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侧送风配风设计的改进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煜[1](2021)在《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印刷车间内的通风效率,有效排出VOCs废气,削减VOCs无组织排放量和控制一个合理的车间劳动卫生情况,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平版印刷车间内现有的通风方式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侧送风、上送风两种不同的送风方式进行比较,给出在等熵面以下浓度符合规范要求的通风方式。同时结合现场操作条件,通过改变送风量、送风速度及排风口大小的方式对上送风进行结构优化,使得通风系统在合理新风量下达到理想的通风效果,工人劳动卫生条件达到满足。(1)在侧送风条件下,即使将风量加倍,等熵面及以下浓度不符合规范要求,且VOCs气体会在近地面处出现堆积的现象;在上送风条件下,风量较小值,等熵面以下浓度远低于规范要求,可以有效改善工人劳动卫生条件。(2)通过现场测试对平版印刷车间产生VOCs进行现场浓度分布分析,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在空间上非甲烷总烃浓度自下而上整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数值模拟甲苯浓度趋势分布相同。(3)通过送风量、送风速度和排风口位置对上送风方式进行优化。当送风量增加时,平版印刷车间内等熵面以下污染物浓度降低;当送风速度增大时,车间内VOC浓度分布随送风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在容易累积污染物的位置增设了排风口,车间污染物累积现象消失,车间平均浓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时需要在排风口后对对二次风进行净化处理。(4)对原车间进行送风方式的优化。在上送风方式下车间工位处VOCs浓度远低于侧送风条件下VOCs浓度,符合规范要求。

李瑞[2](2020)在《基于CFD仿真的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文中提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的数量与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其高能耗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优化数据中心机房的气流组织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为了降低机房的冷却能耗、提高冷却系统的制冷效率,本文基于CFD数值模拟,研究数据中心机房的气流组织形式。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区别于以往“黑箱”模型的改进机柜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该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气流通过机柜的速度和温度变化,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机房中气流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基于改进的机柜模型,分别对比研究了地板下送风与列间空调送风、冷通道全开放/顶部封闭/两端封闭/全封闭、三种不同回风口位置等气流组织形式下机房内气流的速度场与温度场,进而得到地板下送风、冷通道全封闭与热通道上方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基于上述组合的气流组织形式,本文进一步探究了送风布局、送风孔板孔隙率、架空地板高度等因素对送风均匀性的影响,采用速度不均匀系数与温度不均匀系数评价送风均匀性。结果表明,正向双侧送风在送风均匀性上具有明显优势;适当降低孔隙率可以均匀地板下静压箱的压力分布,进而提高孔板出风均匀性,但对机柜进风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孔隙率为25%~45%较为理想;提高架空地板高度能有效提高送风均匀性,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改善效果降低,因此架空地板的理想高度范围为0.6 m~0.8 m。最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送风布局、送风孔板孔隙率和架空地板高度为试验因素,以速度不均匀系数、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面平均温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机房的送风均匀性进行优化。各试验因素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送风布局、架空地板高度、送风孔板孔隙率。综合考虑各试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正向双侧送风、架空地板高度为0.8m、孔隙率25%为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的最优设计参数。

王林[3](2020)在《某平台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设计与舱室热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巨大隐患。其中,世界船舶航运业作为化石燃料消耗的大户,在传统供能系统中,化石燃料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被转化为有用功,其余的能量大部分被主机废气中的余热带走,直接排放到船体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能源浪费。而随着船舶能效规则的不断提高、船运成本逐渐增加,以及能源紧缺问题不断的今天,做好船舶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船运成本成为目前国内外船舶相关行业和国际海事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分布式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能源梯级利用原理,根据用户需求,同时向用户端供给冷热电负荷的一套系统,它以其节能、高效和环保等优良特性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为研究对象,将分布式联供系统中的能源梯级利用原理运用到船舶中,并提出了船舶冷热电联供系统这个概念,然后对其经济性和节能率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船舶行业的节能减排事业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以“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的航行工况为研究背景,分别计算出船舶的冷、热负荷:空调负荷303.33 k W,供暖负荷0 k W,生活热水负荷291.28 k W,燃油、滑油预热负荷1033.33 k W。根据不同工况求得“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在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海上航行工况678.43 k W、进出港工况1417.19 k W、停泊工况179.70 k W和应急工况103.99 k W。然后以得出的船舶冷热电负荷为基础,分别设计了两套船舶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并对设备进行了选型。接着对包括原供能系统在内的三套联供系统方案进行了热经济性和多属性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综合分析得出,在两套联供系统中,虽然方案一的投资回收周期较方案二要短,但方案二的整体经济效益更具优势。最后,本文以船舶空调舱室热舒适性和节能为目的,通过对舱室空调系统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气流组织改进,以“三沙一号”船舶的居住舱室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商用CFD软件Fluent airpak 3.0,对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舱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得出了每种气流组织形式下室内的温度分布、速度矢量分布、空气龄分布、PMV分布和PPD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考虑,最终得出:下送顶回气流组织形式下的室内热舒适性最好,可适当提高送风温度,具有节能潜力。

