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慧[1](2021)在《基于成骨和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性别差异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本研究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细胞(osteoblast,OC)PI3K/Akt信号调控通路的角度,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的性别差异及作用机制,以进一步阐明“肾主骨”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与结果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以下4个实验进行探讨。实验一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差异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方法选用3月龄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雌雄各78只,适应性饲养后,将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基础组12只、空白对照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和造模组42只;雄性大鼠分组方法同雌性大鼠。分组结束后,先将雌、雄基础组大鼠经麻醉后处死,取第4腰椎和右侧胫骨检测骨组织形态指标数据,作为基础值。然后对雌、雄造模组分别进行去势手术(卵巢切除和睾丸切除),制备“肾虚”OP大鼠模型。去势手术13周后,将造模组大鼠分别按体重再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X)组(13只)、雌激素组(12只)、雌性右归丸组(12只);睾丸切除(ORX)组(13只)、雄激素组(13只)、雄性右归丸组(12只)。对各给药组大鼠分别进行灌胃给药,各组每日给药1次,每7d休息1d,连续给药13周。给药结束后,各组大鼠经麻醉处死后,取第4腰椎和双侧胫骨,分别用于Micro-CT骨组织形态指标的检测,及制作脱钙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p-PI3K、p-Akt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胫骨骨髓中BGP、RANKL、OPG、p-GSK-3β、β-catenin、Runx2,TRAP,TRAF-6,c-Src,NFATc1 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腰椎BMD变化率的影响雌性和雄性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BMD变化率均为正值,表示骨量增加,而模型组(OVX组、ORX组)大鼠BMD变化率为负值,表示骨丢失。模型组(OVX组、ORX组)大鼠腰椎骨丢失较同性别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腰椎骨丢失率比较:OVX组骨丢失明显多于ORX组(P<0.05)。雌激素组、雌性右归丸组以及雄激素组、雄性右归丸组BMD变化率均呈现负增长(P<0.01,P<0.05),表明这些组仍处在骨丢失的状态;但与同性别模型组相比,其骨丢失的程度明显降低(P<0.01,P<0.05)。雌、雄大鼠给药后腰椎骨丢失率比较:雄性右归丸组骨丢失程度明显多于雌性右归丸组(P<0.05)。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微观结构的影响2.1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BV/TV变化率的影响雌性和雄性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胫骨BV/TV变化率均明显增加,OVX组和ORX组的BV/TV变化率呈现明显负增长(P<0.01)。雌激素、雌性右归丸组以及雄激素、雄性右归丸组的BV/TV变化率均呈现负增长,与同性别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其减少程度要明显低于同性别模型组大鼠(OVX组/ORX组)(P<0.01,P<0.05)。雌、雄去势大鼠及雌、雄去势大鼠给药后BV/TV变化率均具有显着差异,其中OVX组BV/TV变化率的减少程度明显大于ORX组(P<0.05);雌性右归丸组的减少程度明显小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2.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Tb.N变化率的影响雌性和雄性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胫骨松质骨Tb.N变化率均明显增加,而OVX组和ORX组Tb.N变化率大幅度减少,呈现负增长,与同性别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雌性右归丸组以及雄激素、雄性右归丸组的Tb.N变化率均呈现负增长,与同性别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其减少程度要明显低于同性别模型组(P<0.01,P<0.05)。OVX组Tb.N变化率的减少程度明显大于ORX组(P<0.05),雌性右归丸组其减少程度明显小于雄性(P<0.05)。2.3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Tb.Sp变化率的影响雌性和雄性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胫骨松质骨Tb.Sp的变化率呈现负增长,即骨小梁分离度变小,而OVX组和ORX组Tb.Sp变化率则呈正值,即骨小梁分离度变大,较同性别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比较:OVX组Tb.Sp变化率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ORX组(P<0.05),雌激素、雌性右归丸组以及雄激素、雄性右归丸组的Tb.Sp变化率均明显增加,与同性别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增加程度要明显低于同性别模型组(P<0.01)。雌、雄大鼠给药后比较:雌性右归丸组Tb.Sp变化率的增加程度则明显小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2.4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SMI的影响模型组(OVX组和ORX组)SMI较同性别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雌激素、雌性右归丸组以及雄激素、雄性右归丸组SMI较同性别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P<0.05),但仍明显高于同性别假手术组(P<0.01,P<0.05)。雌、雄之间模型组及给药组比较:OVX组SMI明显大于ORX组(P<0.05);雌性右归丸组SMI明显小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3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OPG、RANKL蛋白表达及RANKL/OPG比值的影响3.1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OPG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OPG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降低(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OPG蛋白表达显着低于ORX组(P<0.01)。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雌性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OPG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显着升高(P<0.01,P<0.05),但雄性右归丸组较ORX组则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雌性右归丸组OPG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雄性右归丸组(P<0.01)。3.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RANKL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RANKL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RANKL蛋白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1)。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RANKL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显着降低(P<0.01,P<0.05),但雄性右归丸组仍高于雄性假手术组(P<0.05)。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雄性右归丸组RANKL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雌性右归丸组(P<0.05)。3.3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RANKL/OPG比值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RANKL/OPG比值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RANKL/OPG 比值显着高于ORX组(P<0.01)。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RANKL/OPG比值较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显着降低(P<0.01,P<0.05),但雄性右归丸组仍高于雄性假手术组(P<0.05)。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雄性右归丸组RANKL/OPG 比值显着高于雌性右归丸组(P<0.01)。4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BGP蛋白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5)。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但右归丸组及雄激素组仍高于同性别假手术组(P<0.01)。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雌性右归丸组BGP蛋白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1)。5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5.1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OVX组/ORX组)大鼠胫骨骨髓成骨细胞中p-PI3K和p-Akt表达荧光面积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p-PI3K和p-Akt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5)。阳性药组(雌激素组和雄激素组)、雌/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中p-PI3K和p-Akt表达荧光面积较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显着降低(P<0.01,P<0.05)。雌、雄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雌性右归丸组p-PI3K和p-Akt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5.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p-GSK-3β、β-catenin、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p-GSK-3β、β-catenin、RUNX2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均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三者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1)。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胫骨骨髓中p-GSK-3β、β-catenin、RUNX2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三者表达在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比较,雌性右归丸组p-PI3K和p-Akt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1)。6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TRAP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TRAP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RX组大鼠显着低于OVX 组(P<0.05)。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胫骨骨髓中TRAP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比较,雌性右归丸组TRAP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7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7.1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OVX组/ORX组)大鼠胫骨骨髓破骨细胞中p-PI3K和p-Akt表达荧光面积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p-PI3K和p-Akt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1,P<0.05)。雌/雄阳性药组(雌激素组、雄激素组)、雌/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p-PI3K和p-Akt表达荧光面积较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显着降低(P<0.01,P<0.05)。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相比,雌性右归丸组p-PI3K和p-Akt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1,P<0.05)。7.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OVX组和ORX组)胫骨骨髓中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较同性别假手术组大鼠均显着增高(P<0.01)。雌、雄去势大鼠之间相比,OVX组大鼠三者表达显着高于ORX组(P<0.01)。阳性药组(雌激素和雄激素组)、右归丸组大鼠胫骨骨髓中胫骨骨髓中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较同性别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三者表达在不同性别右归丸组之间比较,雌性右归丸组p-PI3K和p-Akt表达显着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1)。实验二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方法(1)制作含药血清:选用3月龄SD大鼠80只,SPF级,雌雄各半,首先雌、雄大鼠适应性饲养后,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造模组的造模及分组方法同实验一,分组结束后,按组别对各组大鼠灌胃给药,每日给药2次,连续7d,末次给药1h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于无菌条件下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经灭活、过滤除菌、分装后,于-80℃冰箱冻存备用。(2)将小鼠颅顶前成骨细胞株MC3T3-E1以5×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24h细胞贴壁后,加入10%各组大鼠血清培养。