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强,洪锴,潘伯臣[1](2021)在《两种检测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方法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应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RNA(SAT-RNA法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PCR-DNA法)检测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的效果,以探讨SAT-RNA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因女方因素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163例男性,采用SAT-RNA法检测尿液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并对其中109例符合当天采集精液标本条件者进行相应病原体的检测。同时采用PCR-DNA法检测163例男性尿道拭子标本中的相应病原体。结果:163例男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检测结果表明,PCR-DNA法尿道拭子检测阳性77例(阳性率47.24%),SAT-RNA法尿液标本检测阳性78例(阳性率47.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 0.0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3.25%,阳性符合率93.51%,阴性符合率93.02%,检验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65)。163例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表明,PCR-DNA法尿道拭子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3.07%),SAT-RNA法尿液标本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4.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 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7.55%,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98.1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54)。对其中109例男性采用SAT-RNA法同时检测尿液和精液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1)解脲支原体:尿液标本阳性55例(阳性率50.46%),精液标本阳性49例(阳性率44.95%),两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P> 0.05),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8.99%,阳性符合率93.88%,阴性符合率85.0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0);(2)沙眼衣原体:尿液标本阳性6例(阳性率5.50%),精液标本阳性4例(阳性率3.67%),两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P> 0.05),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17%,阳性符合率100.00%,阴性符合率98.10%,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91)。结论:SAT-RNA法与PCR-DNA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有良好的一致性;相比PCR-DNA法,SAT-RNA法可用于尿液或精液标本的检测,具有无创、方便等优势,更适宜临床应用。
王雪薇[2](2021)在《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湿毒蕴结型带下过多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减结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湿毒蕴结型带下过多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药结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带下过多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搜集60例解脲支原体阳性的带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湿毒蕴结型),分组方式选用随机对照试验分组法,使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口服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两组患者均就诊日开始治疗,(若与月经冲突,待月经干净3天后进行),疗程设定为14天,并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7天、治疗结束3个月对患者进行各项观察指标进行观察记录。评价两组治疗方式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分泌物清洁度改善情况、解脲支原体转阴率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评价该方案用药安全性。结果:五味消毒饮加减结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能够改善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湿毒蕴结型带下过多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积分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解脲支原体转阴情况比较:治疗组总转阴率为96.67%;对照组总转阴率为80.00%,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转阴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6.9 0%;对照组复发率3 3.3 3%,对比两组复发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结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湿毒蕴结型带下过多中的临床效果显着,有效解决因感染病菌造成的不适症状,降低复发率,具有良好远期疗效,可做进一步临床应用及推广。
陈蕾,马冲[3](2021)在《龙胆泻肝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龙胆泻肝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多西环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龙胆泻肝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解脲支原体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及随访3个月总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解脲支原体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龙胆泻肝汤能提高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同时降低随访期间的复发率。
王丹彤[4](2021)在《不孕患者解脲脲原体的治疗及其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生殖道感染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众多病原体当中,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对不孕症的影响是生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临床上不孕症患者中生殖道UU的检出率高,存在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治疗的现象,会引起UU耐药性增加,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目前UU的致病性、临床治疗情况以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oy transfer,IVF-ET)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UU与不孕症以及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的相关性尚无定论,不孕症患者是否需要UU检查和治疗也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孕患者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情况、治疗疗效以及对IVF-ET的影响,探讨解脲脲原体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为临床上UU的检查和治疗、CE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1.选取2017年01月至2020年09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第一次行IVF/ICSI-ET助孕的所有不孕患者,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172例,依据解脲脲原体检验结果分为感染组(n=1804)、未感染组(n=2368)。分析感染组的治疗及药敏试验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及IVF-ET妊娠结局的差异。2.