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睿珉[1](2020)在《针刺改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比针刺与非穴浅刺改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疗效差异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0例中重度寻常痤疮的受试者。用区组随机方法按照1:1分配到针刺组与非穴浅刺组。针刺组与非穴浅刺组的受试者均治疗3次/周,30分钟/次,共4周,12针次。本研究的基线指标包括受试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受试者对于针刺治疗的效果及针刺对于寻常痤疮改善的期待值。主要结局指标为第4周的Skindex-16生活质量量表的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分别是第16周及第28周的Skindex-16生活质量量表总分较基线变化值,第4周、第16周及第28周的Skindex-16生活质量量表各个维度(症状、情感、功能(社会))总分较基线变化值,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面部皮损瘙痒和疼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盲法效果评价及安全性评价。主要及次要结局疗效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均采取意向性分析。研究结果本试验共纳入70例中重度寻常痤疮的受试者,70例受试者均完成4周12针次的治疗。受试者于基线期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两组的受试者对于针刺期待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学历和工作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3及P<0.01。主要结局指标为第4周的Skindex-16量表的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的第4周的Skindex-16量表的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15.03(31.19),非穴浅刺组第4周的Skindex-16量表的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10.49±24.22,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099,无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1)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总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0.42(17.91)和-5.45±18.14,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7.66±18.31和-4.01 土21.16,第16周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736,无统计学意义,第28周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768,无统计学意义;(2)第4周的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症状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5.20土 17.21,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症状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1.03±25.58,两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426,无统计学意义;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症状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0.45±24.04和7.03±20.66,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症状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5.00±29.00和10.91±31.00,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分别为P=0.484及P=0.556,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第4周的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情感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29.32±25.22,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情感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的比较为-4.76(19.05),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为P=0.004,有统计学意义;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情感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2.57±28.86和-12.80±27.10,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情感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14.89±23.08和-11.14±27.43;两组的第16及第28周与基线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6周及第28周两组的组间比较分别为P=0.230及P=0.807,没有统计学意义;(4)第4周的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功能(社会)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10.31±21.23,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功能(社会)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为-6.67±31.44,针刺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穴浅刺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与非穴浅刺组的组间比较为P=0.577,无统计学意义;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功能(社会)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0(27.50)和0(26.67),非穴浅刺组的Skindex-16量表的功能(社会)维度总分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0.97±22.84和0(33.33);两组于第16及第28周与基线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分别为P=0.400及P=0.491,均没有统计学意义;(5)第4周的针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5(10),非穴浅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1(5),针刺组与非穴浅刺组与基线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非穴浅刺组的组间比较为P=0.111,无统计学意义;第16周,针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2(5.25),非穴浅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2(8),针刺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穴浅刺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730,无统计学意义;第28周,针