实验分组如下:雌性假手术血清组、雄性假手术血清组、OVX血清组、ORX血清组、雌激素血清组、雄激素血清组、雌性右归丸血清组、雄性右归丸血清组。作用48h后,收集细胞进行后续指标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B中BGP、RANKL、OPG的蛋白表达;采用 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 OB 中 PI3K、Akt、GSK-3β、β-catenin、Runx2mRNA的表达;采用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 OB 中 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β-catenin、RUNX2 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的影响OVX血清组、雌激素含药血清组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BGP蛋白表达水平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明显上升(P<0.01);ORX血清组、雄激素含药血清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BGP蛋白表达水平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明显上升(P<0.01)。雌雄之间比较,OVX血清组BGP蛋白表达明显高于ORX血清组(P<0.05),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BGP蛋白表达明显亦高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2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OPG、RANKL蛋白表达及RANKL/OPG比值的影响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OB的RANKL蛋白水平、RANKL/OPG 比值明显上调(P<0.01),OPG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OVX血清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和雌激素血清可明显降低OB的RANKL蛋白及RANKL/OPG 比值(P<0.01),并显着促进OB分泌OPG(P<0.01)。ORX血清组OB的RANKL蛋白表达、RANKL/OPG比值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明显上升(P<0.01),OPG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5)。雄激素血清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对OB的RANKL蛋白表达与ORX血清组比较,具有明显下调作用(P<0.05,P<0.01),雄激素组OPG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但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OPG较ORX组未见明显差异。雌雄之间OVX血清组RANKL蛋白表达、RANKL/OPG雌性明显高于OVX组(P<0.05,P<0.01),OPG蛋白表达ORX血清组明显高于OVX血清组(P<0.05)。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RANKL蛋白水平、RANKL/OPG明显低于雄性右归丸组(P<0.05,P<0.01),OPG蛋白表达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明显高于雄性(P<0.01)。3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I3K、Akt、GSK3β、β-catenin和Runx2 mRNA表达的影响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雌激素组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和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血清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ORX血清组、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Akt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OVX组相比,雌激素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对PI3K、Akt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雌雄模型组之间,OVX血清组PI3K和Akt mRNA表达明显高于OR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GSK3β、β-cateni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雌激素组和雌性右归丸组Runx2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血清组GSK3β、β-cateni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雄性右归丸组GSK3β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与ORX组相比,雄激素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对上述三种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雌雄模型组之间亦未见明显差异。4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β-catenin 和 RUNX2 蛋白表达的影响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雌激素组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组和雄激素组p-PI3K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ORX组、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Akt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雌、雄模型血清组之间,OVX血清组p-Akt蛋白水平明显高于ORX血清组(P<0.01),雌、雄右归丸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I3K和Akt各组之间均未见明显差异。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p-GSK3β、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雌激素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相比,雌激素组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组和雄激素组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右归丸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RX组相比,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K3β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雌雄各组之间各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三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以2×103个/孔接种于96孔板或6×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96孔板中预置骨片,细胞经24h贴壁后,加入分化培养基(DMEM+10%FBS+50ng/mL RANKL),诱导 48h,加入 10%各组大鼠血清(分组方法同实验二),细胞培养至第5d,对OC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和计算TRAP阳性细胞数(细胞核≥3个);细胞培养至第9d,对骨片进行骨陷窝甲苯胺蓝染色,计算骨吸收陷窝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C的TRAP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OC中PI3K、Akt、TRAF-6、c-Src、NFATcl 的 mRNA水平,Western-Blot 方法检测 OC中 p-PI3K、PI3K、p-Akt、Akt、TRAF-6、c-Src、NFATc1 等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OC经TRAP染色后细胞呈紫红色,多核,将细胞核≥3的TRAP+细胞视为破骨细胞,进行计数。OVX血清组TRAP+破骨细胞数量较雌性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ORX血清组较雄性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雌激素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TRAP+破骨细胞数量较OVX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与ORX组比较,TRCP+破骨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P<0.01),但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仍显着高于雄性假手术组(P<0.01)。OVX组与ORX组之间比较,OVX组TRAP+破骨细胞数量显着高于ORX组(P<0.05);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则明显低于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0.05)。2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骨片经甲苯胺蓝染色后,OC形成的骨吸收陷窝呈蓝色,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腊肠形,说明诱导的OC有噬骨功能。OVX组/ORX组骨吸收陷窝面积较同性别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各含药血清组与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相比,骨吸收陷窝面积明显降低(P<0.01)。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高于雄性假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OVX组与ORX组之间比较,OVX组骨吸收陷窝面积显着高于ORX组(P<0.05);雌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则明显低于雄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P<0.05)。3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的TRAP蛋白表达的影响OVX/ORX血清组TR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性别假手术血清组(P<0.01)。各含药血清组与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相比,TR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雌雄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OVX组TR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RX组(P<0.05)。雌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则明显低于雄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P<0.05)。4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I3K、Akt、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的影响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PI3K、Akt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OVX血清组相比,雌激素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Ak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Akt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与ORX血清组相比,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Akt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雌雄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OVX血清组PI3K、Akt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RX血清组(P<0.05)。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则明显低于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0.05)。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TRAF6、c-Src、NFATc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OVX血清组相比,雌激素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TRAF6、c-Src、NFA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组PI3K、Akt、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ORX血清组相比,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TRAF6、NFAT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c-Src mRNA表达水平较ORX组具有下降趋势。雌雄模型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OVX血清组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RX血清组(P<0.05)。5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PI3K、PI3K、p-Akt、Akt、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雌激素组和雌性右归丸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血清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I3K、Akt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各含药血清组与同性别模型组(OVX组/ORX组)相比,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雌、雄之间模型组、右归丸组存在明显差异。OVX组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RX组(P<0.05,P<0.01)。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则明显低于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P<0.01)。与雌性假手术组血清组相比,OVX血清组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OVX血清组比较,雌激素和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可明显降低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雄性假手术血清组相比,ORX组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ORX组相比,雄激素组和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可明显降低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雌雄之间比较,OVX组NFATc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ORX组(P<0.05)。