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红小龙虾养殖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赞,吕敏,杨彦豪,卢天和,童潼,梁俊杰,杨秋月,张琴,黄峥,王瑞[1](2022)在《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稻田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稻田养殖红螯螯虾大个体(RB)组和小个体(RS)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指示物种、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RB组共产生615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RS组共产生602个OTUs,共有OTUs为345个,特有OTUs分别为270个和257个。RB组和RS组的优势菌群相似,门水平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属水平主要为Candidatus Bacilloplasm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等,但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另外,RB组和RS组的指示物种和菌群代谢功能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功能有关,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方法条件下,肠道微生物可作为内在因素影响红螯螯虾的生长性能。

韦永春,程顺,贾永义,迟美丽,刘士力,郑建波,李飞,刘一诺,顾志敏[2](2022)在《亚硝酸盐对越冬红螯螯虾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以越冬红螯螯虾为对象,探讨其在不同亚硝酸盐浓度下的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得到亚硝酸盐胁迫下红螯螯虾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22.0 mg/L,安全浓度为2.2 mg/L。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为A组(0 mg/L)、B组(0.5 mg/L)、C组(2.3 mg/L)和D组(5.0 mg/L),胁迫6周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各组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D组成活率、体质量增加率、体长增加率最低。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肝小管排列趋于混乱且大小出现差异,肝小管间结缔组织随之减少,产生空泡化,在D组中变化尤为明显。SOD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A组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D组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在肌肉中,A组显着高于C、D组(P<0.05),D组显着低于A、B组(P<0.05)。MDA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升高,在肝胰腺中,4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肌肉中,A组显着低于C、D组(P<0.05)。免疫相关指标均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4组ACP、AKP活性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在肌肉中,A组ACP活性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4组AKP活性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各组UL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能量代谢指标TG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A组显着高于D组(P<0.05)。亚硝酸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比例,且菌群多样性D组最低,A组最高,亚硝酸盐导致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下降。

袁若男,杨慧赞,黄黎明,黄峥,杜雪松,马元,吕敏,王瑞[3](2021)在《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细菌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池塘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其肠道细菌间的关系,为筛选虾类肠道有益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提取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后肠样品的总DNA,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大个体组(PB组)和小个体组(PS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红螯螯虾后肠样品中,PB组共检出1211个分类操作单元(OTU),PS组共检出587个OTUs,其中365个OTUs为PB组和PS组肠道微生物共有。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PB组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着高于PS组红螯螯虾(P<0.01)。PB和PS组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排名前十位的优势菌群在门、目和属水平上均相似,但菌群组成和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其中,在门水平上,PB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占比42.87%,而PS组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占比59.77%;在目水平上,PB组的优势菌目为梭菌目,占比41.25%,而PS组的优势菌目为肠杆菌目,占比57.01%;在属水平上,PB组的优势菌属为梭菌属,占比30.83%,而PS组的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占比36.07%;PB组的指示物种是厚壁菌门和浮霉菌门,而PS组的指示物种是变形菌门。此外,PB组和PS组的菌群代谢功能也存在差异,PB组除影响因子和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的丰度显着低于于PS组外(P<0.05,下同),其他代谢(氨基酸代谢、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及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等)的丰度均显着高于PS组。【结论】与小个体红螯螯虾相比,大个体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及其代谢功能明显占优。因此,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方法下,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丰度及其代谢功能是影响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内在因素之一。

