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娜[1](2021)在《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与考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严重威胁健康的一种疾病。中药在防治肿瘤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斑蝥就是其中一种。斑蝥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的功效。目前已经有多种含斑蝥及斑蝥提取制剂的上市药品,相关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多,尤其是肿瘤方面,主要有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复方斑蝥胶囊等。含有斑蝥的制剂,联合胃癌特定化疗方案能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状况,以及属于大毒的中药斑蝥,引起的不良反应,历代应用过程中的侧重等,均有待探讨。本研究基于Meta分析,探讨含斑蝥的中药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给临床上胃癌的辅助治疗提供参考;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归纳及比较法,对斑蝥历代医籍中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斑蝥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演变情况。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评价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2.历代斑蝥的药性及功效演变探讨。研究方法1.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主要检索Web of Science,Spring,PubMed,Embase,Cochrane,时间限制在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含有斑蝥的中药制剂,联合特定化疗方案,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一般情况,方法学内容,干预措施内容,结局指标内容,使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2.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华医典》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籍,搜集含有斑蝥的中医书籍,并将其进行整理。通过归纳及比较法,对斑蝥历代医籍中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斑蝥用药及配伍规律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1基于Meta分析的临床评价研究1.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全部为已发表的中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2020年,均为中国患者,共15篇,其中,艾迪注射液12篇,复方斑蝥胶囊2篇,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1篇;按化疗方案分,其中FOLFOX方案5篇,SOX方案2篇,XELOX方案3篇,替吉奥单药3篇,卡培他滨单药2篇。1.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将第一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定义为研究ID,15篇研究中患者总计987例,试验组501例,对照组486例,男性609例,女性378例。1.3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2进行质量评价,15项研究均提及随机,9项研究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面,9项研究风险不清楚,6项研究为高风险;15项研究均未提及盲法;1项研究存在失访;3项研究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15项研究其他偏倚不清楚。1.4 Meta分析结果1.4.1疾病客观缓解和控制疾病客观缓解率方面,6项研究以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7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缓解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56,95%CI:1.22~1.99,P=0.0004)。7项研究以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30,I2=1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缓解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3~1.49,P=0.02)。疾病控制率方面,6项研究以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30,I2=1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5~1.31,P=0.005)。7项研究以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异质性检验显示,P=0.29,I2=1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8~1.14,P=0.14)。1.4.2生存状况2项研究报道了 2年生存率,进行异质性检验,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2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1.4.3生活质量共有6项研究报告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项研究采用KPS进行生活质量评分,4项研究以治疗前后KPS提高大于10分为改善。将KPS评分,进行异质性检验,P=0.7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MD=5.85,95%CI:4.21~7.49,P<0.00001)。KPS改善情况,进行异质性检验,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KPS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2.51,95%CI:1.80~3.51,P<0.00001)1.4.4临床副作用白细胞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007,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白细胞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38~0.70,P<0.0001)。血小板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5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血小板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41-0.70,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进行异质性检验,P=0.14,I2=4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血红蛋白降低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69,95%CI:0.51~0.94,P=0.02)。恶心呕吐,进行异质性检验,P=0.02,I2=6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69,95%CI:0.55~0.86,P=0.001)。肝功能损伤,进行异质性检验,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肝功能损伤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0.32,95%CI:0.18-0.58,P=0.0001)。2文献研究关于斑蝥的寒热属性,《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味辛,寒”,张景岳认为其属“热”。大部分医籍认为斑蝥属于辛味,还有人认为属于咸或甘。结合斑蝥的作用特性,能够软坚散结,且咸“能下、能软”,认为斑蝥味属“辛、咸”。斑蝥的归经,有人认为归手太阴、阳明、太阳、足太阴经,有人认为入肺、脾二经,还有人认为归足厥阴经。《冯氏锦囊秘录》将其归属于“手阳明、手太阳经”。斑蝥炮制,目前大多将斑蝥与米炒至黄棕色,去头、翅、足后使用。配伍及应用方面,以实证为主,虚证使用时应审慎,内服需慎用,必要时配伍其他中药以佐制。研究结论1.含有中药斑蝥制剂联合特定化疗方案较单纯化疗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客观缓解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发生,但2年生存率,疾病控制率未见明显提高,可能与纳入文献较少,质量较低有关,需进一步研究。2.文献研究方面,认为斑蝥味辛、咸,性热,归肝、肾、胃、大小肠经,功效方面在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基础上,增加通利水道。斑蝥有大毒,临床中仍需结合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审慎用药。
