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立[1](2022)在《优质护理理念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例,评价优质护理理念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每组平均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护理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1)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观察组护理前分别为(45.82±1.34)分、(46.90±1.32)分,护理后分别为(13.04±1.61)分、(14.89±1.32)分;对照组护理前分别为(45.81±1.32)分、(46.93±1.31)分,护理后分别为(26.87±1.68)分、(29.83±1.37)分。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3、1.276,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由本次研究结果得出,干预前两组患者在10:00、11:30、16:00、17:30的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在10:00、11:30、16:00、17:30时的NR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观察组心理障碍评分、生理障碍评分、生理疼痛评分、社交困难评分、心理沟通评分、功能受限评分、残障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8.265、8.253,P <0.05)。在并发症总发生率上,观察组为2例(6.67%),与对照组的6例(20.00%)对比显着更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6,P <0.05)。(5)在护理总体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28例(93.33%),和对照组的21例(70.00%)对比显着更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6,P <0.05)。结论针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具备明显的效果,能够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
刘瑞丽,臧娴娴,白萍,郭雪凤,柴晓迎,刘亚,杨国勇[2](2021)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保留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保留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方法。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术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使用丝绸布胶带偏离原压迫部位重新固定气管插管,异形充气气球支撑气管插管尾部。比较两组患者的鼻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和气管插管固定问题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最终试验组246例患者、对照组248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两组均未发生3期及以上的鼻压力性损伤。试验组患者经鼻气管插管相关的鼻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85%(7/246),低于对照组的12.10%(30/248)(χ2=15.254,P<0.001)。两组患者的MARS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气管插管固定问题导致的并发症。结论采用丝绸布胶带重新固定气管插管,同时结合异形充气气球支撑气管插管尾部能够预防鼻压力性损伤,安全性较好。
罗芳,熊茂婧[3](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行小儿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总结了2020年1月—3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后,在本科行小儿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修复53例患儿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预检分诊筛查处置流程、伤情评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术后护理等,认为小儿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修复,还要满足小儿特殊的生理、心理需要,提高小儿手术依从性,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钟澄,徐海婷[4](2021)在《精细化护理模式辅助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对颌面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模式辅助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对颌面部外伤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及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笔者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美容效果满意度、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满意度、口腔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50%、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辅助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在颌面部外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着,有助于减轻患者负面心理,恢复其口腔功能,提高患者美容满意度,值得推广。
刘洁[5](2020)在《口内入路手术患者口角保护采用改良拉钩增润方式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口内入路手术患者口角保护中应用一种自行设计的改良拉钩增润方式,通过对比其与两种临床常见口角保护措施在操作便捷性、应用安全性及降低口角损伤有效性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应用效果。分析影响患者口裂运动宽度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口角损伤高危人群、优选口角保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某省三甲专科口腔医院同一医疗团队实施的口内入路手术治疗患者3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12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拉钩增润方式:即使用橡皮膜包裹于拉钩工作端增加拉钩表面光滑度,辅以液体石蜡油润滑保护口角;对照组A采用医用凡士林纱布包裹手术拉钩保护口角,对照组B使用凡士林纱布口周涂抹润滑保护口角。观察比较不同口角保护方式的操作便捷性,应用安全性及有效降低口角损伤程度的差异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口裂宽度与口裂运动宽度的相关性。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疾病类别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操作便捷性:在保护材料脱落及阻碍手术视野方面,对照组A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值分别为67.414和77.045,P<0.05),对照组B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安全性:在术中产生碎屑方面,对照组A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32.264,P<0.05),对照组B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口角保护有效性:口角损伤程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一天口裂运动宽度方面,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优于其他两组。(X 2=56.765,P<0.05)。5.以口裂运动宽度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性回归法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显着性意义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实验组、对照组A、手术时长、口裂静息宽度、女性患者为术后一天口裂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6.采用ROC分析发现,手术时长及静息口裂宽度用于预测口角损伤有一定价值,与参考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手术时长大于临界点72.50min或静息口裂宽度小于临界点5.35cm时,患者更容易发生口角损伤。结论:改良拉钩增润方式与凡士林纱布包裹手术拉钩及用凡士林润滑口周的两种方式综合比较,术中应用过程中不容易阻碍手术视野,保护材料不易脱落,亦不易产生碎屑,可有效降低口内入路手术患者术后口角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别(实验组、对照组A)、手术时长、口裂静息宽度、女性患者为术后一天口裂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且手术时长超过72.5min及口裂静息宽度小于5.35cm的患者更易发生口角损伤,提示护理人员应当尤其重视此类人群的口角防护。
