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1](2021)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减少早产儿脑损伤,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且生后日龄<7天并完善床旁颅脑超声的早产儿共292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颅脑超声结果分为PIVH组和非PIVH组。并根据Papile分级法进行诊断分级。收集信息包括: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多胎等;产前因素:孕母妊娠期合并症,是否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等;新生儿生后因素包括:窒息、机械通气、低血糖、酸中毒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早产儿292例,出生胎龄分布在27+3-36+6周,平均出生胎龄(34.0±2.2)周,出生体重分布在1035-3500g,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男性156例,女性136例,男女比例1.1:1。早产儿PIVH者共75例,发病率为25.7%,轻度PIVH者66例,重度PIVH者3例。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2.3±1.8)周,非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4.1±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非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1962.69±416.6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相关因素中: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在PIVH组与非PIVH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生后相关因素中: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使用机械通气>7天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重、剖宫产分娩是发生PIVH的保护因素,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低,而羊水量异常、低氧血症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一年早产儿PIVH的发病率为25.7%。2.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分娩、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机械通气>7天等因素与早产儿PIVH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选择剖宫产分娩可以减少早产儿PIVH的发生,产母孕期并发羊水量异常、新生儿生后并发低氧血症会增加早产儿PIVH的发生。
桂娟[2](2019)在《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脑损伤和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与社会心理障碍是先心病重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至今心脏学家和儿科学家对于先心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尚未达成定论和共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症病例脑损伤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先心病新生儿及小婴儿围术期大脑皮层活动状况及中长期神经发育的预后,探索围术期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各指标对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住院的确诊CHD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月龄),采集围术期及术中管理的特征和变量,持续监测手术前后的aEEG,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测试心脏手术后的婴儿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回顾性分析MDI、PDI的影响因素。前瞻性采集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规律随访并获取18个月龄时的MDI、PDI,比较围术期aEGG与18月龄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295例。167例完成术前aEEG监测,显示约19.17%(32/167)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34.73%(58/167)的病例SWC不成熟,1.8%(3/167)缺乏SWC,5例(2.99%)患儿术前aEEG显示有惊厥活动,其中4例(2.39%)为频繁惊厥活动。出生胎龄越大,背景模式正常的可能性越高(OR=0.220,95%CI:0.072-0.675),围生期有轻度窒息史病例的SWC异常的可能性更高(OR:6.595,95%CI:2.290-18.996),出生胎龄大于39周的病例SWC异常的可能性更低(OR:0.461,95%CI:0.214-0.992)。5例患儿有惊厥活动,均为发绀型先心病。226例完成术后aEEG监测,约5.75%(13/226)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0.88%(2/226)显示为重度异常,27.43%(62/226)的病例SWC不成熟,3.54%(8/226)缺乏SWC,4.4%(10/226)的患儿术后aEEG显示有惊厥发作。5分钟Apgar评分高于9分者是术后背景模式异常的可能性较低(OR:0.172,95CI:0.030-0.969)。出生有轻度窒息(OR:14.647,95%CI:2.590-82.822)、存在延迟关胸(OR:5.197,95%CI:1.659-16.285)、术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中度异常(OR:5.145,95%CI:1.044-25.348)是术后SWC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于39周者(OR:0.153,95%CI:0.044-0.538)术后SWC异常可能性更低。103例完成了手术前后aEEG比较,术后存在败血症者SWC变差的可能性更大。共116例 CHD 儿童接受 BSID 评估,MDI(95.38±22.98)和 PDI(87.84±22.57)均显着低于止常人群的均值(100)(p<0.05)。MDI和PDI呈正相关关系。仅PDI是MDI 的影响因素,PDI 越高,MDI 越高(β:0.835,95%CI:0.429-1.241)。MDI、住院天数、体外循环和行为问题是PDI的影响因素。MDI越大,PDI越高(β:0.497,95%CI:0.342-0.652),体外循环手术病例,PDI 较高(β:11.956,95%CI:0.845-23.068);住院天数越长,PDI 越低(β:-0.577,95%CI:-0.874~-0.279);相对无行为问题,有轻微行为问题时PDI较低(β:-10.605,95%CI:-18.546~-2.664)。共有93例患儿完成研究。该组病例18月龄时BSID检测显示MDI平均值为 96.483±21.997,PDI 平均值为 87.763±21.584。MDI 与正常人 MDI(均值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2,P=0.127),PDI低于正常人PDI(均值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其中,A组有45例患儿,在手术前后均接受了 aEEG检查。术后SWC缺失婴儿的MDI(70.00±34.641)低于术后SWC未成熟婴儿的MDI(100.65±19.572)(P=0.09)。术前背景轻度异常的婴儿,其PDI(68.43±19.217)明显低于术前背景模式正常的婴儿(92.97±21.005)(P=0.0064)。术前aEEG显示未成熟SWC的婴儿的PDI(85.08±21.431)明显低于术前正常SWC的婴儿(105.14±21.162)(P=0.037)。术前背景模式和SWC可能可以预测婴儿的长期运动功能。结论:1.围术期aEEG显示大多数婴儿皮层活动正常,SWC相比背景模式和惊厥活动,反映脑损伤更为敏感。出生胎龄和出生缺氧病史是心脏手术前aEEG的影响因素。除了出生胎龄、出生缺氧史,延迟关胸、术后败血症及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术后aEEG异常的危险因素。围术期极少数病例有惊厥活动,均为复杂型先心,预后不佳。出生胎龄较大、术后存在败血症者术后aEEG较术前更不易改善。2.CHD儿童12月龄时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正相关。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轻;住院天数长,存在轻微行为问题,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明显。3.围术期aEEG异常与18月龄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相关。围术期aEEG尤其是背景模式和SWC可能是CHD婴儿中长期神经发育预后的有效预测手段。
林青[3](2020)在《袋鼠式疗法在早产儿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袋鼠式疗法对早产儿基本的生命体征的影响;研究袋鼠式疗法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袋鼠式疗法对母亲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孕周28-34周或出生体重≤2kg),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新生儿,实施袋鼠式疗法的新生儿60例为袋鼠式疗法组,因家属个人原因不能参加袋鼠式疗法的新生儿51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早产儿在入院时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将袋鼠式疗法组实施袋鼠式疗法后与常规对照组每天增长奶量、增长体重、用氧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将袋鼠式疗法组新生儿与常规组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再感染情况、III级及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的比较,评估袋鼠式疗法对并发症的影响。两组产妇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率的比较,评估袋鼠式疗法组与常规对照组能否存在差异。将袋鼠式疗法组的母亲实施袋鼠式疗法前,及实施袋鼠式疗法3天后运用焦虑量表,前后焦虑情况进行对比,评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袋鼠式疗法组每天增长奶量26.37±5.17ml,较常规对照组20.56±5.97 ml,经口奶量有所增加、袋鼠式疗法组体重每天增长17.03±3.99kg,较常规对照组12.54±2.64kg,体重较前有所增加、袋鼠式疗法组用氧时间11.30±3.98d较常规对照组15.78±3.23d,用氧时间较前有所减少、袋鼠式疗法组全肠道喂养时间16.30±2.92d较常规对照组24.59±4.18d,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缩短。3)喂养不耐受比较结果,较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有所减少。发生再感染及III级及以上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比较结果,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增加。4)袋鼠式疗法组纯母乳喂养率78%,常规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47%,纯母乳喂养率有所增加、袋鼠式疗法组母乳喂养率56%,常规对照组母乳喂养率42%,袋鼠式疗法组母乳喂养率未见明显增加。5)袋鼠式疗法组的母亲前后焦虑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袋鼠式疗法组与常规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用氧时间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明显缩短,并降低住院天数。2)袋鼠式疗法可降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再感染率及III级及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3)袋鼠式疗法可降低产后母乳喂养率,提高母乳喂养量。4)袋鼠式疗法可缓解母亲焦虑,降低产后抑郁。
