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烁,龚银银,颜景颖,汪慧敏,钟元帅,徐培青,艾小刚[1](2021)在《复方元胡巴布脐贴治疗重度痔术后疼痛4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为探讨复方元胡巴布脐贴治疗重度痔Milligan-Morgan(MM)术后疼痛的效果,将80例重度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腰麻下行MM术治疗。观察组手术结束时给予复方元胡巴布脐贴肚脐贴敷,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创缘注射亚甲蓝混合液,其他治疗相同。评测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追加止痛药物、水肿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术后72h,2组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h、12h、24h和48h,观察组VA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72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追加止痛药物例数显着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24h和48h,观察组水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复方元胡巴布脐贴用于重度痔MM术后,48h内对控制创口疼痛及水肿效果欠佳,之后效果逐渐显着,但安全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炎性因子有明显抑制作用。
赵维青[2](2021)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在妇科腹部手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对妇科腹部手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于山东省立医院妇科进行妇科腹部择期手术且术前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90例,通过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A和实验组B,每组30例。实验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6h开始口服散结镇痛胶囊,一日3次,一次4粒,连续服用7日;实验组B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于术后6h开始每日进行一次穴位注射,连续7日。记录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治疗前、首次治疗后1h及术后24h的VAS疼痛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7d的中医证候评分。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作出疗效评价,记录与穴位注射法及口服散结镇痛胶囊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疼痛评分比较(1)组间对比:(1)三组患者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首次治疗后1h比较:实验组B优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4h比较:实验组B优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实验组A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对比:(1)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A组内比较:首次治疗后1h与首次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首次治疗后1h及首次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B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首次治疗后1h的VAS评分低于首次治疗前。3.中医证候积分对比(1)组间对比:三组治疗前中医各项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实验组B与对照组在全部主症及次症乏力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B优于实验组A;而三组患者在次症肌肤甲错方面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对比:两实验组在全部主症和次症乏力方面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实验组在次症肌肤甲错方面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分析(1)从VAS疼痛评分角度:两实验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B优于实验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中医证候疗效角度:实验组B的总有效率高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散结镇痛胶囊能有效改善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缓解患者术后疼痛。(2)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止痛是安全、快速、有效的,可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申玉立[3](2021)在《针刺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治疗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为针刺促进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集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病区住院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4例,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治疗(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足三里、血海、丰隆、合谷、太冲以及内关针刺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恶心呕吐评分、腹胀腹痛评分、术后发热情况、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胃泌素变化及血常规、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每组25例。其中,治疗组中因个人因素而脱落2例,对照组中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脱落2例。1.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身高,BMI指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1)观察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观察首次排便时间,发现治疗组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2天腹胀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腹胀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腹痛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术后第3天两组腹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1-2天,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术后腹痛程度均有改善,术后第2天腹痛评分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术后第3天两组的腹痛程度相当;(5)术后第1天、第2天的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差异;术后第3天恶心呕吐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6)治疗组术后发热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刺可以减少术后发热率;(7)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两组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胃泌素水平:治疗后,治疗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可增强胃肠动力。3.