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玉[1](2021)在《针药并用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大鼠子宫内膜miR-223/AKT/GLUT4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造模,建立与人类相似的DOR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设为空白组,分别设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对DOR大鼠模型进行治疗。本实验以“胞宫藏泻”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针药组方,旨在观察各组大鼠用药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AMH水平及子宫内膜GLUT4、AKT、miR-223的表达情况,拟从miR-223/AKT/GLUT4信号通路探讨针药并用治疗DOR大鼠的作用机制,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8-9周龄,体重约200g,适应性喂养一周,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共六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五组大鼠于动情周期后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一周进行造模,大鼠动情周期通过阴道涂片法进行观察,出现某一期停止或者消失即为造模成功。对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别以DHEA灌胃、加减二仙汤灌胃、针刺关元、太冲、太溪穴、加减二仙汤灌胃并配合针刺,连续干预三周。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大鼠血清AMH值,检测大鼠子宫内膜AKT、GLUT4及miR-223的表达情况。结果:1.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光镜下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多,腺腔扩张,褶皱丰富,体积大,腺体基质丰富,呈簇状排列。模型组子宫内膜上腺体数量少,腺腔小而直,几乎无褶皱,体积缩小,腺体结构异常,无簇状排列,较正常组病理改变明显。西药组:子宫内膜腺体较模型组显着增多,腺腔扩大,褶皱增多,体积有所增大,腺体结构较模型组结构有所改善,呈簇状排列。中药组:与模型组比,子宫内膜腺体数量略有增多,腺腔扩大,褶皱增加,体积略增大,部分可见簇状排列。针刺组:与模型组比,子宫内膜腺体数量略有增多,腺腔略有扩大,褶皱增加,体积略增大,部分呈簇状排列。针药组:子宫内膜腺体较模型组显着增多,腺腔扩大,褶皱增加,体积增大,腺体呈簇状排列,结构较模型组改善明显。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AMH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显着增高(P<0.05)。3.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KT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LUT4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白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含量显着增高(P<0.01)。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miR-22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表达水平显着减低(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KT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大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大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大鼠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GLUT4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组相比,针药组大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大鼠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结论:1.针药结合可以改善DOR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调节血清AMH水平。2.针药结合治疗DOR大鼠疗效优于单独中药或针刺疗法。3.针药结合可通过调节miR-223/AKT/GLUT4信号通路改善DOR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大鼠卵巢储备功能。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陈艳婷[3](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刘小娟[4](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今文献针刺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患者较优的针刺腧穴配伍方案,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针刺联合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HR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究针刺联合HRT调节POI患者血清性激素的代谢组学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针灸治疗POI的数据库,运用EXCEL和SPSS Modeler 19.0软件分析选经用穴规律,得出较佳的针刺配伍方案。进一步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4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试验组为针刺HRT组,给予针刺联合HRT治疗;对照组1为针刺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2为HRT组,给予单纯HRT治疗,三组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血清性激素3项包括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ogen,E2)、窦卵泡数量、改良Kupperman(KI)评分、更年期生存质量(Menopause Quality of Life Scale,MENqo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最后随机抽取针刺联合HRT组10例患者、针刺组12例患者、HRT组9例患者,分别采集这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标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血清差异代谢物,运用Metabo 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古代文献共收集102条针灸处方,涵盖40个腧穴;现代文献共收集106条针灸处方,涵盖75个腧穴。经脉选择上:古今医家均以任脉为最主要选经,其次为肾经、膀胱经、脾经,现代多选胃经。部位选择上:古今医家均以腹区为最主要的选部,其次为足区、腿区、腰区和骶区的选择,现代医家背区的选择更多。腧穴选择上:古今文献高频腧穴均以关元第一,其余高频腧穴差异较大,古代依次是中极、涌泉、阴交、商丘;现代依次是三阴交、肾俞、子宫、足三里;古今高频腧穴配伍均以关元为主,其余配伍腧穴差异较大。特定穴选择上:古今文献高频特定穴均是募穴、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古代文献多选八脉交会穴,现代文献多选原穴。古今文献特定穴腧穴频次第一均是关元,古代依次是中极、阴交、涌泉、商丘、然谷;现代依次是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太溪、太冲。特定穴腧穴配伍上古今均以关元为主穴,其余配伍特定穴差异较大。2针刺组治疗后POI患者血清AMH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三组治疗后分别较治疗前血清FSH水平下降、LH水平下降、E2水平上升(P<0.05),改良KI评分、MENqol评分、SAS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针刺组对AMH和雌二醇的改善均优于HRT组(P<0.05);治疗前机体E2高于22pmol/L或FSH水平低于40U/L者,针刺改善雌二醇效果更稳定。针刺联合HRT对POI患者性生活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和HRT组(P<0.05)。3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的代谢物有5个:L—谷氨酸、D—脯氨酸、β—氨基丙腈、柠檬酸、N—乙酰—L—苯基丙氨酸;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有8条:D—谷氨酸和D—谷氨酸盐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酰—t RNA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基丙氨酸代谢。