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重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研究的规范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重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江鹏[2](2021)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证素理论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型分布,为其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帮助。方法:收集福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BS-D重叠FD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四诊信息,提取相对应的病位、病性证素,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分析,探讨IBS-D重叠FD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在12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占39.17%,女性73例,占60.83%,男女比例为1:1.55。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19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0±8.97岁。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D重叠FD证素分布特点:(1)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8个,其中脾出现的频率最高(102例,85.00%),其余依次为胃(95例,79.17%)、肝(34例,28.33%)、大肠(28例,23.33%)、小肠(20例,16.67%)、肾(15例,12.5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位证素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肝、大肠、小肠、肾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血热、气陷11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滞(112例,93.33%),其余依次为湿(91例,75.83%)、阳虚(57例,47.50%)、气虚(49例,40.83%)、热(43例,35.83%)、阴虚(36例,30.0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性证素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湿和其他病性证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气虚、热、阴虚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IBS-D重叠FD可分为5种证型,分别为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其中脾虚湿滞证出现频数最高,共有37例,占30.8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4例,28.33%)、脾胃湿热证(32例,26.67%)、脾肾阳虚证(9例,7.5%)、脾胃阳虚证(8例,6.67%)。经统计学检验,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分别与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IBS-D重叠FD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大于男性,且好发于18-59岁的中青年,老年人较为少见。2.IBS-D重叠FD的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其中脾、胃出现频率最高,表明脾和胃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变部位,与肝、大肠、小肠、肾密切相关;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气陷、血热,其中气滞、湿出现频率最高,表明气滞和湿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性证素。3.IBS-D重叠FD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较为少见。

常海静[3](2021)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门诊以及病房的功能性便秘患者150例,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评定,问卷采用自拟的病史采集表、慢性便秘严重度评分表(CSS)、Bristol便质评分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调查的FC患者,女性99例(66%),老年人91例(60.7%),病程>5年的71例(47.3%),重度便秘71例(47.3%),就诊次数>8次/年的48例(32%),疗效自评积极的61例(40.7%),有发病诱因的36例(24%),合并其他慢性病的54例(36%),有手术史的43例(28.7%),近期有事件发生的7例(4.7%)。2.FC患者症状谱如下:排便费力120例(80%),排便不尽99例(66%),粪质异常89例(59.3%),排便频率降低86例(57.3%),如厕时间延长(>10min)84例(56%),刺激性泻剂/手助排便73例(48.7%),腹胀72例(48%),24h内存在排便失败53例(35.3%),肛门堵塞感50例(33.3%),肛门坠胀37例(24.7%),腹痛27例(18%)。3.FC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如下:肝郁脾虚证(n=50,33.3%),脾肾阳虚证(n=44,29.3%)、肺脾气虚证(n=30,20%)、肝肾阴虚证(n=26,17.3%)。4.FC患者中焦虑的40例(26.7%);抑郁的53例(35.3%);焦虑与抑郁共病的31例(20.7%)。其中肯定焦虑31人(20.7%),明显焦虑9人(6%);严重焦虑0人;轻中度抑郁49人(32.7%),重度抑郁4人(2.7%)。5.FC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FC是否伴有焦虑在就诊次数、疗效自评、经济情况、便秘严重度、排便费力、排便不尽、腹痛、辅助排便、排便失败、腹胀、肛门堵塞感、肛门坠胀、粪质异常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腹痛,排便失败,肛门坠胀是FC伴有焦虑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 5.32,2.83 和 2.81,P 值分别为 0.01,0.04,0.04。6.FC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FC是否伴有抑郁在就诊次数、疗效自评、便秘严重度、排便不尽、腹痛、辅助排便、排便失败、腹胀、肛门堵塞感、肛门坠胀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疗效自评积极是FC伴有抑郁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28,P值为0.01;就诊次数多,腹胀,肛门堵塞感是FC伴有抑郁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是3.04,2.83和3.02,P值分别为0.02,0.04,0.02。7.FC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FC患者是否伴有焦虑在证型上有差异,与肝郁脾虚型的FC患者相比,肺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OR值分别为0.21,0.33,0.41,P值分别为0.01,0.05,0.05;FC患者是否伴有抑郁在证型上有差异,与肝郁脾虚型的FC患者相比,肺脾气虚,肝肾阴虚的OR值分别为0.27,0.2,P 值分别为 0.02,0.01。结论1.功能性便秘患者部分伴有焦虑、抑郁,其中以轻、中度为主。2.腹痛、排便失败、肛门坠胀是功能性便秘伴有焦虑的危险因素;疗效自评积极是功能性便秘伴有抑郁的保护因素,反复就诊,腹胀,肛门堵塞感则是功能性便秘伴有抑郁的危险因素。3.肝郁脾虚证为功能性便秘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主要证型。

