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晨[1](2021)在《树莓酮合成途径分析及其在微生物中异源高效表达》文中指出树莓酮,又名覆盆子酮,是一种存在于树莓中的香气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农业、医药等领域。然而树莓酮的天然提取不仅产量低,而且受到季节和地域影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树莓酮的化学合成虽然产量高,但是存在污染环境、设备腐蚀严重、副产物多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天然产物中的活性物质研究引起了极大关注,脂肪酸作为一类高度还原的物质,经过β氧化可以产生重要的代谢前体乙酰辅酶A,并释放大量还原力。因此用脂肪酸作为生产树莓酮的碳源,提供充足的前体和能量。本文构建了能够利用甘油、脂肪酸等多种碳源生成树莓酮的大肠杆菌细胞工厂,通过构建并优化树莓酮合成途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大肠杆菌的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以积累中间产物丙二酸单酰辅酶A;同时结合脂肪酸高效利用模块,实现在大肠杆菌细胞工厂中树莓酮及其他四种聚酮类化合物的高水平合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树莓酮的合成途径分析及表征。将来源于Arabidopsis thaliana的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At4CL1)、Rheum palmatum的苯亚甲基丙酮合酶(RpBAS)、Rubus idaeus的树莓酮合成酶(RiRZS1)基因在大肠杆菌BW25113中构建并优化树莓酮合成途径。采用中拷贝单质粒依次表达RiRZS1、RpBAS、At4CL1,得到菌株CR4;对合成途径中关键酶苯亚甲基丙酮合酶(BAS)进行分析,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确定仍然是Rheum palmatum来源的BAS树莓酮产量最高,达到13.1 mg/L;在基因组上过表达curA(编码二氢姜黄素还原酶)以加强合成途径,得到菌株CR5,树莓酮产量达到16.2 mg/L。(2)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的改造。敲除代谢旁路基因poxB(编码丙酮酸氧化酶)、fabF(编码β-酮酰基-ACP合酶Ⅱ),减少碳损失,使代谢流尽可能流向树莓酮合成方向;在基因组上过表达acs(编码乙酰-CoA合成酶),加强乙酰辅酶A的生成;基因上过表达accBCDA(编码乙酰辅酶A羧化酶复合体),加强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生成;在基因组上过表达来自谷氨酸棒状菌的cgPPC(编码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和阿维链霉菌的BCDH(编码支链α-酮酸脱氢酶),加强草酰乙酸以及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生成;乙酰辅酶A羧化合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缩化合成草酰乙酸为固碳反应,因此在基因组上过表达来源于聚球藻的碳酸氢盐转运蛋白BT和来源于藻青菌的碳酸酐酶CA以提高HCO-3的含量,最终树莓酮产量提高至59.3 mg/L。(3)树莓酮细胞工厂的性能优化。为了提高菌株稳定性和树莓酮产量,需要将多个基因整合至染色体,因此优化了 Nigri重组酶介导的连续整合大片段方法(Nigri recombinase mediated integration,NRMI),使用该方法可以减少抗性消除过程中质粒的转入和消除,将119accBCDA和119bt-ca连续整合至fadR位点,阳性率可达到100%,且操作周期从7 d缩短到3d。同时对nox进行突变和筛选,可实现染色体多位点连续整合。并通过筛选和截短获得了脂肪酸诱导型frd3启动子,可应用到后续补充脂肪酸作为碳源时相关基因的微调。(4)脂肪酸利用模块的整合。引入脂肪酸高效利用模块,补充脂肪酸作为碳源之一为树莓酮合成提供大量前体和能量;敲除SthA(编码可溶性吡啶核苷酸转氢酶),同时加强PntAB(编码膜结合吡啶核苷酸转氢酶),实现NADH向NADPH的转换;树莓酮小试水平最佳的培养基成分与工艺条件为:培养基中脂肪酸1%、甘油3%、酵母粉1%、4-香豆酸5mM;诱导温度30℃;诱导剂L-阿拉伯糖0.01%,树莓酮达到98.6 mg/L。在1L发酵罐上扩大培养测试,并采取分批补料发酵法合成树莓酮,树莓酮产量达到192.57 mg/L,比小试培养提高了93.97 mg/L。(5)应用高产丙二酰辅酶A底盘合成其他四种聚酮类化合物。在前期构建的高产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底盘细胞CC13中分别引入间苯三酚、Flaviolin、TAL和芦荟酮合成途径。PHL01间苯三酚产量达到18.48mg/L,与对照BW-PHL相比,产量提升了约4倍。FLA01菌株可产生的flaviolin相对含量是对照菌株BW-FLA的7倍。TAL01菌株可产生的TAL产量为1.06 mg/L,与对照BW-TAL相比,产量提升了约5倍。菌株ALS01产生的芦荟酮相对含量是对照BW-ALS的5倍。本研究通过在大肠杆菌中构建树莓酮合成途径,并对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途径和脂肪酸利用途径进行改造,实现了树莓酮的高效合成,并应用该底盘合成了四种聚酮类化合物,为聚酮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依据。
谢静[2](2020)在《老年人群膳食营养与食物适口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健康养老、安养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老年人群营养状况具有特殊性,应加强监测,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指南,指导老人健康饮食,并开发营养状况评价模型工具。开展针对老年人群的特定膳食评价体系研究,对于改善老年人膳食,促进老年膳食营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扬州两地养老院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人群膳食营养调查、食物适口性评价,并通过菜肴的评价验证,探究适合中国老年人群的食物适口性评价方法。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上海和扬州两地养老院的254名老年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饮食过程中,有3.15%的老人总是会出现咀嚼困难,1.18%的老人总是出现吞咽困难。文化程度和患病情况对老年人群的营养知识得分和营养态度得分影响较为显着(P<0.05)。不同年龄段老人在荤素选择上差异极显着(P<0.01)。不同性别、BMI的老人口味差异显着(P<0.05)。同时,有53.15%的老人会因为牙齿咀嚼问题避免食用某种食物。2.以“适口性”、“感官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组织老人焦点小组访谈,收集整理关于食物适口性的描述词汇54个,课题小组进行初筛,保留47个。邀请专家进行两轮Delphi法筛选,第一轮Kendall’s W=0.452,P<0.01,第二轮将描述词转化为具体问题,Kendall’s W=0.615,P<0.01,最终保留32个条目,分为6个部分,整体感受1题、咀嚼过程6题(包括咀嚼用时)、食物外观4题、食物气味3题、食物质地1 1题和食物味道7题。选择养老院出现频率较高的3种肉类菜肴和3种蔬菜类菜肴初步验证,6种菜肴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差异极显着(P<0.001),在主成分分析图谱中分布于不同位置,显示每道菜的特点,表明这份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对菜品具有一定可辨别性。3.选取在沸水煮制、真空低温慢煮、空气炸锅炸制、电蒸箱蒸制4种方式烹饪后的鸡肉,邀请老人进行适口性评价,空气炸锅炸制鸡肉的整体满意度得分最高为86.25分,香气得分最高为10.00分,但是咀嚼困难度却是4种烹饪方式中最大,这对应于物理指标剪切力和质构硬度值较高,而真空低温处理后较低,适口性评价中嫩度值较高。烹饪方式并没有改变鸡肉主要的脂肪酸成分: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在20%以上。4种烹饪方式谷氨酸和丙氨酸的TAV值较大,致使其甜味和鲜味比较突出。空气炸锅炸制相对于其他3种,水分流失增加,温度较高,肌纤维密度显着增加,肌纤维直径也显着降低,致使剪切力和硬度较大。结合4种烹饪方式下鸡肉的适口性评价结果来看,物理指标测定值与评价表中条目得分有的呈极显着相关,客观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老人真实的感受,当咀嚼难度在老人可接受范围内,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较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不同的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对食物品质要求的影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能对老人饮食做出更加全面的指导。根据老人KAP的调查结果,要加强国家营养调控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等营养知识宣传,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老人的饮食习惯向营养健康方向积极引导。将《食物适口性评价表》运用到更多菜品评价中,进一步验证和调整,提高它的可行性价值,为老人提供到位的服务,帮助养老机构和家庭了解老人饮食需求。
