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日美[1](2021)在《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用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本病的疗效异同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患者分成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对照组各25例,实际共入组71例。治疗Ⅰ组予吴蛸散洗剂外治,治疗Ⅱ组予吴蛸散糊膏外治,对照组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疗程为15天,治疗1个疗程。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和治疗后15天。观察指标采用EASI评分标准对患者皮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皮肤瘙痒严重程度评分对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评分,通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EASI总积分以及患者瘙痒情况的变化,评价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分,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并严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皮肤过敏现象以评价用药的安全性。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依从性进行评分,比较三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三组均无无效病例,其中治疗Ⅰ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愈显率70.8%;治疗Ⅱ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愈显率79.2%;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愈显率39.1%。三组间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三组在治疗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上均具有疗效。治疗疗程结束后组间对比,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三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治疗后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对比、组内对比发现,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治疗后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天、治疗后15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三组均有降低EASI分值的作用,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作用大致相同,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瘙痒严重程度评分比较,通过组内比较,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三组瘙痒评分均较之前降低。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治疗后15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能缓解患者的瘙痒情况,且疗效差异不明显。(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三组DLQI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依从性比较,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依从性优于治疗Ⅱ组,治疗Ⅱ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6)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吴蛸散无论是洗剂还是糊膏在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上均具有明显疗效,且优于他克莫司软膏。(2)外用吴蛸散洗剂能够减轻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在于控制炎性浸润、去苔藓化方面更显着,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3)吴蛸散洗剂能够在基本保持吴蛸散糊膏原有疗效基础上,降低用药量,节约药物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
黄兰莹[2](2020)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观察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初步探讨清肝理脾汤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照组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两组总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判定为临床痊愈与显效的病例再随访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瘙痒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3例,其中痊愈5例,痊愈率为15.15%,显效12例,显效率为36.36%,总有效率为84.84%;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4例,其中痊愈4例,痊愈率为11.76%,显效11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79.41%。(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治疗急性湿疹均有效。(3)治疗结束后,两组在治疗效果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相当。(4)两组在改善皮损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明显优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P<0.01);瘙痒程度方面,治疗1周后对照组比治疗组止痒效果明显(P<0.05),但存在反复;治疗2周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的止痒效果相近(P>0.05),且作用平稳。(5)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能降低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复发率(P<0.05)。结论: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郑文洁[3](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陆怀虎[4](2019)在《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提供治疗新方法。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又符合中医证候诊断并符合纳入标准15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苦柏洗剂组、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每组50例。抗病毒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每次用量为5.07.5mg/kg,每天2次,5天为1个疗程。苦柏洗剂组在抗病毒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苦柏洗剂外洗患儿手、足、口及肛周等疱疹、皮疹,1次/d,5天为1个疗程。联合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苦柏洗剂(泡洗方法与苦柏洗剂组相同)联合外感Ⅱ号合剂口服,用量为10ml/次,日三次,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三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总积分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治疗后的总积分两两进行对比:苦柏洗剂组与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抗病毒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3)联合治疗组的患儿在口腔疱疹改善时间、退热所需要的时间、皮肤疱疹消退所需要的时间、输液及总病程所需时间最短,苦柏洗剂组次之,抗病毒组所需时间最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苦柏洗剂组总有效率与联合治疗组、抗病毒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抗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感Ⅱ号合剂联合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梁爽[5](2019)在《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手足癣诊断标准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海棠丁香凝胶组;对照组为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治疗组清洁患处后采用海棠丁香凝胶均匀外涂并轻揉。对照组使用盐酸特比萘芬凝胶。以上治疗均连续使用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并进行真菌检查,总结疗效。结果:1.海棠丁香凝胶组治愈率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棠丁香凝胶组有效率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海棠丁香凝胶组中湿热蕴肤型与血虚风燥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真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海棠丁香凝胶组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组的患者在疗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有效。