HRT组治疗前后有6种差异的代谢物:L—赖氨酸、β—丙氨酸、5—胺基戊醛、γ—亚麻酸、脱氧胆酸、肌酐;参与的代谢通路有10条:赖氨酸降解、赖氨酸生成、生物素代谢、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丙酸盐代谢、亚麻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针刺联合HRT组治疗前后有2种差异代谢物:L—蛋氨酸、4—氨基丁醛二甲缩醛;参与的代谢通路有4条: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酰—t RNA合成。结论:1古今文献针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选经用穴大致相同,存有差别,现代在传承础上有发展。2三种疗法均可改善POI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缓解焦虑情绪;针刺提高卵巢储备功能、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独具优势;尤对有一定雌二醇水平或FSH水平低于40U/L者疗效更稳定;针刺联合HRT改善患者性生活有协同作用。三种疗法短期内不良反应低。3针刺联合激素、针刺、激素三者调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有所不同。
李艳华[5](2021)在《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DOR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症状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并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OR提供理论依据。2.选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CUMS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成模后卵巢的功能,总结该模型的制备经验(用药剂量、刺激时间等),为补肾疏肝方后续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参考。3.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以Bcl-2/Bax/Caspase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角度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补肾疏肝方组)48例、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组)48例。中药组给予补肾疏肝方,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服用中药(方法同中药组)的同时,每天给予五行音乐欣赏,选取五音中的中的角调、羽调随机分配,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积分,心理测评量表,血清bFSH、bLH、bFSH/bLH,bE2、AMH水平及卵巢AFC的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2.动物模型制备:将24只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进行造模,刺激因子包括10种:孤笼喂养;潮湿垫料;夹尾刺激1min;0℃冰水游泳5min;禁食24小时;禁水24小时;黑白颠倒(黑暗12h,白昼12h);禁食水24h;45°倾斜鼠笼;异物刺激24h(如硬木棍,碎布片等)。10种刺激随机安排,使大鼠无法预测刺激的发生,每天一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50mg/kg/d灌胃,连续21天。对照组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食水、光照充足,安静喂养。实验操作结束后,麻醉、取材。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后分别进行糖水偏嗜度检测及旷场实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FSH、LH、5-H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计算卵巢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并观察造模后大鼠的卵巢功能。3.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补佳乐),中药(补肾疏肝方)低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高剂量联合音乐组;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空白组。研究补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联合五行音乐对大鼠的作用,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动情周期、卵巢HE染色、血清性激素及卵巢组织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积分明显降低(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暗、有血块、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音乐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月经周期、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音乐组bFSH、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bFSH、bLH、bFSH/bLH、bE2、AMH、AF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动物模型制备:对照组大鼠始终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毛色晦暗、稀疏、易于脱落,精神萎靡,胆怯易惊,喜弓背、蜷缩或易激惹,活跃度降低,大便稀,饮食、饮水均减少。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动情周期、旷场实验及糖水实验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动情周期出现紊乱,表现为动情周期缩短、延长或无明显周期,紊乱率为83%(P<0.05);中央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5);FSH、LH、5-T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P<0.05);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皮质增生,髓质萎缩,间质纤维化样变,颗粒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减少。3.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用药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体重增长较快,其余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行为学比较,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中央总路程缩短、糖水偏嗜度下降;用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3)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动情周期正常;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表现为延长、停滞、无周期;实验第42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动情周期紊乱率降低(P<0.05),其余各组动情周期无明显差异(P>0.05)。(4)卵巢指数: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卵巢指数增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三组卵巢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5)血清性激素:模型组大鼠FSH、LH升高明显,E2、5-HT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与西药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组E2明显升高(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5-HT明显升高(P<0.05)。(6)卵巢HE染色: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大鼠卵巢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恢复好,间质纤维化及髓质萎缩减轻,颗粒细胞层数有增多趋势,血管分布增多,原始卵泡及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以西药组及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较为明显。