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1](2020)在《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急症,常常发生在体质量不足1500g早产儿中,且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病死率高达10%~15%。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外界菌落会进入肠腔并定植,但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耐药微生物的存在,极易导致早产儿肠道微生物异位而诱发相关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NEC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抗炎、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H2受体拮抗剂有减少胃酸分泌,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和抗病毒作用。本文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疗效、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25例)、试验组1(34例)和试验组2(33例),三组患儿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喂养。空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有限公司,培菲康)治疗,0.5g/次,3次/d。试验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菲康联合静脉滴注西咪替丁(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治疗,5mg/kg,1次/d。同时给予患儿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纠正、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三组均接受治疗7d。观察指标三组的疗效、患儿病程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运用SPSS 16.0对本课题数据分析。结果:三组患儿的性别组成、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剖宫产、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缺氧、人工哺乳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空白对照组中,显效8例(32.00%),有效7例(28.00%),无效10例(40.00%),总有效率60.00%;试验组1患儿中显效11例(33.33%),有效10例(30.30%),无效12例(36.36%),总有效率为63.64%。试验组2中,显效16例(47.06%),有效13例(38.24%),无效5例(14.71%),总有效率为85.29%;试验组1,2这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两个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显着高于试验组1。空白对照组患儿的病程时间为(8.7±1.5)d;试验组1患者的病程时间为(6.2±1.2)d,试验组2患儿的病程时间为(4.1±1.1)d,试验组2病程时间显着短于试验组1和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2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14.5±3.2)g,试验组1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8.3±1.8)g,空白对照组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7.5±2.2)g,试验组2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显着高于试验组1及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3.47±1.21)ng/ml,CRP表达水平为(7.53±3.25)mg/L,试验组1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4.15±1.36)ng/ml,CRP表达水平为(8.25±3.54)mg/L,空白对照组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6.47±1.17)ng/ml,CRP表达水平为(11.53±2.25)mg/L,两组试验组患儿PCT和CRP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2显着低于试验组1(P<0.05)。结论:培菲康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儿炎症状态,缩短病程时间,增加患儿体重,从而提高疗效。
牛精铃[2](2020)在《花姜酮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花姜酮(ZER)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雄性ICR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模型组(CCl4)、ZER低(1.25?mol·kg-1,ZER-L)、中(5?mol·kg-1,ZER-M)、高(20?mol·kg-1,ZER-H)剂量组和联苯双脂(Bifendate,BIF)阳性对照组(350?mol·kg-1),每组10只。小鼠适应性喂养5 d,自第6日起,ZER组与BIF组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法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每日一次,连续5 d;Con组和CCl4组小鼠均被给予同等体积浓度为0.1%的DMSO溶液。末次给药2 h后,Con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大豆油,其余各组小鼠均按0.01 m L·g-1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浓度为0.2%的CCl4油溶液,禁食不禁水12 h。摘眼球取血并处死小鼠,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肝指数;采用酶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HE染色法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环氧化酶-2(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炎性模型,体外验证ZER是否通过抑制TLR4/NF-κB/COX-2信号通路缓解炎症反应。MTT法检测不同剂量LPS(0、0.25、0.5、1、2、4?g·m L-1)和ZER(0、2.5、5、10、20、40?mol·L-1)分别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LPS对RAW264.7细胞IL-6和TNF-α分泌量的影响,选择合适剂量以建立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炎性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ZER处理对RAW264.7炎性细胞内TLR4、NF-κB、COX-2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AST和AL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该结果表明,CCl4所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建造成功。与模型组相比,ZER-L、ZER-M、ZER-H组中,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显着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ZER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肝脏指数结果表明,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后肝脏指数增高,ZER可降低增高的肝脏指数,且呈剂量依赖性。(3)HE结果显示,Con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CCl4组肝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小叶中心区出现中度肝细胞坏死现象。ZER预处理后,肝脏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正常,肝细胞排列整齐,肝细胞结构趋于完整,肝组织坏死面积由模型组49%依次降低至39.4%(ZER-L)、26.9%(ZER-M)、19.7%(ZER-H)。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ZER的护肝作用效果。(4)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表明,ZER预处理恢复了SOD和GSH-Px的酶活性与GSH含量的蓄积,降低了MDA的生成水平,且均呈剂量依赖性。该结果揭示ZER抗CCl4致急性肝损伤可能与降低肝损伤时的氧化应激水平有关。(5)炎症因子指标检测结果显示,ZER预处理能够减少肝损伤小鼠血清和组织中IL-6和TNF-α的释放。该结果表明,ZER抗CCl4致急性肝损伤可能与降低肝损伤时的炎症反应水平有关。(6)肝脏组织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中TLR4、NF-κB p-p65与COX-2蛋白质表达量增加,ZER预处理可降低TLR4、NF-κB p-p65与COX-2蛋白表达水平。(7)根据MTT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炎性模型的剂量选择为1?g·m L-1;ZER处理RAW264.7炎性细胞给药梯度设为0、2.5?mol·L-1(ZER-L)和5?mol·L-1(ZER-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诱导的RAW264.7炎性细胞中TLR4、NF-κB、COX-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ZER处理可明显降低这三个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ZER对CCl4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ZER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缓解炎症反应发挥肝保护作用。(3)ZER通过负调控TLR4/NF-κB/COX-2信号通路,缓解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护肝作用。
