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华假单胞菌危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欣[1](2020)在《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蓝翅天牛Bacchisa atritarsis Pic.属鞘翅目天牛科,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影响油茶品质与产量。为进一步了解蓝翅天牛的生物学特性,探明蓝翅天牛在油茶林间的为害规律,明确蓝翅天牛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论文筛选了蓝翅天牛雌雄鉴别的最佳方法,从蓝翅天牛行为节律、为害机理角度出发,重点调查了江西省永丰县蓝翅天牛林间为害情况和室内外活动规律,测定并分析了油茶幼龄健康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与蓝翅天牛为害选择的相关性,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离鉴定其挥发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检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对不同状态幼龄枝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研究结论以期为蓝翅天牛的生态防控和监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蓝翅天牛雌雄成虫不同鉴别特征的筛选结果显示,蓝翅天牛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是否有一条纵线可作为简便、快捷判断雌雄的依据,即雌成虫腹部第5节腹面中央有纵线,雄成虫无纵线。蓝翅天牛的林间为害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蓝翅天牛在幼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cm和直径>1cm枝条,尤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在连续多雨季节则偏好为害高度﹥50 cm枝条;蓝翅天牛在壮龄林内偏好为害高度﹥50 cm和直径﹥1 cm,同样以直径1-2 cm枝条受害更重;蓝翅天牛对直径≦1 cm的各树龄枝条为害均显着最轻。蓝翅天牛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日节律。白天以移动、飞行和取食为主,夜间以静息为主;蓝翅天牛喜在20-30℃的中午至下午出孔活动,温度较低的早间活动力弱。喜为害向阳面油茶植株,多在植株上部、中部和树冠的叶背面静息、取食,主要取食叶背面叶柄周围的主脉;蓝翅天牛性成熟后多在植株上部或树冠的叶背面交配,交配完成后雌成虫会择优寻找直径>1cm的枝条产卵。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幼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直径1-2cm的枝条时,都和枝条内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之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P=0.015)和-0.999(P=0.027);而选择为害直径≧2cm的枝条时,则与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P=0.033)。在壮林内,蓝翅天牛在选择为害直径≦1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总酚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000(P=0.007);在选择为害直径1-2cm壮龄枝条时,与枝条内各物质的含量均无显着相关性;而在选择为害直径≧2cm枝条时,与枝条内的缩合单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P=0.043)。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蓝翅天牛寄主——油茶枝条挥发物,运用EAG测试蓝翅天牛对健康枝叶挥发物和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雌、雄成虫触角分别对健康、受害枝叶挥发物的反应活性与正己烷对照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运用SPME/GC-MS联用技术对幼龄油茶健康枝条挥发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化学组分共17种,包括3种萜烯类、4种烷烃类、4种酯类、3种醇类、2种酮类和1种酚类共六大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低。

孟繁丽[2](2020)在《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通过分子模拟作用干扰了寄主正常的防御代谢,导致其代谢紊乱进而诱发空洞化。因此,为探究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前期松材线虫响应α-蒎烯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响应α-蒎烯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类甜蛋白Bx-TLP-1,Bx-TLP-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子Bx-CPI序列与对应植物蛋白序列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同时,α-蒎烯处理后,可以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2)通过构建松材线虫-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互作试验体系发现,马尾松上接种松材线虫后,单萜类物质(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莰烯/月桂烯)在第15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apin/bpin/limo)在第12和24天有两个峰值;倍半萜类物质(长叶烯/石竹烯)在第18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long/cary)在第15和24天有两个峰值。松树Pm-tlp基因在第3、12和27天表达水平较高,而松材线虫Bx-tlp-1基因在第6、15和30天表达水平较高。松树Pm-cpi基因在第6、15和27天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Bx-cpi基因在第9、18和24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树体内大量的萜烯类物质,又会诱导松材线虫分泌分子拟态蛋白,促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等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空洞化而枯萎死亡。3)通过RNA干扰和原核表达的技术对松材线虫Bx-tlp-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发现,Bx-tlp-1基因RNA干扰效果可以维持到F3代。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对环境的适应性下降,从而导致松材线虫的繁殖率降低。原核表达结果表明,Bx-TLP-1蛋白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可能与植物中的β-1,3-葡聚糖结合,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4)RNA干扰Bx-tlp-1基因的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后发现,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均在第18天有1个峰值,在接种30天内,松树未出现第二个峰值。由此说明,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减弱,30 d内不能促使松树产生萜烯类物质的二次积累,进而减轻了松树的发病症状,延长了松树的病程。5)Bx-TLP-1原核表达蛋白接种马尾松后发现,萜烯类物质(不包括柠檬烯和月桂烯)均在第12天有1个峰值,柠檬烯在第9天有1个峰值,月桂烯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基因均在第9天上调表达。同时,Bx-TLP-1蛋白接种后松树Pm-tlp基因在第6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Bx-TLP-1蛋白能够诱导松树萜烯合成途径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导致萜烯类物质的积累。6)通过对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对松材线虫DNA和天牛组织DNA进行特异性扩增发现,松材线虫有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755 bp,241 bp和202 bp。由此说明,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不仅可用于特异性检测松材线虫,还可用于检测媒介天牛是否携带松材线虫。综上所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参与并调控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过程,其中Bx-tlp-1基因是松材线虫的关键致病基因之一。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萜烯类物质又可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类甜蛋白(Bx-TLP-1)与马尾松类甜蛋白(Pm-TLP)功能的相似性,松材线虫类甜蛋白可能在树体内发挥与马尾松类甜蛋白相似的作用,促使松树萜烯合成途径(DXP)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萜烯代谢紊乱发生空洞化而枯萎死亡。