梁晓[3](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网络药理学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变应性鼻炎(AR)是常见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学界发现肠道菌群通过Th17/Treg影响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前期研究证实麻黄附子细辛汤(MFXD)可回调Th1/Th2平衡治疗阳虚AR,但其对肠道菌群及Th17/Treg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阐明MFXD对阳虚AR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调节Th17/Treg的机制,明确大鼠鼻黏膜与肠黏膜变化的相关机制;分析汤剂化学成分及其治疗AR的分子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MFXD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阳虚AR大鼠病证结合模型,通过HE染色、ELISA、流式细胞术和qRT-PCR等检测AR及Th17/Treg平衡的相关指标。2、通过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构,PICRUSt进行功能预测;GC-MS/MS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3、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黏膜上皮组织和细胞改变;免疫荧光检测黏膜P物质含量。4、LC-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汤剂成分及其治疗AR的分子机制。结果1、MFXD显着降低阳虚AR大鼠鼻炎症状得分、IgE和组胺含量,降低血清IL-17含量、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数、鼻黏膜RORyt的mRNA表达,升高IL-10含量、外周血CD25+Foxp3+Treg细胞数、鼻黏膜Foxp3的mRNA表达。2、MFXD回调阳虚AR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降低放线菌门、蓝细菌门丰度;增加Anaerotruncus,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Butyricicoccus,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 和Prevotellaceae 含量,降低 Enterococcus 和Erysipelotrichaceae 含量。PICRUSt 表明组间差异菌涉及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调控、人类疾病和有机体系统。MFXD可增加膜转运、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细胞运动、酶家族、信号转导、环境适应等功能,降低消化和排泄功能。此外,MFXD增加粪便中SCFAs含量,尤其是丁酸。3、MFXD修复鼻黏膜和肠黏膜上皮组织和细胞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增加occludin、claudin-1和ZO-1蛋白表达,降低P物质水平。丁酸盐能修复黏膜损伤,降低P物质水平。4、鉴定出MFXD汤剂中24种成分,涉及37个AR疾病靶点。贡献度前10成分为槲皮素、伪麻黄碱、麻黄碱、β-细辛醚、甲基麻黄碱、亚麻酸、去甲麻黄碱、阿魏酸、甘松新酮和去甲乌药碱。GO注释发现MFXD成分富集于质膜、细胞表面、细胞膜等细胞成分,参与药物结合、酶结合、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涉及炎症反应、脂代谢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于Fc-epsilon-RI/B cell receptor/NF-κB signaling pathway 等免疫、炎症通路及 PI3K/AKT、HIF-1、cAMP和AMPK signaling pathway等能量代谢通路,提示方药成分作用的靶点通路与机体免疫调节及能量代谢相关。结论1、MFXD可调整阳虚AR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SCFAs含量,影响Th17/Treg平衡。2、鼻黏膜和肠黏膜相关联,在病理变化上具同步性,P物质可能是其中介物质。3、MFXD汤剂中化学成分作用于多条炎症、免疫及能量代谢通路,具有协同增效的配伍特点。
黄羚[4](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胃肠积热是小儿常见的病证状态,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二者常常相互影响,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经验方银莱汤以肺胃同治法立方,治疗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前期研究发现,银莱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调控免疫功能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粪菌移植和分子生物技术,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银莱汤的治疗机制。在丰富“肺胃同治”科学内涵的同时,为小儿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及其肠道免疫、炎症反应改变,以及银莱汤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制高热量饲料喂养构建胃肠积热大鼠模型,LPS雾化吸入构建大鼠肺炎模型,并以银莱汤进行干预,采用醋酸地塞米松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肺炎组(P)、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组(GP)、肺炎治疗组(PT)、胃肠积热合并肺炎治疗组(GPT)、醋酸地塞米松组(DEX)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体温、进食量,肺、肠组织病理,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K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从而研究银莱汤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结果:①一般情况:银莱汤治疗后大鼠腹围上升(P<0.05)。②银莱汤重塑大鼠肺泡结构,使肺泡壁变薄,炎性浸润减轻。银莱汤可以改善肠组织杯状细胞与上皮细胞排列,减少杯状细胞数量。③银莱汤降低肺泡灌洗液NE%比例,升高MONO%比例(P<0.05)。④银莱汤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在肺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1)。⑤银莱汤降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h1数量和Th1/Th2比例(P<0.05)。⑥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NF-κB表达(P<0.05),使TLR4、MD2、MyD88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⑦银莱汤下调大鼠肠组织TLR4、MD2、MyD88和NF-κB表达(P<0.05)。⑧银莱汤下调肠组织iNOS表达(P<0.05)。⑨银莱汤下调大鼠肺组织MD2及NF-κB表达(P<0.05)。⑩银莱治疗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接近正常组大鼠。银莱汤提高拟杆菌目、S24-7科等菌群发挥粘膜屏障作用,降低弯曲杆菌目等条件致病菌抵御LPS诱导的免疫炎症。结论:银莱汤能够增加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微生态多样性、有益菌比例、菌群功能;重塑肺泡结构,减轻肺部炎性浸润;纠正肠道系膜淋巴结Th1/Th2失衡;下调树突状细胞、肠组织、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免疫机制失调,从而缓解肺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实验二: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机制第一节: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并通过粪菌移植建立胃肠积热肠道菌群,探讨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是否对肠道免疫具有影响,为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伪无菌和胃肠积热大鼠的制备:采用15天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热量饲料喂养制备胃肠积热大鼠,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制备伪无菌大鼠。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2)基于粪菌移植研究胃肠积热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的影响:分别对伪无菌大鼠进行正常大鼠粪菌移植以及胃肠积热大鼠粪菌移植,观察正常组(NC)、胃肠积热组(G)、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大鼠体质量、腹围、脏器指数和Lee’s指数、进食量、体温、肠组织病理及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肠和肺组织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肠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16S rD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伪无菌模型情况:①伪无菌大鼠体质量增长较正常组缓慢。②伪无菌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减少,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单一,功能稳定。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变形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降低,菌群的结构与正常大鼠有差异。(2)粪菌移植情况:①体质量及腹围:FG组大鼠的体重和腹围较FNC组偏低(P<0.05)。②脏器指数:FNC的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FG组的肝脏、胸腺指数均显着增高(P<0.01);FG组的脾脏指数较FNC组增高(P<0.05)。③Lee’s指数:FG组的Lee’s指数显着下降(P<0.01)。④饮食量:FG组的饮食量较FNC组下降(P<0.05)。⑤体温:FG组的大鼠体温高于FNC组(P<0.05)。