(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分析,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均可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其中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联合音乐组更明显(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补肾疏肝方和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均可改善患者的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的症状,都能降低bFSH,升高bE2、AMH、AFC;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在改善患者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症状及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独补肾疏肝方。2.动物模型制备:对SD雌性大鼠进行50mg/kg/d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法复制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实验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可降低DOR模型大鼠FSH、LH,改善模型大鼠的卵巢功能;可升高5-HT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造模后的大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高,推测该造模方法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通过改善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颗粒细胞凋亡过程,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改善肾虚肝郁型DOR的机制之一。
陈思[6](2021)在《补肾活血汤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和调节模型小鼠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发病率呈年轻化而且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POI发病原因复杂,病机不明,早期诊断不健全,治疗效果不确切,因此如何探明POI的病因和机制、寻找早期诊断标准和探索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是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重难点问题。中医中药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功能。针对肾虚血瘀型POI,补肾活血法是妇科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本课题以中西医相关理论、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结果等为依据,阐释补肾活血汤防治POI的临床证治效果和分子学机制,为中医药有效治疗PO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POI的防治作用,并通过实验研究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角度探讨补肾活血汤治疗POI的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POI患者随机分为补肾活血汤组20例(予补肾活血汤口服治疗)、芬吗通组20例(予芬吗通1/10 口服治疗)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治疗组20例(予补肾活血汤和芬吗通1/10联合口服治疗),所有患者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三组POI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Kupperman评分的改善情况,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变化,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改变,B超卵巢体积(OV)、窦卵泡数(AFC)、卵巢基质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2.实验研究:2.1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分析补肾活血汤水提物的化学成分。2.2筛选动情周期正常的C57BL/6J雌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模型组5只、阳性药补佳乐对照组5只、补肾活血汤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5只外,其余15只小鼠均予皮下注射ZP3多肽,1周后加强造模,建立自身免疫性POI动物模型。加强造模1周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0.2mL,补佳乐组小鼠按0.13 mg/kg给予补佳乐溶液0.2 mL,补肾活血汤组小鼠按12.64 g/kg给补肾活血汤0.2 mL,持续28天。给药结束前10天取阴道脱落细胞巴氏染色观察小鼠动情周期变化。给药结束次日收集标本,计算脾脏、卵巢、子宫和胸腺的脏器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抗ZP抗体(AzpAb)水平,性激素抗苗勒管激素(AMH)、E2、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SOD、MDA的变化;卵巢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ZP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变化、Nrf2、Keap1、HO-1、NQO1的表达及ZP蛋白表达情况,Q-PCR检测卵巢中Nrf2、Keap1、HO-1、NQO1 mRNA 水平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所有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65±3.78岁,36-40岁患者占50%。POI患者合并免疫性疾病4例、心理应激9例,环境应激4例、手术6例、感染2例、有家族史1例。经治疗3个周期后,补肾活血汤组在综合疗效(88%)、中医症候疗效(82%)、Kupperman评分(30.07±3.74)与芬吗通组(78%、72%、31.61±3.18)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组(94%、88%、28.94±3.83)相当。在改善临床症状上,中药治疗后潮热汗出、失眠、疲倦乏力的症状明显改善(P<0.05),芬吗通治疗后肌肉痛的症状有所改善(P<0.05),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治疗后潮热汗出、失眠、头晕、疲倦乏力、关节痛的症状改善明显(P<0.05)。三组在下调FSH水平方面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三组治疗前后E2和OV和AFC均无明显变化(P>0.05)。补肾活血汤组治疗前后RI值下降明显(P<0.05),余两组RI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补肾活血汤组和芬吗通组SOD上升(均P<0.05)。补肾活血汤组MDA下降明显(P<0.05),而芬吗通组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组均无此变化。临床研究期间三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2.1 BSHXT水提物中鉴别并定量分析了 21种中药单体化合物。2.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汤组小鼠体重显着上升(P<0.05)。空白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0%,模型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100%,补佳乐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60%,补肾活血汤组小鼠动情周期紊乱率80%。给药28天后收取标本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卵巢指数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卵巢指数均上升明显(P<0.01、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和胸腺指数下降(P<0.01),脾脏指数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卵巢指数上升(P<0.01、P<0.05),且补肾活血汤组脾脏指数下降(P<0.05)。