黄开茹[3](2019)在《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基于树脂萜类的防御反应》文中认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主要乡土造林树种,但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侵袭严重,导致马尾松的大量死亡,对松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害。茉莉酸甲酯是植物体内的一种信号物质,可以诱导许多植物产生抗性。如果能通过茉莉酸甲酯诱导提高马尾松抗性,便可有效防御病虫害的侵袭,但目前对其抗性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用浓度为10 m M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2年生马尾松幼苗,利用组织解剖方法石蜡切片观察马尾松树脂道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GC-MS方法分析马尾松树脂萜类物质的变化;进而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诱导性萜类物质合成的分子机制,最后研究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寄主植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取食相关酶系的影响,以期阐释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的抗性机制。1.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诱导马尾松产生组织解剖结构的防御应答,包括多酚薄壁细胞膨胀、皮层树脂道腔隙的增大和创伤性树脂道的形成。创伤性树脂道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原始细胞阶段、胞间隙形成及腔道扩大阶段和树脂道成熟阶段。茉莉酸甲酯处理6-9天后,创伤性树脂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处理后9-21天,原始细胞团中央的细胞壁中层膨胀并逐渐溶解,细胞壁分离形成间隙;处理后21-45天,24天已出现成熟的创伤性树脂道。马尾松的防御应答与茉莉酸甲酯的浓度有关,本研究中用分别用浓度为0.1 m M、1 m M、10 m M茉莉酸甲酯处理马尾松,各浓度处理的创伤性树脂道数量均逐渐增加。10 m M浓度处理后,创伤性树脂道数量增加明显且与0.1 m M和1 m M处理后的创伤性树脂道数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1 m M与0.1 m M处理相比,创伤性树脂道形成较早,两者在30天后增加的数量趋于平缓。2.通过GC-MS方法,可以得到的单萜种类有10种,分别是α蒎烯,莰烯,(1S)-(-)-β-蒎烯,月桂烯,水芹烯,萜品油烯,芳樟醇,左旋樟脑,乙酸芳樟酯,L-乙酸冰片酯;得到的倍半萜有4种,分别为(-)-α-蒎烯,长叶烯,石竹烯,α-葎草烯;得到的双萜有7种,分别为1-Phenanthrenecarboxylic acid,左旋海松酸,海松酸,松香酸,新枞酸,棕榈酸,新松香酸。整体上,茉莉酸甲酯处理马尾松后的30天内,处理组萜类物质的含量要比对照组高,且处理组在0-3天和15-21天会出现明显的峰值,前一个峰值可能是树脂道存储的松脂在受到茉莉酸甲酯刺激后大量释放所致,第二个峰值可能是诱导形成的创伤性树脂分泌所致。3.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茉莉酸甲酯喷施后9天、21天后的马尾松进行测序,在默认参数下利用Trinity进行序列组装,共获得Raw reads 592784492个。将transcripts聚类,与Nr,Swiss-Prot,KEGG,COG及GO各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374905条unigenes,N 50长度为950 bp,E90N50长度为1991 bp。在这些unigenes中,序列长度大于1000的有35407个,占比为12.79%。Venn分析得到茉莉酸甲酯处理后9天和21天两组样本中与次生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共有107个,再对这107个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可得GO term中萜类代谢过程、类异戊二烯生物过程、类异戊二烯代谢过程等显着富集,KEGG中萜类骨架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及双萜生物合成等途径也呈显着富集。4.本转录组学研究在萜类合成的两个途径中共发现2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参与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同前体IPP和其异构体DMAP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各类型萜类直接前体GPP、FPP和GGPP的形成所需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如GGPPS(geranyl 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但FPPS(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和GPPS(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未差异表达;以及最后各种萜类化合物形成所需要的单萜合酶、倍半萜合酶和双萜合酶。相对于对照,茉莉酸甲酯处理后萜类合成相关基因均为上调表达。α-松油醇合酶、柠檬烯合酶、(+)-α蒎烯合酶、α-律草烯合酶、左旋海松二烯合酶、(-)-β蒎烯合酶和(-)-α/β蒎烯合酶等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1-3天内迅速上调表达,而(-)-α蒎烯合酶、(-)-α/β蒎烯合酶、(-)-柠檬烯合酶、1(10),5-germacradien-4-ol合酶则在处理9天及又出现明显的上调表达。5.松墨天牛持续取食用10 mM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后1天、3天、6天和12天的马尾松24h,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后6天的处理组松墨天牛的取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差异,其体内SOD、POD和Ach E的活性升高,而CAT、GSTs活性降低,整体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松墨天牛持续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后12天的马尾松12 h、24 h、36 h和48 h,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类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其中,SOD、CAT和GST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POD、Ach E则相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处理与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

郭丽[4](2019)在《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寄主植物可以通过诱导抗性对有害生物进行防御,这是实现害虫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杨树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杨小舟蛾作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而杨树的品系较为丰富,利用无性系间的差异及其诱导抗性是实现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目前对杨小舟蛾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虫害发生后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利用树木自身抗性进行虫害预防的研究较少。在诱导抗性研究方面,对取食诱导的抗性研究较多,产卵诱导的抗性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展开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Staudinger))产卵对2种黑杨派(Populus section Aigeiros)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为林木诱导抗性的利用及杨小舟蛾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对杨小舟蛾具有寄主选择差异的欧美杨108号(108杨)(P.×euramericana‘Guariento’)和欧美杨111号(111杨)(P.×euramericana‘Bellotto’)为实验材料,其中108杨更具敏感性。实验共设置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和对照植株,统计3种处理植株上的产卵量并分别采集产卵后24 h、48 h和72 h的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将5种主要挥发物成分对雄蛾、雌蛾、交配雌蛾的触角电位测试中最大的反应剂量滴在植株叶片上再统计产卵量。同时,观察幼虫取食3种处理植株叶片的存活状况,并测定3种处理叶片的可溶性糖、全N、游离氨基酸、单宁和总酚的含量变化。另外,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3种处理植株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小舟蛾分别在108杨和111杨上产卵后,各自与产卵植株邻近的植株再接虫的产卵量均显着降低,并且108杨的产卵和对照植株上的产卵量均分别显着高于111杨。同时,108杨和111杨上一旦出现卵块后,直到卵期结束卵粒数量均基本不变。(2)利用GC-MS对杨小舟蛾产卵后的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和对照植株进行寄主挥发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棕榈酸甲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β-蒎烯、3-蒈稀、苯乙烯这5种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β-蒎烯都只在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植株中检测到,3-蒈稀在产卵和邻近植株中的相对含量在产卵后24 h、48 h和72 h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雄蛾、雌蛾和交配雌蛾均对50 ng/μL的棕榈酸甲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5 ng/μL的3-蒈稀和β-蒎烯、10 ng/μL的苯乙烯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大。