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逐瘀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96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逐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6例(论文文献综述)

洪白羚[1](2021)在《消石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消石通淋汤对湿热夹瘀型肾结石的结石最大直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NRS评分、尿红细胞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消石通淋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单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福州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的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58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排石颗粒(国药准字Z36020273,江西南昌济生制药厂)治疗,试验组予消石通淋汤加减治疗,两组病人疗程均为30天。观察并收集两组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NRS评分、尿红细胞、结石最大直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有2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要求行西医外科治疗予以剔除,对照组有2例患者失访。故本研究实际有效统计病例数分别为26例及27例。2.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630,0.431>0.05),治疗前的结石最大直径、疼痛NRS评分、尿红细胞、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亦无统计学差异(P=0.554,0.634,0.262,0.786>0.05)。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5);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0.0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但试验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明显。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为84.62%、62.9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总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70.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27<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结石大小:治疗后两组的结石最大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79>0.05),治疗前后两组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0<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次研究案例数较少、结石最大直径数值较小有关;试验组治疗前后结石最大直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结石最大直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75>0.05)。6.NRS评分:治疗后两组NR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2>0.05);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5),两组治疗前后NRS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4<0.05),两组治疗均能有效减少NRS评分,但试验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7.尿红细胞:两组治疗后尿红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34<0.05),两组治疗后尿红细胞差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56>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0.05)。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尿红细胞,在对于尿红细胞指标的改善效果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本次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ALT、AST、BUN、Scr)监测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消石通淋汤治疗湿热夹瘀型肾结石较排石颗粒总体疗效更好。2、消石通淋汤可明显改善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具备一定溶石、排石功效。3、消石通淋汤在为期30天的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朱晓云[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核心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导师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用药特点、临床四诊情况、病证治法规律,总结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肾结石提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本研究通过对于湖北省中医院巴元明教授门诊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期间诊断为肾结石的患者病案资料,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出常见的证候及核心药对、药组配伍规律,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经验。结果:本研究纳入100个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共有235个处方,涉及113味中药,总频数达1712次,其中频次最高的11味药物是:茯苓,黄芪,黄柏,党参,乌药,瞿麦,萹蓄,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滑石;所有的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利尿通淋药,其次是行气止痛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渗湿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消肿药,生津养血药,行滞通痹药等;药性上以寒最多,其次是平、温、微寒、微温;五味中以甘、苦多见,其次为辛、淡、咸;四气雷达图显示以寒为主是肾结石的主要治疗特点,清热药、利湿药大多属于寒性药,寒性药多用于治疗热证、湿热证,而补虚药很多属于温性药;五味雷达图显示以甘、苦为主是肾结石的治疗特点,苦味药能泄、能燥,主要用于治疗热证、湿证,清热药多属于苦味药,甘味药能补,能治疗正虚证,故通过四气五味统计结果可看出肾结石治法以清热、利湿、补虚为主,在四气五味方面的用药特点与所治疗疾病的病机及证候分布有关。药物归经以肺、肾、肝、膀胱、脾、胃多见,其后按照心、小肠、大肠、胆、心包、三焦顺序频次递减;对纳入的100例病历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男性患者共58例,女性共42例,其中发病率最高年龄区间为50-59岁。对100例患者症状体征、舌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频数出现在前11位的症状是夜尿增多,腰痛,睡眠欠佳,疲倦乏力,大便粘滞,尿频,精神欠佳,尿急,口干咽燥,小便涩痛不利,皮肤瘙痒。舌质以淡红舌、绛舌为主,舌苔以苔厚和黄厚为主。对中医病证诊断进行分析,前5位分别为:石淋病,慢性肾衰病,腰痛病,慢肾风,肾系病类。对所用方剂进行分析,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排石2号,排石1号,泌感康1号,护肾7号,肾康6号。结论:巴元明教授认为肾结石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湿热贯穿疾病始末,多因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正虚水停等而发病,病位在肾、膀胱,多涉及肝脾。故治疗上,巴元明教授以清热利湿、理气、活血化瘀等为其常法,临床上着重辨病、辨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