李婧[2](2021)在《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对脾肾阳虚型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其对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病区,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的134例西医诊断晚期转移性大肠癌(包括直肠)患者病例,和42例单纯西医化疗患者病例资料,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中医证候,进行随访无进展生存期。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合格病例200例,通过翻阅历史病例和电话随访,明确死亡病例26例,失访病例25例,删失率为12.5%。2.基线资料: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肿瘤部位、病理分型、转移部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疗效: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3.0%,疾病控制率(DCR)为80.5%;单纯化疗组ORR为35.7%,DCR为78.5%;附子理中联合化疗组病例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病例(P<0.05);但两组患者的总控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4.PFS: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为7.7个月(95%CI:7.1-9.1个月);单纯化疗组中位PFS为6.5个月(95%CI:5.1-9.3个月)。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延长1.2个月。但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FS曲线图未见显着差异(P>0.05)。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共有134人,18至40岁的病例有12人,中位PFS是9.6个月(95%CI:5.9-11.7个月),40至80岁的病例有122人,中位PFS是7.6个月(95%CI:6.93-9.1个月)。;单纯化疗组共有42人,18至40岁的病例有2人,中位PFS是3.6个月(95%CI:2.1-5.2个月),40至80岁的病例有40人,中位PFS是6.8个月(95%CI:5.1-8.4个月)。两组不同年龄段对比,经统计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服中药大于6个月的有26个人,其中,69岁以下有19人,中位PFS是8.1个月(95%CI:6.9-11.8个月)。69岁以上的有7人,中位PFS是9.2个月(95%CI:5.5-11.8个月)。服中药小于6个月的(包括单纯化疗组)69岁以上有34人,中位PFS是7.3个月(95%CI:6.2-10.8个月)。69岁以下的有116人,中位PFS是7.5个月(95%CI:6.60-8.3个月)。经统计检验,服药时间大于6个月的和服药时间小于6个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中,有肝转移和肺转移病例的中位PFS是8.1个月(95%CI:7.3-9.3个月)。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腹膜转移)的中位PFS是5.8个月(95%CI:4.2-8.4个月)。单纯化疗组的肝转移和肺转移病例的中位PFS是7.0个月(95%CI:5.3-9.3个月)。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腹膜转移)的中位PFS是4.0个月(95%CI:3.4-6.5个月)。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得到改善(P<0.05),总有效率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为70.37%,单纯化疗组为35.71%,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评价上都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大肠癌能够提高近期疗效和改善中医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附子理中汤用药时间累积越长可以延长老年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陈姵璇[3](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广州和香港两地胃癌中医药诊疗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发掘2012-2018年广州香港胃癌Ⅱ-Ⅳ期、主症、转移、治疗阶段、证型的理法方药数据,包括药频、归经、四气五味频次统计、治法及药方。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中心住院及香港东华三院中医肿瘤科门诊合共1868条的胃癌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功能:复杂系统的熵聚类、互信息法、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及总结胃癌用药规律。结果:(一)用药频次统计结果依序:首10位: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鸡内金>白芍>莪术>白花蛇舌草>党参;归经:脾、胃、肝;四气:温>平>寒;五味:甘>苦>辛。(二)辨证施治总结:脾胃气虚夹湿,治法健脾化湿、益气生血,主方六君子汤或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胃阴虚证,治法滋养胃阴,主方沙参麦冬汤。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主方生脉散。痰阻气逆者,配以降气化痰,主方半夏汤类方。肝郁脾虚,治法疏肝理脾,主方四逆散。食积停滞证或寒热虚实错杂痞证,治法分别消食导滞及行气消痞,主方保和丸或枳实消痞丸。(三)主症辨证施治总结: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皆以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软坚散结为法。水饮夹肠胃实热积滞证,宜峻下逐水,主方牵牛子散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吐血、便血,气逆血脱证及脾阳亏虚、脾不统血证型,分别配以降气收敛、化瘀止血及固摄止血,新方旋覆代赭合三炭贝母方或黄土汤+炭类药;阴虚血热证,治法凉血止血,主方二至丸。黄疸脾虚湿热瘀结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法,新方双芪茵陈四君子汤。(四)全胃切除与部分胃部切除手术后治法比较,前者扶正药多,益气养血健脾;后者伴用攻伐抗癌及疏肝柔肝药。(五)淋巴转移、围化疗期、放疗后治法总结:淋巴转移以温通经络、温中化浊。化疗中广州组以助食消积;香港组以芳香化湿、消积散阏、瘀;化疗后广州组以化痰散结,香港组以芳香理气、疏肝理气;化疗中断广州组用动物药、降气平喘药,香港组用理气导滞,化瘀通络药,两地用补肾滋血药;肢麻以养血祛风、化瘀通络药;放疗后香港组以养肝柔筋止痛药,皮炎以清热解毒、疏风止痒药。(六)肝转移多用养肝清肝药、化瘀止血药、软坚散结药、搜风通络药。腹腔转移广州组用宁心安神药,香港组用温阳利水药,两地用理气活血止痛药、补肾利水药;腹膜转移广州组用补肾壮腰药、芳香醒脾药。结论:(一)两地药频显示治法总括:健脾益气、理气化湿为主,消积化痰、软坚散结、平肝调肝为辅。广州组可见明显治法变化:早期多用攻邪药,晚期多用扶正药。香港组未见明显变化,治法以运脾健脾并举、醒脾消食。(二)全胃切除与部分胃部切除手术后治法比较,前者重于扶正;后者佐以攻伐。化疗中断两地重以补肾滋血。(三)淋巴、肝、腹腔、腹膜转移治法:淋巴转移以温中化浊法、温经通络。肝转移以养肝清肝、化瘀散结、搜风通络。腹腔转移广州组以宁心安神止痛、香港组腹腔转移用补肾温阳利水;腹膜转移广州组以补肾壮腰、芳香醒脾。
张海伟[4](2021)在《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观察裴氏疏肝养胃汤联合SOX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裴氏疏肝养胃汤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临床试验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SOX方案化疗,试验组则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裴氏疏肝养胃汤。21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记录试验组组和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其中主要的指标有:实体瘤大小、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中医临床证候积分、KPS评分、QOL评分、毒副反应评定。结果(1)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缩小瘤体病灶方面经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前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3)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但试验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4)QOL评分和KP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QOL评分、KPS评分均较前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提高更为显着,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肝功能、皮肤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述指标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未见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裴氏疏肝养胃汤能够降低肝胃不和型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CEA、CA199、CA724),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推广使用。
王祎[5](2019)在《桂附理中汤干预胃癌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相关性腹泻(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桂附理中汤干预胃癌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相关性腹泻(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7年7月—2019年1月间,选择在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或门诊接受治疗,诊断为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病人,将其作为病例来源,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纳入病例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免煎剂桂附理中汤加减口服10天,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口服10天。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腹泻情况、中医证候、KPS评分、电解质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结果本试验共纳入51例,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中脱落1例(不参与统计与分析),共25例完成试验,对照组全部完成试验。1、有效率:试验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泻次数动态变化:治疗第3天试验组3.08±1.03次,对照组2.64±0.95次;治疗第6天试验组1.96±0.84次,对照组2.80±1.04次;治疗第10天试验组1.76±1.05次,对照组2.84±1.54次。治疗第3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天、第10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缓解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KPS评分:试验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电解质:治疗后试验组K+浓度3.87±0.25mmol/L,对照组3.33±0.36 mmol/L;试验组Cl-浓度99.99±4.49 mmol/L,对照组99.45±4.06 mmol/L;试验组Na+浓度132.85±4.95 mmol/L,对照组132.68±4.70 mmol/L。组间比较K+浓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Na+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均安全性好。结论桂附理中汤治疗胃癌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患者相关性腹泻的疗效与蒙脱石散相比,在止泻效果维持、中医证候改善、提高体力状况、预防电解质代谢紊乱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安全性好。