卵巢组织H&E染色和ZP免疫荧光染色表明,补肾活血汤能够明显减少小鼠卵巢中炎症细胞浸润和透明带的形成,且增加始基卵泡和次级卵泡数目、减少闭锁卵泡数目,而补佳乐无此作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性激素(E2、FSH、LH、AMH)、AzpAb和SOD、MDA含量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性激素呈低雌高促水平,且AMH水平下降明显,而补佳乐和补肾活血汤均能不同程度逆转异常性激素状态;模型组血清AzpAb水平明显升高,补肾活血汤组下调AzpAb水平(P<0.01)优于Positive组(P<0.05);模型组SOD明显下降、MDA水平明显上升,药物治疗后,补佳乐组和补肾活血汤组SOD、MDA水平均有改善。免疫组化和Q-PCR结果提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rf2、Keap1、NQO1的表达及其mRNA水平明显下降,虽HO-1表达无明显变化,但其mRNA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汤组Nrf2及其mRNA表达均增强,补佳乐组只能部分增强Keap1、NQO1 mRNA水平。结论:1.补肾活血汤可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性激素水平,在改善卵巢RI和氧化应激状态方面优于芬吗通1/10和补肾活血汤联合芬吗通1/10治疗。2.补肾活血汤水提液中鉴别并定量分析了 21种中药单体化合物。3.ZP3成功诱导的POI免疫性模型小鼠卵巢发生炎症且功能下降,补肾活血汤不仅能减少小鼠卵巢中炎症细胞浸润和透明带的形成,逆转异常性激素状态,还能下调血清AzpAb,并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及下游抗氧化酶SOD、HO-1和NQO1活性。因此补肾活血汤可能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改善模型小鼠卵巢功能、减少氧化应激状态并调节机体免疫。
陈静[7](2021)在《针药结合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率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主要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内膜容受性、妊娠率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2.次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中药方式和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两者的疗效差异。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综述一: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现代医学概述: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及SCI-HUB、Pub-Med、Springer Link等英文学术资源平台的信息检索,试图归纳总结薄型子宫内膜及不孕产生机制、传统治疗方式及最新研究方向。综述二: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中医学研究概述:我们通过对上述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撷取中医精华部分,并尝试得出关于病因、病机、治疗状况的一般性认识。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薄型子宫内膜诊断的不孕患者85例,釆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针药联合组,42例)和对照组(雌孕激素序贯组,43例)。入组期间按期检查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并据实际情况指导同房,观察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雌激素变化水平、月经量、中医证候评分等相关数据,并随访统计妊娠率和综合疗效从而进行多方面对比。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实验组经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幅分别为1.51±0.71mm、2.73±0.90mm,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形态:实验组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较前明显增多,B型和C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较治疗前减少;对照组A型和B型子宫内膜占比较治疗前增多,C型占比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实验组A型内膜高于对照组;就B型和C型子宫内膜而言,实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实验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降低,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I稍有降低,但与治疗前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PI值显着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降低,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I稍有减低,较治疗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RI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水平:排卵前雌二醇峰值日测定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E2均增加,差异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的变化: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月经失血图评分均明显增加,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增幅更大(P<0.05)。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总体较前下降,差异有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对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评分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妊娠率:实验组和对照组总妊娠率分别为37.5%、27.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二者统计学差异不存在(P>0.05)。结论:1.针刺联合中药可以增加内膜厚度,改善内膜形态,增加内膜血液灌注,提高排卵前机体雌激素水平,改善中医证候,提高内膜容受性。2.针刺联合中药通过激发薄型子宫内膜潜在活性,促进患者妊娠。
王毓芳[8](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许咏思[9](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林静[10](2020)在《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文中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PCOS临床效果确切,但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靶点及起效途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深入的高质量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开展针刺治疗PCOS机制研究是我们中医界今后应该重视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立意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论述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确立实验内容。方法:全面检索近年国内外报道的PCOS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和综述,进而掌握有关PCOS研究及针刺疗法的前沿动态。结果:(1)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PCOS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增加医疗负担。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PCOS的发病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调节功能异常,(2)胰岛素抵抗,(3)HPA轴调节功能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4)卵母细胞自分泌分子分泌异常,(5)卵巢旁分泌生长因子分泌异常,(6)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瘦素水平过高,(7)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和慢性低度炎症,(8)环境及心理因素,(9)遗传因素九个方面论述。