贯晶[6](2019)在《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归纳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方法:检索2008-2018年期间,在各大权威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安全性。再运用Microsoft Excel、SPSS 20.0软件建立资料数据表,对外用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并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果:1.共筛选出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总样本量为2204例,其中治疗组1119例,对照组1085例。通过meta分析对26篇文献的总有效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OR=3.26,95%CI[2.46,4.31],Z=8.24(P(27)0.00001);其中4篇文献研究了复发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06,95%CI[0.01,0.24],Z=3.90(P(27)0.0001);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可知:共有6篇文献中出现了不良反应,治疗组7例,对照组11例。2.共筛选出符合用药规律分析的外用处方287首,涉及文献326篇,其中包含中药200味,共引用2320次。从治疗湿疹的外用中药来看,主要为清热药(42.11%)、攻毒杀虫止痒药(9.50%)、利水渗湿药(8.84%)、解表药(8.44%);统计前40味中药作为高频药物,其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白矾、防风、甘草、花椒、苍术等;治疗湿疹用药中寒性药物最多占63%;药物性味分析可得前三位主要为苦味(36.5%)、辛味(25.4%)、甘味(19.0%);药物归经分析所用药物主要归肝经(22.4%)、肺经(13.1%)、心经(12.1%)以及脾胃二经(23.3%);4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将其聚为5类。结论:1.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不但有效率高、复发率低而且相对安全,同西药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优势。2.治疗湿疹的外用中药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为主要高频率用药;单味用药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是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白矾、防风、甘草、花椒、苍术等;药性上以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三味居多,并且多数归为肝经、肺经、心经以及脾胃二经;中药外治法仍需以辨证论治为依据进行遣方用药。
李红梅[7](2019)在《逍遥丸辅助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逍遥丸口服联合外用药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每次取一袋金玄痔科熏洗散兑水熏洗坐浴,擦干局部后取适量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涂肛周患处,早、晚各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逍遥丸口服,一次8丸,早、中、晚各一次,共治疗4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积分和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逍遥丸联合金玄痔科熏洗散、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好。(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积分、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各积分和总积分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和湿疹的总体情况经治疗后得到了显着改善。(3)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各积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和主要症状体征(瘙痒、潮湿、皮损形态)总积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试验组患者瘙痒、潮湿症状和皮损形态体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和湿疹总体情况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肛周湿疹病情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相互影响。逍遥丸辅助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湿疹病情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逍遥丸作为中药制剂,经济方便,患者依从性好,能长期配合治疗。口服逍遥丸调节心理情绪状态,较心理干预措施操作简单,对肛肠科医生的专业要求低。综上所述,逍遥丸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涛[8](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吕晓岚[9](2017)在《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是在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是将癣泡Ⅱ号方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于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为了达到验证癣泡Ⅱ号方对于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目的,并为开发推广中药外治法治疗手足癣提供依据。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全部病例来自2015年11月1日到2016年11月31日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角化型型手足癖的诊断标准,病例数为79例。本研究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试验组39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中药试验组:癣泡Ⅱ号方药包放入白醋3000ml,浸泡两日后使用,每天睡前,清洁皮肤,用药液浸泡患足或患手30分钟。每日1次,一周换新药液一次;西药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取适量外涂患处,每日早晚2次。两组均为4周一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和自觉症状进行评分。其中皮损情况包括以下四项:面积、角化、皲裂、脱屑;自觉症状则含有瘙痒、疼痛两项,皮损情况及自觉症状均根据其严重程度积分来评定,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没有任何症状0分,记录用药前后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并计算出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指数、有效率及真菌清除后阳性率;治疗前后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均进行检测安全性指标并记录其数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4周治疗,在参与中药试验组的39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和20.3%;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0.1%和2.5%。在参与西药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4%和15.2%,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3.8%。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有效率、显效率和真菌清除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且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在本次研究中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癣泡Ⅱ号方确实具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其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癣泡Ⅱ号能明显改善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症状,较快缓解瘙痒、疼痛等临床不适症状。因其经济适用、杀菌抑菌效果明显、临床疗效显着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其他疾病治疗用药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沈卫珍,杨欢,刘圣金,吴德康,房方,王瑞,吴露婷[10](2014)在《铝类矿物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铝类矿物药是临床常用矿物类中药之一,本文对铝类矿物药临床应用方面近30年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作一综述,同时探讨了铝类矿物药临床运用之间的联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