刘永刚[6](2017)在《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理论溯源及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黄帝内经》研究益脾养肝法的内涵,探讨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机制。基于数据挖掘常占杰主任医师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原文,挖掘关于肝、脾藏象的文献,疏理肝脾藏象理论,并且从气血和五行两方面阐述了肝脏与脾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释益脾养肝法的内涵。收集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就诊于常占杰名医工作室及肝病科住院的肝癌病人,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统计处方用药,运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药频率。利用SPSS21.0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次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Apriori模块处理,得出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常占杰主任医师治疗肝癌的药物配伍规律,深层次挖掘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调查益脾养肝法治疗的肝癌患者1年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采用ZPS(Zubrod-ECOG-WHO)评分标准,分别于3、6、9、12个月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统计生存率,评价生存质量。结果:(1)从文献学角度阐述益脾养肝法的内涵。益脾的内涵包括:补脾、运脾、温脾、醒脾、滋脾;养肝的内涵包括:养肝血、疏肝气,养肝阳,化瘀血,滋肝阴。肝癌的病机概括为“脾虚木枯、毒瘀互结”,脾气虚衰,肝木失荣是肝癌发病之本,瘀毒积滞是其标。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机制:以补为主,以通为辅,以化为用。补即为补脾助运,兼以祛湿化浊,培补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通即为通血气之行,助脾运,调肝气,约束、统摄气血运行。化即为化生血气,培土以生肝木,长养肝脏,祛瘀生新,固束毒邪。(2)共收集常占杰主任医师治疗肝癌首诊处方114张,常用中药共95味,使用1355次,包括18类药物,频率较高的前7类依次为补气药、活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药、补血药、温阳药,累计频率达90.04%。从药性来分析,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约占50%,热性药和凉性药使用频率偏低。从临床用药统计结果分析,益脾养肝法主要体现在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温补脾肾等方面。将频率高于10次的42味药物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14个药对:刘寄奴-茵陈、陈皮-苍术、枳实-厚朴、薏苡仁-泽泻、莱菔子-麦芽、白术-茯苓、桂枝-柴胡、泽兰-吴茱萸、赤芍-牡蛎、延胡索-牛膝、山药-鳖甲、葛根-姜黄、灵芝-郁金、黄芪-当归,以及6类核心药物群:燥湿运脾类药、健脾疏肝活血类药、养肝活血类药、温阳活血类药、养血滋阴类药、健脾养血类药。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0条规则,体现了常占杰主任医师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用药配伍规律。(3)调查114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年的生存率改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生活质量方面,联合益脾养肝法中药治疗组患者与未联合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显着改善肝癌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从临床数据方面体现了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有效性。结论:益脾养肝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常占杰主任医师治疗肝癌旨在通过调养脾胃而长养肝木之脏,调动肝木生发的机能,通过扶正助肝脾生养发陈以祛除毒邪,这种治疗疑难顽疾的临证思路值得研究、发挥和进一步扩展应用。
李珊[7](2014)在《抑木扶土法治疗肝郁痰凝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评价自拟柴芍夏朴汤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讨抑木扶土法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对象与方法:以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寻求中医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随机、平消胶囊对照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标准筛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基础治疗均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3周化疗方案,连续化疗6周期,治疗期间研究组(A组)予自拟柴芍夏朴汤150m1/次,每日2次;对照组(B组)给予平消胶囊,4粒/次,每日3次。研究期间除必要的支持治疗外,不服用其他抗癌药物。以每化疗周期结束为不良反应访视点,以每化疗2周期结束为有效率访视点,根据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在符合方案集(PPS)范围内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的时间量效关系,根据KPS评分标准在安全方案集(SS)范围内评价两组的KPS评分的时间量效关系,根据WHO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在安全方案集(SS)范围内评价两组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差异,根据肝郁痰凝型乳腺癌证候积分表在安全方案集(SS)范围内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化疗结束后定期随访以获得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并计算1年生存率。结果:1、基线数据: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确定化疗2周期结束时PPS为60例(A VS B=30VS30),化疗4周期结束时PPS为56例(A VS B=30VS26),化疗6周期结束时PPS为46例(A VS B=26VS20),各访视点SS始终为60例,在SS范围内,两组受试者的性别、病程、前期治疗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完成率:A、B两组完成2周期化疗者均为30例,两组患者2周期化疗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100%VS100%,P>0.05);A组完成4周期化疗者为30例,B组为26例,两组4周期化疗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100%VS86.67%,P=0.038);A组完成6周期化疗者为26例,B组为20例,两组6周期化疗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6.67%VS66.67%,P=0.067)。3、实体瘤客观疗效差异:以PPS集为评价范围,完成2周期化疗时A、B组的疾病反应率、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VS10%P=0.448;100%VS100%);完成4周期化疗时,两组的疾病反应率、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7%VS23.08%P=0.274;90%VS84.62%,P=0.547);完成6周期化疗时,两组的疾病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85%VS30%,P=0.028)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62%VS65%,P=0.126)。4、中医证候疗效:以SS集为评价范围,治疗后在中医证候改善等级分布上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VS7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分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以PPS集为评价范围,两组KPS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270例次,其中1-2级不良反应发生217例次,3-4级不良反应发生53例次;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25例次,其中1-2级不良反应发生329例次,3-4级不良反应发生96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4)。7、生存分析: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及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0周VS28.88周P=0.142;83.6%VS71.3%P=0.351)。结论:1、根据抑木扶土法拟定的柴芍夏朴汤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可缩小瘤体、改善中医证候,提高KPS评分,疗效优于平消胶囊。2、根据抑木扶土法拟定的柴芍夏朴汤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可延长疾病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疗效优于平消胶囊。3、根据抑木扶土法拟定的柴芍夏朴汤可显着减轻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提高化疗周期完成率,疗效优于平消胶囊。
