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付兴情,肖佳,王茹,赵荣华,鲍泥满[1](2020)在《阳春砂仁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阳春砂仁种子团、果皮及根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为砂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药效各异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冷冻干燥新鲜阳春砂仁的果实和根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燥种子团、果皮以及根茎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按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挥发性成分中总共分析鉴定了120种组分,包括种子团30种、果皮63种、根茎70种,三者共有成分仅有10种;种子团和果皮中酯类成分百分含量最高,分别为52.5%、42.09%;根茎中的烃类成分含量最高,为39.32%;种子团、果皮和根茎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分别为52.46%、40.35%和18.34%。结论:阳春砂仁种子团、果皮及根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为三者的药效各异性以及根茎和果皮的资源再利用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黄绿[2](2020)在《阳春砂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云南金平县阳春砂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砂仁新型干燥方法、不同成熟度的砂仁活性成分变化、种子团及果皮、根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茎秆及叶的饲用营养成分、姜炙砂仁的工艺优化及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开发砂仁药用、非药用资源,为砂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技术(GC)测定砂仁种子团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优化砂仁的干燥方法;分析冷冻干燥后不同成熟度砂仁、种子团、果皮及根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参照《饲料分析及饲料检测技术》测定砂仁茎秆、叶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采用饲料相对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对其品质进行评价。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法,以姜用量、姜汁量、闷润时间、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外观、挥发油含量、水溶性浸出物、乙酸龙脑酯含量结果为评价指标,加权综合评分,确定最佳姜炙砂仁工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砂仁、姜砂仁、生姜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冷冻干燥阳春砂仁的种子团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为1.81%、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为52.42%,远高于传统烘干法干燥的阳春砂仁种子团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1.42%)以及总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40.35%)。从砂仁的种子团中测得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分别为未成熟组2.50%、近成熟组2.26%、成熟组2.13%,挥发油含量分别为未成熟组4.23%、近成熟组4.03%、成熟组3.84%;三种不同成熟度挥发油中鉴别出39种化学成分,共有成分10种,其中未成熟组、近成熟组、成熟组分别鉴定出18、22、30种化合物。从阳春砂仁种子团、果皮、根茎挥发性成分中总共分析鉴定了120种成分,其中种子团30种、果皮63种、根茎70种,三者共有成分仅有10种;种子团和果皮中酯类成分百分含量最高,分别为52.5%、42.09%;根茎中的烃类成分含量最高为39.32%;种子团、果皮和根茎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分别为52.46%、40.35%和18.34%。砂仁叶中CP含量、EE含量、RFV及GI值大于砂仁茎秆,CF、ADF、NDF含量低于砂仁茎秆。且砂仁叶饲用价值高于常用饲草苜蓿、羊草、稻秸、小麦秸。砂仁茎秆粗纤维及木质素含量较高。经加权综合评分结果可知,姜炙砂仁的最佳炮制工艺为A3B1C1D2,即100 g砂仁加入20 g生姜榨出的10 mL姜汁,闷润2 h后炒15 min;从砂仁、姜炙砂仁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47、56种化学成分;姜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未在砂仁中检出的有20种,其中7种来自姜汁;砂仁姜炙后,原砂仁中消失的成分有12种,但姜炙后砂仁中新增且未在姜汁中检出的化学成分就有14种。结论:冷冻干燥法可最大程度上保留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更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的研究;砂仁成熟度越高,乙酸龙脑酯及挥发油含量越低,但挥发油组分种类增多;阳春砂仁种子团、果皮及根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为三者的药效各异性以及根茎和果皮的资源再利用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砂仁叶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砂仁茎秆可开发为造纸原料;姜炙砂仁的最佳提取炮制工艺为100 g砂仁加入20 g生姜榨出的10 mL姜汁,闷润2 h后炒15 min;姜炙前后砂仁成分含量及种类变化较为复杂,从姜炙中引入的较为明确的成分仅7种占姜砂仁挥发油的0.71%,含量较低,表明姜炙对砂仁挥发油影响有限,姜炙后能增强砂仁温胃止呕作用的物质基础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米文娟[3](2018)在《基于水煎液胃肠道代谢吸收的砂仁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砂仁作为贵重南药和传统大宗药材,其品种混杂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正品砂仁资源短缺,货源供不应求,使砂仁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情况更为严重。目前对砂仁的质量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部位,而对砂仁中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2015版《中国药典》亦规定砂仁“含量测定”项为挥发油总量及单一成分乙酸龙脑酯。但有研究发现,砂仁替代品或混伪品中多为砂仁同属近似种植物,如红壳砂仁、长壳砂仁,化学成分中均含有乙酸龙脑酯,有的乙酸龙脑酯含量亦符合药典标准,所以难以对其判别真伪。因此以单一成分乙酸龙脑酯含量鉴定砂仁“真伪优劣”不仅专属性不强,而且也忽略了砂仁作为中药的用药特点和疗效发挥的整体性。中药砂仁,其常见临床用法为“后下水煎”,其中“水煎”强调了砂仁中可被煎出的非挥发油类成分,已有文献表明,这类成分中的部分化合物存在与砂仁相似的功效且都能够被吸收入血、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水煎液成分进行研究。目前利用体内药物代谢确定中药中的药效成分,并将药效成分与药材质量控制标准有效结合的综合量化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但中药砂仁的体内代谢还未见报道。胃肠道代谢吸收是药物进入体内、产生疗效的第一关口,药物只有被吸收入血,参与血液循环才能产生药理作用。故本实验结合前期文献基础,拟借助胃肠道代谢研究砂仁水煎液中可被吸收的成分,作为对砂仁现有标准完善的考量。[目的与意义]1.本研究拟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法找出砂仁水煎液能被胃肠代谢吸收的成分,结合文献综述,以吸收的成分作为药效成分,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合传统性状数据和标准规定的气相成分含量作相关性分析,以关联度大小来评判所选质控成分的合理性。依据砂仁临床用药特点来研究砂仁的质量标准,有利于对砂仁质量评价的完善。2.中药成分本就复杂,而中药临床用药习惯更揭示中药是以多成分的复杂混合体系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原先以化药质控模式对中药标准进行规范的方法,已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因此2015版《中国药典》也逐渐引入更多药材的“浸出物”测定,这进一步明确中药标准建立的特殊性。本研究借助体内胃肠道代谢实验,为“在中药临床用药实际的前提下研究中药”提供参考。3.本研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找到的成分与传统性状的关联度,拟以与传统性状关联度较大的成分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为如何更好地完善现有的质量标准提供建议。[内容与方法]1.样品的收集整理与基础数据测量;市场收集不同品种来源的砂仁,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对其进行性状描述,初步确定品种;根据优质砂仁“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的描述,测量砂仁百果重、纵径、横径、纵径/横径和电子鼻气味值。2.利用DNA分子鉴定技术确定品种;利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对砂仁种子进行DNA提取,送至生工(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序,使用ContigExpress对测得的序列进行序列分析,获得拼接序列;将拼接序列放入到NCBI中的blast中获得比对结果,确定基原。3.砂仁水煎液高效液相条件的方法确定;4.