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75例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75例早产儿有关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欢欢,赵晨静,刘迷娟[1](2021)在《新生儿科早产儿败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生儿科早产儿败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3月1日收治的6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分析法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儿出现败血症时间为(15.23±8.64)d,主要集中在冬、夏季节;有51例(82.28%)败血症发生时出现血小板下降,有21例(33.87%)经过2次血培养结果显示均为阳性,有40例(64.51%)经过PICC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结论:早产儿败血症危险因素与低体重、胎龄、胃肠外营养、留置导管、抗生素及治疗方式等有直接关系,因此,临床给予护理对策能够辅助抗感染预防效果,以此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钟莉芳[2](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董丽[3](2020)在《早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早产儿作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n=21)和非脑损伤组(n=59)。分析影响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05);脑损伤组母亲感染、新生儿脓毒血症、窒息、机械通气例数高于无脑损伤组,aPTT、PT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感染(OR2.195)、新生儿脓毒血症(OR=1.583)、窒息(OR=1.295)、机械通气(OR=1.730)与早产儿脑损伤密切相关(P <0.05),而aPTT(OR=1.274)、PT(OR=1.110)与脑损伤无相关关系(P> 0.05)。针对患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注意维持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纠正患儿体内的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论早产儿脑损伤凝血功能失调与新生儿脓毒血症、母亲感染、机械通气及窒息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儿应给予密切关注及相应的护理干预,防止病情加重。

张志玲,王宁,张书梅[4](2020)在《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的100例早产儿进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2019年6~11月的100例早产儿进入观察组,采用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观察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早产儿体格发育〔身长(63.08±1.72)cm、头围(41.03±1.12)cm、体重(7.08±0.25)kg〕、神经心理发育〔总发育商(78.14±7.10)分〕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总分(86.61±10.47)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显着提高家长满意度。

寇琼,彭怡,贾小蓉[5](2020)在《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情况的出现。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患者资料,为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中的180例早产儿,其中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为分组标准,未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参照组,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寻找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差异的因素包括出生时体质量、胎龄、基础疾病、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质量、昏迷、以及机械通气时间3项因素,回归系数为正值,且OR>1。结论研究数据显示,重症监护早产儿出现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质量、昏迷、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掌握重症监护早产儿出现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临床价值明显。

唐秀红,盛晓郁,张花[6](2020)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9月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19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结果 191例PICC置管的早产儿中有34(17.80%)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6.88±14.99)d。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分别为穿刺处渗血渗液(35.29%),患儿病情变化、血培养阳性(17.65%),肢体肿胀(14.71%),堵管后溶栓失败(11.76%)。结论探讨早产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有助于临床制定更细致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早产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导致早产儿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为穿刺处渗血渗液,应重视这类问题的处理。