冯岑[4](2020)在《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建筑集群拔地而起。规模化的建筑集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由于其极高的建设密度与最大化的空间利用率要求,使得单纯依靠自然风调节室内环境的空气调节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室内环境舒适度与空气品质要求。因此各类建筑中通风空调系统就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办公室,对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这一空气-水调节系统的送风方式进行模拟与改进。将系统送风方式具体分为4种系统独立侧送风,系统独立顶送风,系统混合侧送风和系统混合顶送风。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网格划分等研究步骤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CFD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获得温度场,速度场和PMV指数。最后分析模拟结果并找出最优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独立侧送风方式的温度场符合设计要求,但工作区风速超标,速度场不符合设计要求。独立顶送风方式的空间温度场分布较差。混合侧送风方式由于人体头部呼吸区风速过高,速度场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合顶送风方式的温度场,速度场,均符合设计要求,但PMV值欠佳。针对混合顶送风的PMV值欠佳情况,进行混风管末端变径。当末端混气管径减小为230 mm×230 mm时,送风风速增加。PMV指数下降为-1.27。因此方案不可行。当末端混气管径增大为270 mm×270 mm时,送风风速减缓,PMV值提升至为-0.26,因此认为此方案可有效优化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送风热舒适度。最后,对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经济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风机盘管建造成本,新风系统建造成本和混合系统运行成本。通过混合系统运行成本计算可知,当空间尺度为5m×6 m×3.5 m办公室选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混合送风模式时,每年需消耗1770.08k W.h的电能,折合标准煤为725.7 kg。

张德伦[5](2020)在《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下的某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而在建筑能耗中,高大空间建筑的空调能耗占比很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这类建筑,如何进行空调送风,使得建筑内部获得合理的气流组织分布,是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高大空间的空调系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分层空调是其中典型的形式之一。本文在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前提下,研究高大空间建筑内部气流组织情况,从降低建筑能耗和获得理想的气流组织效果出发,开展一定的方案设计及优化研究,希望对以后的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为了对当前高大空间建筑空调送风和气流组织分析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等的研究现状进行掌握,开展了资料和文献调研工作,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所采取的分析研究方法:比例模型试验和CFD数值模拟,并针对这两种分析方法展开介绍。然后根据阿基米德数(Ar)相关准则建立比例模型试验台,进行调试并获得实验数据,同时进行了一个送风工况的CFD模拟工作,将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的结果分别进行了速度和温度的对比,验证了CFD模型的准确性。最后,进行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下气流组织优化的研究,运用Box-Benhken中心组合试验的设计方法,设计出送风温度、送风速度、送风角度和送风高度四个送风参数的三个水平共29组工况,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各个工况工作区的平均温度和风速、速度不均匀系数和热分布系数。将四个送风参数无因次为阿基米德数Ar、雷诺数Re、无因次角度θ*和无因次高度h*,并进行了无因次参数与工作区风速、速度不均匀系数和热分布系数等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建立,同时进行了不同工况竖直面和工作区水平面两个平面的气流组织流场分析,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得出最优送风组合,为使得工作区平均风速满足要求,工作区的气流组织不均匀系数最小,并且尽量提高空调系统的通风效果,确定最佳的送风组合为阿基米德数Ar为0.000851,雷诺数Re为35481.34,送风角度5.4°,送风高度距离地面6.55 m。

王蒙[6](2020)在《高大空间金属板导流送风的气流组织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高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方案有多种形式,其中分层空调是能有效节约空调能耗的最合理的气流组织形式。但在实际工程中,分层空调还存在着实际气流组织效果不理想,能耗依然较大等问题。为此对分层空调送风末端开展创新性设计,研究成果在改善气流组织效果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根据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内的气体流动特点,结合贴附射流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送风口并将该送风形式命名为金属板导流送风。以侧墙圆喷口送风为参照与金属板导流送风进行对比,从温度、速度不均匀系数、有效吹风温度、ADPI指标(空气分布特性指标)和能量利用系数等角度分析不同送风方案下的气流组织效果。选取火车站候车厅为应用对象进行分层空调设计计算,确定送风温度、速度、送风口安装高度等参数。合理地简化候车厅物理模型并建立仿真模型,选用Reliable k-?模型、DO辐射模型及Simple算法。采用FLUENT软件,在保持送风量、送风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模拟夏季工况下圆喷口送风、金属板导流侧送风时空间内的温度、速度分布情况。通过改变送风量,模拟金属板导流下送风时空间内的温度、速度分布情况。