刘田[3](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现有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今后更加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计算机检索词、检索式,检索各个数据库,同时合并手工检索,全面检索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1日。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先进行查重,剔除掉重复的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用Excel表格记录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并绘制成三线表格资料,同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并绘制图形。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主要有:有效率、Scr、BUN、血清Cys C、炎症指标(TNF-α、IL-2、IL-6)、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排石时间、复发率,对其结果用森林图表示,对于纳入文献在10个以上时,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最后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行分析,共包含2308例患者,治疗组有1156例,对照组有1152例。对22篇文献的8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ESWL后加用中药复方的总体疗效优于无中药的对照组。(1)有效率:RR=1.2,95%CI[1.16,1.24],Z=10.2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cr:MD=-12.48,95%CI[-13.07,-11.88],Z=41.0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UN:MD=-1.06,95%CI[-1.19,-0.93],Z=16.0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Cys C:SMD=-0.81,95%CI[-1.30,-0.32],Z=3.2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TNF-α:MD=-0.66,95%CI[-0.75,-0.61],Z=18.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MD=-1.76,95%CI[-1.87,-1.66],Z=31.8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MD=-1.97,95%CI[-2.44,-1.49],Z=8.1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CD3+:MD=5.11,95%CI[3.92,6.30],Z=8.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MD=3.81,95%CI[2.76,4.86],Z=7.1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MD=0.18,95%CI[0.12,0.24],Z=5.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MD=-0.19,95%CI[-0.88,0.50],Z=0.54,P(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排石时间:SMD=-3.21,95%CI[-4.10,-2.32],Z=7.0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复发率:RR=0.33,95%CI[0.13,0.88],Z=2.22,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对22篇文献的中药复方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中药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甘草、石韦、车前子、黄芪、滑石。对中药类别进行统计,主要由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几类组成,中药用药与临床上肾结石的中医治疗原则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相对于ESWL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肾功能恢复(Scr、BUN、Cys C)、改善炎症(TNF-α、IL-2、IL-6)、保护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缩短排石时间、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更加显着。但考虑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偏低,导致本次Meta结果的有所偏倚,望日后能有更多高质量的RCT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邓捷[4](2019)在《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泌尿系结石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体外碎石术后的病机变化,研究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的溶石、排石、防肾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泌尿系结石相关文献及其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应用资料,探讨泌尿系结石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体外碎石术后的病机变化,制订相应的中医药辨治方案与方药,研究中医药辨治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2、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中医药辨治溶石疗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应用,60例泌尿系结石一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辨治溶石组与常规治疗组,观察治疗后二组CT值的变化及第二次碎石成功率;第二部分研究中医药辨治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排石疗效与肾损伤的防治,60例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辨治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碎石后结石排净率与肾损伤相关时间节点之指标变化。结果:1.中医药辨治溶石组结石CT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二次碎石成功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为显着(P﹤0.01)。2.泌尿系结石ESWL术后中医药辨治组结石排净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着(P﹤0.01)。3.泌尿系结石ESWL术后二组均有肾损伤相关指标变化,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尿NAG值和尿γ-GT值均升高,但中医药辨治组肾损伤指标在相同时间节点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二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或极为显着(P﹤0.01)。结论:1.中医药辨治溶石疗法可使ESWL术后结石CT值下降,并提高结石二次碎石的成功率。2.中医药辨治可提高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排净率与总有效率。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可导致肾脏损伤,中医药辨治具有良好的防治肾损伤作用,可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常规治疗方法。