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3(5),非穴浅刺组的面部炎性皮损计数较基线的变化值为-3(7),两组组内比较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854,无统计学意义;(6)第4周针刺组的瘙痒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5(10),非穴浅刺组的瘙痒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1(23),两组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410,无统计学意义;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瘙痒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分别为-9.97±25.27和-10(26.50),非穴浅刺组的的瘙痒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分别为-7.21±26.87和-6.25±27.80,针刺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浅刺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分别为P=0.664及P=0.303,均无统计学意义;(7)第4周的针刺组的疼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5(18),非穴浅刺组的疼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5(25),两组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为P=0.642,无统计学意义;第16周与第28周,针刺组的面部皮损疼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分别为-8(21.23)和-5(19.50),非穴浅刺组的面部皮损疼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为-3.5(29.25)和-8.78±29.57;针刺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浅刺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分别为P=0.893及P=0.927,均无统计学意义;(8)两组对于针刺盲法效果评价,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无针刺相关不良反应及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研究结论针刺与非穴浅刺均可以改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的症状,减少皮损数量,提高寻常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寻常痤疮患者的总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疗效有优于非穴浅刺治疗的趋势,但由于样本量小,未显示阳性结果;针刺对改善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情感方面可能优于非穴浅刺;针刺对于中重度寻常痤疮的安全性较好。综上所述,针刺对于寻常痤疮的疗效有待于大样本量及严谨设计的试验研究以证明。
张天博[2](2020)在《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试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的相关论文,分别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与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地域差异、皮损特征、用药规律、性激素、免疫指标、幽门螺旋杆菌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对结果加以归纳与总结,探求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能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较全面的指导作用。文献综述二: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关论文,发病机制方面列举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P.acnes、免疫、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方面分别从物理疗法、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寻常痤疮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总结以此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研究部分:目的:评价中药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安慰剂、随机、双盲的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根据入选顺序,将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给予加减祛风润面散或安慰剂,145g/袋,每日1次,疗程4周。疗效的主要指标是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表)的有效率。疗效的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DLQI)评分的变化以及VISIA皮肤测试仪对斑点、毛孔、棕色斑、紫质和红色区的测评前后对比;SOFT皮肤分析仪检测的pH、油脂和皮肤水分测评前后对比。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10例,完成随访20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0%和31.68%。两组总有效率的95%置信区间(CI)为57.84%(39.26%-66.38%)。治疗组有2例轻度药物过敏。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DLQI评分较基线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DLQI,但治疗组疗效较好。经治疗,治疗组的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得分较基线下降(P<0.05),但毛孔和紫质得分无差异。对照组棕色斑、毛孔较基线减少(P<0.05),但斑点、毛孔、红色区评分无差异。治疗组各项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加减祛风润面散有利于改善面部斑点、棕色斑和红色区。同时,它的表现比安慰剂组更好。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H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未发现组内差异(P=0.38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油脂值均较基线显着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在皮肤水分的作用上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两例轻度药物过敏现象。结论:加减祛风润面散治疗湿毒夹瘀型寻常痤疮疗效优于安慰剂,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唐可[3](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李雪[4](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东琪[5](2020)在《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自拟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成人女性阴虚火旺型痤疮的疗效。2、探讨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与机体性激素调节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搜集就诊的成人女性痤疮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各30例。