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指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2](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安迪·威尔,王智涵[3](2021)在《月球城市》文中提出一段两米长的光纤,引发了月球城市里难得一见的血案一家来自中国的神秘公司,引领太空通信网络升级大战在月球上生活没那么浪漫,要活下去就需要钱。一切都从她想赚钱开始……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也是人类第一座且唯一一座月球城市的名字。这座城市由五个巨型穹顶组成,不同的穹顶下生活着不同阶层的人。贾丝明·巴沙拉是一个阿拉伯裔女孩,在阿尔忒弥斯靠送快递和走私物品为生,经济上捉襟见肘,基本位于社会的底层。因此,当有人抛出橄榄枝,出巨资让她破坏桑切斯铝业公司的采矿机时,她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她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足以让月球基地整个完蛋。面对巨额酬金和月球城市的安危,贾丝明·巴沙拉该如何抉择?
滕肖澜[4](2020)在《心居》文中指出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黎紫书[5](2020)在《流俗地》文中提出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池莉[6](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指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刘秀珍[7](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姬中宪[8](2019)在《花言》文中指出1978年12月7日,周城,我出生1978年12月12日,周城,你出生1985年9月,周城小学,我读一年级1986年9月,周城小学,你读一年级1994年9月,周城中学,我高二,你高一,你我相识1997年9月,济南,我大二,你大一,我去你的学校找你1999年12月,济南,我大四,你来济南实习,我们相恋2000年4月,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面试2000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我最后一次看见你2000年7月,我去上海前,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
刘醒龙[9](2018)在《黄冈秘卷》文中提出1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一个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花季女孩,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交谈,便恶狠狠地表示,要变身为杀手,到我的老家黄冈寻仇。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用从未有过的躁动,气急败坏地说,有人要打她,揪她的头发,要她的老命。如此天壤之别,又都带着某种戾气的话语,是通过电话传来的。第一个电话是朋友少川从北京打过来的,她没有说那些凶神恶煞的话,说那些话的女孩
李国庆[10](2017)在《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生的“课后班”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以提高课业成绩、发展兴趣特长等为目的,以私人缴费的方式购买的正规学校教学以外的课程资源和参加的多种形式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我国的课后班性质的教育形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多项调查已经共同证明了我国70%以上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选择了至少一种门类或科目的课后班,是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这昭示了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校内校外教育成本与资源彼此冲击的矛盾都日渐突出,当前以“禁”为主的治理方式没有有效解决诸多矛盾,屡禁不止、久治不佳,多方主体之间身份尴尬、话语失衡,加之课后班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又不易被监督和把控,因而构建良性的中小学课后班治理机制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该研究按照“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聚焦——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之一整体思路,围绕我国中小学课后班这一问题领域,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将研究目标集中于解决四个主要任务:表征中小学课后班牵涉的多个角色群体的复杂困境;挖掘中小学课后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反思教育责任分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对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区域性建议。研究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既往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调查法对以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为典型,兼顾我国其他地区和不同城市课后班现实状况进行摸底;第二,综合运用混合方法通过表征“课后班”问题的管理之难、家长之难、学生之难、教师之难、办班之难,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第三,剥离矛盾产生的三大焦点:家庭、课后班、学校,分析讨论三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两种判断,从理论上指出解难之策为疏堵有道、规范治理、协同发展;最后,提出“G-S-F-A”协作模式的理论构想,并据此结合笔者在C市的躬亲实践案例“蓓蕾计划”,给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初步经验。