雌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则TRAF6明显低于雄性去势大鼠含药血清组(P<0.05)。实验四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在PI3K激动剂作用下对破骨细胞分化、功能及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以以2×103个/孔接种于96孔板或6×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96孔板中预置骨片,细胞经24h贴壁后,加入分化培养基(DMEM+10%FBS+50ng/mL RANKL),诱导48h,在分组含有激动剂组的培养孔中,加入10μM浓度PI3K激动剂740Y-P刺激24h,并按分组方法加入10%各组大鼠血清,实验分组如下:OVX大鼠血清组、OVX大鼠血清+740Y-P组、雌性右归丸大鼠含药血清+740Y-P组、ORX大鼠血清组、ORX大鼠血清+740Y-P组、雄性右归丸大鼠含药血清+740Y-P组。对OC进行TRAP染色观察和计算TRAP+细胞数(细胞核≥3个);细胞培养至第9d,对骨片进行骨陷窝甲苯胺蓝染色,计算骨吸收陷窝面积。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C的TRAP蛋白表达;Real-time PCR 方法检测 OC 中 PI3K、Akt、TRAF-6、c-Src、NFATc1 的 mRNA 水平,Western-Blot 方法检测OC中 p-PI3K、PI3K、p-Akt、Akt、TRAF-6、c-Src、NFATc1等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TRAP+破骨细胞数较同性别模型组(OVX血清组/ORX血清组)明显增加(P<0.05),与OVX+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740Y-P组TRAP+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5);与ORX+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740Y-P组TRAP+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5)。2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雌雄模型血清组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OVX+740Y-P组骨吸收陷窝面积较同性别模型组(OVX血清组/ORX血清组)明显增加(P<0.05)。与OVX血清+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740Y-P组骨吸收陷窝面积显着降低(P<0.01);与ORX血清+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740Y-P组骨吸收陷窝面积显着降低(P<0.05)。3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TRAF6、c-Src、NFATc1 mRNA 表达的作用OVX和ORX血清组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OVX+740Y-P组PI3K、AktmRNA相对表达明显较OVX组明显增加(P<0.01),ORX+740Y-P组PI3K、AktmRNA相对表达明显较ORX组明显增加(P<0.01),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与OVX+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PI3K、AktmRNA相对表达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RX+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PI3K、AktmRNA相对表达显着降低(P<0.05),说明雌、雄右归丸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雌雄模型血清组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OVX+740Y-P组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OVX组明显增加(P<0.01),ORX+740Y-P 组 TRAF-6、c-Src、NFATc1 mRNA 表达水平较 ORX 组明显增加(P<0.01)。与OVX+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RX+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4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中的作用雌雄模型血清组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OVX+740Y-P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较OVX组明显增加(P<0.05,P<0.01),ORX+740Y-P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较ORX组明显增加(P<0.05,P<0.01),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与OVX+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RX+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p-PI3K、p-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说明雌、雄右归丸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雌雄模型血清组加入PI3K激动剂740Y-P后,OVX+740Y-P组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OVX组明显增加(P<0.05,P<0.01),ORX+740Y-P组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较ORX组明显增加(P<0.05,P<0.01),TRAF-6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与OVX+740Y-P组比较,雌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组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RX+740Y-P组比较,雄性右归丸含药血清组+740Y-P 组 TRAF-6、c-Src、NFATc1 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实验结论(1)去势可导致同龄雌、雄大鼠发生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但去势所导致的雌雄之间骨转换及骨丢失率存在性别差异,OVX大鼠骨转换及骨丢失率明显高于ORX大鼠。去势大鼠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代偿性增加,但由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导致骨量丢失。其具体机制是:大鼠去势后,可引起OC的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因子TRAF6、c-Src、NFATc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OC活性增强;并可引起OB的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因子GSK3β、β-catenin和Runx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OB活性增强,RANKL/OPG比值增加。但由于OC所致的骨吸收大于OB所致的骨形成,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OVX大鼠的上述改变明显强于ORX大鼠,这是雌性去势大鼠骨转换及骨丢失率均明显高于雄性的机制之一。(2)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右归丸对OVX大鼠的疗效明显优于ORX大鼠。右归丸可使去势大鼠OC的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因子TRAF6、c-Src、NFATc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导致OC活性减弱;并也可使OB的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因子GSK3β、β-catenin和RUNX2的蛋白表达以及RANKL蛋白表达、RANKL/OPG 比值均明显降低。RANKL/OPG比值降低则表明,右归丸还可通过抑制RANKL/OPG 比值来降低OC的活性。右归丸的以上作用最终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均降低,使两者恢复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从而抑制骨的高转换状态,防止骨量丢失。右归丸对OVX大鼠OB和OC中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作用明显大于ORX大鼠,这是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存在性别差异的机制之一。综上,右归丸对同龄雌雄大鼠OB和OC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差异调控作用是其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产生性别差异的机制之一。
陈艳婷[2](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冰彬[3](2019)在《骨萎汤配方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骨萎汤配方颗粒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门诊病人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服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组服用骨萎汤配方颗粒;临床观察3月,疗程结束后对骨密度(BMD)、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U-DP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后,两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在每个疗程后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方法对人体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2.两组间治疗前后股骨颈BMD比较无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股骨颈BMD比较无差异(P>0.05)。3.两组间治疗前后BGP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U-DPD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前后比较BGP及U-DPD有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U-DPD有差异(P<0.05),BGP比较无差异(P>0.05)。4.两组间治疗后及组内前后VAS和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间及组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骨萎汤配方颗粒临床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高。2.骨萎汤配方颗粒对改善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腰背酸软乏力、畏寒喜暖、及小便频多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骨萎汤配方颗粒可改善PMOP患者异常的骨代谢指标变化,说明其可能具有抑制骨破坏,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验证明。
王大伟[4](2019)在《基于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探究补肾益气活血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肾虚血瘀为骨质疏松症常见病机,补肾益气活血方临床疗效确切。本研究基于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成骨分化,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肾藏精”藏象理论及应用提供部分实验依据,对临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古今文献及检索现代临床研究资料,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的中医学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对骨质疏松症病机进入深入的探讨和剖析,阐释骨质疏松症的名、因、机、证、治的深刻内涵。第二部分:体内实验研究将9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福善美组(阳性药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使用手术摘除双侧卵巢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灌胃相应等容积实验药物。各组均于手术后第2天给药。每日am9:00准时给药,共计12周。最后一次灌胃后,禁食24h,处死动物,取材检测相应指标。应用qRT-PCR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骨、肾组织Wnt3a、CyclinD1mRNA及蛋白表达。第三部分:体外实验研究实验细胞来源:OriCellTMWistar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购于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细胞复苏及培养参照OriCellTMWistar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说明书步骤规范操作。实验所用药物:补肾益气活血方的有效组分,按功能配伍分为补肾组、益气活血组、补肾益气活血组。实验三的目的是筛选功能配伍各组促进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最佳量效。实验分为11组:正常组;成骨诱导组;补肾高剂量组(1);补肾中剂量组(2);补肾低剂量组(3);益气活血高剂量组(4);益气活血中剂量组(5);益气活血低剂量组(6);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7);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8);补肾益气活血低剂量组(9)。分别作用于BMSCs。实验四、五是通过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观察最佳剂量功能配伍各组对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Wnt通路抑制剂为DKK1。分为9组:正常组、成骨诱导组、补肾中剂量组(1);益气活血中剂量组(2);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3);成骨诱导+DKK1组(4);补肾中剂量+DKK1组(5);益气活血中剂量+DKK1组(6);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DKK1组(7)。实验指标检测:实验三:MTT法检测各组BMSCs24、48、72h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12、15d ALP、BGP水平;茜素红染色法观察对15d骨钙结节。实验四:ELISA法检测各组(加入DKK1)15d ALP、BGP水平变化情况;茜素红染色法观察18d骨钙结节;实验五:qRT-PCR法检测各组15dWnt3a、CyclinD1 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Wnt3a蛋白表达。