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1](2020)在《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的品质现状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小麦加工品质有下降的趋势。小麦的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贮藏蛋白的特性,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优异亚基和优异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拥有优良的品质特性。因此,研究不同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了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北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共计528份商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HMW-GS的遗传变异特性、组成特点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15种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3种(Null、1、2*),Glu-B1位点8种(7、7+8、7+9、6+8、14+15、13+16、17+18、7*+8),GluD1位点4种(2+12、4+12、5+10、2.2+12)。在河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7.92%、48.75%和66.25%;在四川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5.86%、29.66%和55.17%;在河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1、7+9和5+10为主,分别占62.94%、55.24%和53.85%。2.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35种亚基组合类型。河北省共发现27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最多,频率为27.50%,其次是组合(Null/7+8/2+12)和(1/7+9/2+12),频率分别为11.25%和10.42%;河南省共检测出18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1/7+9/5+10)和(1/7+9/2+12)频率较高,分别为20.98%和18.18%;四川省共检测出26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频率为13.29%,其余亚基组合类型频率均低于10%。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四川省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59;其次是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别为0.54和0.52。从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来看,Glu-B1基因座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79(四川),0.65(河北)和0.58(河南)。4.基于Glu-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相似性聚类分析,528份小麦品种可分为明显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18个亚基组合类型,这些组合品质得分为4~8分,河北、四川和河南省分别有67.09%、55.17%和46.15%品种聚于此类。第二大类包括17个亚基组合类型,该组合品质得分为8~10分,主要以河南省的品种为主,同时在该类中观察到高质量的5+10亚基。5.通过对其中180份材料的HMW-GS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lu-1各位点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Glu-D1>Glu-B1>Glu-A1其中,Glu-A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2*>Null;Glu-B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3+16=7+8=7+9=17+18>14+15=6+8;Glu-D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5+10>2+12。6.不同HMW-GS亚基组合的小麦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7+8/5+10)和(1/7+9/5+10)组合均为较优的亚基组合,是小麦品质改良应关注的优质亚基组合类型。
陈海强[2](2020)在《高大山羊草1Slx2.3*及1Sly16*和小麦1Dy12亚基面粉加工品质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的含量和组成影响着面粉加工品质。高大山羊草是重要的小麦近缘种属,蕴含着优质麦谷蛋白亚基,是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的潜在遗传资源。本研究拟用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系1SlL/1BS和1SlS/1BL分别与宁春4号等小麦品种杂交,连续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高大山羊草新易位系。同时,对转高大山羊草1Slx2.3*基因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SDS-PAGE和FISH鉴定,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另外,对1Dy12缺失突变体进行SDS-PAGE鉴定和纯合。最后,对这些材料品质相关基因表达、蛋白体动态变化和面粉加工品质进行分析,解析不同麦谷蛋白亚基的品质效应和作用机制,促进小麦加工品质改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染色体1SlL/1BS和1SlS/1BL转移到小麦品种宁春4号、宁春50号和Westonia的遗传背景中,获得10个农艺性状优良的纯合新易位系。对BC3F4代1SlL/1BS和1SlS/1BL纯合新易位系面粉进行的加工品质分析表明,1SlL/1BS易位系的面团和面筋强度小于非易位背景对照材料,1SlS/1BL易位系的面包体积和面包感官评分大于相应遗传背景的轮回亲本。2、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1Slx2.3*基因转入了Westonia中,通过Bar试纸条、分子标记、SDS-PAGE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检测,获得了2个转1Slx2.3*基因的纯合株系。通过对纯合株系T-W1中的HMW-GS基因(1Slx2.3*、1Ax2*、1Bx17、1By18、1Dx2和1Dy12)和品质相关基因(PDI-1、PDI-4、PDI-5、Bip-1、Bip-2、Bip-3、DOF-2、DOF-3、DOF-6、SPA-A、SPA-B和SPA-D)在籽粒灌浆阶段的表达进行qRT-PCR分析,发现转1Slx2.3*株系中1Slx2.3*正常表达,且显着刺激了1Dx2和1Dy12的表达,籽粒发育大部分阶段1Ax2*和1Bx17表达高于对照,但1By18表达在籽粒发育整个阶段显着低于对照;PDI4-1、PDI5-1、Bip-2、Bip-3、SPA-A和SPA-D在转基因株系灌浆阶段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而Dof-3、Dof-6和SPA-B在在转基因株系灌浆阶段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最后,通过对转1Slx2.3*基因纯合株系T-W1进行面包和海绵蛋糕加工品质分析,表明1Slx2.3*的转入显着提高了籽粒蛋白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包体积,降低了耐揉指数,显着改良了面包加工品质;同时,1Slx2.3*的转入使海绵蛋糕体积和感官评分略有增加,改善了海绵蛋糕品质。3、通过对小麦品种科农199(KN199)组织培养获得了1Dy12缺失的无性系变异体AS273,分析了1Dy12在籽粒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发现籽粒灌浆期1Dy12在转录水平表达,相比对照KN199显着降低,但在翻译水平没有表达。然后对1Dy12进行扩增、测序和比对,发现AS273中的1Dy12存在碱基替换(T/C),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了1Dy12沉默。进一步利用qRT-PCR对品质相关基因在籽粒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AS273中PDI-4、PDI-5、DOF-3、SPA-A的表达水平与KN199相比明显上调,Bip-1表达略有上调,PDI-1表达略有降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比较AS273和KN199籽粒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体变化,除7 DPA和28 DPA时期外,AS273的蛋白体普遍大于KN199,且AS273的蛋白体积累速率比KN199快。此外,28 DPA时AS273和KN199形成了蛋白体片层的网络结构。对AS273和KN199进行面包、海绵蛋糕和饼干加工品质分析,发现AS273的吸水率、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面包体积显着降低,耐揉指数显着增高;海绵蛋糕体积略有减小,内部质地粗糙,口感稍差;饼干饼体增厚,内部质地粗糙。
