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龙[1](2021)在《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机制的靶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筛选补肾解毒通络方(BSJDTLF)作用间充质干细胞(MSC)从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潜在靶点,为更深层次的研究BSJDTLF调控骨髓微环境的机制提供明确的方向及科学的预测。方法:利用质谱、蛋白质组学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SJDTLF水煎剂成分及BSJDTLF作用MSC产生的蛋白质表达量变化,在数据库中收集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将这些结果在数据库工具中进行分析比对,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筛选BSJDTLF的潜在靶点,并进行验证。研究一:经文献及数据库收集BSJDTLF中药物成分,构建化合物数据库。按比例制备BSJDLTF水煎剂,经浓缩冻干后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完成液相质质谱分析。将分析结果在化合物数据库中比对,明确水煎剂中的具体成分。使用CTD及TCMSP等数据库收集这些成分的对应靶点,并对靶点进行初步的富集分析,验证与白血病的关联性。研究二:采用健康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BSJDTLF与生理盐水(NS)灌胃,持续28天后,扩增MSC并提取蛋白。定量检测合格后将样品蛋白酶解及i TRAQ标记,随后在高p H条件下进行反相色谱分离,最后通过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进行蛋白质分析。将分析结果参照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进行匹配,查找出两组小鼠MSC中产生差异的基因。研究三:通过NCBI与GENE CARD数据库搜索与白血病(关键词“leukemia”)相关的基因靶点。将白血病相关基因、研究一中化合物对应靶点及研究二中差异蛋白这3个部分数据统一格式。将3个部分的数据整合分析,选取交集,筛选潜在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及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功能富集分析、通路富集分析、K-core等分析。筛选BSJDTLF潜在作用靶点的核心网络。研究四:使用7周龄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BSJDTL组与对照组,经5 Gy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L1210细胞,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经骨髓涂片确认成模后,两组均给予COP化疗方案。此外,BSJDTLF组从移植后第2天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持续28天。移植后第29天统一处死小鼠,提取骨髓纯化培养MSC。通过q RT-PCR技术,对MSC中潜在靶点ICAM-1及下游基因PTPN11/SHP2的m 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一:通过质谱分析,在BSJDTLF水煎剂中确定了182个主要化合物,并在CTD和TCMSP数据库中检索到了其中100种化合物及其对应的1969个靶点。这些靶点包含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炎症相关等功能富集,P53、铂耐药、细胞凋亡、HIF-1等通路富集。研究二:提取2组MSC样本中蛋白质并采用Bradford法测定提取的蛋白浓度,验证浓度满足实验要求。使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对蛋白质分析后,共鉴定到49346个肽段,这些肽段在Uniprot_MOUSE(20190420 download)数据库中匹配到5951个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BSJDTLF组与对照组存在表达差异的共有728个靶点。研究三:在NCBI GENE与GENE CARDS数据库中检索白血病相关基因,去除重复项后,共得到了2864个共有靶点。将这2864个靶点与研究一中1969个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到了623个共靶点。623个共靶点经过蛋白质组学验证,确定了50个共表达的基因,这些共表达基因被作为BSJDTLF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其中K核分析确定了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在内的核心网络。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中均发现与白血病发病、复发相关的条目。研究四:成功构建了小鼠ALL模型,选取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中潜在靶点进行PCR验证,证明了BSJDTLF对ALL模型小鼠MSC中ICAM-1的表达存在影响。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质谱分析明确了BSJDTLF水煎剂中的主要化合物:γ-氨基丁酸、苯甲醛、L-脯氨酸、苏氨酸等,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影响MSC中Mmp2、Stmn1、Icam1、Creb1、App、Alb、Cdk1、Dnmt1、Fth1、Rela等潜在靶点进而阻止急性白血病复发。构建了中药复方化合物-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为深层次研究其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科学的依据。
杜妍[2](2021)在《ATPR通过调控RARα/LDHB/ERK分子轴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典型特征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受阻。过去40年的治疗标准方案为“3+7”方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但是其副作用较大。不同于传统化学疗法,诱导分化疗法是通过药物选择性的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正常细胞,而对正常的组织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虽然作为一种经典的诱导分化药物,ATRA已经广泛应用于AML的临床治疗,但是ATRA仅对AML中10%的M3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有效,并且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患者往往会产生ATRA耐药或维甲酸综合征。