靳文娟,李娜,李宁[6](2020)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的临床护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的特点,探讨神经损伤恢复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02—2019-06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经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手术患者76例,对其一般资料、损伤类型、治疗及护理方法等进行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76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患者中,手术切口部位以口内切口、下颌下切口居多,分别占40.8%和38.2%;损伤类型以下牙槽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居多,分别占38.2%和31.6%。康复护理后,患者的SAS、SDS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28例初诊时HB评价Ⅱ级以下的患者25例达到Ⅰ级,占89.3%;48例初诊时HB评价Ⅲ级以上的患者26例达到Ⅰ级,占54.2%。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属于医源性损伤,良好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
徐竹青[7](202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舌鳞癌Cal-27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口腔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而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易发生于舌侧缘,恶性程度高,由于舌体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且舌的机械运动较为频繁,导致舌鳞癌(TSCC)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转移率高,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虽然现在针对TSCC迁移及侵袭的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TSCC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逐步提高,但TSC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仍在逐年升高,临床上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来源广、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对肿瘤具有趋向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工程细胞。目前大量研究显示BMSCs对不同的肿瘤细胞的侵袭作用影响不同,或起促进作用,或其抑制作用,但BMSCs对TSCC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BMSCs对TSCC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对舌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方法:体外培养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从细胞水平上观察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是什么。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将单独培养及共培养后的cal-27细胞迁移及侵袭作用相关基因E-cadherin、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相对mRNA表达量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着重对MMP-2、MMP-9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从生物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分析,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M-MSCs影响下Cal-27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共培养后的Cal-27的E-cadherin基因表达下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推测hBM-MSCs可能是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twist、slug、snail、MMP-2、MMP-9的基因,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发生促进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培养cal-27和hBM-MSCs细胞并行cal-27和hBM-MSCs共培养,提供后续实验基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舌鳞癌的迁移及侵袭。
刘知音[8](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在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疾病疗效及满意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完成。(1)问卷调查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17年12月-2018年6月随机抽取贵州省3家三甲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10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焦虑自评量表(SAS)、成人心理压力量表(APSS)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一般情况及心理状况;(2)认知-行为干预阶段:于2018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予常规门诊宣教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微信互动平台、护士门诊延续性护理、电话随访、健康讲座等多种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延续性护理。在干预后2、4、6个月再次运用SCSQ问卷、SAS量表、APSS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运用门诊复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疗效及满意度调查;(3)运用Epidata3.0统计软件双人双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核查、整理后,运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疾病疗效、满意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 2007制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SCSQ问卷、SAS量表、APSS量表得分的条形图。年龄、病程、SCSQ问卷、SAS量表、APSS量表得分经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c2检验,对不符合c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重复测量设计的定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疾病疗效、满意度为多分类变量的重复测量设计资料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延续性护理2、4、6个月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TMD患者的SCSQ应对倾向得分、SAS得分、APSS得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组内因素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患者疾病疗效及满意度,结果显示,不同组别、不同时点两组患者的疾病疗效、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疾病疗效(β=0.753,95%CI:0.099-1.406)、满意度(β=0.551,95%CI:0.015-1.118)评分更高;以干预后6个月疾病疗效、满意度评分为基础,随着干预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疾病疗效、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1.认知-行为干预对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2、4、6个月有助于改善患者应对倾向,提高患者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患者焦虑、心理压力;2.认知-行为干预对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2、4、6个月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疗效;3.认知-行为干预对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2、4、6个月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