刘云[3](2019)在《性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认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机能的不断成熟,中学生对性充满好奇与困惑。当前网络上充斥着诸多不正确、不健康的性信息,这些信息会误导急于求知的中学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性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主要的性教育方式还是通过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渗透。中学生物学的内容与性教育密切相关,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理念也与性教育不谋而合,这些特点使其能够承担起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重任。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在借鉴美国、瑞典、荷兰和英国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内容、原则与途径,并进行实施,希望为我国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提供一些经验。中学生性问题频出,家长缺乏性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学校没有开设专门性教育课程,而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与性教育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生物学教学渗透性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对美国、瑞典、英国、荷兰的性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分析,发现性教育内容全面,途径广泛,可以为我国的性教育提供借鉴。通过分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发出与性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等渗透原则,总结出课堂讲授、主题班会、性教育网站等渗透途径,并完成了六个高中阶段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分析前测与后测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在教学实践之后,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性态度和性观念也有所转变,所以通过生物学教学渗透性教育是切实可行、有效的。此外,通过生物学教学渗透性教育应遵循适时适当适度等原则、性教育教师的培养需要加强、性教育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黄金波[4](2019)在《RNA m6A甲基转移酶METTL3锌指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RNA中存在多达100多种不同的化学修饰。RNA m6A甲基化是mRNA和lncRNA中最丰富的修饰,主要存在于RRACH(A是被甲基化的碱基;R代表嘌呤;H为非G的碱基)的保守序列中,并且在3’UTR富集。RNA m6A在进化上很保守,在病毒、细菌、酵母、植物、线虫、果蝇、小鼠、人类等物种的mRNA中大量存在。RNA m6A参与的生理功能在分子、细胞,以及组织与系统层面都有涉及。RNA m6A主要由三类蛋白调节,分别是writer(“编码器”)、eraser(“消码器”)和reader(“读码器”)。Writer是一个多蛋白大型复合物,其中METTL3、METTL14形成二元复合物行使主要的催化功能,其他蛋白参与调控作用。Eraser蛋白包括FTO和ALKBH5,负责m6A的去甲基化;Reader蛋白主要包括YTHDC1、DC2和YTHDF1、DF2、DF3家族,负责m6A的识别和RNA的命运决定。本文致力于RNA m6A修饰被甲基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本文之前,我们已解析人源METTL3-METTL14的甲基转移结构域(methyltransferase domain,MTD)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但是,活性实验证明该复合物没有甲基转移活性。生物信息学和进化分析表明,在METTL3的MTD前存在两个串联的CCCH型Zinc finger domain(ZFD)。实验证明,在MTD复合物基础上加上ZFD结构域,就能完全回补全长复合物的甲基化活性,说明ZFD在全酶复合物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此前对于ZFD是如何调控METTL3-METTL14复合物活性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文通过核磁共振(NMR)、小角散射实验(SAXS)、等温滴定量热(ITC)、Sortase蛋白连接等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方法,解析了人源METTL3 ZFD的溶液结构。我们发现ZFD在调节METTL3-METTL14复合物活性的过程中扮演着target recognition domain(TRD)的角色。ZFD表面的一些正电荷和疏水性氨基酸参与了与底物RNA的相互作用。在催化过程中,ZFD通过与底物RNA的相互作用,将“抓获”的RNA送入MTD催化口袋,然后迅速释放,并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抓捕”。ZFD与底物RNA的弱相互作用有利于RNA释放。总之,我们的研究为此后进一步阐明RNA m6A的催化机制奠定了的基础。
周长友[5](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倪慧萍[6](2018)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表位的鉴定及免疫效果评估》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性肽疫苗的设计目的:尝试运用理论设计和分子模拟技术确定和优化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肽疫苗。方法:首先检索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蛋白晶体结构数据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中和抗体-识别肽段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数据。后采用分子模拟,分析了中和抗体与表位肽间作用方式;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评估FFL-001抗原蛋白的各个部分对其稳定结构的作用及与中和抗体结合的影响;通过理性设计优化得到抗原肽,并评估其与中和抗体的作用,最终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效果。结果:1.成功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中获取RSV F蛋白变构前后高级结构晶体数据,抗体Motavizumab与其表位肽的共晶结构数据。2.对F蛋白变构前后的高级结构分析可知,F蛋白的结构中存在高级结构相对稳定的肽段,该肽段受F蛋白变构影响较小。该肽段亦是已开发的RSV中和抗体的靶标。3.结构和能量分析Motavizumab-FFL001作用表明,FFL-001与抗体Motavizumab的结合区仅局限于H2和H3螺旋连接转角区(氨基酸65-89),在此相互作用界面上,存在9个氢键和一条盐桥作用。4.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完整FFL-001能在整个动力学模拟时段内能维持稳定的空间结构,而缺少H1螺旋束的FFL001的结构出现明显变构;H2和H3螺旋连接转角区(即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氨基酸65-89))肽段结构只有其N端的一小段螺旋结构维持着,而其C-端和中间的氨基酸序列呈完全的无序状态。5.能量评估显示,全长的FFL-001产生的结合能ΔGtotal为-23.6kcal/mol;其中可分解为FFL-001与Motavizumab有益作用能ΔGint=-110.8kcal/mol,和不益的去溶剂化作用ΔGslv=71.5kcal/mol以及一部分较弱的熵惩罚作用-TΔS=15.7kcal/mol;双螺旋束H2-H3和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与完整的FFL-001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能量变化;在与Motavizumab结合时,这两个肽段出现了较大的熵惩罚(-TΔS分别为47.2和27kcal/mol)和不利的去溶剂化作用(ΔGslv分别为52.6和58.8kcal/mol)。双螺旋束H2-H3的ΔGtotal为3.4kcal/mol,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的ΔGtotal为–7.9kcal/mol。6.对Motavizumab结合位点肽段进行截断和环化处理,能量评估显示不同的环化位点对于环肽与Motavizumab的结合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与Motavizumab结合表现最好的环化肽,命名为环化PV2;它与Motavizumab的亲和能ΔGtotal值达-21.2kcal/mol。