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轩微[1](2021)在《播期与密度对油用向日葵生理特性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苟晓楠[2](2021)在《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是克服我国玉米全程机械粒收瓶颈的关键。研究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筛选符合我国育种目标的玉米种质材料,挖掘脱水相关的基因资源,构建其调控代谢网络对于解决我国玉米生产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加速玉米优质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根据材料生育期及熟性,通过合理错期播种,确保所有材料在同一天进行授粉,利用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测定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籽粒含水率,对11份玉米自交系的籽粒脱水快慢类型进行划分。利用RNA-seq技术对脱水差异明显的两份玉米自交系材料KB182和KB020授粉后第7、14、21、28、35、42、49、56天的籽粒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授粉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中的含水率及脱水速率变化,使用WGCNA方法探究影响这两个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烘箱法测定玉米籽粒水分含量较为准确,适用于全生育期测定籽粒含水率。电子水分测量仪法在籽粒发育后期(即授粉后35天及之后)与烘箱法测定结果显着相关(P<0.05),可替换烘箱法进行籽粒含水率测量。2.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随着籽粒的发育逐渐降低,且不同材料之间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两年所有材料籽粒含水率的BLUP进行欧式聚类,发现早熟材料KB182和KA225籽粒含水率下降较快,KB207下降较慢;中熟材料KB089下降较快,KA147和XCA-1下降相对较慢;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下降较快,2082、KA327和KB020下降较慢。3.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速率曲线呈单峰变化,不同材料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到达时间不相一致,基本在21-28天之内。百粒干重在不同自交系间、年际间、取样时期间以及各交互间均呈极显着差异。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两年灌浆参数较为稳定,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短,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大,干物质能在较短时间增加到较高的积累量,进而能较快完成灌浆进程,为后期籽粒脱水留下充足的时间。4.基于烘箱法测定的不同取样时期的籽粒水分数据,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不同的脱水类型,其中KB182和KA225属于早熟脱水快类型,KB207属于早熟脱水慢类型,KB089、KA147和XCA-1属于中熟渐进脱水类型,KA105和91227属于晚熟脱水快类型,KA327和KB020属于晚熟脱水慢类型。5.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脱水速率与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株高、苞叶长度、苞叶含水率、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即籽粒脱水较快,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的玉米材料一般表现出株高较低、苞叶长度较短、苞叶含水率较低、穗长较短、穗粗较细、粒长较短、粒宽较小、粒厚较薄、蛋白含量较高、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较低的特点。6.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籽粒脱水调控网络分析。对两份脱水差异大的玉米自交系KB182和KB020的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利用WGCNA方法分别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AUDDC构建共表达调控网络,发现对于籽粒含水率,有6个模块与其相关,对于脱水速率和AUDDC,则有4个共有模块与其相关。这些模块中的核心基因可能是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与脱水性状达到显着相关的基因GRMZM2G137211(Zm00001d020929)已经通过基因编辑验证,证明是控制玉米籽粒水分主效QTL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源自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11份自交系进行了籽粒脱水评价,鉴定了不同自交系的脱水类型,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了籽粒脱水相关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研究结果为阐明玉米籽粒脱水的关键调控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加速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张蔚林[3](2021)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芝麻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提高芝麻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是芝麻高产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了两年试验,以优质芝麻39-4为试验材料,通过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氮素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研究陕西三原芝麻产区的合理播期及种植密度,为芝麻39-4的高产栽培与品种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因素,设置5月14日、5月29日、6月13日、6月28日和7月13日五个水平。种植密度为副因素,设置10.5万株·ha-1、21.0万株·ha-1、31.5万株·ha-1三个水平。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随播期推迟,芝麻全生育期缩短。5月14日播种时生育期最长达114天,7月13日播种时生育期最短仅有88天。播期对芝麻的株高影响显着,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逐渐缩小。种植密度对芝麻的叶面积指数影响显着,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均以31.5万株·ha-1的种植密度表现更佳。播期提前和种植密度减少使单株生物量和蒴果占比表现出升高的趋势,5月14日和10.5万株·ha-1的播密组合表现更佳,表明早播低密利于芝麻个体生长。2.随播期推迟,芝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芝麻盛花期的光合作用最强。种植密度增加,Pn、Gs、Ci相应降低,但对Tr影响不显着。表明早播可以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低密度有利于单株的光合作用。3.播期显着影响芝麻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氮肥偏生产力(Nfp)和氮素吸收效率(Nup E),两年结果均显示随播期推迟,NUE、Nfp和Nup E逐渐降低,而Nup E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NUE较高的是5月14日和10.5万株·ha-1的播密组合,2019、2020年分别达到了18.61 kg grain·kg-1N、11.37 kg grain·kg-1N。表明早播低密利于氮素转运至籽粒。4.播期提前和减少种植密度使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增加的趋势,有利于芝麻的单株产量;播期提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芝麻39-4单位面积的产量。两年试验中,以5月14日和31.5万株·ha-1的播密组合群体产量较高,分别达到了2.14 t·ha-1(2019年)和1.51 t·ha-1(2020年)。表明早播高密利于群体生长。5.播期对芝麻籽粒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极显着。两年试验中,5月14日和10.5万株·ha-1的播密组合粗蛋白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23.32%(2019年)和22.88%(2020年);5月29日和21.0万株·ha-1的播密组合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52.97%(2019年)和54.43%(2020年)。为改善芝麻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芝麻用途选择较佳的播密组合。早播可以提升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籽粒品质。低密度有利于芝麻个体的生长发育,而高密度有利于提高群体产量。综上,5月14日和31.5万株·ha-1的播密组合可以使芝麻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发挥到更理想的水平。