疗效判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说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无明显不适症状的发生且术后血常规、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实验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结论: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尽早恢复患者的术后胃肠道生理功能,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可以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有利于缓解术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在减少术后发热等方面疗效显着,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王梦娇[4](2021)在《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洗剂是供身体皮肤表面某些部位洗涤之用的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毒副作用小,方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是由广藿香、佩兰、青蒿、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11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外用洗剂,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祛风、消肿、止痒之功效,近十年余,临床广泛用于皮炎、湿疹、脓疱疹、毛囊炎、蜂窝织炎、足癣感染等湿热证患者的协同治疗。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菌、抗炎、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以剧烈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触发因素各异,患者常出现特征性的皮肤干燥,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等症状。外用中药煎液浸洗有独特优势,如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皮肤,不良作用小。本文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有效成分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按《江苏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在申请备案制医院制剂,参照中药第六类新药研制的相关要求,对其药学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清肤液的饮片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初步药效学等。1.饮片来源规范化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清肤液中各饮片进行基源鉴定,结果均符合规定。2.制备工艺研究综合考虑处方中各药味的物理化学性质,各药味中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均为有效物质基础,先以挥发油的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进行研究;以黄芩苷含量、固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与挥发油单因素考察试验结果相结合,最终提取工艺为:第一次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水蒸气蒸馏5 h,第二次加入12倍量水,煎煮1.5 h。分别采用纱布过滤、离心(5000 r·min-1,15 min)、静置后离心(5000 r·min-1,15 min),HPLC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确定除杂工艺:两次滤液进行离心(5000 r·min-1,15min),取上清。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浓缩工艺,最终浓缩工艺.:上清采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6~1.21(50℃)。通过观察表面澄清度,考察挥发油加入方式,最终确定采用转相乳化法挥发油与吐温-80以8:1(v/v)比例常温下研磨混匀,缓慢加入浓缩液,加水定容至1000 mL,105℃下湿热灭菌20 min,灌装。通过三次平行试验验证水煎液、离心液、制剂的黄芩苷转移率分别为87.08%、85.09%、80.74%,大部分具有药效的挥发性成分在制剂中得到了保留。因此,本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3.质量标准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液体制剂项下规定,本品棕褐色液体,气味芳香;相对密度为1.0315~1.1111;pH值为5.03~5.14;建立了广藿香、黄芩、青蒿、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徐长卿的薄层鉴别,其色谱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建立10批清肤液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共匹配20个共有峰,指认出14个色谱峰,基于指纹图谱,测定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采用GC-MS建立清肤液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得到46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色谱峰,测定了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清肤液质量的控制,后续仍需以中试产品进行验证。4.初步稳定性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001通则下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清肤液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质量稳定。初步说明本制剂质量的稳定。5.初步药效学研究透皮吸收试验采用生理盐水、30%乙醇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这三种接收液对清肤液透皮吸收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察黄芩苷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最终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收液。清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MIC和MBC分别为32mg·mL-1、64 mg·mL-1;比较正常生长和给药后的菌的生长情况,发现给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得到了明显的抑制;通过抑菌圈试验可以看出,给药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敏感性。因此,可以初步验证清肤液的确具有一定抗菌性。
孙彤[5](2020)在《降逆散穴位敷贴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降逆散穴位敷贴用于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前辨证为脾胃阳虚证的患者90例纳入实验,使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且都接受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患者选取穴位、操作方法、疗程相同,均在术后1.5~2.5h,术后第1天9:00,术后第2天9:00分别给予1次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予降逆散穴位敷帖,对照组予安慰剂穴位敷帖,选取穴位均为患者双侧三阴交、上巨虚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腹痛程度评分;术后6h、24h、48h腹胀程度评分;术后0~6h、6~24h、24~48h各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程度评分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做出疗效评价,记录与使用敷贴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ASA分级、是否使用镇痛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胀程度明显减轻。④治疗组患者术后0~6h,6~24h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0~6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2.2%,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8%,对照组为24.4%,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恶心呕吐。⑤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平均排气、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结论:1.降逆散穴位敷贴能减轻脾胃阳虚证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加快术后排气、排便,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疗效不显着,对术后腹痛的改善作用甚微。2.降逆散穴位敷贴在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应研究其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在临床推广应用。