3-蒈稀、β-蒎烯和苯乙烯能使杨小舟蛾在108杨上的产卵量显着降低,同时3-蒈稀和β-蒎烯也能使其在111杨上的产卵量显着降低。(3)杨小舟蛾取食108杨和111杨3种处理(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对照植株)叶片的幼虫存活率均差异不显着。108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植株;111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二糖和全N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植株,且产卵植株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植株。同时,108杨邻近植株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产卵和对照植株;111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总糖/全N值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108杨产卵植株的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而邻近植株的二者含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111杨产卵植株的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同时邻近植株的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而总酚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4)转录组测序共产生304,526,107条序列(平均长度300 bp,约40.77 Gb),每个处理平均有63.60%的序列可以与毛果杨参考基因组匹配。108杨产卵和邻近叶片分别筛选出571个(上调表达408个,下调表达163个)和48个(上调表达16个,下调表达32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11杨产卵和邻近叶片分别筛选出1234个(上调表达433个,下调表达801个)1784个(上调表达173个,下调表达161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功能注释及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4个对比组(108-O vs 108-C、108-N vs 108-C、111-O vs 111-C、111-N vs 111-C)分别有2830个、276个、6310个和9338个差异显着基因被功能注释,各自涉及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种GO分类的42个、30个、44个和46个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细胞部分”、“催化”、“代谢过程”等功能。108杨产卵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菌互作、亚油酸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上,108杨邻近叶片没有显着的富集通路;111杨产卵叶片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氮代谢和亚油酸代谢通路上,111杨邻近叶片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通路上。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叶片中与PR蛋白、先天免疫调节、生物胁迫反应等功能相关的防御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但具体基因存在差别,而与光合活性相关基因全部显着下调表达。杨小舟蛾产卵后,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植株均表现出了诱导抗性,3-蒈稀和β-蒎烯作为植株间传递的化学信号显着降低了邻近植株上的产卵量。同时,产卵和邻近植株的营养物质含量都发生改变并且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不同程度增加,提高了其化学防御能力。在分子水平上,产卵和邻近植株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细胞部分”、“催化”、“代谢过程”等功能基因及与抗性相关的防御基因、降低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积累、增加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等抗性反应。杨小舟蛾产卵分别诱导了2种黑杨无性系的产卵和邻近植株在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上启动了防御反应。

史先慧,马涛,陆雪雷,沈婧,孙朝辉,温秀军,邓培雄[5](2017)在《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松材线虫的媒介松墨天牛的防控以达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目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松墨天牛成虫活动范围较小,当食物短缺时会远距离迁飞。大部分成虫补充营养10 d后才开始交配,交配分为三个阶段:雌雄成虫共同受寄主植物挥发物吸引,雄虫通过短距离信息素吸引雌虫,再通过接触信息素识别雌虫。植物挥发物如α-蒎烯和乙醇等可以引起松墨天牛成虫的反应,樟子松墨天牛雄虫分泌的聚集信息素2-undecyloxy-1-ethanol能同时引诱雄虫和雌虫,使用植物挥发物与聚集信息素复配研制出的引诱剂如APF-I型引诱剂引诱松墨天牛时,效果比单独使用更加显着,是一种灵敏高效、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的防治方法。视觉在松墨天牛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其对褐色有较大的选择偏向性,当复眼被涂黑后交配成功率也相对下降。进行取食选择时,选择健康木优先于衰弱木,进行产卵选择时则相反。未交配松墨天牛对健康松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被害松枝挥发物的反应值大,交配后的松墨天牛触角电位反应与交配前相反。产卵后雌虫会在产卵孔分泌包含产卵忌避信息素的胶状物,防止其他雌虫在此处产卵。[结论]可以使用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也可以应用天敌生物花绒寄甲、白僵菌和管氏肿腿蜂等防控松墨天牛。

苏军[6](2014)在《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文中指出自然状态下,毛竹林内同时存在大、小年竹叶和新竹叶,而竹林经营的改制使林分中竹叶类型的多样性减少,这就可能对毛竹食叶害虫及其天敌群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食叶害虫种群的暴发。本研究以不同毛竹叶一食叶害虫刚竹毒蛾一天敌白僵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类型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竹叶类型对3代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幼虫存活率、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体内纤维素酶活力及重要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探讨了白僵菌寄生不同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幼虫后的生物学特性,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取食大年竹叶、小年竹叶和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与其它类型竹叶相比较,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更短,生殖力更强;用大、小年和新竹叶混合后饲养刚竹毒蛾,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比其他单一类型竹叶饲养下的更小;在相同类型竹叶饲养下,第一代刚竹毒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小于第二代和越冬代。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竹叶的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大年竹叶最高,小年竹叶较低,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较大;不同类型竹叶的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则以小年竹叶显着大于大年竹叶,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最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和成虫产卵量与竹叶中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显着相关;幼虫蛹重则与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着相关性。各代刚竹毒蛾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EG)、外切-β-1,4-葡聚糖酶(CBH)和β-葡萄糖苷酶(BG)的活力均以取食大年竹叶的最高,其后依次为取食小年竹叶、新竹叶和混合竹叶。混合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的活力最低,且BG与CBH活力相近,取食单种不同类型竹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3种纤维素酶活力相近,均以EG酶系活力最高,BG稍大于CBH,但后两种酶的活力都只有EG的50%左右。测定5龄和6龄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结果表明:大、小年竹叶饲养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但取食新竹叶幼虫的AChE和GSTs活力比大年、小年竹叶饲养条件下的均更高。