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课后班的存在和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表现,也是学校教育责任合作分担的合理途径,据此提出对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G-S-F-A”协作模式构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站位,综合考量多方矛盾主体的话语和利益,主张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起架构家庭、社会力量办学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制定课后班的审批制度和相关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帮扶,使学校与课后班在更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是不仅提出了合理性的理论构想,更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在C市推行“蓓蕾计划”,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证明主张的正确性,呼吁正确看待家庭对课后班的合理需求,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观念,使教育管理部门站位于一个沟通协调的角色立场,围绕中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共同诉求,促进课后班市场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为家庭教育解忧、为学校教育补充的重要文化力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第一章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 |
| 5 |
| 6 |
| 7 |
| 8 |
| 第三章 |
| 9 |
| 10 |
| 11 |
| 12 |
| 第四章 |
| 13 |
| 14 |
| 15 |
| 16 |
| 第五章 |
| 17 |
| 18 |
| 19 |
| 20 |
| 第六章 |
| 21 |
| 22 |
| 23 |
| 24 |
| 第七章 |
| 25 |
| 26 |
| 27 |
| 28 |
| 第八章 |
| 29 |
| 30 |
| 31 |
| 32 |
| 第九章 |
| 33 |
| 34 |
| 35 |
| 36 |
| 第一章 |
| 第二章 |
| 第三章 |
| 第四章 |
| 第五章 |
| 第六章 |
| 第七章 |
| 第八章 |
| 第九章 |
| 第十章 |
| 第十一章 |
| 第十二章 |
| 第十三章 |
| 第十四章 |
| 第十五章 |
| 第十六章 |
| 第十七章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归来(之一) |
| 奀仔之死 |
| 群英 |
| 巴布理发室 |
| 蕙兰 |
| 婵娟 |
| 猫 |
| 莲珠 |
| 迦尼萨 |
| 大伯公 |
| 美丽园 |
| 鬼 |
| 所有的路 |
| 密山新村 |
| 南乳包 |
| 百日宴 |
| 新造的人 |
| 十二岁以前 |
| 仨 |
| 良人 |
| 那个人 |
| 春分 |
| 夏至 |
| 公仔纸 |
| 远水与近火 |
| 立秋 |
| 女孩如此 |
| 忏悔者 |
| 红白事 |
| 奔丧 |
| 点字机 |
| 信 |
| 顾老师 |
| 二手货 |
| 失踪 |
| 恶年 |
| 囚 |
| 马票嫂 |
| 一路上 |
| 归来(之二) |
|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 1.俞思语 |
| 2.钟鑫涛 |
| 3.钟欣婷 |
| 4.格瑞丝 |
| 5.钟永胜 |
| 6.高红 |
| 7.俞亚洲任菲菲 |
| 8.俞爷爷俞奶奶 |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
|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
|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
|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
|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
|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
|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
|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
|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
|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
|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
|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
|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
|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
|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
|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
|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
|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
|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
|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后记 |
| 1.终身 |
| 2.仓皇 |
| 3.地理 |
| 4.封存 |
| 5.语惊 |
| 6.奇迹 |
| 7.厚爱 |
| 8.空张 |
| 9.隔世 |
| 10.失联 |
| 11.坐等 |
| 12.火烧 |
| 13.相爱 |
| 14.苦寻 |
| 15.路遇 |
| 16.策反 |
| 17.隔绝 |
| 18.欲言 |
| 19.故地 |
| 20.音讯 |
| 21.情书 |
| 22.念念 |
| 23.回溯 |
| 24.满月 |
| 25.离合 |
| 26.相顾 |
| 27.饮泣 |
| 28.回炉 |
| 29.哭笑 |
| 30.长话 |
| 31.速递 |
| 32.折返 |
| 33.生离 |
| 34.相伴 |
| 35.放心 |
| 36.目送 |
| 37.告别 |
| 38.忙乱 |
| 39.手语 |
| 40.吃饭 |
| 41.重逢 |
| 42.美苏 |
| 43.追悔 |
| 44.合影 |
| 45.一生 |
| 46.爱情 |
| 47.虚惊 |
| 48.无家 |
| 49.毛蒋 |
| 50.舍友 |
| 51.余恨 |
| 52.狼狈 |
| 53.动物 |
| 54.相煎 |
| 55.问答 |
| 56.狭路 |
| 57.转身 |
| 58.双喜 |
| 59.临门 |
| 60.日夜 |
| 61.身体 |