郝浩楠[3](2019)在《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遗传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家越来越重视的育种目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类型和组成特点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本实验以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和5份华中农业大学自育成小麦品种,种植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田。利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299份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利用NIRS DS25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了294份中国核心种质材料的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8个品质指标。系统分析了供试材料的HMW-GS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对HMW-GS组成特点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显着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MW-GS亚基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共出现17种HMW-GS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出现3种,分别是1(31.10%)、2*(3.68%)、Null(65.22%);在Glu-B1位点出现9种,分别是7(5.69%)、7+8(63.88%)、7+9(20.07%)、6+8(2.34%)、20(2.34%)、13+16(2.01%)、14+15(2.68%)、17+18(0.33%)、22(0.67%);在Glu-D1位点出现5种,分别是2+12(58.19%)、4+12(1.00%)、5+10(11.04%)、2+10(13.04%)、5+12(16.72%)。299份供试材料组成的群体的4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00,等位基因平均数(A)=5.6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Ae)=2.2133,遗传多样性指数(H)=0.5423。表明该群体Glu-1位点的遗产多样性高,HMW-GS的变异类型丰富。2.亚基组合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中共有49种HMW-GS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7+8/2+12组合的频率最高,为37.46%。其次分别是1/7+8/5+12(6.02%)、1/7+8/2+12(5.69%)、N/7+8/2+10(5.69%)、N/7+9/2+12(4.35%)和1/7+9/2+12(4.01%)亚基组合类型。其他亚基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频率在0.34%2.68%之间。3.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以将49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聚为六类,第一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f/Glu-D1a、Glu-A1a/Glu-B1f/Glu-D1h、Glu-A1c/Glu-B1f/Glu-D1a、Glu-A1c/Glu-B1f/Glu-D1e,该类小麦品种数共6个;第二类仅含有1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Glu-A1c/Glu-B1i/Glu-D1a,该类小麦品种数1个;第三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e、Glu-A1c/Glu-B1d/Glu-D1d,该类小麦品种数共7个;第四类含有20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共214个;第五类含有16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66个;第六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h/Glu-D1e、Glu-A1a/Glu-B1h/Glu-D1a、Glu-A1a/Glu-B1h/Glu-D1h、Glu-A1b/Glu-B1h/Glu-D1h,该类小麦品种数共5个。4.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特点:对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供试材料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其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4%的品种数为40个,占比为13.61%,小于13%的品种数为193个,占比为65.64%;湿面筋含量大于等于32%的品种数为30个,占比为10.20%,小于28%的品种数为148个,占比为50.34%;Zeleny沉淀值大于等于45ml的品种数为28个,占比为9.52%,小于30ml的品种数为85个,占比为28.91%;容重大于等于770g/l的品种数为290个,占比为98.64%。同时对这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8个品质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供试材料的HMW-GS主要亚基类型与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关系,Glu-1位点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变异类型的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变异,且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亦存在差异,14+15、7+9和5+10亚基对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正向效应较高;不同的HWM-GS组合对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0.05),1/7+9/2+12和N/7+9/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N/7/2+12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低。