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新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及纤维素酶活力在3代中变化较大,且AChE和GSTs活力较高,这与新竹叶次生物质含量较高且在一年中的变动较大有关。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与个体的发育较为有利,这与大年竹叶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混合饲料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和个体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2混合饲料中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在发现新竹叶对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具有显着影响的基础上,模拟自然条件,进一步研究含有不同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有其它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相比较,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的混合饲料饲养能够显着延长刚竹毒蛾蛹期、降低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但新竹叶比例为50%的饲料饲养则能极显着缩短刚竹毒蛾蛹期,提高蛹的质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竹叶比例的变化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有一定影响。小比例(20%以下)新竹叶混合饲料饲养条件下,刚竹毒蛾纤维素酶的活力仍然会在6龄出现较明显的上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增加,酶活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则越来越小。3类纤维素酶中,EG和BG活力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下降,但在20%以后下降的幅度显着降低,然而CBH的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极小。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幼虫AChE和GSTs的活力逐渐上升,6龄幼虫比5龄幼虫高,在较高新竹叶比例(>20%)情况下,酶活力上升的幅度极小。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时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发展较为不利。从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AChE和GSTs的活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竹叶比例在10%和20%条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抗性均较低。3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在接种F代(第一代)和S1代(F代子代)白僵菌下,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寿命均极显着大于取食小年竹叶的寿命。在混合饲料处理中,随着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5、6龄幼虫对F代白僵菌的抗性明显上升。F代白僵菌对新竹叶比例20%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对新竹叶比例为50%饲养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最低。以混合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为寄主,白僵菌的生长量、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性和抗紫外线能力在代内差异极小,且不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变化而显着变化。但上述指标在代间出现显着差异,S2代(S1代子代)的生长量、产孢量均较S1代上升,但随着新竹比例的增加,其生长量、产孢量的上升幅度降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5龄和6龄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着大于大、小年和新竹叶单独饲养。各处理6龄幼虫的PO酶活力均稍大于5龄。随着新竹叶在食物中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幼虫PO酶活力逐渐上升,高峰期逐渐提前,PO酶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越小。新竹叶比例10%混合饲料饲养下5龄和6龄幼虫的PO酶活力显着小于40%和50%处理。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白僵菌对取食混合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比取食小年竹叶和新竹叶的幼虫小,这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PO、AChE和GSTs活力较高有关。食物中新竹叶比例超过30%时,白僵菌对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下降。刚竹毒蛾5、6龄幼虫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提高是其重要原因。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导致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较大差异,其中以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最大;混合饲料饲养与单种竹叶相比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更为不利;随着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蛹期缩短,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有提高。这与不同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以及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的差异相关。与此同时,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产生差异。主要表现为白僵菌对取食大年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最低;对取食新竹叶和混合竹叶饲料的幼虫致病力较高;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下降。本文研究证明:毛竹林经营制度的改变(花年竹林改为大小年竹林)可通过改变林中竹叶类型的组成,对竹林食叶害虫及其天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害虫种群的暴发。

展茂魁[7](2014)在《马尾松蛀干害虫种群动态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松褐天牛天敌研究》文中指出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危害我国马尾松林的毁灭性病害,蛀干害虫是其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的传播媒介。为了揭示马尾松林中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其主要蛀干害虫种群变化的制约作用,探讨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于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浙江宁波、安徽九华山和贵州遵义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林区,对生物因子——蛀干害虫及其天敌和非生物因子——立地条件和气象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马尾松蛀干害虫种群动态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松褐天牛的主要天敌,为防治松褐天牛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了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上的蛀干害虫种类及其天敌。结果表明马尾松上蛀干害虫有12种,其中松褐天牛是最主要的松材线虫携带者,其生态位宽度最大,数量最多,属优势害虫。调查发现了天敌昆虫22种,其中松褐天牛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为30.84%。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随天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r=-0.9283),说明天敌对控制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花绒寄甲为松褐天牛天敌昆虫中生态位宽度最大、与之重叠度最高的天敌,其次为肿腿蜂。2.研究表明,马尾松林中,随着松褐天牛种群密度的增加,松材线虫病害株率呈线性增加。松褐天牛是马尾松蛀干害虫中导致松材线虫病的蔓延的最直接因素,1头成虫平均能使4.06株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病。3.马尾松林中制约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林龄、树种丰富度指数、郁闭度、马尾松株密度和日均相对湿度,这5个因子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y)的回归模型为:y=16.69x1+15.07x2+x3+42.84x6+447.61x13-394.52,该模型可用于马尾松林中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着。4.对花绒寄甲的林间种群保持机制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可以通过寄生马尾松角胫象、短角椎天牛、松幽天牛、松瘤象等蛀干害虫,持续保持其林间较高的种群数量。5.发现了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新种),创建了忠岐指数(Y)的肿腿蜂类天敌的室内控害效能评价体系,为开发利用肿腿蜂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指标和方法。经该体系评价,表明新发现的松脊吉丁肿腿蜂在防治松褐天牛上具有较大潜力。单头雌蜂能防治34头松褐天牛3龄幼虫,是一种可用于防治该害虫的优秀寄生蜂。