实验结果亦显示,经人工合成环肽PV2与Motavizumab亦具有较强的亲和力(Kd为16.2n M)。结论:1.FFL-001中与Motavizumab直接作用的肽段(氨基酸65-89)与F蛋白中空间结构相对稳定的肽段的序列相一致。2.不同长度截断得到的含与Motavizumab直接作用部位的肽段经环化后的环肽与抗体Motavizumab亲和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环肽PV2与Motavizumab亲和力最好,与FFL-001相当。3.实验验证环化PV2确实能与抗体Motavizumab产生较强的作用。第二部分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目的:得到全长RSV F蛋白,用于免疫小鼠和后续免疫效果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培养宿主细胞扩增RSV病毒,提取病毒的基因后,通过反转录PCR及PCR技术克隆RSV F蛋白的基因,后将克隆到RSV的F蛋白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多克隆位点中;得到重组质粒p ET-28a-F导入大肠杆菌BL21中,并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最后通过Ni2+亲和层析纯化重组的F蛋白。结果:1.病毒基因组经反转录后得到的c DNA为模板,经PCR扩增,成功克隆得到RSV的F蛋白基因。琼酯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其序列总长约为1700bp,与预期相一致。后经测序鉴定序列正确。2.在一定浓度IPTG的诱导下,重组大肠杆菌成功地表达目的蛋白,经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大小约为70k D左右,与理论值相符。3.重组F蛋白经大肠杆菌大量表达后,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纯度非常高的重组F蛋白。结论:1.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得到RSV病毒的F蛋白基因。并能够成功地在原核生物中进行表达。2.经纯化得到重组F蛋白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实验。第三部分环化PV2与线性PV2蛋白免疫效果的研究目的:检测环化新型RSV抗原表位PV2在小鼠中的肌肉注射免疫效果和鼻黏膜免疫效果,并与非环化新型RSV抗原表位PV2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方法:1.培养并纯化足够量的RSV病毒,并测定得到的RSV的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2.选取45只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9组(5只/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弗氏佐剂组;明胶佐剂组;PV2/明胶/滴鼻组;PV2/弗氏佐剂组/肌肉注射;环化PV2/明胶/滴鼻组;环化PV2/弗氏佐剂组/肌肉注射;F蛋白/明胶/滴鼻组;F蛋白/弗氏佐剂组/肌肉注射。3.首次免疫后2周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二次免疫后2周进行第三次加强免疫。首次和第二次免疫后第14天断尾取血,最后一次免疫后第10天,眼眶采血并处死小鼠。4.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肌肉注射和鼻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5.采集小鼠肺、鼻灌洗液,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肺、鼻灌洗液的特异性Ig G滴度。6.在Vero细胞模型中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能力,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抗血清对于病毒天然F蛋白的识别作用。结果:1.我们使用Vero细胞培养RSV病毒,培养7天后收获病毒上清,使用Karber法测定病毒的TCID50,结果显示病毒效价为10-8.5。2.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结果显示:1)肌注的免疫效果优于滴鼻。其中,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40,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58;环化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630,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584;F蛋白/明胶佐剂/滴鼻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9952,F蛋白/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免疫三次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50118。2)环化的PV2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的能力明显优于非环化PV2。其中,PV2肽组:一免后没有特异性Ig G产生。二免后,有低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在第三次免疫后,有一定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环化PV2肽组:首次免疫后即可检测到特异性Ig G抗体,且每次免疫后的抗体的滴度都远高于PV2肽组,其初次免疫后的血清效价滴度甚至优于全长F蛋白的免疫效果。3.间接ELISA法测免疫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结果显示:1)三种抗原蛋白通过肌注免疫使得小鼠肺中产生不同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而在小鼠的鼻腔中,抗原环化PV2和F蛋白能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而通过滴鼻免疫方式免疫的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2)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2。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为1:132;鼻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为1:5。重组F蛋白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中,肺灌洗液中的抗体效价达1:891;鼻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为1:8。4.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结果显示:1)PV2/明胶佐剂/滴鼻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15;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39。环化PV2/明胶佐剂/滴鼻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63;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158。F蛋白/明胶佐剂/滴鼻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39;F蛋白/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小鼠血清达1:1584。2)所有滴鼻免疫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低于肌注免疫组小鼠(P<0.05)。5.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测定中和抗体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非环化的PV2/明胶佐剂/滴鼻组无荧光显示,而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有一定荧光强度但弱于天然F蛋白免疫组。环化的PV2肽免疫组荧光强度远强于阴性对照,其中环化PV2/弗氏佐剂/肌肉注射组荧光强度几乎与Motabizumab单抗效果相当。结论:1.三种抗原蛋白无论肌注还是滴鼻免疫,都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环化PV2诱导小鼠产生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的能力明显优于非环化的PV2,但弱于全长F蛋白。2.三种抗原蛋白通过肌注免疫均能诱导小鼠肺中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但仅有环化PV2和F蛋白能诱导鼻腔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环化PV2诱导小鼠的肺灌洗液中特异性Ig G抗体效价明显优于非环化的PV2,但弱于全长F蛋白。3.三种抗原蛋白通过滴鼻免疫方式免疫的小鼠肺灌洗液、鼻灌洗液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Ig G抗体产生。4.无论是肌注免疫还是滴鼻免疫,环化PV2免疫组小鼠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均高于PV2免疫组小鼠,但低于F蛋白免疫组小鼠。所有滴鼻免疫组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低于肌注免疫组小鼠(P<0.05)。5.环化的PV2肽不管肌注,还是滴鼻免疫小鼠后产生的血清抗体对于天然F蛋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优于PV2肽。