宋鑫玥[4](2021)在《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小麦-玉米光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平原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冬小麦-夏玉米单产低,生育期间降水不均匀,灌溉方式不合理等,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光照资源利用不充足等。因此为充分发挥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增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本研究冬小麦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夏玉米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鹿泉试验站进行,试验由三部分组成:1.冬小麦设置4个不同的带间距,50:20(50 cm 种 6 行,空 20 cm,D1),50:30(50 cm 种 6 行,空 30 cm,D2),50:40(50 cm种6行,空40 cm,D3)和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行距15 cm,CK),探究作物群体结构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在选出适宜带间距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的灌水量:各处理总灌水量分别为90mm(110)、112.5mm(115)、135mm(120)、157.5mm(125)、165mm(CK);3.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度下设置5个不同的行距配置,宽窄行处理 120cm+60cm(T1)、90cm+60cm(T2)、40cm+80cm(T3)、45cm等行距(T4)和60cm等行距(CK)处理。三个小试验施肥与灌溉均采用水肥一体化微喷带进行。探究种植方式和灌水量对作物产量、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为该地区寻求科学灌溉制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带间距冬小麦产量特征条带种植模式,50:30带间距处理拥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能力增强,成熟期干物质量最大;同时50:30带间距处理增加了冠层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量,改善群体冠层中下部的光照条件,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50:30带间距处理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了 2.41%和6%,创造良好的群体结构,产量提高5.6%。2.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耗水及产量的影响条带种植模式下灌水量增加提高冬小麦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绿叶期维持时间延长;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水157.5mm(125)处理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比灌水165mm处理(对照)提高13.07%和8.17%,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干物质积累总量提高,促进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向籽粒的转运,籽粒贡献率提高了 10.72%~31.97%。冬小麦总耗水量在306.46~399.4 mm之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和土壤贮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冬小麦在拔节-灌浆期耗水量最大,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45.33%~53.68%;灌水165mm处理(对照)在灌浆初期至成熟期日耗水强度较大。灌水能显着增加0~30cm 土层含水量,灌水135mm(120)处理避免了灌溉水向土壤深层和空行渗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灌水135mm(120)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提高了 7.54%;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条带种植模式灌水量增加,降低冠层中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增加冠层中上部光截获率,提高冠层内总的光截获率,促进光能利用率提高;灌水显着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和冠层温度,为籽粒灌浆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灌水量对千粒质量影响不大,显着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灌水157.5mm(125)处理产量提高4.07%~22.27%。3.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相同密度下,45cm等行距处理株高、穗位高及穗高系数最大,显着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增加,等行距种植穗位叶叶绿素含量高于宽窄行种植。90cm+60cm(T2)处理单株干物质量最大,提高群体总的光能利用率。不同行距配置,玉米冠层结构影响群体内部光分布,宽窄行种植冠层中下部光合有效辐射量显着大于等行距种植。但冠层内部总光截获率随行距的缩小而增加,45cm等行距(T4)处理总光截获率最大,等行距种植冠层中上部和中下部光截获率均有所增加,但显着提高冠层中上部光截获率,促进中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为籽粒灌浆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行距缩小降低冠层内部的空气温度和冠层温度,提高空气湿度,为籽粒灌浆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在8.25万株/hm2的密度下,45cm等行距(T4)处理能够协调群个体之间的矛盾,植株能够均匀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协调源库之间平衡,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产量的提高,增产7.04%~22.8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2%~19.84%。
付江鹏,贺正,贾彪,刘志,李振洲,刘慧芳,刘根红[5](2020)在《滴灌施氮水平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模拟》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2017~2018年在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供试品种为"天赐19",在0、90、180、270、360和450 kg/hm2 6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N4和N5表示)下,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和验证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氮素处理中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模型,并进行灌浆特征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玉米籽粒灌浆规律均符合Richards曲线,模型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为1.03 g/kg,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5.56%,稳定度较高。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将灌浆进程划分为渐增期、速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施氮显着增加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其原因主要是延长灌浆持续期和增加灌浆速率。施氮270 kg/hm2对增加速增期的灌浆天数效果显着,使速增期对最终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贡献率达到了64%,并且能维持较高的后期灌浆活性。本文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的籽粒灌浆过程模型将在滴灌玉米灌浆期准确地预测籽粒灌浆特性。