⑥肠组织病理:G组的肠组织结构完整欠清晰,杯状细胞增多,粪菌移植组可见炎性细胞;两组粪菌移植大鼠的肠总体评分升高(P<0.05);FG组较FNC组结构紧密,杯状细胞数量稍增多。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G组和粪菌移植组大鼠血清IL-1β、IL-6有升高趋势,IL-4有下降趋势。⑧肠道菌群变化:G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物种数目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升高,放线门、丹毒丝菌目等相对丰度下降。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增高,beta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FG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丰度、结构及功能与G组大鼠相似,肠杆菌目、毛螺菌科明显失调。⑨FG组大鼠的Th1、Th2表达呈现升高趋势。⑩FG组大鼠肠组织MD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FG组大鼠肺组织MD2蛋白MD2、NF-κB蛋白呈现升高趋势。结论:胃肠积热可以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通过粪菌移植能够模拟大鼠胃肠积热的肠道菌群状态。胃肠积热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介导T细胞增殖、TLR4/NF-KB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免疫。第二节: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目的:明确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对肺部免疫炎症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对第一节实验中的移植正常粪菌组(FNC)、移植胃肠积热粪菌组(FG)两组大鼠进行LPS雾化吸入,观察正常组、移植正常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Ⅰ组)、移植胃肠积热粪菌LPS雾化组(雾化Ⅱ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分类,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结果:①肺组织病理:雾化Ⅱ组炎性浸润更严重(P<0.05)。②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雾化Ⅱ组血清和肺组织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升高(P<0.05)。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分类:雾化Ⅱ组NE%比例升高(P<0.05)。结论:胃肠积热肠道菌群可以加重肺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改变了肠道免疫,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免疫,加重肺部免疫炎症。实验三:基于TLR4/NF-K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目的:基于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研究银莱汤的抑炎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银莱汤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药物安全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PS对NF-κB基因的激活结合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以确定最佳炎症模型。分组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低、中、高剂量银莱汤治疗组、阳性药地塞米松对照组。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分泌;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K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银莱汤抑炎作用及机制。结果:①0~80μg/mL银莱汤溶液是干预RAW264.7的安全浓度范围。②LPS刺激6h时NF-κB活性最强,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最大。③银莱汤降低RAW264.7细胞IL-1β、TNF-α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IL-12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 水平(P<0.01)。③银莱汤降低iNOSmRNA的表达,升高Arg-1mRNA的表达(P<0.01)。④银莱汤降低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银莱汤可以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有关。
陈璐[5](2019)在《能量平衡状态下浙江省中老年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与人群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关系;2.探讨未控制能量平衡因素和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供能比是否对肥胖相关体格指标和血液指标有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研究”,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为2014年12月、2015年11月、2016年12月及2017年10月在浙江省三个调查点收集的四轮随访数据,根据研究目的及内容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两类:1)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研究,选取四轮追踪调查中至少具有两次完整膳食记录及体格测量数据的30-65岁成年人,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共有418人。将各次调查间体重变化小于2kg的调查对象作为能量平衡组,时间间隔为3年(2014-2017)的能量平衡组有209人;时间间隔为2年(包括2014-2016及2015-2017)的能量平衡组有477人次;时间间隔为1年(包括2014-2015、2015-2016及2016-2017)的能量平衡组有832人次。2)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血液指标的关系研究,选取首末两轮追踪调查中具有完整膳食、体格测量记录及空腹血液样本检测数据的30-65岁成年人,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共有380人。两次调查中(2014-2017)能量平衡组有197人。2.研究方法四次追踪调查中每轮调查内容均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膳食调查(3天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3天家庭用餐人次调查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体力活动调查和体格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此外,在首末两次调查中采集调查对象空腹血液样本并完成实验室血液指标的检测,包括血脂、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cose)、胰岛素(Insulin)、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饥饿素(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及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将调查对象按膳食脂肪供能比的三分位数分组,比较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肥胖相关体格指标和血液指标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研究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采用多水平随机斜率模型分析四轮调查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任意两次调查中若调查对象保持体重稳定(体重变化在±2kg),认为其在两次调查的时间段内处于能量平衡状态。根据调查时间间隔的不同,筛选出不同的能量平衡组,比较能量平衡组人群中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肥胖相关体格指标和血液指标的差异。结果:1、四次调查中,男性的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体重、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高于女性,女性的腰围身高比(WHtR)高于男性,男女体质指数(BMI)和平均身体活动量(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末两次调查中女性血清Leptin、Adiponectin及Obestatin水平均高于男性,基线调查时女性血清Insul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男性,随访结束时女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Ghrelin高于男性,血清TG(甘油三酯)水平低于男性。