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葡萄生理障碍及预防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葡萄生理障碍及防止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佳佳[1](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吴忠红[2](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提出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刘志刚[3](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邴波[4](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于悦[5](2020)在《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之一。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完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建设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行为特征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景观的需求。通过对哈尔滨市10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实地调研,并结合问卷调研及观察等方法对重点样本进行调研,得出了户外空间、景观构成要素与老年人户外环境景观偏好的相关性,并总结了目前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户外空间功能性单一,空间布局及形式缺少对老年人特征和需求的考虑,细节处缺失安全设计;景观构成要素中的植物景观层次单调,缺失植物季相设计,没有依据老年人需求营造空间类型;服务设施缺少系统性整体规划,外观设计及布置形式缺少对老年人需求及特征的考虑;景观小品功能单一,对老年人吸引力不足。针对调查结果分别对户外空间及景观构成要素有侧重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及建设方法。户外活动空间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应提升多样功能性、联通性、渗透性。步行空间以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观赏性、连续性为基础原则,还应以多样性、识别性、多层级、联系性为原则提升步行空间的品质。充分利用植物营造空间的功能及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加强植物景观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及哈尔滨冬季植物景观活力。以老年人特征及需求为基础,创造具有安全性、人性化的服务设施。设计互动景观、文化景观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景观,提升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丰富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并促进社会交往。通过上述研究,期望对建造安全舒适的适老化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献出一份力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6](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洪文艺[7](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李坤[8](2010)在《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文中指出葡萄连作后植株长势衰弱、病害蔓延,严重制约着葡萄产业的发展,为了探讨葡萄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本试验以连作葡萄30年和种植葡萄3年的葡萄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晚红葡萄(Vitis vinifera L. Red Globe)组培苗、山河二号葡萄(V. amurensis×V. riparia No.2)组培苗及贝达(V. riparia×V labrusca cv. Beta)葡萄盆栽苗为试材,分析了葡萄连作后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了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腐解物的化感作用,确定了主要自毒物质,并深入分析了自毒物质对葡萄植株生长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及菌剂对葡萄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为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因素是导致葡萄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连作园根区土盆栽葡萄,植株根系活力下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降低,植株长势衰弱。连作土灭菌后葡萄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随生长期的延长,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植株长势明显增强。并且连作土壤灭菌后葡萄根系分泌的还原糖及氨基酸总量显着降低,分别比连作土壤降低了72.60%和91.10%;氨基酸的种类及其含量也发生改变。2.葡萄连作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葡萄连作后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及比例降低,而真菌的数量及比例增加。连作使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增加,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连作后细菌Flavobacterium sp.