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李群,张法瑞,黄勇富,唐素君,付利芝,左之才,关铜[1](2013)在《中国荥昌猪选育史研究》文中指出荣昌猪是全国最优良的三大地方名猪之一,以其多个优良的遗传性状名列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前茅,也是我国多年来推广数量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地方猪种。研究荣昌猪选育史,就是挖掘、整理、提炼荣昌猪选育成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荣昌猪今后的选育,为其他畜禽选育提供"史鉴"、"史师"。本文重点介绍了荣昌猪所在地的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对荣昌猪选育所做的贡献,以列表方式介绍了荣昌猪选育主要成果(新荣昌猪Ⅰ系、渝荣Ⅰ号猪配套系、科技获奖成果、论文论着),通过民国、共和国两个时期选育史料分析,说明了边选育边推广仍是当今中国荣昌猪选育的主要措施;对荣昌猪起源,本文支持本地起源说,荣昌猪是地方固有品种。
王清义[2](2005)在《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进行三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率3 .40:1。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y二y一6.1003(x一9.4286)I=4.6053xl+o.4832y (1)(2)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关
郭宗义[3](2004)在《三峡库区新荣昌猪Ⅰ系利用与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测定了对新荣昌猪Ⅰ系的若干种质特性,研究了新荣昌猪Ⅰ系的杂交利用效果和适宜的营养水平,分析了新荣昌猪Ⅰ系的繁殖性能,制定了一整套饲养管理规程和各级种猪场的出场质量标准。采取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选育与推广相结合,示范与普及相结合以及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在三峡库区七个区(市、县)示范推广新荣昌猪Ⅰ系。每个区(市、县)二级扩繁场饲养新荣昌猪Ⅰ系母猪都在200头以上,每头母猪年产仔猪25.4头,断奶成活率91.64%,商品猪166.7日龄达到90公斤,饲料报酬3.03,胴体瘦肉率60.4%,年产值18576万元,纯收入1857.6万元,使10770移民增加收入。对三峡库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繁殖场的建立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曹果清[4](2004)在《猪PRLR基因和FSHβ亚基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猪的繁殖性状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性状,繁殖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猪业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和促卵泡素β亚基(FSHβ)基因是影响猪繁殖性能的主基因或候选基因。本课题主要研究这两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以及对猪繁殖性能及其他生产性状的影响,探讨这两个基因在猪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1.本研究根据人、家鼠、兔子、牛和猪等动物的已公布的PRLR基因mRNA或cDNA的同源比较结果,设计3对引物扩增了猪PRLR基因exon8~exon10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区域长3637bp,包括部分exon8序列(68bp)、intron8(507bp)、exon9(70bp)、intron9(1816bp)和exon10的全部编码区和部分3′非编码区(1176bp)。 2.根据猪PRLR基因的exon8~exon9序列,设计P4、P5和P63对引物,利用PCR-SSCP结合克隆测序技术检测了猪PRLR基因exon8~exon9区域多态性,共检测到15处突变,都位于猪PRLR基因intron8内,分别是猪PRLR基因intron8第26位C→T突变,第47位的A→G突变,第54位的C→T突变,第63位的G→A突变,第68位的A→G突变,第99位的C→T突变,第134位的三个A的插入突变,第153位的T→C突变,第244位的A→G突变,第292位的C→T突变,第402位的G→A突变,第410位的A→G突变,第412位的AACC缺失突变,第421位的T→C突变,第483位的T→C突变。 根据猪PRLR基因exon10序列设计P7和P8两对引物,利用PCR-RFLP和克隆测序技术检测了该区域的多态性。P7引物扩增片段内没有检测出突变。P8引物的扩增片段共检测到3处突变,分别为exon10第766位的T→C无义突变,该突变能引起HpaⅡ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第935位的A→G错义突变,能引起PRLR分子中丝氨酸(S)向甘氨酸(G)的转变,且能引起AluⅠ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138位的A→G突变发生在PRLR基因的3′非翻译区内。 3.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山西白猪共127头母猪的381窝产仔记录为实验材料,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PRLR基因各多态位点对猪产仔数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4和P5位点上不同基因型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无显着差异(P>0.05)。P6位点上,AA、AB、AC和BB基因型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显着高于BC型(P<0.05),其中AC型最高,为10.69头,AA型次之,为9.83头。综合该位点对其他性状的影响,认为A基因为提高产仔数的有利基因,AA型母猪为有利基因型。P8位点上,不同基因型母猪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无显着差异,但有AA>AB>BB的趋势,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4.以山西白猪选育过程中四、五世代369头仔猪的初生重和乳头数资料,152头后备
伍良罡[5](2000)在《新荣I系母猪杂交利用的繁殖性能对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引种杂交试验对比 ,新荣Ⅰ系猪适合平昌县的自然环境 ;新荣Ⅰ系与大约克杂交后 ,其F1代优势明显 ;新荣Ⅰ系与本地猪杂交后 ,其F1代比本地猪产仔多、个体重、生长快、断奶窝重高 ,值得在本地推行