2、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各体格指标的关系:四次调查各平均指标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膳食总能量摄入和PA后,男女膳食脂肪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的与各体格指标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BMI呈负相关,但不同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组人群各体格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水平随机斜率模型结果显示:1)男性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体重减轻0.20kg;男性中膳食脂肪供能比组与低膳食脂肪供能比组相比体重增加0.69kg。女性高、中PA组与低PA组相比体重分别减轻 0.50kg 和 0.76kg。2)男性中膳食脂肪供能比组与低膳食脂肪供能比组相比BMI增加0.22kg/m2。女性高、中PA组与低PA组相比BMI分别降低0.21kg/m2和0.31kg/m2。3)男女中PA组与低PA组相比WC分别降低0.95cm和0.97cm;女性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WC增加0.18cm;职业是WC的影响因素之一,女性农林牧渔劳动者与待业/退休/家务的人员相比WC减少2.09cm。膳食脂肪供能比对WC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SBP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男女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SBP分别增加0.54mmHg和0.62mmHg;女性SBP与膳食总能量摄入呈正相关,膳食总能量摄入每增加1kcal,SBP增加0.002mmHg。膳食脂肪供能比对S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5)女性DBP与年龄及膳食总能量摄入呈显着正相关,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DBP增加0.19mmHg,膳食总能量摄入每增加lkcal,DBP增加0.001mmHg;男性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相比DBP增加1.48mmHg。膳食脂肪供能比对D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与能量平衡时间间隔的有关。时间间隔为1年的能量平衡组中,女性高膳食脂肪供能比组WC高于低膳食脂肪供能比组,DBP低于低、中膳食脂肪供能比组;时间间隔为2年的能量平衡组中,女性高膳食脂肪供能比组WC及WHtR高于中膳食脂肪供能比组;时间间隔为3年的能量平衡组中,男女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各体格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男性超重肥胖组年龄小于正常组,血清TC、TG、LDL-C、Insulin、HOMA-IR、Leptin及Ghrelin均高于正常组,血清HDL-C及Adiponectin低于正常组;女性超重肥胖组血清 TC、TG、LDL-C、Glucose、Insulin、HOMA-IR、Leptin、Ghrelin、Obestatin及LBP均高于正常组。男性中心型肥胖组(按WC划分)血清TG、NEFA、Insulin、HOMA-IR、Leptin、Ghrel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血清HDL-C及Adiponectin低于正常组;女性中心型肥胖组(按 WC 划分)PA 低于正常组,血清 TG、LDL-C、Insulin、HOMA-IR、Leptin、Ghrelin、Obestatin及LB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血清HDL-C低于正常组。男性中心型肥胖组(按WHtR划分)血清TC、TG、LDL-C、Glucose、Insulin、HOMA-IR、Leptin及Ghrelin均高于正常组;血清HDL-C及Adiponectin低于正常组;女性中心型肥胖组(按WHtR划分)年龄高于正常组,血清TC、TG、LDL-C、Glucose、Insulin、HOMA-IR、Leptin、Ghrelin 及 Obestatin 均高于正常组。男性高血压组血清TC、TG、NEFA、Insulin及HOMA-IR均高于正常组;女性高血压组年龄高于正常组,PA低于正常组,高血压组血清TG、NEFA及Ghrel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男性糖尿病组血清 TC、TG、HDL-C、LDL-C、Glucose、Insulin、HOMA-IR及Obestatin均高于正常组;女性糖尿病组血清TC、TG、HDL-C、LDL-C、Glucose、Insulin、HOMA-IR、Leptin、Ghrelin 及 Obestatin 均高于正常组。6、首末两次调查各平均指标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女性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血清Ghrelin呈负相关,但在基线和随访结束时,男女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各血液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能量平衡状态下,人群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血液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各血液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膳食脂肪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的平均水平与各体格指标平均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BMI呈负相关。2、膳食脂肪供能比是男性体重和BMI的影响因素,男性膳食脂肪供能比越高,体重和BMI越高,膳食脂肪供能比对腰围和血压值的影响未见统计学意义。3、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与能量平衡时间间隔的有关,低膳食脂肪供能比可能在短期内使女性WC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对体格指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显示血糖、血脂、脂肪因子、LBP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和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论在未控制能量平衡因素还是能量平衡状态下,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组各血液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郭俊强[6](2019)在《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与肉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选用体况良好,出生6月龄体重相近60只滩羊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羯羊6只,母羊4只)设置不同饲喂水平梯度组:自由采食组、自由采食组+过瘤胃氨基酸组;0.8倍采食组、0.8倍采食组+过瘤胃氨基酸组;0.6倍采食组、0.6倍采食组+过瘤胃氨基酸组,6个处理试验组。试验预饲期14天,正式试验84天。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屠宰试验。研究了氨基酸的添加对滩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肉品质的影响。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氨基酸对舍饲滩羊生产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饲养滩羊的经济效益提供资料。本研究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试验:试验一: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初始体重相近的情况下(p>0.05),不同饲喂水平条件下,滩羊的末重随着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呈线性下降(p<0.01)。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干物质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均线性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料重比伴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线性降低(p<0.05)。但各个饲喂水平组间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组干物质采食量(ADFI)和日增重(ADG)均有增加的趋势(p<0.10)。试验二: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线性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线性降低(p<0.01)。血清的中的甘油三酯(TG)、血糖(GLU)随着饲喂水平的减少呈减少的趋势(p<0.10)。