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浩欣[1](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斑块处纤维帽变薄而破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卒心痛”范畴。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患者最为多见的两种证型,而血瘀是这两种证型的共性病理特征。相较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ACS具有起病急、炎症反应剧烈、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研究炎症因子在ACS急性期的变化有助于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病理特征深入了解,为病证结合诊治冠心病提供新视角。本研究通过比较ACS血瘀证不同类型(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影响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炎症因子,为规范化辨证ACS气病血瘀证提供循证证据。目的:观察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两组证型ACS患者的心功能、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共纳入244例患者,包括气虚血瘀证ACS患者为112例,气滞血瘀证ACS患者为1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及炎症相关因子 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的血清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冠脉Gensini评分。对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化验指标、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冠脉病变特点、冠脉Gensini评分及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冠脉Gensini评分与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中风史、肝肾功能、LVEF、LVEDd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pro-BNP、cTnT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患者(P<0.05)。2.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计分更高、口唇及齿龈暗、舌下脉络曲张两种征候计分更低(P<0.05),而血瘀证计分、冠脉血管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AC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 六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两种证型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s-CRP的血清水平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r=-0.206,P=0.033),ICAM-1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Dd呈正相关(r=0.278,P=0.009);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各个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5.对ACS患者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气滞血瘀证组患者中,冠脉Gensini分数与IL-6的血清水平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292,P=0.001),而与其他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更重、口唇及齿龈暗的程度和舌下脉络曲张程度较轻,这三种症候可能有助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进行诊断和鉴别;2.在AC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更明显、炎症反应程度更重,以Hs-CRP升高为主;3.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即随着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吕小茹[2](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化验指标等),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18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的心绞痛分级标准进行心绞痛分级,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分布:心绞痛2级>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心绞痛4级。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人数为207例,饮酒人数19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1.8%和58.8%,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吸烟、饮酒人数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超重人数最多,为164例(49.0%),肥胖人数为68例(20.3%),不同心绞痛分级间肥胖人数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共261例(77.9%),合并患有糖尿病共154例(46.0%),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心绞痛分级间高血压分级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平均年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均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6不同心绞痛分级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左心射血分数大小、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分级与肌酐、尿素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射血分数呈负相关。7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人群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8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9各中医证型间心绞痛2级、心绞痛4级、冠脉三支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冠脉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2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绞痛4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阳气虚衰证;冠脉三支病变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10各中医证型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阳气虚衰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各中医证型间左室舒末内径大小与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室间隔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末内径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组,射血分数最小的为阳气虚衰证组。研究结论1吸烟史、饮酒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影响稳定性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发病人数与绝经期有关,女性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大小及左心射血分数、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为影响心绞痛分级的因素,可加重心绞痛分级程度。4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为稳定性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因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5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6冠心病发展早期,病变以痰浊、气滞、血瘀等实邪为主,冠心病发展晚期,病变以痰浊、阳虚、气虚等为主,痰浊贯穿于冠心病全程,且冠心病的发展是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的过程。7痰阻心脉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高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脂及肾功能相关情况。8气虚血瘀证组的左室舒末内径大小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病变程度。
