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陈蓝,尹映霞[1](2021)在《大学新生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同伴教育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参与式同伴教育培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广东工业大学2019级大一新生1400名作为调查对象,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同伴教育,于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伴教育前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国八条总知晓率由76.8%提升到9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75.9%提高到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行为及对待艾滋病、婚前性行为态度方面,同伴教育后,调查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均有正向转变。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意愿由同伴教育前的74.96%提升到同伴教育后的91.01%,认为爱、健康、负责任是性行为的前提的人数比例从同伴教育前的48.07%提升到同伴教育后60.15%,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应用于高校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教育效果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孙彩霞[2](2020)在《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及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评价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多媒体讲座、宣传手册和播放视频)的实施效果,探索适合当下青海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为今后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及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青海省三所高职院校及一所本科院校的3353名高考统招新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取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三所高职院校、一所本科院校随机分配并开展多媒体讲座、宣传手册和播放视频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匿名、问卷星答卷的方式对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开始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SNK-q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1.1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获取/需求比较分析青海省高校新生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例为高职80.9%,本科79.3%;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比例为高职85.8%、本科86.1%;认为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比例为高职95.5%、本科94.8%;希望获取的途径主要为大众传媒(54.8%~59.0%)、学校教育(52.2%~67.3%)。1.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偏低,高职院校35.1%,明显低于本科院校的61.7%。其中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正确回答率均高(高职68.0%,本科86.1%),而对于当下青年学生艾滋病传播方式(高职41.7%,本科55.9%)和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权益(高职43.5%,本科59.3%)两题正确回答率偏低。1.3高校新生相关行为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新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2.4%,本科为9.4%,三所高职院校中建院的发生率(16.5%)略高于另外两所高职院校。首次性行为的年龄在19岁;首次性行为的身份70%以上为对象。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高职34.4%,本科51.3%)和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34.4%,本科51.7%)的比例本科院校均略高于高职院校。其中发生过性行为的新生艾滋病知晓率(高职41.3%,本科62.1%)和检测率(高职11.2%,本科14.7%)均高于未发生性行为的新生。1.4检测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青海省高校新生进行过艾滋病检测的数量较少(高职5.3%,本科7.8%),艾滋病检测地点的知晓率较低(高职30.3%,本科44.5%)。2.影响知晓率、态度、行为情况相关因素分析年龄、居住地、院校类别和生源地都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性别和生源地是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是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青海省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除性别外,其余各因素均投统计学意义为(P<0.05),并且年龄越大知晓率越高,城市高于农村,本科高于高职,外省新生知晓率高于本省;不同院校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态度不同,与青海师大相比,青海建院和青海交院的态度偏向于积极(P<0.05);性别和生源地是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男性较女性的性行为发生率高,城市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农村学生高;检测行为方面,男性检测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进行检测。3.不同院校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3.1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教育后,高职院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35.1%上升到50.5%(P<0.001),本科院校由61.7%上升到78.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讲座的高校新生前后知晓率变化较大,高职院校变化率为27.4%,本科院校为21.8%;宣传手册和视频方式的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变化在15%以内,且高职院校视频组宣传手册组知晓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对艾滋病感染者态度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新生在健教干预后态度评分均有相应的降低(P<0.05),有效的改善了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各种健教方式降低的水平基本一致。3.3.检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地点知晓率基本都有上升,高职院校中使用讲座和宣传手册组的大学生干预后知晓率明显上升(P<0.05),上升幅度基本一致;而本科院校中则为讲座和视频组的检测地点知晓率上升(P<0.05),讲座组上升的幅度略高于视频组。3.4不同健康教育方式评价高职院校新生对三种健康教育方式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为讲座、其次为视频,宣传手册效果最差。本科院校讲座和视频评价差不多,但两者评分均高于宣传手册。结论及建议:1.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不同院校之间差异较大,总体比较,本科院校好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需求性较高,有必要展开普遍性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在非医学类高职院校。2.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不同的院校新生的效果变化率不同,其中通过讲座方式的知晓率变化度较大;学生评价方面不同院校对不同方式评价不同,提示应根据不同院校类型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3.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重视高中阶段艾滋病健康教育,可采用以讲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学校、社团等组织开展多形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高校可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以青年大学生为载体,通过人际传播发挥辐射作用,提升整体的艾滋病防控力度。