试验三: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肉品质及屠宰性能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在舍饲滩羊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有改善羊肉品质和屠宰性能的作用,增加肉的持水性能,提高肉的嫩度和熟肉率以及大理石纹评分(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滩羊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可有效提高其生长性能和屠宰指标,提高羊肉品质,对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本试验证明,在舍饲滩羊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能够提高滩羊生长性能和胴体肉品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蛋白质饲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王旭[7](2018)在《米糠膳食纤维的改性制备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糠,作为稻米谷物深加工的高附加值副产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氨基酸以及人体必需生理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米糠中的主要成分,膳食纤维因具有较好的理化及功能特性,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我国对米糠膳食纤维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米糠膳食纤维提取率相对较低,提取工序繁琐,化学制剂容易引入以及无法大批量生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新鲜米糠为原料,选用三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即挤压膨化、水热预处理及超高压处理辅助提取米糠膳食纤维,旨在提高米糠膳食纤维提取率,优化膳食纤维改性提取工艺。同时,探寻不同预处理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预处理辅助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成分、结构、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挤压膨化辅助提取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优工艺条件:当挤压温度为130℃、物料含水量为20%、螺杆速度200 r/min,α-淀粉酶含量2.0%、酶解反应时间90 min、酶解反应温度75℃、pH 6.0时,得到的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最高,可达30.35%。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在挤压温度为130 ℃、物料含水量20%、螺杆速度200 r/min,反应提取温度50 ℃、料液比1:55、提取时间60 min、碱浓度0.25 mol/L的条件下,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最高,可达 56.21%。(2)超高压辅助酶解提取米糠膳食纤维的最优工艺条件:超高压处理时间15 min,超高压处理压力400 MPa,超高压处理料液比为1:15。水热处理辅助酶解提取米糠膳食纤维工艺是:水热反应时间20 min、反应温度200 ℃。与未经预处理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相比,挤压膨化处理对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及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影响最大,超高压处和水热处理次之。扫描电镜显示,预处理辅助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其表面呈现疏松、蜂窝颗粒状,内部营养成分达到熔融状态,利于人体进一步地消化、吸收,物化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差示扫描热量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预处理未改变膳食纤维的降解机理,热力学相对稳定。米糠膳食纤维具有典型的糖类特征吸收峰,预处理辅助提取的膳食纤维特征吸收峰峰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预处理使纤维分子链间氢键被打断,多酚结构暴露,产生较多羧基。(3)预处理辅助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吸附葡萄糖能力高于米糠原料,能有效降低小肠中的葡萄糖浓度。挤压辅助提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值最大,其次为超高压处理,水热处理对提高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值无显着作用。挤压和超高压辅助提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透析液中,葡萄糖含量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膳食纤维,预处理辅助提取的膳食纤维对葡萄糖的束缚力高于未处理的膳食纤维。预处理对米糠膳食纤维结合胆固醇的能力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方面,可溶性膳食纤维相较不溶性纤维在降低胆固醇方面效果更佳。水热辅助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结合胆酸钠的能力较强,挤压和超高压辅助提取的膳食纤维结合胆酸钠的能力较低。(4)预处理辅助提取的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较高含量的酚酸类物质,且都为游离酚类,易在体内发挥其生理活性作用。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中的酚酸含量不如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高,因此对NO2-的清除率不如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高。预处理辅助酶解提取的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对NO2-的清除速率和清除率高于未经预处理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5)米糠中对抗氧化活性起主要作用的是总酚,挤压膨化处理、超高压处理与未经预处理的米糠相比,总酚含量有所提高,而米糠经水热处理后上述变化不显着。米糠经挤压膨化处理、超高压处理、水热处理过后,其铁离子还原能力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都有加强,其中,清除能力大小依次为:挤压膨化、超高压和水热处理。预处理辅助酶解提取的米糠膳食纤维中,包含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物质。其中,挤压预处理后得到的可溶性固形物最多,其次为超高压处理和水热处理,未经任何处理的米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米糠膳食纤维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贮藏过程中均能较好地抑制脂质的氧化。
潘兴昌,蔡木易[8](2017)在《食源性低聚肽在特定疾病人群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源性低聚肽是预消化蛋白质,因其具有分子量小、易于消化吸收、等渗等特点,比整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更易吸收,也更适合供消化功能减弱以及对蛋白质和氨基酸有特定代谢需求的特定临床病人食用。本文就食源性低聚肽或以含小肽为主的蛋白水解物在胃肠道手术、胃肠功能减弱、癌症、烧伤、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糖尿病等病人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食源性低聚肽在临床营养支持中使用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以为食源性低聚肽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中的应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张天缘[9](2017)在《紫苏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克隆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是唇形科(Labiatae)紫苏属(Perilla)的药食兼用型油料植物,其α-亚麻酸(ALA)含量在陆生植物中极高。ω-3脂肪酸脱饱和酶(ω-3FAD)能催化亚油酸形成ALA,增加微生物和植物体中得ALA含量。本研究对形成至完熟7个发育时期的紫苏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筛选和克隆紫苏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pfFAD3)后,进行原核表达,创制产亚麻酸工程菌株,为AlA的工业生产以及油料等作物品质的分子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测序对7个(2d,6d,10d,14d,18d,22d,26d)不同形成时期的紫苏种子RNA进行测序,经组装拼接共得到了64,156个unigene,从中发现约150个基因与脂肪酸的合成与积累相关联,与高表达脂肪酸脱饱和酶(FAD)关联性很高的转录因子有15个。2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出3条紫苏ω-3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pfFAD3s),最高FPKM分别为2325.59、33.36、42.30。将扩增出表达量最高一条命名为pfFAD3。通过Real-time PCR对其进行表达模式验证,发现pfFAD3基因在花和叶中低表达,其主要表达部位为种子;从种子发育的第2d开始表达量逐渐上升,18d时最高,之后下降;该表达趋势与RNA-seq分析结果接近。3从紫苏种子中克隆出pfFAD3基因并构建其pBlunt-pfFAD克隆载体,并利用pMal-c2X质粒构建了pfFAD3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pfFAD3。通过热激法将pfFAD3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经PCR鉴定和测序验证后,用IPTG诱导工程菌表达出FAD3融合蛋白,脂肪酸含量检测表明,重组工程菌中的AlA含量增加了0.91%,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4以密码子组成为基础的异源表达分析表明紫苏种子编码基因偏好使用以A/T结尾的密码子,酿酒酵母是pfFAD3s适宜的表达宿主菌。