砂仁水煎液的胃肠消化液代谢考察;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模拟人体消化液,测定水煎液成分分别在胃液0、1、2、4h和肠液0、2、4、6h的峰面积,计算变化率f = Abs(Ai-Ao)/Ai*100%,变化率>10%时表示药物在消化液中不能稳定存在,容易发生代谢和转化。5.以单向在体肠灌流方法,研究水煎液在肠道中的代谢吸收状况;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法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灌流,灌流时间3h,药液灌入开始第45min开始收集药液,每隔15min收集一次药液,对灌流液进行高效液相测定并记录峰面积,计算各成分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6.将存在胃肠道吸收的成分进行13批药材的含量测定,并与目前公认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与传统性状的相关性,以此验证其作为完善砂仁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采购的13批砂仁药材进行高效液相测定,以槲皮昔为对照品,计算药材中槲皮苷含量和C1、C17成分较槲皮苷的相对含量,以这三个成分的含量结合气相含测指标对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各个化学成分与性状的关联度大小。[结果]1.传统性状描述结合DNA分子鉴定手段,最终明确砂仁的品种来源,编号为1、2、7、8、9、10、13 号的砂仁为阳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编号为 3、4、5、6、11、12 号的砂仁为海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2.砂仁水煎液中标定的19个成分分别进行人工胃液4h和人工肠液6h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砂仁水煎液在两种消化液中均能稳定存在,不会发生代谢和转化。3.砂仁中标定的19个成分在大鼠小肠部位均有吸收,但在不同肠段中表现出不同的吸收情况。在十二指肠中表现出强吸收特性的成分有C1、C2、C3、C4、C5、C6、C7、C8、C11、C12、C13、C14、C16、C17、C18、C19 共 16 个成分;C10 在十二指肠中表现为中等吸收特性;而C9和C15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性较差,小于0.03×10-4cm·s-1,可以认为是无吸收。空肠中19个成分的吸收特性为C1、C2、C3、C5、C6、C7、C8、C11、C12、C13、C16、C17这12个成分表现出强吸收性,C4、C14为中等吸收,C9、C10、C15、C18、C19无吸收。回肠中可知这19个成分都能被吸收,除C10成分表现为中等吸收特性,其他成分均为强吸收性。比较3组小肠肠段对砂仁成分的吸收种类由多到少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小肠的三肠段对成分C3、C5、C7、C11、C17的吸收能力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小肠的三肠段对成分C2、C4、C10、C13、C14、C16、C18、C19的吸收能力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小肠的三肠段对成分C1、C8的吸收能力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对C6而言,肠段吸收能力由强到弱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对C12而言,肠段吸收能力由强到弱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而成分C9和C15只在十二指肠段有吸收且为强吸收。综上可知,砂仁水煎液中确实存在着与砂仁性状和功效密切相关的成分,经肠道吸收共筛选出19个目标水溶性成分,结合文献与砂仁传统药效,拟将其作为砂仁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之一,通过标准品确定其中6个成分化学式,分别为C4(儿茶素)、C7(香草酸)、C8(表儿茶素)、C11(虎杖苷)、C13(异槲皮苷)、C14(槲皮苷)。4.对比13批砂仁药材的HPLC谱图可知,阳春砂的图谱峰在45min后与海南砂有明显区别,其中C15、C16、C18、C19这四种成分为阳春砂特有,且这4个成分在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验中均能被吸收,推测阳春砂质量优于海南砂的原因可能是阳春砂中存在着更多的成分种类,并且通过这4类成分可以对阳春砂和海南砂这两个品种进行区分。5.由化学成分与感官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关联度由大到小为:龙脑(r=0.7511)>槲皮苷(r=0.7446)>樟脑(r=0.7107)>柠檬烯(r=0.6817)>C1(r=0.5684)>乙酸龙脑酯(r=0.5398)>C17(r=0.5054)。其中龙脑对性状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槲皮苷、樟脑和柠檬烯,而乙酸龙脑酯与性状的关联度不高,在已测的七个成分中占倒数第二位。[结论]1.本实验经过砂仁内在成分与传统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最终找出了部分水煎液中能够被胃肠吸收且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并且其与性状的关联性大于现有的含量测定指标乙酸龙脑酯。结果表明砂仁水煎液中确实存在着与砂仁性状和功效密切相关的成分,也充分验证了对砂仁水煎液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作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最终只完成部分水煎液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这部分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砂仁质量标准的完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后下”基础上的挥发油成分的完善,可以加入相对含量高、药理作用明确且与传统性状相关性更强的龙脑、樟脑和柠檬烯三个指标;另一方面是“水煎”基础上的非挥发性成分的补充,即本论文中的槲皮苷和C1成分。2.从中药材的临床使用特点指导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运用体内代谢方法研究传统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状况,以能进入人体、产生疗效的成分作为中药材标准建立的依据之一,为现行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刘梦楚[4](2017)在《基于“辨状论质”及气、味数字化的砂仁药材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砂仁作为大宗常用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但目前我国砂仁销售市场较为混乱,市场上存在大量东南亚进口的劣质砂仁,对我国优质、道地砂仁药材的种植及销售造成极大冲击,严重影响砂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基于"辨状论质",将智能感官技术(电子鼻、电子舌)和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相结合,实现砂仁药材气、味的模糊信息数字化,从外观性状、化学指纹图谱、气味特征数值化、应用质谱技术进行的多成分定性分析和药效活性等方面综合评价砂仁药材的质量,同时建立砂仁药材的电子鼻、电子舌快速鉴定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砂仁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依据,以推动砂仁药材的资源开发及品种保护。方法:1.砂仁产地、市场调查与性状鉴别。通过产地采集,市场购买等方式,收集有代表性的进口、国产砂仁药材共22批;采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邀请多名中药鉴定专家对收集到的砂仁进行性状鉴别和等级评定。2.基于化学成分的砂仁质量评价研究。通过测定22批砂仁样品中挥发油、乙酸龙脑酯和槲皮苷等成分的含量,建立砂仁的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等研究,对所收集的砂仁样品进行质量评价。3.基于砂仁药材原粉"气"的比较研究。采用电子鼻及自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分析技术分别从整体香气轮廓和具体香气成分两个方面分析砂仁中的香气物质,采用双标图分析样品-传感器-挥发性化合物三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客观、快速、数字化的砂仁电子鼻分析的质量评价方法。4.基于砂仁水提物"味"的比较研究。采用电子舌分析砂仁水提物并结合统计分析对砂仁样品的"味"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uard TOF-MS/MS)对不同产地砂仁水提物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不同产地砂仁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为阐明砂仁水提物"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5.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水提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比较云南砂仁和缅甸砂仁的水提物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33342染色后置荧光显微镜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特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砂仁水提物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的影响。成果:1.本研究共收集到砂仁药材22批,其中云南阳春砂7批,广东阳春砂4批,缅甸的长序砂仁6批,越南的珠母砂3批,老挝的阳春砂和绿壳砂各1批。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和云南的阳春砂产量和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价格持续走高,但药材市场上销售的砂仁多为东南亚进口砂仁,价格较低。本研究采用性状鉴别法对22批砂仁药材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将各批次砂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砂仁果实卵圆形饱满,表面软毛刺密生,种子团油润软粘,气浓,口尝辛凉感明显,有辛辣感。