对60例痤疮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整理以及皮损局部资料整理,取上述60例患者治疗前静脉血于东方医院检验科进行基础性激素的检测并记录。再分别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中药组单纯给予滋阴解毒方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再次评估患者皮损积分,治疗4周后再次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性激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性激素的动态变化,并探究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同时记录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变,分别记录皮损及兼症积分,与治疗前对比,用以疗效的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综合、皮损、兼症积分,分别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综合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80.0%。3.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73.3%。4.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2周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2周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皮损疗效为96.7%,中药组73.3%。5.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兼症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5)。6.全部患者各项基础性激素水平检测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经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催乳激素(PRL),雌雄比(E2/T)值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的均值及标准差发现,联合治疗组经治疗后,E2、P值相对升高,T值相对下降;中药组E2,T,P值均相对升高;其他各项性激素水平前后对比并无明显规律。结论:1.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对比,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及皮损疗效,在起效时间上,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相较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起效时间更短。而在皮损以外的兼症治疗上两组疗效相当。2.通过对各组患者性激素检测的前后对比,未发现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激素产生的影响。
方元芝[6](2020)在《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并更进一步为火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62例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予毫火针辨证治疗痤疮,每次选取(面、胸、背部)7-8个皮损点刺,并清除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再辨证取穴点刺(风热证取肺俞穴、大椎穴;湿热证取胃俞穴、大肠俞穴;冲任失调取肝俞穴、肾俞穴、膈俞穴),每隔1天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白天予局部皮损外涂过氧化苯甲酰凝胶1次,睡前外涂维A酸乳膏1次,交替用药,连续使用,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后评价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得出结论。成果:治疗4周结束后,总共收集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1例患者,对照组29例,脱落2例患者。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痤疮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在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情况下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经检验后均P>0.05,说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治疗4周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后,两组的皮损分布、皮损总积分有差异(P<0.05),而两组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有8例痊愈,1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西药外治组有5例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0%。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风热证、湿热证、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访1个月后,随访到所有治疗有效的47例患者中,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有1例复发,对照组有4例复发,两组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可见两种疗法安全有效。结论:1.毫火针疗法和西药外治法对青春期寻常型痤疮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毫火针疗法的疗效优于西药外治法。2.与西药外治法相比,毫火针疗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整体皮损情况,尤其在减少皮损分布方面疗效更明显。3.毫火针疗法与西药外治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方面疗效相当。4.毫火针疗法与西药膏法在防治痤疮复发方面疗效相当。5.毫火针可有效辨证治疗风热型、湿热型、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痤疮,其不良反应轻,操作安全简便,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崔希宣,洪锡京,李欣,李斌[7](2019)在《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面膜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粉末或中药提取物和适当的成膜材料均匀混合而制成的敷面涂剂。中药面膜治疗痤疮属中医药特色疗法,其操作方便、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安全持久。文章阐述了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中药面膜特点、种类与作用机制,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组方及方法。除了单用,还包括中药面膜联合内服药物疗法、针刺疗法及其他疗法。
