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杨树高产农林保护技术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成,徐嘉琪[1](2015)在《通辽市“三北工程”建设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北防护林"工程历经30余年,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通辽市在自然条件不利、自然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依托"三北"工程,以山、沙"两区"为重点,坚持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根据通辽市实际情况科学选种、认真规划,将通辽市"三北"工程成功推进。本文基于对内蒙古通辽市的"三北"工程建林区的村民与村干进行的问卷及访问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三北"工程的宣传力度、推进程度、经验累积以及未来发展等角度进行全面探究,提出对内蒙古通辽市的"三北"工程建设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杨斯玲[2](2012)在《国家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品粮基地防护林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生态工程。论文运用林业技术经济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理论方法,对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延津县东屯镇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中去。1、通过对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发展的动因分析、商品粮基地防护林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和商品粮基地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防护林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和规划设计的目的,作为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2、在分析商品粮防护林规划原则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优化,得到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建设的合理用地比例;采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对林种结构比例进行规划,得到合理的林种结构比例;将区间规划的方法引入到树种规划中,构建树种生态效益优化模型,研究防护林获取最大生态效益时的树种比例。3、提出树种选择原则和主要适宜树种,选取对农田防护林有重要影响的3大类13个指标,利用模糊物元模型,对所选10个树种(或无性系)进行优选评价;林网设计主要对林网结构和林网大小进行了研究;林带设计主要研究了林带结构、林带走向、林带宽度和林带间距;最后对防护林带的模式配置进行了研究。4、应用网络分析法(ANP)法构建了农田防护林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用SD软件求解出各指标的权重并确定综合评价等级;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矢量投影原理,建立了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商品粮基地水土保持林规划前后的生态效益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和设计了商品粮基地防护林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对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防护林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5、以延津县东屯镇为例,对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周长威[3](2009)在《嫩江平原防护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防护林体系是一个林业生态系统,它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因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经营管理也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进而提出“嫩江平原防护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这一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农防林接班林配置技术、农防林萌孽更新技术、薪炭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胡枝子经济林循环再生技术等研究,最终提出防护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表明:1.采用带外更新保持原网格大小不变,在林带一侧进行带外更新。以樟子松为主,落叶松、红皮云杉为辅,营造窄林带(1-3行)、小网格(500m×200m)农防林接班林。2.待萌蘖更新的树木采伐后,要在来年的一月份,将伐根刨入地下10-15cm,然后,在伐根上埋一个20cm高的土堆,4月份解冻前要浇一场大水,以利萌蘖。萌蘖的第一年秋,留3-4棵健壮的萌条,其余剪掉。第二年秋,留1-2棵健壮的。第三年秋全部定植。3.柳树薪炭林造林适宜密度为每公顷1.8万丛。插条造林,以穗长25cm左右,上端外露1cm为宜。柳树薪炭林以2a轮伐1次为宜。4.选择不宜耕作的地段作为胡枝子造林地。穴径40cm,深30cm,每穴植1-2株截干苗,栽后覆土踏实。土壤干燥地段栽后要及时浇水。收割季节宜在11-12月份。对造林条件好的地段也可采用直播造林,每穴10-15粒种子,种子散开,穴径30cm,穴距1m,最后每穴留3-5株苗木,以后可2a平茬收割一次。齐齐哈尔地区,最佳刈割频度为la刈割3次,每6周刈割1次。

郑焰锋[4](2008)在《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北京地区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林种的主要经营类型,研究各林种的主导功能目标,并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和多目标优化决策等理论和技术,完成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制定和匹配工作。根据区域立地条件和功能区划的不同,选取了北京市所辖的大兴区、海淀区和延庆县,分别代表不同区域展开研究。通过对二类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大兴区平原防护林占有绝对比重,海淀区风景林和环境保护林占有绝对比重,而延庆县防护林以水土保持林最具代表,基本代表了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所有的重点林种类型(除水源涵养林)。对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涉及的所有树种进行研究,根据树木形态、寿命周期、适生习性和用途等不同,通过专家打分法、聚类分析法初步将其划分为16种,并通过征求专家、学者和调查生产单位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14个树种(组),为根据林种功能差异选择配置树种奠定了基础。在明确生态公益林林种经营目的前提下,在林种层次进一步论述了各主要林种的主要经营目标、理想林分结构和最佳的树种配置方式。最终为3个区县选取的最具代表的6个林种的22个经营类型,匹配了经营目标,进而通过优化组合为每个经营类型匹配了经营措施。

