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脉诊辨证临床试验5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以脉诊辨证论治临床验案5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萍[1](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流行病学、中医证型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索本病的中医证候以及证素特点,结合张庆祥教授相关疾病的中医辨证经验和用药规律,以冀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辨证诊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上通过查阅梳理相关资料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源流与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在临床研究中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统计,采集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并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进行整理统计;对张庆祥教授的相关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探索本病的中医证型以及证素特点并分析其处方用药,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理论探讨:通过对中医经典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可发现溃疡性结肠的发生与肝、脾有较大相关性,其基本的病机主要为脾虚肝郁、气滞湿阻,治疗上以调理肝脾,理气化湿,配以荣气和血、疏导情志。2.临床研究:(1)临床调研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40-59岁为主,大多兼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多因饮食不慎、感受寒冷和情志因素引发或加重;脾虚肝郁、气滞湿阻等证型多见。(2)张庆祥教授治疗泄泻腹痛以脏腑辨证为主,其病变多责于肝脾;临床用药也多疏肝健脾,兼以调补阴阳、祛湿化瘀。重视肝脾气机的调理,善用柴胡类方和健脾益气方加减,以中焦脏腑为枢纽,调节气机升降,激发自身机能,给邪以出路,邪去正安。研究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隶属泄泻、腹痛的范畴,其病机在于肝脾不调、气滞湿阻,其病位在下焦大肠,是魄门传输启闭功能失常,但病本则在于中焦气滞,肝脾运化失常,导致气血失和,从而引生痰湿血瘀、肉腐络败,甚则日久波及他脏,形成恶性循环。故而临床诊疗应当谨守腑病治脏、异病同治的整体辨证观念,从肝脾入手调整气机,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重建水谷运化的良性循环。

闫宏丽[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是我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门九章教授是该流派的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本省第一届着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在中医学研究领域,门九章教授造诣颇深。对于疑难重病他主张用中医药防治,并在这个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年来,门九章教授将“功能五态”的思想应用于疾病的诊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通过对其近一年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深入分析总结其临床经验,以飨同道。研究目的:依托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认真领会门九章教授基于临床应用而形成的学术思想,牢固掌握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尤其是重点关注门教授三十多年来将小儿异功散应用到临床上所获得的诊治经验,深刻体会门教授“大病以胃”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小儿异功散在临床上的应用,然后再通过该方的临床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和丰富,以确保药方在未来临床实践中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研究内容和方法:在跟学过程中,本人主要采用了四种研究方法,即查阅门教授的重要论着,搜集和整理与门教授临床应用小儿异功散的医学案例,积极参加门教授的专题讲座活动以及随同门教授出诊;根据纳入标准录入门九章教授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医案,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门九章教授运用小儿异功散治疗疾病的方法,为进一步传承其学术思想、进行经验总结提供理论指导。运用“门诊病历录入系统”收集门九章教授关于功能不足态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508例医案进行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异功散的应用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适用于多个年龄段,儿童、青中年及老年患者均适用;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功能五态中,功能不足态最为多见,约占病例总数的68%;中医诊断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气血津液系病证和肺系病证,脉象和舌象分别以细脉、苔白舌淡为主,西医诊断中主要出现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肿瘤。结论:门九章教授结合功能态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多年来对疾病规律的认识,提出“证”就是功能态的学术思想,根据患者患病时的功能状态去调整和治疗,不仅把握住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则也是践行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科学所在。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来分析得出临床上患者大多为大病、久病患者,就脉象而言,大多沉脉与细脉兼有;就舌苔而言,大多为薄白苔;就舌色而言,大多以黯舌与淡舌为主,门九章教授以顾护人体正气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小儿异功散则是此类疾病的代表方剂。