此外,在保持送风量、送风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模拟冬季热风供暖时三种方案的速度、温度分布情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夏季工况下,侧墙圆喷口送风时,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为6.78m/s,空调区的平均速度为0.34m/s,平均温度为27.8℃;金属板导流侧送风时,送风速度为4m/s,空调区的平均速度为0.28m/s,平均温度为26.8℃,两种方案下空调区的速度不均匀系数与温度不均匀系数相近,但金属板导流侧送风时,APDI值较高。金属板导流下送风时,总送风量相比前两种方案减小25%,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1.5 m/s,空调区的平均速度为0.23m/s,平均温度为26.2℃,能量利用系数最大,冷量被充分利用,但APDI值最小,舒适性较差。(2)冬季热风供暖时,侧墙圆喷口送风时,送风温度30℃,送风速度为6.88m/s,空调区的平均温度约为21.7℃,平均速度为0.25m/s,非空调区的最高温度约22.7℃,上下温差约1℃;金属板导流侧送风时,送风速度为4 m/s,空调区的平均温度约为21.6℃,平均速度约为0.15m/s,非空调区的最高温度约为22.7℃,上下温差1.1℃,APDI值较大;金属板导流下送风时,送风速度为3 m/s,空调区的平均温度约为22℃,平均速度约为0.26m/s,非空调区的最高温度约为22.4℃,上下温差约0.4℃,有效的缓解了“上热下冷”问题,能量利用系数较大,APDI值最小。(3)由于金属板的面积有限、辐射温差较小,导致其辐射供冷/供热能力较弱。若不考虑辐射作用,金属板可设计的更加美观与实用。

田致嘉[7](2020)在《邮轮餐厅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邮轮餐厅是邮轮中的一个重要区域,是游客日常用餐活动公共场所。相较于陆地餐厅,邮轮餐厅空间高度较低,空气流通性弱,空间热源复杂,人员密度大且活动频繁,导致目前邮轮餐厅出现了热环境复杂,空间温度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出现。本文以某邮轮项目中80m2规模的邮轮餐厅为研究对象,基于AIRPAK软件,通过分析餐厅类型并确定以中式餐厅、西式餐厅以及火锅餐厅作为邮轮餐厅热环境研究的重点。根据邮轮和相关船舶内部区域设计原则,建立了四人桌布局和双人、六人桌搭配布局的餐厅模型。以顶送风、下送风及双侧送风三种常用气流组织形式对邮轮餐厅夏季工况下满员用餐热环境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温度场、速度场以人体舒适性参数PMV-PPD发现,顶送风相比其他两种送风方式在温度均匀性、速度合理性以及人体舒适性方面更适合于邮轮餐厅。通过比较四种不同送风速度得到夏季工况下最优送风速度;而在比较三种不同送风温度时得出送风温度为21℃时人体热舒适性最佳。通过比较不同餐厅布局形式下热环境,得出当以四人餐桌分散布置时,更易于餐桌附近散热,但相比双人、六人餐桌布局却会产生较大的吹风感,使人体舒适性下降。通过对不同餐厅饮食造成的热环境分析,发现随着餐桌热量增大,桌面附近热空气会使人体热舒适性降低,而西餐厅餐桌表面产生湿量少,低速送风无法带走其表面热量和湿量。对特色火锅餐厅热环境分析时发现,火锅餐厅热湿量大,对餐厅热环境污染严重,中西餐厅形式的风量无法满足散热散湿,送风方面需要局部送风方式的配合。

陈智多[8](2020)在《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石家庄科一重工有限公司高精特齿轮减速机扩建搬迁项目中的联合厂房项目的实际工程中的恒温机加车间为设计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和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方式的节能效果,确定空气处理方式。其次运用CFD技术对车间在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和旋流风口送风四种送方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四种不同送风方式在恒温机加车间的表现,总结出适用车间的最优送风方式。并在此方式下,改变送风温差,再对比速度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模拟结果,选取满足工艺要求的最大送风温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分析一次回风系统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在恒温机加车间的能耗,得出在采用6℃温差送风时,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比一次回风系统机组总耗能可减少25%以上,但对于高送风温差,甚至在露点送风时,因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混合风表冷段耗冷量变大,会导致节能效果下降。(2)通过对比分析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和旋流风口送风四种气流组织的模拟结果,得出双侧侧送风、单侧侧送风、方形散流器平送风这三种送风方案的温、湿度场存在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地方。旋流风口送风的温、湿度场不仅满足工艺要求,而且温、湿度场相对于前三者更加均匀,所以提出采用旋流风口送风作为恒温机加车间的送风方案。(3)以旋流风口送风方式为基础,模拟了送风温差为6℃、7℃和最大送风温差7.8℃下的温、湿度场,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最大送风温差7.8℃的温、湿度场存在超出工艺要求的设计值,无法满足工艺要求,6℃、7℃均可以满足工艺要求。本着节能的原则,建议在设计恒温机加车间的空调系统时,送风温温差设计为7℃。并依此送风温差为依据,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比一次回风节能12.4%,空气处理方式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任祺[9](2020)在《邮轮厨房气流组织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豪华邮轮不仅可以完成海上人力输送任务,同时需要满足人员在邮轮上正常的衣食住行。在海上航行过程中,各国顾客的饮食需求不同,其中中餐的烹饪方式主要为煎、炒、烹、炸,在烹饪过程中由于食用油以及食材受到高温加热,会释放大量的油烟,产生的油烟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不仅会破环厨房的热湿环境,并且会使在工作区的厨师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油烟环境中,随着航行时间增加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厨房需要保持良好的气流组织形式。本文针对邮轮厨房在不同风口组合方式下的气流组织及排烟罩的结构参数进行研究,为邮轮厨房的设计建造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技术支撑。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基于某实验厨房的实测数据,运用三种常用湍流模型对实验厨房内部的气流组织进行模拟,与实验测点处的温度值对比发现RNG k-ε湍流模型下与实验值的吻合程度最好。在此基础上,以典型邮轮厨房为例,研究四种不同风口组合方式下厨房内的气流组织变化情况,在送排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风口的风量配比,探究厨房的最佳通风组合方式。研究得出弥散风口、岗位风口、条形新风、旋流空调风综合作用时,厨房的气流组织最佳,并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然后保证风口位置及风量配比不变,模拟了排烟罩冷凝板角度、排烟罩风幕组合形式、排烟罩风幕射流角度以及排烟罩罩内容积四种工况参数变化时烹饪区的气流组织变化情况,发现下送和侧送风幕同时存在时,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最佳。下送风幕的最佳射流角度为15-25。增加冷凝板后,可以使得油烟在板上发生贴壁附流,当冷凝板角度为-5时,捕集效率最高。随着排烟罩的容积增大,排烟罩的捕集效率也随之增大。最后设计正交实验,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四种结构参数综合作用时,对排烟罩捕集效率的影响权重,影响从大到小为:风幕组合形式>排烟罩冷凝板角度>排烟罩容积>风幕射流角度。