(DQ339585)(?)Bacillus sp. (AY039821)种群数量减少,Pedobacter sp. (AJ871084)种群数量增多;真菌中Omphalina farinolens(EF413029)出现, Pestalotiopsis sp.(DQ657877, DQ657875, DQ657871)、Phacidium lacerum (DQ470976)和Lecythophora decumbens(AF353597)种群数量减少,Pilidium acerinum voucher (AY48709)种群数量增多。其中Bacillus sp.、Flavobacterium sp.和Pestalotiopsis sp.对病原菌具有颉颃作用,连作园根际土中上述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不利于葡萄对病原菌的颉颃;Pilidium acerinum voucher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葡萄连作后病害加重有关。3.葡萄连作后土壤物理性质未出现恶化,但土壤养分比例发生失调。葡萄连作后并没有增加根区土壤的容重、酸度及盐分含量水平。根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随着葡萄种植时间延长而增加,微量元素Fe和Mn含量减少,Zn和Cu含量增加,Zn/Mn、Zn/Fe、N/Fe、N/Mn、P/Fe、P/Mn、Ca/Fe、和Ca/Mn等失调比例较高,其中Zn/Mn、Zn/Fe比例失调最为严重。4.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腐解物具有显着的自毒作用,在它们中确定了5种主要自毒物质。室内组培苗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根系腐解物具有显着的自毒作用,在它们中分离鉴定出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香豆酸、苯丙酸和苯甲酸5种酚酸类物质,它们均是影响葡萄生长的重要自毒物质。在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中推断出5种酸类(邻苯二甲酸、软脂酸、柠檬酸、没食子酸和乌头酸)、2种醇类(1-二十一醇和β-谷甾醇)物质,其中邻苯二甲酸、软脂酸、柠檬酸和没食子酸对葡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1-二十一醇对葡萄生长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而β-谷甾醇在低浓度时抑制葡萄的生长,高浓度时对葡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5.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根际土壤中速效N、P、K水平。根系分泌物处理后,根际土壤碱解N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低浓度的根系分泌物处理(E100和E200)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P和速效K含量,高浓度的根系分泌物(E300)处理表现相反的趋势,根系分泌物处理使葡萄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方向转化。根系腐解物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速效N、P、K的含量,降低了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多样性,使有益的木霉菌消失,而出现了与病害有关的腐霉属和根串珠霉属。6.化感物质苯丙酸和水杨酸主要是通过干扰植物细胞膜及相关生理过程影响葡萄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0.1 mmo1·L-1,1 mmo1·L-1,10 mmo1·L-1)苯丙酸和水杨酸增加了葡萄植株细胞膜透性、降低了SOD活性及植株根系活力,影响了光合作用和叶片物质积累等生理生化过程,进而使葡萄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发生变化,导致植株长势衰弱。7.稻草和玉米秸秆能够改善连作土壤物理性质,活化土壤营养成分,改善根际微域环境而促进葡萄植株的生长。连作土壤施入稻草和玉米秸秆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机质、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长势增强(除连作土中施入0.5%的稻草处理),并且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发生改变,细菌比值增加。土壤磷酸酶活性随着有机物料腐解时间延长而增强,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没有因稻草的施入而提高,玉米秸秆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8.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促进连作葡萄生长,改变植株根系分泌特性。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简称G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促进了葡萄植株的生长,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其中G.V和G.M处理效果最显着。接种菌剂后,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其含量也发生变化,其中G.V处理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较多,并且含有特异性成分橙花叔醇。9.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及重茬EB是缓解葡萄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葡萄连作土壤接种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及EB后,增强了叶片及根系的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增加,根系呼吸速率提高,植株长势明显增强。其中淡紫拟青霉中以DZ2(30 g淡紫拟青霉/槽连作土)处理效果最好,木霉菌剂中以MM2(500 g健根宝/槽连作土)处理较好,而EB中以EB1(20 g/槽连作土)处理植株长势最强。综合来看,连作土壤中施入木霉菌剂及EB对葡萄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淡紫拟青霉。