崔希宣[8](2019)在《“针-药-膜”合用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火针配合中药内服加外用面膜治疗寻常痤疮肺经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火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从而为火针治疗寻常痤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清肺祛脂方加巨樱霜石膏倒膜治疗,对照组采用清肺祛脂方加巨樱霜石膏倒膜治疗,两组患者均6周为一疗程,每2周复诊1次,观察记录皮损类型、皮疹数量、症状变化、皮疹严重程度评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以对其疗效作综合评估。结果:1、全部病例完成时,共计脱落3例,最终完成69例,纳入分析69例;2、一般资料的比较: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两组治疗前痤疮皮损类型、数量、全身症候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痊愈0例(0%)、显效7例(20.6%)、有效26例(76.5%)、无效1例(2.9%),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1例(2.9%)、有效30例(85.7%)、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针配合清肺祛脂方加外用巨樱霜石膏倒膜疗效优于清肺祛脂方配合外用巨樱霜石膏倒膜治疗。2、火针配合清肺祛脂方加外用巨樱霜石膏倒膜结合治疗可显着改善痤疮患者的痤疮皮损类型、数量、症状及皮损严重程度评级的变化,火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改善程度相当。3、火针配合清肺祛脂方加外用巨樱霜石膏倒膜结合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展晓庆[9](2019)在《中药联合果酸及火针治疗粉刺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对痤疮临床治疗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丹参酮胶囊、果酸换肤术的临床比较,观察中药消毒饮联合果酸换肤术及火针综合治疗粉刺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与痤疮发病的相关因素及生活质量情况,引入数理统计对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方法:共选择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为:消毒饮、果酸换肤术、火针;对照组(30例):丹参酮胶囊、果酸换肤术。共分两个疗程,每个疗程2周,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及治疗的第2周、第4周各作一次疗效观察,主要观察皮损类型、数目、颜色、疼痛程度等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等,并采用痤疮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调查。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显示,治疗组中治愈率6.67%,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中治愈率3.33%,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联合果酸及火针治疗粉刺型痤疮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经过此疗法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郑博元[10](2019)在《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高频经脉、高频穴位等,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痤疮疾病取穴提供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总结出针灸治疗取穴特点。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450篇,涉及穴位共有98个穴位,涉及十四经脉,以膀胱经、胃经、任脉、脾经、大肠经、督脉、肾经、肺经使用最为频繁,高频次取穴处方:大椎、肺俞、阿是穴、膈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脾俞、合谷。所取腧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方式以火针最为多见,其他各种方式结合使用。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提示在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所属经脉及其经穴部位多加重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寻常痤疮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健康教育和日常护理 |
| 1.1 患者宣教 |
| 1.2 皮肤清洁与护理 |
| 2 药物疗法 |
| 2.1 维A酸类药物 |
| 2.2 过氧化苯甲酰 |
| 2.3 抗生素 |
| 2.4 激素 |
| 3 物理疗法 |
| 4 寻常痤疮与生活质量 |
| 5 小结 |
| 综述二 寻常痤疮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中药治疗 |
| 1.1 中药内服治疗 |
| 1.2 中药外用治疗 |
| 1.3 小结 |
| 2 针灸治疗 |
| 2.1 单纯针刺治疗 |
| 2.2 灸法 |
| 2.3 耳针(穴)疗法 |
| 2.4 刺络放血疗法 |
| 2.5 针刺联合艾灸疗法 |
| 2.6 针刺联合拔罐疗法 |
| 2.7 针刺联合耳穴疗法 |
| 2.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研究对象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分级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2.5 中止标准 |
| 1.3 研究过程 |
| 1.4 干预措施 |
| 1.5 应急药物 |
| 1.6 结局指标 |
| 1.7 安全性评价 |
| 1.8 依从性评价 |
| 1.9 样本量计算 |
| 1.10 统计分析 |
| 1.11 伦理学原则 |
| 1.12 试验注册 |
| 1.13 质量控制 |
| 2 结果 |
| 2.1 受试者招募 |
| 2.2 基线分析 |
| 2.3 结局指标分析 |
| 3 讨论 |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3.3 干预措施的选择 |
| 3.4 结局指标的选择 |
| 3.5 局限性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附录5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寻常痤疮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 1. 临床研究 |
| 1.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 1.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体质关系 |
| 1.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
| 1.4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地域差异 |
| 1.5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皮肤损害特征关系 |
| 1.6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用药规律关系 |
| 2. 实验研究 |
| 2.1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性激素关系 |
| 2.2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免疫指标关系 |
| 2.3 寻常痤疮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
| 1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
| 1.1 P.acnes与发病机制 |
| 1.1.1 P.acnes与皮脂分泌的关系 |
| 1.1.2 P.acnes与毛囊皮脂腺角化过度的关系 |
| 1.1.3 P.acnes与炎性反应的关系 |
| 1.1.4 P.acnes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关系 |
| 1.2 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发病机制 |
| 2 寻常痤疮的治疗 |
| 2.1 物理治疗 |
| 2.1.1 激光 |
| 2.1.2 光动力疗法 |
| 2.1.3 果酸 |
| 2.2 系统药物治疗 |
| 2.2.1 抗生素 |
| 2.2.2 维A酸类药物 |
| 2.2.3 激素类药物 |
| 2.3 局部治疗 |
| 2.3.1 维A酸 |
| 2.3.2 过氧苯甲酞 |