樊文彬[4](2020)在《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调查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一般资料、便秘相关指标、精神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肛肠科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和性别比例、年龄范围相匹配的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指数(BMI)、排粪频率(平均每周自发排粪,SBM)、粪便性状(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精神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便秘严重程度(Wexner便秘评分,WCS)、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便秘相关指标、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评分、PAC-QOL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C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体质指数、受教育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C组较健康人群有更多的精神心理问题。FC组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为59.29%。FC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精神病性是FC组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的因子。(3)FC组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FC组较健康人群生活质量差。FC组生活质量中情绪心境、满意度、担忧、生活独立性、饮食、生理6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满意度是两组之间差异最大的因子。(4)FC组Wexner便秘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477,P<0.001)。其中便秘病程与生活质量评分弱相关(r=0.223,P=0.017),排便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低度相关(r=0.305,P=0.001)。(5)Wexner便秘评分与SCL-90均分弱相关(r=0.200,P<0.05)。(6)SCL-90均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中度相关(r=0.507,P<0.05)。结论:F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BMI、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异。FC组较健康人群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生活质量显着降低。FC患者便秘严重程度与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二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气阴不足型功能性便秘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一(玄参汤制剂)、试验组二(玄参汤制剂联合精神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普芦卡必利),分别记录患者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排粪频率(SBM)、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BSFS)、Wexner便秘评分(W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和便秘生活质量评分(PAC-QOL),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排粪频率、粪便性状、便秘症状程度、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试验组一90.0%,试验组二为97.1%,对照组90.3%,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SBM均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BS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BSFS 3、4、5型合并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Wexner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4周后PAC-QOL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7)治疗4周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HAMA评分总有效率为33.3%,试验组二为70.6%,对照组为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治疗后HAMD评分总有效率为40.0%,试验组二为76.5%,对照组为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玄参汤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4周后与普芦卡必利在中医证候疗效、排便频率、大便性状、便秘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所改善。玄参汤制剂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便秘症状、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陈雨波[5](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肝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缓解疼痛,与黛力新片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以NRS疼痛数字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情志症状评分为疗效评价手段,为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寻找一种可靠、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纳入的患者共62例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肝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纳入后治疗15天/次,双侧交替,共2次,共疗程30天。对照组予以黛力新,每日2粒,早午各1次。观察疗程为30天,治疗完成后评价1次,疗程结束后1月随访。以NRS疼痛数字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情志症状评分进行评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NRS疼痛评分、情志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1月后随访NRS疼痛评分、情志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胜于对照组。(4)在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中都无明显不适。结论:穴位埋线肝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有显着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亦可改善患者的情志症状。疗效持久,可减少就诊次数,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吴世英[6](2020)在《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常规辨证取穴对比,观察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将62例符合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诊断的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实际纳入有效病例60例。