柴友荣[9](2003)在《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引起的黄萎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顽固性维管束病害,严重为害棉花、番茄、茄子、马铃薯、苜蓿等重要农作物的生长。作为一种土传病害,黄萎病的寄主广,危害重,化学防治成本高、效果差,并且存在食品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问题。选育抗黄萎病作物品种是黄萎病防治的根本途径,但却面临育种周期长和抗黄萎病资源严重匮乏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分离植物抗黄萎病有关的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创造作物抗黄萎病新材料,具有基因型资源广泛、周期相对较短和不受生殖障碍限制等优点,是抗黄萎病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 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植物抗病基因R的产物即受体蛋白R与来自病原菌无毒基因Avr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即Avr配体之间的原初识别,是介导植物抗病反应的根本分子机制。许多抗病和感病植物材料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不在于个别下游防卫反应基因的有无,而在于负责原初识别的抗病基因的有无或启动抗病信号传导的机制上存在差异,所以克隆和利用受体蛋白类的抗病基因是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迄今已有6大类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成功,它们绝大多数均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并编码一种介导抗病信号传导的胞内或跨膜受体蛋白,这些抗病基因在转化感病植物以后均成功地取得了抗病性的提高。 除R-Avr识别以外,由PG-PGIP识别而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同样能激活寄主植物的系统性抗病反应。真菌等病原菌在入侵寄主植物时的一个首要致病机理就是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等水解酶来降解植物细胞壁,而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也针对性地进化出了一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PGIP),它能特异性、可逆性、可饱和性地与PG发生结合,抑制PG的活性,阻止和延缓病原菌对寄主细胞壁的瓦解,同时延长了具有激发子活性的、适当聚合度的寡聚半乳糖醛酸类寡糖素的产生与滞留时间。这种寡糖素进入植物细胞膜并与膜上的寡糖素受体产生识别作用,启动抗病信号传导,激活植保素合成有关的 柴友荣—一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酶抑制剂、病程相关蛋白等一系列防卫相关蛋白的基因转录表达。PGIP同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一样也是主要由富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epeat,LRR)构成的细胞表面受体类糖蛋白,均属于LRR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是负贡与外源分子的识别作用,介导防卫相关的信号传导,位了LRR重复单元内p链/B转角(pstrand/pt。rn)上保守性亮氨酸两侧的氨基酸残基是决定识别特异性的核心,其上发生的点突变足以改变识别特异性。 棉花等植物抗黄萎病基因】程长期以来进展不大,但番茄抗黄萎病研究则已取得突破。采用图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己成功分离出番茄(Lycopemcon eSCUentorMill.)抗大丽轮枝菌 1号小种的地基因家族的两个抗病基因Vel和yeZ。它们并不局限于小种特异性,而是可以介导跨越轮技菌属物种间的抗黄萎病性,比如它们转化马铃薯后可以提高马铃薯抗黑白轮枝菌的能力。茄科内番茄的一些近缘物种如茄属的野生种托鲁巴姆等存在对黄萎病、枯萎病、立枯病、线虫等病害的接近免疫的a性,由于黄萎病菌的小种分化性复杂,寄主广泛,在这些近经物种中克隆Ve基因的同源基因是寻找新型抗黄萎病基因型尤其是抗大丽轮枝菌2号小种的抗病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揭示ye基因的系统发生学和抗病作用机制。本研究选择与番茄属亲缘关系最近的茄属植物类番茄茄(Solanor ]NmpjcoideSDun.)为对象,克隆其与番茄 yeM对应的两个同源基因 Slyel和 AfVeZ。以此为跳板,使挪18po更容易地从茄科内其它物种或更远缘的物种中克隆具有不同识别特异性的Ve同源基因。 海岛棉(auioh—— L.)与陆地棉(c ——iM L.)同为棉属的四倍体栽培种,亲缘关系很近,但陆地棉普遍不抗黄萎病,而海岛则普遍高抗黄萎病并在与陆地棉杂交时表现为显性单基因的遗传特点,说明海岛棉中存在陆地棉所不具有的由质量性状基因控制的抗黄萎病性。它们在受大丽轮枝菌侵染时的抗病反应速度上存在巨大差别,海岛棉的防卫反应早而快,陆地棉迟而慢,表明由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或KIP介导的抗病反应速度是决定它们抗病差异性的本质因素。水杨酸诱导后从陆地棉茎中分离的PGIP蛋白对大丽轮枝菌和黑曲霉的m酶活性具有抑制能力,番茄果实中纯化的PGIP蛋白也对黑白轮枝菌的PG酶活性具有抑制能力,表明oIP在植物界广泛参与了对黄萎病菌的抗性作用。植物Pgp基因家族仍处于活跃的进化过程中,通过活性位点氨基酸的正向选择性进化、基因加倍、启动于变异等,使植物界产生了识别特异性各异、活性水平不同、调控方式多样的Pgp基因家族成员。探讨海岛棉与陆地棉之间在基因的活性氨基酸位点和启动子功能上存在的差异性将十分有助于阐明基因与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克隆了海岛棉基因(的赠中 的全长。DNA序列、基因组序列、启动于序列和终止于?