陆肖芬,彭绍礼[6](1984)在《湖北白猪Ⅴ系一世代选育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湖北白猪V系的选育目标是突出瘦肉率高的特点,胴体瘦肉率达60%左右,其他性状符合湖北白猪的育种目标。 V系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群体闭锁、头胎留种、一年一个世代、逐世代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半同胞肥育测定、胴体品质测定和繁殖性能观察。用同期同条件对比,个体表型选择,根据同胞瘦肉率、日增重、活体膘厚结合体型外貌进行综合评定,选留每世代留种群体。 V系基础群头胎母猪产仔数10.42头,60日龄断奶窝重152.97公斤,平均断奶头重17.81公斤;后备公猪六月龄体重98.13公斤,61~180日龄平均日增重631克,后备母猪六月龄体重88.2公斤,日增重578克。380头猪肥育测定的结果,61~180日龄期间平均日增重604克,料肉比3.48∶1;71头屠宰测定的结果,胴体瘦肉率60.06%,符合选育目标。 V系一世代由8头主配公猪、10头替补公猪,50头母猪和47头替补母猪组成,公猪留种比例为5.8%,母猪留种比例为16.6%,近交系数为0.0103。留种群公猪六月龄体重98.79公斤,日增重638克,活体膘厚1.83cm,母猪六月龄体重90.95公斤,日增重595克,活体膘厚1.8cm,瘦肉率61.48%。
李国豪,扈有蓉[7](1984)在《湖北白猪Ⅰ系Ⅱ系零至三世代选育报告》文中指出湖北白猪Ⅰ系、Ⅱ系的选育,是以数量遗传学为理论依据,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选育的合成品系。通过三个世代的选育及各世代的繁殖性能观察、生长肥育测定、屠宰试验和杂交效果观察表明:品系群的质量性状有很大改进。一产断奶窝重Ⅰ系达149.19公斤,Ⅱ系达148.64公斤。四月龄平均日增重Ⅰ系达601克,Ⅱ系达625克。饲料转化率Ⅰ系3.40比Ⅰ,Ⅱ系3.39比1。瘦肉率Ⅰ系达59.47%,Ⅱ系达57.67%。各项性状指标与基础群相比均有较大的提高,基本达到预定的选育指标。在与杜洛克公猪的杂交试验中;杜湖Ⅰ系的杂种猪瘦肉率达61.73%;社湖Ⅱ系盼杂种猪瘦肉率达64.18%,为品系的杂交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现将Ⅰ、Ⅱ系零至三世代的选育结果报告如下:
冯富彦[8](2010)在《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FSHβ和PRL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指出豫南黑猪是以地方猪种—淮南猪为母本,美系杜洛克猪为父本,经过杂交、横交固定而新培育出的一个瘦肉型品种。目前为止,尚未对豫南黑猪FSHβ和PRLR基因进行研究。本试验主要以豫南黑猪为试验材料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及大约克猪3个引进猪种为对照,对这两个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这两个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在豫南黑猪育种工作中的应用。1.FSHβ基因遗传变异分析FSHβ基因内含子1含有缺失片段,设计引物扩增该区域,对缺失片段测序发现,缺失片段大小为277bp,且片段内含有一个SNP多态位点(A→G突变)。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4个猪种FSHβ基因多态性得到,3个等位基因、6种基因型。豫南黑猪等位基因A、B、C频率分别为0.0738、0.6475、0.2787;基因型AA、AB、AC、BB、BC、CC频率分别为0.0164、0.0246、0.0902、0.4426、0.3852、0.0410;多态信息含量0.3451,杂合度0.4434,不同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之间有极显着差异(P<0.01)。基因型与产仔性能关联性分析得到,CC型豫南黑猪初产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比AC型分别多2.67和2.79头(P<0.05),经产分别多2.03和2.14头(P<0.05);而引进猪种初产和经产都没有显着差异。2.PRLR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分别在PRLR基因内含子9和外显子10上设计引物位点P1、P2。对P1位点克隆测序发现,在此区域内有5个位点突变(G756A、T892G、C924A、C1055G、T1078G)。采用PCR-SSCP技术对P1位点研究,发现3个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未发现AB基因型。豫南黑猪等位基因A、B、C频率分别为0.19、0.59、0.22;基因型AA、AC、BB、BC、CC频率分别为0.16、0.06、0.50、0.19、0.09;多态信息含量0.5051,杂合度0.5675。基因型在4个群体中分布未达到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因型与产仔性能关联性分析得到,豫南黑猪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数没有显着影响;引进猪种CC基因型初产产活仔数比BC型多产2.38头,差异显着(P<0.05)。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4个猪种P2位点多态性得到,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豫南黑猪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5811、0.4189;基因型AA、AB、BB频率分别为0.3343、0.5135、0.1622;多态信息含量0.3683,杂合度0.4868。不同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因型与产仔性能关联性分析得到,豫南黑猪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数没有显着影响,但都呈现BB>AB>AA的趋势;引进猪种BB型经产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比AB型分别多2.04头和2.53头,差异显着(P<0.05)。AB型母猪断奶重比AA、BB型重0.37kg,差异显着(P<0.05)。3.通过在内含子8和内含子9上设计引物,扩增出149bp的片段,序列分析得到75bp的外显子9。测序显示在内含子8的第559位点可能一个新的SNP位点(C/T),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1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FSHβ基因不同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差异极显着。豫南黑猪群体内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基因型CC型在产仔数上是优势基因型,而其他猪种不存在这种相关性。2 PRLR基因P1、P2位点,豫南黑猪与引进猪种不同基因型在群体内分布没有显着差异。豫南黑猪群体内两位点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较大,而不同基因型对产仔数没有显着影响。P1位点各群体基因型分布未达到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 CC基因型引进猪种在初产产活仔数上为优势基因型;P2位点BB基因型引进猪种在经产产仔数上为优势基因型。3扩增出猪PRLR基因exon9,在intron8上可能会有一个新SNP。