员倩倩[3](2020)在《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实施同伴教育,探讨该教育模式对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建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干预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山东某三甲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两组患者均接受责任护士床旁进行的常规肝癌TACE术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同时给予同伴教育者教育活动,将该组患者按住院时间段分成10个小组,每组5~6人,并将预先筛选、培训的10位同伴教育者与该10个小组进行同期捆绑,负责该小组成员入院后的健康指导和监督,于入院时和干预一月后,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评价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共发放问卷1 1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两组共脱落12例,脱落率10.91%。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基线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同伴教育是否影响肝癌TACE术患者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的情况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子女数、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情况,包括病程、支付方式、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情况比较(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得分分别是9.24±2.15、8.92±2.00;抑郁得分分别是 7.72±1.28、7.54±1.08;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6、2.13±0.24;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 1.26、20.04±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7±1.27、14.14±1.43;屈服得分分别是9.00±1.67、8.85±1.38,两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情况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比较(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焦虑得分分别是8.22±1.01、8.92±1.40;抑郁得分分别是 7.15±0.99、7.60±1.05;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36±0.156、2.21±0.17;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85±1.10、19.92±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3.30±1.53、13.89±1.26;屈服得分分别是7.80±1.38、8.42±1.51,其中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和屈服得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组内得分情况的比较(组内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焦虑得分分别是9.24±2.15、8.22±1.01;抑郁得分分别是7.72±1.28、7.15±0.99;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6、2.36±0.16;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1.26、20.85±1.1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7±1.27、13.30±1.53;屈服得分分别是9.00±1.67、7.80±1.38,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得分、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和屈服的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组内得分情况的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得分分别是8.92±2.00、8.92±1.40;抑郁得分分别是7.54±1.08、7.60±1.05;自我效能得分分别是 2.13±0.24、2.21±0.17;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得分分别是20.04±1.40、19.92±1.40;回避得分分别是14.14±1.43、13.89±1.26;屈服得分分别是8.85±1.38、8.42±1.51。对照组干预后焦虑抑郁得分、自我效能得分、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回避和屈服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癌TACE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我效能低、应对方式不积极等问题,亟待解决。2.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肝癌TACE术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减少负性情绪,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3.同伴教育是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弥补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的不足,是肝癌TACE术患者临床护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作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彭雨霜[4](2020)在《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以及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现况;提出基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方式,并研究其干预效果,为普及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现况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结果设计《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问卷》。采用方便抽样以某高校本科生共10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性健康知信行相关现况。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干预研究:根据现况调查及专家咨询结果制定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在该高校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与健康》公共选修课,以选课成功直接参与课程的学生为课程教育组,鼓励课程教育组学生每人匹配至少一名同伴和一名对照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分别构成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由课程教育组的学生对同伴教育组的学生展开同伴教育,对对照组的学生不进行任何教育,利用问卷分别对三组学生进行基线调查、绩效调查和随访调查,了解其干预效果,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况调查:(1)知: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为16.14±4.53分(总分23分),知晓率为36.3%。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高的保护因素有医学院(OR=4.265,95%CI:2.374-3.061)、家庭年收入≥3万且<8万(OR=8.866,95%CI:1.131-69.488)、家庭年收入≥8万且<30万(OR=8.247,95%CI:1.050-64.771)、有既往学校性教育史(OR=1.584,95%CI:1.178-2.129)、自主学习过性知识(OR=2.158,95%CI:1.522-3.061)。(2)信:男女生的避孕态度在避孕方式(?2=25.801,P=0.000)、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2=19.431,P=0.000)、购买避孕药的场所(?2=32.869,P=0.000)上有显着差异;对其他性相关观念的态度中,51.0%的大学生不会对性病患者抱有异样的眼光,25.0%的大学生赞成西方的性解放,对于大学生性行为(?2=52.120,P=0.000)以及同性恋(?2=80.758,P=0.000)的态度有显着性别差异,91.1%大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展性教育。(3)行:30.9%的大学生学习过如何使用安全套,57.7%的大学生观看过色情书籍或有关音像制品,15.9%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2.干预研究:(1)知:课程教育组的性健康知晓率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39.6%、73.4%、66.1%;同伴教育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0.7%、52.5%、50.4%;对照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4.9%、43.5%、41.7%。