实验组30例,运用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辨证选穴治疗;疗程均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15次为1疗程;以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SAS)焦虑评分、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0%和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中医证候,且观察组在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失眠多梦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SAS)焦虑评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SAS)焦虑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焦虑状况,且观察组对焦虑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3个月后随访比较,观察组复发5例,复发率17%,对照组复发10例,复发率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湖湘五经配伍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及焦虑情况,在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失眠多梦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复发率低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沈会,李吉彦,朱炜楷,赵妍妍,莫睿[7](2020)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中医药在治疗FGIDs上具有独特优势,并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同。本文系统综述了FGIDs的病名、病因病机,并对近年来FGIDs中医现代诊治、中医药治疗、临床试验研究、临床结局评价进行了归纳总结,强调了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对于FGIDs辨证辨病的认识刚好体现罗马Ⅳ共识FGIDs的"多维度"诊疗特征。提出目前FGIDs中医临床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苟尧[8](2019)在《基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在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指导下运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该理论指导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潜在机制,为该病的中医药诊疗及研究提供新思路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我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72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观察组予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对照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疗程结束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粪便积分、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观察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1)治疗4周后,观察组粪便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粪便性状及排便频次的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4周后,综合医院焦虑量表(HADA)积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医院抑郁量表(HADD)积分比较,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焦虑症状的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两组相当。(3)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肠鸣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畏寒肢冷、怠倦乏力、神疲懒言、腰膝酸软这4个全身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食欲欠佳、脘腹胀闷几个消化系统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4.2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复发率为14.29%,对照组复发率为45.71%,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6)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结论:(1)基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理论运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能显着改善大便性状及减少排便次数,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中医证候,降低4周复发率,临床疗效优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安全性良好。(2)以阴阳为切入点,用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指导辨证论治,补充了中医治疗泄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指导意义。

黄仲羽[9](2018)在《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方法。由于中医理论的抽象化以及中医临床实践的灵活性,导致中医证候标准化定义及临床规范化实践的开展十分困难。围绕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研究,相关领域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证候辨识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为中医证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临床实践规范的不统一以及客观化、定量化分析方法的缺乏仍是当前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阻碍。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例,贴近临床应用实际需求,引入“证素”及“机元”理论等现代辨证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传统统计学方法、现代高级测量理论及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方法等多学科技术融合,建立“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层次化、多维度定量化分析模型及其应用技术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证候量化测评平台的研发,探索中医证候量表的临床实证模式,建立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量化辨证方法学,从而为推动中医证候量化研究成果的临床实证及应用转化提供研究范例。方法:1.研究资源整合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及本阶段研究设计,围绕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两个病种,在中医“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范畴内,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及专家评议等系列方法,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意见等文献资源,以及中医证候测评量表及条目库以等数据资源进行整理,实现研究资源的系统整合。2.基础框架构建基于文献资源整理成果,引入“证素”及“机元”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病种常见中医证候及其辨识要点、核心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的分析与提取,建立各病种中医证候理论测量模型的基础框架,形成各病种以“疾病-证候-证素-临床表征”为基本模式的多维度、层次化结构框架,为中医辨证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原型。3.临床调查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联合设计,分两阶段开展临床病例调查。通过第一轮回顾性病例调查完成临床病例采集,并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与现代高级测量技术相结合组合的方式进行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为模型量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源。第二轮调查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采集临床病例资料用于诊断模型的科学评价。