赵宇浩[3](2021)在《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围绕中医证候学在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探讨ACS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布规律,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2.探讨以GRACE评分为代表的ACS预后风险评估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时客观临床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寻找密切影响ACS危险程度的因素,提示不同中医证候与ACS风险潜在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271例,采集常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程度、预后风险评估、中医辨证分型等信息,填写病例报告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CS传统临床分类与血脂异常(LDL-C和TC)及其病史、炎症指标(hs-CRP、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等)、Fib和心功能密切相关(P<0.001),与高血压病史、BMI、心率等关系一般(P<0.05),与具体吸烟数量、是否戒烟、糖尿病病史、HDL、胱抑素C等关系不大(P>0.05)。2.AC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单一病机中:气虚证(66.9%)>阴虚证(58.7%)>痰浊证(48.0%)>血瘀证(39.8%)>气滞证(24.9%)>阳虚证(8.2%)>寒凝证(0.7%);复合证型中:气阴两虚证(32.0%)>痰浊内阻证(24.9%)>气虚血瘀证(15.6%)>气滞血瘀证(13.8%)>心肾阴虚证(7.4%)>心血瘀阻证(3.7%)>心肾阳虚证(2.6%)。3.年龄、血压、BMI、心功能、炎症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胱抑素-C和冠脉病变程度等与GRACE评分显着相关(P<0.01);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程度一般(P<0.05),其中吸烟、糖化血红蛋白主要与死亡风险相关(P<0.01),血脂异常病史、LDL-C主要与死亡/心梗联合风险有关(P<0.05)。4.院内、6月死亡或死亡/心梗联合风险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而吸烟主要影响死亡风险,LDL-C主要对心梗风险具有影响;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联合风险、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室壁运动异常和Fib是院内和6月风险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心肾功能(LVEF、Cys-C)更能预测长期风险。5.气滞、血瘀、气虚、阳虚可作为区分GRACE危险等级的依据,其中气滞、气虚提示中低风险,阳虚提示高风险,血瘀提示较高风险;复合证型与BMI及其分型、吸烟史、WBC、肌酐、尿酸关系较为密切(P<0.05),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高(P<0.05),心肾阳虚证在院内死亡、6月死亡、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中均为最高,提示部分证候对评估ACS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存在价值。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与中医辨证存在相关性,其中阳虚、血瘀证提示高风险,气滞、气虚证提示风险较低;心肾阳虚是预测院内、6月和3年死亡风险的重要证型。可以此为契机提高ACS早期潜在高危人群的识别。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部分临床因素相关,提示中医辨证具有潜在的客观基础。
白雪[4](2020)在《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收集研究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并试图探讨其相关性,进而为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和决策提供线索和依据,以期为大范围的开展女性冠心病的无创筛查以及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女性冠心病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天津市南开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行冠脉造影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共1086例有效病历。选取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82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65例作为男性CHD组(n=465),女性364例作为女性CHD组(n=364);同期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女性患者257例作为对照组,即女性非CHD组(n=257)。根据完整病历对患者一般情况、冠脉病变特点、中医证型、危险因素(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女性CHD组与女性非CHD组相比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否绝经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女性CHD组与男性CHD组相比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中医证型两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吸烟:男性CHD组>女性CHD组。两组中医证型中:女性CHD组: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每证型间比较: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冠脉病变支数:女性CHD组:单支158例(43.4%)>三支127例(34.9%)>双支79例(21.7%)男性CHD组:三支198例(42.6%)>双支140例(30.1%)>单支127例(27.3%)。两组间:单支: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双支、三支: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冠脉病变部位中:女性CHD组:LAD319例(87.6%)>RCA例196(53.8%)>LCX例176(48.4%)>LM例16(4.4%);男性CHD组:LAD例420(90.3%)>RCA例291(62.6%)>LCX例281(60.4%)>LM例35(7.5%)。其中LCX:女性CHD组<男性CHD组;RCA: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比较,女性低于男性,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对女性Gensini评分与证型间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痰浊内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内阻证与其他证型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白细胞、NEUT%、LYMPH%、MONO%、EO%、BASO%、RDW-CV、PDW、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BUN、肌酐、UA、空腹血糖、血钾、谷草转氨酶、LDH、PT、PT-INR、TG、总胆固醇、HDL、LDL、C反应蛋白指标在女性CHD与女性非CHD患者之间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以上指标MONO%、EO%、RDW-CV、PDW、BUN、肌酐、UA、空腹血糖、TG、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指标在女性CHD与男性CHD以及女性非CHD患者之间同时存在统计学差异。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绝经、PDW、肌酐、空腹血糖、TG、TC、C反应蛋白与女性CHD患者存在正相关,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年龄、血糖、TG、TC在女性CHD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0.女性CHD组年龄在指标上显示出心肾阳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其中年龄水平心肾阳虚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寒凝心脉证与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与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1.