| 2.3.3 抗生素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情况 |
|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病例剔除标准 |
| 1.2.5 脱落标准 |
| 1.3 随机双盲方法 |
| 1.4 治疗方法 |
| 1.4.1 试验组 |
| 1.4.2 安慰剂组 |
| 2 疗效评价标准 |
| 2.1 主要疗效指标 |
| 2.2 次要疗效指标 |
| 2.3 安全性评价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基线数据 |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 3.2.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的有效率 |
| 3.3 次要疗效标准 |
| 3.3.1 DLQI评分 |
| 3.3.2 VISIA皮肤检测仪评分 |
| 3.3.3 SOFT皮肤分析仪评分 |
| 3.4 随访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寻常痤疮概述 |
| 4.2 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 |
| 4.3 寻常痤疮的中医外治法概述 |
| 4.4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
| 4.5 导师经验 |
| 4.5.1 病因病机 |
| 4.5.2 辨证论治 |
| 4.5.3 治则治法 |
| 4.6 组方分析 |
| 4.7 疗效分析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附录 |
| 附件1 痤疮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 附件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 |
| 附件3 寻常痤疮证候分型调查问卷 |
| 附件4 患者治疗前后照片对比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2.7 中止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病例分组 |
| 3.3 治疗方法 |
|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
| 3.5 注意事项 |
| 3.6 疗效判定 |
|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 3.8 随访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 5.3 不良反应 |
|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
| 5.5 随访 |
| 6 讨论 |
|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 问题 |
| 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一)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
| 1.1 痤疮的病名 |
|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
|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
| 1.4 小结 |
|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
|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
|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
| 2.3 西医治疗 |
|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参考文献(二) |
|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治疗现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治疗进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的估算 |
| 3.2 随机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3.4 观察方法 |
| 3.5 疗效评价 |
| 3.6 安全性评价 |
| 3.7 统计学方法 |
| 3.8 技术路线 |
| 4 研究结果 |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 4.2 基线资料比较 |
| 4.3 疗效比较 |
|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
|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
| 4.6 不良反应情况 |
| 5 讨论与分析 |
|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
| 5.2 用药依据 |
| 5.3 疗效分析 |
| 5.4 安全性评价 |
| 5.5 不足与展望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附录5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 |
| 1. 中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1 历史上各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
| 1.2 近现代各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
| 2. 痤疮中医辨证内治概述 |
| 2.1 从脏腑论治 |
| 2.1.1 从肺、胃论治 |
| 2.1.2 从脾论治 |
| 2.1.3 从肝肾论治 |
| 2.1.4 从心论治 |
| 2.2 从病理因素论治 |
| 3. 痤疮外治法概述 |
| 3.1 中药外治 |
| 3.1.1 中药熏蒸 |
| 3.1.2 中药面膜 |
| 3.1.3 中药湿敷 |
| 3.1.4 中药外洗 |
| 3.1.5 其他剂型 |
| 3.2 中医特色治疗 |
| 3.2.1 针刺 |
| 3.2.2 火针 |
| 3.2.3 灸法 |
| 3.2.4 刺络放血及拔罐走罐 |
| 3.2.5 耳穴压丸及放血 |
| 3.2.6 其他特色疗法 |
| 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
| 1. 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及患病率 |
| 1.2 影响因素 |
| 2. 西医关于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 |
| 2.1 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
| 2.1.1 雄激素作用 |
| 2.1.2 激素受体作用 |
| 2.2 毛囊内微生物定植 |
| 2.3 免疫与炎症反应 |
| 2.3.1 Toll样受体 |
| 2.3.2 免疫失衡 |
| 2.4 遗传因素 |
| 3. 痤疮的西医治疗概述 |
| 3.1 药物治疗 |
| 3.1.1 外用药物治疗 |
| 3.1.2 内服药物治疗 |
| 3.2 物理治疗 |
| 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1.6 研究方法 |
| 1.7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 2.1.1 年龄 |
| 2.1.2 睡眠 |
| 2.1.3 月经 |
| 2.1.4 压力 |
| 2.1.5 皮损部位分布情况 |
| 2.2 临床疗效分析 |
| 2.2.1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组内比较 |
| 2.2.2 两组临床各项疗效组间比较 |
| 2.2.3 治疗各时点皮损疗效比较 |
| 2.3 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
| 2.3.1 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3.1 研究背景 |
| 3.2 组方及选穴依据 |
| 3.2.1 滋阴解毒方的组方依据 |
| 3.2.1.1 中医理论依据 |
| 3.2.1.2 滋阴解毒方方解 |
| 3.2.1.3 现代药理研究 |
| 3.2.2 耳穴选穴依据 |
| 3.2.2.1 中医理论依据 |
| 3.2.2.2 选穴及方解 |
| 3.2.2.3 现代相关研究 |
| 3.3 性激素调节作用分析 |