因此研究出低毒且高效的新型诱导分化剂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以ATRA为原型,合成的全新化合物代表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yl retinate,ATPR),已被证实在体内外对血液系统肿瘤均具有较强的诱导分化活性,但其在AML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异常的糖代谢是肿瘤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有氧环境中,肿瘤细胞优先采用糖酵解途径而不是氧化磷酸化来提供能量,这种糖代谢的异常有助于多药耐药,并显着增加了肿瘤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所以利用肿瘤细胞异常糖代谢的特征来锁定肿瘤细胞,可以更高效安全的靶向治疗肿瘤并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指出,在多种AML细胞系以及AML患者原代细胞中均存在较高的糖酵解水平,并且AML患者血清中糖酵解相关分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也与化疗后出现的耐药与复发现象呈现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通过调控糖酵解途径靶向治疗AML,可能为未来探索AML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组采用蛋白质组学对ATPR以及ATRA作用于NB4细胞分析后发现,与ATRA不同,ATPR可以选择特异性的下调糖酵解途径中的一种特殊催化酶,乳酸脱氢酶B(lactate dehydrogenase B,LDHB),提示LDHB可能在ATPR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中发挥了潜在作用。本课题拟通过深入研究LDHB基因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ATPR更好的应用于AML诱导分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阐明LDHB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维甲酸受体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TPR(10-9-10-5 M,72 h)对不同AML细胞(NB4、HL-60、KG-1、U937和MOLM-13)生长活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不同时间ATPR(10-6 M,24-72 h)对AML细胞系(NB4和MOLM-13)维甲酸受体(RARα,RARβ和RARγ)以及NB4特有的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q RT-PCR检测不同时间ATPR(10-6 M,24-72 h)对AML细胞系(NB4和MOLM-13)维甲酸受体(RARα,RARβ和RARγ)以及下游靶基因(CRABP2和CYP26A1)的m RNA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Rα抑制剂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周期和分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Ro41-5253对ATPR作用下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CDK4和Cyclin D3)和分化相关蛋白(PU.1)的影响。2.LDHB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采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糖酵解抑制剂2-DG(1 m M-16 m M,72 h)对不同AML细胞系(HL-60,KG-1,NB4和MOLM-13)生长活力的影响;采用蛋白质组学检测ATPR和ATRA作用于NB4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在TCGA数据库中分析LDHB基因在不同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正常人外周血、AML初诊病人外周血/骨髓血以及不同的AML细胞系(HL-60,KG-1,NB4和MOLM-13)中LDHB基因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ATPR(10-7-10-5 M,24-72 h)作用下LDHB的蛋白表达;ATPR(10-6 M,72 h)处理前1 h加入RARα抑制剂Ro41-5253(10-5 M),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Ro41-5253对ATPR作用下LDHB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携带LDHB sh RNA的慢病毒构建LDHB稳定沉默的NB4和MOLM-13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稳定沉默LDHB细胞模型的构建;采用CCK-8以及KI67染色实验检测沉默LDHB对NB4和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NBT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相关蛋白CD11b和CD14)实验检测沉默LDHB对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沉默LDHB对NB4和MOLM-13细胞周期的影响;使用慢病毒构建稳定沉默LDHB的NB4和MOLM-13细胞模型,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采用皮下注射稳定沉默LDHB的NB4和MOLM-13细胞构建NCG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沉默LDHB对NB4和MOLM-13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沉默LDHB对增殖蛋白(KI67)和分化蛋白(CD11b)表达的影响。转染LDHB过表达质粒构建过表达LDHB的NB4和MOLM-13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过表达LDHB细胞模型的构建;转染LDHB过表达质粒后,同时给予ATPR(10-6 M,72 h)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化相关蛋白CD11b)检测过表达LDHB对ATPR作用下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实验(增殖相关蛋白KI67染色)检测过表达LDHB对ATPR作用下细胞增殖的影响。