袁卫军,寿宇燕[9](2020)在《口腔颅颌面创伤的急救护理》文中提出口腔颅颌面创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创伤,多伴有多发伤。由于口腔颌面部的血运丰富,损伤可致头颅、颌面、口腔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口腔颅颌面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口腔颅颌面创伤特点、口腔颅颌面创伤诊治原则及护理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口腔颅颌面创伤急救的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王璧霞[10](2020)在《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信息支持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患者参与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字化技术兴起的背景下,着眼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信息支持现状,了解其在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中的信息需求,进一步综合现有证据与医护专家建议,探索及构建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以促进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完善患者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法:1.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遵循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五步法,对建库至2018年11月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文献以及专业协会中的患者教育资料进行搜索和筛选,对纳入文献与资料进行概括综述。2.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基于自然主义质询哲学基础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采取最大差异化策略,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接受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半结构质性访谈,了解不同治疗阶段牙颌面畸形患者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以期为信息支持内容提供依据。3.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意见的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采取最大差异化策略,选取参与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不同治疗环节的医护专家,进行半结构质性访谈,了解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的意见或建议,以期为信息支持内容提供参考。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构建:根据概括综述,结合患者与医护专家质性访谈结果,构建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经过焦点小组访谈对信息支持内容进行修订。结果:1.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共检索到文献3535篇,最终纳入文献36篇,发表时间为1995至2018年,对纳入研究的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支持的时间,信息支持的内容与方式、参与的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检索专业协会149家,最终纳入13家医师协会的患者教育材料,源自于8个国家,其中6家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3家正畸医师协会,4家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对纳入协会的患者教育内容,材料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形成获得了7项主题,19项子主题。2.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共纳入36名接受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总结其不同治疗阶段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形成3项主题,18项子主题。3.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意见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共纳入12名不同治疗环节的医护专家,总结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的意见或建议,形成5项主题,17项子主题。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构建:经过2轮焦点小组访谈,分别组织6名患者及家属与7名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进行讨论,最终修订形成终稿,包括5个治疗时间序列、3个信息支持内容模块,43个一级条目,133个二级条目及相关具体内容。结论:本研究回顾了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相关文献与相关资料,并根据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阶段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访谈,结合医护专家对联合治疗中的意见与建议,明确了患者参与理念指导下,医护协同模式的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方向,提高了信息支持内容的临床适用性。本研究确立了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可契合我国情境,呼吁多学科团队医护人员合作,注重联合治疗各环节中患者心理变化与诊疗体验,辅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保障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全程信息提供的连续性,贯彻个体化精准医疗模式,并为未来开展牙颌面畸形患者移动医疗信息支持方案,完善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体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为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持续改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
|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理念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
| 1.2.2. 1 健康宣教层面的优质护理 |
| 1.2.2. 2 心理层面的优质护理 |
| 1.2.2. 3 疼痛层面的优质护理 |
| 1.2.2. 4 |
| 1.2.2. 5 全身肌肉放松训练 |
| 1.2.2. 6 音乐疗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3.1 心理状态 |
| 1.3.2 疼痛 |
| 1.3.3 生活质量 |
| 1.3.4 并发症 |
| 1.3.5 满意度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情况对比 |
| 2.2 两组不同时点疼痛评分对比 |
| 2.3 两组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比较 |
| 2.4 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比较 |
| 2.5 两组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结果 |
| 2 预检分诊筛查处置流程 |
| 2.1 三级防护标准 |
| 2.2 三级预检分诊 |
| 2.3 筛查处置流程 |
| 2.3.1 流行病学史筛查 |
| 2.3.2 处置流程 |
| 3 护理 |
| 3.1 伤情评估 |
| 3.2 术前准备 |
| 3.2.1 术前人员准备 |
| 3.2.1.1 患者准备 |
| 3.2.1.2 医护人员防护准备 |
| 3.2.1.3 转运防护准备 |
| 3.2.2 手术环境准备 |
| 3.2.2.1 局麻手术环境准备 |
| 3.2.2.2 全麻手术环境准备 |
| 3.2.3 用物准备 |
| 3.3 术中配合及护理 |