杨志军[9](2008)在《清平猪部分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地方优良猪种——清平猪的种质特性,为清平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清平猪及其杂交猪(杜清、杜杜清)和长白猪四个品种/群体为受试动物,在收集清平猪历年繁殖记录的基础上作了以下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清平猪品种资源危机状况清平猪数量近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已对清平猪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至2007年,湖北省当阳市清平种猪场清平猪存栏94头(公猪18头,母猪76头),有效群体大小仅为58.21,已达到受严重威胁的程度。2繁殖性能分析对1520窝繁殖数据的统计分析,清平母猪产仔性能一般可稳定持续14-15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成活数平均值分别为12.04±3.25、11.63±3.43和9.77±2.79头,三者间呈强的正相关(0.65-0.91);平均妊娠期天数为112.46±2.91d,略高于此前报道的111.51d;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清平母猪产仔性能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分娩季节对妊娠期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母猪品种及个体间妊娠期天数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配公猪品种及个体间妊娠期天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 RN和RYR1基因PCR-RFLP检测在清平、杜清和杜杜清群体中均未检测到RN基因不利等位基因RN,RYR1基因仅在新清平(杜清)群体1世代4个个体中检测到杂合子(HalN/Haln),HalN/Haln基因型频率为7.5%,Haln基因频率为3.8%。对RN基因和RYR1基因的合并检测,其试验结果与二者单独检测结果完全一致。4部分免疫指标测定血清IgG含量和所检测的16项血液生理指标(包括10项细胞免疫指标)在4个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大部分指标在清平、杜清、杜杜清及大白猪间依次或增或减,且清平猪和杜清、杜杜清、大白猪间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或差异极显着性(P<0.01),而杜清与杜杜清杂交猪间各项指标基本一致,差异不显着(p>0.05);公母间的差异在清平猪中最明显,有7个指标(均为免疫指标)差异显着(p<0.05)或差异极显着(p<0.01);WBC作为细胞免疫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各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而对其组成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品种间差异显着(p<0.05),清平猪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较高,而淋巴细胞数低,且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LYM/GRN)的比值品种间差异显着(p<0.05)或差异极显着(p<0.01)。对免疫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IgG与细胞免疫指标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在清平猪中IgG和WBC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38),WBC和MNC、GRN间呈显着的正相关(r=0.60、0.64);RBC和HGB、HCT间呈强的正相关(r=0.85、0.88)。
张树敏[10](2007)在《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细胞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明显。通过对遗传参数的分析发现,松辽黑猪的繁殖性状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断奶窝重可以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参考指标,而生长性状不宜以表型相关为主要手段。本研究还分析了松辽黑猪血液的生理生化的相关指标以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松辽黑猪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资料介绍的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得知,日增重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瘦肉率与肌苷呈负相关、臀腿比例也与肌苷呈负相关。同时,检测了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所检测的13个蛋白位点中,9个具有多态性。对松辽黑猪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分析显示,松辽黑猪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在蛋白位点对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发现了较明显的规律。通过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等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野×松×松为最佳杂交组合。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细胞遗传特性。松辽黑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C带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为圆形,其多态性与资料报道的家猪类似。对松辽黑猪的分子遗传特性分析中,测定了IGF-1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松辽黑猪H-FABP基因5’上游控制序列与内含子II多态性位点与IMF的相关分析、松辽黑猪ob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胴体肉质形状相关性和FSH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等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前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及国外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
| 1.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 |