晋溶辰[3](2018)在《明清情志致病医案整理及信息数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自《内经》提出“七情”的雏形以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影响。明清两朝是中医医案发展的成熟鼎盛期,情志致病理论及相关医案在此期医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和论述,整理并挖掘这一时期情志致病理论和医案对临床情志病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对明清情志致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对情志致病医案中的证治规律信息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分析情志致病的对象、特点、影响因素、辨证规律及主要治疗方法,从而丰富中医情志致病学说,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情志病提供理论依据。内容及方法: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考察明清情志致病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此期重要医家关于情志致病的认识及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从唯物历史观角度勾勒出明清背景下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的认识。第二部分:收集明清情志致病相关医案,分析和总结此期情志致病医案的撰写特点及成就。第三部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情志致病文献数据库,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情志致病相关医案进行频数分析,分析情志致病的对象、特点、影响因素、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结果:第一部分:明清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受到了五方面的历史影响,包括明以前情志致病理论的积淀、哲学思想的交锋、印刷业兴起、政府民间对医书整理的重视以及清朝后期西学东渐的趋势。第二部分:总结了明清情志致病医案在章目、内容、格式、语言方面的特点。在成就上,医案完善了情志病分类体系及命名;从温病学角度探讨了热病所致神志障碍的临床思维;情志之郁由理论到实践并展现了丰富的情志疗法。第三部分:共查阅到90本医案,单列情志病的有10本。最终共收集964条医案。七情总频次为1144次。23.6%的医案记载较全面,写明了姓氏、性别、年龄、症状、辨证和治法。1.医案中明确记录女性608例(63.1%),男性356例(37.0%),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另外中老年人、男性士官阶层易情志致病。2.情志致病医案除了集中于专列的情志门或郁门,还广泛地分散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近五十种病。其中以郁证为多。情志内伤急性起病者321条,常见于怒、惊、悲。缓慢起病者512条,常见于思、忧。3.365条医案情志致病记载了影响因素。其中来自社会文化因素较多,占31.8%。其次是伴有病理和体质个性的因素。4.病位共出现1121频次,情志致病的脏腑病位依次是肝、脾、心、胃、肾肺、胆、三焦。多种情志或单一情志致病伤肝(胆、脾胃)兼其他脏者占57%以上。5.情志致病医案用脏腑辨证较多,其中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郁化火、脾胃气虚、痰火扰心最常见,分别为11.2%,10.7%,8.0%,6.9%,5.6%。从气血津液辨证角度看,气郁类证最多,占24.6%。情志致病多为实证。6.针对情志致病的治疗方法,312条医案单用药物治疗,13条单用情志疗法。超过66%的医案在以中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提出宜怡悦开怀,调畅情志。结论:第一部分:明清历史大舞台深刻影响了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展。此期医家辨析了情志之郁,从肝胃、心、脾论治了情志致病并在医案中总结了临证经验。第二部分:明清医家立案蔚然成风,情志致病相关医案颇具规模,特点和成就显着。显示出此期医家普遍接受了七情学说。第三部分:1.医案记载中,情志致病的对象以女性、中老年、士、官阶层较多见。2.情志致病特点为多情交织,常因怒引发。急性起病的也多集中于怒。而悲忧、思发病通常较缓。情志致病及其广泛,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危害甚笃,剧烈情志刺激下,可出现气绝、胞络绝等猝死危候。癔病、惊痫、梅核气、癫狂、胸痹、中风、郁证易受情志因素而复发。3.引起情志变化的刺激因素有来自外在的因素,如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也有来自身体内部的因素。来自社会的应激源是最大的情志致病要素。4.情志致病对脏腑的影响错综复杂,其中最易影响到肝。情志致病并非单一情志对应的“五志伤五脏”模式,多种情志交织致病伤肝,继而肝脾同病的概率更大。传病在心,渐及他脏,久病者,多累及于肾。不同情志病伤脏不同。郁证的病位最多为肝,其次为脾,昏扑、惊厥等神志失常多伤心,思虑致病多伤脾、肾。5.在病机上,情志致病少有单一脏腑、单一病机所致,多有脏腑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杂而为病。其中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郁脾虚较多见。6.从总体来看,药物治疗辅以情志调护是明清治疗情志病证的最重要措施。

史艳平[4](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王洪蓓[5](2016)在《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全面整理、研究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深入挖掘其临床价值和科学精髓,进而达到继承、发展、传播、推广之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采用文献分析、跟师临证、随访跟踪、问答谈话和临床观察等多种方法,对王焕禄教授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进行全面研究,穷本溯源,挖掘提炼,抽提其学术思想,总结其诊疗经验,另外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对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本论文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1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与治学特点1.1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梳理王焕禄老师家学影响、师承经历、临床实践与研究及获奖经历等。1.2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总结王焕禄老师治学四大特点:1.2.1注重经典,熟读精研1.2.2重视实践,身体力行1.2.3转益多师,勤求博采1.2.4继承前人,发展创新2王焕禄教授主要学术思想从理论渊源、学术思想内涵及临床验案总结王老师五方面学术思想:2.1湿热害人最广重视湿热为病,认为湿热之邪,害人最广。王焕禄老师深入学习历代湿热相关理论,更重临床实践运用;精研湿热,见解独到:湿热发病,清利为主;湿热为病,病位广泛;辨湿热病审症求因,擅于寻踪觅迹。