女性CHD组空腹血糖在指标上显示出心肾阴虚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心血瘀阻证;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心肾阴虚证最高,心血瘀阻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与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阳虚证与心血瘀阻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2.女性CHD组TG在指标上显示出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其中TG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与心肾阳虚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13.女性CHD组总胆固醇在指标上显示出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其中总胆固醇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痰浊闭阻证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否绝经可能是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均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吸烟:男性CHD组>女性CHD组。2.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女性CHD组<男性CHD组;3.两组冠脉病变支数存在差异,其中:女性:单支>三支>双支;男性:三支>双支>单支;两组冠脉病变部均LAD>RCA>LCX>LM;女性患者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总体低于男性,女性患者不同证型间Gensini评分:痰浊内阻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内阻证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绝经、PDW、肌酐、空腹血糖、TG、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可能是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特有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指标可能对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水平心肾阳虚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心肾阳虚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心肾阴虚证最高,心血瘀阻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心肾阴虚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女性冠心病患者TG、总胆固醇水平痰浊闭阻证最高,寒凝心脉证最低,可能对中医辨证与痰浊闭阻证存在客观参考意义。
张暄尧[5](2020)在《冠心病毒证与炎症因子、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冠心病“因毒致病”理论指导下,分析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与毒证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冠心病毒证相关的理化指标,为其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30日因胸痛待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后,依据纳排标准纳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467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余87例冠脉造影结果提示非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参考《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分为冠心病毒证组与冠心病非毒证组。通过HIS系统和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实验室指标如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HOL/HDL-C、TG/HDL-C、APO-B/APO-A1 等指标。运用SPSS21.0软件包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炎症因子、血脂水平上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寻冠心病毒证可能的辨证指标。结果(1)冠心病组NEUT显着高于对照组,NLR、CHOL、HDL-C、LDL-C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毒证组NEUT、Hs-CRP、LP(a)显着高于对照组,CHOL、HDL-C、APO-A1显着低于对照组;冠心病毒证组HDL-C、APO-A1显着低于冠心病非毒证组,NEUT、Hs-CRP、LP(a)、CHOL/HDL-C、TG/HDL-C、APO-B/APO-A1显着高于冠心病非毒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毒证Logistic模型能正确分类71.1%的研究对象,敏感度为60.9%,特异度为81.7%,阳性预测值77.5%,阴性预测值66.9%。在模型纳入的变量中,NEUT、Hs-CRP、LP(a)3项变量与冠心病毒证有显着相关性。结论(1)冠心病毒证患者的HDL-C、APO-A1水平显着低于非毒证组与对照组;(2)冠心病毒证与 CHOL/HDL-C、TG/HDL-C、APO-B/APO-A1 3 项指标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冠心病毒证患者NEUT、Hs-CRP、LP(a)水平高于冠心病非毒证患者,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辨别冠心病毒证的客观指标。
张辛欣[6](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索文献确立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据此构建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Nomogram模型,用以估测ACS发病风险概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系统收集ACS中医常见证型及主症,对ACS常见中医证型的症状之间进行关联规则评价,确定每种证型的常见主症,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方法:通过中英文网络数据库查找2000年01月-2019年12月中与ACS发病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影响ACS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IBM SPSS 22.0及Graph Pad prism8.0软件,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确定ACS发生的高危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指标的准确性,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文献查阅收集的方式,整理自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ACS中医医案文献,对证型、症状归纳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常见证型-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现各证型的频率高者前10位中医症状,总结ACS高频证型的主要症状。结果:文献统计结果显示ACS组210例,非ACS组14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hs-CRP、Hcy、Fib、尿酸、RDW、心率指标水平高于非ACS组,两组在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OR(优势比,odds ratio)=1.214,95%CI(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962-1.088)}、Hcy水平升高(OR=1.254,95%CI:1.150-1.368)、Fib增大(OR=2.494,95%CI:1.719-3.602)、尿酸升高(OR=1.016,95%CI:1.006-1.025)、RDW升高(OR=1.659,95%CI:1.203-2.288)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ROC曲线显示,5项指标联合预测准确性最高(AUC:0.948,P<0.05),根据最大约登指数求得各指标临界值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运用R软件初步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模型,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949((P<0.01));按照中医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有效医案200例,涉及证型23种,痰瘀阻滞证共35例(17.6%),构成症状及舌脉33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苔白腻、乏力、气短、舌质暗红为主要症状,舌质暗红与胸痛关联最密切;气虚血瘀证33例(16.6%),构成症状及舌脉42个,胸痛、气短、胸闷、乏力、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气短三者关联度最强;气滞血瘀证25例(12.6%),构成症状及舌脉38个,胸痛、胸闷、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舌质暗红、苔薄白关联度较高,苔薄白和胸痛关联密切;痰浊闭阻证23例(11.6%),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胃脘症状、苔白腻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脉弦滑为关联度较高的一组症状;气阴两虚证21例(10.6%),构成症状及舌脉40个,乏力、苔薄白、胸闷、舌质红、气短为主要症状,胸闷、苔薄白,乏力关联度最高;心阳不振证18例(9.0%),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乏力、苔薄白、畏寒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乏力三者之间关系较紧密。