韦永春,程顺,贾永义,迟美丽,刘士力,郑建波,李飞,刘一诺,顾志敏[4](2021)在《不同pH对红螯螯虾胚胎离体孵化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提高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效果,提供其大规模离体胚胎孵化基础水质数据,应用韩国施奇公司(ZISS)孵化器探讨p H对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影响,设置具体参数如孵出时间(至可自由运动的3期幼虾的时间)、出苗量(3期幼虾数量)、孵化率和出苗率等,以期筛选出最优p H条件。在水温28±0.5℃下,用梳子剥出7对红螯螯虾附肢期胚胎,经过3 000 mg/L甲醛浸泡15 min,然后置于ZISS孵化器中,用30%~40%的HCI和Na OH调节水体p H为6.8、7.7、8.4、8.9和9.4,进行离体孵化,试验共25 d。结果显示:各组间孵化率均在84.0%以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p H 7.7组和p H 8.4组出苗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p H 6.8组出苗率为0%,与p H 9.4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p H 7.7~9.4之间出苗率呈下降趋势;p H的变化不会导致孵化期间胚胎大量死亡,各p H组胚胎死亡高峰集中在第5天,且p H 6.8组胚胎孵化时间较长;p H 6.8组与p H 9.4组幼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中间3组未出现该现象,出苗集中在第19天和第25天。在p H为6.8~9.4范围内,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率不受p H影响,p H过低会造成胚胎孵化时间延长,造成孵化后的幼虾无法存活,存在酸中毒的现象,造成胚胎以及幼虾生理性缺氧,最终死亡;而p H过高,钙离子含量降低以及CO32-中毒可能是造成幼虾最先出现大量死亡的原因。研究表明,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最适的p H为8.1,该研究结果对孵化过程中的最适p H范围进行了精确化,有助于提高孵化率和出苗率,对于实际生产有指导作用。

李东宇,潘志,顾志峰,袁显春,刘旭成,张孟才,魏淼[5](2021)在《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的通径分析》文中提出为确定影响红螯螯虾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即虾腹部肌肉质量占总体质量的比例)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测量60尾雄虾和90尾雌虾的性状参数,开展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形态性状之间以及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和腹肉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表明:红螯螯虾体长和头胸甲长、宽是影响其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雌性红螯螯虾的体质量对其腹肉质量有决定性作用,雄性红螯螯虾的腹节全长和第一腹节高是影响其腹肉质量的主要性状;螯长对红螯螯虾腹肉率的直接作用最大且为负相关。

周捷,成建忠,朱丽艳[6](2021)在《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技术》文中指出为抵御单一养殖崇明清水蟹带来的风险,开展了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试验。以2020年上海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混养试验为例,养殖池塘面积1 hm2,蟹种放养量12 000只,产量1 125 kg,澳洲红螯螯虾放养量15 000尾,产量450 kg,总产值31.5万元,利润20.1万元。结果表明,采用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模式,不会影响清水蟹的产量,且单位面积利润比单养模式提高了34%,因此是1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养殖模式。

刘士力,卞玉玲,贾永义,迟美丽,李飞,郑建波,程顺,顾志敏[7](2021)在《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具有优良养殖前景的淡水虾类。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中国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评估,旨在为红螯螯虾的科学引种、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线粒体COⅠ区全序列长1 534 bp,包含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的1.6%,变异位点中含有22个简约信息位点,平均转换与颠换的比值为6.14,序列中(A+T)的含量(58.7%)明显高于(G+C)的含量(41.3%),在143个个体中定义了35种单倍型,来自浙江、海南和台湾的养殖群体具有较多的共享单倍型(COⅠ-01、COⅠ-02和COⅠ-03),这3种单倍型同时也是优势单倍型。来自江苏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0.739),来自安徽的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881)。全部样本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6,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4 65。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 63~0.006 81,其中,来自浙江与海南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来自海南与安徽的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5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42 1(P<0.01),说明5个养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综上,5个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可为红螯鳌虾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金玲,陈奕彬,李色东,刘萍,李健,吕建建[8](2021)在《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广东和台湾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2个红螯螯虾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等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2个红螯螯虾群体中共检测到83个等位基因,广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619、0.438、0.505,台湾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829、0.492、0.592。广东群体和台湾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5和0.538。红螯螯虾2群体的Shannon指数(H)均大于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969。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广东和台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通过群体间的杂交可有效避免近亲繁殖。