李静[7](2017)在《《以死亡求生存:人体如何抵御疾病》(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现在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了解与人体抵抗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节选自Marion D. Kendall的Dying to Live How Our Bodies Fight Disease 一书,此书旨在让没有生物学基础的人也能了解深奥的疾病知识。本翻译项目将会为你揭开人体抵抗疾病的神秘面纱。本篇翻译报告的理论基础来自凯瑟林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作者分析了科普类文本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探讨了科普类文本中专业术语,半技术性词汇,复杂难句的翻译方法以及语篇的衔接方法;分析了如何利用专业词典和平行文本加强对译文的理解和校对等,对科普类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本篇翻译报告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简要介绍了翻译项目的来源,内容,研究意义以及报告的结构;第二章节介绍了文本类型理论,并结合理论分析了本翻译项目的特点;第三章节详细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以及作者如何解决这些难点;第四章节总结了此次翻译过程中得到的关于科普类文本翻译的一些经验教训。
李苗苗[8](2016)在《Tk-RNAi细菌对SW480细胞中稳定表达HIV关键蛋白干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RNAi技术已在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将其应用于抗HIV-1治疗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RNAi技术在抗HIV病毒的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RNAi在治疗HIV上尚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证RNAi干扰片段导入细胞的效率。对大部分低等生物而言,ds RNA或si RNA导入成功率较高,但是对高等生物如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株的转染成功率却不高。而且目前对HIV病毒基因RNAi的研究大部分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进行的,对体内细胞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在临床上运用RNAi疗法治疗艾滋病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跨界基因沉默细菌(Tk-RNAi细菌)可以为将RNA干扰技术应用到临床上治疗艾滋病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跨界基因沉默”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跨原核界与真核界的小分子RNA干扰传递技术。该技术利用非致病性的细菌来产生和传递具有治疗效果的sh RNA到靶细胞中去,继而引发靶细胞内特异性基因的RNA干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将这一跨界基因沉默干扰技术初步应用到干扰艾滋病病毒关键基因的研究中来,为研制一种以细菌为RNA干扰传递载体的抗艾滋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我们首先构建了p EB-nef-myc和p EGFP-C1-gag这两个融合表达质粒,将其分别转染SW480。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免疫分析技术检测nef蛋白和gag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它们均可在SW480中表达。然后利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HIV-1型nef基因的SW480细胞系(SW480-nef)和稳定表达HIV-1型gag基因的SW480细胞系(SW480-gag)。随后我们分别构建了TRIP-sh RNA-nef和TRIP-sh RNA-gag跨界干扰质粒,经电击转化法转化BL21(DE3),获得Tk RNAi-nef细菌和Tk RNAi-gag细菌。通过吖啶橙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Tk RNAi-nef细菌和Tk RNAi-gag细菌仍然能够侵入到SW480细胞中。最后进行Tk-RNAi细菌干扰细胞蛋白表达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k-RNAi细菌可以对SW480细胞中稳定表达的HIV-l nef蛋白和gag蛋白进行有效且特异性的下调表达。
冯新[9](2011)在《重组鲎素的规模化制备及其体内外生物学效应与作用机制》文中指出2011年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抗生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Combat Drug Resistance: No Action Today, No Cure Tomorrow)”的呼吁。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甚至是滥用。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安全的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的抗菌制剂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科学问题。抗菌肽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以全新的抗菌机理和卓越的效果一直被认为是开发抗菌药物的新方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抗菌肽不仅可直接杀灭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还在宿主固有免疫应答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多种有益的作用。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抗菌肽有望成为今后饲料抗生素的替代品。抗菌肽在畜禽养殖业上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实现健康养殖、消除抗生素残留的重要措施,使养殖业尽早告别多年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尴尬局面,开创绿色养殖的新理念。然而,抗菌肽的抗微生物作用机理、抗菌肽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是突破抗菌肽作为抗微生物制剂及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应用瓶颈的关键环节、是抗菌肽能否被批准走入市场的理论依据、是完善和增强抗菌肽制剂公众认识和信心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鲎素(Tachyplesin I)的组成型酵母表达菌株,以葡萄糖为诱导剂可分泌表达高活性的重组鲎素。用响应面法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以优化的表达条件为基础,在7.5 L发酵罐中放大培养表达出高活性的重组鲎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发酵产物上清中重组鲎素的平均表达量可达40 mg/L。用质谱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定性检测结果显示,分子量为2263.79 d与理论测算完全相同。用平板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了重组鲎素对14个种属61株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重组鲎素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和变形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链球菌和屎肠球菌抑菌效果较强,抑菌圈直径均超过20 mm;尤其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63μ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3μg/mL;对氟喹诺酮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与非耐药菌株抑菌效果相同,表明鲎素的抑菌活性不受细菌的耐药性影响。鲎素体内抑菌效果显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感染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达到与抗生素相同的治疗效果。使用鲎素标准品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五株单克隆抗体,四株单抗2D8、3B8、5H2和8F5属于IgG1亚型,6B12属于IgG2a亚型,其中8F5特异性最强,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单抗与重组鲎素反应性良好。鲎素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对新城疫病毒F48E9中国标准强毒株作用效果明显,在0.1 MOI的新城疫病毒与Vero细胞体系中,蚀斑减少实验结果显示10μg/mL的鲎素可消除65%的蚀斑,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体系中F48E9株病毒的病毒载量减少了57%。通过DiBCA荧光探针标记Vero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监测细胞膜电位变化,结果表明,F48E9株病毒感染Vero细胞导致细胞膜发生超级化,鲎素对F48E9吸附过程中膜电位的超级化状态有明显干预作用。使用NBD-C6-HPC探针标记Vero细胞,激光共聚焦进行荧光淬灭比较鲎素对F48E9株病毒吸附Vero细胞过程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鲎素具有明显促进F48E9感染后细胞膜流动性恢复的作用,显示出鲎素对靶细胞的保护作用。