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春,阿斯哈提·马哈巴提[1](2021)在《特克斯县拱棚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克斯县设施农业基地种植西红柿已有20多年历史,在2014开始发展简易拱棚种植西红柿,2020年全县西红柿产量达2万t左右。特克斯县拱棚生产的西红柿耐储存、颜色、光洁度、口感较好,近几年在9月至12月集中销往上海、广州等地,在国内城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在近几年生产实践,摸索出一套拱棚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
廖丽萍,肖爱平,冷鹃,刘亮亮,梅时勇[2](2018)在《不同产地亚麻籽冷榨油脂肪酸的GC-MS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了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三大产地下属的各10个不同地区的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冷榨法直接榨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其中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最高(46. 98%~53. 53%)。内蒙古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的平均相对含量高于甘肃和新疆。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内蒙古察右前旗(56. 98%),最终确定察右前旗作为优质亚麻籽油生产地具有一定优势。
王玉富,邱财生,龙松华,郭媛,周先林,洪秀春,郝冬梅,王慧[3](2018)在《新疆纤籽兼用亚麻品种的筛选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利用亚麻纤维、亚麻种子开发的产品不断增加,纤维及种子的使用量也不断上升。麻纤维膜以及麻复合材料的出现为麻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疆是我国纤维亚麻及油用亚麻的重要产地之一,利用新疆这种生产优势,发展纤籽兼用亚麻可以有效降低亚麻生产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为此,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开展了纤籽兼用亚麻品种的筛选。参试材料11个,根据试验的产量结果以及产值估算情况,初步筛选出F2016005、F2016001、Y4I039 3份材料可以作为纤籽兼用的主要品种在新疆进行示范推广。
王成成[4](2017)在《几种植物黄萎病病原鉴定、致病性分化和棉花不同生育期感病性研究》文中提出2014-2016年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石河子大学试验场、伊犁特克斯县农业技术示范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121团葡萄站、133团、142团采集到的棉花、秋葵、向日葵、亚麻、茄子、榆树、苘麻、红花、绿豆和白菜10种不同作物黄萎病发病植株共分离到14个黄萎病菌株。根据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14个黄萎病菌株均被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其中除秋葵黄萎病内地已有报道外,红花黄萎病和亚麻黄萎病至今国内未见报道,它们是国内新发现的两种黄萎病。当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较大,在其重病田轮作倒茬时,建议不要种植红花、秋葵和亚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用12个来自不同作物的黄萎病菌株在8种植物上进行交互接种试验查明,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89团采集的秋葵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秋葵,却不感染棉花、苘麻、红花、向日葵,对茄子和绿豆的感染率非常低。从伊犁特克斯县采集的向日葵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向日葵,却不感染红花,对棉花的发病率也很低。从石河子121团和133团保护地采集的茄子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茄子,却不感染红花和亚麻。从石河子142团绿豆上分离出的黄萎病菌株对绿豆的致病性较强,却不感染茄子。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病圃中不同作物分离出的黄萎病菌株对棉花、红花、秋葵、向日葵的致病性都很强,对茄子的致病性很低。说明在大丽轮枝菌中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微菌核是黄萎病菌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实验初步证明,越冬后的微菌核可能存在一个短暂的休眠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同样情况下越冬后的微菌核其萌发率降低,萌发速率变缓,其菌落生长速度也比不越冬的微菌核要慢。另外经菌丝越冬试验还发现,尽管越冬后大部分菌丝消解,但可能仍有部分菌丝存活,这些土壤中部分存活的菌丝,也可能成为初次侵染的来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有待继续研究。经不同生育阶段接种试验,初步查明,对2叶期至9叶期棉花进行接种,都能发病,但以4-7叶期发病最重。棉花一般在6叶期左右现蕾,这一结果与原苏联学者别列赛普金娜(1986)认为“该病在棉花营养生长期的不同阶段都可侵入,2-6片真叶至现蕾期是最容易感病的时期”比较相符;与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现蕾前抗病,现蕾后感病”的结论有些不符。具体棉花何时最易感病?有待继续研究。经棉田不同土层中温度及其对病菌生长抑制作用的观测,结果表明自5月11日观测起,表层土壤温度不断升高,特别在五月下旬和六月上中旬这段时间,植株尚处于幼苗期,行间地膜大部分裸露,被太阳直晒,土壤表层510cm土层中的最高温度大部分都在30℃以上,甚至超过35℃和40℃;既使20 cm土层中的最高温度大部分也在30℃以上。尤其5月25日-6月18日(降雨)这段时间,其最高温度大都在3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40℃。经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埋入5cm土层中的黄萎病菌因高温不长;埋入10 cm土层中黄萎病菌生长速度仅为30 cm土层中病菌生长速度的47.4%,既使埋入20 cm土层中黄萎病菌的生长速度也受到一定抑制。据有关文献介绍:微菌核主要存在于020cm土层中,气温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临界温度是平均温度27℃28℃,或最高气温35℃,看来地温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与此也基本相符。六月中旬后,由于植株不断长高,随着棉花叶片的遮光作用越来越明显,供测各层土壤温度开始逐渐下降,黄萎病也逐渐发生并加重。这种现象与我们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丁逸[5](2015)在《胡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胡麻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因地制宜的推广胡麻丰产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为亚麻厂提供更丰富的纤维来源。本文主要针对胡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讨论。