课程教育组认知得分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16.59±4.26、19.21±3.29、18.85±3.52(F=19.364,P=0.000),同伴教育组的认知得分分别为15.95±4.68、17.07±4.71、16.63±5.07,且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认知得分分别为15.50±4.93、16.31±5.08、16.04±5.53,且无统计学差异。(2)信:在干预后,仅课程教育组对避孕态度中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产生了显着变化(?2=14.910,P=0.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性相关观念的问题中仅课程教育组对性教育是否会导致更多性行为的观念产生显着变化(?2=16.320,P=0.003),其他观念的转变均无统计学意义。(3)行: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行为暂无明显改变。结论:我国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参差不齐,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有待加强,性相关行为的发生并不少见。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和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对全面提升大学生性健康认知水平有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推广。
王文倩,周建芳,蒋悦[5](2019)在《中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艾滋病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找关于中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6月30日—2019年6月30日,采用率差(RD)作为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3篇,最终纳入28篇,样本量为48 037人,其中干预组23 020人,占47.92%;对照组25 017人,占52.08%。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减少艾滋病传播"(RD=0.21,95%CI:0.11~0.32)、"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RD=0.34,95%CI:0.25~0.43)知识的知晓率显着提高;"愿意与艾滋病患者一同上课"(RD=0.21,95%CI:0.12~0.31)、"愿意成为艾滋病宣传志愿者"(RD=0.14,95%CI:0.06~0.23)的态度持有率显着提高;"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拒绝无保护性行为"的正确行为率显着提高(RD=0.30,95%CI:0.22~0.3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以同伴教育为主的综合健康干预组"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知晓率显着提高(RD=0.43,95%CI:0.32~0.53);医学生干预组"愿意与艾滋病患者一同上课"态度持有率显着提高(RD=0.40,95%CI:0.35~0.46)。经Begger’s检验与Egger’s检验,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国内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较为明显,而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干预仍需加强,可推广以同伴教育为主的综合健康干预。
连大帅[6](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韩笑[7](2018)在《某中职学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同伴教育在河南某中职学校艾滋病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效果,对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进行讨论评价。方法以河南某中职学校的全体在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以中专、大专分层,以地质矿产、测绘工程、学前教育、会计四个专业为单位整群抽样。本次课题抽取所调查的四个专业中专层次一年级1、2班、二年级1、2班,共16个班级;大专层次一年级1、2班、二年级1、2班,共16个班级。将抽取的32个班级班级中的1班设为干预组,2班设为对照组。在干预组选拔和培训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志愿者,并对干预组开展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对照组班级不开展任何活动,只进行同期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干预后近期、干预后较远期(干预结束后3个月)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性别、专业、年级、专业层次、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在干预过程中对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1同伴教育干预后,干预组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1.40%明显高于对照组46.70%(P<0.01),干预组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平均正向率为92.83%明显高于对照组48.25%(P<0.01),干预组对艾滋病相关行为平均正向率为84.39%明显高于对照组52.35%(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态度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显着提升。2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干预组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44.79%、91.40%(P<0.01),提高了46.61%;干预组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平均正向率分别为47.79%、92.83%(P<0.01),提高了45.04%;干预组对艾滋病相关行为平均正向率分别为54.45%、84.39%(P<0.01),提高了29.94%。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态度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所提高。其中,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升最高。3同伴教育干预后干预组近期与远期的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近期、远期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91.40%、91.75%(P>0.05),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态度平均正向率分别为92.83%、92.35%(P>0.05),对艾滋病的相关危险行为的态度正向率分别为84.39%、83.94%(P>0.05)。同伴教育干预远期效果与近期效果接近,显示同伴教育具有较稳定的持续性效果。4对影响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因素的分析中,未发现研究对象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对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影响,提示同伴教育干预方式在中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结论1同伴教育干预方式在中职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中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和稳定的持续性效果。2同伴教育对中职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方面认识的提高要优于在行为认识方面的改善,教育工作者在改善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方面需与其他教育方式并用,以达到更好的行为方面改善效果。3针对中职学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不受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干预效果。