牛煜[6](2020)在《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氮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和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玉米施用化肥过量和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低的现状,探讨了应用液体有机肥作基肥,不施种肥,仅追施化肥可行性及化学氮肥减量比例。采用田间试验,试验设T1:不施氮肥、T2:化肥(种肥+追肥)、T3:液体有机肥(67.5 t·hm-2)、T4、T5、T6处理基肥与T3相同,化学氮肥追施量分别为T2的40%、60%、80%,共6个处理。研究了液体有机肥及减量追施化学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养分吸收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基肥应用液体有机肥并减氮40%(T5)和减氮20%(T6)与单施化肥(T2)相比在营养生长期SPAD值提高5.9%(P<0.05)和5.2%,且在生殖生长期仍提高2.7%和0.7%。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利于玉米叶绿素合成并能延缓叶片衰老。(2)应用液体有机肥不施用种肥与T2处理相比在拔节期总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2.4%(P<0.05),T5和T6处理与T2处理相比在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和0.3%、16.4%(P<0.05)和8.4%,在生育后期植株、籽粒生长速率提高了34.3%(P<0.05)和28.6%(P<0.05)、32.0%(P<0.05)和15.8%,收获指数提高了15.0%(P<0.05)和8.2%。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提高干物质积累量、调节各器官生长速率、优化籽粒所占比重。(3)T5和T6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22.4%(P<0.05)和9.5%(P<0.05)、46.6%(P<0.05)和28.3%(P<0.05)、46.6%(P<0.05)和63.7%(P<0.05);总氮、磷、钾积累量提高10%(P<0.05)和2.9%、23.6%(P<0.05)和24.1%(P<0.05)、5.2%和20.1%(P<0.05);氮、磷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提高20.4%(P<0.05)和34.2%(P<0.05)、77.1%(P<0.05)和42.6%(P<0.05);氮、磷、钾素收获指数提高11%(P<0.05)和6.3%、18.8%(P<0.05)和3.3%、39.2%(P<0.05)和36.4%(P<0.05)。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促进养分吸收、优化养分在各器官的分配与转运。(4)T5和T6处理百粒重提高3.16%(P<0.05)和0.53%,产量分别提高8.42%和5.78%,粗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提高4.9%(P<0.05)和5.7%(P<0.05)、1.8%和2.1%、1.2%(P<0.05)和1.1%(P<0.05)。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可实现高产优质。(5)T5处理的化肥氮利用率、化肥氮贡献率分别提高27.78%(P<0.05)、1.54%(P<0.05),T5、T6处理的化肥氮农学利用率、化肥氮偏生产力、总氮贡献率分别提高9.26 kg·kg-1和2.69kg·kg-1(P<0.05)、45.73 kg·kg-1(P<0.05)和18.26 kg·kg-1(P<0.05)、6.46%(P<0.05)和4.55%(P<0.05),收益增加854元·hm-2和245元·hm-2。基施液体有机肥减量追施氮肥具有良好的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综合而言,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肥应用67.5 t·hm-2液体有机肥,不施用种肥对玉米拔节期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具有积极作用。应用液体有机肥减施40%化学氮肥,对玉米生长有积极作用。不仅能使植株提前进入生殖期,使籽粒率先形成,还能延长生殖生长时间,延缓玉米穗位叶的衰老,利于籽粒持续积累,具有良好的收获指数及经济效益。此外对玉米养分吸收积累也有较好的的效果,不仅能将营养器官内的大量养分转运至籽粒,还能将在生育后期从外部吸收的养分高效输送至籽粒,从而提高化学氮肥利用效率,并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升,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本试验选用由丹麦先进工艺加工的液体有机肥,能够充分回收利用畜禽粪污;有效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基肥应用液体有机肥且不施用种肥,提高农机播种效率,在生育旺盛期追施化肥的施肥模式,可缩短玉米营养生长期并延长生殖生长期,加快籽粒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翟娟[7](2020)在《施氮量对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明确水肥一体化和氮肥分施条件下施氮量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机理,明确玉米植株性状、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及抗倒伏性状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因此,本试验通过在密植条件下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施氮量对膜下滴灌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为膜下滴灌春玉米制定合理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新疆奇台农场开展。供试品种为先玉335(XY335)和登海618(DH618),密度设置为7.5?104株/hm2(D5)和12.0?104株/hm2(D8),采用宽窄行种植(70 cm+40 cm)种植模式,灌溉施肥采用膜下滴灌系统。试验设置了18个氮水平,分别是:0 kg/hm2(N0),45 kg/hm2(N45),90 kg/hm2(N90),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270 kg/hm2(N270),315 kg/hm2(N315),360 kg/hm2(N360),405 kg/hm2(N405),450 kg/hm2(N450),495kg/hm2(N495),540 kg/hm2(N540),585 kg/hm2(N585),630 kg/hm2(N630),675 kg/hm2(N675),720 kg/hm2(N720),765 kg/hm2(N765)。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对不同密度群体玉米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差异。在7.5×104株/hm2密度条件下,DH618和XY335在施氮量N315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7.8 t/hm2和18.9 t/hm2;而在12.0×104株/hm2密度条件下,DH618在N405施氮量处理下获得最高的产量为18.9 t/hm2;而XY335则在N360处理获得最高产量为19.3 t/hm2。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穿刺强度(RPS)和单位长度干重(DWUL)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一定量时,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RPS和DWUL不再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也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折断力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呈显着负相关,与基部节间RPS和DWUL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施氮量显着影响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积累,但当超过适宜的施氮量后再增施氮肥,叶面积和干物质不会持续增加。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玉米叶面积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2)施氮量显着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品种DH618,在密度7.5×104株/hm2和12.0×104株/hm2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是315 kg/hm2和405 kg/hm2;品种XY335,在密度7.5×104株/hm2和12.0×104株/hm2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是315kg/hm2和360 kg/hm2。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呈现出线性加平台的变化模式。(3)品种、密度和施氮量都对玉米倒伏性状有影响。在相同管理措施下,DH618的抗倒性高于XY335;抗倒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玉米茎秆抗折断力随施氮水平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一定量时,玉米茎秆抗折断力不再增加。水肥一体化和氮肥分施条件下,增加施氮量通过提高玉米茎秆的干物质积累来改善机械强度,进而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刘剑钊[8](2020)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稳产高效种植体系构建及氮素流动效率评价》文中提出针对玉米稳产高效产业体系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分别明确本区域适宜品种密度、优化氮肥运筹、改进耕作模式、有机物料还田培肥机理等措施,构建出玉米稳产高效种植体系;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应用验证;同时,基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运用NUFER模型解析吉林省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而为本区域玉米产业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明确稳产高效种植制度及生产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进行了品种适宜密度的研究,明确了本区域种植品种的适宜密度。