梁迦贺[10](2020)在《地铁站台层公共区域通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流动分析》文中认为由于地铁站建筑环境特殊,地铁站内部的空气更新和循环需要依靠地铁站通风系统来完成。通过对地铁站内部通风环境的分析和对地铁站通风系统设计及使用策略的优化,在实现通风系统在高效运作、满足乘客及车站工作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达到降低工作噪声、节能减排、易于维护等目标。符合当前时期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国家基本国策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和讨论地铁站内通风气流流动特性、优化通风设备结构布置及通风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依据某岛式地铁站建筑图进行站台三维模型建立并进行计算域简化。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地铁站台公共区域通风环境的空气流场。通过对站台内气流流动特性及分布特性的研究得出流场存在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仅采用送风系统的站台公共区域气流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由不同位置送风口流入站台的气流流动特性及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中发现,送风气流主要对送风口附近的空气流动造成影响,在站台中部的区域,空气流动较为缓慢,空气对流较弱。在空间较为狭窄的区域,站台内的送风气流会产生相互干涉,并在该区域形成较大范围的漩涡流动区,影响该区域乘客候车。第二部分对同时开启回风系统的站台公共区域气流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发现,开启回风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站台出口处气流流速,增强非送风口区域的空气流动效果。但是在现有的回风管布置下,提高总回风流量会使得距离总回风口较远的回风口失效,无法提升该区域空气流动效果。第三部分对地铁站台通风管路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出了假设,对该故障设计了两种应对工况,并对两种应对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两种应对工况下的站台气流流动特性及分布特性的分析表明,单独提升故障区域非故障送风管流量和同时提升所有非故障送风管送风流量都可以在保证新风供给的情况下维持车站运营,但会不同程度的形成局部高流速区和部分组织气流无法更新的区域,对候车人员造成影响。最后以前三部分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地铁站台公共区域回风管布置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修改后的回风管布置可以在高回风流量下产生较好的回风效果。在总回风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站台中部区域回风流量可以更好提升站台公共区域的通风效果。

二、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印刷行业概况
        1.1.2 VOCs管控
        1.1.3 印刷行业VOCs的来源及危害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通风方式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CFD基本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
    2.1 CFD基本理论
    2.2 数值模拟过程
        2.2.1 控制方程
        2.2.2 建立几何模型
        2.2.3 网格的划分
        2.2.4 材料物性的设置
        2.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2.2.6 数学模型的区域离散化方法
    2.3 模拟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3.1 研究对象
        2.3.2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简化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车间模型气流组织模拟及分析优化
    3.1 印刷工作区VOCs现场测试
        3.1.1 采样位置的选择
        3.1.2 印刷车间监测点采样结果
    3.2 整体车间模型数值模拟
        3.2.1 全面通风(侧送风)车间浓度场分布
        3.2.2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3.2.3 上送风形式下整体车间浓度场分布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通风方式下印刷车间VOC浓度模拟分析
    4.1 车间通风量的确定
    4.2 印刷过程不同通风方式的选择
        4.2.1 侧送风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4.2.2 上送风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4.2.3 两种送风方式结果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上送风形式下模型气流组织模拟及分析优化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5.2 上送风形式参数优化模拟
        5.2.1 不同送风量下车间浓度分布模拟
        5.2.2 不同送风速度下车间浓度分布模拟
        5.2.3 不同排风口位置对于车间浓度分布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

(2)基于CFD仿真的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据中心能耗现状
        1.1.2 数据中心机房冷却方式
    1.2 数据中心机房热管理
        1.2.1 空冷数据中心热管理方法
        1.2.2 数据中心机房气流组织优化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数值模拟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实验对象概述
    2.3 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2.5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中心机房的气流组织形式
    3.1 送风方式的影响
        3.1.1 工况设置
        3.1.2 速度场分析
        3.1.3 温度场分析
    3.2 冷通道封闭的影响
        3.2.1 工况设置
        3.2.2 速度场分析
        3.2.3 温度场分析
    3.3 回风口位置的影响
        3.3.1 工况设置
        3.3.2 速度场分析
        3.3.3 温度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板下送风均匀性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2 送风布局对送风均匀性的影响
        4.2.1 送风布局对孔板出风流量的影响
        4.2.2 送风布局对机柜进风流量的影响
        4.2.3 送风均匀性评价
    4.3 送风孔板孔隙率对送风均匀性的影响
        4.3.1 孔隙率对孔板出风流量的影响
        4.3.2 孔隙率对机柜进风流量的影响
        4.3.3 送风均匀性评价
