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洁,杨紫琼,曹雅萍,周任,王梓贤[1](2021)在《陶瓷玩具设计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市场上的陶瓷玩具都偏向于摆件设计,玩具应该是注重玩具的互动性与玩法。本文作者不断挖掘陶瓷材料本身的特色,在结合大量的调研之后,发现陶瓷材料的易清洁性可以与绘画结合,通过绘画的多种方式,产生许多的互动性的玩法。本文将绘画与陶瓷材料相结合,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制作出一套现代陶瓷互动玩具,通过记录制作过程,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些实践研究素材。
金玉洁,杨紫琼,曹雅萍,钟海[2](2021)在《陶瓷玩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玩具有着广阔玩具市场,市面上各种材质的玩具星罗棋布。但整个玩具产业,陶瓷玩具出现较少。陶瓷作为我国一种特色的材料,应该深入挖掘,但是国内对陶瓷玩具的研究也非常的浅显,并且传播力度不大。其实陶瓷玩具本身有非常大的实验和创作空间,本文通过对陶瓷玩具产品进行调研,总结了陶瓷玩具设计的特点,为陶瓷玩具设计提供思路。
滕召阳[3](2013)在《论唐代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语言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唐文化对后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位于湖南长沙望城县铜官镇一带的古长沙窑,以首创釉下彩装饰而闻名文明海内外,其陶瓷玩具在当时也独领风骚,是陶瓷玩具生产窑口中的佼佼者。长沙窑陶瓷玩具在种类与数量上都非常多,与其他同时期的窑口相比,长沙窑可算是最为丰富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在长沙窑的玩具制品中都有体现,成为具有时代手工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唐代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语言的研究,从中探索现代陶艺发展的道路,研究的目的正是在这个视角下,以陶瓷玩具造型语言为切入点,在整体的创作理念基础上,探索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语言的一般性特点与规律,并找出其对现代陶艺创作有启发和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从历史背景出发,对长沙窑陶瓷玩具的生产背景做一个大的阐述。其次,从造型分类、成型工艺对长沙窑的陶瓷玩具做大致的梳理,并通过创作对其创作题材、造型手法、审美趣味的探索,总结其造型语言特点,最后,对现代陶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到现代陶艺与长沙窑陶瓷玩具的契合点,研究其造型语言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发点,探索当代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发展与创新之路。
滕召阳[4](2012)在《浅析长沙窑陶瓷玩具的造型语言》文中研究表明长沙窑在唐代富裕、稳定、自由的社会风气下,地处偏僻之乡的长沙窑工匠们在没有样式限定、思想自由的状态下大胆操作,以娴熟的技法随性而就,其概括性,写意性,趣味性,文化民俗多元性等造型语言,对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英爱平[5](2004)在《“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新论 ——中国早期水墨画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指出“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荆浩《笔法记》)众多资料表明,水墨画在唐代的发展已经走向了成熟并呈“兴盛”之态,但更多的人根据“兴吾唐代”的论断以及唐代无水墨作品传世的事实,认为中国水墨画在唐代才刚刚“兴起”。今人对唐代水墨画发展的面貌主要是通过有限的文献记载了解到的,而这对于了解作为视觉艺术的水墨画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实物资料的介入弥补了这一不足。笔者通过广泛的搜集整理,掌握了大量唐代水墨画的实物资料,但这些实物资料与卷轴画有所不同,是通过特殊的载体——如陶瓷、壁画(包括墓室壁画、石窟壁画等)等来呈现的,并且这些水墨遗迹主要出自民间画工笔下,这一方面使我们从水墨绘画的另一种生存状态——民间美术中侧面了解到唐代水墨画发展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说明当时水墨表现语言已经在画工当中普遍盛行,这是唐代水墨画走向成熟并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唐代着名的民间瓷窑——长沙窑陶瓷绘画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给世人展现了一个诗与画组成的水墨世界;而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巨大宝藏——敦煌莫高窟壁画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水墨画的丰富资料。 