3.Raf/MEK/ERK信号通路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TPR(10-5-10-7 M,72 h)作用后NB4和MOLM-13细胞中Raf,p-MEK/MEK和p-ERK/ERK蛋白的表达;ATPR(10-6M,72 h)处理前1 h加入RARα抑制剂Ro41-5253(10-5 M)预处理,同样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中Raf,p-MEK/MEK和p-ERK/ERK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沉默LDHB对NB4和MOLM-13细胞中Raf,p-MEK/MEK和p-ERK/ERK蛋白表达的影响;ATPR(10-6 M,72 h)处理时加入MEK抑制剂PD98059(10-5 M)预处理,同样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D98059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CDK4和Cyclin D3)和分化相关蛋白(PU.1)的影响。4.ATPR对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的影响体内通过NOD/SCID鼠腹腔注射NB4细胞,构建AML腹水移植瘤模型,分别进行腹腔注射ATPR(5 mg/kg、10 mg/kg和20 mg/kg)以及阿霉素(1 mg/kg)给药,记录小鼠一般情况和生存期,HE染色检测主要脏器(肝、脾、肾)的病理变化。结果:1.维甲酸受体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3/5AML细胞系(HL-60,KG-1,NB4,MOLM-13和U937)对ATPR均敏感,其中NB4和MOLM-13细胞系对ATPR最为敏感,且最佳作用浓度为10-6 M,最佳作用时间为72 h;与对照组相比,ATPR可以成时间依赖性的增加NB4和MOLM-13细胞中RARα和RARβ受体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B4细胞特有的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而对RARγ受体的m RNA和蛋白表达几乎没有影响。ATPR同样可以增加下游靶基因(CRABP2和CYP26A1)的m RNA表达;提前加入RARα受体抑制剂Ro41-5253可以阻断ATPR诱导NB4和MOLM-13细胞分化和G0/G1期周期阻滞作用。2.LDHB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糖酵解抑制剂2-DG后可以成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ML细胞系(HL-60,KG-1,NB4和MOLM-13)的生长活力,其中NB4细胞对2-DG作用最为敏感;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ATRA相比,ATPR可以在NB4细胞中特异性的下调LDHB基因的蛋白表达;TCGA数据库显示LDHB基因在多种AML类型中均呈现高表达;与正常人外周血相比,LDHB在AML患者外周血/骨髓血以及不同的AML细胞系(HL-60、NB4、KG-1和MOLM-13)中表达增加;在NB4和MOLM-13细胞中,ATPR可以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LDHB基因的表达;Ro41-5253可以逆转ATPR对LDHB基因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实验中,沉默LDHB可以诱导NB4和MOLM-13细胞分化及增殖抑制;在体内实验中,沉默LDHB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分化和增殖抑制进而阻碍NB4和MOLM-13细胞移植瘤生长;过表达LDHB可以逆转ATPR诱导NB4和MOLM-13细胞分化和增殖抑制作用。3.Raf/MEK/ERK信号通路在ATPR诱导AM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ATPR可以呈浓度依赖性的激活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提前加入RARα受体抑制剂Ro41-5253可以阻断ATPR激活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沉默LDHB可以激活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加入MEK抑制剂(PD98059)可以逆转ATPR诱导NB4和MOLM-13细胞分化和G0/G1期周期阻滞作用。4.ATPR对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的影响连续两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100 mg/kg,50 mg/kg均可抑制NOD/SCID小鼠免疫能力;NOD/SCID小鼠连续两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后,再进行腹腔注射NB4细胞可以在腹腔形成腹水以及实体瘤,并且浸润到肝,脾,肾等器官中,对正常组织结构进行破坏;ATPR(5 mg/kg,10 mg/kg和20 mg/kg)可以缓解NB4细胞对组织脏器的浸润与破坏,并且诱导腹水以及实体瘤细胞分化成熟;ATPR为10 mg/kg和20 mg/kg剂量可以明显延长小鼠生存期。结论:1.ATPR可能是通过RARα/LDHB/ERK分子轴发挥诱导AML细胞分化的作用。2.ATPR(10 mg/kg和20 mg/kg)可以促进NOD/SCID小鼠腹水移植瘤模型腹部实体瘤细胞分化成熟,抑制白血病细胞对NOD/SCID小鼠组织脏器的浸润,并明显延长NOD/SCID小鼠腹水移植瘤模型生存期。
葛杨杨[3](2013)在《EGCG对人皮肤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EGCG对人皮肤HaCaT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人正常皮肤角质细胞HaCaT的辐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人永生化正常皮肤角质细胞HaCaT作为实验细胞。(1)利用四氮唑盐比色试验(MTT)测定EGCG或联合X射线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EGCG的浓度进行后续的实验;(2)给予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GCG对HaCaT细胞存活分数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EGCG联合X射线作用后,HaCaT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的改变情况;(4)荧光显微镜观察EGCG联合X射线后HaCaT细胞线粒体及ROS的变化;(5)应用Western-blot法分析EGCG联合X射线作用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HO-1、SOD等的表达水平的变化;(6)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rf2表达变化;(7)MTT法检测HO-1siRNA或SnPP联合EGCG后辐射防护作用;(8)荧光素酶活性检测HO-1的诱导表达;(9)免疫组化法观察EGCG对皮肤的诱导表达。