唐敏[8](2013)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口服单药替吉奥胶囊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替吉奥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4周期后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评价。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PS评分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按时完成化疗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优势(P<0.05),治疗后两组皮肤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联合化疗,可以有效减轻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程度,改善患者KPS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依从性,增加按时完成化疗的可能,保证化疗的效果,从而达到减毒增效效果,且口服中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因此香砂六君子汤是防治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安全有效的方剂,值得应用和推广。
李艺[9](2011)在《李斯文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结直肠癌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归纳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路及方法。回顾、整理、总结李斯文教授对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以及其由此制定的治疗原则、治法、应用方剂及药物加减的规律,总结出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李斯文教授经治的结直肠癌病例,详细记录患者各项检查的客观指标,总结、归纳临床治疗方案,得出李斯文教授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经验及证治规律。方法:一、学术思想研究归纳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路及方法。回顾、整理、总结李斯文教授对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以及其由此制定的治疗原则、治法、应用方剂及药物加减的规律,总结出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二、临床研究1.选择经病理学、影像学、内窥镜、细胞学确诊为结直肠癌、中医辨证符合李斯文教授的辨证分型、有病案记载、预计生存期>3个月、KPS评分≥60分、未经其他治疗,或经放化疗结束2个月以上的患者作为入选病例。2.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共观察100例。3.以云南省名中医李斯文教授肠癌Ⅰ号方(益脾安肠汤)为基本方,此方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内服,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观察期为2个疗程(28天)。治疗期间不得吃煎、炸、薰、烤食品,不能吸烟、喝酒。观察患者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便或脓血便,腹痛或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及腹部压痛、腹部叩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安全性指标、毒副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按临床研究设计要求,统一表格,作出详细记录,认真写好病历。以WHO标准生命质量评分标准为疗效判断标准,以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包括食欲,情绪,精神状况等改善程度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K氏评分凡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10分者为提高,减少1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少于10分者为稳定。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以上各项标准评定疗效,并按相应数理统计方法疗效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客观评价治疗后所用药物的疗效。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比较用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成果:回顾、整理、总结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病案及资料,分析、总结出李斯文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中医学角度归纳、总结出导师李斯文教授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经验及证治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判断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辨证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2篇(李斯文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癌术后腹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85-86.李斯文教授治疗结直肠癌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7):1322-1324.)。结论:一、主要学术思想导师根据多年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认识到“诸脏皆虚,唯有邪实”几乎是所有晚期肿瘤患者的共有症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兼血瘀、痰湿、毒热等证。针对这一病理特点提出了“扶正抑癌”的理论,对指导中医肿瘤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扶正抑癌为基本治疗原则,既可将中医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稳定瘤体,改善临床症状,以及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抗复发防转移,恢复与重建脾胃功能;又可配合放化疗治疗,增强放化疗的疗效,降低放化疗造成的毒副反应;同时中医扶正法与生物治疗均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宿主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等作用。现将导师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1.扶正抑癌,分段论治:李斯文教授倡导并尊崇扶正抑癌思想治疗恶性肿瘤,并根据不同病期及正邪双方力量对比进行分段论治,通过中医整体性的辨证论治,改善机体细胞微环境,可以促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从而实现恶性病变的逆转,临床实践显示扶正抑癌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主要优势,并已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终。2.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抗复发防转移:导师李斯文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抗复发防转移,注重中医药长期维持治疗和巩固治疗,针对不同病期和不同的个体,因人因时辨证施治,详细分析每一阶段的理化指标、影像资料等,进而严密跟踪,使之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的征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复发和转移防患于未然。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带瘤生存”。一方面要防其复发、转移,另一方面要防其恶化、出现并发症。这种实践具体体现在通过合理辨证施治,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以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3.辨证、辨病、对症治疗三结合:在诊治肿瘤中,导师十分重视运用辨证、辨病、对症治疗的原则,采用从辨证到辨病到对症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体现对疾病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综合判断。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证,治疗宜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症治疗作为补充。这样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又可抓住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的证。4.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导师在临床中非常注重健脾,认为癌症患者“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即便应用抗癌解毒药亦须顾护脾胃,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气。尤其是术后气血大伤虚弱的病人及化疗期间病人,应用健脾中药可以益气养血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可以提高化疗疗效,即养正积自除。