所有病例资料皆源自于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合作研究单位就诊,经脾胃病5位临床专家(其中包括国家级名中医两名,广东省名中医两名)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属“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范畴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两轮调查设计样本量1400例。其中各临床病例的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运用前期建立的中医证候量化测评工具,对个人信息,临床症状或体征的量化测评结果和专家辨证及辨证要素诊断结果等信息进行采集。4.理论模型构建以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临床调查结果,分析提取各病种的核心中医证候及辨证要素,同时依据中医理论关于各证候的定义及病机阐述,建立临床表征与各辨证要素的对照关系。结合各临床表征的临床分布特点,经专家小组评议,剔除与各辨证要素理论关联度较小的临床表征,最终实现“证候-辨证要素”及“症状-证候要素”的分层优化。从而形成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顶层结构,胃痛、胃痞、泄泻三个中医疾病为根节点,以各病种常见中医证候及辨证要素为核心连接层,以临床表征为子节点的多维度、层次化的辨证理论模型。5.模型约简与定量优化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数据分布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完成各病种核心辨证要素及临床表征的提取和定量化评价。本步骤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Forward:LR)作为逐步回归变量选择方法。其中选入变量的显着性水准为0.05,剔除变量的显着性水准为0.10。在SPSS 22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完成对调查表中的各变量与辨证要素的相关性分析,依据各自变量的统计效能,提取与各辨证要素呈正相关的临床表证,实现研究变量的初步筛选及模型结构的约简和优化。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AMOS 21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辨证模型结构进行评价。以理论模型为初始结构,运用临床调查数据分病种进行评价。模型结构的评价标准参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常用评价指标。以MI指数(Modification Indices)为主要参考,对模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修正观察变量归属,提高模型总体拟合度和解释性。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进一步分析各观察变量的多维度测量能力。结合临床调查数据,在R语言程序中,以Quasi-Monte Carlo EM算法为核心算法,对胃痛、胃痞及泄泻病中医证候量化辨识模型的条目参数及测量属性进行拟合分析与评价,建立起各辨证要素与证候间定量化的多维度相关关系。以因子载荷和多维区分度为主要指标进行条目质量评价,并依据条目测评维度绘制条目信息曲线或条目信息曲面评估其测评能力。6.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建立的多维度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技术进行FGIDs中医证候测试平台构建并完成其科学属性考评。其中项目反应模型以各病种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分析结果为基础,从各模型中提取中等以上质量条目,形成自适应测试条目池。初始条目以各病种典型临床表征为主,采用最大信息矩阵法(Maximum determinant of the information matrix)进行备选条目选择,并采用MAP(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算法进行能力水平评估。以各维度测试得分标准差SE<0.3为精度控制条件,最小答题数量为20条作为测试结束条件。最终建立以“病证结合”为基本理念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基础上,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规范流程和技术方法,采用快速原型模式进行测试平台构建。结合临床业务需求,采用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测试平台。系统架构采用MVC(Modeler-View-Controller)三层架构设计。系统技术方案采用Python、R以及HTML5等多编程语言方案进行功能实现。7.科学属性评价以五位中医临床专家的诊断意见为标准参照,运用ROC曲线分析,确定各辨证要素的自适应测试诊断阈值。通过绘制散点图对前瞻性病例的自动化测评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运用Kappa检验及配对卡方检验实现自动化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模型的准确性、可行性及科学性的全面评价。结果: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共收集功能性胃肠病相关临床调查量表6份,诊断条目库4份,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型-证素-症候”辨证理论模型及对照表1份。通过文献检索,共收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规范、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8份,涵盖中医证型28个。根据文献检索结果中关于各证候的定义及辨识标准阐述,以条目池为基础,抽取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范围内,中医胃痛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77条,胃痞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55条,以及泄泻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74条。三个病种测量条目汇总成《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要素临床调查表》,涵盖相关测量条目共计209条。通过临床调查共纳入临床病例共1454例,其中胃痛病人478例(32.86%),胃痞病人502例(34.54%),泄泻病人474例(32.60%)。研究样本涵盖中医证候28个,主要证候为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脾虚气滞以及脾胃虚寒,累计占总病例77.92%。对于胃痛病,提取7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阴虚”和“湿”。对于胃痞病,提取7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热”和“湿”。对于泄泻病,提取8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阳虚”、“湿”和“热”。结合临床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以上三个病种的共计22个辨证要素作为中医证候分析的核心节点,构建了胃痛、胃痞和泄泻病三个病种的多维度、层次化中医辨证理论模型。在中医辨证理论模型的框架下,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到胃痛病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14项,各要素正相关条目累计99项,去除要素间重复关联条目,最终整理得正相关条目共计73项。对于胃痞病,提取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07项,各要素整合正相关条目共计61项。对于泄泻病,提取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13项,各要素整合正相关条目共计72项。各病种中多数辨证要素回归模型与中医理论及临床辨证规律相符,模型的解释性良好。针对各病种内辨证要素模型存在变量交叉及拟合度不足等问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要素的联合模式,从而实现模型调整和优化,最终建立了“肝-气滞”,“脾-气虚”及“脾-湿”要素联合模型。联合模型的拟合度及解释性较于原始要素模型的拟合度得到优化,模型的总体解释性得到提高。结合辨证理论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各病种范围内,以各辨证要素为潜变量,以各要素正相关条目为观察变量,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进行辨证模型定量化分析。经分析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痛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MDISC>0.5)54条,其中优质条目(MDISC>1.5)16条。