韩英佳[10](2016)在《玉米籽粒油份相关基因ZmCOPⅡ、SAD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油玉米是长期人工选择的产物,在食用油、动物饲料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除此之外,高油玉米还是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优良遗传材料。因此,挖掘玉米籽粒油份相关基因并研究它们的功能可为高油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本研究利用关联分析、表达分析、转基因验证等方法研究了外壳蛋白复合物Ⅱ基因(ZmCOPⅡ)、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SAD)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ZmCOPⅡ编码外壳蛋白复合物II,参与早期的分泌运输途径,可以将蛋白、脂质等物质从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该基因位于第二外显子的SNP与玉米籽粒含油量显着相关(P=3.4X 10-14,n=368)。进一步在包括155份自交系的关联群体中对ZmCOPⅡ进行了重测序验证,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有2个插入/缺失位点和67个SNP位点与玉米籽粒含油量显着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位点,对包括508份自交系的关联群体进行了关联分析,发现位于5’UTR区域的InDel20位点和位于第三外显子的非同义SNP2988位点(精氨酸/半胱氨酸)可能为ZmCOPⅡ基因的功能位点。连锁不平衡(LD)分析显示两者完全LD。同时,利用亲本在InDel20和SNP2988位点同时分离的By855/Zheng58 F2群体和B73/By804 RIL群体进行了连锁验证,发现两个位点与表型显着相关。但是InDel20的基因型和ZmCOPⅡ的表达量无显着相关,推断SNP2988可能为ZmCOPⅡ的功能位点。为了进一步研究ZmCOPⅡ基因的功能,将ZmCOPⅡ基因转入拟南芥同源基因突变体中能够恢复该突变体种子油份含量降低的表型,表明ZmCOPⅡ基因与籽粒油份含量相关。2.硬脂酰ACP脱饱和酶是催化硬脂酸(C18:0)转化为油酸(C18:1)的关键酶。本研究在玉米中找到11个SAD相关基因。利用进化树分析发现玉米SAD基因可能比拟南芥SAD基因具有更多样的功能。利用508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关联群体对5AD基因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6个SAD基因与C18:0/C18:1、C18:0或C18:1显着相关(P<0.01),其中1个SAD基因与QTL共定位,5个SAD基因与eQTL共定位。在这6个SAD基因当中,位于3号染色体的ZmSAD1与C18:0/C18:1 相关性最高(P=1.17×10-4),且同时与 QTL(LOD=11.2)和 eQTL(P=1.58X10-14)共定位。基于ZmSAD1基因的关联分析显示位于第三外显子上的一个非同义SNP和位于3’UTR区域的一个5bp插入/缺失是导致C18:0/C18:1自然变异的功能位点。这些研究结果为玉米籽粒油份含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树莓酮概述 |
| 1.1.1 树莓酮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 1.1.2 树莓酮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 1.2 树莓酮的生产方法 |
| 1.2.1 天然提取法生产树莓酮 |
| 1.2.2 化学合成法生产树莓酮 |
| 1.2.3 生物法合成树莓酮的研究进展 |
| 1.2.4 树莓酮生物合成途径 |
| 1.3 碳源对树莓酮生物合成的影响 |
| 1.3.1 以脂肪酸、甘油、葡萄糖为底物的对比 |
| 1.3.2 大肠杆菌的脂肪酸代谢 |
| 1.4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改造工具和策略 |
| 1.4.1 大肠杆菌作为代谢工程的宿主 |
| 1.4.2 基因编辑工具 |
| 1.4.3 启动子和RBS工程 |
| 1.4.4 代谢通量的优化 |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创新点 |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1.5.3 主要创新点 |
| 1.5.4 主要技术路线 |
| 2 树莓酮的合成途径分析及表征 |
| 2.1 引言 |
| 2.2 材料 |
| 2.2.1 菌株与质粒 |
| 2.2.2 试剂与耗材 |
| 2.2.3 培养基及各种试剂配置 |
| 2.2.4 仪器设备 |
| 2.3 方法 |
| 2.3.1 基因合成 |
| 2.3.2 引物设计 |
| 2.3.3 PCR扩增 |
| 2.3.4 PCR产物回收纯化及切胶回收 |
| 2.3.5 化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
| 2.3.6 质粒构建 |
| 2.3.7 双酶切质粒 |
| 2.3.8 质粒提取 |
| 2.3.9 质粒化转 |
| 2.3.10 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
| 2.3.11 λ-red重组更换启动子 |
| 2.3.12 抗性消除 |
| 2.3.13 菌落验证PCR |
| 2.3.14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 2.3.15 HPLC检测 |
| 2.3.16 发酵生产树莓酮 |
| 2.3.17 SDS-PAGE蛋白电泳 |
| 2.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树莓酮合成途径构建及相关酶表达比例优化 |
| 2.4.2 发酵生产树莓酮 |
| 2.4.3 树莓酮合成途径分析 |
| 2.4.4 强化curA表达的影响 |
| 2.5 小结 |
| 3 丙二酸单酰辅酶A途径的改造 |
| 3.1 引言 |
| 3.2 材料 |
| 3.2.1 菌株与质粒 |
| 3.2.2 试剂与耗材 |
| 3.2.3 培养基及各种试剂配置 |
| 3.3 方法 |
| 3.3.1 引物设计 |
| 3.3.2 P1噬菌体转导敲除基因 |
| 3.3.3 抗性消除 |
| 3.3.4 λ-red同源重组插入目的基因 |
| 3.3.5 HPLC检测乙酸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阻断竞争途径增加乙酰辅酶A供应 |
| 3.4.2 过表达乙酰辅酶A羧化酶增加丙二酸单酰辅酶A供应 |
| 3.4.3 过表达生物素合成酶的影响 |
| 3.4.4 过表达外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支链α-酮酸脱氢酶 |
| 3.4.5 引入蓝藻CCM机制增加胞内HCO_3~- |
| 3.4.6 削弱脂肪酸合成途径减少丙二酸单酰辅酶A消耗 |
| 3.5 小结 |
| 4 树莓酮细胞工厂的性能优化 |
| 4.1 引言 |
| 4.2 材料 |
| 4.2.1 菌株与质粒 |
| 4.2.2 试剂与耗材 |
| 4.2.3 培养基及各种试剂配置 |
| 4.2.4 仪器与设备 |
| 4.3 方法 |
| 4.3.1 引物设计 |
| 4.3.2 重组质粒构建 |
| 4.3.3 NRMI连续整合方法 |
| 4.3.4 nox位点突变 |
| 4.3.5 绿色荧光蛋白荧光检测和OD600检测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NRMI整合方法的优化 |
| 4.4.2 大片段连续整合的应用 |
| 4.4.3 突变nox位点进行多位点整合 |
| 4.4.4 大肠杆菌脂肪酸诱导型启动子的筛选及截短 |
| 4.5 小结 |
| 5 脂肪酸利用模块的整合 |
| 5.1 引言 |
| 5.1.1 菌株与质粒 |
| 5.1.2 试剂与耗材 |
| 5.1.3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
| 5.1.4 仪器设备 |
| 5.2 方法 |
| 5.2.1 引物设计 |
| 5.2.2 培养基成分对树莓酮产量的影响 |
| 5.2.3 诱导剂浓度对树莓酮产量的影响 |
| 5.2.4 4-香豆酸浓度对树莓酮产量的影响 |
| 5.2.5 诱导温度对树莓酮产量的影响 |
| 5.2.6 GC检测脂肪酸 |
| 5.2.7 1L发酵罐高密度培养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整合脂肪酸利用模块 |
| 5.3.2 脂肪酸诱导型启动子Pfrd3应用 |
| 5.3.3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 5.3.4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
| 5.3.5 4-香豆酸浓度的优化 |
| 5.3.6 诱导温度的优化 |
| 5.3.7 1L发酵罐高密度培养 |
| 5.4 小结 |
| 6 其他四种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 6.1 引言 |
| 6.1.1 菌株与质粒 |
| 6.2 方法 |
| 6.2.1 引物设计 |
| 6.2.2 重组质粒构建 |
| 6.2.3 产物检测方法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HPLC检测间苯三酚和TAL |
| 6.3.2 利用高产丙二酰辅酶A底盘高效合成间苯三酚 |
| 6.3.3 利用高产丙二酰辅酶A底盘高效合成Flaviolin |
| 6.3.4 利用高产丙二酰辅酶A底盘高效合成TAL |
| 6.3.5 利用高产丙二酰辅酶A底盘高效合成芦荟酮 |
| 6.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老年人群膳食营养调查研究现状 |
| 1.3 食物适口性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老年人群膳食营养调查分析 |
| 2.1 引言 |
| 2.2 调查对象 |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2.3.1 KAP调查表的制定 |
| 2.3.2 调查内容 |
| 2.3.3 调查方法 |
| 2.3.4 质量控制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基本信息 |
| 2.4.2 老人饮食营养知识 |
| 2.4.3 老人饮食营养态度 |
| 2.4.4 老人饮食营养行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老人食物适口性评价表的编制 |
| 3.1 引言 |
| 3.2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的构建 |
| 3.2.1 文献检索法 |
| 3.2.2 参照国家标准 |
| 3.2.3 焦点小组访谈法 |
| 3.2.4 标尺的确定 |
| 3.2.5 统计分析 |
| 3.3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的筛选 |