牛永志,张文德,史月云,肖立娟[5](2006)在《通辽地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文中认为营造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解决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充分利用农田渠、道路等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农田,使之增产15%20%以上,而且可以使其生长超过正常杨树丰产林生长速度的15%以上。其主要措施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地势平坦、土壤适宜,有水浇条件的土地列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的营造范围,确定半地下畦田整地、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林带配置、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和造林方法,严格执行浇水、间作等管理措施,搞好林木管护,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西辽河流域等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好的造林方式。

廖空太,满多清,张锦春,严子柱,李德禄[6](2006)在《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用水量减少、渠道水泥化的发展、防护林病虫害加剧等因素的制约,走廊绿洲小网格杨树防护林、边缘区防风固沙林营造模式已不适应河西绿洲防护林体系发展的要求。杨树易繁殖、速生、成林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本区主要的农防林树种,通过正确利用杨树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当地病虫害状况,适时进行树种的更替更新,以防止自然灾害,是防护林更新复壮的基本措施。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快防护林林种多样化、区域自然式林业、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将是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王兴翠,刘克长,杨吉华,吕爱霞,王力,孙成南[7](2005)在《黄泛沙地杨树丰产林改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杨树丰产林内的小气候因素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杨树丰产林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量;对空气温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5月份能降低日平均空气温度、减小空气温度日较差;降低土壤温度,尤其是土壤表层温度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杨树丰产林明显的提高空气湿度,有效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杨树纯林能增加土壤湿度,而林麦间作则由于作物根系的吸水作用,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纯林和对照地。

朱芬萌[8](2004)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西北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地区,保证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对本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改善都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几十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的实践证明植树种草技术、退耕农户的粮食供给、生活能源来源、经济收入水平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和管理都与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如何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能够支撑多大退耕规模、需要国家进行怎样的补助和具体的补助水平、目前的补助到期后是否会出现复垦等都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急需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支撑体系各因素及其与退耕还林还草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内部规律,为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出台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对还林还草技术研究、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表明,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支撑是通过这样一个闭路循环而实现的,即技术研发→实用技术产品→技术培训→技术应用→管护技术指导→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以外的各环节不足是技术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改善的途径是将庞大而无序的技术成果集成为可以检索、使用方便与空间具体位置对应的实用技术信息库、建立农民代表和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等。粮食支撑条件主要从省级粮食总量的有效供给、国家粮食补助能力和退耕区粮食具备可得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参考各省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坡耕地状况等,对各省设置了三个方案:即到2010年退完2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A方案);到2010年退完2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基础上再退1/2的15-25度坡耕地(B方案);截止2010年退完1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C方案)。