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胃痞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39条,其中优质条目15条。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泄泻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53条,其中优质条目17条。各模型中因子载荷大于0.3的临床表征与各要素定义及临床规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的解释性较好。在上述三个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证候量化辨识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并实现了各临床病例资料辨证要素自动化评估。受试者在可交互界面中通过辨病条目完成病种识别,系统依据病种识别结果进入证候量化测评逻辑。依据受试者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模型实现自动化的多维辨证要素能力水平评估。测评完成后,系统通过可视化接口对多维测评结果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示,为当次测评结果提供全面、直观的定量化展示。此外,系统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示患者的多次测评结果,为阶段性的病情评估以及疗效评价提供辅助媒介。以中医临床辨证结果作为检验变量,经ROC曲线分析评价,各病种辨证要素模型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以上,模型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绘制散点图对验证数据集证候诊断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初步确定了各要素模型的诊断阈值。经Kappa检验及配对卡方检验,胃痛病中“胃”、“气虚”、“肝-气滞”及“湿”四个要素的自适应诊断与临床医师诊断结果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以“湿”要素的Kappa系数最高,达到0.8以上,提示该要素的自适应诊断结果与临床医师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胃痞病以“热”要素的Kappa系数最高,而泄泻病中“热”及“湿”两个要素的Kappa系数均达到0.75以上,提示自适应对各要素诊断结果与临床医师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而部分要素诊断一致性不足,一方面考虑本研究样本量不足有关,模型精度仍需在更大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阈值形式及其确定方法也需进一步优化,以更贴近临床诊断需求。结论: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例,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进行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多维度、层次化、定量化分析的科学实践。通过传统统计学方法与现代测量理论和技术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以“疾病-证候-证素-症状”为基本架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证候量化模型,构建了以经典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等现代测量技术相结合,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多维度、定量化测量的系统方法,为中医证候定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学范例。从临床实际应用环境及其业务需求出发,结合当前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综合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及现代高级测量技术,为跨时域、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提供工程化的实践方案。有效地填补国内量表研究工作平台研发方面的空白,并为推动中医证候量表的临床实证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式。

李敬华,于彤,朱玲,于琦,孙晓峰,田野,徐丽丽,唐旭东[10](2018)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知识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面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领域内现有知识,设计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知识服务平台组织结构,提出了学科知识细粒度可控的本体组织方式,构建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知识库,共包含14个子库,25 704条知识记录,实现了领域的知识检索、知识浏览、知识添加、知识编辑、知识更新、知识评审、用户管理等一系列功能,为用户提供了知识组织合理的,可更有效利用共享的中医功能性胃肠病知识库。

二、重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收集资料
        5.2 证素辨证方法
    6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2 症状分布
        2.1 主要消化系统症状分布
        2.2 主要消化系统外症状分布
        2.3 粪便性状分布
    3 IBS-D重叠FD的证素分布情况
        3.1 Ⅰ级、Ⅱ级、Ⅲ级证素分布情况
        3.2 证素分布情况
    4 证型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IBS重叠FD的现代研究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西医治疗
    2 IBS重叠FD的中医研究
        2.1 中医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证素研究
    3 一般资料分析
        3.1 性别
        3.2 年龄
    4 证候资料分析
        4.1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4.2 粪便性状分析
    5 证素分布特点
        5.1 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5.2 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6 证型归纳
    7 临床意义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C: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附录D: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1.1 便秘病名沿革
        1.2 便秘病因病机
        1.3 便秘中医辨证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2.1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与分型
        2.2 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
        2.3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2.4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3.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关系的研究进展
        3.1 功能性便秘伴发心理障碍的现状
        3.2 功能性便秘伴发心理障碍的病因机制
        3.3 功能性便秘伴发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组标准
        1.4 研究工具
        1.5 施测过程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2.2 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3 功能性便秘患者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4 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1.1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1.2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分布分析