在治疗中应用健脾益气法,可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还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功能,提高调节内分泌环境,调动和增强机体内在抗癌能力,改善体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重用解毒抗毒对抗放化疗毒副作用:在放化疗过程中只要坚持中医药的配合治疗,均有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疗效,抑制或延缓肿瘤生长,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促进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的作用。6.注重心理治疗:导师认为,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是保持人体的免疫功能相对稳态的关键,因此心理治疗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先要用乐观的态度来感染患者,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治愈的信心和生存的希望,树立与癌症斗争的精神;其次注意体育锻炼,使人体的经络通畅,脏腑功能恢复平衡,使之“阴平阳秘”。增强信心,增强自我抗病意识,使饮食、睡眠、体质得到改善,免疫力增强,提高治疗效果。7.健脾补肺促正气提高生存质量:中医药在防治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优势,试验研究证实中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有提高肿瘤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的作用,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抗转移复发及延长生存期都有着明显的改善。随着医学的发展,综合治疗模式的出现,肿瘤的治疗由注重局部疗效转向整体调节,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国已普遍被患者接受,并得到肿瘤学界的认可。二、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经验根据导师李斯文教授对结直肠癌证治规律的研究成果以及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经验设计的研究方案科学、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案不仅能显着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抗复发防转移有明显作用;同时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共观察100例,其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43例,有效4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3%,值得临床推广。三、继承人创新观点继承人在总结导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识到“扶正抑癌”理论是中医抗肿瘤治疗的最基本原则,应始终贯穿于抗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带瘤生存”是现代肿瘤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指标;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治疗过程中要以肺脾肾三脏为重点;按照中医同病异治的观点,治疗中应强调个体化;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复与重建的同时,根据五行理论,通过疏肝使脾气得以健运,五脏气机畅达;强调中医内外治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在合理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加强中医药抗肿瘤的试验研究。
胡建华[10](2009)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文中指出钱英教授为我国着名中医肝病专家,他近年提出运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面的理论创新。本文在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和基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损肝体”理论证候学研究基础上,探讨“截断逆挽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进行疗效验证。第一章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目的: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探索“截断逆挽法”理论渊源,分析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临证思辨、应用规律、临床医案和相关文献,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结果与结论:“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钱英教授认为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要抓住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演变、脏腑传变、虚实转化等特殊规律,将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灵活运用“截断逆挽法”。1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急病重”的特点,快速截断为首要治则,其主要治法是:(1)清热解毒是截断的关键(清除病因-疫毒)。解毒不能拘泥于清热解毒一法,要依据“毒邪”的具体性质辨证遣方用药。(2)通腑攻下是截断的转机(净化肠道,阻断二次打击)。(3)凉血化瘀是截断的要点(顿挫病势,防止传入营血)。2“逆流挽舟法”是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因虚致病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强调尽早补肝以扶正,包括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等。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理论,补肝体与益肝用,体用同调,阴阳兼顾:(1)益肝用与补肝体并重;(2)重用生地黄以养肝阴;(3)疏肝理气与顾护肝体并施。3注重脏腑传变规律,及时截断逆转。主要涉及脾肾二脏:(1)调理肝脾,以固其本:用大剂量的生黄芪,因本病肝脾气损严重,“重病必重药”,非重剂难以奏效,同时注意补中、健中、理中三法的配合运用。(2)肝肾同治,滋水荣木:肝肾同源,故肝病多伤及于肾,临床多表现为肝阴虚与肾阴虚并见,肝气虚、肝阳虚与肾气虚、肾阳虚兼夹。治疗上必须重视“肝肾同治”。4分期而治:针对疾病分期中正邪演变规律,”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应有偏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展期应以“解毒化瘀,截断病势”为主,以达到“留人治病”之目的,但攻逐之法当“衰其大半而止”,不可久施;待病情平稳后或进入恢复期则以扶正为主,以恢复生机,采用“体用同调”、调理肝脾、滋水荣木等法,缓缓久图;但若出现毒瘀与正虚均已严重的局面,则应攻补并重。第二章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目的:进行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于“毒损肝体”理论的证候学研究,探讨证候规律,从证候学角度分析“截断逆挽法”的合理性;探讨基于“截断逆挽法”治则的证治方案,以应用于临床。方法:进行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学调查研究,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毒邪”症候要素;结合证候分布规律和“毒邪”症候要素,确立“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结果与结论:1证候分布规律: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本证型为肝脾血瘀、阴毒内结、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基本证型体现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阴毒和阳毒)损肝体,脾肾气阴或阴阳两伤”的病机特点。证候规律与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基本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攻下、凉血化瘀、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完全相符,证候学规律说明了钱英教授应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合理性。2“毒邪”症候要素:两大特征性证型为阴毒内结证和阳毒内盛证,兼有阴毒内结和阳毒内盛特征者为阴阳兼证。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阴毒内结110例、阳毒内盛46例、阴阳兼证104例。阳毒内盛证与阴毒内结证基础证:身目尿黄、面色晦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性欲减退、口干;舌红暗或紫、舌有瘀斑,苔厚腻,舌下静脉增粗或迂曲;脉滑、弦、沉、濡等。基础证也反映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之常候“毒(阴毒和阳毒)贯穿始终,肝体用同损,出现肝脾血瘀、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等病机变化”。舌质红、苔黄腻,滑脉、数脉对辨证阳毒内盛证有意义。下肢浮肿、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肝掌、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腐等症对辨证阴毒内结证有意义。14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图片资料分析:采用奥林巴斯2.0数码相机在室内、近焦、闪光灯条件下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进行拍照,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软件(北京普利生公司研制)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1)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均为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且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GB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苔RGB值特点,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GB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下静脉RGB值特点,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及阴毒内结证。