欧文胜[8](2014)在《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大量使用于林产化工、建筑、造纸、等林业产品中,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过去由于人们形成错误的森林经营理念和实施不合适的经营管理措施,导致造林树种单一连片连作和林分密度过大的现状;马尾松林害虫的不断发生,人为干扰以及森林火灾的发生,都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森林的健康状况,使得森林难以发挥其自身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松墨天牛是马尾松上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一、二龄幼虫寄生在长势弱的松木或新伐倒木的韧皮部,破坏或切断筛管,影响养分输送,二龄后幼虫蛀食木质部,影响水分运输,造成树木生长缓慢,甚至成片枯死。更为严重的是该虫是松材线虫病主要传播、扩散媒介。而松材线虫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危险的特大森林灾害,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等地广泛持续蔓延,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科学有效地控制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以及营造健康的马尾松林。本文通过对调查4种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中的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进而分析松墨天牛发生量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的关系,从而掌握松墨天牛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有利于马尾松林分健康的经营管理策略。主要的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诱捕器配合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地区la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都是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Ⅰ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中旬,而亚健康林分和不健康林分Ⅱ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下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D 4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3、108、136、162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中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期完全一样,但是不同于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Ⅱ。在高峰期不健康林分Ⅱ和健康林分诱捕松墨天牛数量差异极显着,不健康林分Ⅱ和亚健康林分墨天牛发生量量差异显着,各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着;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着。通过对松墨天牛雌成虫解剖发现APF-Ⅰ型松墨天牛化引诱剂对于林间松墨天牛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2、通过对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分中节肢动物的调查,采集到的标本分属于2纲、13目、63科,共1070号。各林分中采集到的标本在目、科、个体数量上均布相同,不同健康分之间节肢动物类群的相似系数大小不一。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在稳定性上有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S、物种数量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大小顺序均为: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不健康林分Ⅱ;优势集中性指数(C)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3、对林间松墨天牛发生量、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指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松墨天牛发生数量和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的上升,节肢动物的科数和个体数减少,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逐渐下降,优势集中性指数逐渐上升;节肢动物稳定性指数N1/N2、S/N值就不断变小,S1/S2值总体上也在降低。松墨天牛的发生量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成反相关,影响极其显着;而与优势集中性指数成正相关,影响显着;与节肢动物落稳定性指数N1/N2、S/N成反相关,影响显着。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成反相关,影响极其显着。与节肢动物落稳定性指数N1/N2、S/N成反相关,影响显着。

王玉连[9](2012)在《红腹柄天牛危害对罗浮栲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受红腹柄天牛不同危害程度的罗浮栲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可溶性糖含量与红腹柄天牛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牛取食活动期,不同受害程度罗浮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尤其韧皮部的变化比木质部更加强烈;受害初期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相比显着减少,冬季当幼虫和成虫进入休眠期后,不同受害程度罗浮栲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未受害植株相比差异程度趋向缓和。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监测罗浮栲植株受红腹柄天牛为害程度的参考。

黄信金[10](2011)在《松墨天牛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数量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松墨天牛危害程度加重,马尾松林分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下降,其捕食性、植食性功能群种类和个体数及寄生性天敌个体数明显减少;松墨天牛危害对灌木草本层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影响最大,在重度危害林分中,灌木草本层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集中性指数J均显着低于轻度危害林分中的指数;受松墨天牛危害后,林分中稳定性指数S1/S2和N1/N2显着下降,马尾松林分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及其天敌对害虫的制约潜能显着降低。

二、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昆虫行为节律及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昆虫的行为节律
    1.2 植物营养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3.1 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3.2 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4 蓝翅天牛对油茶的为害及其研究现状
        1.4.1 蓝翅天牛的为害特性
        1.4.2 蓝翅天牛对油茶产业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蓝翅天牛雌雄成虫鉴别方法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蓝翅天牛生殖器形态特征
        2.2.2 蓝翅天牛外部形态特征
        2.2.2.1 可测量鉴别特征
        2.2.2.2 触角腹面和背面形态特征
        2.2.2.3 腹部第5节形态特征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蓝翅天牛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虫源
        3.1.2 林间危害情况调查
        3.1.3 行为节律观察方法
        3.1.3.1 林间日活动规律
        3.1.3.2 室内日行为节律
        3.1.4 行为判定标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蓝翅天牛林间对不同高度和不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3.2.2 蓝翅天牛成虫的林间日活动规律