以品种、密度双因子设计试验,在公主岭和哈拉海两地同时进行,结果表明,品种、地域、种植密度和年份对茎叶的吸氮量、氮转移率和氮转移贡献率均有显着差异。株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利用提高种植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体叶面积。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作物的干物质量和产量,促进了茎叶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为作物高产提供了保障。ZD958、XY335和LM3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7.83、7.7和8.41万株/hm2。2、基于氮肥运筹规律,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氮肥运筹措施。选用品种XY335,在密度75000株/hm2条件下,得到优化施氮量为225 kg·hm-2,平均产量在12.3 t·hm-2左右,单株籽粒氮吸收量在1.68~2.75 g,平均值为2.29 g,说明在种植密度增加后,通过过合理的氮肥运筹,植株籽粒吸收氮浓度会有所下降,但同时群体吸氮量大大提高,进而增加群体干物质量及氮累积量;能够显着提高植株氮素利用能力及向籽粒养分运转的能力;同时可以在吐丝后期维持较高的LAI,扩大光合势,促进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的积累,延长植株持绿性。3、通过改进耕作方式的研究,构建了先进的耕作模式。深松+氮素深追及其配合增施有机肥处理下20~40 cm土层三相比更接近理想值,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同时增加了20~40 cm土层中无机氮的含量,而这个土层中的根量对于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水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在生育后期更加明显。与常规栽培相比,深松能提高作物干物质重及籽粒产量,深松深追肥及综合培肥增产效果尤为显着,分别增产8.9~16.5%、9.2~18.1%。4、探讨研究了有机物料还田的培肥机理。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后显着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的含量,NPK+堆肥处理更利于耕层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积累,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有机物料处理通过增加玉米的成穗率,穗粒数以及百粒重,使玉米的产量得以明显提高。5、提出了吉林省玉米稳产高效种植模式体系,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应用验证。吉林省不同区域、不同土壤肥力及相对投入与成本均存在显着差异。施肥量与产量、效益比均以中部地区最高。构建了玉米稳产高效种植模式,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做对比,示范区比农户平均增产为7.8%,。化肥生产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较农户习惯也有了大幅提高平均分别提高7.2%、7.2%。与农户相比,示范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3.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了11.4%。这表明在示范区通过构建玉米稳产高效种植模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6、运用NUFER模型解析,进行了吉林省氮素流动效率评价。应用NUFER模型进行吉林省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及氮素效率的分析,表明吉林省农牧系统氮素流动过程中,氮素输入呈现上升趋势,但农田生产的氮素利用率在提高,吉林省各地区农田氮素利用率(NUEc)为25.11%~43.6%,农牧系统综合氮素利用(NUEc+a)为8.87~16.97%,同时氮素循环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43.77%下降到2017年的40.55%。
颉健辉[9](2019)在《氮肥运筹对旱作玉米农田氮素气态损失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成为了黄土高原旱农区的主要作物之一。施用氮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合理施氮造成了产量对氮肥响应程度降低、氮素以各种形式损失、氮肥利用效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施用氮肥追求玉米产量提升的同时,兼顾氮肥利用效率和氮损失,建立合理的施氮制度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依托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始于2012年的氮肥运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氮(N0)、低施氮100 kg·hm-2(N1)、中施氮200 kg·hm-2(N2)、高施氮300 kg·hm-2(N3)共4个施氮水平和基肥:拔节肥=1:2(T1),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1:1:1(T2)的两个施肥时期及比例对玉米地气态氮素损失、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合理施氮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全株吸氮量。玉米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在施氮水平200 kg·hm-2和300 kg·hm-2间差异不显着,但较不施氮肥的对照显着增加了106%和176%,肥料按一定比例后移对产量无影响;玉米成熟期全株氮素积累量在高、中施氮水平间差异不显着,但较不施氮显着增加306%和281%。(2)随施氮水平的增高,氮盈余、氮素表观损失量及土壤氮残留量均增加,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降低。各施氮水平氮盈余较不施氮显着增加33.5%149.4%;表观损失量包括气态氮损失和其他形式的氮素损失,主要以气态氮形式损失,高、中施氮水平表观损失率较低施氮水平增加115%和49.9%。玉米收后土壤残留的氮素也会间接地对气态氮素损失产生影响。与施氮300 kg·hm-2相比,200 kg·hm-2施氮水平下的NPFP和NAE分别提高了33%和26%。施肥时期及比例对以上指标无影响。(3)NH3挥发损失是气态氮损失的主要部分,各施氮水平NH3挥发和N2O排放量分别占总的氮素气态损失的80%96%和4%20%。施氮水平越高,气态氮损失速率和总量均增加。N2O排放量占气态氮损失总量的比例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降低;高、中施氮水平NH3挥发速率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较低施氮水平更短,高、中、低施氮水平NH3挥发总量较不施氮增加6.5、5.9、5.4倍,拔节期一次追肥显着降低37%的NH3挥发损失;高、中施氮水平N2O排放通量较不施氮显着增加;部分追肥后移可使N2O排放通量显着降低18.2%59.2%。N2O排放和NH3挥发主要受到当季施入氮肥量的影响,除此之外,N2O排放还与播前0140cm土壤残留矿质氮有较大联系。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旱农区,玉米产量随施氮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产量不再显着增加。气态氮损失主导了玉米农田氮素表观损失,而气态损失以氨挥发为主。由于施氮水平越高,氮盈余越多、氨挥发损失越多、土壤氮残留增加,导致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拔节期一次追肥可减少氮素以NH3挥发形式的损失。因此,在黄土高原旱农区玉米生产中,为兼顾高产、低氮素损失及高氮肥利用效率,建议施纯氮200 kg·hm-2左右、减少追肥次数为宜。
陈伟[10](2019)在《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及生态经济效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熟种植是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丘陵旱地高产高效特色种植模式,不同种植模式资源利用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分析,对种植模式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对四川丘陵旱地8种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和生态能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生产力上,多熟复合种植模式在物质能量生产、折产和经济效益上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不同多熟种植模式的优点各异,其中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的生物产量物质能量生产最优,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的经济产量物质能量生产最优,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的折产和经济效益最优。2.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比较中,光温水资源的分配绝对量和分配率上套作多熟模式显着优于两熟净作模式。光温水资源经济产量生产效率多熟种植模式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且同播期下间作模式资源经济效率优于套作模式。光温水资源生物产量生产效率上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和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且套作模式的资源生物产量生产效率优于间作。