四诊注重舌苔、口气及分泌物的辨识;重视现代医学的相关指标与湿热病机关联;强调内有湿热外呈燥象。注重湿热病的演变,湿热蕴久成毒,要清热利湿配合清热解毒。从湿热论治,重新认识疾病,解决临床顽疾。2.2脾胃万病相关认为脾胃万病相关与脾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狭义脾胃病与广义脾胃病。当脾胃本藏发病,突出脾胃病要辨虚实,辨证重舌诊,实证多见湿热为患,久病多兼瘀血;强调治脾重温补,治胃重清降,久病要治瘀,虚实兼见要权衡孰重孰轻予以施治。他藏有病,补虚要关照脾胃,攻伐勿伤脾胃,脾胃病明显者,他藏之病要暂缓治之,要先调治脾胃。同时对于脾胃病患者,王老师时时强调平时调摄的重要性。强调“脾胃一虚,百病丛生,从脾论治,诸病易瘥”。2.3女科每关肝肾临床治疗月经不调特别强调肝肾的重要性,六味地黄汤加减是王老师常用的方剂。2.4男科病重肾阳对于男科病,尤重温补肾阳。包括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以前列腺增生为例予以说明。2.5久病必见血瘀认为久病必见血瘀的成因以久病气虚致瘀、久病气滞致瘀和久病湿热煎熬致瘀为主要特点。久病要善察瘀:久痛多瘀;望面色观皮肤察瘀;望舌察瘀;化验检查提示。祛瘀要分层次、辨病机。第二部分:王焕禄教授临床辨治经验研究1辨证施治方法特点总结王焕禄老师临床施治六方面特点:1.1辨病辨证,两相结合1.2中医为本,西为中用1.3注重邪正,权衡标本1.4精于舌诊,四诊合参1.5喜用经方,化裁验方1.6用药精准,处方周全2临床常见病诊治经验从相关疾病诊治特点为出发点,总结王焕禄老师辨治内科、妇科、皮肤科等疾病的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2.1辨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心气阳不足、瘀血阻于心脉所致。重视详细问诊。察舌脉重舌质及舌脉瘀象。重视鉴别诊断。认为益气活血通络是基本治法,处方用药温而不燥,升降合宜,动静有制。2.2辨治慢性便秘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便秘,是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脾虚运化无力则糟粕形成异常;脾虚气机升降失常则肠腑不降;肠道失濡亦源于脾。治疗上,益气健脾是根本之法,调畅气机是关键步骤,擅用药对,用药分缓急。2.3辨治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经验:认为食管炎应立名“食管瘅”,病位在胃(食管)、肝,病邪以气逆、湿热、血瘀为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胃降逆为主。经验方红藤棱莪煎加减为其常用方剂。2.4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经验: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立名“湿热痹”,强调湿热病机,分期治疗,急性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缓解期在适当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治疗同时,必须加大补益的力量。2.5辨治肾脏病临床经验:治疗肾病强调辨证分期:急性期邪气辨风邪、热邪,病位辨在气在血。慢性期藏腑涉及脾肾,多易夹浊毒、热毒、血热、血瘀。分析肺脾肾与肾病的关系。治疗急性期分“风水阻遏,肺气失宣”、“热伤血络,迫血下行”、“毒热内蕴,迫血外溢”三型辨治;慢性期以脾肾两虚,浊毒失降为主,治从健脾益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入手,突出重点效药的应用。2.6辨治月经病临床经验:辨治月经病强调详问病史,包括重问诊月经情况、注重妇科既往病史、注意区分年龄段不同,病机差异、注意服药史并注重结合现代医学相关检查。强调辨别虚实。治疗月经量少——虚从肝肾补;实证逐痰瘀。2.7辨治带下病临床经验:带下病强调带下过多须从虚实辨证;带下过少虚证为主。带下过多虚证者多用傅青主的完带汤加减,湿热下注者多用茵石米甘汤加味,湿热血瘀者多用经验方清坤宁宫汤加减。带下少者,多从补益肝肾入手治疗。2.8辨治男科病临床经验:临床治疗男科病时重视温补肾阳,强调男科病的辨证以全身和局部相结合,治疗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男性不育以肾阳虚多见,但是有瘀者化瘀,兼夹湿热者适度清利。2.9辨治痤疮临床经验:认为痤疮的治疗既要辨痤疮局部,又要结合全身整体情况,总结出痤疮辨证当分虚实,实证者又分热毒相结、脾胃湿热、相火亢盛等;虚证者除阴虚火旺,还有肾阳虚者,虚实夹杂亦不少见。2.10辨治银屑病临床经验:采用辨病辨证分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为湿热蕴伏,血热所致,治疗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静止期为湿热蕴伏,瘀血阻络,肤失所养,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消退期为湿热蕴伏,血燥肤失所养,治疗清热利湿,养血润燥为主。强调湿热病机贯穿疾病全程。。2.11辨治鼻鼽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营卫失和,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患者多为免疫功能偏低。治疗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温阳散寒,方药多用玉屏风散、桂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第三部分: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王焕禄老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当从湿热血瘀辨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是治疗大法,创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红藤棱莪煎,研究观察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选择5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红藤棱莪煎治疗组30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25例。经8周治疗,发现红藤棱莪煎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疗效总积分、临床综合疗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湿热证和血瘀证以及胃镜下食管病变程度和胃镜下治愈率等方面疗效均好于西药对照组。其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有应用前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1既往王焕禄教授学生对其学术思想的整理只是对其重脾胃和重湿热两方面进行整理,本论文在进一步加深、完善整理王焕禄老师重脾胃、重湿热思想之外,还整理了王老师女科和男科的学术思想以及久病注重活血化瘀的思想,更加全面的整理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另外本论文还在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临床辨证施治特点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归纳,使其治学特点、学术思想得以更全面展示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2在本人的临床实践中,对部分疾病能灵活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对老师擅长治疗的疾病病种能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一阶段的治疗中有自己不同的辨治思路和方药选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临床研究方面,从湿热血瘀辨证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研究,前人未见报道;对于湿热血瘀证候的选择,结合老师个人的辨证特色进行症状选择和组合,不囿于以往文献的内容。是结合名老中医个人辨证特色选择相关证的构成,浓缩和提炼名老中医个人辨证经验,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学习名老中医临床辨证经验。