张先庚,林琴,王红艳,付梦雪,李燕[8](2018)在《青少年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探讨同伴教育对学生的干预效果,为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技巧。检索国内外有关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相关文献,分别从同伴教育的定义、干预模式、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研究多,且干预效果良好。针对性的同伴教育可增强青少年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防治艾滋病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与侵害,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何芳[9](2018)在《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现状及同伴教育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对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青春期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12月抽取重庆市某区4所中小学校1309名中小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评价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将4所学校分成干预校和对照校(各包括1所小学和1所初中),在干预校中抽取112名学生(每个班男女生至少各2名)作为同伴教育者并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同伴教育方式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同伴教育者对班级同学进行同伴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2017年3月-2017年11月。并于2017年的4、5、9、10月课题组各派出两名调查员进行督导,查看同伴教育者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指导;课题组对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结束后(2017年12月)立即进行终期调查,评价同伴教育对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所用问卷均为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显示,研究对象的青春期知识得分为8.58±5.09,均值占满分(20分)百分比为42.90%;青春期态度得分为22.49±2.76,均值占满分(27分)百分比为83.30%;青春期行为得分为25.91±3.59,均值占满分(39分)百分比为66.44%。生活质量总分为138.16±18.31,均值占满分(195分)百分比为70.85%。生活质量的四个维度得分均值占满分百分比从低到高依次为青春期维度(66.00%)、心理维度(70.36%)、社会维度(71.53%)、生理维度(74.00%)。对男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段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男生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均<0.05)。学段越低,学习成绩越好,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的男生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均<0.05)。学段越低,父亲文化程度和青春期知识、态度得分越高的男生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均<0.05)。学习成绩越好,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的男生生活质量总分和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的男生心理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态度、行为得分越高的男生青春期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对女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段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女生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均<0.05)。父亲文化程度和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女生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均<0.05)。学段越低,青春期知识、态度得分越高的女生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均<0.05)。学段、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学习成绩越好,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态度、行为得分越高的女生生活质量总分越高(P均<0.05)。学段、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亲密朋友数量越多的女生生理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母亲文化程度和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亲密朋友数量越多,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的女生心理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学段和青春期知识得分越低,学习成绩越好,亲密朋友数量越多,父亲文化程度和青春期态度、行为得分越高的女生社会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学习成绩越好,青春期态度、行为得分越高,青春期维度得分越高(P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对干预前后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得分的增长值进行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增长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6.721,8.062,12.026,P均<0.05);生活质量总分及四维度、10因子得分增长值均值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均>0.05);干预组男生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增长值均显着低于女生,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得分增长值均高于女生,干预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青春期知识得分增长值显着低于初中生,青春期态度、行为得分、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青春期维度得分增长值均显着高于初中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父母的青春期认知水平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青春期知信行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青春期知识可有效改变学生不良的青春期信念,培养健康的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行为,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同伴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青春期知信行水平;但要想对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显着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系统及干预时间更长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而这种教育从小学时候开始进行会比初中时取得更加显着的效果。
张伟华[10](2018)在《湖北省暗娼艾滋病性病流行情况及艾滋病防治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100%安全套项目实施10年后,湖北省暗娼人群艾滋病及有关性病的流行情况并探索艾滋病防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六地选择860名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暗娼人群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安全套使用、接受干预等情况,并采集血样,检测其HIV、梅毒、HSV-2的感染状况。采用定性访谈的方法,对百分百安全套项目实施相关人员采用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进行深入访谈,了解项目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1.本次共调查860人,最终纳入分析816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1.41±7.14岁。其中,30岁以下者占46.08%。已婚者占66.91%。小学文化水平者最多,占42.40%;其次为初中,占40.81%;高中及以上者最少,占16.79%。来自低档场所的有308人,占37.75%,;来自中高档场所的508人,占62.25%。在本地工作时间<3个月的有357人,占43.75%。不同档次场所的FSWs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工作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调查的暗娼人群,经检测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梅毒81例阳性,梅毒感染率为9.93%。生殖器疱疹(HSV-2)80例阳性,HSV-2感染率9.80%。不同档次FSWs比较,低档FSWs梅毒、生殖器疱疹(HSV-2)感染率分别为14.28%、37.01%,均高于中高档FSWs的7.28%、2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x2=10.52,P=0.001;HSV-2:x2=8.22,P<0.001)。3.研究对象艾滋病总知晓率为90.44%。艾滋病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及非传播途径知识均较高,在85%以上。不同档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4.研究对象最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套使用率为86.4%,其中低档场所为75.00%,高档场所为93.31%。最近1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73.04%,其中低档场所为60.06%,高档场所为80.91%。