广东和云南阳春砂均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砂仁果实卵圆形饱满度不够,表面软毛刺较少,种子团油润度较低,有香气,口尝辛凉感较轻。老挝两批引种的阳春砂和绿壳砂为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砂仁果实长圆形果皮硬,毛刺短且少,种子团干瘪,气无,口尝没有辛凉感。缅甸砂仁和越南砂仁均为第三等级。2.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云南和广东产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均比进口砂仁高,道地产区金花坑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7.7±0.2%,而缅甸砂仁中有5批不合格;云南和广东产的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比进口砂仁要高,而缅甸砂仁中有6批含量不合格;各批次砂仁药材间的槲皮苷HPLC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规律性,含量范围在0.0098-0.0682mg/g之间。本研究所建立的砂仁高效薄层指纹图谱能直观看到各批次砂仁在指标成分相对含量上的差异。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一致,将砂仁药材分为3类,其中广东和云南阳春砂的整体化学成分接近,缅甸砂仁和阳春砂仁整体化学成分差别最大。3.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砂仁能较好地被区分,识别指数达到83.90%,国产阳春砂归为一类,进口砂为一类;HS-GC/MS分析共鉴别包含萜烯、酯、醇、酮及烷烃类等70种挥发性化合物,各类成分及其含量在不同来源的砂仁中有明显不同,分类结果与电子鼻分析结果一致;PLS双标图显示传感器S14和S8/S6/S3与萜烯类、酯类和醇类成分的高度相关性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4.电子舌的PCA分析结果显示,电子舌能区分砂仁药材伪品艳山姜,但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砂仁药材区分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技术对不同产区砂仁药材水提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砂仁药材能被正确区分开,分类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砂仁药材在地区间的差异性,共获得26种差异性成分,初步推断出其中11种差异化合物,包括叶枝衫香豆素,染料木苷,(1R S.5S)-6-oxa-3-azabicyclo[3.1.0]hexane-2-carboxylic acid,1,6-脱水-β-D-葡萄糖,香草酸-1-β-D葡萄糖酯苷,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异槲皮苷,槲皮苷,3,5-Di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3’,4’-dihydroxyphenyl)heptane。5.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的水提物均能抑制SGC-7901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浓度依赖性,MTT法、Hoechst33342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结果都显示云南阳春砂水提物对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缅甸砂仁水提物的强,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提示云南砂仁水提物将SGC-7901细胞阻滞于G2/M期,而缅甸砂仁水提物则阻滞于S期。结论:本研究基于"辨状论质",围绕砂仁药材的性状、气味和滋味等三个方面,采用智能感观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并结合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整体质量评价,并对优选得到的云南阳春砂和品质较差的进口缅甸砂仁进行了药效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优质的砂仁药材果实外观呈卵圆形,顶端有果柄连接,表面棕褐色,有不明显的三棱,密布呈圆形的软毛刺,气味香浓,口尝甘、辛、酸、苦、咸五味俱全,有辛凉感,微苦。本研究采用的电子鼻提取砂仁药材香气的特征参数,建立品质与嗅觉信息之间耦合的关系,使砂仁的香气信息实现了数字化,使传统性状鉴别经验科学化和客观化。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阳春砂与广东道地药材阳春砂在感官性状、整体化学成分上无明显差异,品质极为接近,而进口砂仁价格虽然价格便宜但在外观性状、整体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均与阳春砂相差甚远。近年来云南省在砂仁种植上的管理日渐规范化,加上地理环境的种植优势,云南地区的砂仁产量大,价格适中,本论文为推动云南省砂仁药材的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陆山红,赵荣华,幺晨,陈晓顺,韩明暖,俞捷[5](2016)在《砂仁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砂仁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药效,常用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砂仁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加。本文主要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三个方面介绍了砂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砂仁在消化系统、镇痛抗炎及代谢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将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展望。
胡佳佳,徐建区,陈轩辉,何国振[6](2015)在《海南砂种子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海南砂种子的最佳贮藏条件,分别研究了沙磨、赤霉素(GA3)处理、贮藏条件、贮藏时间对海南砂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当年采收的海南砂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沙磨、GA3处理,并将种子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贮藏,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统计萌发率。研究结果表明:沙磨处理并不能显着提高海南砂种子的萌发率,但可促进GA3进入种子内部并发挥作用;GA3对海南砂种子萌发具有浓度效应,且80μmol/L GA3处理8 h效果较好,浓度过高则表现出抑制作用;阴室贮藏是海南砂种子的最佳贮藏方式,有利于种子后熟,最高萌发率可高至(97.78±3.84)%,最佳贮藏时间为8个月。该试验获得了海南砂种子的最佳贮藏条件,为推广海南砂播种育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锐培,许善雄,陈蔚,赖小平,何国振[7](2014)在《海南砂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海南砂的产量,研究了其小花数目、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落果率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以及海南砂花粉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活力。结果表明,海南砂每个花序有7.28(±0.83)朵小花;小花的花期为1.5 d;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在花朵刚刚开放时达83.6%,开花12 h后降为21.0%,24 h后降为11.4%;柱头和花粉在花朵开放6 h内都具极强可授性,寿命维持24 h,比花粉寿命长12 h以上;人工授粉率和自然授粉率分别为64.10(±29.80)%和17.55(±15.49)%、落果率为20.65(±31.39)%和11.11(±32.34)%。高湿度条件下贮藏花粉12 h后活力降为0.6%,而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贮藏花粉12 h的活力为23.4%,表明低温更有利于海南砂花粉贮藏。
于安民[8](2014)在《基于RNA-Seq的阳春砂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和萜类代谢的研究》文中认为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是中药砂仁的主要来源植物,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之功能。砂仁作为我国传统常用药材,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栽培面积小、产量低,严重地制约了药源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1目的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阳春砂进行转录组测序,以获得该物种的参考序列。通过对幼果、成熟中期果实和成熟末期果实进行RNA-Seq表达谱测序,分析3个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建立基因表达量与糖含量、糖代谢酶活性以及挥发性萜类含量之间的联系。初步探索限制阳春砂果实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因素。2方法2.1阳春砂转录组测序及数据挖掘分别提取阳春砂全植株(花除外)的RNA,等量混合后构建cDNA文库,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SOAPdenovo分析软件对获得的高质量序列进行从头组装,得到unigene序列。通过与公共数据库Nr、Swiss-Prot、KEGG和COG比对,进行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获得注释的unigenes预测蛋白质编码序列(CDS, Coding Sequence)和简单重复序列(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对阳春砂转录组中糖和萜类代谢的KEGG通路进行深入分析。