张婷婷[4](2018)在《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分布最广、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谷物。随着功能性食品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小麦育种的重点逐步由产量育种转向品质育种。HMW-GS是麦谷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小麦的加工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小麦品质育种中,无论是在地方品种还是育成品种中,各种优质HMW-GS的变异类型和各自的占比有所提高,但小麦的品质的提升总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的育种材料。本研究改良了传统小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进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技术,并对相关小麦材料的HMW-GS进行了分析、检测与比较。研究结果为小麦的品质育种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⑴以10份小麦种子为材料,在传统CTAB法的基础上,结合磁珠方法,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小麦HMW-GS检测的高通量DNA提取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AS-PCR等方法验证了DNA的产率和质量。该方法所提取的小麦基因组DNA的质量和产率稳定,能够满足小麦HMW-GS分子检测的要求。⑵分别应用SDS-PAGE方法和AS-PCR方法检测了40个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并将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检测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方法。⑶将SDS-PAGE技术与分子检测技术相结合,对113份CIMMYT小麦材料进行了亚基组成分析。(1)共检测到13种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有3种,其优势亚基是2*,所占比例为49.56%;在Glu-B1位点有7种,其优势亚基是7+8和7+9,所占比例均为29.20%;在Glu-D1位点有3种,其优势亚基是5+10,所占比例为55.75%。(2)Glu-A1位点检测到1和2*两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84.96%;Glu-B1位点检测到7+8、17+18、13+16、14+15四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59.29%;Glu-D1位点检测到5+10一种优质亚基,所占比例为55.75%。(3)共检测到亚基组合32种,其得分大于等于8分的材料共85份,占比为75.22%。
李湘[5](2015)在《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小麦的主要用途在于磨制面粉再制成食品供人们食用。近年来,各地小麦单产和总产均有很大增长,人民迫切需要品质优良的专用小麦,以制作各种优质的小麦主食,美味适口的方便食品。河南省驻马店市是小麦适宜生长区,历史悠久,冬小麦是该市的主要越冬作物,2006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hm2,占河南省驻马店市小麦总面积的70%。开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政府宏观区域决策,而且为强化各地职能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对推进品质改良和小麦产品直至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驻马店市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以该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深入到该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粮食加工企业、种植农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和小麦布局变化影响因素,探讨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加快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对策。论文研究得到以下四点结论:一是该市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较高的物资与科技投入水平有利于形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利于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二是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种子工程建设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滞后;育种、推广部门与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该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对策:推进区域布局,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优化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结构,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化进程,打造驻马店市优质小麦品牌;扶大扶强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程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创造农业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投入。
张钰,杨坤,曾卫军,范玲,祝长青[6](2015)在《新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主效亚基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索新疆强筋小麦的主效亚基,本文采用SDS-PAGE方法对新疆主栽的21种中筋小麦和17种强筋小麦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2种类型的亚基和12种亚基组合。中筋小麦Glu-A1位点亚基主要为N,Glu-B1位点亚基主要为7+8,Glu-D1位点亚基主要为2+12。强筋小麦Glu-A1位点亚基主要为1和N,Glu-B1位点亚基主要为7+8和7+9,Glu-D1位点亚基主要为5+1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43时可将供试小麦分为2类:第1类包括28个品种,均含有2+12亚基,其中既有强筋小麦也有中筋小麦;第2类包括12个品种,均含有5+10亚基,全部为强筋小麦。5+10亚基对小麦品质贡献明显大于其他亚基,是新疆强筋小麦的主效亚基。本研究可为提高新疆小麦面筋强度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高伟[7](2013)在《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与推广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小麦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本文对山西优质小麦育种和目前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国审优质小麦晋太170的选育、繁育和推广体系,为山西优质小麦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是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的合适区域。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佳的小麦品种的生态优势。山西生产的小麦较相邻的黄淮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都高,所以选育适合山西种植的优质小麦很有必要,在山西推广种植优质小麦与其它麦区相比,有明显优势。(2)晋太170是具有优良品质的小麦品种。晋太170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历经16年,以美国引入的小麦SWM788912为母本,京437为父本进行杂交的国审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16.49%、湿面筋35.1%、沉降值60.6m1、吸水率61.8%、形成时间9.8min、稳定时间21.2min,具有较稳定的品质性状,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各种措施协调和配套促使晋太170的广泛推广。研究表明,选育好的品种还需合理推广,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推广,它的寿命就很短。在育成适合市场生产需要的品种后,推广就显得很重要。尤其在进行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下,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所以推广得力的话,相信品种会很快推广开来。