结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是ACS发生的高危因素,ACS回归方程为logit(P)=-19.293+0.182×hs-CRP+0.254×Hcy+0.867×Fib+0.019×尿酸+0.406×RDW,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预警模型,用来预测ACS的风险概率;初步确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常见6种证型,分别为痰瘀阻滞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并根据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归纳总结了每种证型中关联度较强的症状组合,可为临床证型诊断提供参考借鉴。
王钰[7](2020)在《炎症因子及GRACE评分对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RACE)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各因素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探究影响因素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求较早识别NSTE-ACS高危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3家临床研究中心的262例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等;检测血常规、血脂、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等常规理化指标;检测hs-CRP、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在出院后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缺血性胸痛再入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等)的患者作为事件组,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作为非事件组。探讨炎症因子与GRACE评分的线性相关关系,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进入预测方程的自变量,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炎症因子、GRACE评分对患者出院后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1.GRACE评分与hs-CRP、IL-6、IL-10水平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2.年龄、心电图ST段压低在低危组(n=186)和中高危组(n=76)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hs-CRP、IL-6、IL-10水平在事件组(n=54)和非事件组(n=208)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4.435+0.026*(GRACE评分)+0.14(IL-6)-0.033*(IL-10)+0.141(hs-CRP)。5.GRACE评分、IL-6、hs-CRP、IL-10、GRACE评分联合炎症因子(hs-CRP、IL-6、IL-10)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0.874、0.876、0.888、0.921,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667、0.778、0.833、0.957、0.852,特异度分别为0.505、0.947、0.909、0.741、0.952。结论:1.年龄和心电图ST段压低可能影响NSTE-ACS脾虚痰浊证的危险分层。2.GRACE评分、IL-6、hs-CRP可能是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L-10可能是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保护因素。3.GRACE评分联合炎症因子(hs-CRP、IL-6、IL-10)具有较好的评估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1年预后风险的能力。
郭燕[8](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型与Lp-PLA2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参与了脂质代谢及相关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存在高表达。探讨ACS患者中医证型与Lp-PLA2的相关性,为ACS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参考指标。方法:(1)筛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159例为ACS组(其中STEMI患者32例、NSTEMI患者37例、UAP患者90例)、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20例为SCAD组、体检健康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2)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相关病史等基本资料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PLA2浓度。对ACS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冠脉造影检查,获取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3)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ACS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Lp-PLA2水平的差异,探讨ACS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ACS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ACS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ACS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SCAD组[272.81(97.19)ng/ml vs 211.85(46.20)ng/ml,P<0.05]及健康对照组[272.81(97.19)ng/ml vs 157.92(36.52)ng/ml,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STEMI组、NSTEMI组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UAP组[302.58(103.65)ng/ml vs 226.18(113.20)ng/ml,302.58(110.67)ng/ml vs 226.18(113.20)ng/ml,均P<0.05],但STEMI组、NSTEMI组血清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CS中医证型分布以心血瘀阻证居多(占32.70%),其次为痰浊痹阻证(占27.67%),阴寒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阳气虚证较少。STEMI组中,心血瘀阻证居多(占56.25%);NSTEMI组中,痰浊痹阻证居多(占43.24%);UAP组中,气阴两虚证居多(占28.89%)。(3)ACS各中医证型血清Lp-PLA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血清Lp-PLA2在痰浊痹阻、阴寒凝滞两证中水平较高,其次为心血瘀阻证,标实证间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本虚证(均P<0.05)。(4)ACS各中医证型冠脉病变支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以单支病变居多(占51.72%);心血瘀阻证、阴寒凝滞证主要以双支病变居多(依次占48.08%、36.84%);痰浊痹阻证、心阳气虚证主要以多支病变居多(依次占72.73%、46.67%)。两两比较显示,痰浊痹阻证病变支数大于其他证型(均P<0.05),心阳气虚证病变支数大于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均P<0.05)。同时,ACS不同冠脉病变组支数组血清Lp-PLA2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血清Lp-PLA2水平: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210.50(111.80)ng/ml<270.56(93.26)ng/ml<309.89(130.34)ng/ml,均P<0.05]。(5)ACS各中医证型Gensini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阴寒凝滞证、痰浊痹阻证Gensini积分最高,其次为心血瘀阻证、心阳气虚证,而气阴两虚证Gensini积分最低(均P<0.05)。同时,采用三分位数法将ACS组患者按Gensini积分分组,各组血清Lp-PLA2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血清Lp-PLA2水平: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207.08(80.34)ng/ml<289.66(78.65)ng/ml<302.58(78.09)ng/ml,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92,P<0.05)。结论:(1)ACS中医证型以实证多见,其中以心血瘀阻和痰浊痹阻居多。(2)血清Lp-PLA2水平对ACS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对评估ACS患者斑块易损倾向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炎症反应学说提供了佐证。(3)ACS中医证型中,标实证血清Lp-PLA2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异常改变,其炎症反应更为剧烈。阴寒凝滞证、痰浊痹阻证的冠脉病变程度较为严重,可为ACS中医辨证提供参考。