实验研究全部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所有数据以±s表示,体内、体外实验各组数据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症多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肾虚髓减,为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脾虚及肾,精血互化不及;肝失疏泄,气血失和或运行不畅;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久病及肾,多虚多瘀,肾虚血瘀;为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机;外因多为诱发因素;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多见气滞血瘀。现代专家共识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虚血瘀、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肾阳亏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六种证候,以肾虚血瘀证为新增证候,令人关注。临床对于防治肾虚血瘀证骨质疏松症,在补肾方剂中酌情加入益气活血之品,往往可收良效。故本研究补肾益气活血方为基础,开展实验研究,以部分阐明其作用机制。第二部分:体内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骨组织Wnt3a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变化的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骨组织Wnt3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骨组织中Wnt3a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福善美组最明显(P<0.01);福善美组及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均可上调骨组织中Wnt3a mRNA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骨组织Wnt3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骨组织中Wnt3a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补肾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最明显(P<0.01);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及福善美组均可上调骨组织中Wnt3a蛋白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骨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骨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骨组织中CyclinD1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福善美组最明显(P<0.01);福善美组及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均可上调骨组织中CyclinD1mRNA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肾组织Wnt3a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变化的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Wnt3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肾组织中Wnt3a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福善美组最明显(P<0.01);福善美组及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均可上调骨组织中Wnt3a mRNA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Wnt3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他各用药组肾组织中Wnt3a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补肾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最明显(P<0.01);其次为福善美组。4.各组大鼠肾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他各用药组肾组织中CyclinD1 mRNA表达有不同程度上调(P<0.01),以福善美组最明显(P<0.01);福善美及补肾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均可上调肾组织中CyclinD1 mRNA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体外实验研究1.24h、48h、72h各组BMSCs增殖情况(实验三)24h: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高剂量组BMSCs增殖能力提高差异不明显(P>0.05)、补肾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BMSCs增殖能力略有升高差异不明显(P>0.05),其他各用药组BMSCs增殖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高剂量组BMSCs增殖能力提高差异不明显(P>0.05)、益气活血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BMSCs增殖能力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用药组BMSCs增殖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高剂量组、益气活血低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BMSCs增殖能力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用药组BMSCs增殖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d、15d各组细胞ALP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三)12d: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高、中、低剂量组、益气活血高、中、低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低剂量组ALP水平均有下降(P<0.01),而补肾益气活血高、中剂量组ALP水平与成骨诱导组接近(P>0.05)。15d:与成骨诱导组比较,用药各组ALP水平均有下降(P<0.01);其中,补肾中剂量组、益气活血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高、中剂量组ALP水平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d、15d各组细胞BGP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三)12d:与成骨诱导组比较,用药各组BGP水平均有下降(P<0.01),其中,补肾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高、中、低剂量组BGP水平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5d:与成骨诱导组比较,用药各组BGP水平均有下降(P<0.01);其中,补肾益气活血高、中、低剂量组BGP水平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15d细胞形态学骨钙结节情况(实验三)从茜素红染色对骨钙结节的细胞形态学观察,以成骨诱导组、补肾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最为明显,提示在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对骨钙结节形成有促进作用。5.15d各组细胞(用药组加入DKK1)ALP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四)与正常组比较,成骨诱导组AL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成骨诱导+DKK1组ALP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成骨诱导组比较,益气活血组ALP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肾组、补肾益气活血组略有降低(P<0.01)。与成骨诱导组+DKK1组比较,补肾+DKK1组、益气活血+DKK1组、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ALP水平均有降低(P<0.01),但补肾益气活血组ALP水平比补肾+DKK1组、益气活血+DKK1组明显升高(P<0.01)。6.15d各组细胞(用药组加入DKK1)BGP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四)与正常组比较,成骨诱导组BG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成骨诱导+DKK1组BGP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组BG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益气活血组、补肾益气活血组略有降低(P>0.05)。与成骨诱导组+DKK1组比较,补肾+DKK1组、益气活血+DKK1组、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BGP水平均有降低(P<0.01),但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BGP水平比补肾+DKK1组、益气活血+DKK1组明显升高(P<0.01)。7.18d(用药组加入DKK1)细胞形态学骨钙结节情况(实验四)从茜素红染色对骨钙结节的细胞形态学观察,以成骨诱导组、补肾中剂量组、补肾益气活血中剂量组最为明显,提示在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对骨钙结节形成有促进作用。8.15d各组细胞(用药组加入DKK1)Wnt3a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实验五)与正常组比较,成骨诱导组Wnt3a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成骨诱导+DKK1组Wnt3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组、益气活血组Wnt3a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补肾益气活血组有所上调(P<0.01);与成骨诱导+DKK1组比较,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Wnt3a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补肾+DKK1组明显上调(P<0.01)。与正常组比较,成骨诱导组、成骨诱导+DKK1组Wnt3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组、益气活血组、补肾益气活血组Wnt3a蛋白表达则有所降低(P<0.01);与成骨诱导+DKK1组比较,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Wnt3a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益气活血+DKK1组明显降低(P<0.01)。9.15d各组细胞(用药组加入DKK1)CyclinD1mRNA表达情况(实验五)与正常组比较,成骨诱导组明显上调(P<0.01);与成骨诱导组比较,补肾益气活血组CyclinD1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补肾组、益气活血组则有所降低(P<0.05);与成骨诱导+DKK1组比较,补肾益气活血+DKK1组CyclinD1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其次为补肾+DKK1组(P<0.05),益气活血+DKK1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畴,其发病脏腑主要责之肾、肝、脾。肾虚髓减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贯穿病变始终;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脾肾不足、肾虚血瘀等为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病机。故临床治疗多以补肾益髓、补益肝肾、健脾养血、益气活血为主。2.补肾益气活血方可以上调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肾组织Wnt3a、CyclinD1mRNA表达及Wnt3a蛋白表达,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3.补肾益气活血方有效组分功能配伍,补肾、益气活血、补肾益气活血方各组均可以促进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以补肾益气活血方有效组分效果最为明显,可以升高ALP、BGP水平,促进骨钙结节形成。4.BMSCs成骨分化与Wnt细胞通路上游启动蛋白Wnt3a mRNA及蛋白表达、下游蛋白CyclinD1mRNA表达有关;在Wnt通路抑制剂DKK1作用下,补肾益气活血方有效组分可以对Wnt信号通路的抑制具有激活作用,有效上调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上游启动蛋白Wnt3a的mRNA及蛋白表达、下游相关指标CyclinD1mRNA表达,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5.补肾益气活血方及其有效组分能够通过调控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症发挥防治的作用。