李佳彬[8](2012)在《1BL/1RS和7DL.7Ag易位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过去数十年,1BL/1RS易位材料的引进和应用显着提升了我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虽然有研究表明1BL/1RS易位的抗性几乎全部消失而且对小麦品质有显着负向效应,但是目前仍在育种和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7DL.7Ag易位对提高小麦产量的正向效应引起了各国育种家的重视。为了研究1BL/1RS易位和7DL.7Ag易位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遗传效应,本实验以豫农982(1BL/1RS易位)和wheatear(7DL.7Ag易位)杂交后代的900个F2群体及其F2:3家系为实验材料,对F2群体进行1BL/1RS易位和7DL.7Ag易位类型分子检测,然后研究1BL/1RS易位和7DL.7Ag易位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开发了一对分子标记用于对7DL.7Ag易位的检测。通过实验证明,Lr19-STS130标记与SSR引物Xgwm428联合使用可作为共显性标记鉴定纯合7DL.7Ag易位与杂合7DL.7Ag易位,完善了7DL.7Ag易位的分子检测方法。用该分子标记对900个F2群体进行检测其中有240个株系为非7DL.7Ag易位系,230个株系为纯合7DL.7Ag易位系,430个株系为杂合7DL.7Ag易位系,分离比符合1:2:1的理论值。(2)1BL/1RS易位使小麦整体品质显着降低,在蛋白质品质方面,1BL/1RS易位对小麦蛋白质总体含量没有影响,但是对沉淀值有显着负向效应;在粉质品质方面,1BL/1RS易位对稳定时间、评价值、弱化度有显着负向效应,而对吸水率、形成时间影响较小;在拉伸品质方面,1BL/1RS易位对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50mm处拉伸阻力有显着负向效应,对延伸度影响较小。在糊化品质方面,1BL/1RS易位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均有下降趋势,而糊化时间、糊化温度与非1BL/1RS易位相比相差不大。(3)7DL.7Ag易位对小麦的品质有正向效应,能显着提升小麦蛋白质质量。将7DL.7Ag易位应用于小麦品种选育,有望较好的提升小麦品质。7DL.7Ag易位显着提高小麦的沉淀值和面团拉伸品质参数,但是对小麦粉质品质和糊化品质贡献不大。在蛋白质品质方面,7DL.7Ag易位对沉淀值有显着正向效应,而对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出粉率影响较小。在粉质品质方面,7DL.7Ag易位对面团稳定时间、评价值、弱化度有一定的正向效应,对形成时间有显着正向效应,而对吸水率影响较小。在拉伸品质方面,7DL.7Ag易位对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50mm处拉伸阻力有显着正向效应,而对延伸度则有显着负向效应。在糊化方面,7DL.7Ag易位对峰值粘度、最终粘度、糊化时间、糊化温度、稀懈值影响不大,而对低谷粘度、反弹值则有显着正向效应。
张肖飞[9](2012)在《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MW-GS)作为小麦种子储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小麦面团粘弹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LMW-GS基因属于一个多基因家族,其基因拷贝数多、序列相似性高,难以高效地鉴定小麦品种中所有的LMW-GS基因,这极大地妨碍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LMW-GS基因标记体系、基因全长序列克隆的方法以及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和一个LMW-GS近等基因系群体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小麦种质中LMW-GS基因的数目、组成、序列特点、表达情况和功能差异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在一个普通小麦品种中至少检测到15个LMW-GS基因,这些基因翻译得到的蛋白序列具有典型的LMW-GS结构,均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在Glu-A3位点检测到2个m-type的基因和2-4个i-type的基因,其中有1-3个基因表达;在Glu-B3位点检测到2-3个m-type基因和1-3个s-type基因,通常会有2-4个基因表达;而Glu-D3位点的LMW-GS基因的数目和组成都相对保守,一般有8个LMW-GS基因,通常会有6个基因表达。Glu-A3和Glu-B3位点的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的基因型所含有的表达基因的数目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所有的i-type基因都位于Glu-A3位点,基因之间紧密连锁,共检测到12种不同的单体型,Glu-B3位点的s-type基因也紧密连锁,形成两大类不同的单体型。序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type和s-type基因各单独属于一类,而位于三个Glu-3位点的m-type基因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可进一步细分为4类。另外,根据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一套新的LMW-GS分子标记体系,可以简便而准确地解析小麦LMW-GS基因家族。为了明确不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对小麦品质的贡献,我们利用LMW-GS基因分子标记体系和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了Aroona近等基因系群体,明确了各个亚基的编码基因组成和总蛋白组成。比较发现,不同亚基中的LMW-GS组成和序列上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往往在醇溶蛋白组成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Glu-A3亚基中,Glu-A3e亚基对小麦品质的效应最低。在8个Glu-B3亚基中,Glu-B3g和B3b与优良品质相关,而Glu-B3c和B3d往往具有较差的品质特性。对于5个Glu-D3亚基,在本研究中在各种品质参数中均没有发现显着的差异。而且,我们发现具有优良品质性状的LMW-GS亚基也具有较高的不溶性大聚体含量,因此,我们推测LMW-GS亚基的基因组成和序列差异可能通过影响谷蛋白的聚合特性和谷蛋白聚合体的大小进而影响小麦的面包加工品质。
周新力,王保通,尹军良,王文立,王岭岭,侯冬媛,侯璐,姚强,胡茂林,井金学[10](2011)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小偃54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温室以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BC1、F2和F3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Su-4、Su-11、CYR29、CYR30、CYR31、CYR32和CYR33 7个小种对供试群体进行温室苗期和成株期测试,并分析杂交后代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在苗期和成株期,小偃54在常温(夜10℃/昼18℃)条件下对7个流行小种均表现感病,而在高温(夜18℃/昼25℃)条件下则表现出较好的抗条锈性;小偃54对CYR29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相互抑制的基因控制,对CYR30、CYR31和CYR32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小偃54是一个典型的高温抗条锈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对条锈菌流行小种表现高温抗病性的基因数、显隐性和遗传方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小麦籽粒储藏蛋白 |