乌莱巴沙尔·赛坎[6](2015)在《加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 促进农机标准化作业》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促进农机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的因素,指出了建设农机示范园区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特克斯县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对策和措施。
周桂花,赵世民[7](2014)在《紫色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紫色马铃薯是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之一,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经济效益可观等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13年,紫色马铃薯在特克斯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克斯县引种成功。本文主要介绍了紫色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李超[8](2013)在《基于GIS的新疆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扩散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是一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该虫最早发生于美国落基山山脉东坡,随后开始迅速扩散蔓延。现已广泛分布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其分布北界从丹麦一直延续到俄罗斯北部地区,南界从西班牙、葡萄牙,经过地中海地区,其中也包括非洲北部地区,伊朗、土耳其到土库曼斯坦。马铃薯甲虫自20世纪90年代初侵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以来,给当地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马铃薯甲虫具有扩散能力强,繁殖能力高,以及兼性滞育等近乎完美的生物学习性和生存对策,使其进一步向东扩散进入我国甘肃、内蒙古等马铃薯主产区的风险正逐日增大。同时,在我国东北地区,马铃薯甲虫自我国周边疫情发生国扩散进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加大。外来生物扩散机理及其与新环境中生物、非生物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其空间分布格局和扩散速率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明确马铃薯甲虫分布扩散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阻截防控的前提。本学位论文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24、201103026),以及西南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ky2011007)资助下,着眼于入侵物种扩散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一热点内容,利用生态学、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以及“3s”信息技术等系统地对马铃薯甲虫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历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温度、水分、地形、寄主、气流等因子在其分布、扩散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国马铃薯甲虫封锁和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技术储备。通过近4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马铃薯甲虫在新疆地区的入侵与为害研究本研究利用ArcGIS软件,结合马铃薯甲虫生物学、生态学特点,成功得出了马铃薯甲虫在北疆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入侵历史。结果发现马铃薯甲虫自1993年入侵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北疆地区35个县市发生危害。其分布的最前沿地区仍为木垒县博斯坦乡三个泉子村以西的马铃薯种植区,分布范围没有进一步扩大。通过对马铃薯甲虫入侵历史溯源研究,揭示了马铃薯甲虫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其中,1995年越过塔城盆地是其传播扩散的一个转折点。同时,马铃薯甲虫在整个新疆地区的扩散过程中,由于特殊地理条件,其地理扩散没有呈现出常规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规律,即无明显的种群建立阶段,入侵后就以均匀的速度自西向东扩散。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插值功能对2010年马铃薯甲虫在北疆地区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马铃薯甲虫早期定殖的地区,如察布查尔县、伊宁县和传播扩散的前沿地区均呈重度危害,其他地区呈中度或轻度危害。通过对东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等马铃薯甲虫潜在风险地区调查,结果发现在上述地区均没有马铃薯甲虫分布,木垒县与巴里坤县之间近200km的戈壁区域是阻隔马铃薯甲虫进一步向东扩散的天然屏障。2.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生物学、生态学研究2.1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本研究通过对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进行研究,明确了马铃薯甲虫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年生活史。一年可发生2代,发生期从5月一直持续到9月。第一代为害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发生,第二代为害高峰期则在8月中下旬,且世代重叠严重。因此,压低第一代幼虫虫口基数,对于有效降低第二代虫口密度、降低马铃薯甲虫的为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2008—2010年乌鲁木齐县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的年变化规律,结果呈现出自2008年,马铃薯甲虫的为害有呈逐渐减弱趋势以及高峰期时间推后的特点。