通过MEGA软件构建分子进化树,对萜类合成途径中的3个关键酶基因HMGR(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DXR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1-去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和DXS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1-去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多个unigenes进行分类。通过PSI-BLAST对部分未在KEGG代谢通路中注释到的单萜、倍半萜合酶基因进行蛋白质同源比对。2.2阳春砂不同发育期果实的表达谱分析及糖和萜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对3个不同发育时期(幼果期、成熟中期、成熟末期)的果实进行RNA-Seq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表达趋势分析。重点分析与糖代谢、萜类代谢以及转录因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提取阳春砂果实不同发育期、不同部位(果皮和种子团)总RNA,反转录为cDNA。选择糖和萜类代谢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unigenes作为目的基因,设计并合成引物,qPCR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并结合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2.3不同发育时期阳春砂果实糖及萜类代谢研究将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团,分别用乙醇、酶提取缓冲液提取可溶性糖和粗酶,HPLC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石油醚微波萃取法提取挥发性萜类,通过GC/MS测定挥发性萜类的含量。3结果3.1阳春砂转录组数据挖掘通过高通量RNA-Seq测序获得了阳春砂全转录本信息,共得到144,020个unigenes序列。对unigenes进行基因功能注释,通过COG功能分类,26,303个unigenes归到25个功能类别。通过GO数据库注释,31,978个unigenes被归类到44个功能类别中,其中归类到代谢过程的unigenes有14,456个。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21,254个unigenes分为270类,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的unigenes有567个,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的unigenes有154个。搜索到了12,715个SSR位点,其中重复次数最多是三核苷酸重复。通过构建分子进化树,对阳春砂的HMGR、DXR和DXS的多个unigenes进行了分类和功能预测。单萜合成途径中除了月桂烯/罗勒烯合酶(myrcene/ocimene synthase)注释到KEGG通路外,还挖掘出了3个单萜合酶、2个倍半萜合酶可能的unigenes。3.2阳春砂不同发育期果实的表达谱分析以及糖和萜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对阳春砂幼果、成熟中期果实、成熟末期果实进行表达谱测序,筛选出3个发育期的差异表达基因22,483个。通过STEM软件分析得到了3个显着变化的差异表达趋势,分别为先上升后不变、持续上升和持续降低,筛选出了与糖及萜类代谢相关的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糖代谢过程中的SPS (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S (sucrose synthase,蔗糖合成酶)、INV(invertase,转化酶)和萜类代谢过程中的HMGR、AACT(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乙酰CoA酰基转移酶)、FPPS (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法呢基焦磷酸合酶)、DXS, DXR等。另外,还在表达谱中挖掘到了170个显着变化的转录因子,其中,WRKY、MYB、bHLH (basic Helix-Loop-Helix)类转录因子的数量较多,且在果实发育的中后期表达量最高。其中,AP2(APETALA2)是与糖代谢和次生代谢相关的一类转录因子,在12个AP2类转录因子中有7个的表达量是逐渐升高的,3个的表达量在果实发育中末期最高。选取表达谱中的5个差异表达基因HMGR、DXR、SS、PK (pyruvate kinase,丙酮酸激酶)、INV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的qPCR检测,但由于表达谱测序采用的是果皮和种子团的混合样品,而qPCR则是对果皮和种子团分别检测,两者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果皮中HMGR、SS、INV、PK基因qPCR检测的结果与表达谱的结果一致,为逐渐上升,但DXR基因qPCR检测的结果与表达谱的结果不一致。种子团中DXR、SS、INV基因qPCR检测的结果与表达谱的结果一致,但是HMGR、PK基因qPCR检测的结果与表达谱的结果不一致。3.3阳春砂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糖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萜类化合物的变化分析幼果期果皮和种子团中己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总称)所占比例高于蔗糖。成熟中期,果皮中以己糖为主,种子团中以蔗糖为主;成熟末期,果皮和种子团中蔗糖含量远高于己糖,以积累蔗糖为主。在果皮和种子团中SS净活性为催化蔗糖合成,且活性逐渐上升。蔗糖代谢相关酶净活性分析发现,成熟中期果皮中相关酶净活性达到最高,种子团中相关酶净活性逐渐减低。果皮和种子团中单萜类的月桂烯、D-柠檬烯及单萜含氧衍生物类的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在果实发育的中末期最高,而倍半萜类的a-古巴烯、石竹烯、双环大牻牛儿烯的含量则是先上升后降低的。3.4qPCR检测的基因表达量与糖代谢中相关酶活性及萜类化合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阳春砂果实中蔗糖浓度的升高及己糖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SS合成方向酶活性引起的。而果皮和种子团中SS净活性(SS合成方向酶活性减去SS分解方向酶活性)是逐渐上升的,这与表达谱及qPCR检测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果皮和种子团中SS和INV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己糖含量之问均呈负相关,与蔗糖含量均呈正相关。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果皮中大部分萜类化合物含量与HMGR基因表达量之间呈负相关,而与DXR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种子团中3-蒈烯、乙酸龙脑酯、双环大牻牛儿烯、石竹烯、δ-杜松烯的含量与HMGR、DXR基因表达量均呈正相关,α-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莰烯、樟脑、龙脑、β-毕澄茄烯、香树烯则与HMGR、DXR基因表达量呈负相关。4结论本研究采用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阳春砂的转录组信息和3个不同发育期果实的表达谱信息,为阳春砂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及萜类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信息,为深入研究阳春砂果实发育及次生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转录组中SSR的鉴定,为研究阳春砂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开发育种筛选标记提供了遗传信息。对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显着变化的转录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利用转录因子进行阳春砂果实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提供了基础。对阳春砂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含量、糖代谢酶活性的研究表明,果实的发育受己糖和蔗糖浓度的调控,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通过调节蔗糖合成酶的活性来协调“源”“库”关系,达到提高阳春砂果实产量的目的。阳春砂萜类化合物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基因表达量与化合物含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但阳春砂果实萜类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和化合物含量的高峰期均在果实发育的中后期。