| 1.1 中医典籍中关于湿疹的病名概述 |
| 1.2 传统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近现代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相关论述 |
| 2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 |
| 2.1 流行病学 |
| 2.2 西医关于湿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概述 |
| 2.3 西医外用药物治疗湿疹的相关论述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 1.5 伦理学要求及知情同意书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3 研究观察指标 |
| 3.1 基础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 3.3 安全性指标 |
| 3.4 依从性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5.1 病例入组情况 |
| 5.2 基础观察情况 |
| 5.3 疗效观察情况 |
| 5.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5.5 安全性评价 |
| 5.6 三组依从性比较 |
| 5.7 三组复发率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吴蛸散组成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 |
| 1.1 吴茱萸 |
| 1.2 海螵蛸 |
| 2 他克莫司软膏作为对照组依据 |
| 3 中药外用剂型洗剂与糊膏的相关论述 |
| 3.1 洗剂 |
| 3.2 糊膏 |
| 4 吴蛸散洗剂与吴蛸散糊膏对比分析 |
| 5 疗效分析 |
| 6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分析 |
| 7 课题创新点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及标准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2.7 全面中止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3.4 疗程及随访 |
| 3.5 观察指标 |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3.8 随访及复发情况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5.1 病例搜集及完成情况 |
|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分析 |
| 5.3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 5.4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5.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5.6 随访及复发情况 |
| 5.7 依从性 |
| 6 讨论 |
| 6.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 6.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 6.3 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立论依据 |
| 6.4 依巴斯汀及3%硼酸溶液作为对照的依据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 问题 |
| 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一)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 湿疹的中医认识 |
| 1.1 关于湿疹的病名 |
| 1.2 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 |
| 1.3 关于湿疹的治疗 |
| 2 湿疹的现代医学认识 |
| 2.1 流行病学 |
| 2.2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湿疹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二) |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 1.1 研究现状 |
|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
|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
|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
|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
|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
| 1.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
| 2.1 研究方法 |
| 2.2 献方收集 |
|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
|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
| 2.3 献方整理 |
| 2.3.1 献方纳入标准 |
| 2.3.2 献方排除标准 |
| 2.3.3 数据校订校勘 |
| 第三章 献方体例 |
|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
|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
|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
|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
|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
|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
|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
|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
|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
| 第四章 献方统计 |
|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
| 4.1.1 《上编》统计 |
| 4.1.2 《下编》统计 |
|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
|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
|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
|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
|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
|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
|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
|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
| 4.2.1 内科 |
| 4.2.2 外科 |
| 4.2.3 妇产科 |
| 4.2.4 儿科 |
| 4.2.5 骨伤科 |
| 4.2.6 皮肤科 |
| 4.2.7 五官科 |
|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
| 4.3.1 献方人特点 |
|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
| 关济民 |
| 何中和 |
| 赵思兢 |
| 邬碧泉 |
| 赵裕才 |
| 邓鹤芝 |
| 李庭芬 |
| 赵芳伯 |
| 覃振安 |
| 陶葆荪 |
|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
|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
|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
|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