得出如下结论:从粮食总量的有效供给来看,不考虑粮食区域之间转移的成本,以不降低粮食自给率现状水平为确定退耕规模的依据,宁夏和新疆可以实现C方案,分别退完27.60和35.54万公顷耕地;青海和甘肃分别可以实现B和A方案,退完7.15和64.86万公顷;而陕西如果按照A方案退掉124.36万公顷,粮食自给率将从退耕前75.09%下降为72.77%。 <WP=7>从西北地区坡耕地分布和区域粮食差异的分析可以说明,粮食总量的有效供给仅是确定退耕规模和进度的一个因素,国家粮食补助能力和退耕区粮食具备可得性才是粮食支撑的关键。按照国家目前的补助水平,A方案条件下,陕、甘、青、宁和新五省(自治区)国家粮食补助量分别是93.27、48.65、0.35、6.65和20.19万吨,分别是退耕粮食减少量的46.92%、72.57%、12.60%、28.12%、17.27%。按照B方案,陕、甘、青、宁、和新国补粮食分别是175.86、102.45、4.07、11.19和20.23万吨,分别只是退耕粮食减少量的30.89%、36.54%、42.49%、21.03%和17.27%。按照C方案,陕、甘、青、宁和新国家补助的粮食量分别是258.46、156.25、7.80、15.73和20.26万吨,只是退耕减少粮食的27.50%、31.65%、30.84%、19.00%和17.27%。按照目前国家补助水平哪一种方案都不足于弥补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退耕的进行是不可持续的。要使退耕按照A、B和C方案顺利进行,需提高退耕的粮食补助水平,A、B和C方案下,陕西省分别提高到目前补助水平的2.13、3.24和3.64倍。西北总体的国补水平应提高分别为目前2.42、3.28和3.62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粮食背景已不存在,退耕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连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提高粮食补助水平对国家粮食产量和库存的压力是十分大的,可见,依靠国家提高粮食补助来维持退耕进行的方案是不可取的。退耕地区粮食自给、适当进行退耕是保证地区粮食安全的合理途径。国家直接进行粮食补助并没有提高退耕区粮食可得性。退耕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于退耕区粮食自给水平,因此需要大量进行基本农田建设。陕西省重点退耕各区需求的基本农田建设投资是目前国家退耕补助水平的0.6-17.5倍。目前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没有明确的来源途径,要使退耕还林还草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设专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确保退耕区粮食自给。退耕区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条件通过对几种农村能源途径的特点、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能源方案: 1、户用沼气池为主体,占整个西北地区农户数的69.34%;2、薪炭林为主兼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区,占总农户数的15%;3、商品能源为主区,占总农户的约10%;4、继续推广节煤炉灶和节煤炕。并对方案1进行了具体分析。按照各省到2010年退完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所有沙化耕地,到2010年陕、甘、青、宁和新分别需要建立沼气池的农户百分比为23.37%、5.61%、0.89%、28.75%和9.49%,对应的农户数分别为172.32、27.71、0.76、27.27和19.52万户。适宜建设沼气池区退耕的能源支撑条件是符合沼气池建设的二重性约束,即退耕农户数量不大于沼气池拥有农户数量,退耕区域与沼气池建设区域重合。国家沼气池建设数量规划可以支撑退完2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一半的15-25度坡耕地,<WP=8>但目前沼气池建设与退耕区域重合性不好

胡志国,李东[9](2002)在《草原上的“绿色使者”——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李吉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牛永志,张富,崔国雄[10](2001)在《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杨树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 ,使杨树农田防护林充分利用土壤条件、水肥条件等优势进而实现林木的超常规生长 ,提早防护效益 ,缩短林木生长周期并通过林粮间作实现立体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收入 ,达到林木的速生丰产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通辽市“三北工程”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辽市“三北工程”基本情况
    1.1 典型造林模式
        1)两行一带林草复合造林模式。
        2)防护、用林兼用型林网。
        3)网带式乔灌草立体配置模式。
        4)近自然林造林模式。
    1.2 特色造林技术
    1.3 建设的成效
2 通辽市“三北工程”建设现状调研
    2.1 调研基本情况
    2.2 问卷调查分析
        1)“三北工程”实施力度分析。
        2)“三北”工程实施环境分析。
        3)“三北工程”实施未来分析。
    2.3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补贴标准所引发的造林热情问题。
        2)林业经济比重偏低。
        3)造林方式的问题。
        4)再造林树种更新的问题。
        5)成果巩固的问题。
        6)林业项目短缺的问题。
3 进一步推进通辽市“三北工程”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宣传力度
    3.2 加强对现有建设成果的保护措施
    3.3 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林业建设效率
    3.4 提高林产效益增加林农的林业经济收入

(2)国家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
        1.1.2 防护林对商品粮基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防护林效益的研究
        1.3.2 防护林规划布局优化研究
        1.3.3 防护林设计技术的研究
        1.3.4 防护林效益评价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发展需要分析
    2.1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发展的动因分析
        2.1.1 农业防护的需要
        2.1.2 经济利益的驱动
        2.1.3 政府的强力推动
    2.2 商品粮基地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本效益分析
        2.2.1 农田防林建设的直接成本
        2.2.2 农田林网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2.2.3 农田防护林的总效益
    2.3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2.3.1 防护林的经济特征
