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强力捏合机烟气净化系统简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唐艳艳[1](2016)在《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焙阳极(亦称炭阳极、阳极)是铝电解工业的关键电极材料,被公认为铝电解槽的“心脏”。预焙阳极的质量对铝电解的稳定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铝电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电解槽的大型化、高效化和节能化。电解槽的容量不断增大,槽电压持续降低,对预焙阳极的电流分布和炭耗指标要求也随之提高。预焙阳极的外观尺寸和内在质量已经成为铝电解工业能否实现其技术发展目标的关键。传统的预焙阳极外观尺寸较小,结构单一,且追求低价而忽视内在质量,已无法满足现代铝电解工业的需求。因此,预焙阳极企业不仅要应对日益恶化的原材料供应的挑战,还要使用现有的石油焦生产出性能优异、质量均匀的大规格预焙阳极,以满足现代大型电解槽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对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改进,研究和开发适合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生产的技术。将不同产地不同性质的石油焦按照配方进行混配,并进行预均化处理,采用罐式煅烧炉技术保证煅烧焦的体积密度达到2.08g/cm3以上,以确保煅烧焦的微量元素含量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煅烧焦反应性能的合格与稳定。将球磨粉的布朗值控制在3500+150的范围内,研制的大规格预焙阳极的生坯体积密度能达到1.66 g/cm3以上,且结构均质性好。将生坯的焙烧温度最终设定在1180℃以上,保证焙烧品温度控制在1100+30℃范围内,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焙烧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可以达到和超过国标YS/T 285-2012中一级品的质量要求,且产品结构的均质化程度高,能满足国外客户对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的高质量要求。普通传统阳极的结构简单,一般只要求2-3个碳碗,重量大多为950公斤以下。本文开发的大规格均质化阳极产品结构复杂,要求有4-6个碳碗,重量高达1000-1500公斤。另外,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的电阻率可由普通阳极的57μΩ.m下降到52μΩ.m,抗压强度可由32Mpa上升到42Mpa,空气渗透率可由2.5nPm下降到1.4nPm,CO2反应性残余可由82.1%上升到92.7%,空气反应性残余可由79.5%上升到94.6%。无论是阳极的外形与质量指标,还是内在质量的均质程度,本文开发研究的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生产技术均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杜娟[2](2014)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内目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的生产工艺,对该类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问题按生产工段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物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与污染防治对策。

潘三红,魏中静[3](2012)在《双轴搅拌混捏机与逆流高速混捏机混捏凉料技术性能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糊料混捏是炭素材料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更是生产均质炭石墨制品不可忽视的环节,其糊料混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工序炭素制品的成品率及最终产品的质量优劣和使用效果。糊料混捏的整个过程是通过混捏设备来完成的。混捏设备的工艺技术状况是决定糊料混捏质量的先决条件,有比

丁邦平[4](2010)在《铝用预焙阳极成型生产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生预焙阳极生产线是铝用炭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生预焙阳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阳极的各项指标进而影响电解槽的工况,如影响换极周期、电解槽压降和电流密度的分布等等。本文以四川启明星铝业公司生预焙阳极生产新线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提高阳极质量和生产环保为研究目标,研究了生预焙阳极生产新线技术装备的选择、工艺控制技术摸索优化及烟气净化系统的成功应用,研究了在此生产技术状况下产生生预焙阳极裂纹的系列原因,并开展了适应新生产线的工业应用试验,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国内首家采用了强力高温混捏/强力冷却技术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糊料混捏质量,确保在高温强力混捏、高温成型条件下制品的理化指标、成品率达到要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国内首次将沥青配入量降到14%以下。2)国内首家成功采用沥青烟气干法净化技术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保证沥青烟气处理效果,使沥青烟气的焦油排放浓度≤0.65mg/Nm3;粉尘排放浓度≤72.88mg/Nm3,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进一步改善现场环境条件,达到了较好的环保效果;3)国内外首家在预焙阳极(亦称炭阳极、阳极炭块,简称阳极)生产线上采用立式研磨技术进行研究,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控制参数和控制经验,实现了该技术具有噪音低,设备运动噪音低于86分贝、铁污染低、能耗低、系统维护工作量低和球磨粉纯度较传统卧式球磨机更为稳定的优点。4)采用抽真空振动成型技术,成功开发了预焙阳极开槽技术,使用在电解槽中,有效的降低阳极气体的排放的阻力,为提高电流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穆二军[5](2010)在《沥青烟气干法吸附净化新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分析铝用碳素混捏成型系统工艺流程特点及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特性,对各种净化方法的原理、流程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沥青烟气干法吸附净化新技术在国内某铝用碳素厂的应用情况。