陈丽伊[6](2015)在《仲景论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与方证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虚劳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指以五脏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如各种慢性疾病的后期和慢性期。凡是因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均属中医虚劳病范畴,病机为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虚为主。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随之而改变,由于这些变化及伴随产生的精神情志的影响,导致未病或已病的机体长期功能失调,得病了不自知或已病的误治、失治或病后失调摄等种种原因,疾病日久不愈而渐成虚劳,因而使得虚劳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在现代人群中,虚劳病更是常见和多发,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逐步完善和发展虚劳病的理论认识与辨证治疗,且对相关疾病进行了研究探讨,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等,所积累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古今文献为依据,在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虚劳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治的文献资料之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虚劳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与影响,概括了虚劳病证的学术发展规律,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和整理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并进行了分析。本课题分为病名源流考辨、仲景治疗虚劳病的治则真义和组方用药规律、历代医家治虚劳病的治法治则及用药组方规律,及跟随导师的临证体会探讨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虚劳的定义、病名的发展沿革概况,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以窥虚劳病证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概要,以及对虚劳病的病因与病机探讨。第二部分,剖析张仲景论述虚劳病的学术源流,仲景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在其着作《金匮要略》中,对虚劳病的病机进行高度的概括,提出了病机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虚为主,是多种慢性、消耗性证候的总称,揭示了虚劳的病变实质。其着重“补益脾肾”和“甘温扶阳”论治虚劳的思想,并提出了“缓中补虚”是虚劳干血症的一种特有治法,在治法方面,充分体现了温阳,重脾肾的观念。第三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将本文分为晋唐、宋金元、明清至近代几个时期。其中第五节,该部分对各个时期的主要医家及其主要论着的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其独到的学术观点与辨治经验。在每一阶段中,首先概述本时期各医家对虚劳病的认识;其次对此病有代表性的医家及着作进行深入地分析,从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用药特点及调护等几个方面着手,梳理了不同医家对虚劳病的独到见解及在学术上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后世医家对仲景治虚劳思想的实践及相关延伸变化。在虚劳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和方药配伍的基本规律研究方面。该部分为现代医家对《金匮要略》中的虚劳病方做了研究分析,分别对各个方进行了临床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且归纳和总结了对此方的研究概况。第四部分为跟随导师王新佩教授的临证体会,及其对仲景虚劳方的变通和对仲景思想的认识。总之,整理研究中发现,后世医家对虚劳病是否用温药治疗的看法大同小异,只是对所适用的病证范围各有己见,但对仲景治虚劳病时重脾肾和补益脾肾的看法是一致的。另外,在临证中,充分认识到本病的病因病机和疾病发展规律,抓住疾病本质以指导临床是很重要的。

李刚[7](2015)在《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岳美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着名中医学家,他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1.收集岳美中着作,分门别类,梳理主要学术观点。2.辑录文献中所有医案,去除重复案例,规范药名,设计excel表格,输入方名、诊疗次数、药物及剂量等信息。3.利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验案,分析用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4.通过文献了解岳美中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医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学术体系的组成。5.通过与同时代与其观点有密切关系的医家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研究结果:1.岳美中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他对废止五行学说的观点持批评态度。(2)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新模式。