    4.4 地板高度对送风均匀性的影响
        4.4.1 架空地板高度对孔板出风流量的影响
        4.4.2 架空地板高度对于机柜进风流量的影响
        4.4.3 送风均匀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板下送风均匀性优化设计
    5.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1.1 明确试验目的及试验指标
        5.1.2 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确定正交表
        5.1.3 编制试验方案并记录试验结果
    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2.1 极差分析法
        5.2.2 方差分析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某平台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设计与舱室热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
        1.1.2 分布式联供系统的优化设计
        1.1.3 船舶联供系统概念的提出
    1.2 国内外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1.2.1 国外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
        1.2.3 船舶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负荷估算
    2.1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简介
    2.2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负荷估算
        2.2.1 空调与采暖热负荷计算
        2.2.2 生活用热的热负荷
        2.2.3 蒸汽用热负荷
        2.2.4 船舶电负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设计与选型
    3.1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3.2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3.2.1 微型燃气轮机简介
        3.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设备简介
    3.3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
        3.3.1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原供能系统
        3.3.2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联供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沙一号”交通补给船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
    4.1 “三沙一号”联供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4.1.1 系统初期投资成本
        4.1.2 系统运行成本分析
        4.1.3 系统的投资回收周期
    4.2 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4.2.1 一次能源利用率
        4.2.2 节能率
        4.2.3 CO_2排放量
        4.2.4 NOX排放量
        4.2.5 各方案能源、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
    4.3 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空调舱室热环境模拟
    5.1 研究方法
    5.2 舱室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
        5.2.1 居住舱室模型建立
        5.2.2 舱室空调送风参数计算
        5.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4 数值仿真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流组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6.1 各种气流组织的物理模型
    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6.2.1 上侧送风、异下侧回风1-1
        6.2.2 上侧送风、异下侧回风1-2
        6.2.3 上侧送风同下侧回风2
        6.2.4 顶板送风下侧回风气流组织3
        6.2.5 下侧送风顶板回风气流组织4
        6.2.6 上侧送风、异上侧回风气流组织5
        6.2.7 各种气流组织形式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空调通风方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与气流组织及其评价指标介绍
    2.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介绍
        2.1.1 风机盘管概述
        2.1.2 新风系统概述
        2.1.3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2.2 气流组织形式与任务
        2.2.1 气流组织概述
        2.2.2 通风方式与送风方式
        2.2.3 气流组织任务
    2.3 气流组织评价标准
        2.3.1 空气龄
        2.3.2 换气效率
        2.3.3 通风效率
        2.3.4 吹风感特性指标
        2.3.5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2.3.6 室内热舒适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与数值模拟理论方法
    3.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3.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湍流模型
        3.3.1 直接数值模拟(DNS)
        3.3.2 大涡模拟(LES)
        3.3.3 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组(RANS)的模型
    3.4 网格生成技术
    3.5 数值模拟
        3.5.1 有限差分法(FDM)
        3.5.2 有限体积法(FVM)
        3.5.3 有限元法(FEM)
    3.6 本章小结
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模拟研究
    4.1 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的建立
        4.1.1 数学模型的选用
        4.1.2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3 边界条件的设定
        4.1.4 网格的划分
    4.2 送风方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1 独立侧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2 独立顶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3 混合后侧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2.4 混合后顶送风入房采用上送上回的送风方式
