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芳[1](2021)在《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文学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工作中,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选择合理化的英汉翻译策略。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联入手,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能为英汉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张琛[2](2021)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文中认为在进行英美文学翻译时必然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其对翻译表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理解歧义,甚至文化冲突等。要想实现翻译中的"信达雅",必须掌握翻译技巧,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基于跨文化视角去解读作品,准确地进行语言的转化。该文主要从跨文化视角探讨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及翻译教学提供一定指导与参考。
何莉[3](202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翻译教学改革分析》文中提出在课程思政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将二者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发挥出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提高人才质量,保证教育工作更加全面。要重视课程思政理念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英汉翻译教学在高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该课程的难度比较高,其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要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要使学生能够灵活进行双语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可以确保教学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创新,还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丽娅[4](2021)在《维奈与达贝尔内模式下《美国文学论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报告的翻译原文取材于布鲁斯·A·朗达教授的着作——《美国文学论篇》中的序言以及前四个章节。原文为信息类文本,涉及美国的历史、文学与宗教等多方面文化知识,并且含有大量的长难句与专有名词,这成为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维奈与达贝尔内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笔者选用该理论作为指导,应用该模式下两大翻译策略所涵扩的七种翻译技巧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为了还原源语的异国情调与表达结构,笔者采用了直接翻译策略下的借用法与仿造法将源语词汇的语义与结构直接引入至目标语,并使用直译法在最大程度上再现源语的句式结构。其次,对于一些采用直接翻译策略效果不佳的词句而言,笔者运用了间接翻译策略下的置换法转换词语的词性与调适法调整句式的结构,从而寻求语义和功能上的对等。同时,针对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空缺,笔者选用了对等法与改编法改变源语的语段特征与文化情境,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此外,笔者还应用了该模式中所包含的增译法与明晰化这两种翻译方法,作为以上七种翻译技法的补充。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发现,译前准备,尤其是充分了解双语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在翻译过程中,针对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应该运用各种翻译技法灵活处理,最大程度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张仲沾[5](2021)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域下《速度文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汤姆林森教授的着作《速度文化:即时性的来临》。该书主要论述速度加快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属于社科类文本。书中语言灵活,被动句和复合句使用频繁。文本的语言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进行必要的翻译转换,从而使译文表达更加忠实、地道。因此,译者选择约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指导翻译,解决文本中字、词、被动句以及复合句的翻译难题。翻译转换理论由约翰·卡特福德首次提出,旨在解决微观层面的语言问题。翻译转换强调动态对等,从而避免了翻译过程中形式对等的局限,是指导本次实践报告翻译的基本理论。实践报告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来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对社科类文本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翻译转换对于翻译社科类文本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在尽可能准确传达原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翻译转换可以打破形式对等的拘泥,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连贯性。但是翻译转换理论仅可指导句子层面及以下的翻译,并未从文化层面分析翻译。鉴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笔者从文化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文本中文化负载词和俚语的翻译,弥补了翻译过程中涉及文化表达翻译的不足。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转换理论,根据文本特点和语境采用合适的转换方法,从而使得译文通顺连贯,可读性更强。
王丹[6](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中信息转换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提出翻译转换理论,他将转换定义为原文翻译为译文时形式对等的偏离。该理论注重信息对等,避免局限于形式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可行性较强。本次汉译实践材料选自布鲁姆·库尔卡、豪斯等教授的着作《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选材属于学术类文本,语言表达客观。文中频繁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该选材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追求形式对应。基于选材语言特征,该实践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范畴转换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翻译转换理论对学术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鉴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仅讨论句子层面以下转换,本文另从衔接和连贯层面进行案例分析,为学术文本汉译提供借鉴。
段文强[7](2021)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简明文化人类学:文化至关重要》(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实践报告选取《简明文化人类学:文化至关重要》(第二版)的前三章作为翻译材料,讨论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如何用于指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源语文本是有关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学术文本,作者是塞雷娜·南达和理查德·L·沃姆斯。该文本既包含透彻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全球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各种文化现象的详细描述,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在对源语文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译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符合翻译规范的目标语文本,既具有学术文本体裁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又能取得理想的交流效果。但源语文本中的大量学术术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提升了翻译难度。