这是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在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至今对中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他还针对中医急慢性病的不同特点,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上研究和治疗两大类疾病指出了方向。 (4)他还结合临床,探索现代医学条件下中医辨证论治精细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5)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岳氏提出了中医自身要加强学术传承的主张,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2.岳美中先生主要临证经验。(1)用方方面。他用方形式多样,以单方为主,也有合方。选方时经方时方并重,显示他既专又博的治学特点。他用药不多,一般在10味以下。(2)用药方面。他善于用大剂量金钱草治疗泌尿系结石,善于用玉米须验方治疗慢性肾炎,也善于用大剂量石膏治疗高热病证。而在组方配伍的药物用量上,引药用量运用巧妙,佐助药和佐制药少量运用也颇具匠心。(3)肝系疾病。他善于从微细处入手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后期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对慢性肝炎,他从脾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治肝先治脾的最好例证。(4)肺系疾病。治咳首分外感内伤,多以二陈汤加味,或以二陈汤加解表药,或以二陈汤加补益药,别具一格。治喘多从肾治,以固本见长。他还善于根据临床经验创制新方,如利肺汤、固本丸等,临床疗效显着。(5)肾系疾病。治慢性肾炎以健脾补肾为主,又常以玉米须巩固疗效,用真武汤、温胆汤治尿毒症案例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治泌尿系结石,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滋阴补肾为辅。(6)老年病。岳氏治老年病多从脾肾论治。他认为老年人肾虚为本,故多种疾患与此有关。义因诸脏功能减弱,唯有健脾,补益后天以养先天,才能保持生理正常。在用药方面,宜小量久服为佳。他还主张老年人要采用多种养生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7)外感发热性疾病。治温热病多从温病学派之法。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善汤丸并用,喜用安脑丸,同时取得无后遗症的良好效果。此外,治感冒分四季用药;邪气入里分热入阳明还是热入心包;里邪壅滞似表,不可误用升散;热病愈后,肢节疼痛须待正复,不可误表;小儿外感忌频予寒凉,易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他的宝贵经验。(8)内伤发热性疾病。他认为脾阳宜升发,肾阳宜敛降,因此他治内伤发热分脾肾论治。这是他继承李东垣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后的升华,是深刻领悟中医生理病理后的高明的见解。这同时也被他自身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他灵活运用引火归原法和升阳散火法就是很好的例证。3.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及评价。(1)岳美中先生学宗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又博采后世医家学术经验,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核心,以传统医学为主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补充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体系对中医学者研究和实践中医具有示范作用。(2)从与岳美中先生观点相近和相反的角度,举陆渊雷和胡希恕两位代表医家与之对比,以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陆渊雷与岳美中有师徒之谊,在继承传统,吸收汉方医学,接受现代医学,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陆渊雷更激进一些,他对金元之后的中医基本持批评态度,而岳氏则基本持肯定态度。岳美中对陆渊雷的学术有继承也有发展,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岳美中与胡希恕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二人虽均尊崇《伤寒杂病论》,但治学门径不同,岳美中更注重仲景学说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继承与发扬,而胡希恕则更重视疾病变化的共同病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前者重视病名,后者不重视病名,前者伤寒与温病区别对待,后者则置温病于伤寒之下。实际上,二者相反相成,侧重点不同,岳美中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结合考虑,侧重于矛盾的特殊性,而胡希恕则重视疾病主要矛盾的解决,侧重于矛盾的一般性。研究意义:岳美中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家、中医教育家。他在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对当前中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岳美中先生一生倾注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刘海生[9](2013)在《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葛根芩连汤证的辨证施治》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小断进步,中医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起来,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的辩证方法而引起中医药人的关注,此种方法选用经过多年临床使用的经方验方,总结其中最常见的证侯,化繁为简,使其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因此,这样总结出来的规律更具有灵活性和临床的实用性。本课题对方剂辨证论治做了全面的分析总结,进而在方剂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对葛根芩连汤证做了科学的、规范化的研究。以统计学为手段,对所搜集的268例葛根芩连汤验案进行归纳、整理,使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出葛根芩连汤证主证、兼证及舌脉参考范围,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葛根芩连汤的方证结构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得到葛根芩连汤证的证侯类型及特点,将所总结归纳的葛根芩连汤脉症及因子分析结果与古典医籍对照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阐明葛根芩连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方药加减规律。为临床正确辨证葛根芩连汤证与正确使用葛根芩连汤奠定了基础。