对比乌鲁木齐县的马铃薯甲虫种群消长规律,2009年木垒县的马铃薯甲虫危害特点明显不同,表现出木垒县马铃薯甲虫零星发生,且没有显着的危害高峰期出现。表明木垒县作为马铃薯甲虫防控的前沿地区,通过铲除戈壁野生寄主,有效的控制了马铃薯甲虫继续向东迁飞扩散。2.2越冬代马铃薯甲虫出土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在本章研究中,成功确定了越冬代马铃薯甲虫出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开展马铃薯甲虫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越冬代成虫的出土规律分析,明确了寻找寄主植物来补充营养,是马铃薯甲虫出土后的首要行为活动。其中在马铃薯寄主田内,越冬出土后成虫多聚集在刚出土的马铃薯苗上,且出土时间与马铃薯生育期中的出苗期基本一致。同时,通过对比马铃薯甲虫逐日出土量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土壤温度稳定在15℃时,马铃薯甲虫成虫开始出土。降水带来的土壤湿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越冬成虫的出土活动,适宜马铃薯甲虫出土的土壤湿度范围在62%—-79%之间。2.3马铃薯甲虫田间的扩散规律研究本研究着眼于农田生态系统下的马铃薯甲虫扩散规律,分别对三种世代成虫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揭示了马铃薯甲虫田间扩散过程中种群拥挤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的过程。随着释放时间的推后,调查得到的标记虫口数量逐渐减少。扩散速度上,而越冬代和第二代成虫的扩散速度差异不明显,分别为2.64m/d,2.52m/d,但显着高于第一代成虫。3.影响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在明确了北疆地区马铃薯甲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结合马铃薯甲虫现有分布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成功筛选出了影响马铃薯甲虫分布的4个关键因子:温度、水分、地形以及寄主,并依次对4个主要因子展开了具体分析。在温度因子方面,首次提出吐鲁番地区目前尚无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原因是由于夏季日平均气温过高造成的。根据马铃薯甲虫羽化过程中的耐高温能力试验结果,成功得出了39℃是马铃薯甲虫羽化成功的临界温度。同时,耐受39℃高温的极限时间是72h,表明马铃薯甲虫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能力。进一步对新疆历史气候资料分析,结果得出吐鲁番地区夏季日平均最高气温超过39℃的持续天数在5d以上,且连续3d超过39℃的次数多在5次以上,该地区的夏季高温有效地制约马铃薯甲虫的成功羽化。此外,利用ArcGIS软件对冬季土壤温度低于-8℃的持续时间进行研究,在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内蒙古和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8℃持续的时间均大于10d,但是在越过兰州以后进入天水地区,冬季低温胁迫基本解除。由于在青海、内蒙两地冬季低温持续时间在22d以上,而河西走廊持续低温平均约15d。揭示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在我国马铃薯甲虫阻截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水分因子的影响方面,结合新疆历史降水数据对马铃薯甲虫现有分布区内的水分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马铃薯甲虫分布与水分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得到,马铃薯甲虫现有分布区内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最早发现马铃薯甲虫定殖的地区降水量大,随着其自西向东扩散的方向,年降水量开始逐渐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导致的水分缺乏在马铃薯甲虫分布扩散中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地形因子影响方面,利用虫情调查时手持GPS采集得到的高程数据,结合DEM数据衍生计算得到的坡度坡向,对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马铃薯甲虫分布区被限制在狭长的山间与山前浅山地带或平原地区是由于天山山脉的地理阻隔决定的作用。马铃薯甲虫现有分布范围受海拔等地形因素影响,天山的阻隔作用也是其进一步向东扩散的天然屏障。在寄主因子影响方面,以马铃薯甲虫的4种主要寄主植物:马铃薯、茄子、番茄、天仙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成虫的引诱作用,不同虫态的取食量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马铃薯为马铃薯甲虫的最适栽培寄主,天仙子为最适野生寄主。由此可知,在初春马铃薯等栽培寄主植物缺乏时,天仙子作为最适合的野生寄主,弥补了马铃薯等栽培寄主匮乏时,天仙子能很好地为马铃薯甲虫成虫提供食物来源,维持生长发育与世代更替,不断扩展分布范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基于GIS分析河流、大气背景场对马铃薯甲虫扩散的影响河流作为新疆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来源,在提供水源的同时,也为有害生物的扩散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沙湾县为例,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功能研究了河流对马铃薯甲虫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方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致,同时明确了河流流域内马铃薯甲虫为害的空间格局特征:距离河流2—3km缓冲区内的为害级别最低,而位于1—2km和3-4km缓冲区为害最高,0—1km和4—5km缓冲区内为害级别较低。揭示了在河流流域的马铃薯甲虫发生区,应重点加强对河流流域1—2km和3—4km缓冲区内的马铃薯甲虫疫情的监测。马铃薯甲虫具有一定的自主扩散能力,能利用气流携带作用扩展其分布范围。本研究运用大气背景场分析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上空气流方向与强度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气流在我国马铃薯甲虫传播扩散中的作用。结果得出,我国西北地区在春季和秋季高空气流方向均不利于马铃薯甲虫随气流携带自西向东扩散,同时气流强度及其持续时间也不适合马铃薯甲虫从目前的分布最前沿的木垒县扩散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同时,我国东北地区在春季和秋季高空气流方向有利于马铃薯甲虫随气流携带自俄罗斯滨海地区扩散进入我国黑龙江地区。在气流方向适合马铃薯甲虫扩散的时期,气流风速也很强,为马铃薯甲虫的随气流扩散提供了条件,应当切实加强黑龙江边境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区内马铃薯甲虫的疫情监测。