李锦坤[9](2012)在《六种元素在阳春砂中的累积规律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植物体通过吸收、富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仅为植物的细胞构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对植物中各种酶的活动及细胞信号传导具有极大的影响,起到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药材的质量。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阳春砂各器官中氮、磷、钾、钙、硼、锌等六种营养元素的累积规律,以及各种元素在阳春砂营养生长中的功能,以奠定施肥的理论基础。方法:1阳春砂植株营养元素的测定依照GB5009.5-2010第一法标准测定阳春砂植株样品中的氮元素含量;依照ICP-AES法(JY/T015-1996)测定阳春砂植株样品中磷、钾、钙、硼、锌元素的含量。2土壤养分的测定依照LY/T1237-1999、LY/T1229-1999、LY/T1233-1999/5、LY/T1236-1999、 LY/T1245-1999/4、NY/T149-1990、LY/T1261-1999/4等标准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硼、有效锌等的含量。3砂砾培养培养基质采用河砂:蛭石为2:1的混合基质;营养液中的大量元素配制采用Hoagland培养液中的配方、微量元素配制采用Arnon培养液中的配方。结果:1六种营养元素在阳春砂植株中累积变化的规律阳春砂各器官中六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尽管各不相同,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氮、磷、钾、锌元素多集中积累于快速生长以及代谢活跃的器官,特别是嫩叶片、小花。成熟果实对以上四种元素也累积较多。嫩叶片与成熟叶片、根状茎与直立茎在氮、磷、钾、锌4种元素的积累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在8~10月以及12~2月累积加快并出现含量高峰。而根在12月累积出现高峰。小花对于氮、钾、锌的累积较大,在6月份为所有器官中含量累积最高的器官。果实对钾、锌的累积较大,在10月份均为所有器官中含量第二高器官。成熟果实累积磷的量较少。直立茎累积N、P、K、 Ca、Zn的平均水平都低于其它器官。钙在阳春砂各器官中的累积情况与氮、磷、钾、锌4种元素差异较大,具有一定的相反的关系。嫩叶与根状茎、成熟叶与根,两者之间钙含量的变化于12月出现相反的现象,嫩叶片和成熟叶片上升至全年最高含量,根状茎和根下降至全年最低含量,其余月份则变动较少。全年中钙在直立茎含量低且变动较少,小花、成熟果实中累积也较少。硼在各器官中累积甚少,均少于5ppm。2六种土壤速效成分的变化状况以及与阳春砂植株六种营养元素含量变化间的关系六种土壤速效成分的变化状况与阳春砂植株中六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之间的关联性甚少,两者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但是,土壤中相关速效成分的丰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阳春砂器官中六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速效钾的供应全年缺乏,在6~8月和2~4月份中速效钾的下降与植株中钾元素累积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中有效钙于6、10、4月份出现缺乏状态,与植物中钙元素的含量在6~12月份,2~4月份的升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效锌在2月至4月相对缺乏,可能成为植株中2至4月份锌含量相对不足的重要原因。有效硼全年含量均低于土壤中硼含量的临界值0.5ppm,成为阳春砂的生殖困难的潜在因素。3六种营养元素对阳春砂幼苗生长的影响在箱式砂砾培养中,通过对阳春砂幼苗进行不同营养条件的栽培,并测定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21mg/L的氮,3.1mg/L的磷,23.4mg/L的钾,2mg/L的钙,0.0494mg/L的锌,0.5093mg/L的硼能够满足阳春砂幼苗的生长与发育,但是31mg/L的磷、5.093mg/L的硼、0.494mg/L的锌更适合阳春砂幼苗的生长,而63mg/L的氮,234mg/L的钾以及20mg/L钙对植物有较大的毒害现象。结论:1阳春砂各器官对六种营养元素累积的状况从各元素在全年累积的平均值来分析,嫩叶片、小花能累积较多的氮、磷、钾、锌;根和成熟果实对磷的累积较少;小花、嫩叶片、茎(直立茎及根状茎)累积钙的水平相似,但成熟叶片和根中累积较多,成熟果实累积钙较少。根、茎、叶、小花、成熟果实对硼的累积量均低。2阳春砂幼苗生长过程中对六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阳春砂幼苗的生长需要较大量的硼、磷、锌。低水平的氮、钾、钙就能够满足阳春砂幼苗的生长与发育,过量的氮、钾、钙反而对阳春砂幼苗的生长有严重的毒害作用。3阳春砂幼苗栽培施肥方案对于具有与阳春市相似土壤营养供应状况的土地,即缺乏钾、锌、硼,且少量缺乏钙的土地状况,建议按照以下施肥方案进行:6~8月份,适当供给N、K、Ca、Zn、B;8~10月份,适当供给N、P、K、Ca、B;10~12月份,适当供给N、P、K、B;12~2月份,适当供给N、P、K、Zn、B;2~4月份,适当供给K、Ca、B、Zn。4~6月份,适当供给N、K、Ca、Zn、B。N、P、K、Ca、 P、Zn的使用量,按照以下用量进行:每月每亩地块的营养元素供给量:N为22.05-411.00g;P为606.72g;K为45.80g;Ca为39.14g;Zn为9.67g;B为99.68g。
詹若挺[10](2012)在《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材商品规格是药材品质的体现,是评价中药材质量好坏最直观的方法。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关于中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该标准按照质量的高低、好次对七十六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等级的划分,规定了品别、规格、等级三个方面的标准。但随着我国中药材商品生产、流通的不断变化和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标准已不能符合当前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目前中药材市场标准随意性大,部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混乱,没有继承中药材商品规格传统的鉴别经验,也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技术资料支持,商品规格标准不能在中药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药材商品规格评价标准的技术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亟待量化标准的建立。本研究提出中药材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商品规格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和制定中药材砂仁商品规格的行业标准。砂仁来源于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着名“四大南药”之一。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砂仁主要以阳春砂为主,都是以“统货”进行收购、加工和销售,无规范的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现场调研等溯源式研究,分析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的形成模式,通过理化实验结合道地性形成模式研究,构建“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为阳春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标准提供技术方法参考。一、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一)阳春砂文献调研、道地药材产区的现场调研与取样1、通过文献调研及对阳春砂主产区的现场调研,以及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公司等的调研和咨询,发现目前市场上“阳春砂”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不分等级,尚未有不同等级阳春砂的科学分类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2、文献及主产区调研结果表明,道地药材阳春砂生长需要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别与种植地的湿度、温度、日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密切有关。由于栽培地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栽培技术上的差异以及种质自身的变异,在产区也形成了一些栽培品种(如广东阳春市的“长果”、“圆果”和选育中品种“春选”,云南西双版纳的“高杆”、“中杆”、“低杆”等)。3、虽然广东省阳春市制订了阳春砂的分级(农业)标准,但当地在收购、销售阳春砂时,并未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此外,由于市场长期认为广东省阳春市产的阳春砂质量好,因此阳春产的阳春砂药材价格高(300-500元/千克),收购外地产阳春砂加工成干果作为阳春产阳春砂销售的情况存在,也导致在药材市场上有些商家将“非阳春产阳春砂”当作是“阳春产阳春砂”药材进行销售。药材公司通常会挑选个大、饱满度较好的阳春砂供应出口。(二)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定量化指标的研究借鉴农产品等商品的感观评价思路和方法,采用特尔菲(Delphi)法筛选出阳春砂商品感官评价的“重量、横径、纵径”三个属性指标;设计阳春砂药材商品感官特征项目,测量和收集与阳春砂商品感官判断相关的指标,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了“阳春砂药材商品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感官属性相关度研究,对专家等级评判结果与相应阳春砂样品的果实横径、纵径、重量三个属性间的数值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专家等级评分与果实横径、重量相关性最高。使用稳健回归方法产生预测模型,加上参数拟合线性拟合方程得出了阳春砂不同等级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二、三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性状差异,得出样品等级计算的线性方程。研究建立了一、二、三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阳春砂商品专属性状:干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无杂质、虫蛀、霉变。一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1克以上,果实纵径17毫米以上,果实横径14毫米以上。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6-24粒。种子直径2-3毫米。二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在0.55-1克之间,果实纵径在14-17毫米,果实横径在12-14毫米之间。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2-15粒。种子直径2-3毫米。三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0.55克以下,果实纵径14毫米以下,果实横径12毫米以下。种子团每瓣有种子7-11粒。种子直径2-3毫米。