|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及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
| 2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
| 2.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
| 2.2.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 |
| 2.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
| 2.4.我国地方猪种类型及种质特性 |
| 2.5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 3 淮南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
| 3.1 淮南猪的品种地位 |
| 3.2 产区自然条件 |
| 3.3 品种形成历史 |
| 3.4 淮南猪部分种质特性 |
| 3.5 淮南猪种质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
| 第二章 淮南猪繁殖、生长与肥育性能的研究 |
| 1 淮南猪繁殖性能的测定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与结论 |
| 2 淮南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
| 1 淮南猪繁殖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与结论 |
| 2 淮南猪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淮南猪染色体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染色体记数 |
| 2.3 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 |
| 2.4 C带带型 |
| 3 讨论 |
| 3.1 家猪染色体组型的标准化问题 |
| 3.2 Ag-NORs的多态性 |
| 3.3 C带多态性 |
| 第五章 淮南猪的适应性研究 |
| 1 淮南猪血液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与结论 |
| 2 淮南猪耐粗饲性饲养试验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与结论 |
| 3 气候生态因子对淮南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4 淮南猪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5 淮南猪肌肉寄生虫病调查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淮南猪行为特性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自然生态条件 |
| 1.2 试验场地 |
| 1.3 淮南猪性行为特性的研究 |
| 1.4 淮南猪分娩行为特性的研究 |
| 1.5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的研究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淮南猪的性行为 |
| 2.2 淮南猪的分娩行为 |
| 2.3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 |
| 第七章 淮南猪肉质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八章 淮南猪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二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
| 1.2 三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
| 1.3 试验时间 |
| 1.4 饲养管理 |
| 1.5 称重 |
| 1.6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二元杂交效果 |
| 2.2 三元杂交效果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最佳杂交组合 |
| 3.2 杂交效果的评价 |
| 第九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利用的研究 |
| 1 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与结论 |
| 2 淮南猪六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结果与分析 |
| 3 评定母猪繁殖力方法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与结论 |
| 4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与结论 |
| 5 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和列线图估测淮南猪瘦肉量的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回归方程的建立 |
| 5.3 多元回归方程的验证 |
| 5.4 估测瘦肉量的列线图 |
| 5.5 结论与讨论 |
| 第十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新荣昌猪Ⅰ系的若干种质特性 |
| 3.2 新荣昌猪Ⅰ系杂交效果 |
| 3.3 新荣昌猪Ⅰ系适宜营养水平 |
| 3.4 新荣昌猪Ⅰ系繁殖性能 |
| 3.5 新荣昌猪Ⅰ系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
| 3.6 新荣昌猪Ⅰ系母猪出场质量标准 |
| 3.7 新荣昌猪Ⅰ系示范与推广 |
| 4 讨论与结论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论文及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猪繁殖性能的相关研究 |
| 1.1 杂交改良的研究 |
| 1.2 选择方法的改进 |
| 1.3 内分泌学的研究 |
| 1.4 发育和胚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 1.5 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
| 2 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基因研究进展 |
| 2.1 催乳素(Prolactin,PRL) |
| 2.2 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 |
| 2.3 催乳素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
| 3 促卵泡素β(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beta-subunit,FSHβ)亚基基因研究进展 |
| 3.1 促卵泡素(follitropin)概况 |