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运用ArcGIS软件,结合马铃薯甲虫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系统研究了我国新疆地区马铃薯甲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越冬代成虫出土后聚集分布的规律,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降水对越冬成虫出土时间与逐日出土量的影响。在北疆地区马铃薯甲虫种群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得到了马铃薯甲虫的现有分布特点,反演得到了入侵历史路线。基于大量基础地理数据与气象数据,证明了马铃薯甲虫在我国新疆地区现有传播扩散是温度、水分、地形、寄主植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天山山脉的地理阻隔与寄主植物的缺失造成了目前马铃薯甲虫传播扩散的暂时中断,但河流与气流,以及人为活动等外界因素将会对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带来影响。鉴于气流活动在我国东北区域对马铃薯甲虫自主扩散的影响显着强于西北区域的事实,得出应当切实加强我国东北地区马铃薯甲虫疫情监测,而在我国西北区域,马铃薯甲虫除非通过人为携带的因素,其凭借自身能力进一步向东扩散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可能性不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甲虫的潜在分布区域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机理,以及我国马铃薯甲虫的综合防治奠定科学基础。
李莹[9](2012)在《新疆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外向型农业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以本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和进行生产要素国际交换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借助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来实现本地区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新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以增加农牧业收入为核心,着力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林牧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出口基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伊犁州直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首先,国家从政策上助推伊犁州直的发展,出台实施了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提高农业补贴,增加区域农牧民收入水平,成为其加快发展农业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脆弱是其加快发展农业的外在压力。如何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和中央推进新疆加快发展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其农业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对外向型农业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伊犁州直作为研究区域,从民族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条件、发展阶段,运用SWOT分析对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劣势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该区域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规模效益弱、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对其农产品出口种类、数量的分析,选取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品种,规划出具有开发潜力、出口潜力、市场优势、突出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区域。据此,结合伊犁州直实际情况,从发展外向型农业入手,该区域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研究,并尝试为该区域农业外向化经营提出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张映合,陈卫民[10](2011)在《伊犁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危害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查明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情况,2007—2010年采取普查和随机调查的方法对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向日葵列当疫区现已分布伊犁地区向日葵种植区的7县31个乡镇场和2个兵团农牧团场;单株向日葵寄生向日葵列当最高达38株;向日葵被向日葵列当寄生后,花盘直径、平均株高和茎粗较健株均降低58%以上,平均千粒重较健株降低达55%以上;严格执行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辅助药剂防治,能有效控制向日葵列当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特克斯县概况 |
| 2 茬口安排及品种选择 |
| 3 播种育苗 |
| 4 施肥整地 |
| 5 定植 |
| 6 定植缓苗后管理 |
| 7 生育期管理及整枝 |
| 8 追肥浇水 |
| 8.1 幼苗期 |
| 8.2 开花结果期 |
| 8.3 果实成熟期 |
| 9 辅助授粉 |
| 10 疏花疏果 |
| 11 病虫害防治 |
| 11.1 真菌病害 |
| 11.2 细菌性病害 |
| 11.3 病毒病 |
| 11.4 生理性病害 |
| 12 采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亚麻籽油的榨取 |
| 1.2.2 样品的甲酯化 |
| 1.2.3 GC-MS分析条件 |
| 1.2.4 定性定量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原茎产量的结果与分析 |
| 2.2 种子产量的结果与分析 |
| 3 应用前景分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黄萎病概述 |
| 1.2 引起黄萎病的轮枝菌种类 |
| 1.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机理 |
| 1.4 微菌核的研究现状 |
| 1.4.1 微菌核在土壤中的分布 |
| 1.4.2 微菌核存活 |
| 1.4.3 微菌核的萌发 |