        2.3.2 防护林的供求均衡
    2.4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发展的制约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管理
    3.1 规划原则
        3.1.1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原则
        3.1.2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
        3.1.3 发挥优势,提高效益原则
        3.1.4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原则
        3.1.5 与其他规划相协调原则
    3.2 理论依据
        3.2.1 生态位理论
        3.2.2 农田生态学理论
        3.2.3 农林复合经营理论
        3.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5 系统论理论
    3.3 防护林土地利用优化
        3.3.1 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
        3.3.2 决策变量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3.3.3 规划目标和目标函数设计
        3.3.4 约束条件设计
        3.3.5 模型求解
    3.4 防护林林种结构优化
        3.4.1 多目标综合评判法计算过程
        3.4.2 结果分析
    3.5 防护林造林树种优化
        3.5.1 区间线性规划方法
        3.5.2 基于区间规划的防护林树种优化模型
        3.5.3 模型求解
    3.6 小结
第四章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设计管理
    4.1 树种选择
        4.1.1 树种选择的原则
        4.1.2 农田防护林主要适宜树种
        4.1.3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防护林树种选择
    4.2 林带设计
        4.2.1 林带结构
        4.2.2 林带走向
        4.2.3 林带宽度
        4.2.4 林带间距
        4.2.5 林带的断面形式
    4.3 林网设计
        4.3.1 林网结构
        4.3.2 网格大小
    4.4 模式配置
    4.5 小结
第五章 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评价
    5.1 基于 ANP 的农田防护林结构合理性评价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网络分析法(ANP)模型的建立
        5.1.3 应用 SD 软件求解问题
    5.2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动态评价
        5.2.1 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5.2.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3 模型计算分析与评价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
        5.3.1 评价指标体系
        5.3.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1.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5.3.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3.3 评判等级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延津县东屯镇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
    6.1 东屯镇基本情况
        6.1.1 概况
        6.1.2 自然条件
        6.1.3 资源状况
        6.1.4 农业状况
    6.2 东屯镇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3 东屯镇防护林体系规划
        6.3.1 规划指导思想
        6.3.2 防护林布局规划
        6.3.3 防护林建设土地利用优化
        6.3.4 林种结构规划
        6.3.5 造林树种结构规划
    6.4 东屯镇农田防护林设计
        6.4.1 树种选择
        6.4.2 林带设计
        6.4.3 林网设计
        6.4.4 模式配置
    6.5 东屯镇农田防护林结构合理性评价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嫩江平原防护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林分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2.2 防护林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1.2.3 防护林效益计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1.2.4 防护林经营技术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试验地点概况、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拜泉县示范区
        2.1.2 甘南县示范区
    2.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2.1 农防林接班林配置技术研究方法
        2.2.2 胡枝子经济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方法
3 农防林接班林配置技术研究
    3.1 乡域农防护林接班林配置模式
        3.1.1 农防林接班林防护效果分析
        3.1.2 农防林接班林配置模式效益分析
    3.2 县域农防林接班林网带配置模式
        3.2.1 县域配置前后农防林防护效能分析
        3.2.2 农防林接班林配置模式效益分析
4 农防林萌孽更新技术研究
    4.1 萌孽更新结果分析
        4.1.1 伐根径级与萌蘖力的关系
        4.1.2 伐根树皮厚度与萌蘖力的关系
        4.1.3 伐根不同部位着生萌条的可能性
        4.1.4 萌条的生长特性
    4.2 萌蘖更新与植苗更新比较
        4.2.1 萌蘖更新的操作方法与时间
        4.2.2 植苗更新的操作方法与时间
        4.2.3 萌蘖更新与植苗更新解析木生长规律分析
        4.2.4 萌蘖更新效益分析
5 柳树薪炭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
    5.1 育苗与造林技术
        5.1.1 造林地选择
        5.1.2 整地
        5.1.3 造林密度
        5.1.4 造林季节和方法
    5.2 抚育管理技术
    5.3 施肥试验
    5.4 轮伐年限及采伐方式
    5.5 低产柳树薪炭林改造