| 3.3.1 局部麻醉手术护理配合 |
| 3.3.2 全身麻醉手术护理配合 |
| 3.4 术后护理 |
| 3.4.1 术后用物处理 |
| 3.4.2 术后环境处理[12] |
| 3.4.2.1 空气处理 |
| 3.4.2.2 物体表面处理 |
| 3.4.2.3 地面处理 |
| 3.4.3 术后医护人员护理 |
| 3.4.4 术后患者护理 |
| 3.4.5 康复指导 |
| 3.4.5.1 预防感染 |
| 3.4.5.2 饮食护理 |
| 3.4.5.3 口腔护理 |
| 3.4.5.4 拆线 |
| 4 小结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4.1 心理状态评价: |
| 1.4.2 美容效果满意度评价: |
| 1.4.3 口腔功能恢复评价: |
| 1.4.4 生活质量评价: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 |
| 2.3 两组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相关概念 |
| 1.3.1 手术拉钩 |
| 1.3.2 口裂 |
| 1.3.3 口角 |
| 1.3.4 口裂宽度 |
| 1.3.5 医源性皮肤损伤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1.3 剔除标准 |
| 2.1.4 样本量的计算 |
| 2.2 相关实验材料 |
| 2.3 观察记录工具 |
| 2.3.1 术中观察记录表 |
| 2.3.2 术后观察记录表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 2.4.2 实验组操作方法 |
| 2.4.3 对照组A操作方法 |
| 2.4.4 对照组B操作方法 |
| 2.4.5 评价方法 |
| 2.4.6 统计方法 |
| 2.5 质量控制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 3.2 操作便捷性比较 |
| 3.3 应用安全性比较 |
| 3.4 口角保护有效性比较 |
| 3.4.1 口角保护有效性比较 |
| 3.4.2 口裂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 |
| 3.4.3 口角损伤高危人群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改良拉钩增润方式操作便捷、适用 |
| 4.2 改良拉钩增润方式安全性更高 |
| 4.3 改良拉钩增润方式可显着降低患者口角损伤程度 |
| 4.4 口裂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4.1 实验组别(实验组,对照组A)影响口裂运动宽度 |
| 4.4.2 手术时长影响口裂运动宽度 |
| 4.4.3 口裂静息宽度影响口裂运动宽度 |
| 4.4.4 患者性别影响口裂运动宽度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患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B 术中观察记录表 |
| 附录C 术后观察记录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
| 综述 口腔患者术后冷敷疗法应用及评价方案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3.1 面肌功能训练: |
| 1.3.2 心理干预: |
| 1.3.3 健康教育: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口的构成情况 |
| 2.2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的分布情况 |
| 2.3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
| 2.4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神经损伤初诊时及随访结束时的HB评价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实验器材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人舌鳞癌细胞系 |
|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 2.实验方法 |
| 2.1 舌鳞癌细胞Cal-27的培养 |
| 2.2 hBM-MSCs的培养 |
| 2.3 Cal-27细胞与hBM-MSCs细胞共培养 |
| 2.4 划痕实验 |
| 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
|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hBM-MSCs对Cal-27迁移及侵袭作用机制的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实验器材 |
| 1.3 主要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PCR实验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 2.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 18例病例 |
| 病例一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二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三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四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五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六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七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八 |
| 参考文献 |
| 病例九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一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二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三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四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五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六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七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十八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研究背景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之处、局限性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口腔颅颌面创伤特点 |
| 1.1 颌面部血运丰富 |
| 1.2牙对颌面创伤的影响 |
| 1.3易并发颅脑损伤 |
| 1.4可能伴有颈部伤 |
| 1.5易发生窒息 |
| 1.6 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
| 1.7 易发生感染 |
| 1.8 可伴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 |
| 1.9 面部畸形 |
| 2 口腔颅颌面创伤诊治原则 |
| 2.1 全面检查,迅速判断伤情 |
| 2.2 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决定救治的先后步骤 |
| 2.3 尽早实施正确的专科治疗 |
| 3 口腔颅颌面创伤的护理措施 |
| 3.1 防止窒息的护理 |
| 3.1.1 窒息的分类 |
| 3.1.2 窒息的急救处理 |
| 3.2 出血的护理 |
| 3.2.1 出血的分类和处理 |
| 3.2.2 出血的护理 |
| 3.3 抗休克护理 |
| 3.4 伴发颅脑损伤的护理 |
| 3.5 防止感染与转运 |
| 3.6 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
| 3.6.1 一般护理 |
| 3.6.2 营养支持 |
| 3.6.3 心理支持 |
| 3.7 康复指导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绪论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理论基础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2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3 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4 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意见的研究 |
| 4.1 研究目的 |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5 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初步构建 |
| 6 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确立 |
| 6.1 研究目的 |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6.3 结果 |
| 6.4 讨论 |
| 7 研究结论、创新性与局限性 |
| 7.1 研究结论 |
| 7.2 创新性 |
| 7.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 7.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