(三)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的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比较研究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阳春砂药材代谢产物、农残、重金属等检测、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以及基于生物检测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不同等级间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差异不大。2、各等级商品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中的欧式距离平方对三个等级阳春砂的乙酸龙脑酯进行聚类分析,二等品和三等品聚为一类,一等品单独为一类,即二等品和三等品的乙酸龙脑酯含量无明显差异,一等品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品级。3、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水分含量、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4、阳春砂挥发油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阳春砂挥发油主要峰相对百分含量排序依次为乙酸龙脑酯、樟脑、d-柠檬烯、冰片、莰烯等共十七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乙酸龙脑酯为阳春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45%以上。从系统聚类结果分析,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化学组成与相对含量无明显的差异,但挥发油中各成分平均百分比含量结果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5、以冰乙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为生物效价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均有镇痛作用,其中一等品阳春砂镇痛的量效、时效关系比较明确,14%浓度一等品阳春砂挥发油以20mL/kg灌胃,从10min至160min均有镇痛作用,提示一等品镇痛起效较快,维持时间较长。二等品、三等品阳春砂挥发油的镇痛药效相对不稳定,14%浓度二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时对冰乙酸致小鼠扭体有镇痛作用,14%浓度三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和160min时有镇痛作用,两者无差异。(四)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的建立参照现版《中国药典》和研究结果,起草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基原、加工方法、性状、商品规格等级、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生物效价检测、贮藏等方面,形成“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二、研究结论本论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农产品等商品规格评价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实现对阳春砂商品规格的分级预测,并进一步通过“商品规格—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的关联分析,探讨了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科学合理性。研究建立了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方法可为果实类中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丰富了阳春砂“地理标志产品”商品规格的技术内涵,可为阳春砂道地产区阳春砂GAP过程中的采收、加工、贮藏和商品销售提供科学指导,为阳春砂优质优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制订阳春砂行业标准和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 |
| 2 方法 |
| 2.1 砂仁前处理 |
| 2.2 挥发油提取 |
| 2.3 GC-MS条件 |
| 2.3.1 GC条件 |
| 2.3.2 MS条件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不同干燥法对砂仁种子团挥发油和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 |
| 1.1 实验药材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 方法 |
| 2.1 砂仁前处理 |
| 2.2 挥发油提取及检测 |
| 2.3 乙酸龙脑酯提取及检测 |
| 3 结果 |
| 3.1 干燥后砂仁得率及水分 |
| 3.2 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 |
| 3.3 挥发油GC-MS检测 |
| 4 讨论 |
| 第二章 不同成熟度阳春砂仁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
| 1 材料 |
| 1.1 实验药材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 方法 |
| 2.1 砂仁前处理 |
| 2.2 挥发油提取及检测 |
| 2.3 乙酸龙脑酯提取及检测 |
| 2.4 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 3 结果 |
| 3.1 冻干砂仁分类 |
| 3.2 乙酸龙脑酯检测方法学考察 |
| 3.3 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 |
| 3.4 挥发油GC-MS分析 |
| 4 讨论 |
| 第三章 阳春砂仁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 |
| 1 材料 |
| 1.1 实验药材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 方法 |
| 2.1 砂仁前处理 |
| 2.2 挥发油提取及检测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四章 阳春砂仁茎秆、叶的饲用营养成分分析 |
| 1 材料及方法 |
| 1.1 砂仁茎秆、叶 |
| 1.2 营养成分 |
| 1.3 相对饲用值(RFV)计算 |
| 1.4 粗饲料分级指数(GI)计算 |
| 2 结果 |
| 2.1 砂仁茎秆、叶饲用营养成分 |
| 2.2 砂仁茎秆、叶饲用品质 |
| 3 讨论 |
| 第五章 阳春砂仁姜炙工艺优化及姜炙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 |
| 第一节 阳春砂仁姜炙工艺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正交试验优选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节 砂仁姜炙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1 砂仁古籍文献辑要及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 1.1 古籍文献辑要 |
| 1.2 种质资源及分布现状 |
| 2 砂仁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 2.1 挥发性成分 |
| 2.2 非挥发性成分 |
| 3 砂仁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 3.1 胃肠保护作用 |
| 3.2 镇痛、抗炎、止泻作用 |
| 3.3 抑菌、抗氧化作用 |
| 3.4 其他作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中药胃肠吸收研究进展 |
| 2 砂仁研究现状 |
| 2.1 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 2.2 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 2.3 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 2.4 品种鉴别和品质评价 |
| 2.5 现存问题 |
| 3 立题依据及研究方案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砂仁性状特征测定与分子鉴定 |
| 第一节 砂仁性状特征测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砂仁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砂仁水煎液的胃肠道代谢研究 |
| 第一节 砂仁水煎液成分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砂仁水煎液成分在体肠灌流代谢考察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砂仁水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作为质控标准的合理性探讨 |
| 第一节 砂仁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砂仁水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节 两类化学成分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 2 数据处理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第一节 结论 |
| 第二节 创新点 |
| 第三节 讨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中药质量评价的现状和方法 |
| 1.2 基于"辨状论质"实现中药感观数据化的方法 |
| 1.3 砂仁的研究现状 |
| 1.3.1 砂仁栽种历史与资源分布 |
| 1.3.2 砂仁药材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的研究情况 |
| 1.3.3 砂仁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砂仁样品的采集和性状鉴别 |
| 2.1 砂仁主要产区和药市的现场调研 |
| 2.1.1 现场调研的走访范围 |
| 2.1.2 调研结果 |
| 2.2 砂仁样品的感观评价 |
| 2.2.1 样品 |
| 2.2.2 性状分析 |