| 1.2 小麦高分子麦谷蛋白遗传变异及分子基础 |
| 1.2.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编码位点 |
|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类型 |
|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结构 |
| 1.2.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结构 |
| 1.3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地理分布 |
| 1.4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 |
| 1.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品质的关系 |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小麦种质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
| 3.1.1 HMW-GS等位变异分析 |
| 3.1.2 HMW-GS组成分析 |
| 3.1.3 HMW-GS组合的品质评分及聚类分析 |
| 3.1.4 HMW-GS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 3.2.1 小麦部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2.2 HMW-GS不同位点与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 3.2.3 HMW-GS对品质性状效应分析 |
| 3.2.4 HMW-GS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小麦HMW-GS等位变异及其分布 |
| 4.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麦谷蛋白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
| 1.1.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 1.1.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 |
| 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小麦回交转育中的应用 |
| 1.2.1 分子标记的种类 |
| 1.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 1.2.3 分子标记在小麦回交转育中的应用 |
| 1.3 小麦遗传转化技术在分析HMW-GS功能中的应用 |
| 1.4 HMW-GS突变体创制及其品质效应研究 |
| 1.5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合成与调控相关基因 |
| 1.5.1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 |
| 1.5.2 结合蛋白 |
| 1.5.3 Dof转录因子 |
| 1.5.4 贮藏蛋白激活子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7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和1S~lS/1BL易位系分析和易位染色体向优良品种中的转育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分子标记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农艺性状调查 |
| 2.2.2 面包加工品质分析 |
| 2.2.3 原位杂交 |
| 2.2.4 易位染色体回交转育 |
| 2.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 2.2.6 小麦籽粒HMW-GS提取和SDS-PAGE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起始易位系农艺性状表现和分子鉴定 |
| 2.3.2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起始易位系SDS-PAGE鉴定 |
| 2.3.3 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和1S~lS/1BL起始易位系面包加工品质分析 |
| 2.3.4 小麦-高大山羊草易位染色体1S~lL/1BS和1S~lS/1BL向优良小麦品种的回交转育 |
| 2.3.5 1S~lL/1BS和1S~lS/1BL新易位系BC3F4 代加工品质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小麦-高大山羊草整臂互补易位系的农艺性状差异 |
| 2.4.2 整臂互补易位系的应用 |
| 2.4.3 小片段易位系获得方法及应用 |
| 2.4.4 小麦-高大山羊草整臂互补易位系在小麦加工品质的效应 |
| 第三章 高大山羊草1S~lx2.3*亚基转基因株系品质效应分析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本章所用引物序列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转基因植株检测 |
| 3.2.2 总R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 |
| 3.2.3 面包和海绵蛋糕加工品质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转1S~lx2.3*基因小麦植株检测 |
| 3.3.2 转1S~lx2.3*基因株系纯合 |
| 3.3.3 转1S~lx2.3*基因纯合株系中HMW-GS基因表达分析 |
| 3.3.4 转基因株系中贮藏蛋白合成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3.5 转1S~lx2.3*基因纯合株系面包和海绵蛋糕加工品质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1S~lx2.3*亚基的面包和海绵蛋糕加工品质效应 |
| 3.4.2 1S~lx2.3*亚基与小麦内源亚基的相互作用 |
| 3.4.3 贮藏蛋白合成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 |
| 第四章 小麦无性系变异体AS273中1Dy12亚基沉默机制和品质效应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小麦材料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本章所用引物序列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农艺性状调查 |
| 4.2.2 小麦籽粒HMW-GS提取及SDS-PAGE分析 |
| 4.2.3 基因组DNA提取及1Dy12基因编码序列的扩增 |
| 4.2.4 1Dy12基因全长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 |
| 4.2.5 总RNA提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 4.2.6 小麦籽粒透射电镜(TEM)分析 |
| 4.2.7 面粉加工品质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无性系变异体AS273中1Dy12 亚基缺失的SDS-PAGE鉴定 |
| 4.3.2 无性系变异体AS273中HMW-GS在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积累情况分析 |
| 4.3.3 不同发育时期籽粒1Dy12基因的表达分析 |
| 4.3.4 AS273中1Dy12基因沉默的分子机制探究 |
| 4.3.5 AS273籽粒中贮藏蛋白合成加工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 4.3.6 AS273籽粒发育不同时期蛋白体观察 |
| 4.3.7 AS273主要农艺性状差异 |
| 4.3.8 AS273和KN199面粉品质特性分析 |
| 4.4 讨论 |
| 4.4.1 突变体AS273中1Dy12基因属于转录后沉默 |
| 4.4.2 1Dy12基因沉默对贮藏蛋白合成加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4.3 1Dy12亚基的面粉加工品质效应 |
| 4.4.4 AS273潜在利用价值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和分类 |
