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效果优于巴氯芬口服。并且针刺配合耳穴埋豆可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肝胃不和症状及生活质量,该综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美丽[6](2018)在《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近10年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治疗状况,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从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治疗呃逆在非药物疗法治疗呃逆方面已展现出广阔前景,但仍存在亟待改进和提高之处。(1)呃逆无明确的临床分度,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虽然针灸治疗呃逆方法纷呈,但横向可比性不强;(2)针刺穴方繁多,小样本报道较多,尚未对有效穴位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研究,针刺方法尚未统一和规范化,影响了针灸治疗呃逆机理的深入研究;(3)临床实验研究尚不深入,许多报道未设立对照组,无法说明治疗结果的可靠性,缺乏针灸治疗呃逆的即时疗效、远期疗效等多方位的临床观察,影响了研究水平向纵深发展。结论针灸治疗呃逆方法多样,疗效可靠,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目前针灸治疗呃逆在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针刺穴方及机理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李江明,杨华[7](2016)在《应用全息四针疗法治疗神经性和混合性呃逆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发生实质为膈肌痉挛引起的一种不自主性的喉间抽掣,正常人在饮食速度过快或饮食过饱时可发生呃逆,但较为轻微,不经治疗即可自愈[1]。若呃逆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超过24h,则应考虑为某种病理改变所致,可能为神经性和混合性呃逆[2]。我院对全息四针疗法治疗神经性和混合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
刘永,张彤[8](2014)在《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分别从手部、面部、背部和其他部位总结了经外奇穴的分布,对经外奇穴治疗呃逆的应用、操作方法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参考文献20篇。
王丽丽[9](2014)在《刺络法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刺络法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开辟新途径,并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分析生活质量的变化,来评价刺络法配合针刺对此病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刺络法与肌肉注射山莨菪碱的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作用效果比较,为优化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63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施以刺络放血加针刺法,对照组予以肌肉注射山莨菪碱。治疗组31例病例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脑血管病合并呃逆12例,咳嗽后发生呃逆患者4例,癌症患者2例,无明显原因引起13例,病程3-30天,平均(76.61±4.14)天,患者年龄在33-80岁,平均(54.22±12.14)岁。对照组32例病例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脑血管病11例,咳嗽后引起呃逆患者5例,癌症患者1例,无明显原因引起15例,病程4-28天,平均(6.65±4.38)天,患者年龄在32-75岁,平均(52.55±13.48)岁。经统计软件SPSS15.0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方面均有可比性。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改善呃逆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但刺络法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起效快,疗程短,缓解症状情况优于山莨菪碱。结论:刺络法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其治疗效果广泛、确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
王莹[10](2012)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法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呃逆进行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客观的评价其临床疗效。以寻求更快捷、简便、易操作,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为目的。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出60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临床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及病程分别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统计学检验,①在起效时间上,两组间疗效对比差异有显着性(t=3.634,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对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睡眠、饮食)的改善,两组疗效均显着(P<0.01),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疗程经检验(t=4.308,p<0.01),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④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治愈率、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为43.33%,93.33%;对照组分别为23.33%,83.33%。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法和药物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又不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 1 呃逆释义 |
| 2 呃逆中医病名源流梳理 |
| 2.1 秦至两汉医书中哕即为呃逆 |
| 2.2 两晋至唐哕始兼呕吐意 |
| 2.3 宋至元呃出现并混用咳逆 |
| 2.4 明清至今呃逆定名 |
| 2.5 小结 |