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档场所显着低于高档(x2=54.68,P<0.001);最近1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低档场所亦显着低于高档(x2=54.42,P<0.001)。对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可以提高暗娼最近一次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档:OR=1.82,95%CI:1.033.23;中高档:OR=2.70,95%CI:1.275.88)。5.研究对象最近6个月接受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服务,接受艾滋病和性病免费宣传资料,收到免费发放的安全套,做艾滋病性病检测,接触同伴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7.57%,41.30%,34.07%,57.11%及15.69%。低档FSWs与中高档对比,接受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服务(VCT)的比例较低(21.48%Vs 3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43,P=0.001)。低档FSWs接受免费宣传资料的比例也低于高档FSWs(33.77%Vs 6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23,P<0.001)。6.通过深入访谈,相关人员认为百分百安全套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项目当前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展人员技能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展技能。其次由于经费问题,外展人员补助发放不到位,需要相关措施保障其利益。再者由于今年扫黄力度大,使得外展工作受到阻碍,因此应制定相关措施保证多部门有效配合。最后对低档场所要通过免费发放安全套,提高其安全套可及性。结论:100%安全套项目实施十年后,湖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果显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控中的薄弱部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同伴教育的实施 |
| 1.2.2 效果评价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 2.2 同伴教育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 2.3 同伴教育前后调查对象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
| 2.4 同伴教育前后调查对象安全性行为及对艾滋病的态度比较 |
| 2.5 同伴教育前后调查对象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比较 |
| 3 讨论 |
| 3.1 同伴教育对大学生青春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升及改变不良性行为、树立健康性观念有较好的效果 |
| 3.2 同伴教育的实践体会 |
| 3.3 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教育而言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形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技术路线 |
| 5. 质量控制 |
| 研究结果 |
| 1. 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现状 |
| 2. 影响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态度、性行为和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 不同院校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相关评价 |
| 讨论 |
|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调査问卷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综述 |
| 2.1 肝癌TACE治疗及相关概念 |
| 2.1.1 焦虑与抑郁 |
| 2.1.2 应对方式 |
| 2.1.3 自我效能 |
| 2.2 同伴教育的综述 |
| 2.2.1 同伴教育的概述 |
| 2.2.2 同伴教育的国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
| 2.2.3 同伴教育的国内研究进展及应用 |
| 2.2.4 同伴教育对癌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1.3 脱落标准 |
| 3.1.4 样本量的计算 |
| 3.2 研究工具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干预方法 |
| 3.5 质量控制 |
| 3.6 统计学处理 |
| 3.7 伦理原则 |
| 第四章 结果 |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4.2 干预前两组组间比较 |
| 4.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 4.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 4.2.3 干预前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 4.3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 |
| 4.3.1 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 4.3.2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 4.3.3 干预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 4.4 观察组组内比较 |
| 4.5 对照组组内比较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情况分析 |
| 5.2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得分情况分析 |
| 5.3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分析 |
| 5.4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分析 |
| 5.5 同伴教育对肝癌TACE术患者应对方式影响的效果分析 |
| 5.6 同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七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
| 7.1 研究的创新性 |
| 7.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文献阅读法 |
| 1.3.2 专家咨询法 |
| 1.3.3 问卷设计 |
| 1.3.4 问卷调查法 |
| 1.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1.4 质量控制 |
| 1.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 1.4.2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 1.4.3 问卷审核 |
| 1.5 研究内容 |
| 1.5.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 1.5.2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 |
| 1.6 研究结果 |
| 1.6.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 1.6.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情况 |
| 1.6.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情况 |
| 1.6.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情况 |
| 1.7 讨论 |
| 1.7.1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讨论 |
| 1.7.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讨论 |
| 1.7.3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讨论 |
| 1.8 结论 |
| 第2章 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干预及效果评价 |
| 2.1 研究背景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干预方案设计 |
| 2.2.2 干预内容 |
| 2.2.3 干预方案实施 |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质量控制 |
| 2.3.1 干预实施前的质量控制 |
| 2.3.2 干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 2.3.3 干预实施后的质量控制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 2.4.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
| 2.4.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
| 2.4.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
| 2.5 讨论 |
| 2.5.1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
| 2.5.2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