谢婧[5](2018)在《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人群的防治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壮骨方煮散(剂量相当于饮片半量)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人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按照相应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募集的150名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人员,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其中,单纯壮骨方煮散组予内服壮骨方煮散,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餐后温服;单纯壮骨方饮片组予内服壮骨方饮片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餐后温服;单纯西药组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ug QD口服,碳酸钙D3片1.25g QD口服;西药+壮骨方煮散组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予壮骨方煮散治疗;西药+壮骨方饮片组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予壮骨方饮片汤剂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访视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中医症候积分评定、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 tomography,QCT)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内总I型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ropeptide,P1NP)、血清β-I型胶原C-末端交联肽(β-crosslink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1 collagen,β-CTX);每月访视时详细记录用药、合并用药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西药+壮骨方煮散组、西药+壮骨方饮片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而单纯西药组治疗前后无明显下降(P>0.05)。(2)腰椎羟基磷灰石密度值比较:西药+壮骨方煮散组、西药+壮骨方饮片组腰椎羟基磷灰石密度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疗效均优于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及单纯西药组(P<0.05);而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单纯西药组腰椎羟基磷灰石密度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3)25-(OH)D比较:单纯西药组、西药+壮骨方煮散组、西药+壮骨方饮片组25-(OH)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疗效均优于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P<0.01);而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25-(OH)D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4)OC、P1NP、β-CTX的比较: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单纯壮骨方煮散组、单纯壮骨方饮片组、西药+壮骨方煮散组、西药+壮骨方饮片组的OC、P1NP、β-CTX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而单纯西药组OC、P1NP、β-CTX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5)各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检测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骨方煮散能明显缓解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症状,疗效与饮片相当;2、壮骨方煮散联合钙剂与维生素D治疗能有效提高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人群骨密度,疗效与饮片联合钙剂与维生素D相当;3、壮骨方煮散改善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的机制可能在于抑制骨吸收,维持骨代谢平衡,减缓骨量丢失;4、壮骨方煮散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无药物不良反应。
董重阳[6](2019)在《蒙药蓝刺头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证实蒙药蓝刺头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阐明其调控FoxO/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的机理;明确蒙药蓝刺头抗氧化应激相关调控机制及效应靶点。为蒙医药基于“补暖补精-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的经典理论、通过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内涵。方法:分组:6月龄SD系SPF级健康雌性未孕大鼠84只(体重250±2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组(OVX)、蒙药蓝刺头高剂量组(Echinops-H)、中剂量组(Echinops-M)、低剂量组(Echinops-L),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HEP)、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Co-Q10)。造模: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去势)制备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骨密度检测、子宫病理学检查验证造模成功。给药:术后90d,除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按照方案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标本采集:末次灌胃后,腹主动脉穿刺采血离心血清;处死剔除双侧完整股骨、胫骨,右侧股骨、胫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左侧股骨、胫骨-196℃液氮贮存罐保存。指标检测:ELISA法测定血清标骨钙素、护骨素等骨代谢相关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等氧化应激指标。采用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核内受体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成骨细胞分化转录因子蛋白、破骨细胞抑制因子护骨素的基因表达。左侧股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p-p66(S36)、p66、β-catenin、Wnt2、FoxO3a蛋白表达。右侧股骨采用骨密度仪测定离体骨骨密度,Micro-CT进行骨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1.大鼠骨密度、骨形态学计量测定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股骨近端BMD和股骨总BMD均明显降低(P<0.05);骨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表达上,OVX组骨微结构骨小梁立体网状结构异常,骨体积分数(BV/TV)、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体积(TBV,trabecular volume)、骨小梁宽度(Tb.W,trabecular wid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均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间距(Tb.Sp)增大(P<0.05)。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假手术组的BMD及骨微结构、骨形态计量学明显改善。2.大鼠骨组织学计量测定结果(HE染色):骨组织学检测结果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低剂量组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蒙药蓝刺头中剂量组、淫羊蕾组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其对抗骨质破坏效果显着。3.血清骨代谢指标变化: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较,模型组(OVX)大鼠血清护骨素(OPG)含量明显降低,且骨钙素(BG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Echinops-H)、中(Echinops-M)、低剂量组(Echinops-H)、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HEP)、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Co-Q10)、Sham组的血清护骨素(OPG)含量明显降低,且骨钙素(BG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血清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各剂量组、中药西药对照组、假手术组抗氧化应激指标均明显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较,OVX大鼠β-catenin、Wnt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FoxO3a表达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Echinops-H、Echinops-M、Echinops-L、HEP、Co-Q10 组、Sham 组β-catenin、Wnt2 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FoxO3a蛋白的含量明显减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6.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相关因子表达:与Sham组相比较,OVX组大鼠Runx2、OPG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OVX 组 PPAR-γ明显升高(P<0.05)。与 OVX 组比较,Echinops-H、Echinops-M、Echinops-L、HEP、Co-Q10 组、Sham 组βRunx2、OPG 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PAR-γ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蒙药蓝刺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具有显着的抗骨质疏松症作用;蒙药蓝刺头能够显着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蒙药蓝刺头可以交叉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中FoxO的转录,上调Wnt的表达,促进模型大鼠骨组织成骨分化、骨形成;蒙药蓝刺头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高转换相关指标,抑制骨吸收。本研究表明:蒙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补暖补精-固骨质壮骨”的生物效应可能通过促进骨组织成骨分化、骨形成的机制实现;蒙医药“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的生物效应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实现。本研究丰富了蒙医“补暖补精-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理论的科学内涵,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此理论与治法的效应途径。
郭文清[7](2016)在《骨疏颗粒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疏颗粒(经验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指标(骨吸收、骨形成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骨疏颗粒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骨吸收、骨形成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PM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造模与分组:选择3月龄清洁级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90只,随机抽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其余75只作为手术造模组,通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第12周,假手术组与手术造模组各随机抽取2只大鼠,取其左后肢股骨进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测,通过病理观察确定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手术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骨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2、给药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戊酸雌二醇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0.09mg/(kg.d)灌胃;骨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高剂量5.4g/(kg,d),中剂量2.7g/(kg.d),低剂量1.35g/(kg.d)灌胃。连续灌胃12周。3、检测指标:连续不同药物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前收集各组大鼠尿液离心待检;股动脉采血离心待检。(1)血钙、血磷、尿钙(Ca)、尿肌酐(Cr)使用生化法进行检测;(2)骨形成标志物血清骨钙素(OC)、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尿脱氧吡啶啉(DPD)检测和炎症因子IL-1、IL-6、TNF-α均采用ELISA进行分析;(3)大鼠股骨骨病理检测骨小梁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4、研究结果:(1)抽样大鼠骨组织形态学检测:骨小梁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4项指标假手术组与手术造模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清矿物质(磷、钙):戊酸雌二醇组、骨疏颗粒高剂量组血磷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骨疏颗粒高剂量组血磷水平明显高于低、中剂量组(P<0.01):骨疏颗粒高剂量组血钙浓度与戊酸雌二醇组无差异(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血钙浓度明显低于低、中剂量组(P<0.01)。(3)骨形成标志物(OC、ALP):骨疏颗粒高剂量组OC高于戊酸雌二醇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OC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ALP浓度与戊酸雌二醇组无差异(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ALP浓度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4)骨吸收标志物(TRACP、DPD、Ca/Cr):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TRACP无差异(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TRACP浓度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不同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DP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DPD浓度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Ca/Cr)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降低Ca/Cr水平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5)炎症因子(IL-1、IL-6、TNF-α):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IL-1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降低L-1水平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IL-6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降低L-6水平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疏颗粒不同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低、中、高剂量组组间无差异(P>0.05)。(6)骨组织形态学检测: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骨小梁数无差异(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增加骨小梁数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骨小梁面积百分数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增加骨小梁面积百分数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骨小梁分离度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骨疏颗粒高剂量组与戊酸雌二醇组组间骨小梁厚度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骨小梁厚度高于低、中剂量组(P<0.05)。结论:1、该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使用骨疏颗粒与戊酸雌二醇治疗后血磷水平上升、血钙水平下降,推测骨疏颗粒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从而抑制骨钙流向血液;3、使用骨疏颗粒与戊酸雌二醇治疗后大鼠OC、ALP均降低,说明骨疏颗粒能有效抑制绝经后大鼠骨高转换状态;4、两药均能降低TRACP、DPD、Ca/Cr,推测骨疏颗粒能抑制骨吸收水平。5、两药均能抑制IL-1、IL-6、TNF-α的表达,推测骨疏颗粒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影响骨质疏松进程;6、两药均能升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小梁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骨小梁厚度,降低骨小梁厚度,推测骨疏颗粒具有间接促进骨形成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骨疏颗粒通过调节骨代谢,影响骨炎症反应,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产生治疗效应,其疗效与戊酸雌二醇相当。
