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卢周彤[1](2021)在《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求临床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流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妊囊排出后予除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观察、随访患者的药流完全流产率、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有64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总完成率为96.9%,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随访到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无患者因不耐受药物而脱落。2.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治疗组为87.1%,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与对照组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治疗组药流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故除膜逐瘀汤在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上有显着疗效。3.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治疗组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长平均为12.55±3.01天,对照组为14.94±2.84天,从研究结果得知,治疗组总体阴道出血时长较对照组短(P=0.002﹤0.05);说明除膜逐瘀汤可以有效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4.药流后阴道出血量比较:阴道出血量根据阴道出血记录卡(根据PBAC法制定)计算阴道出血积分,治疗组阴道平均出血积分为45.35±3.352,对照组为47.67±4.329;除膜逐瘀汤可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P=0.018﹤0.05)。5.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对比:治疗组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长较对照组短(P=0.047<0.05);除膜逐瘀汤可缩短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6.药流后月经复潮量对比:复潮月经量少于平时经量者治疗组有8例,对照组有10例;相当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20例,对照组有17例;多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除膜逐瘀汤对药流后月经复潮量没有显着影响(χ2=0.608,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安全性。结论:除膜逐瘀汤能够有效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有效。同时在缩短药流后患者月经复潮时间有显着疗效,对药流后复潮月经量没有显着影响。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黄正迎[3](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血清中FN(Fibronectin,纤维粘连蛋白)、LN(Laminin,层粘连蛋白)、Col IV(Type IV Collagen,IV型胶原蛋白)以及子宫组织中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基质金属蛋白-9)、TIMP-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β1)、Smad2的影响,以探索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不全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选择性成熟SD大鼠(雌鼠60只、雄鼠25只),先以完全随机法挑选10只未合笼雌鼠为空白组(E组)。剩余大鼠按雌:雄=2:1合笼,次晨观察雌鼠阴道分泌物涂片,发现精子为妊娠第1天。若未受孕则继续合笼至发现精子。成功交配大鼠在妊娠第7天(上午8时、下午18时),分别灌胃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灌胃米索前列醇后于阴道内置入一无菌棉球,次晨阴道内棉球见血迹则认为造模成功。而E组大鼠则在入组第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大鼠造模成功后,将48只雌鼠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模型组(D组10只)、缩宫素组(F组10只)及益母缩宫颗粒低(A组10只)、中(B组9只)、高(C组9只)剂量组。各组大鼠于妊娠第8天开始,E(入组第8天开始)、D组均连续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F组连续3天肌肉注射缩宫素0.9U/(kg.d);益母缩宫颗粒各组连续7天灌胃不同剂量(按成人剂量的0.5倍、1倍、2倍换算成大鼠灌胃剂量)益母缩宫颗粒:A组1.56 g/(kg.d)、B组3.13 g/(kg.d)、C组6.25g/(kg.d)。于妊娠第15天时,各组大鼠均予以10%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并剥离子宫体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FN、LN、Col IV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组织中TGF-β1、Smad2、MMP-9、TIMP-1的值,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子宫形态观察:E组各大鼠子宫光滑未见结节、充血、水肿;D组7只、F组5只大鼠见大小不等结节,D组3只、F组5只大鼠子宫见充血水肿;A组2只、B组3只、C组1只大鼠子宫增粗,其中A组增粗更明显,三组剩余大鼠子宫未见明显充血水肿。(2)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E组大鼠子宫内膜连续,宫腔未见扩张,无炎细胞浸润;D组10例、F组5例均可见内膜上皮结构紊乱、蜕膜细胞残留,其中D组7例、F组2例可见坏死组织,两组均可见宫腔扩张及轻-中度炎细胞浸润;A组3例见蜕膜细胞,其中1例见少量坏死组织,B组2例、C组1例见坏死组织。(3)妊娠第15天时,FN、LN、Col IV在各组大鼠血清中的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三者的值均降低(P<0.05);与E、F组相比,D、A组三者的值均升高(P<0.05)。(4)妊娠第15天,TGF-β1、Smad2、MMP-9和TIMP-1在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与D组相比,E、F、B、C组大鼠子宫中TGF-β1和TIMP-1表达增多、Smad2和MMP-9的表达减少(P<0.05);与E组相比,D、A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F组相比,D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E、F组相比,D、A组TIMP-1表达减少、Smad2和MMP-9表达增多(P<0.05)。(5)MMP-9和TIMP-1的比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下降(P<0.05),但稍高于1。与E、F组相比,D、A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升高并接近2(P<0.05)。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增加TGF-β1、减少Smad2在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从而调控下游MMP-9与TIMP-1的表达,进一步调节FN、LN、Col IV的表达,使ECM在子宫中的合成和降解达到平衡,从而发挥修复子宫内膜,阻止子宫出血的作用。这有可能是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2.