王伊洵,杨秀玉[10](2002)在《滋养细胞疾病》文中提出应邀参加“专家座谈会”的专家(依姓氏笔划为序)王伊洵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沈阳,110042)石一复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310006)向阳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100730)张惜阴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200011)张琼英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妇科(长沙,410011)杨秀玉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100730)岳天孚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300052)

二、葡萄生理障碍及防止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生理障碍及防止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1 土壤基础样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2.5.5 土壤酶活性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7.6 讨论
    7.7 小结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8.4 讨论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1.2.3 冷藏包装技术
        1.2.4 SO_2替代技术
        1.2.5 分子调控技术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处理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4.2 分析方法
        4.2.1 RNA-seq测序流程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4.3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和分析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6.2 实验方法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6.4 结果和分析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相关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住区
        2.1.2 居住区户外环境
        2.1.3 景观
        2.1.4 老年人
        2.1.5 适老化设计
    2.2 老年人特征及需求研究
        2.2.1 老年人生理特征
        2.2.2 老年人生理需求
        2.2.3 老年人心理特征
        2.2.4 老年人心理需求
    2.3 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及形式
        2.3.1 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2.3.2 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2.4 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景观的需求
    2.5 空间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相关性
    2.6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总体方案
        3.1.1 调研范围选取
        3.1.2 受测对象选取
        3.1.3 调研方案设计
    3.2 样本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实地调研及分析
        3.2.1 样本居住区基本情况
        3.2.2 样本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分析
    3.3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3.3.1 受测对象属性分析
        3.3.2 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情况分析
        3.3.3 户外空间及景观小品偏好分析
        3.3.4 老年人对改善户外环境景观建议分析
    3.4 观察法调研结果分析
        3.4.1 户外环境景观分析
        3.4.2 受测对象分析
        3.4.3 受测对象活动空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策略
    4.1 户外空间设计策略
        4.1.1 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4.1.2 步行空间设计策略
    4.2 景观构成要素设计策略
        4.2.1 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4.2.2 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4.2.3 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6.1.2 景德镇市概况
    6.1.3 紫晶宾馆简介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6.4.1 硬件途径
    6.4.2 软件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几点建议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的构成因素
        1.1.1 生物因素
        1.1.2 土壤物理化学因素
        1.1.3 化感作用
    1.2 连作障碍的控制途径
        1.2.1 轮作或间作
        1.2.2 清园和深耕改土
        1.2.3 土壤消毒
        1.2.4 添加有机物料
        1.2.5 选用抗性砧木
        1.2.6 引入颉颃菌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生物因素在葡萄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材
        2.1.2 试验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连作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2.2.2 连作土灭菌对葡萄生长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
        2.2.3 葡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4 葡萄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材
        3.1.2 试验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容重的影响
        3.2.2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pH值的影响
        3.2.3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2.4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5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养分比例的影响
        3.2.6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7 葡萄连作对根区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材
        4.1.2 试验处理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系分泌物对葡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2.2 葡萄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3 根系腐解物对葡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葡萄根系腐解物对根际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5 根系浸提液对晚红葡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2.6 葡萄根际土浸提液对晚红葡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2.7 葡萄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根际土中化感物质的LC-MS分析
        4.2.8 根系腐解物中化感物质的LC-MS分析
        4.2.9 酚酸对山河二号葡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2.10 苯丙酸和水杨酸对贝达葡萄盆栽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连作障碍的调控途径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材
        5.1.2 试验处理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入玉米秸秆和稻草对葡萄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5.2.2 施入玉米秸秆和稻草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5.2.3 施入玉米秸秆和稻草对连作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4 接种AMF对连作葡萄植株生长及根系分泌物特性的影响
        5.2.5 接种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及EB对连作葡萄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萎病是一类严重威胁许多农作物生长的世界性病害
1.2 植物黄萎病的病原和病理
    1.2.1 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是植物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
    1.2.2 黄萎病菌的分化
    1.2.3 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
    1.2.4 黄萎病的传播方式以土传为主
    1.2.5 黄萎病菌的侵染途径以维管束为主
    1.2.6 萎蔫和生长抑制是黄萎病的主要症状
    1.2.7 植物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1.2.7.1 对寄主结构的破坏
    
1.2.7.2 毒素的作用
    
1.2.7.3 导管堵塞
    
1.2.7.4 养份消耗及光合作用受抑制
    1.2.8 植物黄萎病的流行特点
1.3 黄萎病的防治策略及进展
    1.3.1 黄萎病的综合防治强调以抗病品种的选育为主
    1.3.2 作物抗黄萎病育种的成就
    1.3.3 传统抗黄萎病育种面临的问题
    
1.3.3.1 抗病品种的抗性强度不够
    
1.3.3.2 受到落叶型等强毒力黄萎病菌的严重挑战
    
1.3.3.3 育种周期长,育种进度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1.3.3.4 陆地棉等作物的抗黄萎病育种严重受抗源匮乏的制约
    1.3.4 野生种、近缘物种和远缘物种中存在大量的抗黄萎病基因型
    1.3.5 远缘杂交的局限性
    1.3.6 利用基因工程克隆其它物种的抗黄萎病基因型并转化栽培种是创造抗黄萎病新种质材料的重要方向
1.4 植物抗黄萎病性的遗传特点
    1.4.1 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的遗传
    1.4.2 海岛棉抗黄萎病性的遗传
    1.4.3 茄子、苜蓿抗黄萎病的遗传
    1.4.4 关于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
1.5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基础
    1.5.1 植物与病原菌亲和性层次的诱导抗病性——基因上的抗性类型
    
1.5.1.1 非寄主抗性
    
1.5.1.2 预存防卫系统介导的寄主抗性
    
1.5.1.3 抗病基因介导的诱导抗病性——基因对基因学说
    
1.5.1.4 寡糖素介导的诱导抗病性——PG-PGIP模型
    
1.5.1.5 解毒模型介导的抗病性
    1.5.2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识别
    
