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昕[1](2021)在《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生产上以一代杂交种为主。但是,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杂交种选育很大程度上依赖育种者的经验,育种效率低。因此,探索大白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对提高大白菜育种效率及阐明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14份大白菜亲本配制组合,分析各性状的杂种优势;选取两个代表性F1组合,利用不同方法对其F2分离群体的单株重进行QTL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耐热性大白菜在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表现,鉴定了参与高温胁迫的关键基因。结果如下:1、利用14份大白菜优良骨干亲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1个F1组合,对亲本及组合开展11个性状的田间调查,结果发现:91个组合在28天苗期生长量、单株重、叶球重、生育期(商品成熟期)等四个性状均表现显着的杂种优势,最大超亲优势值分别为241.84%、118.14%、120.69%和-207.79%,说明白菜杂交育种可显着提高产量并缩短生育期。2、对亲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2,444,676个高质量SNPs。基于全基因组SNPs差异和亲本间纯合差异SNPs位点的不同方法,计算亲本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距离GDtotal和GDhomo的变幅分别为0.222~0.379和0.211~0.365。通过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GDhomo与28天生长量的中亲优势(r=0.262)和超亲优势(r=0.234)、球重的超亲优势(r=0.214)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遗传距离可以部分预测大白菜杂种优势。3、利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在产量强优势组合的F2群体(418株)中检测到4个控制单株重的QTLs:q PW1.1,q PW5.1,q PW7.1和q PW8.1。连续两年的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q PW8.1定位在标记A08_S45(18,172,719)和A08_S85(18,196,752)之间,约23.5 kb,解释了8.6%的单株重和23.6%的白菜总球叶数的表型变异;还包含一个可能控制单株重杂种优势的杂合区段。2)q PW1.1和q PW7.1解释的单株重表型变异分别是11.7%和10.7%,且q PW7.1表达易受环境影响。3)q PW5.1在着丝粒区域具有显着信号,推测其高杂合性造成的“假超显性效应”和来自亲本‘XJD4’的增效等位基因是影响大白菜产量杂种优势的可能原因。4、以亲本“玉田包尖”配制的大白菜组合具有显着杂种优势,且正反交F1、957株F2的单株重、球高等性状的遗传明显偏向该亲本,说明亲本“玉田包尖”为强优势亲本,具有较强的性状遗传力。确定单株重为“玉田包尖”类白菜的优势性状之一;采用QTL-seq和Graded Pool-seq将包尖组合单株重QTL定位在A09染色体。5、筛选耐热亲本‘268’和热敏亲本‘334’,分别对其进行高温胁迫与对照处理,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11,055和8,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7个与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关键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高温胁迫后,耐热大白菜‘268’中谷胱甘肽代谢和核糖体生物发生途径显着上调,光合作用途径被抑制;而热敏大白菜‘334’中核心基因HSP17.6、HSP17.6B、HSP70-8、CLPB1、PAP1、PYR1、ADC2和GSTF1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余文中,杨胜特,何静,吴康云,罗朝斌,胡仕叶[2](2020)在《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贵州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和桑蚕良种繁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贵州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建议。
张锐,尚伟,许旭明[3](2020)在《辣椒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雄性不育是辣椒育种中的重要表型性状,在试验研究和商业杂交种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雄性不育制种可简化制种工序、降低制种成本、提高杂交种子纯度,增强杂交种市场竞争力,是辣椒育种发展的主要趋势。本研究概括了中国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从已被利用的雄性不育遗传类型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小孢子败育机理、育性与生理生化、育性连锁标记的开发、基因克隆与表达等方面分析了雄性不育的败育机制,提出了当前辣椒雄性不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旨在为相关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祁飞翔[4](2020)在《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解析》文中指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亚洲栽培稻有籼稻和粳稻之分,而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往往要强于亚种内的杂种优势,具有很强的增产潜力。