选取2017年01月至2020年09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第一次行IVF/ICSI-ET助孕并且助孕前曾行宫腔镜检查+内膜CD138免疫组化病理检查的不孕患者共2165例,根据宫颈分泌物UU检验结果分为感染组(n=755)、未感染组(n=1410),比较两组间CE患病率的差异;根据CD138病理结果重新分为CE组(n=680)和非CE组(n=1485),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E发生的相关因素。实验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认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不孕患者的年龄、BMI、不孕年限、异位妊娠史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继发性不孕、输卵管性不孕与UU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U感染组经验性用药的第一个疗程转阴率为82.98%(1497/1804),第二个疗程累积转阴率为96.56%(1742/1804),第三个疗程累积转阴率为98.83%(1768/1789)。UU的第一疗程中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转阴率分别为95.16%(1396/1467)、50.00%(3/6)、28.00%(84/300)、0(0/16),而多西环素治疗UU的转阴率明显高于阿奇霉素(95.16%vs 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U的药敏试验结果提示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交沙霉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分别是99.07%、93.22%、83.41%、78.97%、52.10%、51.64%、4.91%,并且2017年至2020年UU对除了交沙霉素以外的抗生素的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4.UU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两组不孕患者之间的取卵日卵泡数、获卵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及早产率等妊娠结局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分泌物UU感染组治疗后与未感染组的CE患病率对比(32.14%vs30.9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6.单因素分析显示输卵管堵塞、输卵管积液史、子宫内膜息肉(EPs)史与CE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BMI、不孕年限、继发性不孕、宫颈UU感染史、EMT、异位妊娠史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卵管堵塞(OR=1.271,95%CI 1.048-1.542,P=0.015)、输卵管积液(OR=2.109,95%CI 1.351-3.292,P=0.001)及内膜息肉(OR=1.610,95%CI 1.211-2.140,P=0.001)是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解脲脲原体感染与继发性不孕和输卵管性不孕密切相关,应将UU检查列为有生育要求的妇女的常规检查项目。2.解脲脲原体经抗生素治疗后转阴率高,但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UU对多西环素敏感性高,推荐多西环素可作为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一线用药。3.解脲脲原体治疗后不影响IVF-ET的妊娠结局,IVF-ET术前可不重复行宫颈UU检查。4.宫颈UU感染治疗后与慢性子宫内膜炎无明显相关性。
孟倩[5](2020)在《萆薢分清饮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阴道炎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利用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感染小鼠,制备非淋菌性阴道炎(non-gonococcal vaginitis,NGV)动物模型,通过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的阴道微生态整体菌群的消长变化、血清免疫因子的改变以及生殖器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评价疗效,探索萆薢分清饮治疗NGV疗效机制,为该方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中药金刚藤糖浆组、阳性西药罗红霉素组和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萆薢分清饮中剂量组、萆薢分清饮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经雌激素预处理后使用Uu感染液接种,制备Uu阴道感染致NGV模型。2.造模成功后除模型组外,各组小鼠分别给予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检测各组动物精神状态、体重。取阴道粘膜分泌物进行革兰氏染色,检测各组药物对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3.给药第0天(造模第7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收集各组小鼠血清,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8+比例变化,探索萆薢分清饮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4.给药第21天后处死小鼠,采集各组小鼠生殖道粘膜样本和血清,HE染色和IL-6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病理学分析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的NGV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的改善作用。ELISA测定血清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8)水平、抗炎症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变化,探索萆薢分清饮对Uu引起的NGV病理损伤所起作用。结果:1.行为学观察:萆薢分清饮可以改善Uu所致的NGV小鼠的精神状态和体重下降等行为学指标,给药第21天,金刚藤糖浆、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与西药罗红霉素组相比改善效果好,其中高剂量萆薢分清饮改善效果最优。2.阴道微生态的检测: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给药第7天,罗红霉素组对NGV小鼠阴道粘膜革兰氏阳性菌数目抑制作用最佳(P<0.01),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给药第21天,金刚藤糖浆、中剂量和高剂量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阴道粘膜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罗红霉素组(P<0.01),高剂量萆薢分清饮改善阴道部位细菌感染程度最为明显。3.免疫水平和免疫损伤因子的检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P<0.01),萆薢分清饮给药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4+/CD8+水平逐渐升高,并且CD8+水平降低(P<0.01)。并且,金刚藤糖浆组、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对CD3+、CD4+和CD4+/CD8+水平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罗红霉素组(P<0.01),提示了萆薢分清饮中药制剂对NGV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力改善效果,且随着萆薢分清饮剂量增高,改善效果越明显。4.生殖道粘膜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HE染色结果显示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NGV小鼠的阴道粘膜各层组织具有较好的修护作用,与罗红霉素组相比,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明显抑制了阴道壁组织水肿和炎性浸润。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萆薢分清饮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炎症敏感因子IL-6的表达水平较低(P<0.01)。其中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对IL-6的改善效果优于罗红霉素组。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NGV小鼠血清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8的水平具有抑制作用(P<0.01)和抗炎因子IL-4、IL-10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并且萆薢分清饮低、中、高剂量之间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了萆薢分清饮在Uu所致NGV模型中所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结论:萆薢分清饮可以改善Uu所致NGV小鼠的一般情况与体重,并且显着降低了NGV小鼠阴道部位革兰氏阳性菌的菌群密集度。通过检测比较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学指标,结果显示萆薢分清饮也可以改善Uu所致的NGV小鼠型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变化,且中、高剂量下的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的治疗效果优于罗红霉素组,且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优,提示萆薢分清饮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与目前临床上抗生素疗法相比,对治疗因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的非淋菌性阴道炎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中医药疗法改善阴道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的非淋菌性阴道炎提供理论依据。