顿晶晶[8](2016)在《补肾中药更康颗粒的药效学及急性毒理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绝经综合征是女性性激素的转变所致一系列症候群,可能导致身体、情感和社交障碍,每一位女性都要经历这一时期,只是症状轻重不一,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发病率高,绝经综合征引起了重视。现代医学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临床见效快,但其使用时机、持续治疗时间、剂型选择、副作用等备受争议。中医药疗效好、治疗方式丰富,副作用小的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崛起,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成了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动物实验、基因研究等多方面对中药复方进行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而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中药复方对调节生殖内分泌、抗氧化衰老、增强镇静催眠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增强学习和记忆功能等方面来进行,采取的动物模型主要有自然衰老模型、去势模型、化学药物诱导模型、细胞模型等。更康颗粒是王小云主任经过临床验证30余年的验方,功效:补肾填精,燮调阴阳。主要适合绝经综合征肾虚型人群。绝经综合征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更康颗粒用药从治疗肾虚着手,兼顾他脏。目的:1.围绕补肾中药更康颗粒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开展其药效学研究,包括对更年期去势大鼠血清相关性激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β-内啡肽、抗氧化功能相关物质及子宫的影响。2.观察研究SD大鼠24h内3次灌胃给予更康颗粒,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了解其急性毒性作用剂量。方法:1.药效学研究:选取SD雌性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更康颗粒低剂量组、更康颗粒中剂量组、更康颗粒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6组大鼠手术去势,各组经过灌胃给药4周(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性激素、下丘脑神经递质(5-HT、5-HIAA、DA、NE)含量、β-EP、抗氧化相关物质(SOD、MDA、GSH-Px),取出子宫,计算脏器指数及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急性毒理实验:最大给药量方法:选取40只雌性大鼠,按体重分层后,试验随机分为2组[受试物组(148.5g生药/kg)和溶媒对照组(纯净水)],每组20只,各组均按30mL/kg体重1天内连续灌胃给药3次,每次间隔4h;每次灌胃给药后连续4h观察大鼠出现的毒性症状及症状起始的时间等情况。在灌药前、灌药第1天、灌药第7天、灌药第14天测量体重。药后连续观察14日,每天上下午各1次,观察大鼠外观、行为、精神、对刺激的反应、分泌物、排泄物等。所有大鼠均进行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其器官体积、颜色、质地的改变;若任何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更康颗粒的药效学研究(1)更康颗粒对去势模型大鼠性激素的作用:①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E2含量水平降低(P<0.01),LH、GnRH、T含量升高(P<0.01),FSH含量升高(P<0.05),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FSH、LH、E2、GnRH、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FSH、LH、GnRH、T含量降低(P<0.05、P<0.01),血清E2含量升高(P<0.01);中剂量组大鼠血清FSH、LH、GnRH、T含量降低(P<0.05、P<0.01),E2含量升高(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FSH、LH、GnRH、T、E2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FSH、LH、GnRH、T水平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E2含量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作用相近。④更康颗粒低剂量组T、E2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低剂量组FSH、LH、GnRH以及中、高剂量组的FSH、LH、GnRH、T、E2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调节性激素水平上,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均值优于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2)更康颗粒对去势模型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作用:①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NE含量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5-HT、5-HIAA、DA、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NE含量降低(P<0.01);中剂量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NE水平降低(P<0.05,P<0.01);低剂量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更康颗粒低剂量组去势大鼠下丘脑5-HT、DA含量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更康颗粒低剂量组5-HIAA、NE含量以及中、高剂量组去势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NE含量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作用相近。④更康颗粒低剂量组去势大鼠下丘脑NE含量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低剂量组去势大鼠下丘脑5-HT、5-HIAA、DA以及中、高剂量组5-HT、5-HIAA、DA、NE含量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之趋于正常水平。⑤在调节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上,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均值优于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3)更康颗粒对去势模型大鼠下丘脑β-EP的作用:①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β-E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升高(P<0.05);低剂量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与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作用接近。④更康颗粒低剂量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丘脑β-E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调节β-EP水平上,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均值高于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4)更康颗粒对去势模型大鼠抗氧化相关物质的作用:①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Px含量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Px含量降低(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MDA含量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清SOD、MDA、GSH-Px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GSH-Px含量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中剂量组大鼠血清SOD、GSH-Px含量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GSH-Px含量升高(P<0.05),SOD、MDA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比较,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SOD、MDA含量与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的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SH-Px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更康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MD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更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SH-PX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调节抗氧化相关物质上,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均值优于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5)更康颗粒对去势大鼠子宫的作用:①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系数降低(P<0.01),子宫内膜厚度减小(P<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系数升高(P<0.05),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0.05);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大鼠子宫系数与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比较,更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系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与戊酸雌二醇组、坤泰胶囊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作用相近。④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更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子宫系数、子宫内膜厚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更康颗粒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高剂量组子宫内膜厚度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调节子宫系数、子宫内膜厚度方面,更康颗粒高剂量组均值高于更康颗粒低、中剂量组。2.更康颗粒的急性毒理实验研究在此期间,大鼠精神状态良好,外观未见异常表现,行为活动正常,未见异常分泌物及排泄物,至试验结束时无大鼠死亡。受试物组大鼠体重在灌药前、灌药第1天、灌药第7天、灌药第14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物组与溶媒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结束时按计划处死,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其体表完整、被毛柔顺、无外伤及破溃等;皮下无出血点及色素沉着等;腹腔、胸腔无积水,脏器位置正常;各器官的体积、颜色及质地等均未发现病变及异常。结论:1.更康颗粒通过改善去势模型大鼠的性激素水平,提高子宫系数,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来调节生殖内分泌;更康颗粒通过调节去势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5-HT、5-HIAA、DA、NE)、β-EP含量,改善围绝经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康颗粒提高抗氧化物质(SOD、GSH-Px)含量,降低有害产物(MDA)含量,发挥抗氧化衰老作用。2.更康颗粒(148.5g生药/kg,为临床人拟用剂量的179倍)对SD大鼠24h内3次灌胃给药未见毒理反应。