研究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对水稻杂交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禾谷类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对3个甬优系列杂种(甬优4953,甬优4949和甬优4149)和2个春优系列杂种(春优295和春优2915)衍生的5个F2分离群体进行籼粳成分分析以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剖析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无法获得亲本材料,我们通过F2群体的测序数据,推断出五个组合的F1基因型,并根据已有的甬粳49A的测序数据,得到甬优杂种的父母本基因组。由于春优品种缺失两亲本的信息,我们采用基因连锁区段合并的方法获得两个春优品种的亲本基因组信息。利用1000份水稻品种的亚群关系来推断亲本的亲缘矩阵,明确这5个杂种的母本均属于粳稻亚群,父本均属于籼稻亚群。2.利用1000份水稻品种的亚群信息以及基因型对5个杂交组合进行籼粳成分分析,杂种F1基因组不仅含有杂合片段,而且还存在偏籼和偏粳的纯合片段,表明这些父母本并不是典型的籼稻和粳稻,其中甬优品种的母本约有20%的籼稻基因组片段渗入,父本有近25%的粳稻基因组片段渗入,杂种F1的纯合籼稻基因组、纯合粳稻基因组的组分各占10%;春优品种的母本有约10%的籼稻基因组片段渗入,父本有约10%的粳稻基因组片段渗入,杂种F1的纯籼、纯粳组分各约占5%。3.通过对5个F2合成群体的每穗颖花数(SPP)、千粒重(TGW)和穗长(PL)进行GWAS分析,分别定位到42、11和17个与SPP、TGW和PL显着关联的位点,其中Gn1a、Os SPL14、GW5和DEP1等多个已克隆基因与关联位点共定位。在3个甬优系列的F2合成群体中分别定位到6、3和4个与SPP、TGW和PL显着关联的位点;在2个春优系列的F2合成群体分别定位到5、1和1个与SPP、TGW和PL显着关联的位点。甬优群体关联到的位点显着多于春优群体关联到的位点。4.构建了三个甬优F2群体的bin图,并以bin为遗传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对这三个群体进行QTL分析,一共定位到17个与SPP相关的QTL、22个与TGW相关的QTL、10个与PL相关的QTL和15个与TN相关的QTL。其中7个QTL(qSpp1、qSpp8.2、qTgw8.1、qTgw2.2、qPL6.3、qTn3、qTn8)在三个群体中共同检测到。它们既有加性,也有显性效应,对不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不同。5.对甬优群体的结实率进行GWAS和QTL定位分析,没有定位到主效QTL。对已克隆的籼粳育性主效基因在F2群体中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育性基因在亲本间的基因型是相同的。6.通过对F2群体中定位到的QTL的优良等位基因型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优良等位基因积累的数目与产量性状正相关。结论: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主效育性基因为纯合基因型,确保了杂种的育性正常;检测到的显性效应产量基因数目较多,并且有些主效产量基因在双亲均为纯合优良等位基因。因此,主效产量基因的加性效应保证了群体的较高均值,较多数目的显性基因互补提供了较大的杂种优势值,从而使亚种间杂种具有高产表现,得到推广。
刘位芬[5](2020)在《云南省蚕种繁育与市场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施龙建[6](2020)在《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SNP核心引物筛选及检测体系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玉米行业的飞速发展,玉米种子的质量也愈发的受到重视。纯度是玉米种子质量重要的指标之一,尤其是杂交种中的自交株是影响田间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检测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玉米纯度鉴定当中,但现有的纯度鉴定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效性以及便捷性方面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本研究结合了 SNP标记技术具有共显性、高稳定性、二态性的优势,以及KASP技术平台具有高通量、低成本、高自动化、少步骤的优点,用于种子纯度检测。本研究还对所选用的DNA快速提取法以及PCR体系进行了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种子纯度快速鉴定,推动本鉴定方案能够更加便捷有效的应用到纯度检测。本研究从384个SNP基础位点中筛选获得60个侯选位点,将这60个位点转化为KASP引物,其中95%的位点被成功转化。综合考虑位点双亲互补率、多态性、稳定性和分型效果等多项指标,最终确定20个位点作为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核心位点,能够有效鉴定99.7%的供试样品纯度。基于SNP标记兼容多平台的特点,建立高通量纯度检测方案。当已知样品信息时,可查询标准样品指纹库获得双亲互补位点;当样品信息未知时,可利用纯度核心位点快速建立样品指纹获得双亲互补位点。本研究使用KASP技术结合快速DNA提取法用于纯度快速鉴定方案,具有快捷、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的特点。本研究为其他作物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多种农作物种子检测水平统一发展,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更多纯度鉴定方案的选择。