        1.3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2. 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功能性便秘患者性别、年龄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2 功能性便秘患者BMI、文化、经济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3 功能性便秘患者发病诱因、既往史、事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4 功能性便秘患者严重度、病程、就诊次数、疗效自评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5 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2.6 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3. 课题存在问题及展望
        3.1 存在问题
        3.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的认识进展
        1 罗马标准的起源及沿革
        2 罗马Ⅳ标准的背景
        3 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的命名
        4 功能性便秘与其他肠道疾病的关系
        5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6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7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进展
        1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现状
        4 功能性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病因及机制
        5 与阿片类物质诱导的便秘鉴别
        6 评估与干预
        7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估
        1 功能性便秘疗效的评估
        2 便秘症状评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精神心理评估
        5 其他评估
        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肛肠科功能性便秘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对象来源
        2.3 研究对象入组
        2.4 主要研究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排便相关指标
        3.3 精神心理指标
        3.4 生活质量评价
        3.5 FC组内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FC的危险因素
        4.2 对排便相关指标认识的差异
        4.3 肛肠科FC患者群的治疗难度
        4.4 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4.5 便秘严重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5 问题与展望
    6 调查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功能性便秘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课题来源
        2.2 病例来源
        2.3 试验设计
        2.4 受试者选择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组间比较
        3.2 中医证候
        3.3 每周自发排粪(SBM)
        3.4 Bristol大便性状(BSFS)
        3.5 Wexner便秘评分
        3.6 PAC-QOL生活质量评价
        3.7 精神心理指标
        3.8 安全性观察指标
    4 疗效分析
        4.1 便秘相关指标分析
        4.2 生活质量分析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4 精神心理状况疗效分析
    5 讨论
        5.1 中药玄参汤的应用
        5.2 精神心理干预及评估
        5.3 FC治疗方案的制订
    6 问题与展望
        6.1 此次研究
        6.2 中医药科研
        6.3 中医特色治疗方案的制定
        6.4 精神心理干预
    7 试验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2 功能性便秘气阴不足型中医证候积分表
综述
    祖国医学对慢性便秘的认识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药治疗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1 指南及共识
        2 定义
        3 流行病学
        4 病因及危险因素
        5 病理生理机制
        6 诊断标准
        7 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穴位埋线治疗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1.5 不良事件
        1.6 临床病例分组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9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1.10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 疼痛评分
    2 中医临床症状
    3 情志症状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5 病例剔除与脱落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关于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施治
        1.4 穴位埋线
        1.5 其他中医外治法
        1.6 心理疏导,提高疗效
        1.7 其他疗法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及治疗
    3 选取穴位依据
    4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知情同意书
附录 C:一般项目
附录 D:安全指标观察表
附录 E: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 F: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 G:疗效评价
附录 H:不良事件观察记录表
文献综述 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临床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生活调护
        2.4 不良反应处理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西医对功能性腹胀的认识
        1.1 对病名及病因的认识
        1.2 西医对功能性腹胀的治疗
    2 中医对功能性腹胀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功能性腹胀的治疗
    3 五经配伍特色及临床应用
        3.1 “湖湘五经配伍”与“针经治脏”理论的源流
        3.2 湖湘五经配伍理、法、术、效理论
        3.3 功能性腹胀与五脏功能失衡的关系
        3.4 取穴依据
    4 常规选穴针刺组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改善临床症候
        5.2 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嗳气及失眠多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5.3 降低焦虑评分
        5.4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7 体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综述 功能性腹胀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附综述参考文献

(7)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FGIDs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2.2 FGIDs的基本病机是肝脾失调