益母缩宫颗粒能使药物不全流产大鼠的子宫组织中TIMP-1表达增多,而MMP-9的表达减少,使MMP-9与TIMP-1比值接近于1,但略高于1,这也许是子宫内膜不至于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项晶[4](2021)在《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疗效,根据治疗前后阴道流血情况、血β-HCG值及宫腔残留物大小变化情况、子宫复旧情况,评价加味生化汤在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上的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给予导师自拟加味生化汤口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每次取药汁量200-300ml,每周复诊监测1次疗效指标,达临床治愈标准者即停药,共试验4周。观察患者每周阴道流血情况、血β-HCG值、宫腔残留物大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大小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药物流产后首次月经复潮情况,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判定疗效。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阴道分泌物检查、心电图等各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在总体疗效上,治愈32例,占80.00%,有效2例,占5.00%,无效6例,占15.00%,总有效率85.00%;2、在宫腔残留物排出方面,治疗1周宫腔残留物最大直径(9.28±9.06mm)较治疗前(17.68±5.66mm)减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在血β-HCG方面,治疗1周血β-HCG值(193.74±272.31IU/L)较治疗前(355.51±183.66IU/L)降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在子宫复旧上,治疗后子宫三径和(134.12±15.12mm)较治疗前(145.62±20.21mm)减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7.29±1.61mm)与治疗前(10.29±2.11mm)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生化汤用于临床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可降低患者血β-HCG值、促进残留物排出,同时有利于子宫复旧,且安全性高,适用于临床推广。

陈嫚[5](2021)在《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低频电刺激疗法联合补肾活血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试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不良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行人工流产的早期妊娠妇女,年龄18~43岁,既往孕产次数0-7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符合标准的380例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237例,对照组143例。两组病例术前均禁食禁饮4小时以上,在静脉全麻下实施负压引流术终止妊娠。术后观察2小时均酌情给予抗生素口服预防感染;术后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手术第1天起给予定坤丹1丸/次,2次/日,持续服用到月经恢复正常。观察两组患者腹痛情况、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术后2周的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尿HCG情况;测定HSP70、HSP90血清浓度;月经复潮时间、经期、月经量,并与术前月经相比较。同时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宫腔残留、宫腔积液、月经不调及宫颈粘连、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年龄18~43岁,平均(27.19±5.99)岁;胎龄30~70天,平均(49.24±7.8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82±2.05)次;产次0~4次,平均(1.95±1.17)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9±1.74)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29.76±2.58)天;经期3~7天,平均(5.55±1.29)天;孕囊平均直径(17.22±5.48)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63±1.17)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7.01±14.42)pg/ml,血清HSP90浓度(72.24±19.085)pg/ml。对照组年龄18~43岁,平均(27.87±5.78)岁;胎龄34~70天,平均(48.97±7.95)天;既往孕次0~7次,平均(3.53±2.08)次;产次0~4次,平均(2.13±1.08)次;流产次数0~6次,平均(2.71±1.92)次;月经周期23~38天,平均(30.25±3.06)天;经期3~7天,平均(5.47±1.39)天;孕囊平均直径(16.89±5.72)毫米;子宫三径之和(20.79±1.19)厘米;术前血清HSP70浓度(48.42±13.61)pg/ml,血清HSP90浓度(76.13±17.138)pg/ml。两组年龄、胎龄、月经周期、经期、孕、产、流次数、孕囊大小、子宫大小及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术后腹痛持续时间及程度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天)、出血量(ml)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两周复查B超子宫内膜厚度(mm)、子宫大小(三径之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残留、宫腔积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2周尿妊娠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血清HSP70、HSP90浓度比较,对照组较实验组显着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术前相比,HSP70、HSP90浓度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月经复潮时间、经期及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潮经期与术前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与单纯使用低频电刺激疗法相比,促进无痛人流术后子宫复旧的疗效更佳;2.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下腹痛,可缩短术后腹痛持续时间;3.实验组患者术后血清HSP70、HSP9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促进子宫复旧的机制有关。

方雨婷[6](2021)在《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比较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与对照组(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探讨加味安胎方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上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收集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要求的早孕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经过14个月的病例收集,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入组实验的病例76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入选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采用SPSS26.0软件随机数字排序法来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人,其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加味安胎方治疗的患者38例(治疗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中药安慰剂治疗的患者38例(对照组)?