        3.2.3 蓝翅天牛成虫的室内日行为节律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蓝翅天牛为害与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相互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物质含量的测定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翅天牛在林间对不同高度和直径枝条的为害选择
        4.2.2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含水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4.2.2.1 含水量
        4.2.2.2 可溶性总糖
        4.2.2.3 还原糖
        4.2.2.4 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之比
        4.2.2.5 可溶性蛋白
        4.2.3 油茶不同直径枝条的主要次生物质含量
        4.2.3.1 总酚
        4.2.3.2 缩合单宁
        4.2.3.3 黄酮
        4.2.4 油茶枝条主要营养及次生物质与蓝翅天牛为害的相关性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蓝翅天牛对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收集与提取
        5.1.3 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分离与鉴定
        5.1.4 蓝翅天牛的EAG反应测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化学组成
        5.2.2 蓝翅天牛对幼龄油茶枝叶挥发物的EAG反应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松材线虫病简介和危害
        1.2.2 松材线虫病监测与防控
        1.2.3 松材线虫病致病过程
        1.2.4 病原物对寄主的作用机制
        1.2.5 类甜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1.2.6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致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克隆及其对α-蒎烯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松材线虫虫株
        2.1.2 松材线虫RNA提取与合成第一链cDNA
        2.1.3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基因克隆
        2.1.4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2.1.5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1.6 α-蒎烯处理后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表达模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材线虫Bx-tlp-2和Bx-cpi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松材线虫Bx-TLP-2和Bx-CPI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2.2.3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模式
        2.2.4 α-蒎烯处理后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表达模式
    2.3 小结
3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
        3.1.2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干扰效果检测
        3.1.3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核表达
        3.1.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位杂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
        3.2.2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干扰效果检测
        3.2.3 Bx-tlp-1基因RNAi后对松材线虫繁殖率的影响
        3.2.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纯化
        3.2.5 松材线虫的Bx-TLP-1蛋白浓度和酶活性测定
        3.2.6 过量表达松材线虫Bx-TLP-1蛋白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3.2.7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位杂交
    3.3 小结
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与松树萜烯代谢间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接种3 年生马尾松
        4.1.2 水分相对含量测定
        4.1.3 松树萜烯类物质含量检测
        4.1.4 松树针叶内化学信号物质的检测
        4.1.5 马尾松RNA提取
        4.1.6 松材线虫RNA提取
        4.1.7 荧光定量PCR检测马尾松和松材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水分相对含量测定
        4.2.2 松树萜烯类物质含量测定及相关合成酶基因检测
        4.2.3 松树萜烯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检测
        4.2.4 马尾松和松材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2.5 松树针叶内化学信号物质的检测
    4.3 小结
5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致病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松材线虫在马尾松内的繁殖率和迁移率及雌雄比
        5.1.2 马尾松发病状况统计
        5.1.3 马尾松茎段表观病理学变化
        5.1.4 马尾松空洞化现象观察
        5.1.5 马尾松细胞学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松材线虫在马尾松内的繁殖率和迁移率及雌雄比
        5.2.2 马尾松发病情况
        5.2.3 马尾松茎段表观病理学变化
        5.2.4 马尾松空洞化现象观察
        5.2.5 冷冻扫描电镜观察马尾松茎段
    5.3 小结
6 分子拟态蛋白特异性检测松材线虫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PCR扩增
        6.1.3 天牛组织DNA的提取
    6.2 结果与分析
        6.2.1 PCR引物设计
        6.2.2 PCR检测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
        6.2.3 PCR检测天牛组织DNA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萜烯类物质超量代谢导致松树木质部空洞化
        7.2.2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干扰寄主萜烯类物质代谢
        7.2.3 Bx-tlp-1基因是松材线虫的关键致病基因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论文中所用引物和相关图表
    附录 B:论文中主要物种中文名称和拉丁名称
    附录 C: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表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基于树脂萜类的防御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松科植物的防御机制
        1.1.1 松科植物的组成型防御
        1.1.2 松科植物的诱导型防御
        1.1.3 树脂萜类的形成
    1.2 茉莉酸甲酯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理
        1.2.1 茉莉酸甲酯研究进展
        1.2.2 茉莉酸甲酯作用机理
    1.3 马尾转录组测序
        1.3.1 马尾松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3.2 萜类合酶研究进展
    1.4 次生代谢物质与昆虫酶活的关系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创伤树脂道分化的组织解剖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苗木
        1.2 苗木的处理
        1.3 组织解剖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组织结构变化
        2.2 创伤性树脂道的发育过程
        2.3 马尾松茎干对不同浓度MeJA的防御应答
        2.4 10mM茉莉酸甲酯处理下茎干和树梢的时序应答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树脂萜类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苗木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1.3 苗木处理
        1.4 萜类物质采集
        1.5 萜类物质测定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萜类质谱图
        2.2 萜类组成及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的马尾松转录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方法
        1.2 取样方法
        1.3 马尾松总RNA的提取
        1.4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刺激的马尾松转录组