结果(1)MTT检测结果显示:EGCG在0-75μmol/L浓度范围内联合X射线可减轻辐射导致的HaCaT细胞活力下降,而没有明显毒性作用;(2)细胞辐射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EGCG联合辐射组细胞相比单纯照射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明显提高(P<0.01)。对于HaCaT细胞,单纯照射组和药物+照射组平均致死剂量(D0)值分别为2.43Gy、2.63Gy,准阈剂量(Dq)值分别为1.78Gy、2.53Gy;(3)Annexin Ⅴ/PI双染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对于HaCaT细胞,单纯10、20Gy照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9.25%和12.41%,10Gy组经50μM EGCG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至7.82%和10.24%,20Gy组经50μM EGCG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至6.34%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显示:在照射剂量点,对于HaCaT细胞,EGCG+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p<0.01),G2/M期细胞比例下降,G2期阻滞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Western-blot分析显示:对HaCaT细胞,与单纯照射组相比,EGCG+照射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而细胞氧化应激相关蛋白HO-1的表达量上升,而SOD没有明显改变;(6)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显示:EGCG+照射组HaCaT细胞使Nrf2转录调控因子向核内转移;(6)MTT法显示HO-1siRNA或SnPP联合EGCG后辐射防护作用减轻;(7)荧光素酶活性检测EGCG可以诱导HO-1的表达;(8)免疫组化法观察EGCG可诱导大鼠皮肤组织的HO-1的表达。结论EGCG对人皮肤HaCaT细胞具有辐射保护作用,EGCG可能通过清除X射线引起的HaCaT细胞内的自由基,缓解G2期阻滞,改变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HO-1的表达等途径从而发挥辐射保护作用。
章小青,高瑞兰[4](201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白血病的表达与调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文华,王兴丽[5](2008)在《明胶酶A与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伴有粒单分化的髓系细胞或T淋巴细胞常常并发髓外组织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导致白血病复发及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髓外浸润过程比较复杂,包括白血病细胞的趋化、黏附、迁移、异位器官侵袭、生存、增殖以及抗凋亡等多个环节。
陈牧,张建东,张育,王晓铃,沈维干,李国青[6](2007)在《三氧化二砷对阿霉素耐药的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法(MTT)测定As2O3对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用明胶酶谱法半定量测定细胞上清中MMP-2、9的活性。结果K562/A02细胞的IC50是(1.64±0.16)μM,0.05μMAs2O3对细胞增殖和VEGF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对MMP-2、9的活性在24、48h无明显影响(P>0.05),但在72h则对MMP-2、9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0.4和3.2μMAs2O3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下调VEGF并使MMP-2、9活性减弱(P<0.05)。结论As2O3可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和抑制MMP-2、9活性而发挥抗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作用。
张育,张建东,顾健,马莉,沈维干,王晓铃,程宏[7](2007)在《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和MMP-2、9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K562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表达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活性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As2O3对K562细胞的毒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VEGFR表达率,明胶酶谱法半定量测定细胞上清中MMP-2、9的活性。结果①WTT法检测K562细胞的IC50,为(2.12±0.11)μmol/L,0.4~6.μmol/L As2O3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P<0.05)。②0.05μmol/L As2O3对VEGF无明显影响(P>0.05);0.4和3.2μmol/L,As2O3可明显下调VEGF表达(P<0.05);As2O3对VEGF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③MMP-2、9经0.05μmol/L,As2O3处理72h、0.4和3.2μmol/L As2O3处理24、48和72h均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MMP-2、9的活性(P<0.05),这种抑制作用随As2O3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 As2O3可下调K562细胞VEGF的表达和抑制MMP-2、9的活性。