| 2.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基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
| 3.1 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 3.1.1 挥发油含量测定 |
| 3.1.2 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 |
| 3.1.3 槲皮苷含量测定 |
| 3.2 砂仁的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
| 3.2.1 仪器与试药 |
| 3.2.2 实验方法 |
| 3.2.3 实验结果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基于砂仁药材原粉"气"的比较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电子鼻检测方法 |
| 4.2.2 HS-GC/MS检测方法 |
| 4.2.3 数据处理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电子鼻分析结果 |
| 4.3.2 HS-GC/MS分析结果 |
| 4.3.3 电子鼻和HS-GC/MS的关联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基于砂仁水煎液"味"的比较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样品 |
|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电子舌砂仁样品的制备 |
| 5.2.2 电子舌分析 |
| 5.2.3 高分辨液质联用法砂仁样品的制备 |
| 5.2.4 HPLC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 5.2.5 质谱数据分析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的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 |
| 5.3.2 砂仁水提物的LC-ESI-Q-TOF-MS分析 |
| 5.3.3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的质谱数据PCA模型 |
| 5.3.4 不同来源砂仁样品水提物的差异离子标记及推断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云南阳春砂和缅甸砂仁水提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肿瘤细胞 |
| 6.1.2 药物 |
| 6.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 6.1.4 仪器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MTT法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
| 6.2.2 Hoechst33341染色法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 |
| 6.2.3 流式细胞仪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检测 |
| 6.2.4 流式细胞仪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检测 |
| 6.2.5 数据统计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较 |
| 6.3.2 Hoechst33342法观察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结果 |
| 6.3.3 细胞流式术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 |
| 6.3.4 细胞流式术检测不同来源砂仁水提物对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比较 |
| 6.4 小结与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砂仁的化学成分 |
| 1.1挥发性成分 |
| 1.2非挥发性成分 |
| 2 药理作用 |
| 2.1胃肠保护作用 |
| 2.1.1抗溃疡作用 |
| 2.1.2促进胃排空 |
| 2.1.3促进胃肠蠕动 |
| 2.1.4对胃肠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影响 |
| 2.2镇痛、消炎、止泻作用吴晓松等[36,37] |
| 2.3抑菌作用 |
| 2.4调节菌群作用 |
| 2.5降脂作用 |
| 2.6降血糖作用 |
| 2.7抗氧化作用 |
| 2.8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 2.9其他作用 |
| 3 问题与展望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沙磨对海南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 赤霉素对海南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3 沙磨和赤霉素对海南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4 贮藏条件对海南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开花动态观察 |
| 1.2.2 授粉 |
| 1.2.3 离体萌发测定花粉萌发率 |
| 1.2.4 柱头可授性检测 |
| 1.2.5 落果率、授粉率、座果率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开花生物学特性 |
| 2.2 结实情况和落果率 |
| 2.3 花粉活力测定 |
| 2.3.1 花粉寿命 |
| 2.4 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 |
| 2.5 田间柱头可授性和离体花粉萌发率比较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一览表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阳春砂植物 |
| 1.2 高通量测序 |
| 1.3 可溶性糖代谢研究进展 |
| 1.4 萜类代谢的研究进展 |
| 2 本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
| 第一章 阳春砂果实转录组测序及数据挖掘 |
| 1 材料 |
| 1.1 植物材料 |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 2 方法 |
| 2.1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 2.2 转录组测序 |
| 2.3 转录组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RNA提取质量评价 |
| 3.2 阳春砂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 3.3 阳春砂转录组数据挖掘 |
| 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阳春砂不同发育期果实的表达谱分析以及糖和萜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 1 阳存砂不同发育期果实的表达谱分析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与分析 |
| 1.4 讨论 |
| 2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发育时期阳春砂果实中糖及萜类代谢的变化 |
| 1 不同发育时期阳春砂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与分析 |
| 1.4 讨论 |
| 2 不同发育时期阳春砂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讨论 |
| 3 不同发育时期阳春砂果实挥发性萜类成分的测定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总结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阳春砂种质资源研究 |
| 1.1.1 阳春砂植物形态 |
| 1.1.2 阳春砂的资源分布 |
| 1.1.3 阳春砂生物学特性 |
| 1.2 阳春砂的开发利用 |
| 1.3 阳春砂的栽培历史及生产现状 |
| 1.3.1 阳春砂的栽培历史 |
| 1.3.2 阳春砂的生产现状 |
| 1.3.3 阳春砂生产萎缩的原因分析 |
| 1.3.3.1 传粉昆虫过少,阳春砂生殖过程受阻碍 |
| 1.3.3.2 阳春砂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缺乏科学指导 |
| 1.4 姜科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现状 |
| 1.5 阳春砂矿质营养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不同营养元素在阳春砂植株各器官积累状况与土壤供养的关系研究 |
| 2.1 研究地点 |
| 2.2 实验材料及器材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阳春砂植株样品采集及处理 |
| 2.3.2 实验用土壤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 2.3.3 样品营养元素的含量测定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
| 2.3.3.1 阳春砂植株样品 |
| 2.3.3.2 土壤样品 |
| 2.3.4 阳春砂植株的生长指标观察 |
| 2.3.5 阳春砂花序数量统计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阳春砂植株年周期内生长状况概述 |