| 3.3.1 条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2 课题小组筛选 |
| 3.3.3 Delphi法筛选条目 |
| 3.4 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初稿的验证 |
| 3.4.1 参与对象选择 |
| 3.4.2 菜品选择 |
| 3.4.3 验证流程 |
| 3.4.4 数据分析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5.1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构建结果 |
| 3.5.2 适口性评价表条目池筛选结果 |
| 3.5.3 食物适口性评价表初稿验证结果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老人食物适口性评价表的应用—以鸡肉为例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原料 |
| 4.2.2 主要试剂 |
| 4.2.3 仪器与设备 |
| 4.2.4 试验设计 |
| 4.2.5 指标试验方法 |
| 4.2.6 鸡肉适口性评价 |
| 4.2.7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烹饪时长下鸡肉的品质变化 |
| 4.3.2 鸡肉在不同烹饪工艺下的品质变化 |
| 4.3.3 鸡肉在不同烹饪工艺下老人适口性评价结果 |
| 4.3.4 鸡肉的品质测定结果与老人适口性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 变应性鼻炎 |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 |
| 3 肠道菌群 |
| 4 中药网络药理学 |
| 5 立项依据与研究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AR的药效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阳虚AR大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
| 第一节 麻黄附子细辛汤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 |
| 第二节 阳虚变应性鼻炎大鼠粪便中SCFAs的含量测定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调控阳虚AR大鼠Th17/Treg的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从黏膜损伤及P物质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AR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1 结果与讨论 |
| 2 特色与创新 |
| 3 不足与展望 |
|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1.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
| 2.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
| 3.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 |
| 4.中医非药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 |
| 5.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肺-肠轴与肺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1.肺-肠轴 |
| 2.肺-肠轴与肠道菌群 |
| 3.肺-肠轴与肺脏疾病的关系 |
| 4.肺-肠轴引起肺炎的机制 |
| 5.基于肺-肠轴治疗肺炎 |
| 6.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研究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 |
| 1.材料 |
| 2.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肠道免疫及其干预肺炎的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运用粪菌移植技术研究胃肠积热大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
| 1.材料 |
| 2.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第二节: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胃肠积热影响肺炎的机制 |
| 1.材料 |
| 2.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研究银莱汤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 |
| 1.材料 |
| 2.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结论 |
| 2.创新点 |
| 3.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前言 |
| 项目概述 |
| 研究目的 |
|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指标 |
| 1.4 研究指标的计算 |
| 1.5 统计方法 |
| 1.6 质量控制 |
| 2. 研究结果 |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2.2 不同宏量营养素供能比组人群各指标的差异 |
| 2.3 运用多水平随机斜率模型分析脂肪供能比对体格指标的影响 |
| 2.4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 |
| 3. 讨论 |
| 3.1 膳食蛋白质与肥胖的关系 |
| 3.2 膳食碳水化合物与肥胖的关系 |
| 3.3 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的关系 |
| 3.4 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影响因素 |
| 3.5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体格指标的关系 |
| 第二部分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血液指标的关系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统计方法 |
| 1.4 质量控制 |
| 2. 研究结果 |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2.2 不同脂肪供能比组人群各指标的比较 |
| 2.3 膳食脂肪供能比、体格指标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2.4 肥胖相关疾病组与正常组各血液指标的比较 |
| 2.5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相关血液指标的关系 |
| 3. 讨论 |
| 3.1 血脂、血糖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 |
| 3.2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 |
| 3.3 瘦素、脂联素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 |
| 3.4 饥饿素、肥胖抑制素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 |
| 3.5 LBP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 |
| 3.6 膳食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相关血液指标的关系 |
| 全文小结 |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能量平衡与肥的关系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脂肪酸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
| 2 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时间和地点 |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 1.3 试验日粮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用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用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饲喂水平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 1.5 测定指标 |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肉品质及屠宰性能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1.2 试验时间地点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指标 |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2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屠宰理化指标影响 |
| 2.3 不同饲喂水平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饲喂水平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舍饲滩羊屠宰理化指标影响 |
| 3.3 不同饲喂水平下添加过瘤胃蛋氨酸、赖氨酸对肉品质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米糠概述 |
| 1.2.2 米糠研究现状 |
| 1.2.3 膳食纤维概述 |
| 1.2.4 膳食纤维理化性质 |
| 1.2.5 膳食纤维生理作用 |
| 1.2.6 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