| 3.4 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一、痤疮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
| 二、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三、目前西医治疗概况 |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一、痤疮的历史渊源 |
| 二、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第二节 诊疗标准 |
| 一、病理诊断标准 |
| 二、纳入标准 |
| 三、排除标准 |
| 四、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一、分组方法 |
| 二、实施方案 |
| 三、注意事项 |
| 四、观察指标(见附录1) |
| 五、疗效评价 |
| 六、不良事件观察和评价 |
| 七、两组复发率的评价标准 |
| 八、安全性评价 |
| 九、统计学方法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一、病例入组情况 |
| 二、基线数据情况 |
| 三、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 四、随访情况 |
| 五、不良事件情况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疗效分析 |
| 第二节 临床疗效探讨 |
| 一、选择火针疗法的依据 |
| 二、选穴的依据 |
| 三、研究不足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简单随机分组表 |
| 附录2: 痤疮观察表 |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发表论文 |
| 致谢 |
| 附件 |
| 痤疮的病因病机 |
| 中药面膜的概述 |
| 临床研究 |
|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方法和病例来源 |
| 1.2 受试者合格标准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剔除标准 |
| 1.2.5 脱落标准 |
| 1.2.6 中止标准 |
| 1.3 样本量预估 |
| 1.4 随机方法分组方法 |
| 1.5 干预措施 |
| 1.5.1 基础治疗 |
| 1.5.2 干预方法 |
| 1.6 观察指标 |
| 1.6.1 一般观察指标 |
| 1.6.2 痤疮症状评分 |
| 1.6.3 皮疹严重程度评级 |
| 1.6.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 1.6.5 疗效评定标准 |
| 1.6.6 安全性指标 |
| 1.7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流程图 |
| 2.2 基线比较 |
| 2.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 2.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2.2.3 两组治疗前痤疮症状评分比较 |
| 2.2.4 两组治疗前痤疮皮疹严重程度评级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评分比较 |
|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评分总分比较 |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分项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严重程度评级比较 |
| 2.5 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 |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
| 2.7 痤疮症状评分和皮疹严重程度评级相关性分析 |
| 2.8 安全性评价和脱落原因分析 |
| 3 讨论 |
| 3.1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
| 3.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 3.3 导师李斌对痤疮的治疗心得 |
| 3.4 清肺祛脂方的组方分析 |
| 3.5 中药石膏倒膜分析 |
| 3.6 火针疗法的分析 |
| 3.6.1 火针疗法的特色 |
| 3.6.2 为何选用火针疗法 |
| 3.6.3 火针的现代适应症和禁忌症 |
| 3.6.4 关于疤痕 |
| 3.7 本研究采用的痤疮症状评分 |
| 3.8 临床疗效分析和安全性分析 |
| 3.8.1 临床疗效分析 |
| 3.8.2 安全性分析 |
| 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校期间个人情况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一)中医诊断标准 |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治疗方案 |
| 七、观察指标 |
| 八、疗效评定标准 |
| (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 (二)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
| (三)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 (四)安全性判定 |
| 九、统计方法 |
| 临床结果研究 |
| 一、疗效比较 |
|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二)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 (三)两组GAGS得分比较 |
| 二、生活质量比较 |
| (一)两组自我感知治疗前后比较 |
| (二)两组情感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 (三)两组社会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 三、不良反应 |
| 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一)病名及病因病机 |
| (二)辨证论治 |
| (三)中医外治疗法 |
| 二、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二)外治方法 |
| (三)果酸治疗痤疮 |
| 三、方药分析 |
| (一)立方依据 |
| (二)方药组成 |
| (三)组方分析 |
| 四、火针机理 |
| 五、果酸机理 |
| 六、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研究 |
| 七、研究结果分析 |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 (二)生活质量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痤疮的外治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
| 1.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
| 1.1.2 痤疮的临床表现 |
| 1.1.3 现代西医对痤疮分型 |
|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 1.2.1 古代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
| 1.2.2 中医学对痤疮分型的认识 |
| 1.2.3 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 1.3.1 现代西医治疗 |
| 1.3.2 中医治疗 |
| 1.4 小结 |
| 第2章 文献分析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检索方法 |
| 2.2.2 检索范围与检索词 |
| 2.2.3 数据处理 |
| 2.3 统计结果 |
| 2.3.1 经脉使用情况 |
| 2.3.2 前十一个主要穴位及归经情况 |
| 2.3.3 穴位部位分布情况 |
| 2.3.4 治疗手段特点 |
| 2.4 针灸治疗痤疮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
| 2.4.1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 2.4.2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
| 2.4.3 穴位配伍多样 |
| 2.4.4 选穴的分布部位 |
| 2.4.5 针灸方法多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