(2)肝脾血瘀证舌质RGB值均高于非肝脾血瘀证,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脾血瘀证唇部RGB值均低于非肝脾血瘀证,唇部B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毒(阴毒和阳毒)与面色、唇部、手掌、舌象RGB值密切相关,肝脾血瘀证与唇部、舌质RGB值密切相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RGB值可作为辨证阴阳毒证、肝脾血瘀证的参考指标。3证治方案:以“截断逆挽法”为指导思想,基于阴毒阳毒辨证思路,确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治疗原则:阴毒阳毒兼证,以解毒化瘀、通腑泄浊、清利湿热、调补肝脾肾阴阳为法;阳毒内盛证,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腑泄浊、益气养阴为法;阴毒内结证,易伤阳气,以温阳化湿、化瘀通络、通腑泄浊、温扶脾肾为法。组方:(1)基础方:叶下珠30克,瓜蒌30克,金钱草30克,莪术6克,生地20克,生黄芪30克,槲寄生30克,丹参20克,三七6克,黒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2)灌肠1号方:大黄30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生地30克,蒲公英30克。(3)灌肠2号方:黑附片30克,干姜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15克。阴毒阳毒兼证,基础方1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灌肠1号方、2号方,150m1灌肠,每日1次,二方交替使用。阳毒内盛证,基础方中生地加量至35克,加用赤芍15克,紫草10克。以加强解毒、养阴、凉血、化瘀之用。灌肠1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阴毒内结证,基础方中黒附片加量至25克,加用桂枝15克,干姜10克。以加强温阳化浊之用。灌肠2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第三章“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目的: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约110例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或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有效率、并发症出现率、病死率及主要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有效病例111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56例。1症候积分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周后,对照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1.82±3.88,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0.02±4.1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8.29±7.53,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4.41±9.6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肝功能:(1)胆红素:两组治疗2周后TBIL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凝血功能:治疗组PTA明显升高,且1周后PTA(43.6%)与治疗前(35.0%)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PT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治疗组PTA(43.6%)明显高于对照组(33.4%),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并发症:(1)肝肾综合征:治疗后出现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出现率(1例,1.8%)与对照组(8例,14.3%)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腹腔感染:两组治疗后腹腔感染出现率均有下降,治疗组8周后腹腔感染出现率(16例,29.1%)明显低于治疗前(25例,45.5%),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4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37例,67.27%)高于对照组(30例,53.57%),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死率(5例,9.09%)低于对照组(13例,23.2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改善肝功能(退黄、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等)、防治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胃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筛查及治疗进展 |
| 3 小结 |
| 综述二 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论治 |
| 综述三 虫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虫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 3 虫类药物应用举隅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含斑蝥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 1.3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 1.4 数据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检索及筛选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文献质量评价 |
| 3.2 疗效分析 |
| 3.3 病机探讨 |
| 3.4 治则探讨 |
| 3.5 中药探讨 |
| 3.6 安全性分析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中药斑蝥的考证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2.1 药性考证 |
| 2.2 功效主治考证 |
| 2.3 炮制及用药禁忌考证 |
| 2.4 常用配伍及附方考证 |
| 3 讨论 |
| 3.1 药性 |
| 3.2 功效主治演变 |
| 3.3 炮制及用药禁忌 |
| 3.4 常用配伍及附方 |
| 4 小结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性 |
| 3 问题及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 1.1 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2 现代医学对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
| 1.2.1 手术 |
| 1.2.2 化疗 |
| 1.2.3 分子靶向治疗 |
| 1.2.4 免疫治疗 |
| 1.2.5 多学科诊疗模式 |
| 1.3 传统医学对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认识 |
| 1.3.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2 脾肾阳虚是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
| 1.3.3 “阳虚为本,阴实为标”是晚期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病理变化 |
| 1.3.4 治疗大法:健脾温肾,固正祛邪,阴阳归位 |
| 1.3.5 健运脾胃,复转中枢 |
| 1.3.6 温扶肾阳,固本培元 |
| 1.4 附子理中汤药理探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从病例系统中检索大肠癌患者住院病例 |
| 2.2 通过查阅住院病例,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且进行分组 |
| 2.2.1 单纯化疗方案组 |
| 2.2.2 附子理中汤联合化疗治疗方案 |
| 2.3 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
| 2.4 随访无进展生存期 |
| 2.5 临床疗效 |
| 2.6 中医证候积分 |
| 2.7 建立Excel数据库 |
| 2.8 工作流程 |
| 2.9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2 近期有效率 |
| 3.3 PFS生存曲线分析 |
| 3.4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基线情况 |
| 2 近期疗效分析 |
| 3 PFS结果分析 |
| 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5 问题和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温阳法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和治疗 |
| 1.1.1 现代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和研究发展 |
| 1.1.2 祖国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和研究治疗 |
| 1.1.3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的胃癌用药研究临床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 2.1 广州组、香港组和广州-香港组病例统计 |
| 2.1.1 研究设计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分析软件及统计 |
| 2.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
| 2.1.6 病例研究分组 |
| 2.1.7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胃癌病例统计 |
| 3.1.2 胃癌部位分类、病理分类统计 |
| 3.1.3 胃癌各类转移病例数目 |
| 3.1.4 胃癌各类手术、化疗、放疗及其他药物治疗统计 |