1.5.2.1 病原菌的无毒基因
    
1.5.2.2 植物抗病性R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可能的识别机制
    
1.5.2.3 寡糖素的分子识别
    1.5.3 植物与病原菌R/Avr识别后的信号传导
    1.5.4 寡糖素介导的抗病性的信号传导
    1.5.5 R/Avr识别介导的防卫相关基因表达
    1.5.6 寡糖素诱导的防卫反应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
    1.5.7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形式
    
1.5.7.1 局部抗性——超敏反应
    
1.5.7.2 系统获得性抗性
    
1.5.7.3 诱导系统性抗性
1.6 植物抗黄萎病的机理
    1.6.1 固有的组织结构抗病性
    1.6.2 诱发的组织结构抗病性
    1.6.3 次生物质介导的抗黄萎病性
    
1.6.3.1 植保素
    
1.6.3.2 高含单宁
    
1.6.3.3 苯酚及类似物
    
1.6.3.4 黄酮类物质
    1.6.4 蛋白水平介导的抗黄萎病性
    
1.6.4.1 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
    
1.6.4.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1.6.4.3 苯丙氨酸解氨酶
    
1.6.4.4 过氧化物酶
    
1.6.4.5 超氧化物歧化酶
    
1.6.4.6 凝集素
    
1.6.4.7 酯酶
    1.6.5 其它抗黄萎病相关因子
    
1.6.5.1 丙氨酸等氨基酸
    
1.6.5.2 可溶糖
1.7 植物抗黄萎病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进展
    1.7.1 能引发植物抗黄萎病的激发子
    1.7.2 植物抗黄萎病R基因研究进展
    1.7.3 超敏反应
    1.7.4 系统获得性抗性
    1.7.5 诱导系统性抗性
    1.7.6 防卫相关基因介导的植物抗黄萎病性研究
    
1.7.6.1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
    
1.7.6.2 植保素合成有关的基因
    
1.7.6.3 PR-10蛋白
    
1.7.6.4 活性氧(AOS)相关基因
    
1.7.6.5 防卫素 第二章 海岛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Gbpgip的克隆
2.1 引言
    2.1.1 植物PGIP蛋白作为一种类受体蛋白在抗病性中的重要作用
    2.1.2 克隆海岛棉PGIP基因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2 材料与试剂
    2.2.1 植物材料
    2.2.2 菌株
    2.2.3 仪器和设备
    2.2.4 试剂盒及购买的试剂
    2.2.5 自配的主要标准试剂
    2.2.6 自配的其它试剂
2.3 方法与步骤
    2.3.1 海岛棉比马90幼苗的准备
    2.3.2 大丽轮枝菌接种比马90幼苗的诱导处理
    2.3.3 诱导处理后比马90幼苗RNA的抽提
    2.3.4 比马90幼苗总DNA的提取
    2.3.5 大丽轮枝菌诱导的比马90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2.3.5.1 总mRNA的纯化
    
2.3.5.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3.5.3 cDNA的LD-PCR扩增
    
2.3.5.4 cDNA的蛋白酶消化
    
2.3.5.5 cDNA的SfiⅠ酶切消化
    
2.3.5.6 cDNA的分级
    
2.3.5.7 全长cDNA的沉淀
    
2.3.5.8 全长cDNA与λ载体的连接
    
2.3.5.9 重组λ载体的包装
    
2.3.5.10 大丽轮枝菌诱导的比马90全长cDNA文库的滴度检测
    2.3.6 比马90pgip基因569bp“保守区”的扩增
    2.3.7 文库筛选
    
2.3.7.1 铺制文库重组λ噬菌斑平板
    
2.3.7.2 文库重组λ噬菌斑转膜
    
2.3.7.3 探针标记
    
2.3.7.4 尼龙膜的杂交
    
2.3.7.5 洗膜、曝光和X光片冲洗
    
2.3.7.6 挑取杂交阳性的噬菌斑和文库的洗脱与保存
    
2.3.7.7 噬菌斑的二次杂交筛选
    
2.3.7.8 将λTriplEx2克隆子转化为pTriplEx2质粒
    2.3.8 与Gbpgip全长cDNA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中内含子的检测
    2.3.9 Gbpgip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5’ walking
    
2.3.9.1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2.3.9.2 比马90基因组DNA的限制性酶切
    