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在文化进化的背景下审视翻译,着眼于翻译的规范,策略和价值,为本次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在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的指导下,译者结合切斯特曼提出的相应翻译策略,成功解决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本报告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语用策略三大层面,结合置换、单位转换、抽象度改变、明晰化改变、文化过滤等具体的翻译技巧,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学术文本的适用性。该报告有望为同类题材的翻译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李茗之[8](2021)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指导下《爱的剖析》(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源语材料选自丽莎·阿璧娜妮西的《爱的剖析》(All about Love:Anatomy of an Unruly Emotion)一书。该书取材作者与其家人和朋友的相处经历,以及一些心理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的着作,阐述了贯穿人们一生的爱的各种困境矛盾——从激荡的爱情到婚姻、家庭、友情。本文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安德鲁·切斯特曼在列维、图里等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架构之上,系统地提出翻译规范对译者的决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翻译规范划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并将后者切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在翻译规范理论框架下,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策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为译者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翻译策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译者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翻译策略,如本文采取的句法策略中的词性转换、改变句子结构等;语义策略中的抽象化、具体化、上下词关系改变等;语用策略中的文化过滤和改变译者可见度等。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译文遵循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的要求。译者将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作为其人文科学文本翻译的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处理信息流通不畅的长难句等翻译难点,在忠实文本的基础上最大化传意。
邢织临[9](2020)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英语作为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十分重要。但是,英汉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彼此在应用上又比较广泛,其沟通交流对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文化差异等影响,英汉翻译存在较大障碍,对此,该文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英汉翻译方法,其次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误差,提高英汉翻译水平。
李芳未[10](2020)在《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愈加频繁,英汉翻译对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的沟通起着连接作用,英汉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引起人们重视。但是在英语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就会影响英汉翻译质量,特别是翻译一些优质的英美文学作品。为此,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对策与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
| (一)风俗文化的差异 |
|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
|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
|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策略 |
| (一)选择合适的翻译思维 |
| (二)践行读者中心的翻译理念 |
| 三、结语 |
| 1 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中的不足 |
| 1.1 翻译表达显得生硬 |
| 1.2 文化语境存在缺位 |
| 2 文学作品写作表达的两大文化影响 |
| 2.1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
| 2.2 寓言故事与经典名着的影响 |
| 3 跨文化视域下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策略 |
| 3.1 归化与异化兼顾 |
| 3.2 翻译中要关注读者的感受 |
| 3.3 充分挖掘了解英文词汇背后的寓意 |
| 4 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注意事项 |
| 4.1 规避文化、价值观冲突 |
| 4.2 切忌逐字逐句地翻译 |
| 1 课程思政理念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 1.1 保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
| 1.2 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 1.3 促进智育与德育拥有良好的成效 |
| 2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翻译教学改革途径 |
| 2.1 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充分结合 |
| 2.2 明确德育要求,深入挖掘文化 |
| 2.3 积极搜集教学素材,提高政治意识 |
| 2.4 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对比中西方文化 |
| 2.5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
| 2.6 改进评价方式,实现全面育人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breviation |
| Introduction |
|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 Layout of the Report |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s |
| 1.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 1.2 Specific Phases in Translation |
| 1.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2.1 An Introduction to Vinay and Darbelnet’s Model |
| 2.2 Two Strategies and Seven methods of the Model |
| 2.3 Other methods in the Model |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 3.1 Direct Translation |
| 3.1.1 Borrowing |
| 3.1.2 Calque |
| 3.1.3 Literal Translation |
| 3.2 Oblique Translation |
| 3.2.1 Transposition |
| 3.2.2 Modulation |
| 3.2.3 Equivalence |
| 3.2.4 Adaptation |
| 3.3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 |
| 3.3.1 Explicitation |
| 3.3.2 Amplification |
|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breviations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Author |
|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Task |
| 1.3 Pretranslation |
| 1.3.1 Parallel Text Reading |
| 1.3.2 Source Text Analysis |
| 1.3.3 Source Language Features |
| 1.4 Translation Process |
| 1.5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
| 2.1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nd Its Deficiency |
| 2.2 Studies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broad |
| 2.3 Studies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in China |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 3.1 Level Shifts |