使用重组鲎素冻干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麻鸡饲喂效果观察结果显示,200克/吨的重组鲎素添加量对麻鸡增重和胸腺和法氏囊指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与抗生素添加组效果差异不显着。200克/吨的重组鲎素添加量对麻鸡肠绒毛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肠绒毛排列更加紧密,绒毛分支增多,与抗生素添加组效果差异不显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重组鲎素在肠粘膜上皮表面、肠腺周围,特别是肠绒毛表面均有分布,说明重组鲎素可以增强麻鸡的消化功能促进麻鸡的生长发育。以肠道宏基因组学为研究手段,建立了有效区分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片段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肽添加后肠道菌群的种类更加集中,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空白对照组菌群组成更为复杂,同时有多种细菌共生,而中剂量组的菌群组成较简单。说明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调节了麻鸡肠道的菌群平衡,而提高了麻鸡的生长优势。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可高效表达和可规模化发酵生产的重组鲎素,经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上清中重组鲎素的表达量可达40mg/L。以14个种属的61株细菌为实验菌株,较为全面的测定了重组鲎素的抑菌谱,评价了重组鲎素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重组鲎素抗新城疫病毒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病毒吸附靶细胞,抑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超极化,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膜流动性的恢复,显示出重组鲎素对靶细胞膜的保护作用。适当的浓度的重组鲎素可有效促进麻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可以增强麻鸡的消化功能促进麻鸡的生长发育,其作用与抗生素添加剂效果相同。重组鲎素对麻鸡消化道菌群有显着的影响,重组鲎素添加后肠道菌群的种类更加集中,空白对照组菌群组成更为复杂,同时有多种细菌共生,而中剂量组的菌群组成较简单。说明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调节了麻鸡肠道菌群平衡,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最终为鲎素作为抗微生物制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于庭[10](2010)在《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未知病毒性病原体检测及鉴定技术的建立》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病毒仅具有“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大分子以及几乎所有医学病毒都具有耐受DNase处理的衣壳蛋白的特征,采用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方法,对DNA病毒经Klenow Fragment补平、RNA病毒反转录成cDNA后再合成双链cDNA,经四碱基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加接头分子,以此为模板、以接头分子为引物进行单引物PCR扩增;构建PCR产物克隆、测序,在GenBank上BLAST序列比对分析及核酸进化树分析,判断所检测病毒的种属。在此基础上将标本的预处理改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减少无关核酸的影响。同时,选定乙型肝炎病毒(DNA病毒)和艾滋病毒(RNA病毒)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各3例血清标本,验证上述检测新发未知病毒性感染疾病病原体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显示,DNaseⅠ处理血清中内源DNA未观察病毒DNA降解;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血清中病毒DNA核酸可得到多个DNA片段;将所有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经GenBank BLAST软件比对分析显示,105GE/ml以上拷贝数的病毒被检出,与HBV DNA同源性达98%-100%。与HI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1%~97%;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EV71验证所建立的病毒性病原体的检测技术,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可以扩增粪便标本中病毒核酸得到多个DNA片段:将所有PCR产物克隆、测序,BLAST分析,所得序列中,有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EV7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99%;有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Listeria monocytogenes)菌CDC54007同源性达81%。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应用所建立的改良的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方法可以检测血清中105GE/ml以上拷贝数的DNA及RNA病毒性病原;上述检测技术不仅适用于血清标本,也适用于粪便标本的检测;检测技术不依赖于被检病毒的核酸序列等信息;可以检测已知病毒,也可以鉴定未知病毒;检测过程不依赖于病毒的分离培养,因此缩短了检测时间,可以快速检测和鉴定病毒性病原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伦理原则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三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 3.2 三组疗效对比 |
| 3.3 三组患儿病程时间及每日体重增长情况对比 |
| 3.4 三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 |
| 第四章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综述 益生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见解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肝损伤的研究概述 |
| 1.2 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 1.2.1 氧化应激与肝损伤 |
| 1.2.2 炎症反应与肝损伤 |
| 1.2.3 自噬与肝损伤 |
| 1.3 TLR4/NF-κB/COX-2 信号通路与肝损伤 |
| 1.3.1 TLR4与肝损伤 |
| 1.3.2 NF-κB与肝损伤 |
| 1.3.3 COX-2与肝损伤 |
| 1.4 花姜酮的药学活性研究 |
| 1.4.1 ZER抗炎活性研究 |
| 1.4.2 ZER抗氧化应激活性研究 |
| 1.4.3 ZER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
| 1.4.4 ZER抗肿瘤活性研究 |
| 1.4.5 ZER其他活性研究 |
| 第2章 前言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实验细胞株 |
| 3.1.3 实验药品 |
| 3.1.4 实验仪器 |
| 3.1.5 实验试剂 |
| 3.1.6 主要试剂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动物的分组给药与模型建立 |
| 3.2.2 实验取材 |
| 3.2.3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 3.2.4 小鼠肝脏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
| 3.2.5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 3.2.5.1 肝脏组织石蜡切块的制备 |
| 3.2.5.2 H&E染色 |
| 3.2.6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NF-κB、COX-2 蛋白表达情况 |
| 3.2.6.1 肝脏组织蛋白的提取 |
| 3.2.6.2 BCA法蛋白浓度测定 |
| 3.2.6.3 SDS-PAGE电泳 |
| 3.2.7 细胞培养 |
| 3.2.8 建立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炎性模型 |
| 3.2.8.1 MTT法检测LPS刺激对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8.2 ELISA法检测RAW264.7 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和TNF-α的分泌量 |
| 3.2.8.3 MTT法检测ZER对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9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LR4、NF-κB、COX-2 蛋白的表达情况 |
| 3.2.10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ZER对小鼠血清中AST和 ALT水平的影响 |
| 4.2 ZER对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