同时治疗4周,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积分、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凝血六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临床疗效、保胎结局、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每周进行一次血清激素(HCG、E2、P)水平测定和B超监测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每周行一次肝功能测定以及时发现药物毒副作用,以便即使调整患者用药方案?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t=9.898,P<0.01;对照组t=7.156,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t=2.328,P=0.023<0.0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经过4周的治疗后(孕10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子宫动脉RI的值较治疗前(孕6周)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后(孕10周)治疗组平均子宫动脉R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3.凝血六项的比较: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凝血六项)AT-III、PT、APTT、TT、D-Dimer、FIB:P值均大于0.05,说明治疗前俩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前后的D-Dimer、FIB,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D-Dimer、FIB上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前后的AT-III、PT、APTT、TT?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1)?4.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治疗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保胎结局的比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30人,失败5人,保胎成功率为85.7%;对照组保胎成功23人,保胎失败13人,保胎成功率63.9%,c2=4.467,P<0.05,说明治疗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安全性,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口服中药汤剂过程中,治疗组出现恶心2例,后均自行缓解、继续治疗?结论:1.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治疗PTS所致RSA上的总有效率为82.9%,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总有效率为58.3%,说明导师在寿胎丸基础上添加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加味安胎方在临床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安全可靠,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2.治疗组(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六项、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起效快,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运用于临床。3.加味安胎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提高PTS所致RSA患者的保胎成功率,其保胎成功率为85.7%,优于中药安慰剂联合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为63.9%。

杨莹[7](2020)在《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及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分别对无痛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促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减轻此类手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成功搜集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室行人工流产手术的符合要求的160例患者。采用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即A为对照组,B为生化汤组,C为仿生物电刺激组,D为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孕次,通过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提示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仅给予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预防感染治疗,一次一片,每次100mg,一天三次,连服4天;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口服,每日一剂,每次一袋(200ml),饭后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7天;C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5分钟,连续7天;D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无腹痛情况;术后第14天,每组患者返院复查B超,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监测患者的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的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并测定患者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流速(PSV)和粘膜下血流阻力指数(RI);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记录月经复潮时间距离手术日的间隔天数及术后首次月经来潮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同时随访观察期间患者的有无并发症,以及时处理不良结局及更改治疗方案,记录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人服用中药生化汤期间对中药不耐受而放弃此治疗,10人仿生物电刺激未坚持治疗至结束,以上患者均作为脱落病例而剔除,1人确诊为宫腔粘连、8人宫腔分离故而超声下未能测得所需数据,亦作为脱落病例,最终完成治疗并能测得全部数据病例者共140例,其中A组36例,B组38例,C组35例,D组31例。(2)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D组出血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短于C组(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痛发生率的比较:经?2检验,P<0.01,四组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C组、D组腹痛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D组腹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B组、D组腹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超声下子宫内膜数据的比较: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厚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内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A组(P<0.05),D组内膜厚度大于B组、C组(P<0.05),B组、C组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与前者结果一致。