李福军[6](2008)在《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以兰州连城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炭素项目为背景,设计和开发了套基于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NetLinx开放式网络架构的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从干骨料制备、配料、混捏、糊料冷却到成型和冷却悬链等全部生阳极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首先,论述了炭素材料与铝电解工艺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铝用炭素的技术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地介绍由原料仓库、石油焦煅烧、生阳极制造、焙烧及炭块库和阳极组装等工艺流程和相应的主要设备所组成的预焙阳极生产系统,并且阐述了生阳极制造工艺过程的控制要求。结合这些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要求,设计和完成了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网络系统结构、硬件和软件平台的选型工作。针对混捏温度控制过程复杂、非线性、参数时变、纯滞后的特点,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和PID控制理论相结合方法,综合PID控制具有算法简单、可靠性高和稳态误差小的优点和模糊控制具有灵活性、鲁棒性、稳定好的优点,研究和设计了模糊-PID温度控制器,实现了混捏机加热温度的稳定控制。最后,完成了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实现,包括控制功能和监控管理界面等。该系统自从投入使用以来,生产运行稳定可靠,自动化控制效果良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劳动强度,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鹏[7](2008)在《双轴强力冷却混捏机混捏原理分析及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捏机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混捏机两种。间歇式混捏机的类型有小型混捏机、双臂混捏机、开炼机、密炼机等。连续式混捏机的种类很多,如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Buss-Kneader混捏机、M-P型混捏机、ZSK双螺旋混捏机以及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立式双轴强力冷却混捏机等。相对于间歇式混捏机,连续式混捏机有着通用性强、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等诸多优点。本文所涉及的双轴强力冷却混捏机是连续型混捏机,是碳素成型工艺的重要设备,该设备对干的碳粉和沥青物料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原有设备属于间歇式混捏机其混涅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碳粉和沥青之间没有搅拌完全,对后续阴极生产埋下重大隐患根据对现有混捏机主要部件测绘分析的基础上,对设备的搅拌的主要部件——搅刀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出较为合理的一个叶片安装角度。对搅拌设备不同的水平高度部位的搅刀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原有搅刀作了调整和改进。本设备为双轴搅拌设备,对双轴的分布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更好的使物料在桶体内循环流动,对布置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包括单轴上的叶片安装布置和双轴的相对位置布置。最后利用AS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搅刀进行模拟,分析其受力情况,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搅刀的不同应力分布状况来表征优化效果。依据应力分析云图来确定硬质合金的焊接排布方式,更好的适应搅拌需求。

罗英涛,李旺兴,刘风琴,王平甫[8](2007)在《中国铝用炭素50年技术创新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炭素材料和电解铝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回顾了我国铝用炭素50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和主要的技术创新点,展望将来铝用炭素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发展方向和思路。

聂永民,隋启[9](2006)在《EIRICH混捏烟气净化系统的使用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对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所采用的由国内自行设计的EIRICH混捏烟气净化系统的净化方案、使用情况和改进措施进行介绍,期望对国内炭素生产企业的混捏烟气治理提供借鉴。

刘树权,聂永民[10](2000)在《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二、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用炭素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2 预焙阳极在铝电解中的作用
    1.3 铝电解对预焙阳极的质量要求
        1.3.1 结构性能要求
        1.3.2 机械性能要求
        1.3.3 电学性能要求
        1.3.4 热学性能要求
        1.3.5 化学性能要求
    1.4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 选题背景
        1.4.3 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主要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规格预焙阳极的特点与开发难度
    2.1 大规格阳极的主要特点
        2.1.1 外观尺寸大,结构复杂
        2.1.2 外观质量要求高
        2.1.3 理化指标要求严格
        2.1.4 阳极偏心,底部开槽
    2.2 大规格阳极开发的难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规格阳极生产技术的开发
    3.1 预焙阳极的生产流程
    3.2 大规格阳极的开发思路
    3.3 大规格阳极生产新配方的开发
        3.3.1 多种石油焦混配技术
        3.3.2 大型罐式煅烧炉技术
        3.3.3 中颗粒干料配方技术
        3.3.5 煤沥青的配入量及糊料配方技术
    3.4 大规格阳极成型技术的开发
        3.4.1 振动成型的抽真空系统
        3.4.2 振动成型的加压系统
        3.4.3 复杂形状成型模具的开发
    3.5 大规格阳极焙烧技术的开发
        3.5.1 焙烧炉结构优化
        3.5.2 燃烧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3.5.3 焙烧曲线优化
        3.5.4 严格规范装出炉操作
    3.6 大规格阳极的开槽技术
    3.7 大规格阳极质量的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规格阳极生产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及需求发展趋势
    4.1 大规格阳极生产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
    4.2 大规格阳极生产技术产生的社会效益
    4.3 大规格均阳极生产技术的需求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致谢

(2)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过程
    1.1 生产原料
    1.2 工艺过程
2 大气环境影响问题
3 大气环境影响问题的防治对策
4 结语