        1.5 信息分析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及数据组装结果
        2.2 基因功能注释
        2.3 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2.4 差异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马尾松萜类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其时序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取样方法
        1.3 马尾松总RNA的提取
        1.4 RNA反转录
        1.5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1.6 萜类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2 结果与分析
        2.1 萜类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效率
        2.2 萜类合成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2.3 MeJA处理对马尾松萜类合成途径的调控
        2.4 萜类合酶基因的时序表达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MeJA处理的马尾松对松墨天牛成虫取食及相关酶活性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苗木
        1.2 供试昆虫
        1.3 实验方法
        1.4 酶液制备
        1.5 蛋白质浓度及酶活力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取食面积
        2.2 松墨天牛成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松墨天牛成虫体内解毒酶酶活性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1.全文总结
    2.问题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杨小舟蛾发生现状
        1.1.2 植物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1.1.3 杨树抗虫性研究进展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其在不同处理植株上产卵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处理同笼内植株产卵数量比较
        2.3.2 各处理不同时间段产卵数量比较
        2.3.3 各处理植株产卵数量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产卵和邻近植株挥发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处理植株的挥发物成分及相对含量
        3.3.2 雄蛾、雌蛾和交配雌蛾对5种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
        3.3.3 挥发物成分处理植株的产卵数量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产卵和邻近植株营养物质及抗性物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处理的幼虫存活率
        4.3.2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4.3.3 全N、游离氨基酸总量及总糖/全N分析
        4.3.4 单宁含量分析
        4.3.5 总酚含量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产卵和邻近植株在杨小舟蛾产卵后的转录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录组测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5.3.2 基因表达量分析
        5.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5.3.6 重要防御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讨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毛竹换叶规律
    2 刚竹毒蛾
        2.1 生物学特性
        2.2 综合防治
    3 白僵菌研究概况
        3.1 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3.2 非生物及生物因子对白僵菌防效的影响
        3.3 提高白僵菌防治效果的途径
    4 植物-昆虫-白僵菌三级营养体系
        4.1 植物与昆虫间的关系
        4.2 植物对白僵菌寄生能力的间接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不同类型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竹叶饲料类型的划分及其来源
        1.2 饲养昆虫来源
        1.3 饲养与观察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混合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3.2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第二章 不同类型竹叶内含物、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其与种群参数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类型毛竹叶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测定
        1.2 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毛竹叶主要内含物的含量
        2.2 不同毛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
        2.3 毛竹叶内含物及幼虫纤维素酶活力与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关系
        2.4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1.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2.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白僵菌抗性相关酶的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幼虫饲养
        1.3 试验流程
        1.4 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
        2.2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
        2.3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性
        2.4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与主要抗性相关酶的关系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取食不同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1.2 食物中新竹叶比例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1.3 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1.4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的差异
        1.5 取食不同食物对刚竹毒蛾幼虫重要抗性酶活力的影响
        1.6 不同毛竹叶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影响的作用机制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马尾松蛀干害虫种群动态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松褐天牛天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蛀干害虫及其天敌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
        2.2.1 马尾松蛀干害虫
        2.2.2 蛀干害虫天敌
    2.3 小结
第三章 马尾松蛀干害虫及其天敌携带松材线虫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宁波地区马尾松蛀干害虫携带松材线虫研究
        3.2.2 宁波地区马尾松蛀干害虫天敌携带松材线虫研究
        3.2.3 九华山和遵义林区马尾松主要蛀干害虫及其天敌携带松材线虫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松褐天牛成虫传播松材线虫病能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虫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的寄主部位和枝龄
        4.2.2 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数量
        4.2.3 林间松褐天牛成虫寿命与取食量
        4.2.4 松褐天牛成虫产卵刻槽处的松材线虫检出率
        4.2.5 马尾松树上松褐天牛成虫取食量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松褐天牛种群变化与非生物因子关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林分因子调查
        5.1.2 气象因子调查
        5.1.3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调查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制约因子确定