在光温水气候资源利用率综合评定中,T6“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是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气候资源综合利用率双优模式。3.气候资源变化和作物响应机制中,饲草油菜、马铃薯等多熟模式和两熟模式相比,缩短了生育期以降低降水的产量负效应,稳定光温水资源分配,同时挖掘积温生产潜力。多熟模式间套作春玉米与两熟净作相比能提早播种和收获时期,躲避夏涝对产量的影响,同时间作系统表现出水分的补偿效益以缓解春旱带来的影响,应对光温水资源变化的系统生产稳定性表现为:间作>套作>净作。周年上多熟间套作模式在年际间气候变化中相较两熟净作模式更能稳产增效。4.能值理论的生态经济效益比较中,经济效益上,能值投入率、购买能值比率、能值密度上多熟模式均高于两熟净作模式,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更高,更具经济竞争优势,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能值产出率上T2“油菜-夏玉米”最高。生态效益上,多熟模式在能值自给率、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环境负载率上均小于两熟净作模式,对环境的依赖更低,系统内部更为均匀,环境压力更小,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在生态经济综合互作效益上,整体多熟模式的可持续指数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优于两熟净作模式,多熟模式的稳定和可持续能力更优,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5.AHP综合指标效益分析中,经济效益上,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模式更注重数量优势,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更注重效率优势,其中T5最优。生态效益上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最优,在物质、能量、土地利用效率上显着优于其他模式。社会效益上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在三大效益的综合评判中,整体多熟模式优于两熟模式,其中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是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农业可持续模式。综上所述,多熟种植模式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间套作系统在经济性能、生物性能、资源利用和能值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显着优于单作系统。冬种的饲草油菜和马铃薯相对粮、油生产有不同突出优势,均是冬种理想替代作物。表明在发展夏秋季间套作玉米优势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利用冬种饲料、经济作物相对粮油作物的高生产潜力和高效率特性。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是生物产量物质能量生产、生物产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和AHP综合指标效益最优模式,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是经济产量物质能量生产、增产潜力、资源综合利用和系统稳定性最优模式,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是在折产、经济效益和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稳定可持续性最优模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玉米机械收获研究现状 |
| 1.2.2 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因素 |
| 1.3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研究进展 |
| 1.3.1 玉米籽粒水分测定方法的研究 |
| 1.3.2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脱水特性之间的差异 |
| 1.3.3 环境因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1.3.4 玉米籽粒脱水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
| 1.3.5 玉米籽粒脱水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
| 1.3.6 栽培措施对玉米籽粒脱水的调节作用 |
| 1.3.7 化学调控和植物激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的影响 |
| 1.3.8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相关的遗传研究与功能基因挖掘 |
| 1.3.9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
| 1.4 基于WGCNA方法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
| 2.4 田间试验方法 |
| 2.4.1 试验样品材料的获取 |
| 2.4.2 测定指标的方法及计算 |
| 2.5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
|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 2.6.1 测序材料的选取及收集 |
| 2.6.2 RNA提取检测、文库构建质检和测序、测序质量评估 |
| 2.6.3 差异基因的鉴定 |
| 2.6.4 WGCNA共表达网络分析 |
| 2.6.5 基因功能注释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生育进程 |
| 3.2 两种不同方法所测籽粒含水率的比较分析 |
| 3.2.1 表型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 3.2.2 两种方法的拟合回归校正模型 |
| 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
| 3.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 |
| 3.3.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比较 |
| 3.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阶段特征 |
| 3.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聚类及其评价 |
| 3.4.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动态变化 |
| 3.4.2 基于K-means聚类的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评价 |
| 3.5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与灌浆特性联合分析 |
| 3.6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因素 |
| 3.6.1 株高、穗位高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3.6.2 苞叶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3.6.3 穗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3.6.4 籽粒基本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3.6.5 品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 3.7 基于RNA-seq使用WGCNA方法探究脱水相关代谢途径 |
| 3.7.1 测序材料选取和表型差异比较 |
| 3.7.2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 3.7.3 样本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
| 3.7.4 软阈值的确定 |
| 3.7.5 基因聚类与模块切割 |
| 3.7.6 模块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7.7 目标基因模块的GO富集与KEGG Pathway通路分析 |
| 3.7.8 共表达网络中基因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的比较 |
| 4.1.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 |
| 4.1.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与脱水的联系 |
| 4.1.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性状影响因素 |
| 4.1.5 共表达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功能分析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芝麻概述 |
| 1.2 芝麻生产概况与存在问题 |
| 1.2.1 国外芝麻生产种植概况 |
| 1.2.2 国内芝麻生产种植概况 |
| 1.2.3 芝麻生产存在问题 |
| 1.3 播期对芝麻的影响 |
| 1.3.1 播期对芝麻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3.2 播期对芝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
| 1.3.3 播期对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1.4 种植密度对芝麻的影响 |