RI值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RI值大小表现为D组<B组<C组<A组(P均<0.05)。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分型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内膜形态优于A组(P<0.05),D组内膜形态优于C组(P<0.05),B组和C组内膜形态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型结果分析同前。(5)术后月经复潮时间的比较:月经复潮差异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B组月经复潮时间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首次月经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的比较:经?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C组(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例宫腔粘连,3例复查时为宫腔积液;B组1例宫腔积液;C组3例宫腔积液;D组1例宫腔积液。结论: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均可以降低腹痛发生率、加速内膜血液循环、促进内膜生长、缩短月经复潮时间。生化汤、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均能缩短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改善内膜形态、维持月经量。在促进内膜生长修复、加速PSV、改善RI、加速术后月经复潮方面,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在改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方面,生化汤作用优于仿电刺激。

吴敏[8](2020)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模型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的影响,探索益母缩宫颗粒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性成熟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取8只雌鼠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大鼠按雄雌比为1:2合笼,合笼次晨查雌鼠阴栓或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明确是否受孕,确定受孕则纳入实验,当天记为受孕d1,若未受孕则于当日下午18:00继续合笼,以此方法连续合笼1周,共检出受孕雌鼠55只,将受孕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妊娠对照组(B组),余受孕大鼠(47只)均于受孕d7灌胃米非司酮(8.3 mg/kg)+米索前列醇(100?g/kg)造模,A组和B组均用饮用水代替药物处理,在灌胃米索前列醇后于大鼠阴道内放置棉球1枚,次晨检查阴道棉球见明显血迹认定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C组)8只、益母缩宫颗粒组(D组27只,其中低剂量组D1组、中剂量组D2组、高剂量组D3组各9只)、新生化颗粒组(E组)9只,各组大鼠均于受孕d8开始灌胃干预药物,D1、D2、D3组分别给予0.313 g/mL、0.625 g/mL、1.25 g/mL的益母缩宫颗粒混悬液以10ml/(kg.d)灌胃,E组予以0.281 g/mL的新生化颗粒混悬液以10 ml/(kg.d)灌胃,其余各组均用饮用水代替,连续灌胃7天,于受孕d15麻醉解剖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部分血液分离血清,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6-keto-PGF1α(6-keto-Prostaglandlinf1α,6-酮-前列腺素-1α)和TXB2(ThromboxaneB2,血栓素B2)浓度,另一部分血液抗凝处理后分离血浆检测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TT(Thrombin time,凝血酶时间)、FIB(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及APTT(Activi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取大鼠子宫标本行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并行病理评分。结果:(1)(1)阴道流血时间:D组大鼠的阴道流血时间与C和E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2)子宫湿重:C、D、E组与B组相比明显减轻,D3组、E组与C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方面:D、E组的子宫内膜较C组均见不同程度修复,其中D3组修复较好;与C组相比,D3组和E组的绒毛蜕膜残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1)。(2)PGI2/TXA2系统:与A组相比,B组TXB2无显着差异,6-keto-PGF1α显着升高,6-keto-PGF1α/TXB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降低,6-keto-PGF1α/TXB2降低,差异显着(P<0.05);与C组比较,D1、D2、D3组TXB2降低(P<0.05),D2、D3、E组6-keto-PGF1α/TXB2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凝血功能:与A组相比,C组PT明显延长(P<0.05);与C组相比,D1、D2、D3、E组PT均延长(P<0.05),D1、D2、D3、E组FIB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D1组、E组大鼠TT值延长,E组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有效缩短药物不全流产大鼠阴道流血时间。(2)TXB2/6-keto-PGF1α比例失调与药物不全流产后阴道出血有关,益母缩宫颗粒通过减少模型大鼠血TXB2含量,调节TXB2/6-keto-PGF1α的比例,恢复PGI2/TXA2的平衡状态,发挥减少模型大鼠阴道流血时间的作用。(3)益母缩宫颗粒能延长模型大鼠PT值,对模型大鼠起加强抗凝和促进血凝块溶解的作用,使气血运行畅通,新血生化有道,具有“止血不留瘀”的中医特色。(4)益母缩宫颗粒能促进模型大鼠子宫残留的绒毛、蜕膜排出,促进模型大鼠子宫内膜修复,降低子宫病理评分,效果与新生化颗粒相当;但益母缩宫颗粒在减少模型大鼠血TXB2含量方面较新生化颗粒更优,临床上对于“血瘀证”明显的患者可首选益母缩宫颗粒。

刘畅[9](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中药经典组方生化汤(Shenghua Decoction,SHD)进行研究,确证SHD中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标,探讨其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Postpartum Lochia,PL)的作用机制,并选取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通过TCMSP、TCMID和TCM@taiwan数据库检索SHD单体成分,并以“OB≥30%、DL≥0.18”筛选SHD活性化合物及作用靶标,构建SDH活性化合物-靶标网络图,进行拓扑学参数分析。并根据TTD和OMIM数据库中与PL相关的靶标,筛选SHD治疗PL的作用靶标,通过对靶标的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探讨SHD治疗PL的作用机制。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分娩后第1天的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生化汤组(Model+S)、抑制剂组(Model+LY)、生化汤+抑制剂组(Model+LY+S),共5组,每组12只。其中除空白组不进行病原菌子宫内接种,其余4组均进行病原菌子宫内接种,然后建立PL模型。产后第4天,Control组给予5ml/kg三蒸水灌胃,同时10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Model组同Control组;Model+S组给予生化汤5ml/kg灌胃,同时10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Model+LY组5ml/kg三蒸水灌胃,同时腹腔注射注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 10mg/kg;Model+LY+S组5ml/kg生化汤灌胃同时腹腔注射LY294002 10mg/kg,各组均每日上午8时给药一次,连续7天。