金晓[9](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田晶[10](2020)在《胸痹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血脂、炎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胸痹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血脂、炎症指标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炎症指标表达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探讨三者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胸闷、胸痛或胸部不适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共纳入150例,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将25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Gensini评分=0)患者作为对照组,125例冠脉造影阳性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2)对纳入研究的患者于入院后完善并记录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血脂常规、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测指标。(3)将冠心病组分别按照冠脉Gensini评分、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差异,进而分析胸痹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血脂、炎症指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统计分析结果以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心病患者LDL-c、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C、TG、LDL-c、NLR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按照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其中HDL-c在不同病变组间有明显差异(1.14±0.37 vs 1.12±0.80 vs0.97±0.28,P=0.044),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HDL-c水平呈下降趋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反应蛋白在不同冠脉病变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38、0017、0.008、0.001,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炎症指标水平呈上升趋势。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651,P=0.000)、糖尿病(OR=4.047,P=0.004)、CRP(OR=1.085,P=0.001)、NLR(OR=1.585,P=0.011)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0.180,P=0.016)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4.胸痹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心血瘀阻证(36.8%)>气阴两虚证(19.2%)>气虚血瘀证(17.6%)>痰阻心脉证(15.2%)>气滞血瘀证(11.2%)。5.心血瘀阻证是胸痹的基本中医证型,心血瘀阻证主要分布于Gensini积分>40的重度病变组、且多表现为多支病变;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轻度病变,而这四种证型中冠脉病变支数分布无明显差异。6.通过不同中医证型组对比及两两比较,发现各证型组间Gensini积分有显着差异(P<0.001),其中心血瘀阻证Gensini积分高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阻心脉证(P<0.05)。血脂指标分析显示TC、TG、LDL-c各证型组间无明显差异,HDL-c水平各证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瘀阻证的HDL-c水平低于气虚血瘀证(p<0.05)。炎症指标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NLR各证型组间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各证型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示心血瘀阻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7.通过不同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发现与心血瘀阻证相比,高HDL-c、低Gensini积分更可能是气虚血瘀证;高NE计数、低WBC计数、低NLR值更可能是气滞血瘀证;低NLR值、无糖尿病史更可能是痰阻心脉证。结论:1.胸痹中医证型临床上以心血瘀阻证位居首位,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2.男性、糖尿病、NLR、C反应蛋白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3.胸痹中医证型与血脂、炎症指标及Gensini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胸痹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定量性参考依据。4.心血瘀阻证Gensini评分最高,且多表现为冠脉重度病变、多支病变,是胸痹各中医证型中的危险证型。临床上冠脉重度病变及多支病变、HDL-c值降低、炎症指标升高的患者中医辨证多见血瘀证为主证,故论治时应注重活血化瘀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 |
| 6. 观察指标 |
| 7.数据统计及分析 |
| 结果 |
| 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
| 1.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1.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生化指标比较 |
| 1.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血瘀征候及血瘀严重程度比较 |
| 1.4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冠脉血管病变数量及严重程度比较 |
| 2 经典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 2.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经典炎症因子比较 |
| 2.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心功能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 2.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 3 新型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 3.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中的新型炎症因子比较 |
| 3.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 3.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的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设计 |
| 1 研究对象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心绞痛分级标准 |
|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6 临床资料采集 |
| 7 研究方法 |
| 8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1.1 心绞痛分级与一般情况 |
| 1.2 冠脉病变支数与一般情况 |