| 4.3 ZER对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 4.4 ZER对小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 4.5 ZER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炎症指标的影响 |
| 4.6 ZER对小鼠肝脏组织中TLR4、NF-κB、COX-2 蛋白的影响 |
| 4.7 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炎性模型剂量选择 |
| 4.7.1 LPS刺激对RAW264.7 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7.2 LPS刺激对RAW264.7 细胞IL-6和TNF-α分泌量的影响 |
| 4.8 ZER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活力的影响 |
| 4.9 ZER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TLR4、NF-κB、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汇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缘起 |
| (一)中学生性教育已受到普遍关注 |
| (二)我国中学生性问题频出 |
| (三)学科渗透是我国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三、研究综述 |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 四、研究方法 |
| (一)文献研究法 |
| (二)问卷调查法 |
| (三)实验研究法 |
| 五、概念界定 |
| (一)性 |
| (二)性教育 |
| (三)学科渗透性教育 |
| 第一章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一、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必要性 |
| (一)学生性问题突出 |
| (二)家长性教育意识弱、能力低 |
| (三)学校缺乏专门性教育课程 |
| 二、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可行性 |
| (一)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
| (二)课程标准涉及性教育内容 |
| (三)教学内容有利于开展性教育 |
| 第二章 国外性教育现状 |
| 一、美国性教育 |
| (一)性教育内容 |
| (二)性教育途径 |
| 二、瑞典性教育 |
| (一)性教育内容 |
| (二)性教育途径 |
| 三、英国性教育 |
| (一)性教育内容 |
| (二)性教育途径 |
| 四、荷兰性教育 |
| (一)性教育内容 |
| (二)性教育途径 |
| 第三章 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内容、原则与途径 |
| 一、性教育的渗透内容 |
| 二、性教育的渗透原则 |
| (一)性教育内容全面、科学、准确 |
| (二)适时、适当、适度 |
| (三)师生关系民主 |
| (四)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
| 三、性教育的渗透途径 |
| (一)课堂讲授 |
| (二)主题班会 |
| (三)性教育网站 |
| (四)体验活动 |
| (五)读书指导 |
| 第四章 生物学中渗透性教育的教学设计 |
| 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设计 |
| 二、《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
| 三、《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
| 四、“艾滋病——预防与关爱并行”主题班会 |
| 五、“怀孕的辛苦”体验活动 |
| 六、“真正的爱情”读书分享 |
| 第五章 教育实践与结果分析 |
| 一、实践对象 |
| 二、实践过程 |
| (一)准备阶段 |
| (二)实践阶段 |
| (三)评价阶段 |
| 三、实践结果 |
| (一)实践前后学生性知识水平的比较 |
| (二)实验前后学生性心理和性观念的比较 |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建议 |
| 一、研究结论 |
| 二、研究不足 |
| 三、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核酸修饰及RNA m~6A修饰 |
| 1.2 RNA m~6A化学修饰研究历史 |
| 1.2.1 调控RNA m~6A修饰的蛋白(writers/erasers/readers) |
| 1.2.2 RNA m~6A“编码器”的研究历史 |
| 1.2.3 RNA m~6A“消码器”蛋白的鉴定 |
| 1.2.4 RNA m~6A“读码器”蛋白的鉴定 |
| 1.3 RNA m~6A的生物学功能 |
| 1.3.1 RNA m~6A在分子层面的影响 |
| 1.3.2 RNA m~6A对细胞发育的影响 |
| 1.3.3 RNA m~6A对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
| 1.3.4 RNA m~6A对性别决定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 1.3.5 RNA m~6A维持生物节律与细胞周期 |
| 1.3.6 RNA m~6A与长时记忆形成的关系 |
| 1.4 RNA m~6A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 |
| 1.4.1 RNA m~6A“编码器”结构基础 |
| 1.4.2 RNA m~6A“消码器”结构基础 |
| 1.4.3 RNA m~6A“读码器”结构生物学基础 |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常用表达体系菌株及载体 |
| 2.1.1 常用表达体系菌株 |
| 2.1.2 常用载体 |
| 2.2 实验常用仪器 |
| 2.3 实验常用软件和网站 |
| 2.4 实验主要试剂及耗材规格 |
| 2.4.1 实验常用试剂盒 |
| 2.4.2 实验常用试剂耗材 |
| 2.5 实验主要溶液配方 |
| 2.5.1 分子克隆所需试剂及配方 |
| 2.5.2 蛋白表达纯化所需试剂及配方 |
| 2.5.3 蛋白连接实验所需试剂及配方 |
| 2.5.4 甲基转移酶酶活实验所需试剂及配方 |
| 2.5.5 蛋白质结晶主要用到的缓冲试剂 |
| 2.5.6 RNA检测分离变性胶配方 |
| 2.6 主要实验方法 |
| 2.6.1 感受态制备原理及方法 |
| 2.6.2 载体构建 |
| 2.6.3 蛋白表达与纯化 |
| 2.6.4 等温滴定量热(ITC)实验 |
| 2.6.5 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实验 |
| 2.6.6 甲基转移酶活性实验 |
| 2.6.7 Sortase蛋白连接酶蛋白连接实验 |
| 2.6.8 稳定同位素标记目的蛋白方法 |
| 2.6.9 X-射线小角散射(SAXS)实验方法 |
| 2.6.10 非天然氨基酸标记目的蛋白方法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克隆的构建及蛋白的表达 |
| 3.1.1 METTL3-METTL14 克隆的构建 |
| 3.1.2 复合物蛋白的表达 |
| 3.1.3 ZFD蛋白的表达 |
| 3.2 ZFD在全酶复合物中调控底物互作的机制初探 |
| 3.2.1 ZFD-MTD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 |
| 3.2.2 ZFD调控活性的系统筛选 |
| 3.2.3 ZFD结构的保守性 |
| 3.3 ZFD-MTD与 ZFD结晶实验的探索 |
| 3.3.1 MTD复合物晶体的重复(大肠杆菌来源) |
| 3.3.2 新的蛋白组合的晶体实验的探索 |
| 3.3.3 不同底物RNA的选择 |
| 3.3.4 加入底物与ligand的共结晶实验 |
| 3.3.5 单独ZFD蛋白的结晶筛选 |
| 3.4 核磁实验结果初探 |
| 3.4.1 解析ZFD-MTD结构的新策略 |
| 3.4.2 ZFD与 MTD之间的蛋白连接实验 |
| 3.4.3 单独的ZFD保持结构完整性 |
| 3.4.4 ZFD与底物RNA之间的相互作用 |
| 3.4.5 ZFD与 MTD之间的柔性连接(linker) |
| 3.5 ZFD溶液结构的解析 |
| 3.5.1 顺磁探针标记目的及策略 |
| 3.5.2 小角散射(SAXS)实验结果 |
| 3.5.3 ZFD的溶液结构解析 |
| 3.6 ZFD对底物识别机制的探索 |
| 3.6.1 RNA与 ZFD的 mapping实验 |
| 3.6.2 ZFD对不同底物RNA的选择偏好 |
| 3.6.3 ZFD在 m~6A修饰中的调控模型 |
| 3.7 本章总结 |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 4.1 待解决的生物学问题 |
| 4.1.1 催化RNA m~6A的过程是非常动态多变的 |
| 4.2 分子机制研究 |
| 4.2.1 底物时有如此特异性的选择机制 |
| 4.2.2 RNA m~6A writer的催化机制 |
| 4.3 小分子药物开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常用基因序列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 2、研究综述 |
|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
|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
|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
|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
|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
|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
|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
|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
| 1、身体的权力敞视 |
| 2、身体的权力检查 |
| 3、身体的权力填充 |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
| 1、身体的技术敞视 |