在西医学PCOS的临床治疗中,多针对PCOS单个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2)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中医又将PCOS称为月经病、不孕症,在国学历史上记载由来已久,因此历代国学医家及后世中医学学者都在治疗PCOS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进行了实验深化研究,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刺治疗PCOS作用机理与改善PCO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1)改善卵巢微环境及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排卵,(2)改善机体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体质量,降低机体内瘦素水平,(4)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或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5)针刺局部刺激作用促排卵,(6)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改变妊娠结局,(7)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4)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1)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2)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3)已有研究证实Lnc 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4)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5)Lnc MEG3可能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综上,我们提出假说:针刺通过调节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发生,改善卵泡发育,进而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尚需要深入探索。为了进一步完善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理,本课题选择Lnc MEG3及颗粒细胞自噬为切入点,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观察针刺对PCOS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理论,进一步证明其治疗作用与作用机理。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明确针刺可以通过改善卵泡发育治疗PCOS排卵障碍;验证Lnc MEG3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发生;确定针刺可以影响Lnc MEG3表达变化,进而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揭示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PCOS大鼠为模型,予针刺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干预PCOS大鼠后卵泡发育情况,以明确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疗效。2.以PCOS大鼠为模型,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证实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与PCOS卵泡发育相关性,明确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促进PCOS发生发展。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以明确Lnc MEG3是否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3.以PCOS大鼠为模型,造模成功后,予针刺干预11d后,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取材,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T,E2,LH,FSH)、AMH;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对Lnc MEG3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COS卵巢形态学等影响,以期阐明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1.PCOS大鼠建模成功:(1)卵巢形态:正常组卵巢结构完整,可出现正常卵泡,模型组卵巢增大,出现菜花样状,不出现正常卵泡,卵泡包含的颗粒细胞减少散乱;(2)通过观察大鼠阴道涂片确定动情周期:正常组均会出现3~5d动情期,模型组少量出现动情期,且持续时间仅1d,多数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后期;(3)整体形态:正常组大鼠体重的增长缓慢;模型组则增长迅速;(4)激素水平:正常组的FSH、E2、LH和T以及AMH整体处于常规水平,模型组的AMH、FSH、LH、T增高,E2降低。2.针刺后PCOS大鼠体重会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假针刺组比较P<0.05)。3.针刺组大鼠性激素水平LH、FSH、E2趋向正常(与模型组、假针刺组、西药组比较P<0.05),但针刺组大鼠AHM水平变化与其余各组(模型组、假针刺组、正常组、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正常组、假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卵巢可出现1-2个正常卵泡,可正常排卵;模型组大鼠卵巢有了明显的囊性变化,极少出现正常卵泡。5.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高表达,正常组大鼠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因子P62、LC3II/I表达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差异,针刺组最趋于正常组。6.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MEG3蛋白高表达,正常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结论:针刺通过调控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参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发展,这可能是针刺治疗PCOS的机制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实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 1 中医病因病机 |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 1 衰老细胞 |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 5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 前言 |
| 1 研究材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研究总结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PMOP概述 |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治疗 |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2 药物治疗 |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 2.1.2 检索策略 |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 2.1.4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2.4 Meta分析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临床疗效 |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2.3.3 展望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1.3 研究方法 |
| 3.1.4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 4.1 对象和方法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4.1.3 研究方法 |