茹媛媛[9](2021)在《乳酸乳球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螯螯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近年来,随着螯虾养殖业的发展,种质退化和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红螯螯虾的肠道健康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能够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健康生长,提高其免疫性能,但其在红螯螯虾方面较少进行研究和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探究饲料添加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在虾蟹类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试验数据。本研究将红螯螯虾饲养在相同的水体环境中,随机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A:1.5×106 CFU/g、B:1.5×107 CFU/g和D:1.5×108CFU/g浓度的乳酸乳球菌为试验组,对照C组基础饲料加PBS,投喂颗粒饲料的方式养殖红螯螯虾60d。养殖结束后,进行维氏气单胞菌攻毒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结束后,试验A和B组红螯螯虾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D组螯虾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B组螯虾体重指标显着高于A组(P<0.05);添加乳酸乳球菌浓度为1.5×107 CFU/g的B组的促生长效果最佳。(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的淀粉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A和B组的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各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3)养殖周期内,与对照组相比,B组和D组SOD1和SPI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AL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B组CH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微生物组测序发现,各试验组螯虾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显着变化,以添加量为1.5×107 CFU/g的B组变化最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螯虾肠道优势菌门。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是三个优势菌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组成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添加量为1.5×107 CFU/g的B组螯虾有较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微生物菌群最丰富,有益菌数量和种类均最多。(5)通过基因功能预测发现,红螯螯虾肠道菌群中有45%以上的基因与新陈代谢类功能有关,这说明肠道菌群参与了红螯螯虾的生理代谢过程。(6)攻毒后24h酶活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A组和D组虾个体肝胰腺组织中的SOD和碱性磷酸酶(AKP/AL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B、D组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PO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D组的SOD1、ALF、SPI和CH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组和B组的SOD1和SPI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添加乳酸乳球菌,显着提高了红螯螯虾的生长性能;提高了螯虾肝胰腺组织消化酶的活性;提高了螯虾的免疫性能;改善了螯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添加量为1.5×107 CFU/g浓度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促生长效果最佳;而添加量为1.5×108 CFU/g乳酸乳球菌对促进螯虾免疫性能提高的效果最佳。

王守全[10](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螯螯虾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虾类。属于无脊椎动物,仅靠体表甲壳和肝胰腺来抵抗外来病原菌和病毒的侵害。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激发水产动物的先天免疫力,从而提高抗病力。本研究通过饲喂含有不同浓度(1.5×106 CFU/g、1.5×107CFU/g、1.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对比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和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能够得到系统的试验数据,为解决我国螯虾养殖中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实现饲料中枯草芽孢杆菌添加科学化和使用准确化的同时,增加红螯螯虾健康养殖的相关基础研究。养殖试验选用体重0.45±0.05 g的红螯螯虾,随机分为四个处理组,每处理组设3个平行重复。分别用含PBS(对照组)、1.5×106 CFU/g、1.5×107 CFU/g、1.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投喂45 d,养殖试验第15、30、45天时,对每尾虾测定体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红螯螯虾的末重量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显着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1.5×106 CFU/g试验组末重量和特定增长率最高,可知1.5×106CFU/g的添加量更有利于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发育。在试验第45 d,分别从四个处理组中各随机取9尾幼虾,采集肝胰腺组织,测定肝胰腺中α-淀粉酶(α-AL)、胰蛋白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分析结果显示:幼虾肝胰腺中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后均显着上升,以1.5×106 CFU/g试验组的为最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力无明显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饲喂枯草芽孢杆菌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以添加量为1.5×108 CFU/g浓度的试验组为最高。检测肝胰腺组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5×107 CFU/g和1.5×108 CFU/g试验组的ALF和SOD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养殖试验的第15、30、45天时,分别从四个处理组的幼虾中随机取6尾,采集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为红螯螯虾肠道内最丰富的定植菌,且隶属α-变形菌纲的红杆菌科有成为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的肠道微生物的指示菌科的潜在可能,而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在养殖的不同时期均有所提高,养殖前期气单胞菌属被抑制,但效果不显着。对三个时期的四个处理组的Chao1、ACE、Shannon、Simpson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估了红螯螯虾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浓度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基于功能性PICRUSt预测,发现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丰富的代谢功能,其中有45.28%为代谢类通路,在代谢类通路中,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22.69%)、氨基酸代谢(20.38%)、能量代谢(9.71%),其中主要Level2层级功能通路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疾病类通路。养殖试验结束后,各组再饲喂基础饲料一周,断料24 h后,各组剩余螯虾进行维氏气单胞菌试验室人工感染试验,试验分四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每尾虾腹腔注射20μL浓度为1.5×107CFU/m L的维氏气单胞菌的PBS悬浊液。24 h后每个重复组采集3尾濒死虾,取肝胰腺组织,测定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显示:幼虾肝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攻毒24 h后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1.5×107 CFU/g试验组最高;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在攻毒24 h后,1.5×107 CFU/g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析比较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1.5×106 CFU/g、1.5×107 CFU/g和1.5×108 CFU/g试验组的ALF基因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1.5×106 CFU/g试验组SOD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1.5×107CFU/g试验组SOD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上调(P<0.01)。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显着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发育,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对抗病性和免疫力均具有显着影响,可以显着提高红螯螯虾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在养殖过程中,综合考虑成本等各种因素,建议以1.5×106CFU/g浓度的添加量为适。