ELISA对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进行检测;HE染色对子宫形态进行分析;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获得SHD活性成分120种,预测成分作用靶标共236个,PL相关靶标1053个,筛选出SHD与PL共有靶标84个,度值较大的靶标为TP53(61)、JUN(60)、AKT1(60)、FSR1(53)、PTEN(49)和MTOR(49)。2、通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子宫大体形态及HE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子宫肿大,重量增加,子宫壁增厚,宫腔内可见大量脓汁样液体。镜下见子宫内膜连续性中断,上皮变性、坏死,间质出血、水肿,大量炎细胞浸润。经SHD治疗后,Model+S组子宫内膜偶有连续性中断,上皮损伤较轻,炎性细胞较少。Model+LY组与Model+LY+S组子宫损伤程度较Model组轻,较Model+S组重;ELISA结果显示,与Control相比,Model组血清TNF-α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经SHD治疗后,与Model组比较,Model+S组血清TNF-α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与Control相比,Model组p-PI3K、p-AKT表达降低,而经SHD治疗后,与Model组比较,Model+S组p-PI3K、p-AKT表达升高,Model+LY+S组与Model+LY组的p-PI3K、p-AKT水平较Model+S减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odel+S组与Control组p-AKT蛋白表达量较Model呈显着增高(P<0.01),各组间AKT表达无明显差异。Model+S组与Control组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较Model组显着降低(P<0.01),Model+LY组和Model+LY+S组与Model组相比,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减低(0.05<P<0.01)。SHD显着升高PL大鼠模型中PI3K、AKT、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显着降低血清TNF-α表达水平(P<0.01)。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所获得的84个靶标,可能是SHD治疗PL的潜在靶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MAPK、HIF-1和FXO等信号通路有关。通过选取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表明该通路是SHD治疗PL的潜在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SHD通过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治疗PL机理奠定了研究基础。

陆齐天[10](2019)在《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将安胎名方“寿胎丸”化裁制成贴敷剂。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体酮肌注、地屈孕酮片及中药安胎方口服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并从内分泌因素、血液流变学因素、免疫因素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力图通过本研究为先兆流产患者提供更多样的治疗方案,扩大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选择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患者随机分配入穴位贴敷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0例,治疗周期14天,期间常规治疗组患者予以黄体酮针、地屈孕酮片及中药安胎方治疗,贴敷加载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继续妊娠率,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同时监测血清P、E2、HCG、凝血功能、血黏度、细胞因子、子宫动脉超声,并对所得结果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继续妊娠率比较:两组继续妊娠率均为95%,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0.05),肾虚症状改善,且贴敷加载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其中以改善小腹疼痛或坠胀情况最为显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疗效判定:综合疗效判定中贴敷加载组的显效率为86.8%,未显效率为13.2%,常规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5.5%,未显效率为44.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疗效判定中贴敷加载组的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18.4%,有效率为81.6%,无效率为0%,常规治疗组的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7.9%,有效率为68.4%,无效率为23.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贴敷加载组在综合疗效及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组。4、内分泌因素相关指标:1)两组患者血清HCG翻倍水平均随时间的改变而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重复测量时间比较各次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2)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均随时间的改变而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重复测量时间比较各次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3)两组患者血清P水平组间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间血清P水平不全相等(P<0.001)。5、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1)凝血功能比较,两组APTT及D-二聚体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缩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g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黏度比较:两组治疗后低切和中切时全血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敷加载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组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切时治疗前后全血黏度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动脉超声显示治疗前后两组子宫动脉缺失率、S/D值、RI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因素相关指标:1)细胞因子:两组IL-2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低,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指标贴敷加载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指标贴敷加载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胚胎发育情况:治疗后贴敷加载组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之差大于常规治疗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贴敷加载组中小孕囊占47.4%,正常孕囊占36.8%,大孕囊占15.8%,常规治疗组中小孕囊占42.1%,正常孕囊占44.7%,大孕囊占13.2%,两组患者治疗后大、正常、小孕囊构成相同(P>0.05);治疗后贴敷加载组中属于小孕囊者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之差大于常规治疗组,且组间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小孕囊轻中重度构成比不相同(P<0.05),贴敷加载组中轻度占61.1%,中度占38.9%,重度为0%,常规治疗组中,轻度占31.3%,中度占37.5%,重度占31.3%;治疗后贴敷加载组中属于大孕囊者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之差小于常规治疗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肾虚型先兆流产患者的肾虚症状,尤以小腹疼痛或坠胀情况为着,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黏度,同时可以较好的促进胚胎发育,使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长度匹配,孕囊胚芽同步生长,缓解小孕囊的程度,最终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其综合显效率达86.8%。