(3)双轴搅拌混捏机与逆流高速混捏机混捏凉料技术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双轴搅拌混捏机与逆流高速混捏机混捏凉料设备的工艺技术分析
    1.1 双轴混捏机
        1.1.1 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1.1.2 圆筒凉料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1.2 逆流高速混捏机(艾力许强力混捏机)
        1.2.1 电阻加热器(EWK)
        1.2.2 艾力许混捏机
        1.2.3 台式给料机
    1.3 工艺技术性能比较
2 对成型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2.1 Z型双轴搅拌混捏糊料配置圆筒凉料方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2.2 逆流高速混捏机混捏糊料冷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2.3 逆流高速混捏机的设计安装注意事项
3 结语

(4)铝用预焙阳极成型生产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铝用阳极工业发展概况
        1.1.2 我国铝用炭素现状
        1.1.3 关于炭阳极的生产
    1.2 铝用预焙阳极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背景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铝用炭素阳极混捏成型新技术设计原则及研究
    2.1 概述
        2.1.1 我国预焙阳极混捏成型技术的现状
        2.1.2 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
    2.2 铝用炭素阳极混捏成型新技术设计原则
        2.2.1 铝用炭素阳极混捏成型新技术设计思路
        2.2.2 新型生预焙阳极制造技术的技术参数特点
        2.2.3 混捏成型新工艺的设计特点
        2.2.4 混捏成型技术与装备特点
    2.3 新型生预焙阳极制造技术设计简介
    2.4 新型生预焙阳极制造技术研究
        2.4.1 混捏新技术研究
        2.4.2 成型机新技术的研究
        2.4.3 磨粉系统工艺技术研究
        2.4.4 带槽阳极生产技术的研究
        2.4.5 沥青烟气干法净化技术的工艺研究
        2.4.6 新工艺配置技术研究
第3章 生预焙阳极新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3.1 概述
    3.2 单系统控制方案
        3.2.1 CP公司立式球磨系统
        3.2.2 EIRCH公司立式混捏、强力冷却系统及烟气净化系统
        3.2.3 SCHENCK公司的连续配料系统
        3.2.4 KHD公司双滑台式振动成型机
        3.2.5 其它控制系统
    3.3 生预焙阳极制造控制系统集中监控设计
        3.3.1 网络设计综述
        3.3.2 硬件配置
        3.3.3 软件配置
        3.3.4 RSView32组态
    3.4 实际运行效果
第4章 阳极混捏成型新技术的生块裂纹问题研究
    4.1 概述
    4.2 铝用阳极生产新线系统简介
        4.2.1 生产工艺流程新配置系统情况
        4.2.2 有关产生生块裂纹的工艺新线综合因素
    4.3 新工艺线产生裂纹的表现形式
    4.4 预焙阳极生块裂纹种类
    4.5 生块裂纹产生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4.5.1 炭碗裂纹
        4.5.2 侧面裂纹
        4.5.3 不规则裂纹
    4.6 焙烧后阳极高抗压强度产生的原因分析
        4.6.1 抗压强度值对比
        4.6.2 高抗压强度带来的危害
        4.6.3 形成高抗压强度的可能原因
    4.7 预防生预焙阳极裂纹的基本对策
第5章 铝用生预焙阳极新生产线中提高质量的试验研究
    5.1 原料选择
        5.1.1 石油焦控制
        5.1.2 沥青原料控制
        5.1.3 残极原料控制
    5.2 成型机真空度实验
    5.3 提高混捏功率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铝电解炭阳极概述
    1.2 我国铝用炭素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 初始创业期
        1.2.2 探索发展期
        1.2.3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
        1.2.4 阳极炭块市场化
        1.2.5 自主创新和引进关键设备相结合
    1.3 项目背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预焙阳极生产工艺流程
    2.1 预焙阳极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1.1 原料仓库
        2.1.2 石油焦煅烧
        2.1.3 沥青熔化
        2.1.4 生阳极制造
        2.1.5 焙烧及炭块库
        2.1.6 阳极组装
    2.2 生阳极制造工艺过程对控制的要求
        2.2.1 石油焦中碎筛分系统的控制要求
        2.2.2 残极、生碎中碎筛分系统的控制要求
        2.2.3 磨粉系统的控制要求
        2.2.4 配料、混捏及成型系统的控制要求
        2.2.5 监控计算机的控制要求
第三章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3.2.1 罗克韦尔自动化NetLinx网络架构简介
        3.2.2 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结构
    3.3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3.3.1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3.3.2 SLC控制系统
    3.4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
        3.4.1 应用编程软件RSLogix
        3.4.2 人机界面软件RSView32
        3.4.3 通讯软件RSLinx
        3.4.4 网络配置软件RSNetWorx for ControlNet
第四章 混捏温度控制的研究
    4.1 混捏工艺理论简介
        4.1.1 混捏工艺
        4.1.2 混捏设备
    4.2 连续混捏机
        4.2.1 混捏机结构和工艺参数
        4.2.2 主要部件功能概述
    4.3 混捏温度控制系统
        4.3.1 混捏机温度控制过程
        4.3.2 混捏机温度控制系统的分析
        4.3.3 混捏机温度控制策略
    4.4 基于模糊-PID的理论和算法研究
        4.4.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4.4.2 模糊-PID控制算法研究
    4.5 模糊-PID复合控制器的设计
        4.5.1 模糊温度控制器的设计
        4.5.2 PID温度控制器的设计
第五章 生阳极制造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PLC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
        5.1.1 硬件组态
        5.1.2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功能
    5.2 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双轴强力冷却混捏机混捏原理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备概述
        1.1.1 设备基本参数
        1.1.2 捏合工艺特点
        1.1.3 设备工艺过程
        1.1.4 国内外现有相关设备的分析
        1.1.4.1 EIRICH公司混捏系统的组成
        1.1.4.2 EIRICH混捏机的结构分析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手段
第二章 搅拌理论
    2.1 传统的搅拌理论
    2.2 新的搅拌理论
    2.3 搅拌设备概述
第三章 低效区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3.1 低效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 搅拌机的结构分析
        3.1.2 低效区的理论分析证明
        3.1.3 物料的性质决定存在搅拌低压区
    3.2 低压区的消除方法
第四章 搅刀的分析与改进
    4.1 搅刀叶片安装角定性分析
    4.2 搅刀的分析与改进
        4.2.1 底层刮料搅刀
        4.2.2 中间搅刀
        4.2.3 顶层搅刀
    4.3 搅刀的安装方式以及分布研究
        4.3.1 搅拌轴的安装排布
第五章 搅刀受力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
    5.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5.2 搅刀的有限元建模
    5.3 搅刀仿真的应用
    5.4 实际验证
        5.4.1 使用工况
        5.4.2 效果的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铝用炭素50年技术创新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炭素材料和电解铝技术发展简史
2 中国铝用炭素50年的技术发展
    2.1 初创
    2.2 探索发展
    2.3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并举, 促进发展
    2.4 阳极炭块市场化
    2.5 自主创新和引进关键设备相结合, 铝用炭素快速发展
    2.6 阴极制品的更新换代
3 关键技术创新
    3.1 阳极糊料技术创新
        3.1.1 低油糊
        3.1.2 干阳极糊
    3.2 阳极炭块生产工艺和设备创新
        3.2.1 煅烧技术和设备
        3.2.2 振动成型及设备
        3.2.3 焙烧炉和焙烧技术
        3.2.4 燃烧自动控制系统
    3.3 阴极材料技术创新
        3.3.1 阴极糊
        3.3.2 阴极炭块
        3.3.3 可湿润阴极
    3.4 环保和节能技术创新
        3.4.1 烟气净化
        3.4.2 余热利用和导热油加热
    3.5 科学研究
        3.5.1 石油焦性能研究
        3.5.2 配方技术
        3.5.3 添加剂
        3.5.4 指标、分析和标准
    3.6 沥青技术的认识
4 技术发展展望
    4.1 铝用炭素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4.2 铝用炭素行业科技发展的一些想法
5 结 语