余泱川[10](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以脉诊辨证论治临床验案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脉诊辨证论治临床验案5例(论文提纲范文)

(1)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源流
        (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三)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则治法
    二、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法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调查
        (一) 病例来源及数量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排除标准
        (四) 调查内容
        (五) 统计方法
        (六) 调查结果
        (七) 小结
        (八) 讨论
    二、张庆祥教授脾胃病诊疗思路以及用药规律
        (一) 医案筛选
        (二) 统计研究
        (三) 统计结果
        (四) 小结
        (五) 讨论
        (六) 张庆祥教授临床验案举隅
结语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与科研课题
附件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儿异功散的方证研究
    1.小儿异功散的方证源流
    2.小儿异功散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3.小儿异功散的剂量、服法及功效
第二部分 小儿异功散的现代研究
    1.小儿异功散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小儿异功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小儿异功散在儿科中的应用
        2.2 小儿异功散在肿瘤病中的应用
        2.3 小儿异功散在结肠炎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整理规范
        1.5 研究方法、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门诊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3.时间分布统计
    4.患者功能五态统计
    5.中医病症分类统计
    6.西医病症分类统计
    7.临床症状及舌脉变化统计分析
        7.1 症状统计
        7.2 舌象统计
        7.3 脉象统计
    8.讨论
        8.1 小儿异功散应用的性别规律
        8.2 小儿异功散广泛应用于1-20岁、80-90岁以上患者
        8.3 小儿异功散与季节相应
        8.4 小儿异功散与功能五态分型
        8.5 小儿异功散临床中以食欲不振、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8.6 小儿异功散的主要舌象是舌淡苔白、主要脉象是细脉
        8.7 小儿异功散的主治病症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明清情志致病医案整理及信息数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明清情志致病理论研究与文献概述
    1 明清情志致病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1 明以前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微与积淀
        1.2 明清思想交锋为情志理论发展提供了营养
        1.3 印刷业勃兴使情志致病理论得以普及和流传
        1.4 医书整理集成受到重视,涵盖情志致病理论的医籍得到集成
        1.5 西学东渐促“脑主神明”说形成
    2 明清代表性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的重要阐述
        2.1 张介宾论治“情志之郁”
        2.2 赵献可论治木郁及节欲养生观
        2.3 李中梓论人情及惊悸恐证
        2.4 傅青主辨治妇女情志病及情志养生
        2.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情志致病思想
        2.6 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情志发端
        2.7 王孟英承景岳的情志致病思想
第二部分 明清情志致病相关医案的特点与成就
    1 明清情志医案特点
        1.1 情志病的诊治专科化程度加深
        1.2 情志医案内容涉略的病种广泛
        1.3 格式规范,理法并举
        1.4 情志医案通俗易懂,文笔流畅
    2 明清情志医案成就
        2.1 完善了情志病分类体系及命名
        2.2 探讨了温热病所致神志障碍的临证思维
        2.3 发展了情志之郁理论
        2.4 展现了丰富的情志疗法
    3 明清情志医案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 明清医案情志致病规律及治疗方法数据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查询情志致病相关医案
        1.2 情志致病病证范围的确立
        1.3 医案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数据库、医案录入
        2.2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医案一般资料收集情况
        3.2 情志致病对象分析
        3.3 情志致病特点分析
        3.4 情志致病影响因素分析
        3.5 情志致病病位分析
        3.6 情志致病辨证
        3.7 治疗方法分析
    4 讨论
        4.1 明清医家普遍接受了“七情学说”,医案着述较为详细
        4.2 不同人群对情志易感性有别
        4.3 情志致病的特点
        4.4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4.5 情志所伤,多脏同病
        4.6 情志致病多复合病机
        4.7 疾病治疗身心兼顾,药情相辅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4)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5)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1 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与治学特点