二、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的临床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64 例患者年龄比较
        2.2 64 例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2.3 64 例患者孕次比较
        2.4 64 例患者产次比较
    3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1 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
        3.2 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
        3.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对比
    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5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药流不全的认识
        1.1 药流后异常出血机制探讨
        1.2 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
        1.3 西医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办法
    2 瘀血与药流不全的关系
    3 中医药提高药流流产完全率的方法
        3.1 联合验方
        3.2 联合自拟方
        3.3 联合外治法
    4 除膜逐瘀汤的组方原则及分析
    5 除膜逐瘀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6 除膜逐瘀汤提高药物流产完全率可能作用机理
    7 选择米索前列醇口服组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64 例患者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的分析
        8.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比较
    9 安全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10 存在问题
    11 今后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1 衰老细胞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
结果
    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结果
    2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血清中FN、LN、Col IV浓度的影响
    3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GF-β1 表达的影响
    4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Smad2 表达的影响
    5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 表达的影响
    6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IMP-1 表达的影响
    7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TIMP-1 比值的影响
讨论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药物不全流产
    2 益母缩宫颗粒的相关研究
    3 药物不全流产模型的建立
    4 TGF-β1/Smads通路调控MMPs/TIMPs、ECM的代谢平衡
    5 MMPs/TIMPs调控ECM的代谢
    6 子宫异常出血与ECM的代谢密切相关
    7 益母缩宫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
    8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医药治疗药物流产并发症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药品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3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4 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疗效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对象与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1.4 观察指标
2.研究用药品、试剂与器材
    2.1 主要实验药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主要实验试剂
3.研究方法
    3.1.终止妊娠
    3.2 低频电刺激治疗
    3.3 药物干预
    3.4 HSP70、HSP90测定
    3.5 统计分析
    3.6 病例入组情况
4.结果
5.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认识
        1.1 对滑胎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滑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滑胎病治疗的认识
        1.4 中医PTS所致RSA的认识
    2.西医对RSA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西医诊治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主要研究药品与器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评估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实验观察指标分析
    3.2 PTS与RSA
    3.3 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分析
    3.4 中医对肾虚血瘀型RSA的病机、治法的认识
    3.5 现代医家对肾虚血瘀型RSA的认识
    3.6 加味安胎方药物组成及其方义分析
4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术前准备
    2.3 人工流产术
    2.4 术后观察
    2.5 术后治疗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症状比较
    3.3 超声下内膜值比较
    3.4 术后月经复潮比较
    3.5 术后宫腔积液、粘连发生率比较
讨论
    1.西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1.1 子宫内膜的生理及病理发生机制
        1.2 人工流产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2.中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治则治法
    3.生化汤的组方分析
        3.1 生化汤于人流术后应用的立论基础
        3.2 方药分析
    4.仿生物电刺激
        4.1 生物电
        4.2 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人流术后