蒲画华[9](2010)在《补肾中药与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较高,对中、老年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其病理机制仍未清楚阐明,防治药物的有效性不尽理想。我国的中医中药在“肾主骨”、“肾虚骨痿”和“益肾壮骨”等关于骨病的病理机理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和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中医文献着作。依据“肾主骨”理论,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多与肾虚有关,属“肾虚骨痿”范畴。因此,补肾壮骨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本方法。本研究采用我院中医科多年治疗老年肾亏相关病症的补肾方药,并联合应用阿法骨化醇,研究对去势诱发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防治作用,同时探讨其相关机制。目的研究补肾方药与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对去势(ovariectomy, OVX)大鼠骨量丢失、骨结构改变的防治作用,并检测血清1,25(OH)2D、Ca、P含量,探讨雌激素缺乏诱发骨质疏松和药物干预作用的机理。方法手术摘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以子宫湿重、子宫湿重/体重、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雌二醇水平(E2)判断卵巢摘除是否完全;以骨干重、灰重、骨密度(BMD)、骨组织形态计量、骨生物力学测定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等判断骨质疏松表现。采用酶免法检测血清25(OH)D和1,25(OH)2D水平,并检测血清Ca、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值、尿吡啶酚/肌酐(Pyd/Cr)值。6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OVX组、OVX给予补肾中药组(OVX+TCM)、OVX给予补肾中药和阿法骨化醇组(OVX+TCM+VD)和OVX给予尼尔雌醇干预组(OVX+CEE3)。手术后35天开始灌服给药,给药13周后处死,检测骨量指标、骨组织病理形态计量、骨生物力学性能、血清25(OH)D和1,25(OH)2D、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指标等。结果1、OVX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湿重/体重、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E2水平均较SHAM组明显降低,骨干重、灰重、体积骨密度(vBMD)等骨量指标和腰椎骨小梁形态计量、骨生物力学性能等骨质疏松指标较SHAM组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ALP和尿Pyd/Cr增高,形成高转换病理特点的雌激素缺乏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2、OVX给予尼尔雌醇干预的大鼠骨量指标和腰椎骨小梁形态计量、骨生物力学性能等指标较OVX组明显增加,骨转换指标得到抑制。3、OVX后联合给予补肾中药和阿法骨化醇大鼠腰椎vBMD和股骨vBMD分别增加7.2%(P<0.01)和3.3%(P<0.01),骨结构明显改善,抗骨折性能明显提高,骨形成和骨吸收生化标志物降低。对OVX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优于单用补肾中药组。4、OVX大鼠血清1,25(OH)2D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并出现血清钙降低,低钙和高水平1,25(OH)2D成为激活骨吸收,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之一。尼尔雌醇可使血钙水平恢复,1,25(OH)2D水平回落,骨重建速率抑制,为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机理之一。5、补肾中药和补肾中药联合阿法骨化醇干预组血清钙未见明显恢复,血清1,25(OH)2D水平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OVX大鼠血清钙降低和1,25(OH)2D明显增高,是导致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之一。尼尔雌醇对雌激素缺乏诱发的骨量丢失和骨结构改变有效,与血清低钙得以纠正和高水平1,25(OH)2D回落有关。补肾中药和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对OVX大鼠骨质疏松有明显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补肾中药多靶点作用和高水平1,25(OH)2D上调24,25(OH)2D,增加骨形成和骨矿化有关。
赵小梅[10](2008)在《太太骨宝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太太骨宝颗粒的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评价太太骨宝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方法:主要采用了四种动物模型: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维甲酸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和小鼠氢化可的松肾虚模型。其中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在手术3个月后连续灌胃太太骨宝颗粒2个月,维甲酸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在造模15天后连续灌胃太太骨宝颗粒40天。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全身和脊柱骨密度变化,股骨和腰椎生物力学指标变化;经股动脉取血检测血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钙素(BGP)、雌激素(E2)、降钙素(CT)和甲状旁腺素(PTH-M)含量。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连续灌胃太太骨宝颗粒1个月,经股动脉取血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血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ALP、TR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剖取大鼠子宫、肾上腺、卵巢,称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氢化可的松肾虚模型小鼠连续灌胃太太骨宝颗粒14天后观察其体温、自发活动、耐低温游泳时间变化,并剖取胸腺、卵巢、子宫、脾脏、肝脏,称量湿重,计算脏器系数。以上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1.太太骨宝颗粒能显着增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和维甲酸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全身及腰椎骨密度、骨矿物含量;提高模型大鼠股骨和腰椎最大载荷;调节模型大鼠血ALP、BGP、CT和PTH-M水平;升高血E2水平。2.太太骨宝颗粒能明显改善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绝经相关的症状,提高模型大鼠子宫脏器系数;升高模型大鼠血E2水平,有降低血FSH、LH水平的趋势:升高血ALP水平:降低血TRACP水平;对衰老指标亦有改善作用。3.太太骨宝颗粒可显着改善氢化可的松肾虚模型小鼠的肾虚证候,升高模型小鼠体温;增加模型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延长模型小鼠低温游泳时间;增加模型小鼠胸腺、卵巢和子宫脏器系数。结论:太太骨宝颗粒具有补肾强骨、抗衰老的作用,提示其为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类雌激素样作用和从整体水平调节钙磷代谢相关激素水平,从而使骨形成和骨吸收作用趋于平衡状态,骨重建过程重新耦联,从而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实验一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差异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腰椎BMD变化率的影响 |
| 2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OPG、RANKL蛋白表达及RANKL/OPG比值的影响 |
| 4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成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6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TR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7 右归丸对雌、雄去势大鼠胫骨骨髓中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小结 |
| 实验二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 |
| 2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BG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OPG、RANKL蛋白表达及RANKL/OPG比值的影响 |
| 4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I3K、Akt、GSK3β、β-catenin和Runx2 mRNA表达的影响 |
| 5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β-catenin和RUNX2蛋白表达影响 |
| 小结 |
| 实验三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破骨细胞形态学观察 |
| 2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 3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
| 4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TR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I3K、Akt、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的影响 |
| 6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p-PI3K、PI3K、p-Akt、Akt、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 |
| 小结 |
| 实验四 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在PI3K激动剂作用下对破骨细胞分化、功能及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 2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
| 3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TRAF6、c-Src、NFATc1 mRNA表达的作用 |
| 4 PI3K/Akt信号通路在雌、雄去势大鼠右归丸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TRAF6、c-Src、NFATc1蛋白表达中的作用 |
|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图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PMOP概述 |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治疗 |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2 药物治疗 |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 2.1.2 检索策略 |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 2.1.4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2.4 Meta分析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临床疗效 |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2.3.3 展望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1.3 研究方法 |
| 3.1.4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 4.1 对象和方法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4.1.3 研究方法 |
| 4.1.4 统计学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纳入病例数 |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 4.2.10 不良事件 |
| 4.3 讨论 |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 4.3.4 疗效分析 |
| 4.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研究方法 |
| 1.疾病诊断标准 |
| 2.中医证候标准 |
| 3.病例纳入标准 |
| 4.病例排除标准 |
| 5.病例剔除标准 |
| 6.病例脱落标准 |
| 7.治疗方法及疗程 |
| 8.安全性观测 |
| 9.实验室检查指标 |
| 10.疗效观察指标 |
| 11.统计学处理 |
| 二、结果与分析 |
| (一)安全性观察 |
| (二)一般资料(见表1) |
| (三)结局指标 |
| 1.治疗前后BMD比较(见表2) |
| 2.治疗前后骨转化指标BGP、U-DPD比较(见表3) |
| 3.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见表4) |
| 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5) |
| 5.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6) |
| 三、讨论 |
| (一)选题思路 |
| (二)选题目的 |
| (三)选题意义 |
| (四)特色及创新点 |
| (五)萎汤配方颗粒介绍 |
| 1.出处 |
| 2.剂型优势 |
| 3.方解 |
| (六)流行病学资料 |
| (七)中医认识 |
| 1.中医病因病机 |
| 2.辨证论治 |
| 3.治则治法 |
| 4.中医药治疗原则 |
| (八)西医认识 |
| 1.定义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病理生理 |
| 5.PMOP临床表现 |
| 6.PMOP诊断及鉴别诊断 |
| 7.治疗 |
| 8.副作用 |
| 9.PMOP危险因素 |
| 四、结论 |
| 五、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 附录C-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1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的认识 |
| 第二部分:体内实验 |
| 实验一: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Wnt3a、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实验二: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肾组织Wnt3a、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体内实验小结 |
| 体内实验分析讨论 |
| 第三部分:体外实验 |
| 实验三:补肾益气活血中药方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实验小结 |
| 实验四:补肾益气活血方对加入抑制剂DKK1 细胞ALP、BGP水平及骨钙结节形成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实验小结 |
| 实验五:补肾益气活血方对加入抑制剂DKK1 细胞Wnt3a、CyclinD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实验小结 |
| 体外实验分析与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自我创新性评价 |
| 科技查新报告 |
| 综述 |
|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 从中医“肾藏精主骨”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 1 低骨量的研究现状 |
| 2 低骨量防治的瓶颈 |
| 3 中医药防治低骨量的优势所在 |
| 4 中药煮散的特点 |
| 5 课题前期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的辨证分型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病例脱落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2.1 疗效性指标 |
| 2.2.2 安全性指标 |
| 2.3 安全性评定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临床研究结果 |
| 3.1 年龄分布 |
| 3.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3.3 腰椎羟基磷灰石密度值比较 |