本文主要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两个方面全面展示唐代水墨画发展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对“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的论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论文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对“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的论断进行初步的解读,使人们对“水晕墨章”的概念以及“水晕墨章”兴盛的客观条件有所了解; 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中“水晕墨章”相关记载的搜集与整理,并从一个新的视角窥知唐代水墨画发展的真实面貌,如张璪、王洽等一大批画家如痴如狂的水墨创作实践,破墨、泼墨等成熟的水墨绘画技法以及水墨绘画的理论总结等都是水墨画发展成熟的表现。 第三部分:现存的大量实物资料为唐代水墨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考古发现的陶瓷绘画、墓室壁画以及敦煌莫高窟中的大量壁画中都留下了“水晕墨章”的遗迹,反映出唐代水墨画发展的真实面貌。
张尧[6](2002)在《梦里湘魂——品评湖南长沙窑的艺术风格》文中提出 1 长沙窑的状况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或石诸窑。唐、五代釉下彩窑。窑址位于今天湖南省长沙铜官及望城县书堂乡石诸湖一带,而以蓝岸嘴为中心,分别向尖子山、枫树嘴两侧和高处司坡、谭家坡一带扩展,面积为二十万平方米之多,龙窑长41来左右。主要有壶、碗、罐、瓶、水注、灯与烛台、玩具等制品,以釉下多彩、釉中彩、点彩、诗词、图案(包括花鸟、走兽、人物、山水和抽象图形)等装饰方法,而闻名于世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前言 |
| 1灵感来源 |
| 2思维发散 |
| 3造型初构 |
| 4设计实践 |
| (一)产品创新点 |
| 1. 陶瓷材料易清洗性 |
| 2. 陶瓷玩具互动性 |
| 3. 陶瓷玩具实用性 |
| (二)设计实施 |
| 1. 电脑绘图 |
| 2. 打样生产阶段 |
| (1)拉坯成型 |
| 1)黏土准备 |
| 2)湿坯拉制 |
| 3)湿坯晒干 |
| 4)作品修坯 |
| 5)制作垫片 |
| 6)作品素烧 |
| 7)清洗表面 |
| (2)上釉装饰 |
| 1)滤釉 |
| 2)浇釉 |
| 3)上青花料 |
| 4)喷釉 |
| (3)装窑烧窑 |
| 3. 最终成品 |
| 4. 用户体验 |
| 5总结 |
| 1 陶瓷玩具研究背景 |
| 2 陶瓷玩具研究意义 |
| 2.1 陶瓷文化传承性 |
| 2.2 陶瓷材料实验性 |
| 2.3 陶瓷玩具互动性 |
| 3 网络调研分析 |
| 4 实地考察调研分析 |
| 4.1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
| 4.2 景德镇大学生创作集市 |
| (1)陶瓷玩具产品在本区域内的占比 |
| (2)陶瓷玩具摊位的购买群体分布 |
| 4.3 景德镇国外艺术家展览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1.4.1 研究重点 |
| 1.4.2 研究难点 |
| 1.4.3 研究创新点 |
| 第二章 唐代长沙窑陶瓷玩具概述 |
| 2.1 唐代长沙窑概况 |
| 2.2 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分类 |
| 2.3 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的工艺手法 |
| 第三章 唐代长沙窑陶瓷玩具的造型语言 |
| 3.1 趣味性与儿童化的造型语言 |
| 3.2 生活化创作题材 |
| 3.3 实用性造型语言 |
| 3.4 象征性造型手法 |
| 3.5 概括性造型语言 |
| 3.5.1 夸张提炼 |
| 3.5.2 省略简化 |
| 3.6 写意性的表现手法 |
| 3.7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造型语言 |
| 3.7.1 与南北文化融合 |
| 3.7.2 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
| 3.7.3 与伊斯兰文化融合 |
| 第四章 唐代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语言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
| 4.1 现代陶艺概述 |
| 4.1.1 现代陶艺的概念 |
| 4.1.2 现代陶艺在我国的形成 |
| 4.1.3 世界陶艺的发展状况 |
| 4.2 现代陶艺与民间陶瓷艺术的契合 |
| 4.2.1 现代陶艺与民间陶瓷艺术契合的原因 |
| 4.2.2 现代陶艺与民间陶瓷艺术契合的意义 |
| 4.3 长沙窑陶瓷玩具造型语言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
| 4.3.1 创作题材的生活化 |
| 4.3.2 创作手法上的去粗取精 |
| 4.3.3 造型风格上的神似胜过形似 |
| 4.3.4 创作的时代文化特征 |
| 4.3.5 开放的创作观念 |
| 第五章 陶艺创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 致谢 |
| 论文摘要 |
| 英文摘要(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章 “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的初步解读 |
| 第一节 “水晕墨章”涵义的阐释 |
| 第二节 “水晕墨章”生存的广阔空间 |
| 第二章 文献记载中的“水晕墨章” |
| 第一节 “水晕墨章”的积极实践者 |
| 第二节 水墨画的理论总结 |
| 第三章 画工笔下的“水晕墨章” |
| 第一节 诗与画的世界--长沙窑瓷绘 |
| 第二节 壁画中的水墨遗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目录 |
| 图片目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