    5.研究结果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生化汤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仿生物电刺激在妇产科疾病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表格
致谢

(8)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实验药品
    3 主要实验仪器
    4 主要实验试剂
    5 实验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模型建立
    2 各组大鼠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表现
    3 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及阴道流血时间的比较
    4 各组大鼠血清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比较
    5 各组大鼠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讨论
    1 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探讨
    2 益母缩宫颗粒的制备工艺、配伍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4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TXA_2/PGI_2 系统的影响
    5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6 活血化瘀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机制探讨
    7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的子宫病理组织学影响
    8 本实验创新点
    9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中西医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附表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生化汤在妇产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先兆流产的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中止撤出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3.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与分组情况
    2.2 药品来源
    2.3 治疗方法
        2.3.1 常规治疗组
        2.3.2 贴敷加载组
    2.4 观测内容及指标
        2.4.1 一般记录项目
        2.4.2 主要疗效指标
        2.4.3 相关因素指标
        2.4.4 安全性检测
        2.4.5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资料收录及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2.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3.2.2 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3.2.3 两组患者流产次数比较
    3.3 主要疗效指标
        3.3.1 继续妊娠率
        3.3.2 中医证候评分
    3.4 相关因素指标
        3.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CG比较
        3.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E2比较
        3.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比较
        3.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3.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3.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比较
        3.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动脉超声比较
        3.4.8 治疗后两组患者孕囊及胚芽大小比较
    3.5 安全性检测
    3.6 总体疗效判定
        3.6.1 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3.6.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先兆流产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4.1.1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4.1.2 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4.2 穴位贴敷的历史沿革及作用机理
        4.2.1 历史沿革
        4.2.2 传统理论基础
        4.2.3 现代科学研究
    4.3 寿胎丸的配伍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4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4.5 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疗效分析
        4.5.1 继续妊娠率
        4.5.2 中医证候评分及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4.5.3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4.6 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4.6.1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
        4.6.2 妊娠期血液功能变化
        4.6.3 妊娠期免疫因素变化
        4.6.4 妊娠期胚胎发育状况
5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已发表)穴位贴敷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
附录三 伦理批件

四、中药缩短药物流产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D]. 卢周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黄正迎.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加味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研究[D]. 项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低频电刺激联合补肾活血丸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D]. 陈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加味安胎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雨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D]. 杨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敏.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9]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作用机制研究[D]. 刘畅.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10]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陆齐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对照组论文 药流论文 生化汤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国际钟表展诠释永恒与时尚
下一篇: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