|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 |
| 1.2.1 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定位和组成 |
|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
|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的克隆和结构 |
| 1.2.4 普通小麦HMW-GS的分子结构 |
| 1.2.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 |
| 1.2.6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鉴定方法 |
| 1.2.7 普通小麦的HMW-GS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2.8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小麦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
| 1.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关系 |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小麦籽粒蛋白质提取 |
| 2.2.2 SDS-PAGE电泳方法 |
| 2.2.3 小麦品质测定方法 |
| 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 |
| 3.2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合类型 |
| 3.3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 |
| 3.4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特点及相关分析 |
| 3.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特点 |
| 3.4.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5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 3.5.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的亚基变异类型的部分品质性状 |
| 3.5.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亚基类型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 3.5.3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
| 4 讨论 |
| 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资源小麦HMW-GS组成特点及其遗传多样性 |
| 4.2 小麦HMW-GS特点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系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综述 |
| 1.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概况 |
| 1.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 |
| 1.1.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命名与结构 |
| 1.1.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定位与等位变异 |
| 1.1.4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性特点 |
| 1.1.5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
| 1.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 1.2.1 液相色谱仪法(liquidphasechromatographic,LPC) |
| 1.2.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A-PAGE) |
| 1.2.3 免疫化学技术 |
| 1.2.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 |
| 1.2.5 分子标记技术 |
|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小麦HMW-GS分子检测中DNA提取方法的改良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试剂 |
| 2.1.3 仪器 |
| 2.1.4 DNA提取方法 |
| 2.1.5 DNA质量检测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DNA产率 |
| 2.2.2 DNA质量 |
| 2.2.3 HMW-GS分子检测 |
| 2.3 讨论 |
| 2.3.1 改良CTAB法的优点 |
| 2.3.2 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DNA的产率 |
| 2.3.3 改良CTAB法所提取的DNA的A260/280和A260/230值均在理想范围内 |
| 3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仪器 |
| 3.1.3 应用SDS-PAGE技术检测小麦HMW-GS组成 |
| 3.1.4 应用AS-PCR技术检测小麦HMW-GS组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SDS-PAGE方法分析40个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 |
| 3.2.2 引物筛选结果 |
| 3.2.3 AS-PCR方法分析40个小麦品种HMW-GS组成 |
| 3.2.4 构建鉴定小麦HMW-GS中优质亚基的分子检测体系 |
| 3.3 讨论 |
| 4 小麦HMW-GS分子检测体系的应用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应用AS-PCR技术对优质亚基进行检测 |
| 4.1.3 应用SDS-PAGE技术对其余亚基进行检测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等位变异及频率 |
| 4.2.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和得分分析 |
| 4.3 讨论 |
| 5 结论 |
| 5.1 所建立的DNA提取方法用于小麦HMW-GS的分子检测简单、高效 |
| 5.2 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小麦HMW-GS中优质亚基检测的分子技术体系 |
| 5.3 113份CIMMYT小麦材料可以作为山西省小麦品质育种的基础材料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 1.3.3 简要评述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
| 2.1 优质专用小麦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
| 2.1.1 农业产业化 |
| 2.1.2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
| 2.1.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 |
| 2.2 农业产业链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链 |
| 2.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类型和特征 |
| 2.3.1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类型 |
| 2.3.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特征 |
| 2.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理论 |
| 2.4.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 2.4.2 农业产业市场交易理论 |
| 2.4.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5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定位与作用 |