郑杰[6](2019)在《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解脲脲原体感染和生物群型分布情况。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1045例,采用液体选择培养法对标本进行选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设计8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实时PCR扩增特定DNA片段,进行菌株分群分型鉴定。结果1 1045例样本中共检出支原体566例,总阳性率为54.16%。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感染432例,阳性率为41.33%;其次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108例;单纯人型支原体感染26例。2女性患者中以2130岁的育龄女性感染率最高,3140岁女性次之,且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耐药率最高的为诺氟沙星,耐药率90.74%,其他药物依次为壮观霉素90.28%、氧氟沙星88.43%、环丙沙星86.57%、司帕沙星32.64%、左氧氟沙星30.09%、克拉霉素20.38%、罗红霉素13.89%、阿奇霉素12.04%、交沙霉素3.24%、多西环素2.31%和米诺环素1.39%。4经实时PCR分群分型:以单纯生物一群感染为主,共检测出311例,阳性率为72.00%;单纯生物二群感染次之,检出84例;同时感染一群和二群最少,仅有31例。5生物一群以单一血清型为主,检出率最高的为血清型6型,占总检出率的66.88%,其次为血清型3/14型17.68%,1血清型检出率最低11.58%。生物二群均为混合血清型,且以2亚型和3亚型混合为主。6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交沙霉素和罗红霉素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物一群中3种血清型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4种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以单纯生物一群单一血清型6型感染为主。2女性解脲脲原体耐药以喹诺酮类为主。耐药性在不同生物群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临床治疗应首选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生物分群分型对临床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参考意义。图10幅;表14个;参134篇。
孟倩,郝海霞[7](2019)在《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及中西医治疗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人体泌尿生殖道常见病原体之一。该病原体感染后患者常起病隐匿,且容易反复发作及交叉感染,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解脲支原体感染严重危害健康。西医目前主要应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祛湿、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亦疗效确切。本文就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及目前中、西医治疗情况做一综述。
张瑛瑜,杨林峰[8](2018)在《医护一体化感染管理在龙胆泻肝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医护一体化感染管理在龙胆泻肝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60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治疗并予传统感染管理控制措施,观察组给予龙胆泻肝汤治疗同时开展医护一体化感染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管理效果、管理质量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7. 50%)明显高于对照组(88. 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 25%)与对照组(2. 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10. 65±3. 11) d、(874. 16±35. 24)元、(88. 56±9. 9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4. 56±3. 51) d、(1 264. 21±53. 21)元、(78. 65±9. 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管理后文书管理、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急救药物管理、病房管理及重点环节管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管理后患者情感职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医护一体化感染管理在龙胆泻肝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增加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感染管理质量,促进生存质量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齐伟平[9](2018)在《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的临床效果,以期探寻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60例解脲支原体阳性子宫颈炎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实际完成病例各2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用自拟经验方清解汤,两组患者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和停药后1周、3个月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分析其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变化、支原体转阴率以及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与对照组有效率(62.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59±5.08,治疗后积分2.83±1.67;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03±3.57,治疗后积分6.97±2.83;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治疗14天后,支原体阳性患者1例,转阴率为96.55%(28/29),对照组治疗后支原体阳性患者8例,转阴率为72.41%(21/29),治疗组支原体转阴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7)在治疗用药期间(14天),治疗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治疗后(停药后1周)复查支原体转阴患者随访,治疗组转阴人数28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2人,复发率7.14%;对照组转阴人数21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8人,复发率3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可有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不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而且提高了解脲支原体的转阴率,远期复发率也有所降低,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安全,值得推广。
冯文栋,郭慧梅,辛俊,高希焕[10](2017)在《多西环素联合完带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多西环素联合中药完带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多西环素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完带汤1剂/d治疗。2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白带清洁度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白带清洁度明显增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Ⅱ度或Ⅱ度以下比例明显增高(P<0.05),Ⅳ度比例明显降低(P<0.05);治疗3周后,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环素联合中药完带汤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可有效消除患者主观症状及体征,杀灭解脲支原体,有助于改善白带清洁度,临床疗效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标本采集 |
| 1.3 检测方法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不同方法检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结果比较 |
| 2.2 不同方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结果比较 |
| 2.3 SAT-RNA法检测不同标本解脲支原体结果比较 |