于艳艳[6](2020)在《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散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对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来探究癌痛散的作用机理,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癌痛散外敷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和对照组(单纯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各30例。7天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爆发痛次数、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等六项指标变化情况,以评定本方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缩短疼痛累积时间、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中医证候(胁痛、乏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胸闷喜太息、痞块、食少、嗳气等方面),改善体力,减轻头痛、嗜睡、便秘、皮肤不良反应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癌痛散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中,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改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癌痛散外敷减轻了患者因口服药物所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脏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为临床治疗癌痛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途径,可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支梦伟[7](2020)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干预穴位,再通过临床试验,比较术前贴敷与术后贴敷对术后胃肠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寻找穴位贴敷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1)以文献计量学法从217篇穴位贴敷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疗经穴中探寻规律,筛选出最常用的贴敷穴位;(2)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术前贴敷组(n=35)、术后贴敷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术前贴敷组、术后贴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从术前3天、术后6h开始接受穴位贴敷干预,至患者出现首次排气或排便后停止干预。记录各组患者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第1、2、3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腹痛评分;入院时、术后1周后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入院当天、术后第 1 天、术后第3天心率变异度指标(SDNN、LF/HF)以及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时机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寻找最佳干预时机。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用穴位分别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大肠俞、气海、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获取应用频率最高的3~5位腧穴作为干预穴位。为避开手术伤口及便于操作,本研究选取四肢穴位,即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2)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食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的SDNN、LF/H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术后贴敷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SDNN均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LF/HF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操作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有循证依据、最常用的干预穴位,有利于提高取穴的精确性,从而提高疗效。(2)术前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改善术后胃肠道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穴位贴敷可以有效减轻术后腹痛,且术前穴位贴敷镇痛效果优于术后;(4)术前穴位贴敷干预可以使心率变异度增加,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5)术前穴位贴敷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瞿娇[8](2016)在《癌痛巴布剂的制备及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癌痛贴的基质配比,将其制成舒适性高、渗透性好、干净卫生、方便有效的新型外用透皮制剂--癌痛巴布剂,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同时观察研究癌痛巴布剂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癌性疼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癌痛巴布剂基质配比优选及质量检测研究:(1)针对影响巴布剂稳定性的因素,采用L18(37)正交设计实验,以巴布剂的初黏力、剥离强度及综合感观评分为评价指标,选取卡波姆、去离子水、NP700、丙三醇、高岭土、甘羟铝的用量为考察因素,优选癌痛巴布剂的基质配比。(2)依据2005版《中国药典》中的相关要求,对本制剂的性状、初黏力、剥离强度、赋型性、稳定性、刺激性进行检测;采用HPLC法对癌痛巴布剂中的细辛脂素进行含量检测。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C ODS 18C柱(×um5mm200mm6.4,);流动相:甲醇-%2.0磷酸溶液(52:48);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nm287;柱温:30℃。癌痛巴布剂临床疗效研究: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癌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均相同。治疗组:三阶梯止痛药口服配合疼痛处贴敷癌痛巴布剂;对照组:严格按照三阶梯癌性疼痛治疗方案给予止痛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后24h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止痛起效及持续时间、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及KPS评分的改善情况,并客观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癌痛巴布剂基质配比优选及质量检测研究结果:(1)癌痛巴布剂的最佳基质配比为卡波姆:去离子水:NP700:丙三醇:高岭土:甘羟铝=2:45:5.5:20:2.5:0.75(质量比)(体积量已按对应密度折算成质量)。(2)制剂的性状、初黏力、剥离强度、赋型性、稳定性、刺激性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制剂中细辛脂素测定结果显示:在5.0μg/ml4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稳定性试验:RSD为0.88%;重复性试验:RSD为0.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1%(RSD=1.13%);3批样品制剂中细辛脂素的含量分别为2.95mg/贴、2.96mg/贴、2.90mg/贴,RSD%=l.09。癌痛巴布剂临床研究结果:本实验共有69例患者完成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癌痛巴布剂与三阶梯止痛药口服治疗的总疗效无差别,治疗效果稳定可靠;两组相比较,癌痛巴布剂组的止痛起效时间更短,在止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癌痛巴布剂对不同部位的癌痛存在不一样的治疗效果,疗效依次为胸胁部>背部>四肢>腹部>腰部;癌痛巴布剂对中度癌痛的疗效优于对重度癌痛的疗效(P<0.05);癌痛巴布剂能显着提高患者的KPS评分;在治疗后癌痛对患者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可减轻癌痛对患者的影响,但癌痛巴布剂组的疗效更好(P<0.05);不良反应方面,癌痛巴布剂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头晕、头痛、口干、嗜睡方面两组发生率相当(P>0.05),说明癌痛巴布剂可不同程度减轻三阶梯止痛药口服带来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癌痛巴布剂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及血象异常,治疗完成后复查心电图基本正常,提示癌痛巴布剂治疗癌痛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结论本课题制备的新型中药外用制剂“癌痛巴布剂”可提高患者止痛缓解率、缩短止痛起效时间、降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改善KPS评分、减轻三阶梯口服药的不良反应,且无严重皮肤毒副作用,治疗癌痛安全性高。