| 3.2 FSHβ亚基基因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猪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仪器与试剂 |
| 1.3 溶液的配制 |
| 1.4 实验方法 |
| 1.5 分析工具软件及功能网站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2 PCR扩增结果 |
| 2.3 PRLR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 3 讨论 |
| 3.1 DNA的提取 |
| 3.2 PCR扩增 |
| 3.3 克隆和测序 |
| 3.4 同源性比较 |
| 4 结论 |
| 第三章 PRLR基因PCR-SSCP和PCR-RFLP多态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PCR扩增结果 |
| 2.2 PCR-SSCP分析 |
| 2.3 PCR-RFLP分析 |
| 2.4 PRLR基因多态性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 2.5 不同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 2.6 猪PRLR基因不同位点对猪部分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关于SSCP |
| 3.2 不同多态位点的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
| 3.3 猪PRLR基因不同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特征 |
| 3.4 不同多态位点对猪部分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 结论 |
| 第四章 猪FSHβ亚基基因PCR-RFLP多态性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猪采样情况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PCR扩增结果 |
| 2.2 PCR-RFLP结果 |
| 2.3 猪FSHβ亚基基因多态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 2.4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不同猪种中的分布 |
| 2.5 猪FSHβ亚基基因对猪部分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关于FSHβ亚基基因的序列分析 |
| 3.2 关于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不同猪种中的分布 |
| 3.3 关于FSHβ亚基基因对猪部分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 结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bstract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猪来源和分组。 |
| 1.2 饲养管理。 |
| 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纯繁性能 (见表1) 。 |
| 2.2 杂交利用的繁殖性能对比测定。 (见表2) |
| 2.3 从表1和表2及其检验结果看出, 杂交明显改善了新荣I系母猪的繁殖性能。 |
| 2.4 |
| 3 小结 |
| 致谢 |
| 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豫南黑猪的培育 |
| 1.2 猪繁殖性能相关的候选基因的研究 |
| 1.3 促卵泡素β(FSHβ)基因研究 |
| 1.4 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研究 |
| 2 豫南黑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约克猪促卵泡素(FSH)β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的关联性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与试剂 |
| 2.1.3 溶液配制 |
| 2.1.4 试验方法 |
| 2.1.5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 2.2.2 PCR 扩增及酶切结果 |
| 2.2.3 纯合子的克隆测序 |
| 2.2.4 FSHβ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关联性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FSHβ基因的序列分析 |
| 2.3.2 豫南黑猪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
| 2.3.3 FSHβ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关联性分析 |
| 2.4 结论 |
| 3 豫南黑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约克猪 PRLR 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关联性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1.3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PCR 扩增结果 |
| 3.2.2 PCR-SSCP 分析 |
| 3.2.3 PRLR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克隆测序 |
| 3.2.4 PCR-RFLP 分析 |
| 3.2.5 PRLR 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关联性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PRLR 基因P1 位点的克隆测序分析 |
| 3.3.2 PRLR 基因不同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特征 |
| 3.3.3 PRLR 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对猪部分繁殖性能的影响 |
| 3.4 结论 |
| 4 猪PRLR 基因Exon 9 的克隆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仪器与试剂 |
| 4.1.3 猪PRLR 基因PCR 扩增 |
| 4.2 结果 |
| 4.2.1 PCR 扩增结果 |
| 4.2.2 PRLR 基因的克隆测序 |
| 4.3 讨论 |
| 4.3.1 PCR 扩增 |
| 4.3.2 克隆和测序 |
| 4.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和英文缩写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
| 1.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
| 1.1.1 我国地方猪种受威胁的状况 |
| 1.1.2 我国地方猪种保护现状 |