| 1.5 黄萎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寄生专化性研究 |
| 1.6 黄萎病的发生与气候和棉花生育阶段的关系 |
| 1.7 黄萎病在不同抗性棉花品种上的侵染过程 |
| 第二章 几种植物黄萎病的鉴定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不同种类植物黄萎病样的采集及其症状表现 |
| 2.1.2 供试培养基、试剂和用具 |
| 2.1.3 不同植物病原菌的分离 |
| 2.1.4 分离物的纯化与保存 |
| 2.1.5 形态学鉴定 |
| 2.1.6 致病性测定 |
| 2.1.7 分子生物学鉴定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植物黄萎病的分离结果 |
| 2.2.2 红花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
| 2.2.3 亚麻黄萎病的鉴定 |
| 2.2.4 秋葵黄萎病的鉴定 |
| 2.2.5 其他植物黄萎病的鉴定 |
| 2.3 讨论和结论 |
| 第三章 黄萎病菌寄生专化性的研究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供试菌株 |
| 3.1.2 供试植物及品种 |
| 3.1.3 幼苗培育 |
| 3.1.4 接种方法 |
| 3.1.5 调查方法 |
| 3.1.6 病圃中不同植物的抗病性性观察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供试12个不同作物黄萎病菌株在8种植物上交互接种 |
| 3.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同一菌株对不同作物的抗性观察 |
| 3.3 讨论和结论 |
| 第四章 黄萎病菌越冬菌态及棉花不同发育阶段感病性测定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供试菌株和棉种 |
| 4.1.2 黄萎病菌越冬菌态的观察及致病性测定 |
| 4.1.3 棉花不同生育期对棉花黄萎病的感病性测定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黄萎病菌的越冬菌态观察 |
| 4.2.2 微菌核的萌发和越冬菌丝的存活 |
| 4.2.3 越冬后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
| 4.2.4 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
| 4.3 讨论和结论 |
| 第五章 土壤温度对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供试菌株 |
| 5.1.2 测温地点和土层 |
| 5.1.3 棉花苗期地温的观察方法 |
| 5.1.4 不同土层温度对黄萎病菌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棉田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观测 |
| 5.2.2 不同土层温度对黄萎病菌生长抑制作用的检测 |
| 5.3 讨论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表 |
| 1 播前准备 |
| 2 播种 |
| 3 田间管理 |
| 4 胡麻病虫害的防治及收获 |
| 1 促进农机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 |
| 1.1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
| 1.2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
| 1.3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需要 |
| 1.4 农机标准化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
| 1.5 农机标准化作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
| 2 影响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的因素 |
| 2.1 农机手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 2.2 农民的作业质量意识较差 |
| 2.3 农田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
| 2.4 农机检审验把关不严 |
| 3 建设农机示范园区的作用 |
| 4 加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特克斯县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对策和措施 |
| 4.1 加强农机作业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 |
| 4.2 多方面争取支持建立示范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 |
| 4.3 搞好农机作业标准宣传培训提高农机驾驶操作者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水平 |
| 4.3.1 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者的宣传 |
| 4.3.2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 |
| 4.4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管促进农机标准化作业 |
| 4.5 构建科学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在管理机制上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 |
| 4.5.1 构建科学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
| 4.5.2 在技术措施上严格作业标准化 |
| 1 整地施肥 |
| 2 种薯处理 |
| 3 播种 |
| 3.1 适期播种 |
| 3.2 合理密植 |
| 4 田间管理 |
| 4.1 中耕培土 |
| 4.2 灌水 |
| 4.3 去蕾 |
| 4.4 追肥 |
| 5 病虫害防治 |
| 5.1 病毒病防治 |
| 5.2 晚疫病防治 |
| 5.3 马铃薯甲虫防治 |
| 6 适时收获 |
|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 马铃薯甲虫研究概述 |
| 1.1 马铃薯甲虫起源与传播 |
| 1.2 马铃薯甲虫与分布扩散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
| 2 影响马铃薯甲虫分布扩散的环境因子 |
| 2.1 温度 |
| 2.2 湿度和降水 |
| 2.3 光照 |
| 2.4 土壤 |
| 2.5 寄主 |
| 3 马铃薯甲虫传播扩散途径研究 |
| 4 马铃薯甲虫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引言 第2章 马铃薯甲虫在新疆地区的入侵与为害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 1.2 马铃薯甲虫虫情调查方法 |
| 1.3 马铃薯甲虫入侵历史重建 |
| 1.4 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马铃薯甲虫入侵历史分析 |