2.3.9.3 基因组DNA酶切产物的柱层析纯化
    
2.3.9.4 EcoRⅠ和HindⅢ酶切产物的末端钝化
    
2.3.9.5 基因组DNA酶切产物与GenomeWalker Adaptor的连接
    
2.3.9.6 5’ walking的PCR一扩反应
    
2.3.9.7 5’ walking的PCR巢式扩增
    2.3.10 Gbpgip基因终止子序列的克隆——3’ walking
    
2.3.10.1 3’ walking的PCR一扩反应
    
2.3.10.2 3’ walking的PCR巢式扩增
    2.3.11 含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的Gbpgip全长基因的扩增
    2.3.12 Southern blot分析
    
2.3.12.1 探针的制备
    
2.3.12.2 比马90基因组DNA的限制性酶切消化
    
2.3.12.3 Southern凝胶电泳
    
2.3.12.4 Southern凝胶转膜和固定
    
2.3.12.5 探针与尼龙膜的Southern杂交和检测
    2.3.13 Northern blot分析
    
2.3.13.1 探针的制备
    
2.3.13.2 配制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
    
2.3.13.3 RNA变性样品的制备和电泳
    
2.3.13.4 Northern凝胶转膜、固定和杂交检测
    2.3.14 亚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4.1 凝胶电泳
    
2.3.14.2 凝胶电泳条带或酶切产物的柱层析回收
    
2.3.14.3 DH5α感受态的制备
    
2.3.14.4 DNA回收片断与pGEM-T Easy Vector载体的连接
    
2.3.14.5 DNA与pGEM-T Easy Vector的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
    
2.3.14.6 转化重组载体后的DH5α单菌落培养和质粒的提取
    
2.3.14.7 引物合成、转化重组子的鉴定、测序和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丽轮枝菌诱导的比马90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结果
    2.4.2 比马90pgip基因“保守区”569bp的扩增
    2.4.3 Gbpgip全长cDNA的克隆结果
    2.4.4 Gpgip全长cDN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4.4.1 Gbpgip全长cDNA的结构分析
    
2.4.4.2 Gbpgip全长cDNA与已知植物pgip基因的同源性
    2.4.5 推导的GbPGIP蛋白的分析
    
2.4.5.1 GbPGIP蛋白的基本参数
    
2.4.5.2 GbPGIP蛋白已知植物PGIP蛋白的同源性
    
2.4.5.3 GbPGIP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2.4.5.4 GbPGIP蛋白的保守区域搜索和结构域预测
    
2.4.5.5 GbPGIP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2.4.6 含启动子与终止子序列的Gbpgip全长基因组序列的克隆结果
    
2.4.6.1 与Gbpgip全长cDNA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中内含子的检测结果
    
2.4.6.2 Gbpgip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2.4.6.3 Gbpgip终止子序列的克隆
    
2.4.6.4 含启动子与终止子序列的Gbpgip全长基因序列的扩增
    2.4.7 Gbpgip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分析
    
2.4.7.1 Gbpgip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基因结构分析和同源性分析
    
2.4.7.2 Gbpgip基因的核心启动子预测
    
2.4.7.3 Gbpgip基因上游调控区预测的与启动子基本活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2.4.7.4 Gbpgip基因上游调控区预测的与抗病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2.4.7.5 Gbpgip基因上游调控区预测的与温度胁迫相关的的顺式作用元件
    