| 3.1.5 胃癌症状及相关治疗病例数目 |
| 3.1.6 贫血及相关治疗病例数目 |
| 3.2 处方频次统计结果 |
| 3.2.1 胃癌、胃癌Ⅰ期至Ⅳ期处方频次、中药药味统计结果 |
| 3.2.2 胃癌和胃癌Ⅰ-Ⅳ期用药归经、四气频次及所占比重统计 |
| 3.2.3 胃癌Ⅰ-Ⅳ期药频 |
| 3.3 胃癌处方数据挖掘结果 |
| 3.3.1 胃癌Ⅰ-Ⅳ期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4 胃癌围手术期、围放化疗及使用靶向药期间的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4.1 全胃切除手术后、部分胃切除手术后的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4.2 化疗中及再化疗中、化疗后及再化疗后、化疗中断的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4.3 胃癌靶向药治疗中或治疗后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4.4 胃癌放疗后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5 胃癌淋巴转移、肝转移、腹腔及腹膜转移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5.1 胃癌淋巴转移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5.2 胃癌肝转移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5.3 胃癌腹腔转移、腹膜转移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 胃癌症状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1 胃癌恶心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2 胃癌呕吐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3 胃癌吞咽困难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4 胃癌腹水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5 胃癌下肢水肿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6 胃癌黄疸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7 胃癌吐血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8 胃癌便血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3.6.9 胃癌贫血处方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广州香港中药四气、胃癌Ⅰ-Ⅳ期、症状组及治疗组数据研究 |
| 4.1.1 广州香港使用中药四气及五味所占比重统计结果数据研究 |
| 4.1.2 胃癌症状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吐血、便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讨论 |
| 4.1.3 胃癌贫血新方用药规律数据分析治法 |
| 4.1.4 小结 |
| 4.1.5 广州香港两地胃癌Ⅰ-Ⅳ期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讨论 |
| 4.1.6 胃癌香港组、胃癌Ⅰ-Ⅳ期香港组、胃癌全胃切除手术后的药频及用药模式数据可见处方数据发掘代表性药物 |
| 4.1.7 宏观小结胃癌Ⅰ期-Ⅳ期治法用药之变化:早期攻邪偏重,中晚期侧重扶正 |
| 4.1.8 胃癌胃切除手术后数据研究 |
| 4.1.9 胃癌胃切除手术后数据研究分析治法 |
| 4.1.10 胃癌淋巴转移、化疗中及再化疗中、化疗中断、化疗后、靶向药放疗后数据研究分析 |
| 4.1.11 胃癌危重症候腹水、下肢水肿、黄疸数据研究分析 |
| 4.1.12 胃癌肝转移、腹腔转移、腹膜转移治疗用药规律数据研究 |
| 4.2 广州香港中药四气、胃癌Ⅰ-Ⅳ期、症状组及治疗组研究讨论 |
| 4.2.1 胃癌病例统计结果临床研究讨论 |
| 4.2.2 讨论胃癌及胃癌症状用药数据挖掘结果研究 |
| 4.2.3 胃癌症状吐血、便血、贫血(现代医学诊断)用药规律数据挖掘讨论 |
| 4.2.4 广州香港两地胃癌Ⅰ-Ⅳ期治法讨论 |
| 4.2.5 胃癌Ⅰ期、全胃切除手术后及部分胃部切除手术后用药数据分析 |
| 4.2.6 胃癌Ⅱ-Ⅲ期、淋巴转移、围化疗、放疗及靶向药治疗数据分析讨论 |
| 4.2.7 胃癌危重症状腹水、下肢水肿、黄疸数据挖掘分析讨论 |
| 4.2.8 胃癌Ⅲ-Ⅳ期、腹腔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数据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基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入选标准 |
| 1.3 伦理学要求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主要技术路线图 |
| 4.研究结果 |
| 4.1 入组情况 |
| 4.2 基线资料 |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 讨论 |
| 1 裴正学教授对胃癌的认识 |
| 1.1 裴正学教授治疗中晚期胃癌立足“肝胆枢机”理论 |
| 1.2 裴正学教授治疗胃癌从肝胆论治 |
| 2.疏肝安胃汤的组方分析 |
| 3 裴氏疏肝养胃汤单味药物分析 |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4.1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 4.2 裴氏疏肝养胃汤对肿瘤病灶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 4.3 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1.结论 |
| 2.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 1.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进展 |
| 2.现代医学对进中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 |
| 3.中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 1.3.2 中医诊断及证型判断标准 |
| 1.4 研究对象 |
| 1.4.1 纳入标准 |
| 1.4.2 排除标准 |
| 1.4.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分组方法 |
| 1.5.2 药品制备 |
| 1.5.3 给药方案 |
| 1.5.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 1.5.5 观察时间点 |
| 1.5.6 提高依从性方法 |
| 1.5.7 数据处理 |
| 第二章 临床资料分析 |
| 2.1 病例最终纳入情况 |
| 2.2 临床特征基线比较 |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 2.3.1 腹泻情况基线比较 |
| 2.3.2 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比较 |
| 2.3.3 KPS评分基线比较 |
| 2.3.4 电解质基线比较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有效率比较 |
| 3.2 腹泻次数动态变化比较 |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4 KPS评分比较 |
| 3.5 电解质比较 |
| 3.6 安全性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基线分析与讨论 |
| 4.1.1 临床特征基线分析 |
| 4.1.2 观察指标基线分析 |
| 4.2 疗效分析与讨论 |
| 4.2.1 有效率分析 |
| 4.2.2 腹泻次数动态变化结果分析 |
| 4.2.3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
| 4.2.4 KPS评分分析 |
| 4.2.5 电解质变化分析 |
| 4.2.6 安全性分析 |
| 4.3 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 4.3.1 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
| 4.3.2 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治疗 |
| 4.4 解决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必要性 |
| 4.4.1 药物不良反应会增加医疗成本 |
| 4.4.2 平衡阿帕替尼的疗效与腹泻程度的必要性 |
| 4.5 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与泄泻的关系 |
| 4.6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 4.6.1 脾肾阳虚证是泄泻的重要证型 |
| 4.6.2 温补脾肾法是治疗泄泻的重要法则 |
| 4.7 脾肾功能的中医与现代研究认识 |
| 4.7.1 脾肾生理功能的中医认识 |
| 4.7.2 脾肾功能的现代研究 |
| 4.8 脾肾阳虚证是阿帕替尼相关性泄泻的主要证型 |
| 4.8.1 晚期胃癌患者多正虚、阳虚 |
| 4.8.2 使用阿帕替尼后患者多表现出脾肾阳虚的症状 |
| 4.9 温补脾肾法是治疗阿帕替尼相关性泄泻的基本法则 |
| 4.10 桂附理中汤是治疗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基本方剂 |
| 4.11 桂附理中汤组成的药理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中西医晚期胃癌治疗现状 |
| 1.1 西医晚期胃癌治疗现状 |
| 1.1.1 姑息疗法 |
| 1.1.2 靶向治疗 |
| 1.1.3 免疫治疗 |
| 1.2 中医关于胃癌的认识 |
| 1.2.1 中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胃癌的辨证论治 |
| 中西医治疗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现状 |
| 1.1 西医治疗的现状 |
| 1.1.1 一般治疗 |
| 1.1.2 支持治疗 |
| 1.1.3 药物治疗 |
| 1.2 中医治疗阿帕替尼相关性腹泻的现状 |
| 1.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辩证论治 |
| 1.2.3 外治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黄帝内经》的肝脾藏象研究 |
| 1.藏象的概念 |
| 2.肝藏象研究 |
| 2.1 肝脏解剖及位置 |
| 2.2 肝的生理特性 |
| 2.3 肝的生理功能 |
| 3.脾藏象研究 |
| 3.1 脾脏解剖与形态 |
| 3.2 脾的生理特性 |
| 3.3 脾的生理功能 |
| 4.肝脾二脏关系研究 |
| 4.1 气血关系 |
| 4.2 五行关系 |
| 第二部分 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理论探讨 |