| 62.半生 |
| 63.默写 |
| 64.静走 |
| 65.酒狂 |
| 66.陋巷 |
| 67.终局 |
| 68.恒温 (存目) |
| 69.小城 |
| 70.红白 |
| 71.云梯 |
| 72.死婴 |
| 73.试飞 |
| 74.基因 |
| 75.拾遗 |
| 76.死生 |
| 77.初见 |
| 摘要 |
| Abstract |
| 访谈笔录符号说明 |
| 导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一) 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日渐突出 |
| (二) 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突出 |
| (三) 学校教学“减负”与知识爆炸式增长之间矛盾激化 |
| (四) 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多视角聚焦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 (一) “课后班” |
| (二) 教育责任 |
|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the soci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
| (四) 良好的文化意愿(Bonne volonté culturelle) |
| (五) 协同分担(Synergistic-sharing) |
| 三、理论基础 |
| (一) 再保障观念机制 |
| (二) 协同治理理论 |
| 四、文献综述 |
| (一) 关于“课后班”的研究 |
| (二) 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
| (三) 关于“课后班”问题的研究方法 |
| (四) 研究述评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三大课后班主体角色困境深描 |
| 一、家长之难:良好的文化意愿与文化误识 |
| (一) 家庭教育责任的“不能承受之重” |
| (二) 多重社会角色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
| (三) 既无奈又自愿的“必需消费” |
| 二、教师之难:生存与发展的围城 |
| (一) “课后班”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与紧张 |
| (二) 教师的认同与排斥 |
| (三) 在信仰与现实之间 |
| 三、学生之难:无处安放的身与心 |
| (一) “课后班”托管我们什么? |
| (二) “放学之后”与“下班之前”我们去哪儿? |
| (三) 如果不被托管会怎样? |
| 第二章 缝隙之存与迷茫之治 |
| 一、办班之难:消费时代的文化操守 |
| (一) 政策规约与扶持 |
| (二) “跑关系”与“招学生” |
| (三) 口碑建立与社会认可度 |
| 二、管理之难:乱相之中如何行动 |
| (一) 学校管理工作的情理两难处境 |
| (二) 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政策空白点 |
| (三) 管理政策与利益链条的矛盾冲突 |
| 第三章 必要性之思: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
| 一、何为“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
| (一) 一个拟人化的概念 |
| (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
|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之内涵 |
| 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
| (一) 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际遇 |
| (二) 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胎”政策的转变 |
| (三) 家庭经济结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化 |
| 三、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的理性审视 |
|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是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
| (二) 家庭教育作为传统训育和德育职能的守卫 |
| (三) 以法制化保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
| 第四章 合理性之思: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 |
| 一、以往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存在的问题 |
| (一) 责任分配缺乏整体规划 |
| (二) 学校单方主导,整体动力不足 |
| (三) 合作的阶段性强,连续性差 |
| (四) 互不理解,沟通不畅 |
| 二、打破原有三方合作障碍 |
| (一) 学校的角色应为引领而非主持 |
| (二) 家长立场应当明确而非动荡 |
| (三) 课后班应当积极合作而非各自为战 |
| 三、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
| (一) 构建协同合作心理基础:培育社会认同 |
| (二) 搭建协同合作沟通平台:开设“家长中心” |
| (三) 培育协同合作多元主体:政府发挥核心作用 |
| 第五章 协同发展下的规范治理:“G-S-F-A”解难模式 |
| 一、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迫切需求 |
|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使课后班成为家长教育行动的必然选择 |
| (二) 政府和学校应为家庭提供导向且与课后班的教育形成合力 |
| (三) 学校“减负”的“增效”目的需多方资源整合与协作来达成 |
| 二、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改革的思路与关键 |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
| (二) 处理好制度逻辑冲突是关键 |
| 三、分类治理、协同共享策略的构建 |
| (一) “帮助-服务型”课后班——监管政策 |
| (二) “爱好-特长型”课后班——扶持政策 |
| (三) “强化——补习型”课后班——规范政策 |
| (四) “升学——竞赛型”课后班——限制政策 |
| (五) 协同共享——“G-S-F-A”协作模式的设想 |
| 四、C市“蓓蕾计划”:“G-S-F-A”模式的实践范例 |
| (一) “蓓蕾计划”的初衷与内涵 |
| (二) “蓓蕾计划”的筹备与实施 |
| (三) “蓓蕾计划”的落实与反思 |
| 结语 |
| 后记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