周星[5](2019)在《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尿石清合剂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并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拓宽思路。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4-2018.4在中山市中医院住院部就诊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我们纳入了 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尿石清合剂组及对照组,其中尿石清合剂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术后1周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及血尿)、结石排出有效率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4周内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16.0统计和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1.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性别、年龄、结石位置及C T值等方面。2.在结石排出有效率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结石排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尿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后是否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方面,尿石清合剂组行体外碎石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研究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是安全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尿石清合剂是安全有效的,无副作用,能有效促进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出率,并能减少疼痛及血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梁绮婷[6](2019)在《三金排石颗粒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输尿管结石的若干临床指标、随访指标中,探讨三金排石颗粒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为进一步推广我国中医药辨证治疗输尿管结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偶数法随机纳入了 126例患者,按治疗组:对照组=1:1为比例随机分配,其中治疗组63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均来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收集的时间跨度为1年,所有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患者肾绞痛的VAS评分、尿白、红细胞(尿WBC/RBC)值、白细胞值(WBC)、C反应蛋白(CRP)值、血肌酐(Cr)值、血尿素值(BUN)、治疗疗效、排石时间、复发时间及复发率。再将收集的数据录入至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8工作表中,建立原始数据库。测量的所有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表示为均值加减标准差(x±s)。两组间比较,首先进行同质性厂检验,如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方差不齐,改用t’检验。自身对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表示为平均秩次(R)和四分值数(P25,P50,P75),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组间比较,Wiliconxon检验用于组内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以频数(f)、百分比(P)或平均Ridit值(R)和平均秩次(R)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或))Ridit分析进行;四格表资料使用Fisher x2(确切概率法)检验。所有数据由SPSS22.0进行统计。a=0.05。结果:一般资料:本课题共有126例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允许纳入进课题。其中6例患者脱落,实际纳入120例。治疗组的一般情况:其中男性43人,女性17人,平均年龄52.4士 14.13岁,其中确诊输尿管结石最小年龄为24岁,最大为85岁。平均结石长径为0.86±0.31cm,其中最小为0.4cm,最大为1.8cm。平均痛程为1.19±0.64月,其中最短为9天,最长为3月。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其中男性40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57.7±13.84岁,其中确诊输尿管结石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87岁。平均结石长径为0.89±0.31 cm,其中最小为0.5cm,最大为1.6cm。平均痛程为1.17±0.61月,其中最短为10天,最长为3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AS评分、尿WBC、尿RBC、血WBC、血CRP、血Cr、血BUN经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比较,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VAS评分、尿WBC、尿RBC、血CRP、血WBC、血Cr、血BUN均有显着性减少(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尿WBC、尿RBC、血CRP、血Cr均有显着性减少(P<0.01),血WBC、血BUN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尿WBC、尿RBC、血Cr、血BUN差值显着性增加(P<0.01),血WBC、血CRP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与对照组的61.67%对比,总体疗效相当(P》0.05),三金排石颗粒疗效稍好。治疗组排石平均时间为32.41±12.21天,与对照组的47.83±13.75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60例中,随访结石复发26例(43.33%),平均复发时间11.11±2.67月;对照组60例中,随访结石复发39例(65.00%),平均复发时间8.08±2.74月,经检验,两组复发例数、复发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三金排石颗粒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疗效与尿石通丸相当,可显着减轻患者疼痛、血尿等症状,缩短结石排石时间,减少结石复发机会。三金排石颗粒的推广可以使患者避免手术痛苦,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周也[7](2018)在《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排石颗粒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共治疗4周。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结石排出率、结石数目、肝肾功等,初步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四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9<0.01)。2.四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周后治疗组排石率为..73.33%,对照组排石率为..46.67%,治疗组排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周后两组患者结石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结石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周后治疗组血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5<0.01)。6.四周后两组患者肝功指标(ALB、ALT、AST)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指标(ALB、ALT、AST)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四周后治疗组肾功指标(BUN、Sc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肾功指标(BUN、Scr)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能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数目,提高排石率及总有效率;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可减轻泌尿系结石所致的腰腹部疼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血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临床应用较为安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白晶[8](2014)在《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尿石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理论系统研究尿石症的发病机制,观察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尿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录120例尿石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肾石通,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治疗疗效,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过程中实验组及对照组各有1例因病情变化不符合实验要求退出实验。试验组泌尿系结石显效率72.90%,有效率19.70%,总有效率89.60%。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有更明显的溶石作用和排石效果。结论: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尿石症有良好疗效,肾虚热灼是尿石症的主要病机,补肾清热,软坚化石是治疗尿石症的有效方法。