| 2.2 马铃薯甲虫在北疆地区的分布现状 |
| 2.3 马铃薯甲虫在北疆地区的危害情况 |
| 2.4 东疆及河西地区马铃薯甲虫发生情况调查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小结 |
| 3.2 讨论 第3章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
| 第1节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田间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调查 |
|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动态规律 |
| 2.2 害虫—天敌关系 |
| 2.3 乌鲁木齐县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年际变化 |
| 2.4 木垒县马铃薯甲虫种群变化规律 |
| 3 小结 |
| 第2节 越冬代马铃薯甲虫出土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 1.2 数据来源 |
| 1.3 研究方法 |
| 2 结果分析 |
| 2.1 越冬代成虫出土空间分布规律 |
| 2.2 马铃薯甲虫出土数量与温度关系 |
| 2.3 马铃薯甲虫出土规律与湿度关系 |
| 3 小结 |
| 第3节 田间马铃薯甲虫扩散规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虫源准备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1.3.1 扩散速度 |
| 1.3.2 聚集指标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马铃薯甲虫田间扩散规律研究 |
| 2.2 不同世代马铃薯甲虫扩散方向的比较分析 |
| 3 小结 |
| 本章讨论 第4章 影响马铃薯甲虫空间分布关键因子研究 |
| 第1节 影响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马铃薯甲虫分布数据 |
| 1.2 环境数据 |
| 1.3 主成分分析步骤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环境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
| 2.2 环境数据集的综合评价指标法 |
| 3 小结 |
| 第2节 温度因子对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 1.2 供试昆虫 |
| 1.3 试验方法 |
| 1.4 数据来源 |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温度梯度下羽化成功率 |
| 2.2 39℃下处理不同时间羽化成功率及发育历期 |
| 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月日平均最高温度分析 |
| 2.4 冬季低温对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影响 |
| 2.5 冬季土壤温度对马铃薯甲虫越冬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3节 水分因子与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关系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马铃薯甲虫虫情发生数据 |
| 1.3 数据分析和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年平均降水量分析 |
| 2.2 新疆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
| 3 小结 |
| 第4节 地形因子与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关系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马铃薯甲虫分布数据 |
| 1.2 坡度坡向算法简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马铃薯甲虫种群空间分布规律—海拔 |
| 2.2 坡度、坡向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5节 寄主对马铃薯甲虫分布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四种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成虫的引诱作用 |
| 2.2 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对四种寄主植物的取食情况 |
| 2.3 田间条件下马铃薯甲虫对四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
| 3 小结 |
| 本章讨论 第5章 影响马铃薯甲虫扩散的关键因素研究 |
| 第1节 河流在马铃薯甲虫扩散中的作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 1.2 数据准备 |
| 1.3 研究方法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河流流向对马铃薯甲虫扩散方向的影响 |
| 2.2 马铃薯甲虫危害程度与河流关系 |
| 3 小结 |
| 第2节 气流在马铃薯甲虫扩散中的作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大气背景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新疆大气环流的季节特征 |
| 2.2 西北地区4—9月风场分析 |
| 2.3 西北地区气流强度分析 |
| 2.4 东北地区4—9月风场分析 |
| 2.5 东北地区气流强度分析 |
| 3 小结 |
| 本章讨论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 1 主要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框架 |
| 1.2.1 研究思路 |
| 1.2.2 论文内容结构 |
| 1.2.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 2.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 2.1 研究综述 |
| 2.1.1 西方学者关于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研究 |
| 2.1.2 国内学者关于外向型农业的研究 |
| 2.1.3 新疆学者关于外向型农业的研究 |
| 2.2 相关概念和内涵 |
| 2.2.1 外向型农业概念 |
| 2.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 2.3.2 要素禀赋理论 |
| 2.3.3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
| 2.3.4 竞争优势理论 |
| 3.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战略意义及必要性 |
| 3.1 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战略意义 |