| 1.2.7 膳食纤维的改性 |
| 1.2.8 膳食纤维的应用 |
| 1.3 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挤压膨化辅助提取米糠膳食纤维工艺优化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米糠主要成分分析 |
| 2.2.2 挤压膨化处理对米糠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 2.2.3 不同酶水解因素对提取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 2.2.4 正交试验 |
| 2.2.5 不同因素对提取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 2.2.6 正交试验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预处理对提取米糠膳食纤维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试验方法 |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米糠膳食纤维成分组成分析 |
| 3.2.2 超高压处理对米糠膳食纤维的影响 |
| 3.2.3 水热处理温度对米糠膳食纤维的影响 |
| 3.2.4 预处理对米糠膳食纤维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米糠膳食纤维功能特性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预处理前后葡萄糖吸附量的变化 |
| 4.2.2 预处理前后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的变化 |
| 4.2.3 预处理前后葡萄糖扩散程度的变化 |
| 4.2.4 预处理前后吸附胆固醇能力的变化 |
| 4.2.5 预处理前后胆酸盐吸附能力的变化 |
| 4.2.6 预处理前后清除亚硝酸根离子(NO_2~-)能力的变化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米糠膳食纤维抗氧化活性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与试剂 |
| 5.1.2 仪器与设备 |
| 5.1.3 试验方法 |
| 5.1.4 数据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预处理前后多酚含量分析 |
| 5.2.2 预处理前后抗氧化能力分析 |
| 5.2.3 预处理前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含量分析 |
| 5.2.4 预处理前后亚油酸体系中抗脂质氧化能力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缩写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文献综述 |
| 1 基于二代测序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
| 1.1 转录组学的研究 |
| 1.2 RNA-seq |
| 1.2.1 RNA-seq与药用植物 |
| 1.2.2 RNA-seq与油料作物 |
| 1.2.3 RNA-seq与分子标记开发 |
| 2 植物油脂研究概述 |
| 2.1 植物油脂的合成过程 |
| 2.2 油脂合成的分子调控 |
| 2.2.1 从头合成阶段 |
| 2.2.2 碳链延长阶段 |
| 2.2.3 脱饱和阶段 |
| 2.2.4 TAG重塑阶段 |
| 2.2.5 油脂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 |
| 2.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 |
| 2.3.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与保健作用 |
| 2.3.2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植物抗性的研究 |
| 3 紫苏 ω-3 脂肪酸脱饱和酶研究进展 |
| 4 基因工程在油脂合成调控及生产中的应用 |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二 材料和方法 |
| 1 试验材料 |
| 1.1 植物材料 |
| 1.2 质粒和菌株 |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 2 试验方法 |
| 2.1 紫苏种子RNA提取 |
| 2.2 紫苏不同发育时期种子转录组测序 |
| 2.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 2.4 紫苏 ω-3FAD基因的筛选 |
| 2.5 pfFAD3基因克隆 |
| 2.5.1 cDNA制备 |
| 2.5.2 pfFAD3基因的扩增引物设计 |
| 2.5.3 PCR扩增目的基因 |
| 2.6 pfFAD3的定量表达分析 |
| 2.6.1 pfFAD3基因的Real-time PCR引物设计 |
| 2.6.2 pfFAD3基因的差异表达检测 |
| 2.7 pfFAD3重组工程菌的创制 |
| 2.7.1 克隆载体的构建 |
| 2.7.2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
| 2.7.3 工程菌株鉴定和菌种保存 |
| 2.8 工程菌的重组蛋白 |
| 2.8.1 工程菌诱导表达 |
| 2.8.2 重组FAD3蛋白的纯化和检测 |
| 2.9 工程菌脂肪酸含量检测 |
| 2.10 紫苏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
| 2.10.1 紫苏种子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特性分析 |
| 2.10.2 紫苏种子表达基因有效密码子数分析 |
| 2.10.3 紫苏种子表达基因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分析 |
| 2.10.4 紫苏种子表达基因最优密码子分析 |
| 2.11 pfFAD3s基因异源表达分析 |
| 三 结果与分析 |
| 1 紫苏种子形成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 |
| 2 紫苏pfFAD3s基因的特性 |
| 3 重组工程菌的获得 |
| 3.1 克隆载体的鉴定结果 |
| 3.2 重组工程菌的鉴定结果 |
| 4 pfFAD3原核表达情况 |
| 4.1 pfFAD3的诱导表达结果 |
| 4.2 pfFAD3基因表达对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
| 5 紫苏种子密码子偏好使用情况 |
| 5.1 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特性 |
| 5.2 紫苏种子表达基因有效密码子数特性 |
| 5.3 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 |
| 5.4 最优密码子分布 |
| 5.5 pfFAD3s异源表达的最适宿主 |
| 四 讨论 |
| 五 总结 |
| 1 结论 |
| 2 创新及展望 |
| 致谢 |
| 项目资助 |
| 参考文献 |
| 缩写名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油脂的合成及遗传机理概述 |
| 1.1.1 植物油脂代谢途径 |
| 1.1.2 植物硬脂酰ACP脱饱和酶研究进展 |
| 1.1.3 玉米籽粒油份的遗传机理研究 |
| 1.2 玉米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 1.2.1 玉米数量性状连锁分析 |
| 1.2.2 玉米数量性状关联分析 |
| 1.3 COPⅡ囊泡运输及COPⅡ蛋白研究进展 |
| 1.3.1 COPⅡ囊泡运输 |
| 1.3.2 COPⅡ蛋白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玉米籽粒油份相关基因ZmCOPⅡ的功能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 2.2.3 基因型检测 |
| 2.2.4 脂肪酸的提取、测定及计算 |
| 2.2.5 BAC文库筛选 |
| 2.2.6 植物组织RNA提取及表达检测 |
| 2.2.7 拟南芥突变体筛选 |
| 2.2.8 拟南芥表达载体35S:: ZmCOPⅡ的构建 |
| 2.2.9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秆菌转化 |
| 2.2.10 浸花法拟南芥转化 |
| 2.2.11 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的筛选 |
| 2.2.12 玉米表达载体Ubi:: ZmCOPⅡ的构建 |
| 2.2.13 玉米转基因阳性苗的筛选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ZmCOPⅡ基因进化树分析 |
| 2.3.2 ZmCOPⅡ基因及其上下游序列分析 |
| 2.3.3 ZmCOPⅡ基因与油份相关性状关联分析 |
| 2.3.4 ZmCOPⅡ基因连锁分析 |
| 2.3.5 ZmCOPⅡ基因表达分析 |
| 2.3.6 拟南芥突变体功能互补验证 |
| 2.3.7 ZmCOPⅡ基因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 2.3.8 ZmCOPⅡ基因在玉米中超表达研究 |
| 2.4 讨论 |
| 2.4.1 ZmCOPⅡ是重要的Sec23蛋白 |
| 2.4.2 ZmCOPⅡ参与脂质运输 |
| 2.4.3 ZmCOPⅡ影响株高和结实 |
| 2.4.4 Sec23蛋白功能多样性 |
| 第三章 自然变异调控玉米SAD基因功能的遗传解析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克隆测序 |
| 3.2.3 关联分析 |
| 3.2.4 表达QTL (eQTL)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同源克隆玉米SAD基因 |
| 3.3.2 玉米SAD基因的关联分析 |
| 3.3.3 玉米SAD基因的eQTL分析 |
| 3.3.4 玉米SAD基因的表型与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 3.3.5 ZmSAD1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 3.3.6 ZmSAD1基因表达量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玉米SAD基因的比较 |
| 3.4.2 ZmSAD1对C18:0/C18:1的调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