| 1.4.1 种植密度对芝麻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4.2 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
| 1.4.3 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设计及试验材料 |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1 土壤基础地力测定 |
| 2.3.2 物候期观测 |
| 2.3.3 芝麻农艺性状调查 |
| 2.3.4 光合特性的测定 |
| 2.3.5 氮素利用 |
| 2.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
| 2.3.7 籽粒品质测定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生育进程的影响 |
| 3.1.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株高的影响 |
| 3.1.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1.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生物量的影响 |
| 3.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2.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气孔导度的影响 |
| 3.2.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 3.2.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蒸腾速率的影响 |
| 3.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氮素利用的影响 |
| 3.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3.4.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3.4.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的影响 |
| 3.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籽粒品质的影响 |
| 3.5.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籽粒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 3.5.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籽粒脂肪酸中油酸、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1.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
| 4.1.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氮素利用的影响 |
| 4.1.4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 4.1.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籽粒品质的影响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冬小麦种植方式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节水研究现状 |
| 1.2.3 夏玉米种植方式研究现状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田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冬小麦种植方式研究 |
| 2.2.2 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耗水及产量特性研究 |
| 2.2.3 不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微环境及产量研究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1 形态指标 |
| 2.3.2 叶面积指数 |
| 2.3.3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 2.3.4 土壤含水量 |
| 2.3.5 光截获率 |
| 2.3.6 农田小气候测定 |
| 2.3.7 植株养分 |
| 2.3.8 产量及构成因素 |
| 2.3.9 光能利用率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冬小麦不同带间距对产量的影响 |
| 3.1.1 群体动态变化 |
| 3.1.2 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 |
| 3.1.3 干物质积累动态 |
| 3.1.4 不同带间距冬小麦冠层垂直空间光分布 |
| 3.1.5 不同带间距对冬小麦光截获的影响 |
| 3.1.6 产量及构成因素 |
| 3.2 条带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灌水量研究 |
| 3.2.1 不同灌水量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 |
| 3.2.2 不同灌水量冬小麦耗水特性 |
| 3.2.3 不同灌水量冬小麦田间光分布 |
| 3.2.4 不同灌水量冠层小气候变化 |
| 3.2.5 不同灌水量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 |
| 3.2.6 不同灌水量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 |
| 3.2.7 灌水量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 3.3 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冠层环境及产量研究 |
| 3.3.1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 |
| 3.3.2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干物质积累 |
| 3.3.3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日光照强度的变化 |
| 3.3.4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冠层光截获 |
| 3.3.5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冠层小气候变化 |
| 3.3.6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氮素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率 |
| 3.3.7 不同行距配置土壤贮水量变化 |
| 3.3.8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 |
| 3.3.9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 |
| 4 讨论 |
| 4.1 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 4.2 适宜灌溉量研究 |
| 4.2.1 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
| 4.2.2 灌水对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变化 |
| 4.2.3 灌水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
| 4.2.4 灌水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 4.3 夏玉米不同行距配置的研究 |
| 4.3.1 不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
| 4.3.2 不同行距配置冠层光分布和群体小气候 |
| 4.3.3 不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4.3.4 不同行距配置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光能利用率 |
| 5 结论 |
| 5.1 冬小麦种植方式研究 |
| 5.2 冬小麦条带种植灌溉量研究 |
| 5.3 夏玉米不同行距配置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附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3.1 籽粒干物质量测定 |
| 1.3.2 籽粒灌浆模型构建 |
| 1.3.3 籽粒灌浆模型验证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基于Richards模型的籽粒灌浆过程拟合及参数分析 |
| 2.2 籽粒灌浆过程模型验证 |
| 2.3 籽粒灌浆速率动态变化 |
| 2.4 不同施氮水平对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
| 2.4.1 灌浆特征参数 |
| 2.4.2 灌浆时期划分 |
| 2.4.3 灌浆参数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减施化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 1.2.2 有机无机配施对作物SPAD值的影响 |
| 1.2.3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1.2.4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
| 1.2.5 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1.3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 |
| 2.1.1 供试地点 |
| 2.1.2 供试品种 |
| 2.1.3 供试肥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SPAD值的测定 |