| 4.1.4 统计学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纳入病例数 |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 4.2.10 不良事件 |
| 4.3 讨论 |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 4.3.4 疗效分析 |
| 4.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针刺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的分析 |
| 1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代文献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 |
| 1.1 古籍文献来源 |
| 1.2 检索词 |
| 1.3 研究工具 |
| 1.4 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 |
| 1.5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6 数据分析 |
| 1.7 结果 |
| 2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现代文献治疗POI的选经用穴规律 |
| 2.1 数据库来源 |
| 2.2 检索年限 |
| 2.3 检索词 |
| 2.4 研究工具 |
| 2.5 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 |
| 2.6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7 数据分析 |
| 2.8 结果 |
| 3 基于古今文献针灸治疗POI选经用穴对比分析 |
| 3.1 古今文献选经比例及网络链接对比 |
| 3.2 古今文献同经络高频选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
| 3.3 古今文献选部比例对比 |
| 3.4 古今文献同部位高频选穴对比 |
| 3.5 古今文献高频腧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
| 3.6 古今文献特定穴分类比例对比 |
| 3.7 古今文献特定穴选穴对比 |
| 3.8 古今文献高频特定穴腧穴及其网络链接对比 |
| 4.确定本研究临床选穴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针刺联合激素治疗PO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 1 伦理审查 |
| 2 受试者来源 |
| 3 受试者选择标准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剔除标准 |
| 3.5 脱落标准 |
| 3.6 终止标准 |
| 4 临床试验设计 |
| 4.1 研究类型 |
| 4.2 分组 |
| 4.3 随机 |
| 4.4 对照 |
| 4.5 样本量计算 |
| 4.6 研究周期 |
| 5 治疗方案 |
| 5.1 试验组:针刺联合激素组(简称A+H组) |
| 5.2 对照组1:单用针刺组(简称Acu组) |
| 5.3 对照组2:单用HRT 组(简称HRT 组) |
| 6 观察指标及评价时间点 |
| 6.1 AMH及血清性激素三项 |
| 6.2 窦卵泡数量(AFC) |
| 6.3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I) |
| 6.4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 |
| 6.5 焦虑自评量表(SAS) |
| 7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
| 7.1 不良反应 |
| 7.2 安全性评价 |
| 8 质量控制 |
| 8.1 研究设计 |
| 8.2 样本收集 |
| 9 统计方法 |
| 10 结果与分析 |
| 10.1 患者入组情况及基线比较 |
| 10.2 三组AMH、AFC结果分析 |
| 10.3 三组血清性激素FSH、LH、E2 结果分析 |
| 10.4 三组生存质量分析 |
| 10.5 三组治疗POI患者MENqol各维度评分分析 |
| 10.6 三组焦虑情绪评分分析 |
| 11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的分析 |
| 11.1 不良反应分析 |
| 11.2 安全性评价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针刺联合激素调节POI患者血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研究 |
| 1 受试者来源 |
| 2 受试者选择标准 |
| 3 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 3.1 采样 |
| 3.2 采取标本时间点 |
| 3.3 血清预处理 |
| 4 各组标本数量 |
| 5 试验流程 |
| 5.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 5.2 代谢物提取 |
| 5.3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 5.4 检测方法的验证 |
| 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 6.1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
| 6.2 代谢通路分析 |
| 7 试验结果 |
| 7.1 针刺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 7.2 激素组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 7.3 针刺联合激素治疗前后血清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 小结 |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 1 POI的发病呈高发低龄趋势并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 |
| 1.1 中医对POI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POI的认识 |
| 2 激素替代治疗是最新共识推荐治疗POI的一线方案 |
| 3 针灸治疗POI古今大致相同、存有差异 |
| 3.1 经脉选择——任脉首选,肾经与膀胱经、脾经与胃经同治 |
| 3.2 部位选择——局部选穴,重在病所,循经远取,经脉所过 |
| 3.3 腧穴选择——注重特定穴的运用、多种配穴法联用 |
| 3.4 古今选经用穴特点差异的分析 |
| 4 临床针刺治则围绕POI的基本病机 |
| 4.1 临床选穴共凑补肾益精、通调冲任之功 |
| 4.2 低频连续波电针对HPO轴调节更具优势 |
|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 5.1 针刺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提高雌二醇水平独具优势 |
| 5.2 针刺对机体有一定雌二醇水平及FSH水平低者效果更稳定 |
| 5.3 针刺联合激素协同改善POI患者性生活 |
| 5.4 三种疗法不良反应低、安全性好 |
| 6 针刺联合激素调节POI患者性激素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通路 |
| 6.1 代谢组学可作为探究针刺作用机制的可行方法 |
| 6.2 代谢组学在卵巢减退疾病的应用 |
| 6.3 针刺通过降调L—谷氨酸、升调柠檬酸从而改善雌激素水平 |
| 6.4 激素通过降调丙氨酸、上调γ—亚麻酸保护卵巢功能 |
| 6.5 针刺联合激素通过上调L—蛋氨酸的水平增强卵巢功能 |
| 7 研究思考与展望 |
| 7.1 研究创新 |
| 7.2 研究不足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CRF表 |
| 附录:随机数字表 |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西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 2 中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在DO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 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概述 |
|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与DOR |
| 3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途径与DOR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
| 1 音乐疗法发展概况 |
| 2 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疗法 |
| 3 五行音乐 |
| 4 五行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 |
| 5 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引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观察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西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 1.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早衰 |