| 3.4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值比较 |
| 3.4.1 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值比较 |
| 3.4.2 血清骨钙素(OC)检测值比较 |
| 3.4.3 血清总I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1NP)检测值比较 |
| 3.4.4 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检测值比较 |
| 3.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对绝经后低骨量人群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壮骨方方药分析 |
| 3 壮骨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对中药煮散的认识 |
| 5 临床疗效分析 |
| 5.1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 |
| 5.2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
| 5.3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
| 5.4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骨转换指标(BTMs)的影响 |
| 5.4.1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OC的影响 |
| 5.4.2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P1NP的影响 |
| 5.4.3 壮骨方煮散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患者β-CTX的影响 |
| 6 脾肾两虚夹瘀型绝经后低骨量的最佳治疗方案探讨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低骨量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中蒙医药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概述 |
| 1. 氧化应激与雌激素缺乏 |
| 2. PMOP与Fox O/Wnt-β-catenin通路 |
| 3. 中医药与PMOP |
| 4. 蒙医药与PMOP |
| 5. 蒙药蓝刺头与PMOP |
| 第三节 课题研究设想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蒙药蓝刺头对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设备 |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
| 2.3 造模是否成功的判定 |
| 2.4 给药方法 |
| 2.5 标本采集 |
| 2.6 指标检测 |
| 3. 实验结果 |
| 3.1 实验过程中大鼠生命概况 |
| 3.2 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去卵巢术前术后体质量变化 |
| 3.3 骨密度(BMD)测定结果 |
| 3.4 骨形态学计量(Micro-CT)骨微结构测定结果 |
| 3.5 各组大鼠骨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 |
| 3.6 各组大鼠骨组织学定量检测结果 |
| 3.7 血清骨代谢指标测定结果 |
| 4. 讨论 |
| 4.1 实验相关检测指标分析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蒙药蓝刺头调控Fox O/Wnt/β-catenin通路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 |
| 1.1 造模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设备与器材 |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 |
| 2.3 造模是否成功 |
| 2.4 给药方法 |
| 2.5 标本采集 |
| 2.6 指标检测 |
| 2.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阴道上皮角化实验结果 |
| 3.2 造模术后4周BMD检测结果 |
| 3.3 造模术后8周子宫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 |
| 3.4 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 3.5 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6 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相关因子表达 |
| 4. 讨论 |
| 4.1 蒙医学对骨骼的认识 |
| 4.2 蒙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 4.3 传统蒙医学“骨枯症”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理论契合点分析 |
| 4.4 蒙医药传统疗法防治“骨枯症”的理论探讨 |
| 4.5 蒙药蓝刺头的选药依据 |
| 4.6 去卵巢骨质疏松模鼠模型选择依据 |
| 4.7 实验中药对照和阳性对照药选择依据 |
| 4.8 实验相关检测指标分析 |
| 5. 结论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全文总结及研究结论 |
| 1. 全文总结 |
| 2. 本研究结果表明 |
| 3. 结论 |
| 4. 研究不足之处 |
| 5.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抗氧化应激调控Fox 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 1. 氧化应激反应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 1.1 氧化应激概述 |
| 1.2 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性 |
| 1.3 抗氧化剂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 |
| 2. FoxO/Wnt/β-catenin通路与骨质疏松 |
| 2.1 叉头框蛋白Fox O与骨质疏松 |
| 2.2 Wnt/β-catenin通路与骨质疏松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探讨蒙医药学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 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
| 2. 蒙医学对骨骼的认识 |
| 3. 蒙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 4. 骨枯症发病机制与骨质疏松现代研究中寻找共同点是制定蒙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 |
| 4.1 从蒙医对骨枯症发病机制方面判定 |
| 5. 蒙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 |
| 6. 蒙医传统疗法对“骨枯”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探讨 |
| 7.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蒙药蓝刺头抗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 1. 蒙药蓝刺头概况 |
| 2. 蒙药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 3. 蒙药蓝刺头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
| 3.1 毒性试验 |
| 3.2 镇痛作用 |
| 3.3 保肝作用 |
| 3.4 抗炎作用 |
| 3.5 抗氧化作用 |
| 3.6 骨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 4.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 4.1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内容 |
| 4.2 蒙药蓝刺头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进展 |
| 4.3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 5.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1.2 药品、仪器设备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造模 |
| 2.2 给药方法 |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 实验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实验数据 |
| 2.1 抽样大鼠左后肢股骨干骨骺端病理改变 |
| 2.2 各组大鼠血清矿物质水平比较 |
| 2.3 各组大鼠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
| 2.4 各组大鼠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 2.5 骨组织形态学检测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1 对本实验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认识与评价 |
| 2 现代医学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的认识 |
| 4 骨疏颗粒部分组成药物的中西医药理分析 |
| 5 骨疏颗粒前期研究结果 |
| 6 实验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 |
| 7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表一:实验动物常规检查记录 |
| 附表二:实验大鼠造模前情况记录表 |
| 附表三:骨代谢指标含量记录表(血液) |
| 附表四:骨代谢指标含量记录表(尿液) |
| 附表五:炎症因子含量记录表(血液) |
| 本课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状况(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绝经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概况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研究 |
| 一、绝经的年龄 |
| 二、绝经过渡期的生理改变 |
| 三、绝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四、绝经过渡期的相关症状调研 |
| 五、绝经综合征的西医治疗现状 |
| 第二节 中医对绝经综合征的研究 |
| 一、概述 |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 三、常见证候分型 |
| 四、中医药治疗 |
| 第三节 治疗绝经综合征上市中成药的动物实验研究 |
| 一、中成药对更年期动物模型的生殖内分泌影响 |
| 二、中成药对更年期动物模型的镇静催眠作用 |
| 三、中成药对更年期动物模型造血功能的影响 |
| 四、中成药对更年期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
| 五、中成药对更年期动物模型的骨代谢的影响 |
| 六、绝经综合征的相关动物模型研究 |
| 第二章 更康颗粒的研发目的与中医理论依据 |
| 第一节 更康颗粒的研发目的 |
| 第二节 组方及中医理论依据 |
| 一、组方来源、组成、功效及适应症 |
| 二、组方的中医理论依据 |
| 三、组方君药分析 |
| 四、君药配伍分析 |
| 第三章 更康颗粒的相关药效学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药物剂量、实验方法、统计方法 |
| 一、实验材料 |
| 二、药物剂量 |
| 三、实验方法 |
| 四、统计方法 |
| 第二节 更康颗粒对去势“更年期”模型大鼠血清相关性激素的影响 |
| 第三节 更康颗粒对去势“更年期”模型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 第四节 更康颗粒对去势“更年期”模型大鼠下丘脑B-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
| 第五节 更康颗粒对去势“更年期”模型大鼠抗氧化衰老相关物质的影响 |
| 第六节 更康颗粒对去势“更年期”模型大鼠子宫的影响 |
| 第七节 讨论 |
| 第四章 更康颗粒的急性毒理实验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 一、实验动物 |
| 二、实验药品 |
| 三、主要实验仪器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一、实验分组 |
| 二、方法 |
| 三、观察期限 |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 第四节 结果 |
| 一、一般临床观察 |
| 二、体重 |
| 三、组织解剖检查 |
| 第五节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1 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实验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药物 |
| 1.1.2 动物 |
| 1.1.3 试剂 |
| 1.1.4 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一般情况 |
| 1.3.2 骨密度、骨矿含量 |
| 1.3.3 生物力学指标 |
| 1.3.4 血生化指标 |
| 1.3.5 钙调节相关激素 |
| 1.3.6 雌激素 |
| 2 大鼠维甲酸骨质疏松实验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药物 |
| 2.1.2 动物 |
| 2.1.3 试剂 |
| 2.1.4 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一般情况 |
| 2.3.2 骨密度、骨矿含量 |
| 2.3.3 血生化指标 |
| 3 大鼠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实验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药物 |
| 3.1.2 动物 |
| 3.1.3 试剂 |
| 3.1.4 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体重及脏器系数 |
| 3.3.2 衰老指标 |
| 3.3.3 血清性激素 |
| 3.3.4 血生化指标 |
| 4 小鼠氢化可的松肾虚实验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药物 |
| 4.1.2 动物 |
| 4.1.3 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一般情况 |
| 4.3.2 体温 |
| 4.3.3 自发活动 |
| 4.3.4 低温游泳时间 |
| 4.3.5 脏器系数 |
| 讨论 |
| 1 中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2 太太骨宝颗粒的组方依据 |
| 3 对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 |
|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5 太太骨宝颗粒对骨质琉松模型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
| 5.1 太太骨宝颗粒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形成的影响 |
| 5.2 太太骨宝颗粒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吸收的影响 |
| 5.3 太太骨宝颗粒调节骨质疏松模型动物骨代谢的作用机理 |
| 6 太太骨宝颗粒对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 |
| 7 太太骨宝颗粒对氢化可的松肾虚模型小鼠的影响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综述 |
| 附录Ⅱ: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