        1.1 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
        1.2 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
    2 王焕禄教授主要学术思想
        2.1 湿热害人最广
        2.2 脾胃万病相关
        2.3 女科每关肝肾
        2.4 男科病重肾阳
        2.5 久病必见血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焕禄教授临床辨治经验研究
    1 辨证施治方法特点
        1.1 辨病辨证,两相结合
        1.2 中医为本,西为中用
        1.3 注重邪正,权衡标本
        1.4 精于舌诊,四诊合参
        1.5 喜用经方,化裁验方
        1.6 用药精准,处方周全
    2 临床常见病诊治经验
        2.1 辨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经验
        2.2 辨治慢性便秘临床经验
        2.3 辨治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经验
        2.4 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经验
        2.5 辨治肾脏病临床经验
        2.6 辨治月经病临床经验
        2.7 辨治带下病临床经验
        2.8 辨治男科病临床经验
        2.9 辨治痤疮临床经验
        2.10 辨治银屑病临床经验
        2.11 辨治鼻鼽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王焕禄经验方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
    综述: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反流性食管炎湿热血瘀证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表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仲景论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与方证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虚劳病病名考辨
    1.1 历史沿革
        1.1.1 秦汉以前
        1.1.2 晋唐时期
        1.1.3 宋金元时期
        1.1.4 明清时期
        1.1.5 近代时期
    1.2 相关病名辨析与认识
        1.2.1 辨析
        1.2.2 认识
2. 虚劳病病因探讨
    2.1 五劳、七伤、六极说
    2.2 体质学说
    2.3 瘀血内结说
    2.4 外感致虚说
3. 虚劳病病机探讨
    3.1 以阴阳失调角度论述虚劳病成因
    3.2 五脏元真通畅观点论述虚劳病成因
    3.3 三焦气机观点论述虚劳病成因
4. 仲景论治虚劳病研究
    4.1 虚劳脉证认识
        4.1.1 脉象分析
        4.1.2 脉象分型
    4.2 脾肾为中心
        4.2.1 补脾贯穿于始终
        4.2.2 补脾为补肾之先
    4.3 甘温扶阳治虚劳
        4.3.1 甘温的临床意义
        4.3.2 扶阳的临床意义
    4.4 调和营卫论治虚劳
        4.4.1 营卫的生理病理
        4.4.2 调营卫治虚劳的机理
    4.5 缓中补虚的治法
        4.5.1 瘀血与干血的鉴别
        4.5.2 缓中补虚的涵义
5. 仲景组方用药研究
    5.1 组方特点
        5.1.1 方药配伍的基本规律研究
        5.1.2 证治分型
        5.1.3 虚劳兼变证的组方用药
    5.2 用药特点
        5.2.1 药物性味特点
        5.2.2 方剂选药特点分析
6. 后世医家的继承与发展
    6.1 脾肾论治虚劳后世发挥
    6.2 甘温扶阳论治虚劳后世发挥
    6.3 调和营卫论治虚劳后世发挥
    6.4 缓中补虚后世发挥
    6.5 现代研究
        6.5.1 小建中汤
        6.5.2 黄芪建中汤
        6.5.3 八味肾气丸
        6.5.4 酸枣仁汤
        6.5.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5.6 薯蓣丸
        6.5.7 大黄(?)虫丸
        6.5.8 炙甘草汤
7. 临证体会
    7.1 王新佩教授对仲景虚劳方的变通及对仲景思想的认识
    7.2 I临床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岳美中生平事迹
    1. 因病学医自学成名
    2. 辗转行医医术日精
    3. 法宗三家融汇众长
    4. 开拓进取创新模式
    5. 呕心沥血奉献余生
    6. 岳美中医学思想发展特点简析
第二章 岳美中治学和临证思维特点
    1. 治学精神
    2. 治学方法
        2.1 择要而攻
        2.2 善做笔记
        2.3 古为今用
        2.4 客观评价
    3. 临证方法
        3.1 治病求本
        3.2 博采众长
        3.3 缜密观察
        3.4 解行并重
        3.5 善于总结
        3.6 举重若轻
第三章 岳美中学术观点研究
    1. 岳美中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1.3 对岳氏观点的评价
    2. 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1 以哲学观点分析辨证论治
        2.2 辨证论治的动态特征
        2.3 分型论治不能替代辨证论治
        2.4 避免对疾病研究的弱化
    3. 急慢性病的不同治疗原则
        3.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2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 中西医结合下辨证的思路与探索
        4.1 中国医学处理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4.2 病名及体系变动不影响中医的研究方式
        4.3 理性思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4.4 技术层面的结合方法
        4.5 对岳氏中西医结合条件下辨证论治发展的评价
    5. 岳美中振兴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5.1 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发展
        5.2 继承创新明确自身定位
        5.3 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第四章 岳美中临证经验研究
    1. 岳美中医案整理方法
        1.1 统计编号 分列条目
        1.2 规范药物 以利整理