赵晓雯[7](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王兰[8](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张晓琴[9](2020)在《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文中指出目的:早产儿由于临床救治需要和PICC导管在NICU的普遍使用,加之早产儿的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抵抗力低于足月儿、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致使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可致患儿死亡。1.了解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费用。2.了解早产儿CRBSI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探索其在降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的可行性,建立适宜的预防方案。方法:1.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三家医院NICU 2017年1月—2019年1月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CRBSI共69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纳入标准:在NICU首次住院、观察和护理并进行PICC置管,无置管禁忌症,且置管时长大于48h后或拔管48h内出现的CRBSI的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儿转入NICU前就存在PICC置管;PICC置管前存在置管部位皮肤的感染;导管放置时间低于48h;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主动要求出院者;患儿相关资料不完整者;且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生CRBSI共69例次,以1:3的比例选取同时段入院未发生CRBSI的早产儿207例,共276例。收集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早产儿性别、胎龄、日龄、主要的疾病诊断、住院号、出生体质量、护士穿刺时长、PICC导管留置时长、留置血管、置管次数、5分钟Apgar评分、是否阴道分娩、妊娠期并发症等。分析CRBSI早产儿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与未发生CRBSI患儿的所有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按照住院号排列,依据相对应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的分娩方式选取未发生CRBSI的72例早产儿的各项住院费用与发生CRBSI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进行比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血培养采用双侧方法,HP/PYP血培养瓶对血标本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的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NICU的医生和感染科医生一起排除污染标本,判定血液标本是否是导致CRBSI的病原微生物。3.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进行2个螺旋循环方案实施,行动研究理论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轮的反思结束后,依据反思的结果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反思。如此螺旋式的完善流程,直至达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结合NICU早产儿的护理特点,同时参照国内外早产儿PICC护理的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后,组建护理团队并初步制定“早产儿CRBSI的预防方案”,由护理团队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践、观察、改进。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证实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循环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月三家医院NICU共有早产儿1950例,男性患儿1054人次,女性患儿896人次。发生CRBSI的早产儿共69例,男性患儿41人次,女性患儿28人次;日龄≤1天有37人次,>1天有32人次;体质量<1500g有23人次,≥1500g有46人次;胎龄<27周有36人次、27-32周有24人次、32-37周有9人次。CRBSI的例次感染率为3.53%(69/1950),CRBSI的发病率为6.86/‰(69/1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CU早产儿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01)、体质量(P<0.001)、抗生素的规律使用(P<0.001)、5分钟Apgar评分(P<0.001)、导管留置时长(P<0.001)、PICC穿刺次数(P<0.001)、穿刺时长(P<0.001)、导管堵管(P=0.002)、导管移位(P<0.001)。而患儿的性别(P=0.470)、日龄(P=0.780)、民族(P=1.000)、居住地(P=0.263)、新生儿主要的疾病诊断(P=0.449)、母亲妊娠期疾病(P=0.521)、医保类型(P=0.797)、穿刺血管(P=0.122)、敷料更换时间(P=0.161)、季节(P=0.132)与患儿是否发生CRBSI之间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入=0.10,?出=0.15为标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低是早产儿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27周比27-32周的患儿感染的风险增加1.636倍(P=0.012,OR=2.636,95%CI=1.2405.605);与体质量低于1500g患儿相比,不低于1500g的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3.062倍(P=0.054,OR=4.062,95%CI=0.97416.936);与自然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增加8.043倍(P<0.001,OR=9.043,95%CI=2.69730.328);PICC留置7-14天比留置<7天患儿的CRBSI感染风险增加3.186倍(P<0.001,OR=4.186,95%CI=2.3047.606);穿刺次数越多,患儿CRBSI的风险增加,穿刺次数每增加一次,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033倍(P=0.002,OR=3.033,95%CI=1.5076.102);与未发生导管堵塞相比,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感染风险增加4.958倍(P=0.099,OR=5.958,95%CI=0.71449.704);与未发生导管移位相比,患儿发生导管移位的感染风险增加4.401倍(P=0.006,OR=5.401,95%CI=1.63317.866);护理人员穿刺时间越长,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越大,穿刺时长在3060min比置管30min之内,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增加6.257倍(P<0.001,OR=7.257,95%CI=3.34915.728)。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CRBSI的早产儿与非CRBSI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28-31周,CRBSI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6-71天,平均为62天。非CRBSI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为33-54天,平均为44天。CRBSI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73627.00元,非CRBSI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12892.32元;CRBSI患儿各胎龄段的住院费用均高于非CRBSI患儿;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56627元,非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7675.5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8株(55.0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21.73%),是早产儿最主要的最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25株(36.2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8.70%);真菌6株(8.70%),均为近平滑念珠菌。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两轮螺旋循环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9年3-5月CRBSI感染率为1.87‰,第一螺旋循环之后CRBSI感染率为2.8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8);第二轮循环实施之后感染率为0.34‰,明显低于第一轮,两轮之后的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729);经过两轮的观察和监督,护理团队人员的PICC相关技术操作第二轮得分明显高于第一轮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RBSI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胎龄、低体质量、分娩方式(剖宫产)、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导管移位、穿刺时长、导管堵塞。2.CRBSI早产儿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高于非CRBSI的早产儿,体质量越低所需的住院费用越高。3.CRBSI的早产儿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行动研究法的应用降低了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改善了护理人员PICC技术操作,值得在NICU领域进行尝试。

胡薇[10](2020)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产儿病情观察方案,并探究该方案应用于早产儿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效果,旨在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的迹象,以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痊愈出院率,降低患儿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并提升医生对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方法:1、基于文献分析法,整合国内外应用预警评分的干预方案,从护理管理及护理评估层面分析,结合环境、病人因素后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初步方案。随后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制定成最终的方案。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4月-11月收治的2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以2019年4-5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病情观察方案,以2019年10月-11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改良新生儿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比较两组在早产儿医疗干预次数、痊愈出院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医疗干预总次数为13.42±11.20次,高于对照组医疗干预总次数9.86±8.70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理呼吸道、升级抗生素等医疗干预措施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肺复苏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输血、降温/复温等医疗干预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出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2.49±10.33天,住院费用为1.88±1.92万元,低于对照组及住院费用的17.81±15.12天和2.70±2.76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生对护士工作能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实用性和可靠性都相对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早期对早产儿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痊愈出院率。2、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3、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护士发现早产儿病情观察早期迹象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促进医护间有效沟通。