| 1.3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
| 1.4 心绞痛分级与BMI分级 |
| 1.5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
| 1.6 冠脉病变支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
| 2 心绞痛分级与相关实验指标 |
| 2.1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
| 2.2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
|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
| 2.4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
| 2.5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
| 2.6 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
| 3 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 |
| 4 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支数 |
| 5 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指标 |
| 5.1 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
| 5.2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
| 5.3 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
| 6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 2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危险因素 |
| 2.1 心绞痛分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 |
| 2.2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 |
|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
| 2.4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
| 2.5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
| 2.6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
| 2.7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
| 3 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 4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 |
| 4.1 各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 |
| 4.2 各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
| 4.3 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
| 4.4 各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
| 结论 |
|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1 风险评估揭示ACS预后 |
| 1.1 ACS临床评估及危险分层 |
| 1.2 风险评分与预后评估模型 |
| 1.3 GRACE评分与GRACE2.0风险计算工具 |
| 2 多重因素伴随ACS病理进展 |
| 2.1 传统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 |
| 2.2 冠脉病变积分量化ACS病理基础 |
| 2.3 ACS预后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
| 3 中医辨证凝聚整体观念 |
| 3.1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的历代发展 |
| 3.2 冠心病/ACS中医辨证的当代研究和国家/行业标准 |
| 3.3 中医辨证与冠脉病变 |
| 3.4 中医辨证与ACS风险评估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和退出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观察指标 |
| 3.2 数据录入 |
| 3.3 统计方法 |
| 3.4 质量控制 |
| 4 研究结果 |
| 4.1 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
| 4.2 GRACE风险评估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
| 4.3 中医辨证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
| 讨论 |
| 1 影响ACS预后的危险因素 |
| 2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点 |
| 3 中医辨证评估ACS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可能性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设计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6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情况比较 |
| 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
| 3 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
| 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 5 女性特有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比较 |
| 讨论 |
| 1 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分析 |
| 2 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
| 3 女性冠心病患者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患者信息采集表 |
|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数据 |
| 2.1 数据来源 |
| 2.2 检索策略 |
| 2.3 数据规范 |
| 3 结果 |
| 3.1 文献时间分布情况 |
| 3.2 文献期刊分布情况 |
| 3.3 研究机构 |
| 3.4 关键词 |
| 4 讨论 |
| 4.1 研究机构分析 |
| 4.2 关键词分析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冠心病毒证与炎症因子、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研究方案 |
| 2.2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
| 3.2 冠心病毒证组与冠心病非毒证组比较 |
| 3.3 冠心病毒证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一般资料与冠心病及冠心病毒证相关性 |
| 4.2 炎症指标与冠心病及冠心病毒证相关性 |
| 4.3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及冠心病毒证相关性 |
| 4.4 研究特色 |
|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引言 |
| 一、ACS预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文献来源 |
| 2.检索方法 |
| 3.纳入标准 |
| 4.剔除标准 |
| 5.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6.质量控制 |
| 7.数据分析方法 |
| (二)统计结果 |
| 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 2.单因素分析 |
| 3.Logistic回归分析 |
| 4.ACS预警模型的建立与ROC曲线分析 |
| 5.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
| 6.DCA分析 |
| 二、ACS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文献来源 |
| 2.检索方法 |
| 3.剔除标准 |
| 4.纳入标准 |
| 5.统一数据标准 |
| (二)统计结果 |
| 1.各证型症状频次统计 |
| 2.证型症状间关联分析 |
| 讨论 |
| 一.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一)一般指标 |
| (二)理化指标 |
| 二、ACS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 |
| 结语 |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二.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研究进展探析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理化指标检测 |
| 3.1 Lp-PLA2 检测 |
| 3.2 冠脉病变支数与Gensini积分评定 |
| 3.3 TG、TC及 LDL检测 |
| 4 研究方法 |
| 4.1 资料收集 |
| 4.2 研究对象分组 |