| 2.4 SAT-RNA法检测不同标本沙眼衣原体结果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中医学对解脲支原体所致带下过多的认识 |
| 1.1 .“带下”一词的由来 |
| 1.2 .病因病机 |
| 1.3 .带下病的治疗 |
| 2.西医学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 2.1 .解脲支原体分子学、生物学特征 |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 2.3 .致病性 |
| 2.4 .传播途径 |
| 2.5 .治疗方式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标本的采集、检测及判定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案 |
| 2.2 .治疗方案 |
| 2.3 .疗程、观察时点 |
| 2.4 .观察指标 |
| 2.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2.6 .随访及复发诊断标准 |
| 2.7 .统计学处理 |
| 3.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 3.3 .治疗组疗效与相关资料分析 |
| 3.4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五味消毒饮方药浅析 |
| 2.1 .现代医学应用 |
| 2.2 .妇科中应用 |
| 3.应用盐酸多西环素在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 |
| 4.临床疗效分析 |
| 4.1 .中医证候积分 |
| 4.2 .清洁度比较 |
| 4.3 .解脲支原体转阴情况比较 |
| 4.4 .总疗效分析 |
| 4.5 .复发情况比较 |
| 4.6 .治疗组疗效与相关资料分析 |
| 4.7 .安全性分析 |
| 5.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 2.2 两组解脲支原体转阴率比较 |
|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2.4 两组不良反应总比较 |
| 2.5 两组总复发率比较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解脲脲原体的治疗及其对IVF–ET的影响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第二部分 解脲脲原体感染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解脲支原体与女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与实验菌种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设计 |
| 2.2 Uu感染液的制备 |
| 2.3 Uu感染致NGV模型的构建 |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2.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 2.4.2 小鼠阴道细菌革兰氏染色 |
| 2.4.3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CD3~+、CD4~+、CD8~+水平 |
| 2.4.4 HE染色检测小鼠阴道粘膜病理学变化 |
| 2.4.5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阴道粘膜IL-6表达变化 |
| 2.4.6 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 2.5 统计分析 |
| 结果与分析 |
| 1.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一般情况影响 |
| 2.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菌群密集度的影响 |
| 3.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阴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4.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的影响 |
| 5.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 6.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非淋菌性阴道炎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实验研究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实验设备 |
| 1.1.3 实验试剂 |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1.2.1 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 |
| 1.2.2 DNA的提取 |
| 1.2.3 聚合酶链反应 |
| 1.2.4 统计学处理 |
| 1.3 结果 |
| 1.3.1 支原体培养结果 |
| 1.3.2 不同年龄组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 |
| 1.3.3 Uu体外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 |
| 1.3.4 解脲脲原体在不同生物群型中的分布 |
| 1.3.5 生物一群与生物二群耐药情况的分析 |
| 1.3.6 生物一群各血清型耐药情况的分析 |
| 1.4 讨论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解脲脲原体致病性、耐药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 2.1 Uu的致病机制 |
| 2.2 Uu的耐药机制 |
| 2.2.1 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 2.2.2 Uu对大环内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 2.2.3 Uu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 2.3 Uu耐药性的地区差异性 |
| 2.4 Uu的检测方法 |
| 2.4.1 培养法 |
| 2.4.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 2.4.3 免疫学检测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UU所致疾病 |
| 1.1 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
| 1.2 不孕不育、反复流产及不良妊娠结局 |
| 1.3 解脲支原体对新生儿影响 |
| 2 对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的治疗 |
| 2.1 对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的中医治疗 |
| 2.2 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西医治疗 |
| 2.3 对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2.2. 1 建立感染管理控制体系 |
| 1.2.2. 2 定期培训感染控制知识 |
| 1.2.2. 3 医护一体化感染与控制的管理内容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 |
| 2.2 患者管理效果对比 |
| 2.3 患者管理前后的管理质量情况 |
| 2.4 患者管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 1.3 标本采集 |
| 1.3.1 分泌物采集 |
| 1.3.2 标本检测及结果判读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实验分组方法 |
| 2.2 盲法实施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时点与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的监测方法 |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 2.7 随访 |
| 2.8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 3.3 脱落病例的观察处理结果 |
| 3.4 安全性评估结果 |
|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中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 1.1 古籍记载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1.3.1 辨证论治 |
| 1.3.2 经验方治疗 |
| 1.3.3 中成药治疗 |
| 1.3.4 中医药外治法 |
| 1.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 西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研究现状 |
| 2.1 感染的高危因素 |
| 2.2 危害及其流行病学 |
| 2.3 致病机制 |
| 2.4 治疗现状 |
| 2.4.1 耐药现象 |
| 2.4.2 敏感药物 |
| 2.4.3 联合用药 |
| 2.4.4 阴道联合给药 |
| 3 导师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子宫颈炎的认识 |
| 3.1 湿热下注、虫毒侵蚀为主要致病机理 |
| 3.2 治以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
| 3.3 调养并重,以善其后 |
| 4 中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4.1 中药组方分析 |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7 设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中医症候积分 |
| 1.3.2 白带清洁度 |
| 1.3.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白带清洁度比较 |
|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