周天宇[7](2020)在《杂交小麦亲本抗条锈病鉴定及F1代抗性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来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杂交小麦抗病育种能够保证小麦在更健康的状态下优质高产,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大力发展杂交小麦抗病育种对我国小麦稳定丰收、绿色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我国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菌的抗性水平整体偏低,新的有效抗源材料严重匮乏,因此加强杂交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通过杂交选育获得不育系(不育基因为ms1b)和与引进恢复系配制的F1代杂交种,但杂交种的抗条锈水平与双亲间的抗病规律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31、CYR33、CYR34为供试菌种,以21份不育系、13份恢复系及F1代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通过抗条锈基因(Yellow rust,Yr)分子鉴定、苗期单个小种抗性鉴定、成株期混合小种抗性鉴定以及成株期不同小种侵染量鉴定等方法,对不育系、恢复系及F1代杂交种进行抗条锈能力评价,总结杂交种与其双亲间的抗条锈规律,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可供遵循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条锈基因与抗性鉴定:利用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分子标记或基因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条锈基因鉴定,发现F1代杂交种聚合了亲本的抗条锈基因,符合遗传规律,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可以达到目标基因聚合的目的。Yr9存在于北方品系,Yr26存在于四川品系,所有材料中均未鉴定到Yr5、Yr10、Yr15,表明它们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中应用不广。通过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具有抗性的亲本组合,其F1代杂交种也表现抗性,符合遗传规律。双亲的抗性水平越高,其F1代抗性就越好。通过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不育系 15L7152、17L6062、17L6065、17L6067、17L7106、17L7123、17L7140,来自四川的恢复系川14品16、川13品6、川麦93、川麦98、MR1101、MY13-3及其F1代杂交种均表现优良全生育期抗性。但我们检测到的抗病基因中均对条锈生理小种CYR34失去抗性,表明上述材料中存在未知的抗条锈基因。2、基于亲本对条锈病反应型(Infection type,IT)预测F1代抗性:根据成株期抗条锈鉴定结果,以亲本反应型为自变量,F1代杂交种反应型为因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R2=0.812,表明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发现F1代杂交种反应型趋于亲本反应型的平均值,以亲本反应型的平均值为自变量,F1代杂交种反应型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R2=0.740,表明两者之间有很大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亲本反应型平均值预测F1代杂交种抗性。3、亲本抗性互补可增加F1代抗性:利用供试菌种分子标记,采用半定量PCR方法对所有材料分别进行供试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菌量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材料均未检测到CYR23的侵染,多数供试材料均检测到CYR33、CYR34这两个小种,而恢复系15CA50、不育系17L6078和15L7128有少量CYR31侵染,恢复系川14品16、川13品6、MR1101、MY13-1、川麦93、川麦98及其F1代杂交种未检测到CYR33、CYR34。通过检测F1代杂交种,发现对不同小种抗性有差异的亲本杂交,能够增加F1代生理小种抗性范围,即组合具有抗性互补的亲本可以增加F1代抗性。综上所述,杂交小麦抗病育种中,应选用高产、优质、抗性优良的材料作为亲本,才能获得适合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强优势杂交组合。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亲本与F1代杂交种之间的抗病规律,同时为杂交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方案。
韦红群,周陆礼[8](2020)在《广西2019年蚕种生产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广西2019年蚕种生产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蚕种生产存在原蚕基地风险大、蚕种繁育系数低、桑园病虫害增多、桑园管护难度加大和蚕种企业生产设施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加强管理、提高蚕种产量与质量、加强桑园管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强与区外原种生产单位对接、建立区外蚕种备案制度等5个方面的建议。
陈涛,张美蓉,侯启瑞,姚晓慧,吴萍[9](2019)在《基于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结果的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质量分析》文中认为基于1999—2018年全国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结果,分析了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家蚕一代杂交种(平附种)的蚕种质量,以进一步评估蚕种质量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中平附种的质量指标。蚕种质量检验结果显示,1999—2018年间两广地区累计抽样571批次,其中560批次合格;蚕种的外观质量、良卵率(广东98. 59%,广西98. 33%)、实用孵化率(广东秋制春用的冷浸种97. 90%,广西秋制春用的冷浸种98. 19%)和病卵率(广东1批次超标,广西9批次超标)等项目均优于《桑蚕一代杂交种》中平附种的质量指标,两广地区平附种蚕种质量总体较好。根据蚕种质量检验结果,建议《桑蚕一代杂交种》平附种蚕种质量标准中,将蚕种卵量作为数量指标标示,良卵率指标提高至94%~95%,实用孵化率指标提高至94%。