| 1.1.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的重点对象 |
| 1.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
| 1.2.1 猪种来源、形成条件和形成历史的评估 |
| 1.2.2 表型评估 |
| 1.2.3 遗传特性的评估 |
| 2 清平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
| 2.1 产区自然条件 |
| 2.2 品种形成历史 |
| 2.3 清平猪的品种地位 |
| 2.4 清平猪种质特性 |
| 2.4.1 外貌特征 |
| 2.4.2 繁殖性能 |
| 2.4.3 肥育性能与胴体品质 |
| 2.4.4 清平猪的杂交利用 |
| 2.5 清平猪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评价 |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
| 1 清平猪品种资源危机状况分析 |
| 1.1 畜禽品种资源的危机状况分析方法 |
| 1.1.1 受威胁程度的确定 |
| 1.1.2 群体有效大小的计算 |
| 1.1.3 群体动态和外来品种对受威胁程度分类影响 |
| 1.2 湖北省清平猪历年数量状况 |
| 1.3 清平猪纯繁种猪数量及危机状况分析 |
| 2 清平猪繁殖性能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来源 |
| 2.1.2 繁殖性能统计 |
| 2.1.3 饲养区自然生态条件 |
| 2.1.4 饲养管理条件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清平母猪可利用年限分析 |
| 2.2.2 清平猪胎次、分娩季节对窝产仔性能的影响 |
| 2.2.3 清平母猪妊娠期特性研究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胎次、分娩季节对清平母猪窝产仔性能的影响 |
| 2.3.2 清平母猪妊娠期影响因素分析 |
| 3 RN基因和RYR1基因检测 |
| 3.1 前言 |
| 3.1.1 氟烷基因(Halothane gene,Hal) |
| 3.1.2 酸肉基因(Rendement Napole,RN)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血样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 3.3.2 RN和RYR1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结果 |
| 3.3.3 RN和RYR1基因目的片段的酶切结果 |
| 3.3.4 基因型和基因频率 |
| 3.4 讨论 |
| 3.4.1 RN基因和RYR1基因在清平猪中的分布 |
| 3.4.2 RN基因和RYR1基因在清平母本新品系中的分布 |
| 3.4.3 RN基因和RYR1基因的利用 |
| 3.4.4 RN基因和RYR1基因合并检测的探讨 |
| 4 清平猪部分免疫指标测定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动物 |
| 4.1.2 样品采集 |
| 4.1.3 试验设计 |
| 4.1.4 主要材料与仪器 |
| 4.1.5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猪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测定结果 |
| 4.2.2 不同品种间各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 |
| 4.3 讨论 |
| 4.3.1 免疫指标 |
| 4.3.2 血清IgG含量 |
| 4.3.3 白细胞总数及其他免疫指标 |
| 4.3.4 关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提要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猪种资源、种质特性及研究方法 |
| 1 猪种资源的现状和分布 |
| 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
| 3 引入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
| 4 中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 5 国内外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和采用的方法 |
| 第二章 遗传标记、染色体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
| 1 遗传标记 |
| 2 染色体研究进展 |
| 3 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
| 第三章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在猪育种上的应用现状 |
| 1 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 QTL |
| 2 影响肉质性状及生长的主效基因 |
| 3 已发现的 QTL |
| 4 标记辅助选择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研究 |
| 1 松辽黑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
| 2 松辽黑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
| 3 松辽黑猪屠宰性能的测定 |
| 4 松辽黑猪肉质品质的测定 |
| 5 繁殖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
| 6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
| 7 松辽黑猪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
| 8 总结 |
| 第二章 松辽黑猪血液理化指标及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
| 1 松辽黑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
| 2 松辽黑猪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
| 第三章 松辽黑猪细胞遗传特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松辽黑猪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 |
| 1 松辽黑猪IGF-Ⅰ基因外显子4 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 |
| 2 松辽黑猪H-FABP 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与内含子II 多态性位点 IMF 的相关分析 |
| 3 松辽黑猪ob 基因多态性位点及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 4 松辽黑猪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的研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