冯晓燕,郑访江,李正军[9](2013)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常表现为尿痛,尿色浑浊或血色,腰痛,伴尿频、尿急,苔薄黄腻,脉润滑数,严重时可导致梗阻和肾功能衰竭,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

董秀焕,高尚社[10](2013)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近况》文中指出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泌尿系结石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输尿管结石往往继发于肾结石,尿道结石往往是膀胱内结石随尿流冲出进而梗阻所致。肾结石在泌尿系统结石中占居首位,在我国南方沿海省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20~50岁年龄段,结石的位置常见于肾盂内,约占80%。肾结石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多数位于肾盂肾盏内,

二、逐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6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消石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入选标准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计算方法
研究结果
    1.治疗后病例统计说明
    2.基线资料
    3.研究结果
讨论
    1.西医对肾结石的认识
    2.中医对肾结石的认识
    3.导师运用消石通淋汤治疗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的学术思想
    4.排石颗粒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5.疗效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总结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核心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对象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案资料纳入标准
    1.4 病案资料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1.1 建立结构化电子病例模板
        2.1.2 录入纳入病例
        2.1.3 数据提取
    2.2 数据预处理
        2.2.1 规范临床症状
        2.2.2 中药名称规范
        2.2.3 药物剂量规范
    2.3 数据挖掘方法
        2.3.1 频数分析
        2.3.2 关联分析
3.研究结果
    3.1 患者性别统计
    3.2 患者年龄统计
    3.3 症状统计结果分析
    3.4 舌诊分析结果
    3.5 处方统计分析结果
    3.6 四诊与处方关系统计
    3.7 中药分布情况
    3.8 药性统计分析
    3.9 药物功效统计分析
4.关联规则分析
    4.1 处方药物关联频次结果
    4.2 证候-治法关联频次结果
5.层次聚类分析
讨论
    1.导师治疗肾结石的数据挖掘结果探讨
        1.1 基本信息分析
        1.2 药性频数结果分析
        1.3 药味频数结果分析
        1.4 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1.5 核心药物分析
        1.6 核心药对分析
        1.7 核心处方分析
    2.导师用药规律总结
        2.1 辨治特色
        2.2 预防复发
    3.不足与展望
    4.病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1.西医传统治疗
    2.中医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2.1 肾结石的概念
        2.2 肾结石的分类
        2.3 肾结石的病因病机
        2.4 肾结石的治疗
    3.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1 数据挖掘简介
        3.2 数据挖据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2.1 肾结石的流行病学
        2.2 西医治疗
    3 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ESWL后的并发症分析
    3.2 肾损伤的生化指标
    3.3 疗效性分析
    3.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3.5 异质性来源分析
    3.6 发表偏倚分析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
        1.1 泌尿系结石的病因病机
        1.2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2.西医对泌尿系结石的研究
        2.1 病因
        2.2 诊断
        2.3 治疗
    3.体外冲击波碎石
        3.1 体外冲击波碎石的疗效研究
        3.2 体外冲击波与肾损伤的研究
        3.3 肾损伤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4.中医药在泌尿系结石ESWL中的应用研究
        4.1 ESWL术后中医病机变化
        4.2 中医药排石疗法对ESWL的影响研究
        4.3 中医药溶石疗法对ESWL术成功率的影响研究
        4.4 中医药辨治防治ESWL术肾损伤的研究
        4.5 中医药对ESWL术后防复发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二)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药辨治溶石与溶石机制
    2.中医药辨治排石与排石机制
    3.中医药辨治防肾损伤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1、西医病因
        2、临床表现
        3、体征
        4、泌尿系结石分型
        5、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
        1、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辨证分型
        3、中医治疗方法
    第三节 文献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病例脱落标准
        6、观察指标
        7、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8、治疗方法
        9、观察方法
        10、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观察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立法基础
    2、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选方基础
    3、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机理探讨
    4、尿石清合剂的临床应用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三金排石颗粒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输尿管结石的概述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机制
    第二节 输尿管结石的诊断
        一、诊断技术与方法
        二、诊断流程
    第三节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二、手术治疗
    第四节 西医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输尿管结石(石淋病)中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施治
        四、中医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及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诊断标准
        四、研究对象确定
        五、治疗方法
        六、观察指标
    第二节 统计方法
        一、样本量计算
        二、随机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VAS评分比较
        三、检验指标比较
        四、排石情况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输尿管的自主排石能力
    第二节 输尿管结石的病因和病机
        一、肾虚湿热是关键
        二、气机郁滞是重点
        三、瘀血阻滞是特色
    第三节 三金排石颗粒的应用
        一、三金排石颗粒的组成以及来源
        二、三金排石颗粒的作用分析
        三、三金排石颗粒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课题对三金排石颗粒的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治疗
        2.2 常规治疗
        2.3 治疗组药物及用药
        2.4 对照药物及用药
        2.5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两组性别比较
        3.2 两组年龄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结石数目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最大结石直径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肝功(ALB、ALT、AST)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肾功(BUN、Scr)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常见症状比较
        3.9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3.1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11 两组治疗后排石率比较
        3.12 两组治疗前后结石数目比较
        3.13 两组治疗后尿红细胞比较
        3.1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比较
        3.15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比较
        3.16 两组给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4.讨论
        4.1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及研究
        4.2 排石颗粒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4.3 三金通淋排石汤的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作用探讨
        4.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4.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石淋病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尿石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尿石症的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依据及标准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实验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尿石症疗效评定标准
        5.2 安全性评价
        5.3 治疗依从性评价
    6 数据处理
    7 结果
        7.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7.2 病情资料
        7.3 疗效分析
        7.4 安全性检测
    8 整体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
        1.3 病机
        1.4 尿石症证治分型
        1.5 尿石症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尿石症的认识
        2.1 概述
        2.2 尿石症的分类
        2.3 尿石症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2.4 尿石症的治疗与预防
    3 中药治疗尿石症的现代研究
    4 肾石通治疗尿石症的临床研究
    5 金甲排石胶囊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5.1 药物组成
        5.2 方剂配伍分析
    6 金甲排石胶囊组成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补肾排石法
    2.2 清热利湿排石法
    2.3 解痉排石法
    2.4 促动、促排、促愈法
    2.5 碎石机配合中医疗法
    2.6 中药配合针刺疗法
    2.7 中西药结合疗法
    2.8 傣医疗法
3 展 望