与单纯三阶梯止痛药口服比较,癌痛巴布剂治疗癌痛综合效益更好、不良反应更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刘涛[9](2012)在《前列清巴布贴贴脐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探讨前列清巴布贴贴脐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作用机理。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前列清巴布贴贴脐,对照组给予前列安栓塞肛。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EPS-WBC计数、EPS—卵磷脂小体计数、两组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疗效评价。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皮肤致敏性试验观察前列清巴布贴外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病情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比较,在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积分、EPS-WBC计数、EPS—卵磷脂小体计数、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综合疗效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两组皮肤刺激性试验、皮肤致敏性试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前列清巴布贴贴脐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同时,也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郭蕾蕾,田国庆[10](2010)在《癌痛的中医治疗概况》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 2.2 2组术后疼痛比较 |
| 2.3 2组追加止痛药物情况 |
| 2.4 2组水肿评分比较 |
|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标准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二、 研究方法 |
| 1. 患者来源 |
| 2. 实验用药及实验器具 |
| 3. 手术流程 |
| 4. 具体处理方法 |
| 5. 取穴 |
| 6. 疗效观察时间点 |
| 7. 注意事项 |
| 8. 不良事件处理 |
| 9.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 10. 数据处理 |
| 三、 研究结果 |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 2. 三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
| 3.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一、 ERAS理念 |
| 二、 中医学对于术后疼痛的认识 |
| 三、 西医学对于术后疼痛的认识 |
| 四、 穴位注射法止痛的治疗理念 |
| 1. 穴位注射法的治疗概念 |
| 2. 穴位注射法的作用机制 |
| 3. 穴位注射法选穴依据 |
| 五、 中药散结镇痛胶囊选药依据 |
| 1. 散结镇痛胶囊方药分析 |
| 2. 现代药理研究 |
| 3. 散结镇痛胶囊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
| 六、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2. VAS评分比较 |
| 3.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 4. 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妇科术后镇痛方法的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西医学对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 1.1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 |
| 1.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学分析 |
| 1.3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 2. 中医对行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
| 2.1 胃肠功能的中医认识 |
| 2.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
| 2.3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
| 3. 总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手术指征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中止、剔除标准 |
| 1.7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临床疗效指标 |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 3.4 安全性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 5.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 5.3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时间比较 |
| 5.4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胀评分比较 |
| 5.5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腹痛评分比较 |
| 5.6 两组患者术后D1、D2、D3恶心呕吐评分比较 |
| 5.7 术后发热情况的比较 |
| 5.8 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 |
| 5.9 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胃泌素水平比较 |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 1. 立项依据 |
| 1.1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依据 |
| 1.2 针刺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优势 |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3. 结论 |
| 4. 创新之处 |
| 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进展 |
| 2. 相关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 3. 中药经皮吸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清肤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总结 |
| 第三章 清肤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
| 1. 工艺设计及工艺路线 |
| 2. 挥发油提取工艺 |
| 3. 水提工艺 |
| 4. 成型工艺 |
| 5. 清肤液中黄芩苷的转移率及挥发油的保留 |
| 6. 本章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清肤液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
| 1. 性状与检查 |
| 2. 薄层鉴别 |
| 3. 指纹图谱 |
| 4. 多指标含量测定 |
| 5. 清肤液质量标准草案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第六章 初步药效学研究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1. 小结 |
| 2. 展望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患者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 2.2 敷贴制备 |
| 2.3 手术流程 |
| 2.4 取穴 |
| 2.5 操作方法 |
| 2.6 疗程 |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 2.8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
| 2.9 数据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程度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程度比较 |
| 3.4 两组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 |
| 3.5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