杨致远[10](2019)在《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文中指出研究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单交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生育期结构、株型性状结构、光合效率性状结构和籽粒产量性状结构的响应与演变规律,可为设计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单交种提供性状选择的参考。本试验选取我国1980s-2010s间的12个大面积推广品种,包括中单2号、四单19、沈单7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德美亚3号、DK516、华美1号,于2017-2018年在东北区(辽宁沈阳和吉林公主岭)和黄淮海区(河北石家庄和河南新乡)进行了两年四点的试验研究,旨在探讨:(1)不同年代典型杂交种在相同种植密度下(4000、6000、8000、10000株/667m2)的生育期结构、株型性状结构、光合效率性状结构和籽粒产量性状结构的演变规律;(2)相同杂交种或同一年代杂交种在4种种植密度下的生育期结构、株型性状结构、光合效率性状结构和籽粒产量性状结构的变化规律;(3)依据生育期结构、株型性状结构、光合效率性状结构和籽粒产量性状结构等的演变规律,提出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单交种的选择性状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0s玉米杂交种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逐渐延长,株型先紧凑后松散再紧凑,株高和穗位高均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再升高,产量逐渐降低;1990s玉米杂交种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先升高后降低,株型先紧凑后松散再紧凑,株高和穗位高均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产量逐渐降低;2000s玉米杂交种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逐渐延长,株型先紧凑后松散,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产量逐渐降低;2010s玉米杂交种随密度的增加,生育期逐渐延长,株型先紧凑后松散,株高逐渐降低,穗位高升高并稳定,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2)在4000-6000株/667m2密度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1980s杂交种的生育期延长,株型变紧凑,叶绿素含量降低,产量降低;1990s与2000s杂交种生育期延长,株型变紧凑,叶绿素含量含量降低,产量降低;2010s杂交种生育期延长,株型变松散,叶绿素含量升高,产量升高;在6000-8000株/667m2密度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1980s与1990s杂交种的生育期延长,株型变松散,叶绿素含量降低,产量降低;2000s与2010s杂交种生育期延长,株型变紧凑,叶绿素含量降低,产量降低;在8000-10000株/667m2密度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1980s与1990s杂交种的生育期延长,株型变紧凑,叶绿素含量升高,产量降低;2000s杂交种生育期延长,株型变差,叶绿素含量升高,产量降低;2010s杂交种生育期延长,株型变差,叶绿素含量降低,产量降低。(3)随着年代的更替,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有着显着提升,但因年代特性不同,每个年代杂交种产量受不同性状影响。1980s杂交种产量主要受生育期、穗行数和出籽率的制约,叶绿素含量、穗长和行粒数表现良好;1990s杂交种产量主要受叶绿素含量、收获时含水量和容重的制约,穗行数和行粒数表现良好;2000s杂交种产量主要受倒伏率、倒折率、穗长的制约,叶相值,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表现良好;2010s杂交种产量主要受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的制约,生育期、倒伏率、倒折率收获期含水量和出籽率表现良好。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玉米杂交种随年代更替过程中,穗部性状尤其是百粒重、穗行数与行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这种影响逐渐增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其遗传机理 |
|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 1.1.2 杂种优势的三个经典假说 |
| 1.1.3 其他假说 |
| 1.2 杂种优势预测 |
| 1.2.1 配合力法 |
| 1.2.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
| 1.2.3 其他预测方法 |
| 1.3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 1.4 BSA基因定位的发展及应用 |
| 1.5 大白菜产量性状研究 |
| 1.5.1 大白菜的产量构成及其相关性 |
| 1.5.2 大白菜产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
| 1.6 大白菜耐热性研究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 1.7.1 研究目的 |
| 1.7.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大白菜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亲本及F_1的田间性状表现 |