2.4.7.6 Gbpgip基因上游调控区预测的与光应答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2.4.7.7 Gbpgip基因上游调控区预测的与胚乳、根系等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及未知功能元件
    2.4.8 Gbpgip基因终止子区序列的分析
    2.4.9 Gbpgip的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
    2.4.10 Gbpgip转录本的组织表达特性和大丽轮枝菌诱导下的表达情况 第三章 类番茄茄抗大丽轮枝菌受体蛋白基因SlVe1和SlVe2的克隆
3.1 引言
    3.1.1 克隆植物抗黄萎病受体蛋白基因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1.2 克隆类番茄茄抗大丽轮枝菌受体蛋白基因的立题依据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菌株
    3.2.3 仪器和设备
    3.2.4 试剂盒及购买的试剂
    3.2.5 自配的主要标准试剂
    3.2.6 自配的其它试剂
3.3 方法与步骤
    3.3.1 类番茄茄幼苗的准备
    3.3.2 类番茄茄幼苗的大丽轮枝菌接种处理
    3.3.3 RNA抽提
    3.3.4 DNA的提取
    3.3.5 大丽轮枝菌诱导的类番茄茄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3.3.6 类番茄茄中Ve同源基因保守区片断的扩增
    3.3.7 SlVe1主要编码区2.9kb片断的扩增
    3.3.8 SlVe1 3’ cDNA末端的扩增
    3.3.9 SlVe1 5’ cDNA末端的扩增
    3.3.10 SlVe1 cDNA全长的扩增
    3.3.11 SlVe1-685bp片断探针的放射性标记
    3.3.12 大丽轮枝菌诱导的类番茄茄全长cDNA文库的筛选
    3.3.13 SlVe1和SlVe2与cDNA全长对应的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3.3.14 Southern blot分析
    3.3.15 Northern blot分析
    3.3.16 亚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类番茄茄中Ve同源基因保守区片断及SlVe1主体编码区2.9kb片断的扩增
    3.4.2 SlVe1的3’ cDNA末端扩增
    3.4.3 SlVe1的5’ cDNA末端扩增
    3.4.4 SlVe1全长cDNA的扩增
    3.4.5 SlVe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分析
    3.4.6 SlVe1基因所编码蛋白的分析
    3.4.7 从大丽轮枝菌诱导的类番茄茄全长cDNA文库筛选SlVe2全cDNA序列的结果
    3.4.8 SlVe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分析
    3.4.9 SlVe2基因所编码蛋白的分析
    3.4.10 与SlVe1和SlVe2全长cDNA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中内含子的检测
    3.4.11 SlVe1和SlVe2基因的Southern blot分析
    3.4.12 SlVe1和SlVe2基因的Northern blot分析 第四章 文殊兰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Caa的克隆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
    4.2.3 仪器和设备
    4.2.4 试剂盒及购买的试剂
    4.2.5 自配的主要标准试剂
    4.2.6 自配的其它试剂
4.3 方法与步骤
    4.3.1 RNA抽提和DNA抽提
    4.3.2 Caa的3’ RACE
    
4.3.2.1 Caa的3’ RACE的反转录
    
4.3.2.2 Caa的3’ RACE的PCR扩增
    4.3.3 Caa的5’ RACE
    
4.3.3.1 Caa5’ RACE的反转录
    
4.3.3.2 层析柱纯化Caa5’ RACE的反转录产物
    
4.3.3.3 Caa5’ RACE的cDNA加尾(3’加C
    
4.3.3.4 Caa5’ RACE的PCR一扩
    
4.3.3.5 Caa5’ RACE的PCR巢式扩增
    4.3.4 Caa全长cDNA的PCR扩增和末端加A
    4.3.5 Caa基因的Southern blot分析
    
4.3.5.1 探针的制备
    
4.3.5.2 文殊兰基因组DNA的酶切消化
    
4.3.5.3 Caa Southern杂交的电泳
    
4.3.5.4 Caa Southern杂交的转膜和固定
    
4.3.5.5 探针与尼龙膜的Southern杂交和检测
    4.3.6 Caa基因的Northern blot分析
    4.3.7 对应于文殊兰凝集素基因全长cDNA的基因组序列中内含子的检测
    4.3.8 亚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aa cDNA的3’末端扩增结果
    4.4.2 Caa cDNA的5’末端扩增结果
    4.4.3 文殊兰凝集基因全长cDNA的扩增结果
    4.4.4 文殊兰凝集基因全长cDNA的分析
    
4.4.4.1 文殊兰凝集基因全长cDNA的基因结构
    
4.4.4.2 文殊兰凝集基因全长cDNA的同源性分析
    4.4.5 推断的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性质分析
    
4.4.5.1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基本参数
    
4.4.5.2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4.4.5.3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4.4.5.4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保守域预测
    
4.4.5.5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4.4.5.6 文殊兰凝集素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
    4.4.6 文殊兰凝集素基因的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
    4.4.7 文殊兰凝集素基因的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
    4.4.8 对应于文殊兰凝集素基因全长cDNA的基因组序列中内含子的检测结果 第五章 Gbpgip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进展
5.1 引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和质粒
    5.2.3 仪器和设备
    5.2.4 试剂盒及购买的试剂
    5.2.5 自配的主要试剂
    5.2.6 植物培养基
5.3 方法与步骤
    5.3.1 中间载体pCAMBI2301G的构建
    
5.3.1.1 抽提pCAMBI2301质粒和pBI121质粒
    
5.3.1.2 从pBI121质粒上切下并回收gus表达盒
    
5.3.1.3 pCAMBIA2301质粒用EcoRⅠ和HindⅢ从其多克隆位点处开环
    
5.3.1.4 开环的pCAMBIA2301与gus盒的连接
    5.3.2 带相应粘性末端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片断的扩增
    