二、75例早产儿有关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5例早产儿有关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科早产儿败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本组患儿一般资料
    2.2 临床情况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3.2 危险因素分析
    3.3 护理对策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2.1.5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化培训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2.2.6 测量方法
        2.2.7 质量控制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早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情况
    2.2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单因素分析(表1)
    2.3 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多因素分析(表2)
    2.4 护理对策
3 讨论

(5)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患者资料调查
        1.2.2 样本抽取
        1.2.3 因素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重症监护早产儿的一般出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重症监护早产儿的治疗情况比较
    2.3 多元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情况
3 讨论
    3.1 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2 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护理对策
        3.2.1 护理人员
        3.2.2 早产儿相关

(6)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穿刺处渗血渗液
    3.2 患儿病情变化,血培养阳性
    3.3 肢体肿胀
    3.4 堵管后溶栓失败
    3.5 其他
        3.5.1 导管移位渗出:
        3.5.2 导管与圆盘连接处断裂:
        3.5.3 脱管及导管污染:
        3.5.4 皮肤水泡:
        3.5.5 穿刺点化脓: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产儿概述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3.1 概述
        3.1.1 质性研究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资料收集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3.1.6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4.2 初始量表编制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基础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研究方法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5 资料收集
        6 统计方法
        7 伦理原则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创新点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经济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
        1.5 相关概念
        1.6 CRBSI的诊断方法
        1.7 研究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早产儿CRBSI的经济学分析
        2.4.1 一般资料
        2.4.2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的费用比较
        2.4.3 CRBSI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费用分析
        2.4.4 两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的比较
        2.5 发生CRBSI早产儿检出病原菌的分布
    3 讨论
        3.1 早产儿PICC CRBSI的分析
        3.2 早产儿胎龄、体质量、主要疾病与CRBSI的关系
        3.3 母体因素与CRBSI的关系
        3.4 早产儿5 分钟Apgar评分与CRBSI的关系
        3.5 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3.6 敷料更换时间与CRBSI的关系
        3.7 严格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
        3.8 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CRBSI的关系
        3.9 CRBSI与各项住院费用的关系
        3.10 早产儿CRBSI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早产儿CRBSI预防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1.4.2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步骤
        1.4.3 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1.5 资料收集方法
        1.5.1 量表收集资料
        1.5.2 结构式观察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分析
        1.8 评价指标
    2 研究过程
        2.1 提出并分析研究问题
        2.2 组建护理团队
        2.3 明确问题
        2.4 制定初步的行动研究方案
        2.5 方案执行过程
        2.5.1 第一个螺旋循环
        2.5.2 第二个螺旋循环
    3 结果
        3.1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前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情况
        3.2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后导管相关技术操作的情况
        3.3 行动研究理论在循环过程的反思结果
    4 讨论
        4.1 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意义
        4.2 评价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效果
第四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制定
    2.1 文献查阅法
        2.1.1 明确研究问题本质
        2.1.2 文献搜索结果
        2.1.3 结合文献查询结果的MNEWS初步方案
    2.2 专家小组讨论法
        2.2.1 专家标准
        2.2.2 结果
    2.3 研究结果
        2.3.1 操作流程
        2.3.2 操作流程图
第3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来源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抽样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类型
        3.2.2 实验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技术路线
        3.2.5 观察指标
        3.2.6 质量控制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病例资料
        3.3.2 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出院率
        3.3.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3.3.4 干预前后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
    3.4 讨论
        3.4.1 巡视、分层护理、评估及干预是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主要内容
        3.4.2 基于 MNEWS 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率的影响
        3.4.3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3.4.4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医生满意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5.1 研究的创新点
    5.2 局限性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四、75例早产儿有关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科早产儿败血症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崔欢欢,赵晨静,刘迷娟. 齐鲁护理杂志, 2021(11)
  • [2]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3]早产儿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董丽. 血栓与止血学, 2020(05)
  • [4]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J]. 张志玲,王宁,张书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16)
  • [5]重症监护早产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分析[J]. 寇琼,彭怡,贾小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S1)
  • [6]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唐秀红,盛晓郁,张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07)
  •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9]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 张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D]. 胡薇. 南昌大学, 2020(08)


早产儿论文 新生儿护理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论文 护理诊断论文

上一篇:《伤寒论》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下一篇:北京边缘集团住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