| 2.2.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 2.2.3 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 2.2.4 遗传参数估计与分析 |
| 2.2.5 大白菜杂种优势表现 |
| 2.3 讨论 |
| 2.3.1 配合力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
| 2.3.2 遗传效应对杂交育种的影响 |
| 2.3.3 大白菜产量、生育期表现显着优势 |
| 第三章 SNP标记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田间表型鉴定与数据分析 |
| 3.1.3 欧式距离计算与表型聚类分析 |
| 3.1.4 亲本的DNA提取与重测序 |
| 3.1.5 数据质控与变异检测 |
| 3.1.6 基于SNP标记计算遗传距离和亲本的聚类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 |
| 3.2.2 亲本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 3.2.3 亲本重测序与SNP标记开发 |
| 3.2.4 基于SNP标记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 |
| 3.2.5 基于SNPs的聚类分析 |
| 3.2.6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 3.3 讨论 |
| 3.3.1 SNP遗传距离有助于准确聚类 |
| 3.3.2 SNP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
| 3.3.3 双亲表型均值与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 |
| 第四章 矮桩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 4.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
| 4.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
| 4.1.5 GPS关联分析 |
| 4.1.6 SNP-index分析和ED分析 |
| 4.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
| 4.1.8 候选基因预测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大白菜单株重的遗传特性 |
| 4.2.2 单株重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2.3 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
| 4.2.4 单株重QTL验证及候选基因预测 |
| 4.2.5 杂合区段可能是导致单株重杂种优势的原因 |
| 4.3 讨论 |
| 4.3.1 与单株重相关的杂种优势QTL分析 |
| 4.3.2 A05 着丝粒高杂合的原因及解释 |
| 4.3.3 三种QTL分析方法的比较 |
| 4.3.4 QTL“一因多效”现象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
| 第五章 包尖组合单株重杂种优势QTL定位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 5.1.3 单株重梯度混池的构建与测序 |
| 5.1.4 数据质控与群体变异检测 |
| 5.1.5 GPS关联分析 |
| 5.1.6 SNP-index分析 |
| 5.1.7 分子标记开发与连锁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包尖大白菜优势性状的确定 |
| 5.2.2 亲本、F_1、F_2分离群体的田间性状表现 |
| 5.2.3 优势性状-单株重QTL的定位分析 |
| 5.2.4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 |
| 5.3 讨论 |
| 5.3.1 混池的数量及大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 5.3.2 “玉田包尖”类白菜表现偏向遗传 |
| 5.3.3 单株重候选区间的验证分析 |
| 第六章 大白菜耐热性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与高温胁迫处理 |
| 6.1.2 取样与转录组测序 |
| 6.1.3 转录组分析 |
| 6.1.4 差异表达分析 |
| 6.1.5 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
| 6.1.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可视化 |
| 6.1.7 q RT-PCR验证候选hub基因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大白菜品种高温处理表型 |
| 6.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
| 6.2.3 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DEGs比较 |
| 6.2.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
| 6.2.5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 6.2.6 基因共表达网络确定七个响应高温胁迫的关键模块 |
| 6.2.7 关键模块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 6.2.8 与高温胁迫及其恢复处理相关的hub基因 |
| 6.2.9 候选hub基因的表达验证 |
| 6.3 讨论 |
| 6.3.1 利用WGCNA分析构建与高温胁迫相关的共表达网络 |
| 6.3.2 长期胁迫与短期胁迫机制的差异 |
| 6.3.3 HSPs和 HSF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
| 6.3.4 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
| 6.3.5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在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