梁虹,张育,张建东,顾健,沈维干,程宏[8](2006)在《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 ic trioxide,ATO)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细胞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活性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TO对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ATO对K562/A02细胞MMP-2、9活性的影响。结果:K562/A02细胞的MMP-2、9活性条带在对照组以MMP-2(72KD)最宽,MMP-9次之,MMP-2(62KD)最窄。MMP-2、9经0.05μMATO处理后在24、48小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2小时差异才具有显着性(P<0.05)。MMP-2、9的活性经0.4μM和3.2μM的ATO处理后随作用时间延长而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ATO可以有效抑制K562/A02细胞的MMP-2、9的活性,但其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ATO对MMP-2、9的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抗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张建东,张育,顾健,沈维干,程宏[9](2005)在《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活性的影响。方法用0、0.05、0.40和3.20μmol/L的ATO分别处理K562细胞,培养24、48、72 h后收获细胞,对细胞上清进行明胶酶谱分析。结果①MMP-2、9在K562细胞均有表达,其活性条带在对照组以MMP-2(72 kd)最宽,MMP-9次之,MMP-2(62 kd)最窄。②MMP-2、9经0.05μmol/L ATO处理72 h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0.4、3.2μmol/L的ATO处理后随作用时间延长而抑制现象也逐渐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TO可以有效抑制K562细胞MMP-2、MMP-9的活性,但其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及作用时间有关。ATO对MMP-2、MMP-9的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抗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张建东[10](2005)在《ATO对白血病细胞VEGF/R及MMP-2、9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对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LTO)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的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and 9,MMP-2,9)的活性检测,探讨ATO对K562细胞上述因子的影响,进一步阐明ATO抗白血病血管新生可能的机制,并为ATO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对象: 白血病K562细胞株。 方法: 按等比数列配制浓度为0、0.05、0.1、0.2、0.4、0.8、1.6、3.2和6.4μM的ATO培养基。K562细胞按每孔2×104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用不同浓度ATO培养基孵育72小时,收获细胞,以噻唑蓝法(MTT)测定ATO对K562细胞的毒性(用半数抑制率IC50表示)。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结果,选出0、0.05、0.4和3.2μM四个ATO浓度处理K562细胞,经24、48、72小时三个时间段孵育后收获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VEGFR表达水平(用百分率表示)、明胶酶谱法半定量测定细胞上清中MMP-2、9的活性。 结果: 1、MTT法测K562细胞的IC50是2.12±0.11μM((?)±s)。0.05μM ATO处理K562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研究一补肾解毒通络方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及步骤 |
| 3.结果 |
| 4 小结 |
| 研究二补肾解毒通络方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步骤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研究三补肾解毒通络方阻止白血病复发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实验数据 |
| 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研究四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的初步验证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及步骤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补肾解毒通络方质谱分析结果 |
| 2 补肾解毒通络方的潜在靶点 |
| 3 与补肾解毒通络方潜在靶点相关化合物 |
|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现状 |
| 1 概论 |
| 2 起源与发展 |
|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
| 4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现状 |
| 5 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模式 |
| 6 常用中药数据库 |
| 7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 |
| 2.1 实验细胞 |
| 2.2 实验动物 |
| 2.3 临床样本收集 |
| 2.4 药品与试剂 |
| 2.5 仪器与设备 |
| 2.6 分析软件 |
| 2.7 主要溶液配制 |
| 3 实验方法 |
| 3.1 细胞培养 |
| 3.2 LDHB基因慢病毒转染 |
| 3.3 LDHB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 |
| 3.4 Western blotting |
| 3.5 荧光定量Real-time PCR (qRT-PCR) |
| 3.6 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 |
| 3.7 蛋白质组学 |
| 3.8 细胞周期检测 |
| 3.9 KI67染色 |
| 3.10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
| 3.11 瑞氏-吉姆萨染色 |
| 3.12 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和CD14阳性细胞检测 |
| 3.13 NCG小鼠皮下白血病移植瘤模型建立 |
| 3.14 NOD/SCID小鼠白血病腹水移植瘤模型建立 |
| 3.15 组织病理学 |
| 3.16 统计学分析 |
| 4 实验结果 |
| 4.1 ATPR对AML细胞系生长活力的影响 |
| 4.2 ATPR对NB4和MOLM-13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
| 4.3 ATPR对NB4和MOLM-13细胞中维甲酸受体的影响 |