| 3.1.1 伊犁州直经济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3.1.2 农业是伊犁州直经济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 3.1.3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对伊犁州直农业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
| 3.2 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必要性 |
| 3.2.1 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 |
| 3.2.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选择 |
| 3.2.3 推动霍尔果斯口岸向区域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发展的路径选择 |
| 3.2.4 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期 |
| 4.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历程 |
| 4.1.1 外向型农业的起步阶段 |
| 4.1.2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阶段 |
|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现状 |
| 4.2.1 出口农产品种类多样,地域分布广阔 |
| 4.2.2 新鲜果品、反季蔬菜及其制品占据主导地位 |
| 4.2.3 甜菜及其制品增减变动趋势较大 |
| 4.2.4 粮食、畜产品及其制品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
| 4.2.5 水果、蔬菜、畜产养殖及棉花出口潜力较大 |
| 4.3 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
| 4.3.1 种植业发展现状 |
| 4.3.2 畜牧业发展现状 |
| 4.3.3 林业及特色水果发展现状 |
| 4.3.4 渔业发展现状 |
| 4.3.5 伊犁州直农产品进出口现状 |
| 5.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5.1 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 SWOT 分析 |
| 5.1.1 SWOT 分析的基本原理 |
| 5.1.2 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 SWOT 分析 |
| 5.2 伊犁州直发展外向型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5.2.1 由于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造成农业市场化建设不完善 |
| 5.2.2 生产要素缺乏合理配置,导致区域优势资源利用率不高 |
| 5.2.3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短期难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
| 5.2.4 优势农产品缺乏区域统一规划,导致出口农产品规模经济不足 |
| 5.2.5 外向型龙头企业缺乏规模化经营,农民持续增收遭遇困境 |
| 6.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
| 6.1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择的原则 |
| 6.1.1 优势农产品的内涵 |
| 6.1.2 选取优势农产品的作用 |
| 6.1.3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取的原则 |
| 6.2 优势农产品的选择 |
| 6.2.1 依据资源禀赋 |
| 6.2.2 依据县域特征 |
| 6.2.3 依据现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 |
| 6.3 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
| 6.3.1 果蔬基地 |
| 6.3.2 甜菜基地 |
| 6.3.3 畜牧产品基地 |
| 6.3.4 粮食生产基地 |
| 6.3.5 薰衣草特色香料生产基地 |
| 6.3.6 亚麻、红花生产基地 |
| 6.3.7 蜂产品生产基地 |
| 7.伊犁州直外向型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 7.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建设 |
| 7.1.1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
| 7.1.2 优化种植结构 |
| 7.1.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 7.2 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
| 7.2.1 培育优势农产品竞争品牌 |
| 7.2.2 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区域优势资源转换能力 |
| 7.2.3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
| 7.3 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
| 7.3.1 加强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 |
| 7.3.2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建设 |
| 7.3.3 搭建农业信息平台 |
| 7.3.4 实施农民素质培训 |
| 7.4 优势农产品产区合理规划,推进区域农产品规模经济 |
| 7.4.1 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
| 7.4.2 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
| 7.5 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 7.5.1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
| 7.5.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1 调查方法 |
| 2 调查结果 |
| 2.1 向日葵列当在新疆伊犁疫区的分布 |
| 2.2 伊犁地区向日葵列当形态特征观察 |
| 2.3 寄主调查 |
| 2.4 向日葵列当危害情况调查 |
| 2.4.1 不同样点向日葵列当寄生危害情况调查。由表1可知, 寄生单株向日葵的向日葵列当最高达38株。 |
| 2.4.2 向日葵列当危害品种调查。 |
| 2.4.3 向日葵被危害后症状观察。 |
| 2.5 向日葵列当对向日葵植物特性的影响调查 |
| 2.6 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调查 |
| 2.6.1 伊犁河谷向日葵列当发生原因。 |
| 2.6.2 传播途径。 |
| 3 防治技术 |
| 3.1 加强检疫 |
| 3.2 农业防治 |
| 3.3 物理机械防治 |
| 3.4 化学防治 |
| 3.4.1 芽前处理。 |
| 3.4.2 茎叶处理。 |
| 3.5 生物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