| 2.3.2 玉米干物质测定 |
| 2.3.3 玉米养分含量测定 |
| 2.3.4 玉米产量品质测定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
| 3.2.1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及分配 |
| 3.2.2 玉米的生长速率 |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 3.3.1 玉米的氮素积累及分配 |
| 3.3.2 玉米的氮素吸收速率 |
| 3.3.3 玉米的氮素转运 |
|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磷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 3.4.1 玉米的磷素积累及分配 |
| 3.4.2 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 |
| 3.4.3 玉米的磷素转运 |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钾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 3.5.1 玉米的钾素积累及分配 |
| 3.5.2 玉米的钾素吸收效率 |
| 3.5.3 玉米的钾素转运 |
|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 |
| 3.6.1 玉米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
| 3.6.2 玉米的品质 |
| 3.7 不同施肥处理对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7.1 玉米的肥料利用率 |
| 3.7.2 玉米的经济效益 |
| 4 讨论 |
|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
|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 4.3.1 玉米的氮素吸收及转运 |
| 4.3.2 玉米的磷素吸收及转运 |
| 4.3.3 玉米的钾素吸收及转运 |
|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 |
|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 1.2.1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
|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 1.2.4 施氮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 1.2.5 施氮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 1.2.6 施氮量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
| 1.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
| 2.1 试验区概况 |
| 2.2 试验设计及管理 |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3.1 生育期记载 |
| 2.3.2 株高和穗位高的测定 |
| 2.3.3 叶面积测定 |
| 2.3.4 干物质测定 |
| 2.3.5 茎秆抗折断力的测定 |
| 2.3.6 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 |
| 2.3.7 基部节间长度的测定 |
| 2.3.8 产量测定与考种 |
| 2.3.9 气象数据 |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 株高和穗位高 |
| 3.2 叶面积生长特征 |
| 3.2.1 单株叶面积动态变化 |
| 3.2.2 叶面积指数变化 |
| 3.3 干物质积累特征 |
| 3.3.1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 3.3.2 干物质积累特征 |
| 第四章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4.1 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 |
| 4.2 施氮量与收获穗数的关系 |
| 4.3 施氮量与单株穗粒数的关系 |
| 4.4 施氮量与千粒重的关系 |
| 4.5 不同施氮量下穗粒重、穗粒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
| 4.6 单穗重与产量的关系 |
| 4.7 群体穗粒数和产量的关系 |
| 4.8 群体粒重和产量的关系 |
| 4.9 氮肥利用率 |
| 4.9.1 氮肥偏生产力 |
| 4.9.2 氮肥农学利用率 |
| 第五章 施氮量对玉米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
| 5.1 施氮量对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 |
| 5.2 施氮量对植株穗位系数的影响 |
| 5.3 施氮量对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 |
| 5.4 施氮量对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
| 5.5 玉米植株形态、茎秆机械强度与茎秆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 6.1 讨论 |
| 6.1.1 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 6.1.2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6.1.3 施氮量对玉米倒伏性状的影响 |
| 6.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玉米种植体系及养分管理研究现状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玉米种植体系的理论与技术 |
| 1.2.1.1 玉米群体结构对产量及N素利用率的影响 |
| 1.2.1.2 肥料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
| 1.2.1.3 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1.2.1.4 有机物料还田应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1.2.2 农田养分综合管理研究进展 |
| 1.3 玉米种植模式构建 |
| 1.4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1.6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不同品种密度对玉米氮肥利用及群体光效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地概况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供试品种 |
| 2.2.4 测定项目 |
| 2.2.5 计算方法及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差异 |
| 2.3.2 不同处理间的叶面积及指数分析 |
| 2.3.3 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贡献 |
| 2.3.4 种植密度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 2.3.5 氮素积累、转运和对产量的贡献 |
| 2.4 讨论 |
| 2.4.1 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
| 2.4.2 群体调控与叶片发育之间的关系 |
| 2.4.3 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移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不同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地概况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3.2.4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的关系 |
| 3.3.2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3.3.3 不同处理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 3.3.4 不同处理对玉米单株氮素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 3.3.5 不同处理对干物质及养分转运效率的影响 |
| 3.3.6 不同氮肥水平下玉米光合特征的变化 |
| 3.3.7 籽粒产量对不同氮肥施用量响应特征 |
| 3.4 讨论 |
| 3.4.1 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氮肥对春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
| 3.4.2 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宜施氮量的可持续性与影响因素 |
| 3.4.3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地概况 |
| 4.2.2 试验设计 |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的变化 |
| 4.3.2 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4.2 不同耕作模式对植株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地点概况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 5.2.4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5.3.2 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4.1 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5.4.2 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吉林省生产现状及稳产高效种植体系构建与实证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吉林省施肥现状调查 |