| 1.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流行病学 |
| 1.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 |
| 1.4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机制 |
| 1.5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诊断 |
| 1.6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 |
| 2. 中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 2.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古籍认识 |
| 2.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研究 |
| 2.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病机研究 |
| 2.4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研究 |
| 2.5 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治疗方案 |
| 1.5 合并用药的规定 |
| 1.6 观测内容及指标 |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 1.8 安全性评价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
| 1.9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入组时各指标可比性分析 |
| 2.2 入组时一般情况比较 |
| 2.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2.4 检测指标疗效比较 |
| 2.5 安全性观察 |
| 3. 讨论 |
| 3.1 POI与应激、心肾子宫轴、神经内分泌网络之间的关系 |
| 3.2 补肾活血汤的理论分析 |
| 3.3 补肾活血汤治疗POI的现状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从Keap1/Nrf2/ARE抗氧化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汤治疗免疫性POI的分子机制 |
| 1. 材料和试剂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制备 |
| 2.2 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药物质量控制研究 |
| 2.3 筛选实验动物 |
| 2.4 建立免疫性POI小鼠模型 |
| 2.5 分组给药 |
| 2.6 观察动情周期 |
| 2.7 实验取材 |
| 2.8 脏器指数 |
| 2.9 卵巢H&E染色 |
| 2.10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rf2、Keap1、HO-1、NQO1的表达 |
| 2.11 卵巢免疫荧光染色 |
| 2.12 ELISA测定血清E_2、FSH、LH、AMH、抗ZP抗体的水平 |
| 2.13 Q-PCR检测Keap1/Nrf2/ARE抗氧化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
| 2.14 数据分析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UPLC-QTOF-MS/MS分析补肾活血汤水提液的成分 |
| 3.2 小鼠一般情况变化 |
| 3.3 小鼠阴道脱落细胞变化 |
| 3.4 小鼠脏器指数变化 |
| 3.5 小鼠血清E_2、FSH、LH、AMH水平 |
| 3.6 小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AzpAb)水平 |
| 3.7 小鼠血SOD、MDA水平 |
| 3.8 小鼠卵巢组织H&E染色 |
| 3.9 小鼠卵巢透明带抗体免疫荧光染色 |
| 3.10 小鼠卵巢组织免疫组化 |
| 3.11 小鼠卵巢组织Nrf2、Keap1、HO-1、NQO1 mRNA的变化 |
| 4. 讨论 |
| 4.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
| 4.2 应激与自身免疫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关系 |
| 4.3 补肾活血汤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 附录二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表 |
| 附录三 Kupperman(KMI)评分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 文献研究 |
| 1.1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现代医学概述 |
| 1.1.1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病因认识 |
| 1.1.2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治疗 |
| 1.2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中医概述 |
| 1.2.1 中医古籍的相关认识 |
| 1.2.2 现代中医学认识 |
| 2 临床研究 |
| 2.1 前言 |
| 2.2 临床研究 |
| 2.2.1 临床资料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理论基础 |
| 3.1.1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机理解析 |
| 3.1.2 针药结合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辨证思路 |
| 3.2 针药分析 |
| 3.2.1 针刺取穴依据 |
| 3.2.2 方药分析 |
| 3.3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 3.3.1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
| 3.3.2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类型变化 |
| 3.3.3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血流变化 |
| 3.3.4 治疗前后患者雌激素变化 |
| 3.3.5 治疗前后患者月经量变化 |
| 3.3.6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
| 3.3.7 治疗后疗效评价 |
| 3.3.8 无效病例分析 |
| 3.3.9 退出或脱落病例原因 |
| 4 结论 |
| 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
| 一、定义 |
| 二、流行病学 |
| 三、诊断标准 |
|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
| 一、月经紊乱 |
| 二、血管舒缩症状 |
| 三、失眠症 |
| 四、情绪障碍 |
|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
|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 八、其他 |
|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 二、西医病因病理 |
|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
| 一、中医治疗 |
| 二、西医治疗 |
| 第五节 小结 |
|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
| 一、华人地区 |
| 二、国外地区 |
|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
|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
| 三、抗氧化作用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第一节 目的 |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 一、数据来源 |
| 二、检索策略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 六、资料提取 |
| 七、质量评价 |
| 八、统计处理 |
| 九、偏倚风险评估 |
|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第三节 结果 |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
|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
|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
|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第五节 小结 |