        1.3 排除重复 统计数据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病案病种统计结果及分析
        2.2 诊疗次数统计及分析
        2.3 病案用方统计结果及分析
        2.4 病案用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3. 肝系病证治疗经验
        3.1 创立和法 完善肝病治则
        3.2 中西结合 辨治黄疸
        3.3 慢性肝 病理脾为先
    4. 肺系病证治疗经验
        4.1 内外分治 化裁二陈
        4.2 喘病治肾 固本为主
        4.3 独出心裁 创制新方
    5. 肾系病证治疗经验
        5.1 肾炎治疗经验
        5.2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
    6. 老年病治疗经验
        6.1 老年人群生理病理特点
        6.2 老年病证用方用药经验
        6.3 老年人应注重养生保健
    7. 外感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7.1 温热疾患多遵叶氏
        7.2 病机不同博采众方
    8. 内伤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8.1 升发脾阳法治内伤发热
        8.2 封藏肾阳法治内伤发热
第五章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研究及评价
    1. 岳美中医学思想的三大来源
        1.1 对张仲景学术经验的继承
        1.2 对李东垣学术经验的继承
        1.3 对叶天士学术经验的继承
    2.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2.1 广采百家之方
        2.2 汲取百家经验
        2.3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第六章 岳美中与同时代医家的比较
    1. 岳美中与陆渊雷学术思想的比较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1.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2. 岳美中与胡希恕学术思想的比较
        2.1 治学历程不同却都重视仲景着作
        2.2 岳美中与胡希恕主要观点对比
        2.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第七章 岳美中医学贡献及评价
    1. 经方医学的优秀继承者
    2. 中医治疗新模式的探索者
    3. 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者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引领者
    5. 振兴中医的无私奉献者
    6. 中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岳美中年谱及主要着作年代考
    附录2:岳美中着作收录情况简介
    附录3:岳美中医案辑录
    附录4:药物统计结果详表
        4.1 病案具体病种表
        4.2 药物频次统计表
        4.3 药物平均剂量表
        4.4 药物最大剂量表
        4.5 药物最小剂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9)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葛根芩连汤证的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方剂辨证论治方法概述
    二、葛根苳连汤证概述
        (一) 葛根芩连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脉证
        (二) 葛根冬连汤用药配伍、煎服方法
        (三) 葛根芩连汤类方的文献记载
        (四)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二. 葛根芩连汤证的研究方法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资料的归纳和整理
    (三) 资料的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资料的一般情况
    (二) 葛根芩连汤治疗疾病种类的统计情况
    (三) 葛根芩连汤证脉症统计结果
    (四) 葛根芩连汤证因子分析结果
    (五) 葛根芩连汤证使用药味统计结果
讨论
    一. 葛根芩连汤证研究结果探讨
    二、葛根芩连汤证诊断标准
    三、葛根芩连汤方药及配伍意义探讨
    四、葛根芩连汤证药物加减变化规律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一、医史文献研究
        二、中医理论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三、妇科疾病防治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三、实验研究方面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三、针刺麻醉研究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一、侨港中医群体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结论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以脉诊辨证论治临床验案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D]. 周玉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D]. 闫宏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明清情志致病医案整理及信息数理分析[D]. 晋溶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5]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D]. 王洪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仲景论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与方证的文献研究[D]. 陈丽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0)
  • [7]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李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 ——葛根芩连汤证的辨证施治[D]. 刘海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中医论文 湿热体质论文 脉诊论文 辨证论治论文 岳美中论文

上一篇:新生儿呼吸暂停3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为什么选择电视:观众及其注意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