| 3.1.1 Shifts of Tenses |
| 3.1.2 Shifts of Plural and Singular Forms |
| 3.1.3 Shifts of Comparatives |
| 3.2 Structure Shifts |
| 3.2.1 Shifts from Passive Voices to Active Voices |
| 3.2.2 Shifts from Inanimate Subjects to Animate Subjects |
| 3.2.3 Shifts from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to Prepositive Attributives |
| 3.3 Class Shifts |
| 3.3.1 Shifts from English Nouns to Chinese Verbs |
| 3.3.2 Shifts from English Prepositions to Chinese Verbs |
| 3.3.3 Other Types of Class Shifts |
| 3.4 Unit Shifts |
| 3.4.1 Shifts from English Words to Chinese Four-character Phrases |
| 3.4.2 Shifts from English Phrases to Chinese Sentences |
| 3.4.3 Shifts from English Complex Sentences to Chinese Sentence Groups |
| 3.5 Cultural Shifts |
| 3.5.1 Shift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 3.5.2 Shifts of Idioms |
|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breviations |
| Introduction |
| Project Description |
| Layout of the Report |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
| 1.1 Pre-translation |
| 1.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 1.1.2 Translation Tools |
| 1.2 While-translation |
| 1.2.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 1.2.2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 1.3 Post-translation |
| 1.3.1 Self-check |
| 1.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
| 2.1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broad |
|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t Home |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 3.1 Category Shifts |
| 3.1.1 Class Shifts |
| 3.1.2 Structure Shifts |
| 3.1.3 Unit Shifts |
| 3.2 Logical Relation Shifts |
| 3.2.1 Shifts of Implicit Logical Relations |
| 3.2.2 Shifts of Coordinating Relations |
| Conclusion |
| Major Findings |
|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 Abstract |
| 摘要 |
| Introduction |
| The Source Text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nd Its Authors |
| Reasons for Text Select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Focuses of the Report |
| Layout of the Report |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 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 1.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 1.2.1 Pre-task Preparation |
| 1.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 1.2.3 Post-task Proofreading |
| 1.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 Chapter Two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 2.1 Overview of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 2.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Memes and Norms |
| 2.2.1 Translation Memes |
| 2.2.2 Translation Norms |
| 2.3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s |
| 2.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 2.5 Applicability of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 3.1 Syntactic Strategies |
| 3.1.1 Transposition |
| 3.1.2 Unit Shift |
| 3.1.3 Cohesion Change |
| 3.2 Semantic Strategies |
| 3.2.1 Synonymy |
| 3.2.2 Hyponymy |
| 3.3 Pragmatic Strategies |
| 3.3.1 Cultural Filtering |
| 3.3.2 Explicitness Change |
| 3.3.3 Coherence Change |
| 3.3.4 Visibility Change |
|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 1.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
|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ask |
| 2.2 The Procedure of Translation |
|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 Chapter3 Theoretical Basis |
| 3.1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Norms Studies |
| 3.2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
| 3.3.Translation Strategies |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 4.1 Syntactic Strategies |
| 4.1.1 Transposition |
| 4.1.2 Unit Shift |
| 4.1.3 Sentence Structure Change |
| 4.1.4 Cohesion Change |
| 4.2 Semantic Strategies |
| 4.2.1 Synonymy |
| 4.2.2 Hypernym and Hyponym |
| 4.2.4 Abstraction Change |
| 4.3 Pragmatic Strategies |
| 4.3.1 Cultural Filtering |
| 4.3.2 Coherence Change |
| 4.3.3 Visibility Change |
|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 1 英汉翻译概述 |
| 1.1 翻译研究作用 |
| 1.2 翻译方法 |
|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 |
| 2.1 风俗习惯差异影响 |
| 2.2 宗教和历史差异影响 |
| 2.3 思想价值差异影响 |
| 2.4 地域环境差异影响 |
| 3 结语 |
| 一、引言 |
|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
| (一)中西方文化当中的文化风俗,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
|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价值观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
| (三)对语句表达的语法不同,给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造成影响 |
| 三、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中国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需要讲究的策略 |
| (一)英汉翻译者应该全面掌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
| (二)英汉翻译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运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
| 1.归化策略 |
| 2.异化策略 |
| (三)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 |
| 1.直译法 |
| 2.音译法 |
| 3.直译加注法 |
| 4.音译加注法 |
| 四、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