二、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细菌基因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1.3 高通量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
    2.2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3 样品菌群门水平组成差异分析
    2.4 样品菌群属水平组成差异分析
    2.5 样品菌群指示物种分析
    2.6 样品菌群功能分析
3 讨论

(2)亚硝酸盐对越冬红螯螯虾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毒性试验
    2.2 胁迫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2.3 胁迫对肝胰腺组织学的影响
    2.4 胁迫对抗氧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2.5 胁迫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的影响
3 讨论
    3.1 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3.2 亚硝酸盐对肝胰腺组织学影响
    3.3 亚硝酸盐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3)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细菌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细菌基因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1.3 高通量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螯螯虾的个体生长差异分析
    2.2 肠道菌群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3 红螯螯虾肠道细菌的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
    2.4 红螯螯虾肠道细菌的群落组成分类及比较
        2.4.1 在门水平上的分类及比较
        2.4.2 在目水平上的分类及比较
        2.4.3 在属水平上的分类及比较
    2.5 红螯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功能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4)不同pH对红螯螯虾胚胎离体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pH组的孵化率与出苗率
    2.2 不同pH对胚胎孵化的影响
    2.3 不同pH对初孵幼虾出苗的影响
    2.4 出苗率与水体p H的回归方程与极值分析
3 讨论
    3.1 pH对离体胚胎孵化的影响
    3.2 pH对孵出后幼虾出苗的影响
    3.3 基于该离体孵化系统的p H工程化控制
4 结论

(5)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的通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性状测量和标识
        1.2.2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红螯螯虾性状参数统计量及其雌雄比较
    2.2红螯螯虾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与其Y1、Y2和Y3的回归分析
    2.4红螯螯虾主要形态性状对其Y1、Y2和Y3的通径分析
    2.5红螯螯虾主要形态性状对其Y1、Y2和Y3的决定系数分析
3讨论
    3.1红螯螯虾雌雄间的形态差异
    3.2影响红螯螯虾体质量、腹肉质量、腹肉率主要形态性状的确定
    3.3红螯螯虾人工选择潜力及对育种的指导作用

(6)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准备
        (1)池塘选择。
        (2)清塘肥水。
        (3)防逃设施。
        (4)投螺种草。
    1.2 苗种放养
    1.3 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2)水质调控。
        (3)病害防治。
    1.4 日常管理
    1.5 捕捞收获
2 结果
3 讨论

(7)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1.2.2 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序列测定
        1.2.3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螯螯虾线粒体COⅠ序列的变异位点与单倍型分布
    2.2 红螯螯虾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分析
    2.3 红螯螯虾单倍型的发生关系
    2.4 红螯螯虾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2.5 红螯螯虾5个养殖群体的动态分析
3 讨论

(8)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与条件优化
        1.2.3 PCR反应及检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SSR标记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型
    2.2 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及近交系数评估
3 讨论