6 胡枝子经济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
    6.1 胡枝子的育苗与造林技术
        6.1.1 播种育苗
        6.1.2 扦插育苗
        6.1.3 容器育苗
        6.1.4 造林技术
    6.2 胡枝子刈割再生技术
        6.2.1 不同的刈割频度对根系质量、根瘤状况及主根直径长度的影响
        6.2.2 不同的刈割频度对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3 不同的刈割频度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概述
        2.1.1 国外情况
        2.1.2 国内情况
    2.2 生态公益林具体林种的经营措施概述
        2.2.1 国外情况
        2.2.2 国内情况
    2.3 生态公益林经营指导思想
    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设计原则
        2.4.1 生态可持续性
        2.4.2 系统整体性
        2.4.3 师法自然
        2.4.4 经济性及可操作性
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 北京市的自然状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森林资源概况
    3.2 研究区域的自然状况
        3.2.1 大兴区自然概况
        3.2.2 海淀区自然概况
        3.2.3 延庆县自然概况
4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目标的匹配
    4.1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目标
    4.2 具体林种的经营目标
        4.2.1 防护林经营目标
        4.2.2 特种用途林经营目标
    4.3 根据林种目标的树种配置
        4.3.1 北京市主要树种的分类
        4.3.2 防护林树种选择的原则要求
        4.3.3 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的原则要求
    4.4 小结
5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设计
    5.1 三区县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的选取
        5.1.1 大兴区经营类型的选取
        5.1.2 海淀区经营类型的选取
        5.1.3 延庆县经营类型的选取
    5.2 大兴区平原防护林体系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5.2.1 平原人工杨树农田防护林
        5.2.2 平原人工杨树防风固沙林
        5.2.3 平原人工杨树护路林
    5.3 海淀区风景林和环境保护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5.3.1 风景林经营类型主要经营措施
        5.3.2 环境保护林经营类型主要经营措施
    5.4 延庆县水土保持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5.4.1 经营技术集成
        5.4.2 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匹配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造林树种
附表二本论文中出现的植物中文和拉丁文学名对照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
    1.1 农田林网
    1.2 “四旁”植树
    1.3 经济林
    1.4 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
    1.5 城市林业
2 河西绿洲防护林存在的问题
3 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趋势
    3.1 杨树树种更替和更新
    3.2 针阔混交林的林种多样化
    3.3 区域自然式林业发展
    3.4 耐旱节水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
    3.5 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高技术

(8)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1.1.2 退耕还林草历史的启示
        1.1.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新特点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内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2.1.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2.1.2 政策与管理研究
        2.1.3 还林还草技术体系研究
        2.1.4 退耕规模、粮食与经济影响研究
        2.1.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践
    2.2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2.2.1 国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2.2.2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研究状况
    2.3 总结与启示
        2.3.1 总结
        2.3.2 启示
第三章 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构建
    3.1 退耕还林草的政策与立法历程
    3.2 退耕还林草的实践
        3.2.1 退耕还林草的历程
        3.2.2 退耕还林草典型事例
    3.3 退耕还林还草的启示
        3.3.1 政策连续性
        3.3.2 政策与农民利益相连
        3.3.3 政策的系统性
        3.3.4 法律缺乏约束力
        3.3.5 植被恢复技术是基础
        3.3.6 退耕效果的决定因素是农民
    3.4 退耕还林还草的支撑体系构建
        3.4.1 支撑因子分析
        3.4.2 支撑体系构建
        3.4.3 西北地区支撑因子现状
第四章 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支撑
    4.1 还林还草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4.2 还林还草技术研究掠影
        4.2.1 实用技术及其研究
        4.2.2 植被重建的技术基础研究
        4.2.3 技术及其研究的总体评价
    4.3 技术支撑流程
    4.4 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
        4.4.1 建设有序实用的技术信息库
        4.4.2 技术内容
        4.4.3 技术应用过程的改善
    4.5 小结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的粮食支撑