| 2.5.1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定位 |
| 2.5.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 |
| 2.5.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深加工 |
| 2.5.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 |
| 2.5.5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联接 |
| 第三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
| 3.1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条件分析 |
| 3.1.1 区位优势 |
| 3.1.2 自然条件 |
| 3.1.3 农业技术条件 |
| 3.1.4 政策条件 |
| 3.1.5 社会经济条件 |
| 3.2 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现状 |
| 3.2.1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
| 3.2.2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 |
| 3.2.3 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与推广有重大突破 |
| 3.2.4 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初步显现 |
| 3.2.5 优质专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
| 3.2.6 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成效明显 |
| 3.3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预测和前景分析 |
| 3.3.1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细分与定位 |
| 3.3.2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竞争能力比较 |
| 3.3.3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需求量预测 |
| 3.3.4 优质专用小麦市场前景展望 |
| 3.4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中存在问题分析 |
| 3.4.1 农户分散经营严重 |
| 3.4.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 3.4.3 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滞后 |
| 3.4.4 基础设施落后 |
| 3.4.5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 |
| 第四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战略架构 |
| 4.1 战略思路 |
| 4.2 战略目标 |
| 4.3 发展原则 |
| 4.3.1 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原则 |
| 4.3.2 产业化的原则 |
| 4.3.3 优质优价政策原则 |
| 4.3.4 质量效益型产业原则 |
| 4.4 发展模式 |
| 4.4.1 深加工增值模式 |
| 4.4.2 加工业主导模式 |
| 4.4.3 产业一体化模式 |
| 4.4.4 综合开发的模式 |
| 4.5 发展路径 |
| 4.5.1 确定小麦产业化开发的重点 |
| 4.5.2 加强新品种多点产量鉴定和生产示范 |
| 4.5.3 培育小麦生产和转化基地 |
| 4.5.4 打造小麦转化产品市场 |
| 4.5.5 增强服务意识 |
| 第五章 驻马店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对策及建议 |
| 5.1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
| 5.2 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质量检测体系 |
| 5.2.1 加快新品种的引进 |
| 5.2.2 科学培育选育 |
| 5.2.3 建立健全小麦质量检测体系 |
| 5.3 打造驻马店优质小麦品牌 |
| 5.3.1 组织标准化生产 |
| 5.3.2 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栽培技术 |
| 5.3.3 实施名牌战略 |
| 5.4 增强小麦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
| 5.4.1 大力发展小麦加工业和食品业 |
| 5.4.2 优先推荐 |
| 5.4.3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
| 5.4.4 增加资金投入 |
| 5.4.5 政府进行贷款贴息 |
| 5.5 加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程度上取得新的突破 |
| 5.5.1 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中介组织 |
| 5.5.2 规范订单的内容和形式 |
| 5.5.3 逐步开拓国外市场 |
| 5.6 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
| 5.7 积极创造农业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投入 |
| 5.8 把握政策,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 |
| 5.8.1 实现粮食流通总量大提升 |
| 5.8.2 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大跨越 |
| 5.8.3 促进放心粮油建设大提高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 6.1 研究结论 |
| 6.2 问题和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材料 |
| 1. 2 小麦籽粒麦谷蛋白的提取 |
| 1. 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SDSPAGE) |
| 1. 4 聚类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 1 试验材料筋度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 |
| 2. 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出现频率 |
| 2. 3 中筋及强筋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出现频率 |
| 2. 4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目录 |
| 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优质小麦的概念 |
| 1.3 国内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
| 1.3.1 国外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
| 1.3.2 国内优质小麦品种概况 |
| 1.4 国内外小麦生产发展状况 |
| 1.4.1 国外小麦生产状况 |
| 1.4.2 国内小麦生产状况 |
| 2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与生产现状 |
| 2.1 山西优质小麦育种概况 |
| 2.2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现状 |
| 2.2.1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历史 |
| 2.2.2 山西优质小麦种植布局 |
| 2.2.3 山西利用优质小麦品种情况 |
| 2.2.4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产量水平 |
| 2.2.5 山西优质小麦生产的品质状况 |
| 2.2.6 山西近年来发展优质小麦的主要做法 |
| 2.2.7 山西近年来推广优质小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2.2.8 在山西选育和推广优质麦的可行性 |