| 2.4.2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氮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2.1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的氮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2.2 阳春砂栽培地土壤的氮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2.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氮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3 阳春砂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磷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3.1 阳春砂各器官磷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3.2 阳春砂各栽培地土壤的磷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3.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氮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4 阳春砂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钾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4.1 阳春砂各器官的钾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4.2 阳春砂栽培地土壤的钾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4.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钾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5 阳春砂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钙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5.1 阳春砂各器官的钙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5.2 阳春砂栽培地土壤的钙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5.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钙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6 阳春砂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锌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6.1 阳春砂各器官的锌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6.2 阳春砂栽培地土壤的锌元素年动态变化及 |
| 2.4.6.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锌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7 阳春砂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硼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7.1 阳春砂各器官的硼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7.2 阳春砂栽培地土壤的硼元素年动态变化 |
| 2.4.7.3 阳春砂植株各器官及栽培地土壤的硼元素的相关性探讨 |
| 2.4.8 阳春市砂仁示范试验场土壤评价 |
| 2.4.9 不同土壤对阳春砂成花数量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5.1 不同营养元素在阳春砂各器官中的累积规律 |
| 2.5.2 不同营养元素在阳春砂植株中累积的规律 |
| 2.5.3 土壤中不同营养的累积规律对阳春砂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分析 |
| 2.5.4 不同土壤类型对阳春砂花芽数量的影响 |
| 2.5.5 阳春砂试验示范场施肥时间及类型探讨 |
| 第三章 不同矿质元素对阳春砂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 实验地点 |
| 3.2 实验材料及器材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培养基质的准备 |
| 3.3.1.1 培养基质物理性质的测定 |
| 3.3.1.2 河砂的前处理 |
| 3.3.1.3 蛭石的前处理 |
| 3.3.2 营养液的配制 |
| 3.3.3 试验用植株的处理 |
| 3.3.4 种植 |
| 3.3.5 定植后管理 |
| 3.4 数据测量方法 |
| 3.4.1 环境条件 |
| 3.4.2 直立茎生长指标 |
| 3.4.3 根状茎生长指标 |
| 3.4.4 叶片生长指标 |
| 3.4.5 植株外观特征观察 |
| 3.4.6 病虫害症状观察 |
| 3.5 结果及分析 |
| 3.5.1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1.1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株直立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1.2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新芽诱导的影响 |
| 3.5.1.3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株根状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1.3.1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株根状茎长度增加的影响 |
| 3.5.1.3.2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株根状茎直径增粗的影响 |
| 3.5.1.3.3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原株根状茎节数增长的影响 |
| 3.5.2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新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2.1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新植株直立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2.2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新植株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5.2.3 不同处理对阳春砂新植株下级分化的影响 |
| 3.6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1.1 不同元素各器官以及在植株中的累积变动规律 |
| 4.1.2 土壤中不同营养的累积规律与阳春砂植株中相关元素累积规律相关性探讨#61 |
| 4.1.3 阳春市试验示范场相似土壤类型的施肥策略探讨 |
| 4.1.4 不同矿质元素对阳春砂幼苗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
| 4.1.5 各种元素体外补给频率及用量建议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一、道地药材与中药材商品 |
| (一) 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 |
| (二) 中药材的商品规格 |
| (三) 中药材商品的行业标准 |
| (四) 中药商品鉴别的感官量化 |
| 二、砂仁及其道地性研究 |
| (一) 砂仁的来源与应用 |
| (二) 砂仁原植物的产地溯源 |
| (三) 砂仁的栽种历史与资源分布 |
| (四) 砂仁的商品规格及量化 |
| 三、砂仁的质量评价体系 |
| (一) 砂仁的化学成分研究 |
| (二) 砂仁的质量标准研究 |
| 第二章 阳春砂道地药材产区的现场调研 |
|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 (一) 调查结果 |
| (二) 结果分析 |
| 三、结论与建议 |
| 第三章 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定量化指标的研究 |
| 一、基于Delphi专家评分的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科学性研究 |
| (一) 传统经验鉴别的可靠性与重现性 |
| (二) 传统经验鉴别的可传承性 |
| 二、基于物性检测的药材性状鉴别标准化研究 |
| (一) 设计总体思路 |
| (二) 采集阳春砂药材性状原始数据 |
| (三) 建立阳春砂商品数据采集数据库 |
|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五) 分析采集的阳春砂商品规格数据 |
| (六) 结论 |
| (七) 应用软件的开发 |
| 第四章 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的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 一、基于化学分析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 (一) 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 (二) 药材初生代谢产物、无机元素、农残、重金属等检测 |
| (三) 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 (四) 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二、基于生物检测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 |
| (一) 阳春砂药材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及生物效应谱的建立 |
| (二) 生物效价值(效应谱)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 |
| 第五章 砂仁(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 |
| 一、基原 |
| 二、加工方法 |
| 三、性状 |
| 四、商品规格等级 |
| 五、鉴别 |
| 六、检查 |
| 七、含量测定 |
| 八、生物效价检测 |
| 九、贮藏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 一、总结 |
| (一) 商品规格—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的关联分析 |
| (二) 与原有标准的对比分析 |
| 二、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获得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获奖项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