胡莲香,丘华金[4](2017)在《护理干预模式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效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出血新生儿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时,观察组能力评分合格率为73.9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4 d时,观察组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为86.9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出血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模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行为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翟晋慧,李文晴[5](2014)在《新生儿危重症颅内出血18例的围术期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提高急性颅内出血危重新生儿的围术期护理水平。方法总结了18例危重症新生儿急性颅内出血的围术期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颅内高压的观察、体位护理、舒适护理。结果本组18例危重新生儿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7例出现脑疝的患儿也全部成活。结论此护理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可减轻重症患儿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龙希莲[6](2012)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护理手段,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0年3月份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将12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向对照组的60例提供常规护理,向观察组的6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全面性的护理干预,在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效果,并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病患,112例痊愈出院,进行远期随访,无一例出现后遗症;余下8例在出院后,表现出多种后遗症,其中4例智力低下,1例脑瘫,2例听力障碍与视力减退,1例癫痫。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表现出显着的不同,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的恢复速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家属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全面性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有效提升治疗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适于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与护理中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PIVH诊断标准 |
| 3.研究内容 |
| 4.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资料统计 |
| 2.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的皮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脑损伤 |
| 1.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作用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仪器设备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3.1 临床资料采集 |
|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
|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
|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
| 3.5 统计分析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临床特征分析 |
| 4.2 手术前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3 手术后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4 手术前后aEEG变化及影响因素 |
| 4.5 围术期头颅CT/MR的结果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常用脑功能的监测方法 |
| 5.2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NICU的应用 |
| 5.3 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皮层活动及影响因素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的研究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 |
| 1.2 神经发育评估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应用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仪器设备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3.1 临床资料采集 |
| 3.2 体格发育评估 |
| 3.3 神经发育评估 |
| 3.4 统计分析 |
| 第四章 结果 |
| 4.1 病例特征分析 |
| 4.2 BSID评估结果 |
| 4.3 MDI和PDI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常用的神经功能的评估量表 |
| 5.2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优势和应用 |
| 5.3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 |
| 5.4 先心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皮层电活动与中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经发育随访 |
| 1.2 缺乏早期预测指标导致随访困难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仪器设备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3.1 临床资料采集 |
|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
|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
|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
| 3.5 随访和神经发育评估 |
| 3.6 统计分析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 4.1 临床特征分析 |
| 4.2 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 |
| 4.3 18月龄时BSID评估结果 |
| 4.4 围术期aEEG与18月龄MDI与PDI关联性分析 |
| 4.5 手术前后aEEG变化与18月龄MDI与PDI的关联性分析 |
| 4.6 头颅超声与18月龄MDI与PDI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大脑的发育与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 |
| 5.2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脑功能与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
| 5.3 国外现行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预后的评估与干预指南 |
| 5.4 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随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分组情况 |
| 2 袋鼠式疗法的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
| 2.1 袋鼠式疗法的操作方法 |
| 2.2 zung式焦虑自评量表 |
| 2.3 质量控制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袋鼠式疗法对早产儿的临床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2 两组行为能力评分合格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