| 3.6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 |
| 2. 中医辨证论治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从脾胃阳虚证论治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
| 3. 降逆散穴位敷贴选方依据 |
| 3.1 降逆散方药分析 |
|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穴位敷贴机理探讨 |
| 4.1 敷贴机理认识 |
| 4.2 经络、穴位治疗理念 |
| 5. 实验数据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肝癌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终止标准 |
| 4 治疗方案 |
| 4.1 随机分组 |
| 4.2 治疗方法 |
| 5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
| 5.1 疗效指标 |
| 5.2 疗效评价标准 |
| 6 安全性指标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结果 |
| 8.1 一般资料 |
| 8.2 疗效比较 |
| 8.3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立方依据 |
| 2 方药及分析 |
| 2.1 癌痛散方药组成及用量 |
| 2.2 配伍意义 |
|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 |
| 3 穴位贴敷相关理论研究 |
| 4 疗效评价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5.1 存在的问题 |
| 5.2 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癌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西医对癌痛的认识 |
| 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简称QOL)评分标准 |
|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附录3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 附录4 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部分)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 1.1 概念 |
| 1.2 病因 |
| 1.2.1 神经调节因素 |
| 1.2.2 胃肠激素因素 |
| 1.2.3 炎症反应因素 |
| 1.2.4 麻醉和镇痛药物因素 |
| 1.2.5 手术因素 |
| 1.3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
| 1.3.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相关措施 |
| 1.3.2 药物治疗 |
| 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 2.1 概念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
| 2.3.1 中药内服法 |
| 2.3.2 中医外治法 |
| 3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 3.1 概念 |
| 3.2 作用机制 |
| 3.3 临床应用 |
| 3.4 穴位贴敷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 3.4.1 药物 |
| 3.4.2 穴位 |
| 3.4.3 时间 |
| 3.4.4 刺激强度 |
|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选穴规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方法 |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 1.3 文献筛选与评价 |
| 1.4 文献分析方法 |
| 2 技术路线 |
| 3 结果 |
| 3.1 文献数量年度变化 |
| 3.2 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及单位分布 |
| 3.3 基金资助情况 |
| 3.4 文献来源期刊 |
| 3.5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常用穴位 |
| 4 讨论 |
| 4.1 从文献数量年度变化、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及单位分布分析 |
| 4.2 从文献的基金资助及期刊来源分布分析 |
| 4.3 从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常用穴位分析 |
| 5 总结 |
| 第三部分 基于ERAS理念比较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试验中止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计算 |
| 2.2 研究设计 |
| 2.3 干预方法 |
| 2.3.1 对照组 |
| 2.3.2 术后贴敷组 |
| 2.3.3 术前贴敷组 |
| 2.4 质量控制 |
| 2.5 观察指标及工具 |
| 2.5.1 观察指标 |
| 2.5.2 评价工具 |
| 2.5.3 评价时点 |
| 2.5.4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2.6 资料收集 |
| 2.7 统计学处理 |
| 2.8 伦理原则 |
| 3 技术路线 |
| 4 结果 |
| 4.1 病例收集情况 |
| 4.2 一般资料 |
| 4.3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
| 4.4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 4.5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较 |
| 4.6 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 4.7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GSRS评分总分比较 |
| 4.8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SDNN比较 |
| 4.9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LF/HF比较 |
| 4.10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5 讨论 |
| 5.1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 |
| 5.2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
| 5.3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腹痛的影响 |
| 5.4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
| 5.5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心率变异度的影响 |
| 5.6 研究局限性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癌痛巴布剂基质配比优选及质量检测研究 |
| 1 癌痛巴布剂处方分析 |
| 2 癌痛巴布剂提取工艺研究 |
| 3 癌痛巴布剂的基质配比优选研究 |
| 4 癌痛巴布剂质量检测研究 |
| 第二部分 癌痛巴布剂治疗癌性疼痛(中重度)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1 癌痛巴布剂的研制背景及目的 |
| 2 癌痛巴布剂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学作用 |
| 3 癌痛巴布剂制备工艺分析 |
| 4 癌痛巴布剂的临床疗效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中药外用制剂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欧洲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 |
| 附录三 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分级标准(WHO 标准) |
| 附录四 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药物的组方、制备、功效与用法 |
| 1.前列清巴布贴的组方、制备、功效与用法 |
| 2.前列安栓的组方、制备、功效与用法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 1.资料与方法 |
| 2.治疗及观察方法 |
| 3.疗效评定标准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与分析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3.中医对穴位贴敷及脐疗的认识 |
| 4.前列清巴布贴的组方原则 |
| 5.对巴布贴的认识 |
| 6.前列清巴布贴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评价 |
| 7.前列清巴布贴的实验结果评价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内服中药 |
| 2 中药针剂 |
| 3 外用治疗 |
| 3.1 贴剂 |
| 3.2 巴布剂 |
| 3.3 膏剂 |
| 3.4 散剂 |
| 3.5 擦剂 |
| 3.6 酊剂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