| 3 呃逆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梳理 |
| 3.1 秦至两汉呃逆病症初成 |
| 3.2 两晋至唐多收集整理,理论创新较少 |
| 3.3 宋金元时期认识的多样与创新 |
| 3.4 明清时期认识逐渐充实全面 |
| 3.5 小结 |
| 4 呃逆类证鉴别 |
| 4.1 哕、啘中呃逆与呕吐鉴别 |
| 4.2 咳逆中呃逆与咳嗽鉴别 |
| 4.3 噫字与哕连用 |
| 4.4 呃逆的别称和口语化表达 |
| 4.5 呃字通假字 |
| 4.6 小结 |
| 5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
| 5.1 呃逆的生理学基础 |
| 5.2 呃逆产生的可能机制 |
| 5.3 小结 |
| 6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治疗 |
| 6.1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药物治疗 |
| 6.2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手术治疗 |
| 6.3 小结 |
| 7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概况 |
| 7.1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优势 |
| 7.2 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治疗 |
| 7.3 小结 |
| 第二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
| 1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
| 1.1 研究内容 |
| 1.2 文献来源 |
| 1.3 检索策略 |
|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纳入标准 |
| 1.5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排除标准 |
| 1.6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数据库建立 |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 1.8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 1.9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
| 2.1 研究内容 |
| 2.2 文献来源 |
| 2.3 检索策略 |
| 2.4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纳入标准 |
| 2.5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排除标准 |
| 2.6 新中国成立后数据库的建立 |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 2.8 继发性呃逆原发病与外治法关系结果与讨论 |
| 2.9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 2.10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 3 新中国成立前后取穴用药对比 |
| 3.1 中医外治法取穴规律对比 |
| 3.2 中医外治法用药规律对比 |
| 第三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 |
| 1 方法和文献来源 |
| 1.1 文献来源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 文献筛选方法 |
| 1.4 评价指标 |
| 1.5 数据提取 |
| 1.6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 1.7 统计分析策略 |
| 1.8 证据等级评价 |
| 2 结果 |
| 2.1 研究选择 |
| 2.2 文献特征 |
| 2.3 文献及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
| 2.4 文献结果 |
| 3 讨论 |
| 3.1 结果总结 |
| 3.2 现有证据的适用性 |
| 3.3 对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
| 讨论 |
| 1 呃逆病因病机认识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
| 2 西方医学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
| 3 主气穴位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中的运用 |
| 4 呃逆中医外治药物以辛温为主及辅助药物特点 |
| 5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对外治法取穴用药的影响 |
| 6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理论 |
| 6.1 “膈关”为气机出入重要之处 |
| 6.2 “一气周流”理论浅析 |
| 6.3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 |
| 7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的思考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化疗相关性呕吐的认识及进展 |
| 1.1 呕吐病因病机沿革 |
| 1.2 中药治疗 |
| 1.3 针灸治疗 |
| 1.4 耳穴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CINV的认识及进展 |
| 2.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定义及分类 |
| 2.2 CINV的发生机制 |
| 2.3 止吐药及其不良反应 |
| 2.4 有关CINV的评估工具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一般资料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临床疗效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理论基础 |
| 1.1 迷走神经耳支与消化道耳穴的联系 |
| 1.2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与耳穴疗法的联系 |
| 2 研究分组设定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恶心呕吐症状方面 |
| 3.2 恶心呕吐疗效分析 |
| 3.3 生活功能指数影响方面 |
| 3.4 生活质量方面 |
| 4 安全性指标分析 |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KPS评分标准 |
| 附表2 CTCAE4.0标准的恶心呕吐分级 |
| 附表3 MASCC止吐工具(MAT) |
| 附表4 生活功能指数(FLIE)量表 |
| 附表5 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评分(QOL)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耳穴治疗化疗性呕吐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脐针疗法现代文献研究 |
| 1.1.1 脐针文献数据分析 |
| 1.1.2 脐针文献分析结果 |