| 2.5.3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
| 2.6 结论 |
| 第3章 建议与展望 |
| 3.1 建议 |
| 3.1.1 普及性健康教育必修课 |
| 3.1.2 在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健康选修课 |
| 3.1.3 开展短期的性健康教育 |
| 3.2 展望 |
| 第4章 创新与不足 |
| 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研究现状和进展 |
| 一、性健康定义和内容 |
| 二、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状 |
| 三、我国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措施及效果 |
| 四、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调查问卷》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排除标准 |
| 1.3 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知信行效果分析 |
| 2.2.1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
| 2.2.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持有率比较 |
| 2.2.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
| 2.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亚组分析 |
| 2.4 Meta回归分析 |
| 2.5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
|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
| 2.1.1 资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 |
| 2.1.3 讨论 |
|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
| 2.2.1 对象与方法 |
| 2.2.2 结果 |
| 2.2.3 讨论 |
|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
| 3.1 对象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
|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
| 3.3 讨论 |
|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 4.2 研究方法 |
| 4.3 结果 |
|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
|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 4.5 讨论 |
|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
| 5.1 方法与对象 |
| 5.2 结果 |
| 5.2.1 效益层面评价 |
| 5.2.2 受众层面评价 |
| 5.2.3 执行层面评价 |
|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 5.3 讨论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 6.3 创新性 |
| 6.4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
|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
|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
|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
|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
|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
|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
|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
|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
|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
|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
| 附录七 活动照片 |
|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 引言 |
| 1.艾滋病发展现状况 |
| 2.艾滋病与青少年 |
| 3.同伴教育发展背景 |
| 4.青少年与艾滋病同伴教育 |
| 5.中职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 |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问卷调查 |
| 1.2.1 调查表设计 |
| 1.2.2 调查方法 |
| 1.3 干预方法 |
| 1.3.1 干预组措施 |
| 1.3.2 对照组措施 |
| 1.3.3 干预现场质量控制 |
| 1.3.4 干预后效果评估 |
| 1.4 统计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KAP调查情况分析 |
| 2.2.1 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
| 2.2.2 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情况 |
| 2.2.3 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调查情况 |
| 2.3 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
| 2.3.1 同伴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效果分析 |
| 2.3.2 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情况分析 |
| 2.3.3 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调查情况分析 |
| 2.4 干预后远期艾滋病KAP调查情况分析 |
| 2.4.1 干预后远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
| 2.4.2 干预后远期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情况 |
| 2.4.3 干预后在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调查情况 |
| 3 讨论 |
| 3.1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现状 |
| 3.2 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 |
| 3.3 同伴教育干预后近期与远期的效果讨论 |
| 3.4 建议 |
| 3.4.1 广泛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
| 3.4.2 注重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
| 3.4.3 有计划地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 |
| 3.4.4 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
| 4 结论 |
| 5 创新和不足 |
| 5.1 创新 |
| 5.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中职学生艾滋病KAP调查问卷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同伴教育概述 |
| 2 国内外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及发展现状 |
| 3 同伴教育干预方法 |
| 3.1 同伴教育干预频次 |
| 3.2 同伴教育干预内容 |
| 3.2.1 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同伴教育 |
| 3.2.2 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同伴教育 |
| 3.2.3 以实践案例为主的同伴教育 |
| 4 发展趋势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
|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
| 研究目的 2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
| 研究结果 4 |
| 讨论 第二部分 |
| 同伴教育对中小学生青春期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分析 1 |
| 研究目的 2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
| 研究结果 4 |
| 讨论 全文总结 1 |
| 研究结论 2 |
| 本研究的局限性 3 |
|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
| 湖北省暗娼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及相关知识、行为特征 1 |
| 材料和方法 2 |
| 结果 3 |
| 讨论 4 |
| 小结 第二部分 |
| 湖北省100%安全套项目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
| 材料和方法 2 |
| 结果 3 |
| 讨论 4 |
|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活动与发表文章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