| 6.2.2 稳产高效种植体系构建与实证 |
| 6.2.3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养分及经济效益分析 |
| 6.3.2 稳产高效种植体系构建与实证 |
| 6.4 讨论 |
| 6.4.1 吉林省玉米施肥现状 |
| 6.4.2 玉米种植模式优化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吉林省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分析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NUFER模型建立吉林省农牧氮素流动系统 |
| 7.2.2 数据来源 |
| 7.2.3 氮素流动计算方法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吉林省年际间农牧系统变化情况 |
| 7.3.2 吉林省区域间农牧系统变化情况 |
| 7.4 讨论 |
| 7.4.1 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
| 7.4.2 基于氮素流动效率的策略探讨 |
| 7.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引言 |
| 一 文献综述 |
| 1.1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氮肥施用现状 |
| 1.1.1 氮肥施用现状及产生的效果研究 |
| 1.1.2 施用氮肥对作物收后土壤氮素残留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
| 1.1.3 合理施用氮肥的调控措施研究 |
| 1.2 氮素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
| 1.2.1 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
| 1.2.2 NH_3 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
| 1.3 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 1.3.1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研究 |
| 1.3.2 作物-土壤系统氮平衡及氮肥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
|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技术路线 |
| 2.3 材料与方法 |
| 2.3.1 试区概况 |
| 2.3.2 试验设计 |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4 数据的处理 |
| 三 结果分析 |
| 3.1 氮肥运筹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 3.1.1 氮肥运筹对NH_3挥发速率的影响 |
| 3.1.2 氮肥运筹对NH_3挥发累积量的影响 |
| 3.1.3 氮肥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 3.1.4 氮肥运筹对气态氮损失总量的影响 |
| 3.2 氮肥运筹对气态氮损失相关因子的影响 |
| 3.2.1 氮肥运筹对生育期内0~30cm土层孔隙含水量(WFPS)的影响 |
| 3.2.2 氮肥运筹对生育期内0~30cm土壤温度的影响 |
| 3.3 氮肥运筹对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 3.3.2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3.3.3 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
| 3.3.4 氮肥运筹对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
| 3.3.5 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效率和氮平衡有关指标的影响 |
| 3.4 不同氮肥运筹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机制 |
| 3.4.1 气态氮损失与0~30cm土壤温度和孔隙含水量相关分析 |
| 3.4.2 氮素水平与气态氮损失的相关分析 |
| 3.4.3 气态氮损失总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 3.4.4 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相关关系 |
| 四 讨论与结论 |
| 4.1 不同施氮水平和施肥时期及比例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 4.2 不同施氮水平和施肥时期及比例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主要机制 |
| 4.2.1 气态氮损失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的关系 |
| 4.2.2 氮素水平与气态氮损失的关系 |
| 4.2.3 气态氮损失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 4.3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 |
| 1.2.2 种植模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2.3 多熟种植模式的光温水资源高效研究 |
| 1.2.4 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和经济性能综合研究 |
| 1.2.5 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切入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4.1 作物指标 |
| 2.4.2 资源利用指标 |
| 2.4.3 土壤指标 |
| 2.5 能值分析 |
| 2.5.1 评价原理和方法 |
| 2.5.2 能量计算 |
| 2.5.3 能值项目与指标体系 |
| 2.6 生态经济综合指标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种植模式物质生产、能量积累及经济效益分析 |
| 3.1.1 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产量、干物质和产能分析 |
| 3.1.2 不同种植模式的折产产量分析 |
| 3.1.3 不同种植模式的生物群体产量和产能分析 |
| 3.1.4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值、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
| 3.2 资源分配、利用及生产特征 |
| 3.2.1 不同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 |
| 3.2.2 光资源分配率、生产效率及利用率 |
| 3.2.3 积温资源的分配及生产效率 |
| 3.2.4 降水资源的分配及生产效率 |
| 3.2.5 光、温、水气象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
| 3.2.6 气象资源分配和作物物质生产的响应规律 |
| 3.3 能值理论和分析 |
| 3.3.1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分析 |
| 3.3.2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分析 |
| 3.3.3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指标汇分析 |
| 3.4 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标分析 |
| 3.4.1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经济效益分析 |
| 3.4.2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生态效益分析 |
| 3.4.3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社会效益分析 |
| 3.4.4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综合效益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和经济效益 |
| 4.1.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分析 |
| 4.1.2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值、成本与效益综合价值分析 |
| 4.2 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综合评价 |
| 4.2.1 气象资源的分配、生产及其综合效应的定量评价 |
| 4.2.2 气候资源的分配与作物协同响应机制 |
| 4.3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在能值理论上的优劣度 |
| 4.3.1 能值投入产出量、生产效率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 |
| 4.3.2 能值在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生态效益水平 |
| 4.3.3 能值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水平 |
| 4.4 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指标分析的评判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