| 1.1.3 脐针疗法发展 |
| 1.1.4 脐针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状况 |
| 1.2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
| 1.2.1 定义和症状特征 |
| 1.2.2 诊断标准 |
| 1.2.3 流行病学研究 |
| 1.2.4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病因认识 |
| 1.2.5 焦虑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
| 1.2.6 广泛性焦虑症的西医治疗 |
| 1.3 祖国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
| 1.3.1 祖国医学对焦虑的认识 |
| 1.3.2 广泛性焦虑症病因病机 |
| 1.3.3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状况 |
| 1.3.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1.4 中止及剔除标准 |
| 2.1.5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1.6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分组及样本量 |
| 2.2.2 针灸处方 |
| 2.2.3 操作方法 |
| 2.2.4 针灸疗程 |
| 2.2.5 材料选择 |
| 2.2.6 注意事项 |
| 2.3 观察方法 |
| 2.3.1 患者基线特征 |
| 2.3.2 疗效指标 |
| 2.3.3 测量方法 |
| 2.3.4 疗效评价 |
| 2.3.5 统计方法 |
| 2.3.6 安全性评价 |
| 2.4 伦理原则 |
| 2.5 附 研究实施流程图 |
| 2.6 研究结果 |
| 2.6.1 病例收集情况 |
| 2.6.2 治疗前基本信息 |
| 2.6.3 治疗前两组量表积分比较 |
| 2.6.4 治疗后两组各量表积分比较 |
| 2.6.5 临床疗效分析 |
| 2.6.6 结果分析 |
| 2.6.7 安全性评价 |
| 2.7 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脐针疗法理论内涵 |
| 3.1.1 脐针的易学理论 |
| 3.1.2 脐针的经络理论 |
| 3.2 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依据 |
| 3.2.1 脐针治先天之病 |
| 3.2.2 脐针治心神之病 |
| 3.2.3 脐针治脑髓之病 |
| 3.2.4 脐针与肠-脑轴理论 |
| 3.3 治疗GAD选穴依据 |
| 3.3.1 治疗肝气郁结 |
| 3.3.2 治疗心肾不交 |
| 3.4 脐针与其他针法比较 |
| 3.5 不足和展望 |
| 结言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
|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
|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学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
| 1.1 呃逆之命名 |
| 1.2 呃逆之病因病机 |
| 1.3 中风病之命名 |
| 1.4 中风之病因病机 |
| 1.5 中风之呃逆 |
| 1.6 中风后呃逆的针灸疗法 |
| 2 西医学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
| 2.1 呃逆的概述 |
|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 |
| 2.3 西医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疗标准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中止、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随机分组 |
| 3.2 治疗方案 |
|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
| 4 观测指标判定 |
| 5 总体疗效判定 |
| 6 资料统计方法 |
| 7 研究结果 |
| 7.1 基线期比较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3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选取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意义探讨 |
| 1.1 机理研究 |
| 1.2 意义探讨 |
| 2 选穴处方分析 |
| 2.1 针刺选穴 |
| 2.2 耳穴埋豆选穴 |
| 3 对照组选择依据 |
| 结论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选穴处方 |
| 1.1 辨证组方取穴 |
| 1.2 选用单穴 |
| 1.3 选用经验穴 |
| 1.4 选用自已命名的穴位 |
| 2 治疗方法 |
| 2.1 针灸配合拔罐 |
| 2.2 针刺加灸法 |
| 2.3 针药结合 |
| 2.4 电针 |
| 2.5 穴位注射 |
| 2.6 耳体结合 |
| 2.7 指针疗法 |
| 2.8 头皮针 |
| 2.9 眼针疗法 |
| 2.10 穴位贴敷 |
| 2.11 针灸加手法捏脊 |
| 3 评述 |
| 1 临床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治疗结果 |
| 3.1 疗效标准 |
| 3.2 统计学方法 |
| 3.3 结果(见表1-表2) |
| 4 讨论 |
| 1 手部穴位 |
| 1.1 四缝穴之中缝穴 |
| 1.2 中魁穴 |
| 2 面部穴位 |
| 2.1 正光穴 |
| 2.2 攒眉穴 |
| 2.3 鱼腰穴 |
| 3 背部的华佗夹脊穴 |
| 4 颈部穴位 |
| 4.1 上廉泉 |
| 4.2 新设穴 |
| 4.3 颈夹脊穴 |
| 5 其他部位 |
| 5.1 董氏奇穴 |
| 5.2 第二掌骨侧全息胃穴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顽固性呃逆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2 顽固性呃逆的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
| 3 总结与体会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 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 6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1 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认识顽固性呃逆 |
| 2 从祖国医学理论角度认识顽固性呃逆 |
| 3 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依据 |
| 4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辨证论治 |
| 2 针对病症 |
| 3 总结与体会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2 研究方法与标准 |
| 2.1 治疗方法 |
| 2.2 疗效评定 |
| 2.3 统计方法 |
| 2.4 治疗结果 |
| 3 结果分析 |
| 讨论 |
| 结语 |
| 致谢 |
| 典型病例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