| 2.3 山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
| 3 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体系的建立 |
| 3.1 一体化选育推广体系的设计 |
| 3.2 优质小麦品种晋太170的选育 |
| 3.2.1 育种技术路线 |
| 3.2.2 育种过程 |
| 3.2.3 品质鉴定程序 |
| 3.3 育种-繁种-推广一体化基地 |
| 3.3.1 建立原种繁育体系 |
| 3.3.2 建立推广种植体系 |
| 3.3.3 主要技术指标 |
| 3.4 推广方案 |
| 3.4.1 内容与路线 |
| 3.4.2 技术方案 |
| 3.4.3 实施方案 |
| 3.4.4 宣传推广 |
| 3.5 生产管理技术与服务 |
| 3.5.1 编制与所育优质小麦品种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 |
| 3.5.2 建立有效的推广服务体系 |
| 4 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与作用 |
| 4.1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实践效果 |
| 4.2 优质小麦选育推广体系的作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小麦品质分类 |
| 1.1.1 小麦的营养品质 |
| 1.1.2 小麦加工品质分类 |
| 1.1.3 小麦外观品质与内在品质 |
| 1.2 小麦品质分类的国家标准 |
| 1.3 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方法 |
| 1.3.1 我国小麦育种现状 |
| 1.3.2 我国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 1.4 分子标记技术 |
| 1.5 1BL/1RS 易位 |
| 1.5.1 1BL/1RS 易位来源 |
| 1.5.2 1BL/1RS 易位在我国的分布 |
| 1.5.3 1BL/1RS 易位小麦的农艺遗传效应 |
| 1.5.4 1BL/1RS 易位小麦的品质遗传效应 |
| 1.6 7DL.7Ag 易位 |
| 1.7 实验目的 |
| 第二章 1BL/1RS 与 7DL.7Ag 易位检测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田间实验 |
| 2.2.2 DNA 提取 |
| 2.2.3 引物序列的合成 |
| 2.2.4 PCR 反应体系 |
| 2.2.5 药品配制 |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1BL/1RS 易位染色体的分子检测 |
| 2.3.2 7DL.7Ag 易位染色体的分子检测 |
| 2.3.3 F2 群体的分子检测结果 |
| 第三章 1BL/1RS 易位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与仪器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1BL/1RS 易位对小麦蛋白品质的影响 |
| 3.2.2 1BL/1RS 易位对小麦粉质品质的影响 |
| 3.2.3 1BL/1RS 易位对小麦面团拉伸品质的影响 |
| 3.2.4 1BL/1RS 易位对小麦淀粉糊化品质的影响 |
| 第四章 7DL.7Ag 易位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与仪器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7DL.7Ag 易位对小麦蛋白品质的影响 |
| 4.2.2 7DL.7Ag 易位对小麦粉质品质的影响 |
| 4.2.3 7DL.7Ag 易位对小麦面团拉伸品质的影响 |
| 4.2.4 7DL.7Ag 易位对小麦淀粉糊化品质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研究概述 |
| 1.1 引言 |
| 1.2 小麦面筋蛋白的组成 |
| 1.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研究进展 |
| 1.3.1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分类 |
| 1.3.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分布 |
| 1.3.3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的结构和组成 |
| 1.3.4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 1.3.5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对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 |
| 1.4 本研究的选题 |
| 2 我国小麦LMW-GS基因的组成、等位变异以及表达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方法 |
| 2.2.2.1 DNA的提取 |
| 2.2.2.2 小麦未成熟籽粒中RNA的提取 |
| 2.2.2.3 RNA的纯化 |
| 2.2.2.4 反转录 |
| 2.2.2.5 PCR反应体系 |
| 2.2.2.6 PCR产物的3730检测 |
| 2.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 2.2.2.8 DNA片段的纯化 |
| 2.2.2.9 回收PCR产物的连接反应 |
| 2.2.2.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 2.2.2.11 转化 |
| 2.2.2.12 重组克隆的筛选 |
| 2.2.2.13 DNA测序 |
| 2.2.3 生物信息学工具 |
| 2.3 结果 |
| 2.3.1 利用LMW-GS基因分子标记体系分析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 |
| 2.3.2 我国小麦的LMW-GS基因组成和等位变异分析 |
| 2.3.2.1 Glu-A3位点的LMW-GS基因组成及变异分析 |
| 2.3.2.2 Glu-B3位点的LMW-GS基因组成及变异分析 |
| 2.3.2.3 Glu-D3位点的LMW-GS基因组成及变异分析 |
| 2.3.3 LMW-GS基因间的连锁关系分析 |
| 2.3.4 LMW-GS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 2.3.5 LMW-GS基因的序列特点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解析小麦Glu-3位点的LMW-GS基因组成 |
| 2.4.2 我国小麦品种LMW-GS基因的组成特点 |
| 2.4.3 建立新的LMW-GS基因分子标记体系 |
| 3 利用近等基因系分析小麦LMW-GS亚基组成和功能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2.2.1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提取(用于SDS-PAGE) |
| 3.2.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 3.2.2.3 蛋白凝胶的固定、染色、脱色和图像扫描 |
| 3.2.2.4 面粉全蛋白的提取(SDS/PHENOL法,用于2-DE) |
| 3.2.2.5 蛋白质双向电泳(2-DE) |
| 3.2.2.6 品质参数测定 |
| 3.2.2.7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利用SDS-PAGE分离麦谷蛋白 |
| 3.3.2 鉴定Aroona近等基因系的LMW-GS基因组成 |
| 3.3.3 利用双向电泳分离Aroona近等基因系面粉的全蛋白 |
| 3.3.4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近等基因系中LMW-GS及其编码基因的鉴定 |
| 3.4.2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面包加工品质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方 法 |
| 1.2.1 温室和田间抗病性鉴定 |
| (1) 温室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
| (2) 田间抗病性测试。 |
| 1.2.2 调查与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偃54苗期和成株期温室的抗病性 |
| 2.2 小偃54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 |
| 3 讨 论 |
| 4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