| 4.4 RARα受体拮抗剂(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的影响 |
| 4.5 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周期的影响 |
| 4.6 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相关蛋白(PU.1)及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CDK4和Cyclin D3)的影响 |
| 4.7 糖酵解抑制剂(2-DG)对AML细胞系生长活力的影响 |
| 4.8 ATPR对NB4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结果 |
| 4.9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LDHB基因在AML中的表达情况 |
| 4.10 LDHB基因在正常人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及骨髓血中的表达变化 |
| 4.11 LDHB基因在不同急性髓细胞血病细胞系(HL-60、NB4、KG-1和MOLM-13)中的表达变化 |
| 4.12 ATPR在NB4和MOLM-13细胞中对LDHB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13 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中LDHB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14 慢病毒沉默LDHB基因对NB4和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 |
| 4.15 慢病毒沉默LDHB基因对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的影响 |
| 4.16 慢病毒沉默LDHB基因对NB4和MOLM-13细胞移植瘤小鼠实体肿瘤生长的影响 |
| 4.17 慢病毒沉默LDHB基因对NB4和MOLM-13细胞移植瘤小鼠实体瘤增殖蛋白(KI67)和分化蛋白(CD11b)的影响 |
| 4.18 过表达LDHB基因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增殖的影响 |
| 4.19 过表达LDHB基因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的影响 |
| 4.20 ATPR对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21 Ro41-5253对ATPR作用下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22 慢病毒沉默LDHB基因对NB4和MOLM-13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加入MEK抑制剂PD98059对ATPR诱导的NB4和MOLM-13细胞分化相关蛋白(PU.1)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Cyclin D3和CDK4)的影响 |
| 4.24 体内建立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 |
| 4.25 ATPR对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体重的影响 |
| 4.26 ATPR对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 |
| 4.27 ATPR对NOD/SCID小鼠NB4细胞腹水移植瘤模型主要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综述 糖酵解途径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EGCG 对人皮肤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EGCG 对人皮肤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EGCG 诱导 HO-1 的体内实验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及其它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MMPs简述 |
| 2 MMPs与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关系 |
| 3 MMPs在白血病表达的调控 |
| 3.1 理化因素对MMP表达的影响 |
| 3.2 转录水平的调控及其途径 |
| 3.3 MMP酶活性的调控 |
| 3.4 MMPs抑制剂 |
| 4 针对MMPs的白血病治疗药物 |
| 5 结 语 |
| 1 明胶酶A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
| 2 明胶酶A与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 |
| 0 引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药物配制 |
| 1.2 细胞培养 |
| 1.3 MTT法测定As2O3对K562/A02增殖抑制作用 |
| 1.4 ELISA测定细胞上清中VEGF含量 |
| 1.5 MMP-2、9活性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实验 |
| 1.6 数据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As2O3对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 2.2 As2O3对K562/A02表达VEGF的抑制作用 |
| 2.3 As2O3对K562/A02细胞MMP-2、9活性的抑制作用 |
| 3 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药物配制 |
| 1.2 细胞培养 |
| 1.3 明胶酶谱实验 |
| 1.3.1 样本制备 |
| 1.3.2 Lowry's法测定细胞上清蛋白浓度 |
| 1.3.3 明胶酶谱分析 |
| 1.4 结果评价及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ATO对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 2.2 MMP-2、9凝胶结果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细胞培养 |
| 1.2 Lowry′s法测定细胞上清蛋白浓度 |
| 1.3 明胶酶谱分析 |
| 1.4 结果评价及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ATO对K562细胞毒性的测定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第二部分 不同浓度ATO对K562细胞VEGF/R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第三部分 不同浓度ATO对K562细胞MMP-2、9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