        5.2.2 松材线虫病害株率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关系
        5.2.3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其制约因子分析
        5.2.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5.2.5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预测评定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松褐天牛种群变化与生物因子关系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地概况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松褐天牛危害马尾松时序研究
        6.2.2 马尾松上其他蛀干害虫危害时序研究
        6.2.3 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树干内蛀干害虫生态位宽度研究
        6.2.4 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树干内蛀干害虫生态位重叠度研究
        6.2.5 宁波、九华山和遵义林区马尾松树干内蛀干害虫生态位及重叠度
        6.2.6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其他蛀干害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关系
        6.2.7 松褐天牛发育过程中天敌分布时序研究
        6.2.8 松褐天牛天敌生态位宽度研究
        6.2.9 松褐天牛天敌生态位重叠度研究
        6.2.10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其天敌物种多样性指数关系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松褐天牛天敌花绒寄甲林间种群保持机制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等寄主的寄生作用
        7.1.2 松褐天牛虫道结构与花绒寄甲寄生的关系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林间马尾松树上花绒寄甲对寄主的寄生作用
        7.2.2 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对寄主的寄生作用
        7.2.3 松褐天牛虫道结构与花绒寄甲寄生的关系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昆虫
        8.1.2 松脊吉丁肿腿蜂生物学特性和寄生行为学观测
        8.1.3 功能反应试验
        8.1.4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松脊吉丁肿腿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寄生行为学观测
        8.2.2 松脊吉丁肿腿蜂对松褐天牛 3 龄幼虫的功能反应
        8.2.3 松脊吉丁肿腿蜂的忠岐指数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松墨天牛研究概况
    2 马尾松林分健康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标准地的设置与调查
        1.3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1.4 松墨天牛成虫解剖和内生殖系统观察
        1.5 监测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监测标准地的系统调查结果分析
        2.2 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和雌雄性比比较
        2.3 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消长动态
        2.4 不同时间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诱集的雌成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准地的设立与概况
        1.2 节肢动物的调查
        1.3 诱捕器诱捕节肢动物
        1.4 标本鉴定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类群及其构成
        2.2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类群的相似性
        2.3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分布特征
        2.4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2.5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
        2.6 不同健康类型林分中监测点诱捕到其它昆虫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发生量、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与节肢动物的关系
        2.2 松墨天牛发生量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稳定性指数的关系
        2.3 马尾松林分被害株率和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指数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1 小结与讨论
        1.1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松墨天牛
        1.2 不同健康类型的马尾松林的节肢动物
        1.3 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和节肢动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红腹柄天牛危害对罗浮栲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样地点、样品采集和处理
    1.2 取样时间
    1.3 罗浮栲植株受害程度分级标准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腹柄天牛不同为害期的罗浮栲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
    2.2 红腹柄天牛不同为害期罗浮栲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
3 小结与讨论

(10)松墨天牛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数量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与调查
    2.2 节肢动物物种分类鉴定
    2.3 数据分析
        2.3.1 节肢动物多样性分析
        2.3.2 稳定性分析
        2.3.3 功能团分析
        2.3.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尾松林分中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3.2 不同危害程度林分中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3.3 不同危害程度林分中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
    3.4 不同危害程度林分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
    3.5 不同危害程度林分中节肢动物稳定性
4 小结与讨论

四、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蓝翅天牛为害规律及其寄主选择的相关性分析[D]. 黄欣.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2]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D]. 孟繁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茉莉酸甲酯诱导马尾松基于树脂萜类的防御反应[D]. 黄开茹.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4]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D]. 郭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5]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 史先慧,马涛,陆雪雷,沈婧,孙朝辉,温秀军,邓培雄.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5)
  • [6]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D]. 苏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7]马尾松蛀干害虫种群动态与松材线虫病的关系及松褐天牛天敌研究[D]. 展茂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8]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D]. 欧文胜.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红腹柄天牛危害对罗浮栲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 王玉连. 福建林业科技, 2012(02)
  • [10]松墨天牛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数量分布的影响[J]. 黄信金.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03)


马尾松论文 天牛论文 天牛幼虫论文 茉莉酸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水产蔬菜地的特殊养殖技术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