(10)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Eirich混捏工艺简介
2 污染物的产生过程及污染物成分
3 混捏烟气净化方案及净化原理
4 运行实践

四、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格均质化预焙阳极的开发研究[D]. 唐艳艳. 湖南大学, 2016(03)
  • [2]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及对策[J]. 杜娟. 山西化工, 2014(04)
  • [3]双轴搅拌混捏机与逆流高速混捏机混捏凉料技术性能比较[J]. 潘三红,魏中静. 炭素技术, 2012(03)
  • [4]铝用预焙阳极成型生产新技术研究[D]. 丁邦平. 湖南大学, 2010(07)
  • [5]沥青烟气干法吸附净化新技术的应用[A]. 穆二军. 有色金属工业低碳发展——全国有色金属工业低碳经济及冶炼废气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6]生阳极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福军. 东北大学, 2008(03)
  • [7]双轴强力冷却混捏机混捏原理分析及设计[D]. 金鹏. 东北大学, 2008(03)
  • [8]中国铝用炭素50年技术创新的回顾与展望[J]. 罗英涛,李旺兴,刘风琴,王平甫. 轻金属, 2007(07)
  • [9]EIRICH混捏烟气净化系统的使用与改进[J]. 聂永民,隋启. 炭素技术, 2006(02)
  • [10]强力混捏机的烟气净化系统简介[J]. 刘树权,聂永民. 炭素技术, 2000(06)



上一篇:人生最后三件事
下一篇:Shearman & Sterling L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