| 4.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基本资料分析 |
| 2 ACS血清Lp-PLA2 水平与相关指标 |
| 2.1 ACS血清Lp-PLA2 水平变化 |
| 2.2 ACS冠脉病变支数与血清Lp-PLA2 水平的关系 |
| 2.3 ACS Gensini积分与血清Lp-PLA2 水平的关系 |
| 3 ACS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 |
| 3.1 ACS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2 ACS不同中医证型血清Lp-PLA2 水平差异 |
| 3.3 ACS不同中医证型冠脉病变支数差异 |
| 3.4 ACS不同中医证型Gensini积分差异 |
| 讨论 |
| 1 Lp-PLA2与ACS相关研究 |
| 1.1 Lp-PLA2 的生物学特性 |
| 1.2 Lp-PLA2 与动脉斑块的关系 |
| 1.3 Lp-PLA2 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
| 1.4 Lp-PLA2 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
| 1.5 Lp-PLA2 与心血管风险预测 |
| 2 ACS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研究 |
| 2.1 ACS的中医认识 |
| 2.2 AC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 3 ACS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研究 |
| 3.1 ACS中医证型与血清Lp-PLA2 水平 |
| 3.2 ACS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 |
| 4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
|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
|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
|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 1.2.1 胸痹的命名 |
|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
|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
|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
|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
| 2.1 前言 |
| 2.2 临床资料 |
| 2.2.1 研究目的 |
| 2.2.2 研究对象 |
|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3 研究内容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随机方法 |
| 2.4.2 样本量 |
| 2.5 研究方法 |
| 2.5.1 干预措施 |
|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
| 2.5.3 一般资料统计 |
| 2.5.4 疗效评价指标 |
|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2.5.7 观察记录方法 |
| 2.5.8 疗效评定标准 |
| 2.5.9 相关仪器设备 |
|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
| 2.5.11 统计学处理 |
| 2.5.12 伦理监管 |
| 2.6 研究结果 |
| 2.6.1 研究完成概况 |
| 2.6.2 患者一般资料 |
|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
|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
| 2.6.5 疗效指标 |
|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
| 2.7 讨论 |
|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
|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
|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2.7.4 结论 |
|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
| 3.3 研究纳入标准 |
| 3.3.1 研究疾病 |
| 3.3.2 文献类型 |
| 3.3.3 研究技术 |
| 3.3.4 研究指标 |
| 3.3.5 研究内容 |
| 3.4 文献筛选 |
|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
| 3.6 结果 |
| 3.6.1 文献检索结果 |
|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
| 3.7 讨论 |
|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
|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
|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
|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
| 4.1 研究目的 |
| 4.2 研究对象 |
|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
| 4.3 材料与方法 |
|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
| 4.3.2 实验操作 |
| 4.4 结果 |
|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
| 4.4.2 箱线图 |
|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
|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
| 4.4.5 聚类分析 |
|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
| 4.4.7 GO分析 |
|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
|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
| 4.5.1 GO分析 |
| 4.5.2 KEGG pathway分析 |
|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
|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
|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
| 4.7.2 LncRNA功能预测 |
|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
| 4.8 Q-PCR验证分析 |
|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
| 4.8.2 引物设计 |
|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
|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
|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
|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
|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
|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
|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
|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
| 4.10 总结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一般资料与病史采集 |
| 2.2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 3.统计学处理 |
| 结果与分析 |
| 1.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 2.血脂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 3.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组指标对比 |
| 4.冠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
| 5.胸痹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对比 |
| 讨论 |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 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指标 |
| 3 血脂、炎症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 4 血脂、炎症指标与 Gensini 评分 |
| 5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 6 胸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
| 7 胸痹中医证型与血脂、炎症指标 |
| 8 中医证型与 Gensini 评分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