| 2、身体的技术检查 |
| 3、身体的技术填充 |
|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
|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
|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
|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
|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
|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
|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
|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
|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
|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
|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
|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
|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
|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
|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
|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
|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
|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
|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
|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
|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
|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
|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
|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
|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
|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
|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
|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
|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
|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
|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
|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
|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
|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
|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
|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
|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
|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
|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
|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
|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
|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
|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
|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
| 1、生育的概念 |
| 2、政治的概念 |
|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
|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
|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
|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
|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
|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
|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
|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
|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性肽疫苗的设计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环化PV2与线性PV2蛋白免疫效果的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致谢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Source of the Project |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 Chapter Two TEXT TYPE ANALYSIS |
| 2.1 Text Typology |
| 2.2 Text Type Analysis |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 3.1 Preparatory Work |
| 3.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 3.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s |
| 3.2.2 Difficulties in clarifying logical relation |
| 3.2.3 Difficulties in grasping the style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
| 3.3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 3.3.1 Solutions to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s translation |
| 3.3.2 Solutions to handling logical relation |
| 3.3.3 Solutions to recreating the style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
| 3.4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
| 3.4.1 Check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ranslation |
| 3.4.2 Using accessible resources |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Ⅰ |
| APPENDIX Ⅱ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
| 1.1.1 HIV的发现过程 |
| 1.1.2 HIV的结构、基因组及生活周期 |
| 1.1.3 HIV感染者的发病历程 |
| 1.2 艾滋病的治疗 |
| 1.2.1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艾滋病 |
| 1.2.2 艾滋病疫苗预防艾滋病 |
| 1.3 RNAi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 |
| 1.3.1 RNAi的发现简史 |
| 1.3.2 RNAi的作用机制 |
| 1.3.3 实现RNAi的主要途径 |
| 1.3.4 RNAi的传递方式 |
| 1.3.5 RNAi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 1.4 Tk-RNAi简述和技术优势 |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 2.1.2 菌种和细胞株 |
| 2.1.3 质粒载体、工具酶、试剂盒 |
| 2.1.4 抗体 |
| 2.1.5 引物序列 |
| 2.1.6 其他试剂与耗材 |
| 2.1.7 其他溶剂的配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 2.2.2 细胞培养与转染 |
| 2.2.3 SW480细胞G418筛选浓度的确定 |
| 2.2.4 稳定细胞株的获得 |
| 2.2.5 稳定细胞株的鉴定 |
| 2.2.6 Tk-RNAi细菌的改造 |
| 2.2.7 吖啶橙染色法检测Tk-RNAi细菌侵染SW480 细胞 |
| 2.2.8 Tk-RNAi细菌对SW480 中稳定表达的nef蛋白和gag蛋白的RNA干扰 |
| 3 实验结果 |
| 3.1 HIV-1 nef、gag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 3.1.1 HIV-1 nef基因和gag基因PCR扩增结果 |