    4.3 本章小结
5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混合送风的结构优化与经济性分析
    5.1 送风管末端混风管径的优化
        5.1.1 模型建立
        5.1.2 边界条件
        5.1.3 混气后顶送风方式增大送气末端管径
        5.1.4 混气后顶送风方式减小送气末端管径
    5.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能耗与经济性分析
        5.2.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建造成本与能耗
        5.2.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运行成本与能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下的某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高大空间建筑空调送风研究的现状
        1.2.2 高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和热环境分析方法的现状
        1.2.3 高大空间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课题的研究方法
    2.1 比例模型试验
        2.1.1 相似模型基本理论
        2.1.2 模型试验台尺寸结构设计
        2.1.3 风口的设计与调试
        2.1.4 热边界的设计与制作
        2.1.5 试验测试方案与仪器
    2.2 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
        2.2.1 流动描述
        2.2.2 控制方程
        2.2.3 离散化方法
        2.2.4 湍流模型
    2.3 小结
第3章 模型实验方法结果与CFD方法验证
    3.1 模型试验测试与数据的获取
    3.2 CFD数值模拟设置与结果后处理
        3.2.1 CFD数值模拟设置
        3.2.2 CFD数值模拟结果后处理与流场分析
    3.3 模型试验与CFD模拟结果的对比
        3.3.1 模型试验与CFD模拟(模型尺度)的风速对比
        3.3.2 模型试验与CFD模拟(原型尺度)的无因次风速对比
        3.3.3 模型试验与CFD模拟(原型尺度)的无因次温差对比
    3.4 小结
第4章 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下气流组织优化研究
    4.1 优化方案设计
    4.2 优化衡量指标
    4.3 结果汇总与分析
    4.4 气流组织流场分析
    4.5 最优参数确定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高大空间金属板导流送风的气流组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层空调负荷计算
        1.2.2 分层空调气流组织效果的研究
        1.2.3 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分层空调设计和负荷计算
    2.1 分层空调设计
        2.1.1 气体射流的定义与分类
        2.1.2 传热原理
        2.1.3 分层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
        2.1.4 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2.2 负荷计算
        2.2.1 高大空间夏季负荷计算
        2.2.2 高大空间冬季负荷计算
    2.3 候车厅的负荷计算
        2.3.1 工程概况
        2.3.2 室内外设计参数
        2.3.3 夏季冷负荷计算
        2.3.4 冬季热负荷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3.1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2 湍流模型
    3.3 辐射模型
    3.4 计算区域和控制方程的离散
    3.5 控制方程的求解
    3.6 收敛的判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夏季工况各方案的气流组织效果分析
    4.1 方案1:侧墙圆形喷口送风
        4.1.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4.1.2 网格划分
        4.1.3 夏季工况下气流组织分析
        4.1.4 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分析
        4.1.5 夏季工况下气流组织评价
        4.1.6 侧墙圆喷口送风常用优化方法
    4.2 方案2:金属板导流侧送风
        4.2.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4.2.2 网格划分
        4.2.3 夏季工况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4 金属板面结露与供冷能力分析
        4.2.5 夏季工况气流组织评价
        4.2.6 与方案1对比分析
    4.3 方案3:金属板导流下送风
        4.3.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4.3.2 网格划分
        4.3.3 夏季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研究
        4.3.4 金属板结露与供冷能力分析
        4.3.5 夏季工况下气流组织评价
        4.3.6 与方案2、方案1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季热风供暖时各方案的气流组织效果分析
    5.1 方案1:侧墙圆喷口热风供暖
        5.1.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设计
        5.1.2 冬季工况下气流组织分析
        5.1.3 气流组织评价
    5.2 方案2:金属板导流侧送热风供暖
        5.2.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设计
        5.2.2 冬季工况下气流组织分析
        5.2.3 金属板的表面温度分布及辐射供热能力
        5.2.4 冬季工况下气流组织评价
        5.2.5 对比分析
    5.3 方案3:金属板导流下送热风采暖
        5.3.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设计
        5.3.2 气流组织分析
        5.3.3 金属板的表面温度分布及辐射供热能力
        5.3.4 冬季工况下气流组织评价
        5.3.5 与方案1、方案2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7)邮轮餐厅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船舶热环境研究分析
        1.3.2 餐厅热环境研究分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邮轮餐厅介绍及相关计算
    2.1 邮轮餐厅介绍
        2.1.1 邮轮餐厅分类介绍
        2.1.2 邮轮餐厅区域划分
    2.2 常用气流组织形式和风口类型介绍
        2.2.1 气流组织形式介绍
        2.2.2 风口类型介绍
    2.3 邮轮餐厅负荷及风量计算
        2.3.1 餐厅夏季冷负荷计算
        2.3.2 餐厅冬季冷负荷计算
        2.3.3 餐厅内部风量计算