| 6.3.6 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在高温胁迫中起保护作用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附录E |
| 附录F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贵州蚕桑发展优势 |
| 1.1 蚕桑产业是贵州脱贫攻坚产业之一 |
| 1.2 茧丝绸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
| 2 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1 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生产能力低 |
| 2.2 贵州良种繁育基地供应能力严重不足 |
| 2.3 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推广不到位 |
| 2.4 桑蚕良种繁育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 3 贵州桑蚕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
| 3.1 做好原蚕基地规划并加大建设 |
| 3.2 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提升贵州桑蚕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与推广示范服务 |
| 3.3 加快蚕桑产业农技推广体系建立 |
| 3.4 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 |
| 1 辣椒雄性不育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 1.1 核不育型(GMS)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 1.2 质核互作型(CMS)选育及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
| 1.2.1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
| 1.2.2 恢复系的选育 |
| 1.2.3 质核互作不育型在杂种优势的应用 |
| 2 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 |
| 3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 |
| 4 辣椒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 |
| 5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 |
| 5.1 不育基因(片段)与保持基因(片段)定位及连锁标记的开发 |
| 5.1.1 核不育基因的定位与连锁标记的开发 |
| 5.1.2 胞质不育基因(片段)连锁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
| 5.2 恢复基因定位及连锁标记的开发 |
| 5.3 基因克隆及表达 |
| 6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前言 |
| 1.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与利用 |
| 1.1 杂种优势的经典理论 |
| 1.1.1 显性假说 |
| 1.1.2 超显性假说 |
| 1.1.3 上位性假说 |
| 1.2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
| 1.2.1 水稻杂种优势的发展 |
| 1.2.2 水稻籼粳亚种及遗传变异 |
| 1.2.3 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
| 1.3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 1.3.1 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利用 |
| 1.3.2 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 1.3.3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 1.3.4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及对策 |
| 1.3.5 亚种间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 |
| 1.3.6 杂种不育的遗传机制 |
| 1.4 连锁分析 |
| 1.5 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1.5.1 关联分析 |
|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
| 1.5.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水稻中的应用 |
| 1.5.4 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流程 |
| 1.5.5 GWAS的优点与不足 |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田间试验与表型考察 |
| 2.2.1 田间试验 |
| 2.2.2 表型考察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DNA的提取 |
| 2.3.2 DNA质量的检测 |
| 2.4 测序数据的处理 |
| 2.5 基因型提取及筛选 |
| 2.6 亲本基因型推定方法 |
| 2.7 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父母本基因型的推断 |
| 3.2 籼粳成分分析 |
| 3.3 F2群体性状表型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
| 3.4 对总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4.1 每穗颖花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3.4.2 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3.4.3 穗长关联分析 |