| 1.益脾养肝法的内涵研究 |
| 1.1 益脾养肝法介绍 |
| 1.2 益脾养肝法的内涵 |
| 2.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理论探讨 |
| 2.1 从“脾虚木枯、毒瘀互结”论肝癌的发病机制 |
| 2.2 益脾养肝法治疗肝癌的理论探讨 |
| 2.3 益脾养肝汤分析 |
| 2.4 部分治疗经验介绍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癌用药规律分析及生存率调查 |
| 1.用药规律分析 |
| 1.1 方法 |
| 1.2 结果 |
| 1.3 结论 |
| 2.生存率调查 |
| 2.1 方法 |
| 2.2 结果 |
| 2.3 结论 |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
| 结语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 1.1 病名探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辩证论治 |
| 1.4 导师的治疗经验 |
| 1.5 乳腺癌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
| 1.6 抑木扶土法浅析 |
| 2.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 2.2 发病机制 |
| 2.3 病理分型 |
| 2.4 乳腺癌的治疗 |
| 3. 现代医学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认识 |
| 3.1 流行病学研究 |
| 3.2 临床病理特征 |
| 3.3 TNBC的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一般资料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筛选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知情告知 |
| 3.2 随机分组 |
| 3.3 干预措施 |
| 3.4 随访时间 |
| 4. 治疗方案 |
| 5 观察指标 |
| 5.1 有效性指标 |
| 5.2 不良反应 |
| 5.3 生存分析 |
| 6. 统计与分析 |
| 7. 研究结果 |
| 7.1 基线数据评价 |
| 7.2 有效性评价 |
| 7.3 不良反应 |
| 7.4 生存分析评价 |
| 讨论 |
| 1.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效果的影响 |
| 1.1.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客观疗效的影响 |
| 1.2.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KPS评分的影响 |
| 1.3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 1.4.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周期完成率的影响 |
| 2. 抑木扶土法对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生存曲线的影响 |
| 3. 关于抑木扶土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不良反应的讨论 |
| 3.1 血液学不良反应 |
| 3.2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
| 4. 抑木扶土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三阴性乳腺癌作用机制的讨论 |
| 4.1 抑木扶土法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立论依据 |
| 4.2 自拟柴芍夏朴汤方义初探 |
| 4.3 自拟柴芍夏朴汤现代药理学探究 |
|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目的 |
| 2、研究对象 |
| 2.1 病例选择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 3. 临床方法 |
| 3.1 技术路线图 |
| 3.2 工作流程 |
| 4 研究方案 |
|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4.2 试验方法 |
| 4.3 观察项目 |
| 5 统计处理分析 |
| 5.1 制定统计分析计划书 |
| 5.2 统计分析内容 |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 6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6.1 基本资料分析 |
| 6.2 病情资料分析 |
| 7 疗效分析 |
| 7.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消化道反应比较 |
| 7.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骨髓抑制反应比较 |
| 7.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肤反应比较 |
| 7.4 观察组与对照组KPS评分的比较 |
| 7.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按时完成化疗情况比较 |
| 7.6 副作用观察 |
| 7.7 结论 |
| 讨论 |
| 1 化疗后各种不良反应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不良反应的认识 |
| 2 香砂六君子汤的立方、处方分析 |
| 3 香砂六君子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1 人参 |
| 3.2 白术 |
| 3.3 茯苓 |
| 3.4 陈皮 |
| 3.5 半夏 |
| 3.6 木香 |
| 3.7 砂仁 |
| 3.8 生姜 |
| 3.9 甘草 |
| 4 香砂六君子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 5. 问题与展望 |
| 5.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一、引言 |
| 二、导师学术思想渊源 |
| 三、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 1. 中医相关各流派及医家观点 |
| 1.1 发病机制 |
| 1.2 中医治疗 |
| 1.3 现代中医抗肿瘤治疗研究 |
| 2. 西医学发病机制及治疗 |
| 2.1 发病机制 |
| 2.2 西医治疗现状 |
| 第二章 李斯文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 一、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 |
| 1. 扶正抑癌,分段论治 |
| 2. 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抗复发防转移 |
| 3. 辨证、辨病、对症治疗三结合 |
| 4. 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
| 5. 对抗放化疗毒副作用 |
| 6. 重视心理治疗 |
| 7. 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 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 1. 辨治肺癌经验 |
| 2. 辨治结直肠癌经验 |
| 3. 辨治乳腺癌经验 |
| 4. 特色治疗 |
| 5. 技术创新 |
| 第三章 李斯文教授治疗结直肠癌证治规律研究 |
| 一、理论研究 |
| 二、临床研究 |
| 1. 病例标准及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三、结果 |
| 四、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
| 五、讨论 |
| 第四章 小结 |
| 一、总结 |
| 二、问题与展望 |
| 三、工作业绩及创新 |
| 跟师期间论文、科研、获奖情况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一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
| 文献综述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中的应用 |
| 前言 |
| 第一章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 |
| 1 理论渊源 |
| 1.1 "截断扭转法" |
| 1.2 "逆流挽舟法" |
| 1.3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 |
| 2 临证思辨及应用规律 |
| 2.1 针对病因及病机演变,宜"截断逆挽法" |
| 2.2 脏腑传变,宜"截断逆挽法" |
| 2.3 分期而治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 |
| 1 前期工作基础 |
| 2 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证候规律研究 |
| 2.1 观察指标和方法 |
| 2.2 诊断标准 |
| 2.3 调查结果 |
| 2.4 证候规律探讨 |
| 3 毒(阴毒阳毒)的证候要素分析 |
| 3.1 症状体征 |
| 3.2 舌象 |
| 3.3 脉象 |
| 3.4 结论 |
| 4 毒(阴毒阳毒)的色诊客观化研究 |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4.2 结果 |
| 5 证候学研究小结 |
| 6 证治方案 |
| 6.1 组方 |
| 6.2 辨证论治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 |
| 1 研究对象 |
| 1.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及分期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剔出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 分组与治疗方案 |
| 2.1 分组 |
| 2.2 治疗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 3.3 辅助检查项目 |
| 3.4 并发症出现率 |
| 3.5 综合疗效评价指标 |
| 3.6 症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 3.7 安全性评价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结果 |
| 5.1 治疗及随访情况 |
| 5.2 证候疗效 |
| 5.3 生化指标 |
| 5.4 并发症 |
| 5.5 综合疗效评价 |
| 5.6 安全性评价 |
| 6 结论 |
| 6.1 基础方组方解析 |
| 6.2 灌肠1号方、2号方解析 |
| 参考文献 |
| 创新点 |
| 全文总结 |
| 附件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科研工作情况 |
| 附件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证候调查表 |
| 附件三、"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