|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
| 5.1.4 为什么要献方 |
| 5.1.5 存在问题 |
|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
|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
|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
|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
|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
|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 1.6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研究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治疗前分析 |
| 3.3 治疗结果分析 |
| 3.4 治疗结果总结 |
| 4 安全性观察 |
| 5 讨论 |
| 5.1 现代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知 |
| 5.2 祖国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知 |
| 5.3 结语 |
| 5.4 外感Ⅱ号合剂及苦柏洗剂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的理论依据 |
| 5.5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 5.6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剔除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疗效 |
| 讨论 |
| 1.1 传统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
| 1.3 立论依据 |
| 1.4 研究结果分析 |
| 1.5 不足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手足癣中医药外治法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海棠丁香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表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第二部分 中药外用药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研究 |
| 1.1 临床资料 |
| 1.1.1 病例来源 |
| 1.1.2 诊断标准 |
| 1.1.2.1 中医诊断标准 |
| 1.1.2.2 西医诊断标准 |
| 1.1.3 纳入标准 |
| 1.1.4 排除标准 |
| 1.1.5 脱落标准与剔除标准 |
| 1.1.6 退出标准与终止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设计 |
| 1.2.2 分组 |
| 1.2.3 治疗 |
| 1.2.3.1 治疗药物 |
| 1.2.3.2 治疗方法 |
| 1.2.3.3 治疗时间 |
| 1.2.4 注意事项 |
|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 1.3.1 基本资料 |
| 1.3.2 情绪指标 |
| 1.3.3 疗效指标 |
| 1.3.4 评判标准 |
| 1.3.4.1 疗效评判标准 |
| 1.3.4.2 安全性评判标准 |
| 1.3.5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
| 1.3.6 严谨性 |
| 2 统计方法与分析 |
| 2.1 统计方法 |
| 2.2 数据分析 |
| 2.2.1 基线可比性分析 |
| 2.2.1.1 基本资料 |
| 2.2.1.2 治疗前情绪量表积分 |
| 2.2.1.3 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各积分 |
| 2.2.1.4 治疗前总积分 |
| 2.2.2 治疗后疗效指标 |
| 2.2.2.1 情绪量表积分 |
| 2.2.2.2 主要症状体征各积分 |
| 2.2.2.3 总积分 |
| 2.2.3 治疗后湿疹总体疗效 |
| 2.2.4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3.1 肛周湿疹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
| 3.1.1 病名 |
| 3.1.2 病因病机 |
| 3.1.3 中医治疗 |
| 3.1.4 金玄痔科熏洗散组方分析与药理研究 |
| 3.2 肛周湿疹的西医认识和治疗 |
| 3.2.1 肛周皮肤特点 |
| 3.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3.2.3 西医治疗 |
| 3.2.4 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药理研究 |
| 3.3 慢性肛周湿疹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认识和治疗 |
| 3.4 焦虑、抑郁情绪与中医情志、脏腑和慢性肛周湿疹病机的关系 |
| 3.5 逍遥丸组方分析、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
| 3.5.1 组方分析 |
| 3.5.2 药理研究 |
| 3.5.3 临床应用 |
| 4 结论 |
| 5 问题和展望 |
| 6 致谢 |
| 7 参考文献 |
| 附录1: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焦虑自评量表(SAS) |
| 附录3:抑郁自评量表(SDS) |
| 附录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
| 1.1. 期刊文献 |
| 1.2. 硕博论文 |
| 1.3. 专着文献 |
| 2. 绪论 |
| 2.1 “癣”病的概念 |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
|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
|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
| 3.1.1 白秃疮 |
| 3.1.2 肥疮 |
|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
| 3.2.1 吹花癣 |
| 3.2.2 奶癣 |
|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
| 3.3.1 鹅口疮 |
|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
| 3.4.1 牛皮癣 |
|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
| 3.5.1 圆癣 |
| 3.5.2 紫白癜风 |
| 3.5.3 乳头风 |
|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
| 3.6.1 肾囊风 |
| 3.6.2 阴癣 |
|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
| 3.7.1 四弯风 |
| 3.7.2 蛇皮癣 |
|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
| 3.8.1 鹅掌风 |
| 3.8.2 脚湿气 |
| 3.8.3 灰指甲 |
|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
| 3.9.1 湿疮 |
| 3.9.2 白疕 |
| 3.9.3 松皮癣 |
| 3.9.4 紫癜风 |
| 3.10 “癣”病病名考证 |
|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
|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
| 4.2 提出规范病名 |
| 5. 总结 |
| 5.1 考证成果述要 |
| 5.2 创新点 |
| 5.3 不足之处 |
|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
| 6. 参考文献 |
| 6.1. 古代文献 |
| 6.2. 近现代文献 |
| 6.2.1 专着 |
| 6.2.2 期刊 |
| 6.2.3 学位论文 |
|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
| 7.1 白秃疮 |
| 7.2 肥疮 |
| 7.3 吹花癣 |
| 7.4 奶癣 |
| 7.5 鹅口疮 |
| 7.6 牛皮癣 |
| 7.7 圆癣 |
| 7.8 紫白癜风 |
| 7.9 乳头风 |
| 7.10 肾囊风 |
| 7.11 阴癣 |
| 7.12 四弯风 |
| 7.13 蛇皮癣 |
| 7.14 鹅掌风 |
| 7.15 脚湿气 |
| 7.16 灰指甲 |
| 7.17 湿疮 |
| 7.18 白庀 |
| 7.19 松皮癣 |
| 7.20 紫癜风 |
| 7.21 癣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符号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实验 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 |
| 1. 实验对象 |
| 2. 实验器材 |
| 3. 实验试剂与药材 |
| 4. 真菌鉴定与培养 |
| 5. 实验方法 |
| 6. 实验结果 |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 1. 病例来源 |
| 2. 一般材料 |
| 3. 诊断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6.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体外抗菌实验照片 |
| 附录B 病历采集表 |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手足癣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