        2.3.4 餐厅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2.3.5 餐厅排风量确定原则
        2.3.6 风口数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邮轮餐厅热环境数值模拟理论
    3.1 CFD软件简介
    3.2 邮轮餐厅物理模型简介
    3.3 餐厅散热方式分析
    3.4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的建立
        3.4.1 数值求解流动基本过程
        3.4.2 湍流模型的选择
        3.4.3 控制方程的建立
    3.5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离散格式的选取
    3.6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6.1 网格划分
        3.6.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7 边界条件设置
    3.8 本章小节
第4章 不同送风方式下餐厅热环境模拟研究
    4.1 三种送风方式模型介绍
    4.2 人体舒适性指标介绍
    4.3 不同气流组织对热环境的影响
        4.3.1 温度场分析
        4.3.2 速度场分析
        4.3.3 人体PMV-PPD值分析
    4.4 不同送风速度对餐厅热环境的影响
        4.4.1 温度场分析
        4.4.2 速度场分析
        4.4.3 人体PMV-PPD值分析
    4.5 不同送风温度对热环境的影响
        4.5.1 温度场分析
        4.5.2 速度场分析
        4.5.3 人体PMV-PPD值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邮轮不同类型餐厅热环境研究
    5.1 不同餐厅布局下热环境分析
        5.1.1 温度场分析
        5.1.2 速度场分析
        5.1.3 人体PMV-PPD值分析
    5.2 邮轮中、西餐厅热环境分析
        5.2.1 温度场分析
        5.2.2 人体PMV-PPD值分析
    5.3 邮轮特色火锅餐厅热环境分析
        5.3.1 温度场分析
        5.3.2 湿度场分析
        5.3.3 人体PMV-PPD分析
    5.4 气流组织方案改进
        5.4.1 局部送风风量计算
        5.4.2 中餐厅气流组织方案改进分析
        5.4.3 特色火锅餐厅气流组织方案改进分析
    5.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2 恒温机加车间空调设计
    2.1 恒温恒湿空调基本概念
    2.2 恒温恒湿空调空气处理过程
        2.2.1 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
        2.2.2 全空气型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2.3 负荷计算
        2.3.1 恒温机加车间建筑结构
        2.3.2 设计参数
        2.3.3 恒温机加车间负荷成分分析
        2.3.4 恒温机加车间负荷计算
    2.4 两种不同空气处理方式能耗对比分析
        2.4.1 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实例计算
        2.4.2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实例计算
        2.4.3 两种空气处理过程的节能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恒温机加车间CFD数值模拟
    3.1 CFD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3.2 物理模型建立
        3.2.1 恒温机加车间物理模型
        3.2.2 物理模型的简化
        3.2.3 网格的划分与独立性考核
        3.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3.3 CFD数值求解
        3.3.1 基本控制方程
        3.3.2 数学模型的选择
        3.3.3 数值解法
        3.3.4 收敛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四种气流组织对比分析
    4.1 单侧侧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1.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1.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1.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2 双侧侧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2.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2.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2.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3 方形散流器平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3.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3.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3.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4 旋流风口顶送风方式模拟分析
        4.4.1 车间内速度场模拟分析
        4.4.2 车间内温度场模拟分析
        4.4.3 车间内湿度场模拟分析
    4.5 四种气流组织对比分析
    4.6 不同送风温差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邮轮厨房气流组织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邮轮厨房通风系统介绍及排烟罩结构形式
        1.2.1 不同通风系统简介
        1.2.2 船用厨房排烟罩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理论及污染物扩散机理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厨房污染物扩散及捕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模拟验证及湍流模型的选择
    3.1 实验内容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工况
    3.2 数值模拟过程
        3.2.1 模型建立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设置
    3.3 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厨房不同通风组合方式下气流组织研究
    4.1 物理模型建立与简化
        4.1.1 风量计算
        4.1.2 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设定
        4.1.4 网格无关性验证
    4.2 热环境评价指标
        4.2.1 热舒适性指标
        4.2.2 送风有效性指标
    4.3 条形新风+旋流空调风口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4.4 岗位送风对气流组织及通风能耗的影响
    4.5 弥散新风对厨房气流组织的影响