|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
| 第一节 目的 |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 一、数据来源 |
| 二、检索策略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 六、资料提取 |
| 七、统计处理 |
| 第三节 结果 |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 四、频次分析 |
| 五、关联规则分析 |
| 六、聚类分析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辨治模式 |
|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
|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
| 四、重用特定穴 |
|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
|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
|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第五节 小结 |
| 第五章 结语 |
| 第一节 结论 |
| 第二节 创新点 |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 二、绝经期的分期 |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
|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
|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
|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
| 十三、小结 |
|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
|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
|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
|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
|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
|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
| 六、小结 |
|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
| 一、头针研究概况 |
|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
|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 三、纳入研究特点 |
|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 五、有效率比较 |
|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
|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
|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
|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
| 十、结果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
| 四、病例选择 |
| 五、研究方法 |
|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
| 九、统计学处理 |
| 十、结果 |
|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
|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
|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
|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
|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
|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
|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
|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
|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
|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
|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
|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
|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
|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
|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
|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 (十九) 安全性评价 |
| 第四章 讨论 |
| 一、 Meta文献分析 |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 三、 穴位作用分析 |
|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
|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
|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
| 附录:(二) 症状评估 |
|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
|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
|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
| 1.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 1.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
| 1.2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
| 1.2.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
| 1.2.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 |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 1.3.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研究 |
| 1.3.2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 1.4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 1.4.1 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 |
| 1.4.2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 |
| 1.4.3 已有研究证实Lnc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 |
| 1.4.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 |
| 1.4.5 LncMEG3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2.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排卵障碍的疗效 |
| 2.1.1 研究内容 |
| 2.1.2 材料与方法 |
| 2.1.3 结果 |
| 2.1.4 讨论 |
| 2.1.5 小结 |
| 2.2 LncMEG3通过PI3K/AKT/mTOR途径诱导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
| 2.2.1 研究内容 |
| 2.2.2 材料与方法 |
| 2.2.3 结果 |
| 2.2.4 讨论 |
| 2.2.5 小结 |
| 2.3 针刺通过影响LncMEG3介导PI3K/AKT/m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起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 |
| 2.3.1 研究内容 |
| 2.3.2 材料与方法 |
| 2.3.3 结果 |
| 2.3.4 讨论 |
| 2.3.5 小结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涉及实验动物伦理的审查意见 |
| 涉及生物安全内容的审查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