| 3.4.4 单个F2群体的性状关联分析 |
| 3.5 甬优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连锁分析 |
| 3.5.1 甬优群体的bin图构建 |
| 3.5.2 甬优群体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
| 3.5.3 甬优群体的QTL定位 |
| 3.6 优良等位基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
| 3.7 与产量相关的QTL的遗传效应 |
| 3.8 结实率QTL分析 |
| 4.讨论 |
| 4.1 亲本材料的缺位影响了杂种优势评估和遗传基础解析 |
| 4.2 确保杂种正常育性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最大难点 |
| 4.3 产量基因的互补或优良等位基因的纯合是进一步提高杂种表现的条件 |
| 4.4 籼粳杂交稻未来育种的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Ⅰ 部分结果 |
| 附录 Ⅱ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传统常规种子纯度鉴定方法 |
| 1.2.1 籽粒形态鉴定法 |
| 1.2.2 幼苗形态鉴定法 |
| 1.2.3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法 |
| 1.3 蛋白鉴定法 |
| 1.3.1 贮藏蛋白电泳鉴定法 |
| 1.3.2 同工酶电泳鉴定法 |
| 1.4 分子标记技术 |
| 1.4.1 RFLP标记 |
| 1.4.2 SSR标记 |
| 1.4.3 SNP标记 |
| 1.5 SNP标记检测方法的发展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DNA提取方案及PCR体系优化 |
| 2.1 目的和意义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初始实验方案 |
| 2.2.2 改良后快提方案 |
| 2.2.3 PCR反应程序优化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快提法改良结果 |
| 2.3.2 体系优化结果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玉米杂交种SNP标记核心引物的筛选 |
| 3.1 实验与材料 |
| 3.2 SNP纯度候选位点及引物设计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玉米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3.2 PCR扩增 |
| 3.3.3 荧光数据读取 |
| 3.3.4 数据分析 |
| 3.3.5 数据库构建 |
| 3.3.6 实验仪器及耗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纯度鉴定候选位点的筛选与测试 |
| 3.4.2 纯度核心位点的确定与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核心位点组合的选择 |
| 4.2 DNA快速提取方案及体系优化 |
| 4.3 KASP检测平台的优势 |
| 4.4 兼容多平台的SNP位点的转化和应用 |
| 4.5 农作物品种纯度检测技术发展展望 |
| 4.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 杂交小麦 |
| 1.1 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
| 1.2 雄性不育系 |
| 1.3 杂交小麦抗病育种 |
| 2 小麦条锈病 |
| 2.1 小麦条锈菌 |
| 2.2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危害 |
| 2.3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
| 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 3.1 小麦抗条锈基因定位及命名 |
| 3.2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利用 |
| 4 小麦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 |
| 4.1 分子标记方法介绍 |
| 4.2 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 5 当前中国小麦抗条锈现状 |
| 5.1 中国小麦品种抗病水平 |
| 5.2 国外种质资源利用 |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6.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杂交小麦抗条锈基因分子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3章 杂交小麦苗期抗条锈鉴定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菌种繁殖 |
| 1.2.2 材料种植 |
| 1.2.3 病原菌接种 |
| 1.2.4 反应型调查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4章 杂交小麦成株期抗条锈鉴定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菌种繁殖 |
| 1.2.2 材料种植 |
| 1.2.3 病原菌接种 |
| 1.2.4 反应型调查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5章 成株期菌量检测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成株期叶片采集 |
| 1.2.2 小麦条锈菌繁育 |
| 1.2.3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收集 |
| 1.2.4 DNA 提取 |
| 1.2.5 DNA 浓度测定及稀释 |
| 1.2.6 半定量 PCR 法菌量检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1 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