| 3.1.2 转化菌中nef基因和gag基因的PCR鉴定 |
| 3.1.3 真核表达质粒 p EB-myc-nef 和 p EGFP-C1-gag 的双酶切鉴定 |
| 3.1.4 真核表达质粒 p EB-myc-nef 和 p EGFP-C1-gag 的测序 |
| 3.2 稳定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
| 3.2.1 Nef蛋白和gag蛋白在SW480 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
| 3.2.2 SW480细胞G418最低致死浓度的测定 |
| 3.2.3 稳定表达细胞株中nef基因和gag基因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鉴定 |
| 3.3 Tk-RNAi细菌的鉴定 |
| 3.4 Tk-RNAi细菌对SW480 中稳定表达的nef蛋白和gag蛋白的RNA干扰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英文缩写表 |
| 附录2 测序结果峰值图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抗菌肽研究开发的挑战与新策略 |
| 1 抗菌肽的研究应用现状 |
| 2 抗菌肽研究开发的新策略和动向 |
| 3 提高抗菌肽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
| 4 抗菌肽给药模式 |
| 5 降低抗菌肽规模化生产成本 |
| 6 临床新药监管体制和审批政策对抗菌肽临床应用的影响 |
| 7 展望 |
| 第二章 鲎素抗菌肽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 1 鲎素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
| 2 鲎素的抑菌特性及机制 |
| 3 鲎素的抗病毒特性及机制 |
| 4 鲎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 |
| 5 鲎素与其它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及应用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鲎素的组成型酵母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重组质粒pGAPZαA-TP I的鉴定 |
| 2.2 序列测定结果 |
| 2.3 重组酵母菌株X33-GAP-TP I的PCR鉴定 |
| 2.4 重组菌株X33-GAP-TP I的分泌表达 |
| 2.5 发酵产物的活性鉴定 |
| 3 讨论 |
| 3.1 关于鲎素 |
| 3.2 关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pGAP和pAOX1 的比较 |
| 4 小结 |
| 第二章 鲎素的规模化制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鲎素酵母菌发酵工艺 |
| 2.2 X33-GAP-TP I酵母菌株的高密度发酵结果 |
| 2.3 重组鲎素浓缩冻干粉制备 |
| 2.4 重组鲎素的ESI-MS定性检测结果 |
| 2.5 重组鲎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检测结果 |
| 3 讨论 |
| 3.1 从摇瓶发酵到发酵罐发酵的放大过程 |
| 3.2 发酵过程的优化 |
| 3.3 关于小肽的检测 |
| 4 小结 |
| 第三章 鲎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鲎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
| 2.2 TP I-Mab腹水纯化结果 |
| 2.3 单抗特异性鉴定结果 |
| 2.4 TP I、TP II及相关对照肽抗原性分析结果 |
| 2.5 重组鲎素毕赤酵母表达上清Western-blot鉴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关于鲎素TP I单抗 |
| 3.2 抗菌肽单抗的制备与用途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重组鲎素体外抑菌活性及对小鼠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重组鲎素抑菌活性鉴定结果 |
| 2.2 重组鲎素的MIC测定结果 |
| 2.3 重组鲎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
| 2.4 重组鲎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效果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 2.5 重组鲎素对小鼠表皮金葡菌感染模型治疗效果 |
| 3 讨论 |
| 3.1 关于重组鲎素的抑菌活性 |
| 3.2 关于重组鲎素对小鼠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 |
| 4 小结 |
| 第五章 重组鲎素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不同复制阶段蚀斑形成的影响结果 |
| 2.2 荧光定量RT-PCR法考察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不同复制阶段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 |
| 2.3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吸附靶细胞膜过程中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影响结果 |
| 2.4 重组鲎素对新城疫病毒吸附靶细胞膜过程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 |
| 3 讨论 |
| 3.1 关于抗菌肽抗病毒的研究方法 |
| 3.2 关于病毒感染靶细胞后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
| 3.3 关于细胞膜电位的测量 |
| 4 小结 |
| 第六章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改善麻鸡生产性状的作用机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生产性状的影响 |
| 2.2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3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肠道绒毛结构的影响 |
| 2.4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在麻鸡肠道内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
| 2.5 细菌基因组16s rRNA基因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 2.6 重组鲎素饲料添加剂对麻鸡消化道菌群结构变化的解析 |
| 3 讨论 |
| 3.1 关于消化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 |
| 3.2 关于WAVE核苷酸片段分析系统 |
| 3.3 DHPLC法分析消化道菌群的实验过程设计及优化 |
| 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提要 |
| 前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新发感染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 |
| 1.1.1 新发感染病的特点 |
| 1.1.2 新发感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 1.1.3 新发感染病出现的机制 |
| 1.1.4 新发感染病的危害 |
| 1.1.5 我国新发感染病的流行现状 |
| 1.2 病毒的变异和进化给新发病毒性感染病的诊治带来更大的困难 |
| 1.2.1 病毒进化(virus evolution)的原因 |
| 1.2.2 病毒突变与进化方式 |
| 1.2.3 病毒突变为疾病的诊治带来新的问题 |
| 1.3 病毒性病原诊断技术 |
| 1.3.1 病毒性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 |
| 1.3.2 病毒性疾病诊断发展的趋势 |
| 1.3.3 发现新病毒的主要技术路线 |
| 第2章 新发感染病DNA病毒性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选取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作为建立DNA病毒性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的研究对象 |
| 2.2.2 DNase Ⅰ消化宿主核酸对病毒DNA浓度的影响 |
| 2.2.3 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扩增(SISPA)血清中微量病原DNA |
| 2.2.4 PCR产物克隆、测序 |
| 2.2.5 序列分析 |
| 2.3 讨论 |
| 第3章 新发感染病RNA病毒性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选取艾滋病患者标本,作为建立RNA病毒性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的研究对象 |
| 3.2.2 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方法扩增血清中微量病原RNA |
| 3.2.3 PCR产物克隆、测序 |
| 3.2.4 序列分析 |
| 3.3 讨论 |
| 第4章 应用手足口病病原体的检测验证改良的SISPA方法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选取手足口病患者标本,验证所建立的RNA病毒性病原体检测技术-改良的SISPA方法 |
| 4.2.2 应用改良的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方法扩增标本中微量病原体RNA |
| 4.2.3 PCR产物克隆、测序 |
| 4.2.4 序列分析 |
| 4.3 讨论 |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