    2.3 脾主运化功能在FGIDs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 FGIDs中医现代诊疗
    3.1 FGIDs中医“多维度”诊疗思路
        3.1.1 FGIDs中医“多维度”诊断思路
        3.1.2 FGIDs中医“多维度”治疗思路
    3.2 FGIDs中医症候现代化研究
4 中医药治疗
    4.1 辨证论治
        4.1.1 从肝论治
        4.1.2 从脾论治
    4.2 经方应用
    4.3 花类中药应用
    4.4 针灸推拿应用
    4.5 五音疗法应用
5 FGIDs临床试验研究
6 中医药治疗FGIDs临床结局评价方法

(8)基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FDr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FDr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腹泻的中医体质研究
        2.3 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案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实验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服药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7 安全性评价指标
        2.8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对比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积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D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7 不良反应
    8 剔除、脱落病例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目前治疗FDr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2 FDr的中医发病之本:元阳虚损
    3 元阳虚损的基础:阴非有余,阳常不足
    4 阴阳本体结构与中医邪正观
        4.1 阴阳本体结构阐述
        4.2 中医邪正观再识
    5 从阴阳本体结构认识FDr与三阴病的关系
    6 FDr的治疗旨归:扶正祛邪以求阴阳和
    7 加味附子理中汤配伍及药理作用
    8 实验结果分析
        8.1 加味附子理中汤对FDr患者粪便积分的影响
        8.2 加味附子理中汤对FDr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8.3 加味附子理中汤对FDr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9 总结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中医现代化研究进展
    1.2 中医证候量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研究进展
    1.3 现代测量理论研究进展
    1.4 多学科技术融合与应用研究进展
    1.5 工作基础与研究假说
        1.5.1 前期研究基础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假说
        1.5.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FGIDs多维度层次化证候理论模型构建
    2.1 研究基础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设计与方法
        2.3.1 研究资源整合
        2.3.2 临床调查
        2.3.3 模型构建与统计优化
    2.4 结果
        2.4.1 文献整理
        2.4.2 临床表征提取与测评资源整合
        2.4.3 临床调查结果
        2.4.4 回归分析与变量筛选
    2.5 讨论
        2.5.1 中医证候辨识模式
        2.5.2 病例特征分析
        2.5.3 Logistic回归模型特征及优化方向
    2.6 结论
第三章 基于MIRT的中医证候模型多维量化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3.2.1 研究框架设定
        3.2.2 数据来源
        3.2.3 量表工具测评效能评价
        3.2.4 模型结构评价与优化
        3.2.5 证候模型多维属性分析与评价
    3.3 结果
        3.3.1 模型测评信度评价
        3.3.2 模型结构效度评价
        3.3.3 模型多维测评属性评价
    3.4 讨论
        3.4.1 测评效能评价
        3.4.2 模型结构调整及优化
        3.4.3 多维度分析结果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MCAT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模型临床实证模式探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与方法
        4.2.1 需求分析
        4.2.2 系统架构设计
        4.2.3 技术方案设计
        4.2.4 自适应测试设计
        4.2.5 临床调查
        4.2.6 统计分析与模型评价
    4.3 结果
        4.3.1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构建
        4.3.2 诊断阈值分析
        4.3.3 MCAT测评结果定性评价
        4.3.4 MCAT测评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评价
    4.4 讨论
        4.4.1 MCAT测试与科学评价
        4.4.2 模型的诊断效能与临床实用性
        4.4.3 系统测试平台应用与扩展
    4.5 结论
    4.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知识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知识库构建现状
2 用户需求分析
3 功能性胃肠病中医知识库构建方法
    3.1 设计思路
    3.2知识分类方法
    3.3知识库构建及内容统计
3 知识库系统功能
    3.1功能概况
    3.2 注册和登录
    3.3 知识检索
    3.4 知识编辑
    3.5 知识添加
    3.6 知识删除
    3.7 知识展示
    3.8 知识评审
    3.9 用户个人信息管理
4 知识库系统服务
5 总结与讨论

四、重视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江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常海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肛肠科功能性便秘患者群身心状况、生活质量的调查及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樊文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穴位埋线治疗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雨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湖湘五经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吴世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沈会,李吉彦,朱炜楷,赵妍妍,莫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4)
  • [8]基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治疗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苟尧.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D]. 黄仲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知识库构建研究[J]. 李敬华,于彤,朱玲,于琦,孙晓峰,田野,徐丽丽,唐旭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3)


便秘的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胃肠论文 气滞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的审美理想》(31)后现代艺术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的具体反映
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