| 1 2019年广西蚕种生产概况 |
| 1.1 原种生产 |
| 1.2 一代杂交种生产 |
| 1.3 原种生产供种紧张 |
| 1.4 广西近3年蚕种生产形势 |
| 2 广西蚕种业发展成效 |
| 2.1 蚕种安全足量供应 |
| 2.2 蚕种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化 |
| 2.3 蚕种业体系建设完善 |
| 2.3.1 蚕种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
| 2.3.2 蚕种质量监督检验体系逐步完备 |
| 2.3.3 蚕种管理政策法规完善 |
| 3 广西蚕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
| 3.1 蚕种生产问题 |
| 3.1.1 原蚕生产基地存在风险 |
| 3.1.2 养蚕制种繁育系数偏低 |
| 3.1.3 蚕桑病虫害发生较严重 |
| 3.1.4 桑园管护难度加大,农药中毒现象严重 |
| 3.2 蚕种生产企业基础设施薄弱 |
| 3.3 蚕种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 |
| 3.4 蚕种市场经营秩序有待加强 |
| 4 广西蚕种生产发展建议 |
| 4.1 加强管理,提高蚕种产量与质量 |
| 4.2 加强桑园管理,加强防微工作 |
| 4.3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
| 4.4 与广西区外原种单位进行对接,保障原种生产 |
| 4.5 建立蚕种流入备案制度,规范区外蚕种流入秩序 |
| 1 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和省级检验现状 |
| 2 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质量监督检验的抽样情况和检验项目 |
| 3 两广地区家蚕一代杂交种的质量监督检验结果 |
| 3.1 包装质量 |
| 3.2 卵量和良卵率 |
| 3.3 实用孵化率 |
| 3.4 病卵率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玉米种质资源概述 |
| 1.1.1 玉米种质资源的概念 |
| 1.1.2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现状 |
| 1.2 玉米的杂种优势研究 |
| 1.2.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 1.2.2 国内外玉米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的现状 |
| 1.3 玉米的品种改良 |
| 1.3.1 品种改良的概念 |
| 1.3.2 玉米品种改良的方法概述 |
| 1.4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 |
| 1.4.1 30 到40 年代早期玉米品种的引进与选育 |
| 1.4.2 50 年代农家种与品种间杂交种的发展 |
| 1.4.3 60 年代双交种的发展 |
| 1.4.4 70 年代至今单交种的发展 |
| 1.5 玉米高密度育种 |
| 1.5.1 玉米高密度育种的概念 |
| 1.5.2 玉米高密度育种的国内外研究利用现状 |
|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交种的影响 |
| 1.6.1 种植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
| 1.6.2 种植密度对倒伏性状的影响 |
| 1.6.3 种植密度对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
| 1.6.4 种植密度对主要株型性状的影响 |
| 1.6.5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绿素的影响 |
| 2 目的与意义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供试材料的选择 |
| 3.2 田间试验方法 |
| 3.2.1 田间试验设计 |
| 3.2.2 田间性状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2.3 田间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3 技术路线图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联合方差分析 |
| 4.2 不同年代杂交种生育期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 4.2.1 抽丝期 |
| 4.2.2 散粉期 |
| 4.2.3 ASI |
| 4.3 株型性状结构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 |
| 4.3.1 株高 |
| 4.3.2 穗位高 |
| 4.3.3 雄穗分支数 |
| 4.3.4 茎粗 |
| 4.3.5 叶向值 |
| 4.4 抗性性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 |
| 4.4.1 倒伏率 |
| 4.4.2 倒折率 |
| 4.5 光合效率性状结构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 |
| 4.5.1 叶绿素 |
| 4.6 产量性状结构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 |
| 4.6.1 收获时含水量 |
| 4.6.2 穗长 |
| 4.6.3 穗粗 |
| 4.6.4 秃尖长 |
| 4.6.5 穗行数 |
| 4.6.6 行粒数 |
| 4.6.7 百粒重 |
| 4.6.8 容重 |
| 4.6.9 出籽率 |
| 4.6.10 产量 |
| 4.7 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讨论 |
| 5.1.1 玉米产量构成的基础 |
| 5.1.2 增加穗粒数的途径 |
| 5.1.3 高密度育种中玉米杂交种理想株型的选择 |
| 5.1.4 百粒重和株型紧凑与玉米杂交种高产的关联 |
| 5.1.5 不同密度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变化 |
| 5.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