(9)乳酸乳球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红螯螯虾及养殖现状
        1.1.1 红螯螯虾生物学特性
        1.1.2 红螯螯虾研究进展
    1.2 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1.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1.3.1 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产动物生长的机理
        1.3.2 微生态制剂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机理
        1.3.3 微生态制剂增强动物免疫性能的机理
    1.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乳酸菌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6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与菌种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分析所用的主要数据库和软件
    2.2 试验设计
    2.3 乳酸乳球菌活化和饲料制备
    2.4 乳酸乳球菌生化鉴定及验证
    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5.1 红螯螯虾酶活性指标测定
        2.5.2 差异表达mRNAs的 qRT-PCR验证
        2.5.3 肠道菌群检测
        2.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酸乳球菌的生化特性检测结果
    3.2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3.4.1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
        3.4.2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组织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5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3.5.1 测序深度评估
        3.5.2 Alpha多样性分析
        3.5.3 物种Venn图分析
        3.5.4 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5.5 门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5.6 纲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5.7 属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5.8 红螯螯虾肠道样本组间显着差异性分析
        3.5.9 功能分析
    3.6 攻毒后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3.6.1 攻毒后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
        3.6.2 攻毒后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组织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免疫性能的影响
    4.4 乳酸乳球菌对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1.1 红螯螯虾的形态结构
        1.1.2 红螯螯虾的生态发育习性
        1.1.3 红螯螯虾的营养价值
    1.2 红螯螯虾相关的研究进展
        1.2.1 与红螯螯虾生长相关的研究
        1.2.2 与红螯螯虾免疫性能相关的研究
    1.3 微生态制剂简介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1.3.2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1.3.3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1.4.2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验证菌种
        2.2.3 菌种生化鉴定
        2.2.4 养殖试验设计
        2.2.5 饲养管理
        2.2.6 样品采集
        2.2.7 检测指标的测定
        2.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枯草芽孢杆菌生化鉴定结果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红螯螯虾肝胰腺的酶活性测定及分析
    3.4 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3.4.1 OTU统计分析
        3.4.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4.3 15、30和45天的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4.4 不同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分析
        3.4.5 Tax4Fun功能分析
    3.5 维氏气单胞菌处理后肝胰腺内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量的检测及分析
4 讨论
    4.1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的酶活性影响
    4.3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4.3.1 肠道微生物丰富多样性分析和比较
        4.3.2 肠道微生物组成、相对丰度分析和比较
        4.3.3 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4.4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J]. 杨慧赞,吕敏,杨彦豪,卢天和,童潼,梁俊杰,杨秋月,张琴,黄峥,王瑞. 淡水渔业, 2022
  • [2]亚硝酸盐对越冬红螯螯虾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韦永春,程顺,贾永义,迟美丽,刘士力,郑建波,李飞,刘一诺,顾志敏.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 [3]池塘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细菌的关系分析[J]. 袁若男,杨慧赞,黄黎明,黄峥,杜雪松,马元,吕敏,王瑞.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 [4]不同pH对红螯螯虾胚胎离体孵化的影响[J]. 韦永春,程顺,贾永义,迟美丽,刘士力,郑建波,李飞,刘一诺,顾志敏. 渔业现代化, 2021
  • [5]红螯螯虾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腹肉质量和腹肉率的通径分析[J]. 李东宇,潘志,顾志峰,袁显春,刘旭成,张孟才,魏淼.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05)
  • [6]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螯虾高效生态混养技术[J]. 周捷,成建忠,朱丽艳. 水产科技情报, 2021(05)
  • [7]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刘士力,卞玉玲,贾永义,迟美丽,李飞,郑建波,程顺,顾志敏. 浙江农业学报, 2021(08)
  • [8]红螯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金玲,陈奕彬,李色东,刘萍,李健,吕建建. 淡水渔业, 2021(04)
  • [9]乳酸乳球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D]. 茹媛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D]. 王守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枯草芽孢杆菌论文 肠道菌群论文 红螯螯虾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养殖技术论文

上一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两岸关系——不可回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