(10)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下注论
    1.2 气滞血瘀论
    1.3 脾肾阳虚论
    1.4 阴虚津伤论
    1.5 热蕴血瘀论
2 治疗大法
    2.1 中医汤剂治疗
        2.1.1 清热降湿 利尿通淋
        2.1.2 清利下焦 化瘀排石
        2.1.3 温补脾肾 缓急止痛
        2.1.4 行气活血 通淋排石
        2.1.5 温肾健脾 通淋排石
        2.1.6 清热利湿 行气逐瘀
        2.1.7 补肾利尿 通淋排石
        2.1.8 清热利湿 行气健脾
    2.2 体外碎石疗法
    2.3 足部药物疗法
        2.3.1 足部药物外敷
        2.3.2 足部药物洗浴
3 小结

四、逐瘀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石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夹瘀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D]. 洪白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巴元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核心用药规律研究[D]. 朱晓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辨治在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邓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D]. 周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三金排石颗粒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临床疗效分析[D]. 梁绮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D]. 周也.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8]金甲排石胶囊治疗尿石症的临床研究[D]. 白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J]. 冯晓燕,郑访江,李正军. 中国优生优育, 2013(02)
  • [10]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近况[J]. 董秀焕,高尚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1)


泌尿系结石论文 肾结石论文 中医药论文 对照组论文 体外冲击波碎石论文

上一篇:HBsAg体外刺激人树突状细胞的抗病毒作用
下一篇:人口计生软件系列-深圳市世恒计算机有限公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