    4.6 通风方式对比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厨房排烟罩结构参数对捕集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污染物排除有效性
    5.2 排烟罩不同风幕组合方式下流场数值计算
        5.2.1 人员所在位置处温度场分析
        5.2.2 人员所在位置处速度场分析
        5.2.3 人员所在位置处浓度场分析
        5.2.4 污染物外逸浓度及排烟罩捕集效率
    5.3 排烟罩不同容积下流场数值计算
        5.3.1 人员所在位置处温度场分析
        5.3.2 人员所在位置处速度场分析
        5.3.3 人员所在位置处浓度场分析
        5.3.4 污染物外逸浓度及排烟罩捕集效率
    5.4 排烟罩不同冷凝板角度下流场数值计算
        5.4.1 排烟罩结构形式
        5.4.2 人员所在位置处温度场分析
        5.4.3 人员所在位置处速度场分析
        5.4.4 人员所在位置处浓度场分析
        5.4.5 污染物外逸浓度及排烟罩捕集效率
    5.5 排烟罩不同风幕角度下流场数值计算
        5.5.1 人员所在位置处温度场分析
        5.5.2 人员所在位置处速度场分析
        5.5.3 人员所在位置处浓度场分析
        5.5.5 污染物外溢浓度及排烟罩捕集效率
    5.6 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探究排烟罩捕集效率的影响因素
        5.6.1 正交实验
        5.6.2 正交实验设计
        5.6.3 极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铁站台层公共区域通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流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室内环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2 地铁站环境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2.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2.1.1 描述流动的基本方程
        2.1.2 计算流体力学
    2.2 湍流数值计算方法
    2.3 计算域离散与控制方程离散
        2.3.1 有限体积法
    2.4 本文中用到的湍流模型
        2.4.1 Normal k-ε湍流模型
        2.4.2 RNG k-ε湍流模型湍流
        2.4.3 SST k-ω湍流模型
第三章 可行性验证及公共区域站台模型介绍
    3.1 数值模拟可行性验证
        3.1.1 物理模型
        3.1.2 边界条件设置
        3.1.3 数值模拟与PIV实验流线分布对照
        3.1.4 数值模拟与PIV实验流速度分布对照
    3.2 地铁站公共区域介绍
        3.2.1 地铁站公共区域建筑设计图及主要参数
        3.2.2 地铁站台层公共区域模型简化
    3.3 数值模拟方法及网格划分
        3.3.1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3.2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第四章 不同送风工况下地铁站台公共区域气流流动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工况划分
    4.3 结果分析
        4.3.1 站台公共区域划分及说明
        4.3.2 送风气流的流动阶段划分
        4.3.3 主候车区气流的流动和分布特性分析
        4.3.4 过道候车区气流的流动和分布特性分析
        4.3.5 侧候车区气流的流动和分布特性分析
        4.3.6 候车区静压及流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回风工况下地铁站台公共区域气流流动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工况划分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回风工况下候车区气流分布特性分析
        5.3.2 各送风口送风流量变化及分析
        5.3.3 不同回风工况下各回风口流量变化及形成原因分析
        5.3.4 不同工况下候车区的速度及压力分布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侧送风管线故障工况地铁站台公共区域气流流动分析
    6.1 引言
    6.2 工况划分
    6.3 提升故障侧非故障口送风流量候车区内气流流动特性分析
        6.3.1 各送风口流量变化
        6.3.2 候车区内气流分布
        6.3.4 候车区内流速分布
        6.3.5 候车区内压强分布
    6.4 提升故障侧及非故障侧送风流量候车区内气流流动特性分析
        6.4.1 候车区气流分布
        6.4.2 候车区流速分布
        6.4.3 候车区压力分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修改回风管线对地铁站台公共区域气流组织的影响
    7.1 引言
    7.2 工况划分
    7.3 结果分析
        7.3.1 各送风口及回风口流量变化
        7.3.2 气流组织分布及流速变化
        7.3.3 候车区气流流动特性分析
        7.3.4 候车区压力及漩涡分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参加科研项目
    在校期间完成的文章
    申请专利情况
    其他
致谢

四、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D]. 谭晓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CFD仿真的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D]. 李瑞. 山东大学, 2020(02)
  • [3]某平台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设计与舱室热舒适性研究[D]. 王林.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4]办公室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送风方式与优化研究[D]. 冯岑.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分层空调单侧送风方式下的某高大空间气流组织分析与优化[D]. 张德伦. 天津大学, 2020(02)
  • [6]高大空间金属板导流送风的气流组织特性研究[D]. 王蒙. 南华大学, 2020(01)
  • [7]邮轮餐厅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D]. 田致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恒温机加车间气流组织模拟与节能研究[D]. 陈智多.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9]邮轮厨房气流组织数值模拟[D]. 任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地铁站台层公共区域通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流动分析[D]. 梁迦贺.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cfd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通风系统论文

上一篇:汉语课要注重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
下一篇: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