    5.1 粮食供需宏观环境分析
        5.1.1 粮食供需形势与政策背景
        5.1.2 退耕三年以来全国粮食供给情况
    5.2 西北地区坡耕地和粮食供应现状
        5.2.1 西北地区坡耕地现状
        5.2.2 粮食总量水平与陡坡地关系
        5.2.3 重点退耕区粮食状况
        5.2.4 退耕初期粮食播面和产量变化情况
    5.3 退耕后粮食总供需前景
        5.3.1 粮食未来单产预测
        5.3.2 粮食未来播面预测
        5.3.3 粮食总产预测
        5.3.4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5.4 国家粮食补助水平分析
        5.4.1 目前补助政策下国家补助水平
        5.4.2 国家粮食补助的需求水平
        5.4.3 国家补助能力分析
    5.5 粮食可持续支撑的途径分析--以陕西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村生活能源支撑
    6.1 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
        6.1.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体情况
        6.1.2 重点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
        6.1.3 退耕对农村能源利用的影响
    6.2 农村生活能源的选择
        6.2.1 沼气
        6.2.2 薪炭林
        6.2.3 煤炭
        6.2.4 其它可再生性能源
        6.2.5 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6.3 退耕还林还草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
        6.3.1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制定的原则
        6.3.2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
    6.4 能源支撑与退耕还林还草数量适应性分析
        6.4.1 退耕农户百分比
        6.4.2 沼气池建设进度
        6.4.3 沼气池建设进度与政府支撑的对比分析
    6.5 能源支撑与退耕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支撑
    7.1 西北地区的经济水平现状
        7.1.1 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与农民收入现状
        7.1.2 重点退耕区经济实力相对水平
    7.2 退耕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对可持续退耕的经济支撑分析
        7.2.1 分析方法
        7.2.2 退耕前后农林牧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7.2.3 退耕前后农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7.2.4 退耕前后种植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7.2.5 退耕前后牧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
        7.2.6 退耕前后产值结构和变化特点对退耕工程经济支撑的启示
    7.3 退耕后劳动力就业分析
        7.3.1 退耕前后各业劳动力分配变化
        7.3.2 劳动力就业趋势预测
    7.4 退耕地还经济林和草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7.4.1 退耕还经济林和草后对农民经济受益的研究
        7.4.2 退耕后农民经济受益研究的评价
    7.5 退耕还生态林和荒坡地生态恢复的经济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与制度支撑
    8.1 政策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8.1.1 参与主体利益的协调
        8.1.2 技术、粮食、能源和经济的协调
        8.1.3 主体政策和配套政策的协调
        8.1.4 工程目标与客观状况的协调
    8.2 工程实施的评价和监督
        8.2.1 工程评价
        8.2.2 有效监督
    8.3 制度改革
        8.3.1 制度改革的原因
        8.3.2 新制度的探索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四、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辽市“三北工程”建设现状研究[J]. 陈建成,徐嘉琪. 林业资源管理, 2015(01)
  • [2]国家商品粮基地防护林规划设计管理研究[D]. 杨斯玲. 天津大学, 2012(06)
  • [3]嫩江平原防护林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研究[D]. 周长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4]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D]. 郑焰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5]通辽地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J]. 牛永志,张文德,史月云,肖立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6(04)
  • [6]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 廖空太,满多清,张锦春,严子柱,李德禄.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05)
  • [7]黄泛沙地杨树丰产林改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J]. 王兴翠,刘克长,杨吉华,吕爱霞,王力,孙成南.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6)
  • [8]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 朱芬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9]草原上的“绿色使者”——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李吉人[J]. 胡志国,李东. 党建与人才, 2002(12)
  • [10]杨树丰产型农防林营造技术的研究[J]. 牛永志,张富,崔国雄.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S1)


防护林论文 生态公益林论文 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论文 林业论文 农业论文

上一篇:水利经济学学术总结
下一篇:危重手术患者抗氧化治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