5.3.2.1 带XmaⅠ/SacⅠ粘性末端的Gbpgip全长cDNA片断的扩增
    
5.3.2.2 带XmaⅠ/SacⅠ粘性末端的SlVe1全长cDNA片断的扩增
    
5.3.2.3 带BamHⅠ/SacⅠ粘性末端的SlVe2全长cDNA片断的扩增
    
5.3.2.4 带BamHⅠ/SacⅠ粘性末端的Caa全长cDNA片断的扩增
    5.3.3 目的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P、pSL1、pSL2和pCAA的构建和农杆菌的转化
    
5.3.3.1 从pGEM-T Easy Vector上切下目的基因
    
5.3.3.2 从平台载体pCAMBIA2301G上切下gus基因并回收载体骨架
    
5.3.3.3 切下gus基因后的pCAMBIA2301G载体骨架与目的基因片断的连接
    
5.3.3.4 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5.3.3.5 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5.3.4 Gbpgip全长cDNA采用叶盘法转化烟草
    
5.3.4.1 农杆菌的培养
    
5.3.4.2 共培养
    
5.3.4.3 诱导不定芽
    
5.3.4.4 诱导生根
    
5.3.4.5 再生植株的移栽
    5.3.5 再生植株的检测
    
5.3.5.1 再生植物抗卡性能的检测
    
5.3.5.2 SDS小量法抽提植物总DNA
    
5.3.5.3 抗卡性呈阳性的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5.3.5.4 PCR阳性植株的接菌鉴定
5.4 试验结果
    5.4.1 中间载体pCAMBIA2301G的构建
    5.4.2 带相应粘性末端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片断的扩增
    5.4.3 目的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P、pSL1、pSL2和pCAA的构建
    5.4.4 Gbpgip全长cDNA转化烟草的结果
    
5.4.4.1 再生苗的获得
    
5.4.4.2 再生苗的抗卡性检测结果
    
5.4.4.3 抗卡性植株的PCR检测
    
5.4.4.4 PCR阳性植株的接菌鉴定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6.1.1 率先从锦葵目植物中克隆获得第一个编码抗病相关受体类蛋白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Gbpgip
    6.1.2 成功克隆了海岛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Gbpgip的启动子区、终止子区和全长基因组序列
    6.1.3 成功从类番茄茄中克隆获得抗大丽轮枝菌受体蛋白基因成员SlVe1的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6.1.4 成功从类番茄茄中克隆获得抗大丽轮枝菌受体蛋白基因成员SlVe2的全长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6.1.5 成功从文殊兰中克隆获得一个新的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Caa
    6.1.6 成功构建了Gbpgip、SlVe1、SlVe2和Caa等基因全长cDNA的植物表达载体pGBP、pSL1、pSL2和pCAA
    6.1.7 Gbpgip全长cDNA采用农杆菌法转化烟草获得一批抗卡性强和PCR阳性的再生植株,同时经人工接种大丽轮枝菌鉴定初步表明抗病性得到加强
6.2 讨论
    6.2.1 Gbpgip基因的启动子结构特点、mRNA表达特征和植物遗传转化功能验证结果,符合其编码一种类受体蛋白并介防卫反应信号传导、同时又具有抑制病原菌致病因子PG酶的活性的功能模型
    6.2.2 关于植物Ve基因家族系统发生学的一些认识
    6.2.3 SlVe1和SlVe2的低丰度表达特点反应了其编码产物作为抗病基因的膜结合受体蛋白的数量受到整个细胞信号网络的匹配性限制
    6.2.4 Caa基因的组成性表达的特点和同源性特征揭示该基因编码一种介导预存防卫的基因
    6.2.5 关于Gbpgip转化烟草的功能验证 参考文献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参加研究的课题 致谢

四、葡萄生理障碍及防止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D]. 吴忠红. 石河子大学, 2021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5]哈尔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D]. 于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7]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8]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 李坤. 沈阳农业大学, 2010(08)
  • [9]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柴友荣. 西南农业大学, 2003(02)
  • [10]滋养细胞疾病[J]. 王伊洵,杨秀玉.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08)


兰州百合论文 江豚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葡萄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上一篇:浅谈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分配
下一篇:多种教学方式同时使用,改变QBASIC语言单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